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連續劇
① 哪個時期出現了一股拍攝電視劇的熱潮
上世紀80.90年代這一時期,出現了一股拍攝電視劇的熱潮。
不過,盡管單本劇在這一時期逐漸被邊緣化,但由於其拍攝周期短、製作成本低,因而仍然在數量上占據著優勢。也有一些單本劇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如1985年的《新聞啟示錄》(上、下兩集)盡管被人們認為"更像電影""與電影沒什麼差別",但其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卻以帶有強烈的抽象性與寫意性的拼貼風格和鋒芒畢露的政論色彩而成為電視領域的"先鋒文化",甚至得到了"一向不大瞧得起電視的電影專家的由衷贊許"。
連續劇對電視劇主體地位的占據,使得單本劇反而進一步在形式和氣質上與電影靠近,這一時期影響力較大的其他單本劇也大多帶有一定程度的"前衛"色彩,如1986年的《公共汽車詠嘆調》(蔡曉晴執導)採用非專業演員出演劇中角色以追求本真性,同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潘小楊執導)
則將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置於古希臘式的倫理困境與道德悲劇的框架中加以冷峻的解剖,《丹姨》《巴桑和她的弟妹們》《太陽從這里升起》等劇也帶有鮮明的反思文學與啟蒙文學色彩。不過這些劇基本上"都受到了觀眾不應有的冷落"。
在今天看來,將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質量的普遍欠佳完全歸咎於創作者不尊重藝術或管理上的混亂,顯然是不公平的。事實證明,電視劇——尤其是電視連續劇——作為一種成本高昂、生產耗時的文化產品,若要實現迅速而健康的成長,必須託庇於較為成熟的市場機制:
一方面,電視劇的製作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而不僅僅依賴財政撥款,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地方政府(各級電視台的管理部門)出於某些暫時、局部的利益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造成王楓所說的大量"跑馬占荒"工程以及重復投資的浪費;
另一方面,也應當使電視劇作為文化商品在市場上自由流通,而不是在行政命令下進行不科學的"物物交換",只有通過價格機制促進電視劇領域的優勝劣汰,才能避免在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至於作為全國電視劇制播管理機構的廣電部,則應當盡早建立完善的立項、許可、審查和追懲制度,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地做好對整個行業的調控工作。這實際上也是90年代漸趨完善的電視劇管理制度和制播分離理念的基本內容。
② 將改革進行到底是電視劇還是紀錄片
不是電視劇 是紀錄片 確切的說是政論片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內到底》一共分十集,分別為容《時代之問》《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人民民主新境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延續中華文脈》《守住綠水青山》《強軍之路(上、下)》《黨的自我革新》《人民的獲得感》。7月17日至26日每晚8點,《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首播,連播10天,每天一集。央視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新聞頻道和部分省級衛視次日重播,央視網、「央視新聞」新媒體平台及中央主要媒體所屬新聞網站、「兩微一端」和主要商業網站上線播出。
③ 求 香港的故事 電視劇下載地址
恩。。這部戲抄我也看過。襲。真的很懷念。。那時我好小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
李媛媛和邢岷山,還有一些香港明星。陳庭威也在裡面。。講述了香港人的故事。。很好看呢。。
不過現在好像找這個資源很難。。你去迅雷看有不??
④ 內地最好看的最接近歷史題材電視劇
關於那些歷史題材電視劇
歷史題材電視劇總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但是毫無疑問,我們看過的好劇並不多,導演和編劇們總是很難在藝術性和歷史真實之間找到關鍵的平衡點。
《東周》?中央台只播過一次的電視劇,過於晦澀,題材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過於陌生,遭冷遇。但這個劇很有意境,看看那個時代的行為和言談方式其實很有意思的,當年的遭遇也許是生不逢時,那時社會對歷史的興趣遠沒現在這么大。
《唐明皇》、《武則天》,演員演技極佳,極力營造奢華的觀感,但是《武則天》與歷史的出入太大了,中國人往往認為武則天時代是繁盛昌明的,但事實遠不是如此。
《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不能否認這兩個劇看起來確實很過癮,藝術性和可看性都很強,演員也過硬,但是與史實相差的太遠了,《雍》尤其嚴重,當然我是後知後覺,當時看得時候我也以為那就是歷史事實,後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子事。要是先對傳統史學對那兩個時代的態度有個先期認識,再看電視劇可能還會好些,遺憾的是多數中國觀眾都是先看了電視劇,而且是先入為主的。
《漢武大帝》,這是一部好劇,氣勢上佳,李寶國演的很精彩。雖然在細節和部分事實上有不嚴肅的地方,但是整體上合格,部分不合史實的部分是保持可看性所必須的,例如那些精良的鎧甲。這個劇據稱和何新有點關系,而何新對於武帝是極為推崇的。對於漢與匈奴的矛盾所在,電視劇可貴的皆是了經濟結構與文化上的原因。劇里匈奴王子被射死時那首插曲《心靈睡過的地方》實在太棒了。
《貞觀長歌》,我很疑惑這樣一部爛劇是怎麼拍出來然後上了央視的,此劇極爛,與史實簡直搭不上邊,器物衣裝好像是玩穿越來的,情節混亂,人物形象混亂,宣揚的權謀也很爛,還有個莫名其妙的公主,我抱著自虐的心態勉強看完了全劇。
《貞觀之治》,一部格調低沉,氣氛黯淡,收視率也黯淡的劇,但是這才真的可贊為是歷史劇,這部電視劇追求的是紀實風格,對初唐質朴的風氣渲染意境極佳,更重要的是衣飾、器物、典章均極為貼合歷史,情節盡量的遵循了歷史記載,人物臧否延續的是史書的態度,文化質感極佳。馬躍飾演的太宗雖然瘦了點但是神態氣勢很棒,這部劇雖然沒在中央台播,但是10頻道和百家講壇裡面涉及初唐時選用的影視片資料鏡頭多出自這部劇。推薦一看。
《走向共和》,此劇以突破著稱,態度鮮明,有政論片的色彩,對李鴻章的表現最為成功,不幸的是被禁了,這部劇很有啟蒙精神,很容易使人引起反思。
《江山風雨情》,此劇陣容強大,也很有可看性,但是裡面從崇禎、多爾袞、闖王到洪承疇全都是被正面表現的角色,一團和氣。藝術化加工太多太濫,王剛在裡面演一個忠誠的老太監,戰死了。但是此劇居然表現了剃發易服,少見。順便說一下,此劇鎧甲後來被《貞觀長歌》原封挪用了。
《大明王朝15??》不錯的劇,但是沒看幾集,感覺色彩很艷麗,演員演的比較煽情,因為看得少,不知何歷史貼合緊密不。
《成吉思汗》這部劇匯集了大量少數民族演員,演的很用心,符合真正的蒙古文化,基本依據是《蒙古秘史》,但開頭就被藝術加工了。整部劇其實並未否認成吉思汗的殘暴嗜殺。對乃蠻、花剌子模、西遼人的衣飾設計很有趣,選擇的演員也不錯。
⑤ 政治題材電視劇有哪些
韓劇:《市政廳》《大物》《逃亡者》《sign》
中國:《紅色搖籃》 《長征》 《亮劍》版《權潛伏》《延安除奸》《人民的名義》
(5)政論連續劇擴展閱讀:
政治片以現實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的影片。一般以真實事件為基礎,不強調情節性,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作為政治斗爭的一種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論性質和宣傳鼓動作用。
這種電影在20世紀40—50年代已經出現,但真正形成勢頭,是從法國導演C·科斯塔-加夫拉斯拍攝的《Z》開始的。此後在法國、美國、瑞典、日本、德國,特別是義大利,形成了一股拍攝政治片的風潮。日本攝制的《松川事件》、《戰爭與人》,義大利攝制的《警察局長的自白》等,都是較好的政治片。
⑥ 時常在電視劇看清宮戲,清朝帝坐在朝上,在清代帝王上朝做什麼,多長時間
在古代上朝的規矩很嚴格的,侍郎上殿,學士上殿,宰相,軍機大臣,3品以上的在職帶兵將軍上殿、皇帝的直系叔父輩親王上殿。除了這些,沒有皇帝的批準是禁止上殿議政的。電視劇那麼多的官員,大部分都是為了場景的需要。百官上殿的情形,只有在大的節日,收到皇帝的邀請,才可以入京朝聖的。
皇帝身邊,是不可以站侍女的,主要是怕侍女知道政事傳到後宮,所以沒有皇帝的批准,是不準女人上朝聽政的。
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都要五更上朝。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其實早朝制度也不是絕對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親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23年沒有上朝,雖然他不來,但是政務還要辦,大臣們還是要來的,只不過時間可能不會那麼早了。
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中,有一章節提到清朝官員上朝的情形。說皇帝每日凌晨三點上朝辦公,召見的第一撥兒人是軍機大臣,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後,才召見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每天夜間起來進前門上朝,因此夜間一點鍾前門就打開了,其它的門則天亮才開。王公親貴由神武門進宮,其餘各官員都由東華門進出,東華門外有標准性建築物「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不僅有止車門與下馬碑之規矩,古代官員上朝時還不準點燈。據相關史料了解到,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⑦ 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那部電視劇有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自勉聯
注釋:
(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3)蒲松齡(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軼才,少年得意,十九歲科考得縣、府、道第一。自此,專心攻讀,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壯志。後終老未得意於科場,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援為貢生。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創作高峰,為後世所稱道。另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等。蒲松齡聰明穎慧,才智過人,青年時期熱衷舉業,卻「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抑鬱侘傺。為了激勵自己不斷發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
釋義:
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是一定會成功的!
相關故事:
《百二秦關終屬楚》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了。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百二秦關
「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崤(xi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里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借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⑧ 我看過金庸的電視劇,感覺不是很有風格啊
首先說一下小說和電視劇演繹武俠的區別,
小說中寫出來的東西若用電視劇來體現總是感覺有些差強人意,
有些東西難免表現不出來,甚至相差很大,
所以你如果喜歡看的話,不妨還是看看小說吧。
再有就是金庸寫武俠,主要是以大武俠為主,
例如《射鵰英雄傳》接《神鵰俠侶》這樣的寫法,
形成了一個大的江湖、武林。
而金庸先生認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所以在他體現一個人物的俠氣時,
往往不會重點寫他有多麼淡泊名利、多麼的嫉惡如仇或者你所說的不在乎世上的一切東西,
他更願意把這個人物置身於民族大義的背景之下,
讓他在個人恩怨和民族大義中選擇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好現楊過在襄陽時飛身下城救郭靖一命)。
他更側重於這點來表現人物的俠氣。
而金庸先生的出名就在於他給我們描繪的一個氣勢磅礴的大武俠,
一個連貫的大江湖和他的小說塑造人物的成功以及個人深厚的文學功底。
http://nj.focus.cn/msgview/100155/74646080.html
俠之大者
——解述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給風起雲涌,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說寫理性的文字解述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好在金庸的小說並不如同舊文學時期的武俠小說,而有了它獨特的文風和思想蘊含,使得今天我要談的這一范疇能輕易找到一種以文化為中心的角度去闡述。
金庸的小說側重於一個「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筆下幾個膾炙人口的主角,他們往往都是從亂世之中成就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強蜂起,武林大亂,民不聊生,外患內憂不斷的兩宋,或是在時局跌宕,各地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誕生了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袁承志等等歷經風雨後終成偉名的俠士,所以把《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列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幾部小說中的主角已經突破了舊武俠小說中傳統俠客的作用,即不僅限於行俠仗義,更是要進一步為國家與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為了天下蒼生而奮不顧身,這也是儒教倫理所規定的俠之大者素有的風范,不知不覺中,這樣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倫理已經成為了金庸武俠小說的精神龍骨,撐起了金庸筆下龐大的武林社會和政治王朝。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俠,他是一個有道德標準的人,所以從一開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已經有了最原始的標准。這樣的一個俠客是值得尊敬的,但是這個人物缺乏他的個性,這就是儒教的限制所在之一,所以在「射鵰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鵰俠侶》中,金庸塑造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個偏激、反叛的性情中人——楊過。與傳統的郭靖不同,楊過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標准,從儒教的觀念來看,楊過或許沒有郭靖那麼值得人們尊敬,但他也有過為了守住襄陽城而奮勇殺敵,為了不違背良心而放下血海深恨於千軍萬馬中救出郭靖,雖然易地而處郭靖也會這樣做,但郭靖這樣做是因為儒教倫理的影響,是最初它的六位師父和丘處機等人幫他建立的一個世界觀,而楊過卻是情之所至的流露,所以最後他不是像郭靖那樣一輩子守在襄陽城,而是與小龍女幽居古墓,不聞人間之事。楊過是一個典型的道家之俠,這樣的俠義明顯要比郭靖來得更瀟灑豪放,不愧稱之為「西狂」。
從《神鵰俠侶》中就已經看到金庸對這種儒教倫理是拒絕的,嘲諷的,所以他的後期小說的思想已漸漸傾向於佛教,這時期中他最傑出的作品《天龍八部》於此誕生了,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徹智慧正面觀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來化解人世無窮冤孽的真正傑作」。(何平語)八部天龍,各屬欲界,盡管業報不一,但終入輪回,漸然俱盡。小說中為惡之人必有為惡之因,為善之人必有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和孽緣,然而業報不一,冤冤相報,最後在佛學的智慧海中落葉歸根。小說中的主角蕭峰最後卻仍然沒有從儒教倫理中解脫出來,然而小說結尾處他出於對漢人契丹「殺來殺去,不知何日方了」的恐懼,終於從儒教倫理中跨出一步為天下百姓的生命而不得已以下犯上劫持了耶律洪基,但最後他卻仍退一步回到了儒教倫理並只能引箭自裁,被扼殺在儒教強烈的漢人中心主義和漢人正統論之下。蕭峰之死,為金庸所有的俠者故事打上了句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楊過小時候住在桃花島的時候,黃蓉就教了他這樣一句話,結果這句話最後改變了楊過生命中很多瞬間。然而金庸封筆退隱江湖之後,武林中卻很少再出現真正的俠之大者,那些生生死死的悲壯也再未出現過。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⑨ 有沒有講鴉片戰爭之後一段歷史的電視劇或者小說或者紀錄片
建議看一下復興之路,以下是詳情:
六集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是中央電視台第一部全面、系統地梳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系列節目。該片以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為視角,應用生動翔實的歷史資料,向我們展示一幅幅振興圖強的全景畫面,使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體味百年祖國的滄桑巨變,體味民族的奮斗歷程。
第一集:千年局變
時間跨度:1840—1911年
內容概要:以第一次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中國社會各階層救國圖強的各種探索為主要內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課題被歷史性地提了出來。
第二集:崢嶸歲月
時間跨度:1912—1949年
內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後各種政治力量探索中國道路為線索,重點表現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發展、挫折到壯大、贏得勝利並最終建立新中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進入新紀元。
第三集:中國新生
時間跨度:1949—1976年
內容概要:以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的重大成績為核心內容,表現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探索國家發展道路的經驗和教訓。
第四集:偉大轉折
時間跨度:1976—1992年
內容概要:以思想解放為起點,重點展現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五集:世紀跨越
時間跨度:1989—2002年
內容概要:以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始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的新階段。
第六集:繼往開來
時間跨度:2002—2007年
內容概要:以中國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⑩ 劉歡的這一代是哪個電視劇的插曲
★[1987]首次為電視連續劇《雪城》錄音主題歌《心中的太陽》、片尾曲《離不開你》;專屬 ★[1987]錄制電視連續劇《便衣警察》主題歌《少年壯志不言愁》; ★[1988]為時事政論片《世紀行》創作主題曲《你是一面旗幟》; ★[1993]應導演鄭曉龍、馮小剛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創作音樂; ★[1994]《北京人在紐約》榮獲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電視劇優秀音樂創作獎」; ★[1994]在上海萬人體育館參加第二屆中日歌會與陳燮陽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唱《千萬次的問》,與日本音樂才女五倫真弓演唱《戀人》 ★[1994]應導演米家山的邀請為電影《帶軲轆的搖籃》創作音樂; ★[1995]應導演趙寶剛邀請為電視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創作音樂; ★[1997]應投資人朱時茂和製片人王偉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胡雪岩》創作音樂; ★[1998]為國產美術大片《寶蓮燈》創作和演唱主題歌《天地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