大臣跟皇上的台詞
A. 古代大臣怎麼跟皇上說除夕快樂
因為古代大臣,不需要跟皇上說這句廢話。大臣上朝之後就需離開皇宮,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見到皇上去向皇上說廢話的。
當然,如果大臣會玩企鵝微信什麼的,可以給皇上發信息。哈哈哈。
B. 皇帝和大臣如何說話
有的人會說古人也是一副文縐縐的樣子,或者也應該是子乎者也,今天我們來看下歷史真相真的是這樣嗎?看看大臣們保存的召對筆記,探知真相!
上曰:「朕之疾已病矣。」
萬曆:我的病是不是病的有些久了,寶寶覺得嚴重了。
時行等對日:「皇上春秋鼎盛,神氣充盈,但能加以調攝,自然勿葯有喜,不必過慮。」
首輔勸道:皇上現在正和春天和秋天一樣,正直最好的青春年華,只要多加調養,這些都是小毛病。
上曰:「聯昨年為心肝二經之火,時常舉發,頭目眩暈,胃隔脹滿,近調理稍可。又為雒於仁奏本,肆口妄言,觸起朕怒,以致肝火復發,至今未愈。」
萬曆奔入主題:本來我的身體就不好,可是這個雒於仁又來氣我,現在我的這個肝火讓他氣的,我感覺我的身體都要廢了,現在都沒有好。
時行等奏:「聖躬關系最重,無知小臣狂戇輕率,不足以動聖意。」
申時行此時只能和稀泥:皇上的你的身體重要,像這樣的無知的小臣也是有些任性,不值當的讓皇上動怒。
上以雒於仁本手授申時行雲:「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色財氣,試為朕一評。」時行方展疏,未及對。
萬曆直接給了申時行一本奏摺:你來看下這是如何說我的,你也發表下自己的見解。
時行等對曰:「此無知小臣,誤聽道路之言,輕率讀奏。」
接著和稀泥:這完全就是八卦的小臣,道聽途說,不值的認真閱讀。
上曰:「他還是出位沽名!」
萬曆:這貨是不是想出名想瘋了。
時行等對曰:「他既沽名,皇上若重處之,適成其名,反損皇上聖德。唯寬容不較,乃見聖德之盛。」復以其疏繳置御前。
順著和稀泥:對啊皇上如果處罰了他,豈不是中了他的計,如果皇上不理他,反倒顯得你大肚和聖明。
上沉吟答曰:「這也說的是。到不事損了朕德,卻損了朕度。」時行等對曰:「聖上聖度如天地,何所不容。」
萬曆舒服了:說的也對,跟這貨置氣顯得我沒有肚量。反應過來了,你胡能我我啊,還是要辦他。
上復取其疏再授時行,使詳閱之。時行稍閱大意。上連語曰:「朕氣他不過,必須重處!
萬曆接著說:你休要哄我,我就是要辦他。
時行雲:「此本原是輕信訛傳,若票擬處分,傳之四方,反以為實。臣等愚見,皇上宜照舊留中為是。容臣等載之史書,傳之萬世。使萬世頌皇上為堯舜之君。」復以其疏送御前。
申時行講明利害:如果你真的處理他,不就等於奏章說的是事實嘛。容臣將此事記入史冊,有點威脅的味道了。
然後將奏摺放回原處。
上復雲:「如何設法處他?」
萬曆:我還是想辦他,幫我想個合適的方法。
時行等雲:「此本既不可發出,亦無他法處之。還望皇上寬宥。臣等傳語本寺堂官,使之去任可也。」上首肯,無顏稍和:「因先生每是親近之臣。朕有舉動,先生每還知道些。安有是事?」時行對曰:「九重深邃,宮闈秘密。臣等也不能詳知。何況疏遠小臣。」
申時行犯了:好既然這樣就開除他好了,到此為止吧我的皇上,不然難道要將這個奏摺,上下都閱讀一番,來定其罪。
上曰:「人臣事君,該知道理。如今沒個尊卑上下,信口胡說。先年御史黨傑,也曾奚落我。我也容了。如今雒於仁亦然。因不曾懲創,所以如此。
渣渣給臉不要臉,今天再不辦他們,不懂得收斂。
時行等曰:「人臣進言,雖出忠愛,然須從容和婉。臣等常時惟事體不得不言者,方敢陳奏。臣等豈敢不與皇上同心?如此小臣,臣等亦豈敢回護?只是以聖德聖躬為重。
收尾:打著忠心的名號,就是不太會說話,我不是保護他們,我只是擔心皇上你的身體。
氣也出了,威也立了,萬曆才就此作罷。
C. 臣子怎麼和皇上說話
吾皇萬歲 謝主隆恩 皇上聖明 罪臣該死 皇上息怒 還讓我想想啊
D. 在古代,當大臣說:臣有事啟奏。之後,皇上應該說什麼
這多出現在古代官員上朝時請示君主的開頭語。皇上應該接著說愛卿請講。愛卿是君主對臣民的愛稱。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4)大臣跟皇上的台詞擴展閱讀:
1、臣子和皇上說話。
比如說「微臣惶恐」「微臣告退」之類的。越多越好。
2、在古代,當大臣說:臣有事啟奏。
之後,皇上應該說:愛卿請講。
3、古代皇帝和臣子們的對話。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終於見著了聖人的後裔,兩人一見面,聊天風格是這樣的。朱元璋首先表達問候,原文是這樣的:「老秀才,近前來,多少年紀也。」孔克堅說自個五十三歲了,朱元璋接......
4、古代皇帝和大臣都說的話。
加官進爵,賜良田美宅,劃出封地准許養老。
5、古時大臣犯錯跟皇上說的話。
一般通過寫奏摺也就是公文承認錯誤。當然也可以當面向皇帝請罪的,不過除了少數高官,一般官員很難見到皇帝。
6、古代皇帝和大臣對話用的語言。
答:宋以前,大臣可坐著和皇帝交談,宋開始,大臣需站著和皇帝交談,明開始,大臣需跪著和皇帝交談。天南地北的官員用「京話」與皇帝交談,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各朝的普通話不盡相同,如唐代與清代就大不相同 希望對你有幫助。
E. 皇上和大臣太監的對話體
皇上:小李子,用一個字形容一下朕。
小李子:渣
皇上:來人,拖出去砍了
F. 古代大臣跟皇上說話用什麼語言
有官話,和現在中原地方講的比較類似
其實普通話也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綜合各地方言形成的
官話方言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范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范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栗"(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虛的實的,都能和" 個 "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 同學"等合乎規范的叫法,而在某些場合, "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里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里,表被動的詞在官話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還可以用"給"(他給人罵了)、"受"(小張受人欺負)、"讓"(老鼠讓貓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場)等。
⑧官話方言疑問句有兩類不同的格式。一類是北方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一樣,有"是什麼?""好嗎?""是不是?"等句式;另一類是西南官話(雲南、貴州)及江淮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不一樣,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G. 誰能給我一些皇上和大臣們的對話
皇帝和某位大臣的對話:
皇帝:你認為袁崇煥這人怎樣?
大臣:袁崇煥這人能打仗,有能力,人也聰明,就是有點那個?
皇帝:什麼這個那個的,有話直說!
大臣:也沒什麼,不過是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罷了,有才能的人都有這毛病;如果看不起我們到沒什麼,但不能看不起……
皇帝:看不起什麼?你今天怎麼說話吞吞吐吐的?
大臣:皇上恕微臣無罪,微臣方敢直言。
皇帝:恕你無罪。
大臣:但不能看不起皇上。
皇帝:袁崇煥真的連朕也看不起嗎?
大臣:也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皇上不可當真,但袁崇煥確實對微臣說過皇上不會打仗。
皇帝:他真的這么說?
大臣:他還說皇太極很會打仗。
皇帝:什麼?!
大臣:聽說他還私下向後金求和,皇上一定知道這事。
皇帝;我不知道,我能作漢奸賣國賊嗎?誰給他這么大權力?
大臣:皇上別生氣,你的英明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毛文龍就說過皇上是亘古未有的天才軍事家。微臣該死,我怎麼提到他了,袁督師會怪罪我的。
皇帝:袁崇煥算老幾?你憑什麼怕他!
大臣:不只我怕他,滿朝文武都怕他,我們都怕成為第二個毛文龍。長此下去,朝中只有袁崇煥沒有皇上了。
…………
H. 皇帝的新裝中兩位大臣和皇帝的話,仔細品讀,說說他們有什麼不同
您好!
相同:他們都沒看見『新裝』,但他們都沒說出來,都是虛偽的人
不同(您自己摘錄點,比較多):寫皇帝與他的親信三次察看騙子織布的情景,反復揭露他們礙於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惡行,刻畫他們那種丑惡可笑的嘴臉。如果只寫其中一次,則不足以揭露整個宮廷的腐敗,然而三個場面又幾乎雷同,一一寫來,要寫得耐讀,實在困難。作者善於准確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齡的特點,充分調動語言藝術,把三個場面寫得類而不同,娓娓道來,情趣橫生,使情節得到了充分的展開。
老大臣和官員察看織布的神態、動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驚奇之餘,先是「把眼睛睜得特別大」,然後又一邊稱贊,「一邊從他的眼鏡里仔細地看」,最後則「注意地聽著,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而那個官員呢,他只是「看了又看」,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心理描寫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驚詫,但是寫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憐和哀嘆;寫皇帝則多用疑問句,表示吃驚和懷疑。他們三個人都否認自己的愚蠢,否認自己不稱職,但寫法也有變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資深,皇帝自以為至高無上,都用反問句,否定語氣強烈。官員年輕得志,不禁有點自我懷疑,所以用的是疑問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
對這三個人的語言描寫也各有特色,話有多有少,有具體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別是老大臣的語言,他不僅反復稱贊,並且答應要呈報皇上,而且「事實上」他也確實把騙子的話「照樣背出來」。這些都表現了老大臣的虛偽、自欺欺人,也再現了他當時那種惶恐的心態。
總起來看,寫老大臣比後面那位「誠實的」官員寫得詳細,因為他是第一個來「看」布的人,關系著這場騙局是否能進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對這兩位大臣的描述是為了揭露皇帝,他們處於陪襯、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訛傳訛,實質上給皇上更增添了一層虛榮心:大臣們尚且能看見,我怎能視而不見?可見,皇帝不但上了騙子的當,而且還受了大臣們的騙,說假話、互相欺騙、隨聲附和正是那個社會的惡習。
I. 古代皇帝大臣們上朝說的是什麼話
古時上朝的時候,大臣們經常能同時說出同一句話,這僅局限於以下情況:
1, 升朝、退朝時的禮儀性話語;
2, 皇帝高興或發怒時的附和性話語。
每朝都設置了一個叫鴻臚寺部、委級機關,其職責是:
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恩,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長至賜假、賜宴,四月賜字扇、壽縷,十一月賜戴暖耳,陪祀畢,頒胙賜,皆贊百官行禮。司儀,典陳設、引奏,外吏來朝,必先演儀於寺。司賓,典外國朝貢之使,辨其等而教其拜跪儀節。鳴贊,典贊儀禮。凡內贊、通贊、對贊、接贊、傳贊咸職之。序班,典侍班、齊班、糾儀及傳贊。(《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