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誰買收視率
A. 為什麼電視的收視率越高越好他們怎樣有收入誰給錢
收入以廣告商的廣告為主,但是同時也可以從知信、廣告調研的到收入!收視率高,關注的人多,收入也就多了!
B. cctv收視率是如何得到的
一 ,收視率如何得到 ?
在正式調查前 先安排幾次不同數量的實驗調查在實驗調查中運用統計學原理 然後再在很大的群體里 調用一小部分群體 用比如打電話的方法抽樣
收視數據是為了解節目收視情況以便實現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都越來越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媒介經營從「拍腦袋」、憑經驗到相信客觀數據是媒介經營管理和節目設置的一大進步。但是,數據的主要作用是為人所用,這些數據最終能用來干什麼,怎樣從繁雜的數據中獲得有用信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數據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試圖為收視數據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議。
收視數據指的是通過調查獲得的關於廣播電視節目收視情況的數據。按照使用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電視的收看數據和廣播的收聽數據。按照獲得數據的內容不同又可以分為收視數據和滿意度數據。我國主要採用收視數據。滿意度數據在香港和日本有一定的應用,這種數據主要是借鑒了商品的用戶滿意度指數,用來了解受眾對某媒體或某節目的滿意程度。我國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步從國外引進收視數據。1996年,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了「關於在廣播電視系統推薦使用全國電視觀眾調查網電視收視率的通知」後,收視數據正式確立了地位。特別是最近幾年,各台都比較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普遍都花錢從統計局、專業的收視率調查公司或市場調查公司購買數據。但是,無庸置言,我國對收視數據的有效分析、利用程度還比較低,收視數據的真正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
一、收視數據的作用
眼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主要把收視數據用於台內的管理。比如什麼節目該上馬,什麼節目該裁掉;用來評獎和評優等。理論界也主要關注如何利用收視數據形成科學的節目評價體系。可以說,這種利用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水平上,沒有明確收視數據的真正用途,還沒有開發數據的主要作用。台內考評只是收視數據的用途之一,它在收視數據的諸方面的作用中不應該佔主要作用。想要了解收視數據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產生過程。
收視數據是利用統計方法,在作為總體的收視人群中抽取部分樣本,根據樣本的情況來推斷總體情況。它一般從以下幾種方式獲得:1、人員測量儀:一種可以記錄受眾收看或收聽時間的專門儀器,可以定時反饋給數據中心。2、日記卡:由受訪者填寫特定格式的表格,記錄自己的收視行為。3、面訪:通過上門或攔截訪問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4、電話訪問:由訪員向目標受眾打電話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
由於現在的電視收視率行業發展比較快,這兩種方法獲得的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好一點,有效訪問的成功率也比較高,特別是採用人員測量儀,數據的客觀性可以進一步的提高。所以這兩種方式在電視受眾調查中使用的比較多。後兩種方式主要用在廣播中的受眾調查中。
在問卷設計中(人員測量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問卷,但是它要求樣本戶提供背景資料。比如年齡、家庭人口數、收入等等)如果主要關注的是受眾收視的行為和動向,而不是不關心受眾對特定節目和欄目的滿意程度,那麼獲得的數據就是收視率;如果主要想了解受眾對特定頻道、欄目和節目的滿意程度,那麼數據就是收視滿意度。總之,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得到的數據,無論數據是收視率還是滿意度,目的都是為了了解受眾,受眾的眼球才是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收視率首先是用來了解受眾需求,從而為節目編排提供指導。專業人員收到每個樣本的收視情況後,都要匯總。把這些數據建立在一個大的資料庫裡面,然後進行分析。首先要分析節目和頻道的走勢,一般都要通過圖表體現出來。然後在傳播學知識的指導之下,利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找出復雜的數據背後的規律。可以了解到哪些人在收看或收聽節目,他們的社會屬性如何,具有這種社會屬性的人對節目的興趣點在哪個地方。從而能夠調節節目的類型、風格等。讓節目更加適合這些受眾。
收視數據還可以幫助媒體了解到節目的實際受眾和目標受眾和目標受眾之間有哪些差別;節目的潛在受眾是哪些人,利用什麼途徑可以吸引這些潛在的受眾。根據這些信息再改進節目的風格,就可以有針對地提高節目的受眾人數的受歡迎程度。如果收視數據有變動,那麼變動的原因是受眾還是節目本身。找到這些原因就可以為長期的規劃提供幫助。
其次、收視數據可以協調媒體、廣告商和商家之間的關系。
隨著媒介市場的多元化,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所以每個媒介都面臨著爭奪有限市場份額的局面。媒介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過度到買方市場:媒體已經不可能憑借自己的意願支配廣告客戶。廣告客戶在媒體中做廣告,首先要考慮這個廣告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效果。現在,我國的廣告效果監測手段還很不發達,在幾乎沒有能給特定廣告提供專業的效果監測的情況下,廣告客戶就只能憑借收視數據來確定在哪個地方做廣告。如果廣告是通過廣告公司 的代理,那麼商家首先就會問廣告商,為什麼選擇這個時段而不是選擇別的時段。廣告公司也只有通過收視數據才能給商家一個交代。總之,收視數據是聯系媒體、廣告商和商家的紐帶,在這三者中間起著調節作用。那些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收視水平的媒體必然會在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商家也可以利用更高的「接受人群」,達到好的經濟效益。
但是,收視數據在協調這些關系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局限。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購買行為。受眾的最終購買一般要經過知(收看或收聽廣告)、情(對廣告從而對產品有好感)、意(購買的意願)、行(購買行為)四個階段。商家最關注的是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廣告是否刺激了商品的銷售行為。如果有了這種刺激作用,那麼廣告的投入產出比例是否合適。而收視數據主要關注的是收視行為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通過它只能了解到受眾是否觀看或收聽了廣告。卻不能確定這種廣告能不能轉化成最後的購買行為。廣告客戶通過收視數據來了解廣告效果時,其實是用第一個階段來推測第四個階段,所以經常會有誤差。比如,有的節目收視或收聽率很高,但是它的受眾可能集中在購買力有限的階層。那麼中高檔的消費品廣告就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效果。雖然收視數據有這樣的缺陷,但是在缺乏其他可信資料的情況下,還是媒介、廣告商和商家的最佳選擇。
二、收視數據的充分利用
收視數據的主要優點是它比經驗和常識更加科學。它可以突破個人的視野、情感的局限,提供更加實證的結論。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一般有兩種形式:原始數據和已經作好的分析結果。除了很專業的媒介調查公司以外,多數的公司都不具有傳播學知識,對數據用戶的實際情況也不夠了解,所以最好媒體自己還要做進一步的分析。當媒體獲得原始數據獲得以後,得到的僅僅是節目的收聽和收看的指標。有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指標;這數據的升降說明了什麼;它和那些因素有相關關系,或者有因果關系;怎樣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節目的定位和調整。這些都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甚至要做專門的調查尋求答案。.
如前文所說,收視數據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了解受眾,從而為節目製作提供信息。所以,了解節目的收視指數的上升或下降是比較初級的利用。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還要盡可能的包括受眾的背景資料(主要是經過分析而挑選出來的、與受眾的收視行為有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的背景資料)。然後可以使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尋找真正影響收視行為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的節目調整才能夠提高節目的接受程度。單純的收視率或收聽率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例如,收視數據的上升或- 3 -下降不僅是受眾數量的改變,很可能是受眾群體的整體流動;持平的收視數據並不代表受眾屬性的穩定。比如,某個節目的收視調查中,收視率沒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經過分析卻發現,受眾的個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卻在上升。表面上來看,節目的收視率比較穩定,所以節目不應該有大變動。但是實質上受眾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麼就應該改變節目的設計:或者使節目適合以前的受眾,以增加節目的收視;或者向高收入和高文化的水平靠攏,找出這類受眾感興趣的地方(訴求點),然後整個節目的設置向這方面靠攏,以便開發出節目的潛在受眾。
從目前來看,獲得收視數據主要通過以下程序:1、抽樣:由於收視數據涉及到某個地區的全部的擁有某種接收設備的人,所以人數很大。由於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所以不可能進行全面的普查來了解該地區每個人的收視情況。這樣做不僅客觀條件不允許,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一般都是採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從目標人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樣本,來推測全體受眾的情況。科學的抽樣是影響最後數據有效性的關鍵。2、實施:有些是建立固定的被調查人群,長期對他們追蹤訪問;有些是每次都更換新樣本,每次都調查不同的人群。然後利用訪員記錄受訪者的收視行為。3、匯總、分析:把所有收集起來的數據錄入電腦做分析。4、總結結果:根據專門的傳播知識解釋這些數據,並且提供節目、欄目和頻道建議。為節目的設置、競爭廣告和媒介管理提供建議。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
1、因為的樣本是按照隨機原則抽取的,所以必然有隨機波動,收視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是正常的。它可以反映受眾總體的大致情況,卻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受眾,所以比較這個月和上個月,這一周和上一周的收視數據的上升或下降的意義不太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分析出收視數據的回歸線(回歸方程),看節目的中長期的收視水平相對於回歸線(回歸方程)的上升和下降水平。並且看這些上升和下降是不是可以用偶然的波動來解釋。即使有非偶然的波動、也要找出合理的理論和事實解釋,才能夠確實得出節目收視情況的結論。輕易給節目和欄目下結論是很不可取的。
2、因為採用的是抽樣調查而不是普查,所以一些特定受眾的真實情況不可能得到反映,特別是當這些受眾的比例比較小的時候。比如說廣告商想做一個給占人口少數的特定人群使用的產品的廣告,他首先要了解這種人群的節目收視情況。如果媒體採用一般的收視數據,那麼由於數據是抽樣調查得到的,只訪問了總體中的一小部分,要了解的受眾又是少數人群,那麼在收視數據中這類人的數量就非常少,根本不具備代表性。在當媒體想要深入了解節目的收視情況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普通的收視數據的不足就暴露出來了。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必須針對這部分受眾組織專門的調查,用定量方法或質的研究方法來解決。
3、整體的數據來源於每個受訪者,在受訪者和最終數據之間有很多的中間環節。在現實中,有些數據採集公司對用戶不負責,數據採集的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會影響數據的可信性。有時甚至完全不能反映受眾的真實情況。當媒體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時,首先要想這些數據的可信度有多高。避免在錯誤的信息基礎上作出錯誤的決定。
4、收視數據反映的是受眾的總體收視情況,發現不了受眾的態度。比如說,收視數據可以發現觀眾是否打開了電視(國外已經研製出來可以測量電視前是否有大型動物(它還分不清人和狗之間的區別)的收視儀,它可以監測出電視是否被開著,但是根本被觀看。但是,同樣遇到了一個問題,有時,電視前只蹲了一條狗;有時受眾開著電視,卻在呼呼大睡。)但是,受眾觀看電視的行為本身和態度卻很難被發現。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節目的收視率不是很高,但是,節目有自己固定的、忠誠度很高的節目。這些受眾對這些節目往往持有很肯定的態度。無論是節目改革還是台內評估,對這些節目都應該慎重考慮,不能僅僅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
三、數據的長期利用
隨著大家對收視數據的重視和數據獲得手段的改進,從節目播出到獲得收視數據之間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例如,電視的收視率調查已經逐漸用人員測量儀代替了日記卡。日記卡是讓樣本戶自己記錄收視行為,然後由訪員定期回收的方法。一般來說回收周期是一周。也就是說,中間的時間間隔最少是一星期。人員測量儀是一種可以自動記錄受眾收視行為的儀器,比較先進的人員測量儀可以通過電話線傳輸當天記錄下來的數據。數據的短期利用也就越來越方便。但是,無論是評估節目還是為尋找影響收視行為的相關因素,僅僅是短期分析是遠遠不夠的。
從節目的評估來看,節目的短期升降說明不了太多問題。節目的收視數據是圍繞一條回歸線上下波動的,短期底於這條線或高於這條線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個節目更加受歡迎了,或者受歡迎的程度有所下降。收視數據反映的是收視的總體趨勢,而不是幾次確定的數目。這一點很象股票的走勢圖,它反映的也是升降的總體趨勢。股價的升降要從總體的走勢來分析,而不是偶然的升降。
此外收視數據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只有經過長期的數據積累才能發現規律。比如受季節的影響。實踐證明,收視指數一般在冬季會達到最高點,在夏季會達到最低點。所以,進行中短期分析的時候,最好參照已經積累的數據和規律。現在建立大型的資料庫是比較方便的。資料庫最好能記錄盡可能長的收視數據和影響收視數據的相關因素。越多的信息中就越能發現新規律,數據也越有說服力,結論就越有價值。
最後,還應該在大型事件和突發事件出現時,進行有針對的數據收集工作。突發事件和大型事件在媒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通過這些事件可以尋找出受眾對媒介的信任程度、第一求訴率、信息深度要求等。這些數據對媒介有很有價值,在媒介的經營和節目策劃非常重要。
總之,收視數據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信息,在媒介經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好、利用好收視數據可以起到節目調整、聯系廣告商和說服受眾等作用。當然它也有缺陷:只能記錄收視行為,不能記錄行為背後的情感和節目忠誠度。如果利用好收視數據,再結合其它方法,完全可以給媒介的內部經營和外部發展帶來全新的理念。
二,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顯然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在精確度方面也不容樂觀;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甚至更快的世間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測量儀成本自然就比較高。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C. 收視率大面積造假,誰是幕後操控者
編者收視率被稱為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廣告交易的「通用貨幣」。其背後版應該遵循客觀、准權確、科學的規律,然而,中國的收視率市場出現了異常。
通過人為操控收視率這種「通用貨幣」,便可直接影響電視劇的身價和排期、電視台的收益、廣告商的利潤,進而影響整個電視劇產業。這種操控正在現實中發生,甚至逐漸演變出地下利益市場。
這一地下網路每年從電視劇產業市場中分羹40多億元,被稱為行業中除製作方、電視台、廣告商之外的潛在「第四方」,影響了電視台播出的諸多電視劇以及中國排名前列的衛視頻道。
當買賣收視率成為行業潛規則,即便是製作精良、藝術精湛的作品,也必須千方百計不惜高價購買假收視率數據,以保障達到電視台要求的播出標准,逃脫停播、降價的命運。而收視率作假抬高了製作成本,長此以往,國產電視劇的質量必定受其影響,整個行業籠罩於「用心用力去做戲,不如花錢買收視率」的陰雲之中。
一個怪圈就此形成:廣告主投放廣告時要求電視台保障收視率——電視台采購電視劇時則要求製作方購買收視率——製作方因增加收視率購買成本反過來向電視台要高價——電視台則抬高廣告價格。
其中,無論是廣告主,還是電視台、製作方,均成為收視率作假的受害者。
D. 收視率是怎麼得到的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顯然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在精確度方面也不容樂觀;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甚至更快的世間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測量儀成本自然就比較高。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電視劇收視率能否和《新聞聯播》比較?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提供收視率時採用這樣的提法:某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於《新聞聯播》,這種比較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劉燕南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首先電視劇和《新聞聯播》不在同一個播出時段;其次,兩者面臨的不是同一個市場,《新聞聯播》面向全國,而更多的電視劇是區域性的,面向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很高,想以此來證明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這樣的比較。」其次,劉燕南介紹,在某些地方,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可能高於《新聞聯播》,比如《還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視率達到60%,因為《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的,統計的基數太大。
那應該拿什麼數據作為某一部電視劇收視率的比較標准呢?劉燕南說,業內一般都是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所播電視劇的收視率作為比較的標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經創造過收視神話的電視劇作為衡量標准。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央視索福瑞和AC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為何不一樣?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電視收視率市場上,央視—索福瑞占據了全國85%左右的市場份額,AC尼爾森公司占據10%左右,另外兩家比較大的公司是AC尼爾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廣播電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同一部電視劇,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並不相同,有時還相差挺大。比如央視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爾森的平均收視率是7%,而央視—索福瑞則為6%;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區《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是22.1%,AC尼爾森為4.6%。究竟哪一個數據更加准確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於調查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測量手段不一樣造成的:日記法和儀器測量法的結果肯定會有差異,應該說儀器測量法更准確一些,日記法往往是通過事後回憶來填寫的,因此誤差會大一些,而人員測量儀數據可以精確到1分鍾,這樣得到的收視率就會低很多。此外,由於樣本戶數不同、採用的計算體系不一樣等,也會造成收視率不一樣,「一般來說,雖然數字不一樣,但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否則用戶就會糊塗了。」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有影響力的收視率調查公司?
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收視率調查公司主要有AGB尼爾森,還有一家美國的阿比壯(Arbitron Company),英國的BARB(Broadcaster Audience Research Board Limited),法國的TNS,Video Research Ltd(簡稱VR),加拿大的的BBM等。
AC 尼爾森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調查公司,1923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是目前歷史最為悠久的從事視聽率調查的商業公司,1999年,尼爾森媒介研究被荷蘭的出版集團VNU(VNU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媒介和資訊公司之一)收購,從而獲得了更大的資金支持。2004年8月5日,下屬於Kantar媒介研究(Kantar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研究、分析和咨詢網路之一,下屬於WPP集團)的AGB集團和尼爾森媒介研究宣布了合並的計劃,這一計劃將整合AGB集團所有的公司與尼爾森媒介研究全部自有的電視收視率服務,VNU和Kantar各佔50%的股份。通過此次合資,尼爾森得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新的合資公司被命名為AGB尼爾森媒介研究,其收視率服務覆蓋的主要市場包括澳大利亞、中國、中國香港、義大利、南非和英國。
阿比壯公司成立於1949年,是一個從事媒介和市場研究的國際公司,為美國、墨西哥及歐洲的廣播、廣告代理機構以及戶外廣告公司提供服務。Arbitron Company的核心業務包括:1、電台收聽率調查;2、地區性電視和有線電視收視率調查、網路、直播衛星等新媒體的使用調查;3、零售、產品調查並提供相關咨詢服務。為了對抗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人員測量儀(people-meter),Arbitron Company最近研發了更為方便的攜帶型人員收視測量儀(portable people-meter,PPM),並已開始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投入商用,這種新型的測量儀技術將使收視率調查更為精確。
BARB(Broadcaster Audience Research Board Limited)成立於1980年,BARB本身並不進行收視率調查的具體工作,而是分別委託兩家公司進行,其中電視研究公司(Television Research Limited) 負責樣本戶部分的工作,包括基礎調查、樣本戶的更新維護與控制等。TNS(Taylor Nelson Sofres)則負責資料搜集工作,包括people-meter的提供與安裝、資料搜集與統計分析等。英國收視率調查採用人員測量儀(people-meter)作為搜集資料的工具,樣本戶總共有4485戶,為了反映總體的結構,負責樣本維護與控制的電視研究公(Television Research Limited)公司,每年要進行一次4萬人規模的基礎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樣本進行調整與控制,以便使樣本能夠充分地代表總體。
法國從1954年開始通過電話和信函進行收視率調查。1958 年成立了專門機構——廣告載體研究中心(CESP),1964年開始建立一個擁有13000個樣本(通過談話來進行)的收視率調查系統,一年公布四次調研結果。1967年,從原來的廣告載體研究中心當中分出的輿論研究中心,專門調查收視率和電視觀眾的滿意程度。1985年改制為MEDIAMETRIE的股份制公司,把收視率的調研結果產品化。目前已成為法國最主要的收視率數據供應商。從1985年開始,美國的尼爾森(Nielsen)和法國索福瑞(Sofres)公司也開始提供收視率調查服務。20世紀90年代後期,Taylor Nelson和Sofres公司合並使TNS成為法國最大的市場和媒體研究機構。
Video Research Ltd(簡稱VR)www.vrnetcom.co.jp是日本視聽率調查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機構,於1962年成立。40年過去了,VR發展成為日本市場與媒介研究的旗艦。VR研究范圍寬廣、內容豐富,是日本唯一擁有全國范圍調查網路的公司。 VR主要採用人員測量儀系統提供收視數據,在一些特定地區,還使用日記卡進行收視率調查。另外 VR還提供全日廣播收聽率數據,調查方法為日記卡法,記錄時段為15分鍾。通過日記卡收集聽眾在家中或戶外的收聽情況。這種收聽率調查每年進行6次,共調查12到59歲的男性2596人。調查在每年4月、6月和8月進行兩周,在2月、10月和12月各進行一周
BBM是加拿大一家非贏利的廣播研究機構,進行觀眾及聽眾定期調查得出收視率和收聽率等數據。這一機構被公認為「行業的評估機構」。
與國外相比,中國視聽率調查起步較晚。我國的收視率調查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後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86年中央電視台進行了一次全國28個城市觀眾抽樣調查,這次調查被認為是中國首次大范圍、專門的觀眾調查。1987年,中央電視台會同各省市電視台一起,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城鄉范圍的電視觀眾調查,以後全國性的電視觀眾調查每隔5年進行一次。在進行電視觀眾調查的同時中央電視台和一些地方電視台開始進行收視率統計工作。
進入9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台及電視頻道數量的迅猛擴張和電視媒介市場化的快速發展,電視收視市場的競爭加劇,收視率作為反映電視觀眾收視行為和偏好的主要指標在節目編排、廣告投放決策以及電視節目評估中的作用越來越被業內人士認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收視率調查得以快速發展。其主要標志是1997年12月4日,由原央視調查咨詢中心和法國索福瑞(Sofres)集團合作正式成立了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CSM已成為中國最具權威的收視率調查專業公司。CSM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視觀眾收視調查網路,至2003年11月份,CSM在全國擁有1個全國調查網(測量儀)、17個日記卡省網、2個測量儀省網、73個城市日記卡調查網,19個城市測量儀調查網,樣本總規模達到29,240戶,對全國近800個主要電視頻道的收視情況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的監測。除CSM外,在中國收視率調查業中另一家較重要的公司是AC尼爾森公司,該公司採用測量儀方法在全國10多個城市進行收視率調查。
目前在國內的收視率調查市場,央視-索福瑞和AGB尼爾森幾乎占據了所有的市場,分別為80%和10-15%左右,其他的一些公司大約只有5%的市場,現在國內涉獵收視率調查領域的除了這兩家幾乎壟斷型的大公司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一些調研公司,其中專業調查收視率數據的像中視廣聯(北京)媒介咨詢有限公司(www.ctcmc.com.cn)等後起之秀,為收視調查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由於各公司採取的抽樣方法,軟體統計方法等都不盡相同,也沒有規定的標准,所以在得出的數據方面不同公司往往會有不同,甚至出入相差比較大
E. 所謂收視率是怎麼來的
收視率測量方法: 1.電話調查開啟先機: 電話回憶法:Archibald M. Crossley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電話進行電話訪問進行大規模收聽率調查的.他將電話號碼簿作為樣本框從中隨機抽樣,在全國范圍電話調查被抽中的樣本戶,請人們回憶前一天晚上收聽到的廣播節目. 1930年,在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4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和全美廣告主協會(ANA,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的資助下,廣播分析合作社成立(CAB, Cooperative Analysis of Broadcasting)其重要貢獻是發現了 「黃金時段」. 同步電話調查法:1934年,克拉克¤胡珀公司(Clark-Hooper)開始引進同步電話調查法(Coincidental Telephone Interview)進行收視率調查.後來與蓋洛普公司合作進行調查. 一般每隔15分鍾進行一次.胡珀公司曾推出各種收視率調查報告,用 °實際觀眾±, °開機率±, °聽眾百分比±以及年齡,性別等術語來報告受眾的構成和特徵. 1947年,胡珀公司接受NBC的資助,在紐約進行電視收視率調查,成為電視收視率調查的先驅. 2.面談---寂寞的先行者 1928年,在NBC的授權下,哈佛大學教授Daniel Starch最早採用面訪方法進行聽眾調查. 「節目單回憶法」面談方法(Roster Recall);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一定時間內派出訪問員深入樣本戶,以觀察訪問的方式直接調查當時的收視情況; 「住戶問卷法」---訪員親自到受訪者家中進行訪問,並留下問卷. 3.儀器法: 受眾測量儀(audimeter) :1936年,MIT兩位發明家Robert Elder和 Louis F. Woodruff發明.安裝在接收機上並進行跟蹤的裝置,能夠記錄電台波段(電視台頻段)的選擇轉換以及使用時間等情況. 1942年,尼爾森公司最早把受眾測量儀用於廣播收聽率的測量. 人員測量儀:1987年9月,尼爾森公司引進人員測量儀(peoplemeter)/個人收視儀.它依然與電視機連接,並自動記錄頻道和時間.但帶有一個遙控裝置(手控器),上面排列著10來個按鍵,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固定的號碼對應不同的按鍵.觀看電視時,每人鍵入自己的號碼,不看時按鍵取消即可.連接在電視機上的人員測量儀能知道誰在看電視,何時停止收看的. 1964年,尼爾森從廣播中退出,專門從事電視觀眾的調查工作.發布<尼爾森電視索引>(NTI)和<尼爾森電視台索引>(NSI). 4.日記法: 193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Garnet Garrison用日記法進行了第一次系統的收聽率研究.1949年,美國研究局(ARB)正式引入到電視收視率調查中.ARB研製出新型測量裝置---阿比壯(Arbitron),並由此形成了阿比壯公司,該公司在美國地方電視收視率調查中,主要採用日記法進行調查案例! D.收視率測量方法的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項目\方法 電話法 儀器法(人員測量儀) 日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據採集方式 電話訪問 電子跟蹤記錄 人工記錄,訪員 電話線傳送 上門收取或日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饋時效 迅速 迅速 較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樣本量 較大 中等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樣本固定性 不固定一次性 固定 固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樣本排除性 較大 較大 小 拒答率或拒訪率 拒答率約50% 拒絕安裝率 拒訪率約 約40%-50% 35%-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測量時間單位 不定 1分(或更小) 15分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需費用 一般 昂貴 便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縱向比較 不易 可以 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准確性 較好 好 一般 (頻道較多是准確性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豐富性 較好/一般 一般/低 較好/一般 復雜性 @ 「誇大效應」與數據比較: 日記法 「嫌貧愛富」,容易產生 「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的 「馬太效應」;而人員測量儀則相對扮演一個 「劫富濟貧」的 「羅賓漢」的角色. 1.黃金時間峰值:日記法測量存在黃金時間收視率 「峰值誇大效應」(20個百分點); 2.主要頻道收視率:排名靠前的頻道(4,7不等的臨界點),日記卡收視率大於測量儀收視率,隨後,日記卡收視率小於測量儀收視率; 3.主要欄目收視率:(收視率大於某個數字)欄目的收視率,測量儀數據低於日記卡數據;而大部分非重要欄目的收視率,測量儀數據略高於日記卡數據.
F. 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怎麼得來的
收視率不是惟一的標准,我們有三項指標。整個欄目評價體系是由客觀指標、主觀指標、成本指標三項基本指標,通過加權,來形成節目的綜合評價指數。所謂「客觀指標」是以收視率為基礎,兼顧頻道、時段、節目類別等影響收視率的因素,得到被修正後的收視率;「主觀指標」是綜合專家、領導、群眾對節目評價結果的量化值;「成本指標」則是反映節目投入產出狀況的量化值。三項指標分別被賦予5:3:2的權重。也就是說,如果以滿分100分來計算,其中50分來自被修正的收視率,30分來自節目評價結果,20分取決於投入產出狀況。
一個欄目的收視率算出來以後,因為要排名,這就要考慮頻道落地率、節目播出時段和節目類型三重因素。因此,修正後收視率有三個方面的修正:頻道加權重、時段加權重、節目類型加權重。這樣收視率就不僅僅是孤立的收視率,加入這三方面的加權之後已經是一個比較公平的數據。
不同的頻道,它的落地情況不同,收視率肯定也會有增加或減少;黃金時段的節目收視率肯定會好,權重就小,非黃金時段收視率相對就會差一些,權重就大;還有節目類型,像新聞類節目,比如《新聞聯播》,肯定受眾群就大一些,權重就小一些,而教學類節目,可能它的觀眾群就小一些,權重就大一些。欄目的收視率經過所有這三項的加權,得到的數據就叫被修正後的收視率。加權的依據來自全國電視觀眾收視形態調查。這個調查我們每年都做一次。根據去年的調查結果來確定今年的三項權重,這個權重特別重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14/content_972903.htm
G. 關於收視率的問題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影響收視率的因素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
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
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
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
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
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H. 我們常聽到電視收視率是多少,請問它是怎樣統計出的是誰統計的真實性如何
1、CSM 和ACNielsen:知名度、數據來源、測量儀
訪談中我們發現,多數電視台是從9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商業性調查機構提供的收視率數據的,這與我國電視業市場化轉型的步伐基本一致。
在回答「就您所知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收視率調查公司有哪些」一問時,所有的受訪者都舉出了CSM和AC尼爾森兩家,少數受訪者還列舉了諸如美蘭德、特雷森、零點公司、康賽公司、湖南環球公司、上海廣電信息咨詢公司等機構。可見在收視率調查界,CSM和AC尼爾森兩家公司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其中,央視-索福瑞公司是目前絕大多數電視台的數據來源,共有17家電視台購買CSM的數據,例外的只有3家,一是上海東方電視台,一是山西電視台,前者主要採用AC尼爾森的數據,未說明原因;後者則採用本台調查站的數據,因為領導意願和成本問題。另外,廣東有線廣播電視台過去曾經使用CSM數據,後來改用AC尼爾森的數據。
我們對所有提及知曉AC尼爾森公司的受訪者都進一步詢問到:「貴台是否也購買了AC尼爾森公司的數據,為什麼?」結果發現,在購買CSM數據的同時,也購買AC尼爾森數據的只有3家,他們分別是南京電視台、成都電視台、西安二台;加上前面只購買AC尼爾森數據的上海東方電視台、廣州有線廣播電視台,在20家受訪電視台中,購買尼爾森數據的有5家,佔四分之一,均為大型城市電視台。
CSM數據受到使用者一定程度的認可。湖南台認為「調查很正規,數據可靠」;鄭州台稱CSM的調查「較科學」;河北台、成都台、南京台、西安二台、廈門有線台、江西二套等電視台不約而同地認為CSM的數據「比較權威」。
此外,一些電視台對AC尼爾森數據也比較認可。比如,廣東有線廣播電視台在談到改用尼爾森數據的原因時說:「日記法在技術准確性……方面存在一些疑問,而尼爾森是個人收視儀數據」;黑龍江省有線台則認為尼爾森的測量儀數據「科學、真實」;南京電視台主要將CSM數據用於台內考核依據,而將尼爾森數據用作廣告經營,因為後者「適合廣告市場需要」,言下之意,尼爾森數據似乎對廣告商和廣告主較有說服力;成都台從2001年開始採用尼爾森數據,因為「數據具有較高准確性和權威性」。
顯然,在對尼爾森數據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中,有些並未使用尼爾森數據,他們對尼爾森的好感,一方面可能來自尼爾森這個國際知名品牌的良好聲譽,並將其自然地延伸至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可能認為尼爾森只採用人員測量儀法,技術上更先進。事實上,後一因素所佔比重可能更大。因為真正了解美國尼爾森測量歷史及特點的人並不多,人們更多地是從技術先進的假設出發看問題,其間也摻雜一些對身邊測量結果的主觀感受。換句話說,人們推崇尼爾森數據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它登陸中國伊始便採用的更先進的人員測量儀方法上。
多數電視台未購買尼爾森數據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尼爾森公司在本地沒有設立調查點,如湖南台、廈門台、湖南生活頻道、江西台、重慶台、山東台、河北台、鄭州台;二是費用過高,如江蘇台、黑龍江省有線台、蚌埠台、深圳台。
反之,上述兩點也是多數據電視台購買 CSM數據的主要原因。
2、收視率的作用:比重、關系、事例
在節目制播決策中,收視率的作用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多數電視台稱,收視率所佔比重都超過了50%,其中廈門有線台、湖南生活頻道、南京電視台、江西二套、蚌埠台、鄭州電視台收視率均佔70%~80%。例外的是山西電視台,收視率所佔比重只有20%,屬於最低的一檔。山西台也是惟一一家未購買任何商業性收視率數據、只使用本台調查隊數據的電視台,這與其對收視率的態度似乎有某種程度的巧合。
我們針對電視台運用收視率指標的情況,設置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節目編排中運用收視率的情況;二是節目製作中運用收視率的情況;三是停播節目或調整時段時運用收視率的情況。結果發現,幾乎所有電視台在節目編排、製作和停播調整時段時,都考慮了收視率因素。除此之外,考慮得較多的還有廣告客戶反映、領導意見、節目內容、成本因素;有部分電視台還考慮了觀眾評審意見,有些電視台是觀眾滿意度。實際上,考慮廣告客戶反映,也是在考慮收視率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電視台在停播節目時,都首先考慮收視率情況,換句話說,被裁撤的節目基本上都是因為收視率不理想或者過低而遭淘汰。這倒印證了電視界的一句行話:收視率是一把刀。事實上,不少電視台的確是將收視率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量化指標,用於電視台內部的節目管理、人員獎懲甚至整個頻道、整個電視台的經營管理,以抗拒一些無法把握的人為因素。在市場力量面前,主觀意志、人情說項,似乎逐漸在失去以往的一些效力。
對於「請舉出一些實例說明貴台如何將收視率調查數據用於決策過程」一題,多數電視台都未舉出詳細的實例,有些基本上是提要性的。如江西電視台稱:「在年度節目編排調整時,會分析以前的數據,季度欄目考核決定獎懲時,主要依據制定的目標收視率打分」;重慶台稱:「研究室信息科參與大型節目改版,為改版提供收視率實證數據」; 廈門有線台說,「如果一部電視劇或一個欄目的收視率持續下降,通常會先變動其播出時間,從黃金時間調整為次黃金時間」;鄭州台稱:「對去年底到今年六月的所有欄目收視率排隊,特別差的5個欄目都撤了」等等。
有一些事例涉及具體的節目或時段,但也比較簡略,缺乏對具體實施過程和策略的描述。如南京電視台稱:「由於收視率的原因,停播青年交友節目《為誰動心》,決定上新的談話節目《擇業》時,便預測其收視率並對欄目組作了相應的要求」;西安二台說,該台根據周圍頻道同時段的收視率情況,成功地「創造了6:30~8:20的黃金時段」;深圳台稱,該台1998年推出的《周末大贏家》,「原本安排在周末晚上8:30~9:30,由於收視率太低,2000年初停播,經過分析,現在播出電視劇。另外《英語新聞》也因為外國人太少,收視率太低於2000年3月底停播」。蚌埠台的描述稍微詳細一些,該台「過去新聞安排在19:40分播出,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之後,11:00重播,後來根據收視率數據分析,19:40分播出新聞與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沖突了,於是便改在18:40播出,21:00重播,結果新聞收視率上揚,漲了40%,取得明顯的效果」;廣東有線廣播電視台說,該台「影視頻道以前往往在午間劇場中重播頭天晚間播出的劇集,結果發現中午的收視率高出晚間,後來調整,改為相隔一段時間後再重播,收到一定的效果」。
我們認為,造成所列舉事例比較單薄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受訪者對實際情況不熟悉,未具體參與節目調整,考慮到受訪者中一部分人來自廣告部、研究室,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電視台在進行決策時,對收視率的利用還處於非常淺的層次,只用收視率,而缺乏對其系列指標的開掘,缺乏對分析術語、編排策略、相關因素的綜合考慮和運用,一句話,缺乏深度、系統性和立體感,似乎乏例可陳。
3、數據質量:樣本量、准確性、操作規范
與以往相似,本次調查同樣發現,不少受訪者對數據質量持質疑態度,這些質疑主要集中在樣本量大小、抽樣范圍、樣本的代表性、日記法測量的准確性、抽樣和樣本置換過程的規范性等方面。上海東方台便提出:「由於樣本量不足,做三高人員分析時出現樣本短缺現象」;南京台提出:「調查戶使用日記卡不夠規范」;江西台認為:「基礎研究的樣本量太小,本身的代表性值得懷疑」;重慶台提出:「樣本戶與現實人口狀況不完全相符,抽樣誤差較大」;西安二台認為:「日記卡測量的科學性經不起推敲……應在網上發布原始收視資料」,等等。數據使用者對收視率數據的質量提出疑問,這是世界上所有開展此項調查的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國也不例外。
受訪者們也提出了改進要求,比如對樣本的選取,他們要求「增加樣本量」、「加強樣本的代表性」、「擴大抽樣范圍」;對數據准確性,呼籲「減少誤差」、「使用收視儀」、「增加准確性」;還有要求規范調查的實際操作,「嚴格調查程序」、「防止暗箱操作」、「規范隨機抽樣」、「增加樣本戶更換頻率」、「縮短問卷回收周期」、「統一標准,遵從行業規范」、「培育收視調查市場,引入競爭」、「加強對調查過程的監督」、「增強保密意識」、「設立公證機構,避免人為導致的的不公正」,等等。
所有這些意見可以大體歸為兩類,一類是關於抽樣的科學性問題,一類是關於質量控制問題。對於前者,只要有抽樣,便必然存在誤差,從一些受訪者有欠專業的意見表述中,不能排除有些受訪者本身缺乏相關知識的系統訓練,一知半解便下論斷的可能,相信專業性調查公司不應在這些方面留下明顯的漏洞,否則便太業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客戶的要求永遠是「最佳」,調查公司便需要為此不懈地努力。而對於一些非抽樣誤差,加強質量控制是必須的,說明受訪者對於調查的實施過程還有不少疑問。他們要求規范操作,要求監督操作過程,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也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個好的抽樣設計,如果無法保證科學地實施,其結果很可能會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4、 數據分析:流動分析很少
雖然不少電視台聲稱他們經常做收視率分析,但是如前所述,他們所使用的收視率指標比較單一、方式也很初級。換句話說,一方面他們使用的指標非常有限,絕大多數只是收視率數據本身,對於佔有率、到達率、觀眾構成的分析都非常少,有些台將滿意度引入其中,將滿意度與收視率指標混為一談;另一方面,正如有些電視台自己所說的,由於不善於運用分析軟體,收視率分析還處於類似手工作坊階段,這大大影響了收視率分析的效率與效力,也無法滿足節目制播的需要。
引人注目的是,絕大多數電視台都沒有做觀眾流動分析,做過流動分析的只有寥寥幾家。山東電視台稱該台做一些「基本的流動分析」;湖南台、湖南生活頻道、成都台則稱為一些欄目做流動分析;蚌埠台、河北台稱「偶爾做一點流動分析」,但這些電視台都未舉出詳細實例說明是如何進行流動分析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市場上,流動分析的作用日漸突出,運用流動分析對觀眾流動進行縱向跟蹤,間接推斷觀眾群分化與重組原因,分析競爭對手的表現,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製作編播策略的一項重要工作。缺少這一環,各電視台的競爭性分析便要大打折扣。
流動分析需要應用分析軟體,許多電視台所以未作流動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不懂得流動分析的概念,不知道流動分析的內涵是什麼,有些受訪者甚至將流動分析等同於流動人口分析;二是不善於應用分析軟體,用手工作坊式操作是無法完成流動分析的。
5、 需求特點:分析、測量儀數據、軟體
針對收視率應用中的不足,鑒於自身「缺少專業人員」、「缺乏將調查數據、分析處理與專門欄目的編排製作相結合的人才」,一些電視台對調查公司處理原始數據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求「在資料的解釋上進行細致分析」、「加強對數據的分析」、「多使用相對收視率」、「增強數據的區域針對性」、「聯系節目時段、對象進行分析」、「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個案分析和對比分析」、「提供深度調查報告」。
至於是否希望調查公司幫助做一些數據分析,一些電視台表示有此願望。比如,重慶台表示「希望提供一些數據分析報告」;江蘇電視台希望調查公司「做一些分析,但目前資金方面有限制」;山西台表示「願意,但不強烈」;湖南生活頻道「希望有分析報告,但目前沒有哪家公司在做」; 河北台表示「希望合作」;蚌埠台和黑龍江省有線台均表示「希望有一些數據分析」;鄭州台表示,調查公司「只給數據,少解釋,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必要的解釋」。另一些電視台則更願意自己動手,比如江西台便表示「擔心調查公司不了解情況,分析報告還是自己來做」;山東台也有相同看法。還有個別電視台已經使用成形的分析報告,比如廈門有線台便「使用城調隊的成形報告」;成都台則在收視率數據之外「堅持輔以問卷調查」。
與前述對日記卡測量方法的不滿相一致,大多數電視台對人員測量儀數據都表現出強烈的要求,比如西安二台、哈爾濱台、江西二台、山東台、湖南台、深圳台、黑龍江省有線台、河北台、南京台、成都台、山西台,有些電視台表示,只有採用先進的人員測量儀,收視率數據才是准確的,才可以用於節目分析。
對分析軟體提出要求,是此次訪談調查的一個亮點。上海東方台提出:「由於軟體功能限制,流動分析不方便,希望有新軟體」;蚌埠台稱:「軟體是國外的,有很多東西做不出來」;山東台稱:「軟體項目應該更多一些,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收視率數據」;廣東有線廣播電視台則表示:「分析軟體應該通俗易懂,傻瓜化」;成都台則舉例說明了分析軟體的重要性:安裝了某收視軟體後「收視分析更及時、迅速、全面、深入」;河北台、鄭州台、江西二台、湖南生活頻道等也都表示希望收視率分析電腦化,希望提供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數據分析軟體。
四、結論與啟示
此次開放式訪談提供了比較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並獲得了一些啟示:
1、結論
――CSM和AC尼爾森是國內收視率調查行業兩大知名公司,其中CSM是大多數電視台的數據來源,只購買或同時購買了AC尼爾森數據的電視台只有5家,占完成訪談對象的四分之一,均屬大型城市台。不少受訪者認為CSM的數據具有一定權威性和科學性;而尼爾森公司則以其世界性品牌優勢,以及登陸中國伊始便採用先進的儀器測量法,受到一些受訪者甚至一些未曾使用過其數據的受訪者的肯定。多數電視台因為尼爾森公司未在當地設立調查點,或因價格昂貴而未購買其數據。
――在節目制播決策(包括節目編排、節目製作、節目停播或調整)中,收視率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認同,在各類因素中收視率基本保持50%以上的比例,但是,應用還未臻規范、成熟和深入。我們對收視率作用的實現缺少具體證實,因為不少電視台未能舉出實例描述如何在決策中運用收視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或有兩種,一種是受訪者對實際情況不熟悉,還未真正介入節目決策,這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分析人員在決策中的地位,當然受訪者屬廣告人員或研究者的除外。另一種是各台對收視率的應用仍處於較淺層次,缺乏對收視率及其系列指標的開掘,不善於綜合運用相關術語、因素和編排策略,難以枚舉有說服力的事例,這實際上也間接反映了收視率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簡單化的傾向。此外,收視分析中流動分析很少,或者說應用不廣,甚至有些受訪者誤將其與流動人口分析混為一談,都顯示收視率在節目制播中的應用還未臻成熟,還缺少統一的話語標准,多數還停留在淺層次,妨礙了分析的深入。
――對數據質量的質疑依然存在,大體集中在抽樣的科學性和質量控制方面上。一般來說,抽樣框的選取、樣本量大小、如何抽取樣本、抽樣誤差的確定等有關抽樣的科學性問題,數理統計學和有關調查方法的教科書上都有章可循,任何一個調查公司在這些方面留下明顯漏洞都是難以立足的。無論受訪者對數據的質疑是出於何種緣由,調查公司未能與用戶就數據質量問題良好溝通,是雙方產生分歧的原因之一。而受訪者要求規范調查操作,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是他們要求監督調查過程的表示,這也需要藉助一定的手段來進行。此外,對數據質量的疑慮,有相當部分源於對日記法測量方式的不滿。
――受訪者對調查公司的原始數據處理、附加分析、軟體提供和人員測量儀數據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需求。與歷次調查不同的是,盡管受訪者也對數據質量有抱怨,但是他們並未利用開放式訪談調查所提供的自由表達機會去詳細評說,而是比較集中地轉向對數據分析的需求、對調查公司的深度服務需求、提供先進軟體和測量儀數據的需求上來。這是新形勢下,收視率用戶新的需求特點,對調查公司也許意味著新的服務空間。
2、啟示
――提升品牌,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在收視率調查界,調查機構最重要的資產應該是其信譽資產。尼爾森品牌源自美國,雖然今天登陸中國的AC尼爾森是1996年從A•C•尼爾森公司剝離出來的另一支,與在美國從事收視率調查的「尼爾森媒介研究」並非一體,但依然繼承了尼爾森的品牌優勢。
尼爾森在美國收視率市場上的公信力,一是源自其技術優勢,二是源自社會各方的監督。尼爾森的技術優勢是其起家的法寶[3],社會監督卻是促其成才的助長劑。事實上在美國,早期尼爾森的數據也曾屢遭質疑。比如,尼爾森公司曾經聲稱,自己每年都要進行抽樣框的重新設計,受眾測量儀(Audimeter)的樣本戶每三年輪換一次。但是,1963年美國國會為收視率數據質量問題專門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人們卻發現,尼爾森的樣本設計是以1947年的樣本框為基礎的;有些家庭已經做了10年到12年的樣本戶都沒有更換;另外,受眾測量儀出故障的比例也非常之大,達到45%;還有就是測量儀被安裝在一樓住戶的比例也大得驚人,因為這是訪問員最願意也最容易去的樓層[4]。為此,美國專門成立了一個「媒介視聽率委員會」,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尼爾森公司的。然而人們發現,尼爾森在社會各方的監督面前,沒有不振或趴下,相反在壓力下,卻逐漸樹立起自己在調查界的品牌聲譽。
看來,目前調查公司要想提升品牌,一是要在技術上與世界先進測量手段接軌,扣緊電視發展脈搏,引進或開發具有領先水平、技術含量高的測量方法,提升品牌的技術形象;二是加強質量控制,增加調查過程的透明度,同時應該積極建立由電視台人員、廣告代理公司、廣告主、相關學者和其他與該行業沒有利益牽涉的資深人士共同組成的用戶委員會,引進社會力量對收視率調查進行監督。任何缺乏監督的操作都有產生違規行為的可能,而外界監督力量的引入一方面產生制約與調控作用,有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實際上擴展了關注本機構本行業的社會范圍,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大力推廣測量儀數據[5]
人員測量儀以其優於日記卡測量的諸多特點,成為收視率調查界發展的主導。我們知道,日記法存在明顯的技術缺陷,以15分鍾為一個記錄單位,刻度太大,很難量度細小的變化,有些比較短的節目,如5分鍾的節目,或者時長更短一些的插播廣告,就無法精確測量,而且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准確性要打折扣,而且反饋周期較長;相比之下,人員測量儀比日記法更准確,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小,更精確,時效性也更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分鍾收視率數據才有可能對節目進行微觀分析。比如現在有許多節目是板塊式的,製片人需要隨時根據不同板塊的收視率變化,調整板塊長短和節目安排,防止因為一個板塊不好,而壞掉整個節目。有人研究《歡樂總動員》時便曾經發現,在模仿秀板塊中,明星模仿者出場後大約1分鍾收視率便有輕微下降,或許觀眾只想看看那個人長得象不象明星,而不想聽他將整首歌都唱完,有的可能唱得還行,有的唱久了則會露餡。這就需要製片人及時壓縮這位模仿者的唱歌時間,不能讓他把所有的觀眾都唱跑了。
當然,人員測量儀的安裝和維護成本比較高,但是引進人員測量儀,准確而科學地測量觀眾收視行為,有利電視市場的健康發展,此其一;其二,引進人員測量儀,不只是技術手段上的改進,還涉及調查機構的品牌提升問題;而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上規模就有可能降低成本。因此應該大力推廣測量儀數據,滿足用戶的需求。
――加強軟體應用培訓和新軟體的引進與開發
受訪者對現有應用軟體提出意見,希望提供適合我國國情的分析軟體,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進行收視率分析沒有有效的應用軟體是無法操作的,而目前收視率分析尚處在較淺層次、流動分析普遍缺乏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不善於應用分析軟體造成的。調查公司應該加強分析軟體的培訓工作,幫助用戶學會應用軟體[6]。
此外,需要加快引進一些國際上比較先進的軟體,並加以本土化,同時與國內有開發實力的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分析軟體。這是促進收視率分析更加科學、規范和有效的必要途徑。
――尋求數據的附加價值
調查公司的本業並不在於進行數據分析,國外同類公司的職責相對比較單純,特別是向社會公開提供廣譜性數據的公司,一般很少進行分析。當然,他們或許會接受客戶的委託,進行專門指定的研究分析。在我國現有國情下,鑒於自身缺乏專業人員,一些電視機構要求調查公司在提供原始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作進一步的分析,這是服務客戶的一個方面,這樣的要求應該得到一定滿足。據悉,有一些調查公司已經在生產數據的同時,針對客戶的特點和要求,進行一些分析。看來這種需求與滿足之間的互動已經現出端倪。另一方面,這項服務對電視台也有要求,即作為委託方的電視台必須明確提出自己的要求,因為任何分析都需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和要求進行,而一些電視台常常提不出具體、明確、合理的要求來,不知道分析方能做什麼,為什麼這么做,雙方顯然還需要更多溝通。
此外,隨著電視業制播分離機制的悄然實施,越來越多的欄目或節目由非屬電視台的影視製作機構承擔,即製作的社會化趨向愈來愈明顯,為了競爭更好的時段、賣出更高的價錢,一些影視製作公司及欄目或節目也開始購買數據。一般來說,這些製作公司、欄目或節目是很少有能力、有專門人員進行收視分析的,這便需要調查機構提供一定幫助。僅僅提供數據不夠,但是對常規性欄目分析太多,既不現實,也無必要,量太大恐怕也會吃不消。
調查公司的數據分析,不一定著眼於售賣,更多地可能是在數據之外提供一種不收取報酬的附加服務,或者說是在尋求數據的附加價值,是為推銷數據而進行的一種包裝。因為這項服務可能會為其爭取到更多既需要數據也需要分析的客戶。未來,收視率數據提供者的服務對象除了電視台、廣告公司和廣告主外,還將包括越來越獨立化的製作公司和欄目、節目,這一塊會是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會出現大量的購買單位。
需要注意的是,調查公司的科學、客觀、公正、中立立場,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恪守,特別當面對的客戶處於彼此競爭中時,應該特別謹慎,有必要遵守社會分工原則,避免捨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
注釋:
[1] 本報告完成於2001年底,因作者出國等原因,一直未及發表。兩年多來,我國電視業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經過集團化整合後,一些頻道和電視台已改變了名稱,有些已不復存在;調查中測量儀方法的使用也逐漸普及,然而,靜觀電視業界關於收視率數據的使用與需求狀況,一些關鍵處仍在重復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發表這份報告,仍不失其現實針對性。我們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如實反映彼時數據使用者的狀況和需求特點,見證一段歷史;二是溫故而知新,為未來收視率調研業的發展提供啟示和參考。
[2] 劉燕南、孟穎「電視傳播者眼中的收視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9年12月。
[3] 參見劉燕南《電視收視率解析》第二章「視聽率測量方法的演進與現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
[4] 參見劉燕南等譯《美國商業電視的競爭》第三章「出售時間的神奇行業」,待出。
[5] 目前,測量儀的普及和應用比之兩年前已有較大改觀。例如,CSM已經建立了一個全國測量儀調查網、2個測量儀省網,20個城市測量儀調查網;還有一些中小型公司也積極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測量儀,在一些中等城市或地縣市場上鋪設,等等。為反映歷史起見,本刊仍以原稿內容發表。
[6] 調查公司為用戶進行軟體培訓,這項工作近來也有了一定改觀。當然,隨著新軟體的引進和開發,培訓工作亦需要不斷跟進。
I. 一部電影的收視率高了之後是誰給錢的
電影一般說票房,電視一般說收視率。網路資源一般說點播量。
票房就是老百姓掏錢砍電影,贊助商在電影里植入廣告宣傳。相互合作的關系
電視是電視台購買播出權、版權,電視台收廣告播放收入。黃金時段收視率越高,廣告價格越高。
網路資源現在廣告也很多了。
好內容引流,放廣告宣傳產品,消費者買單。互惠互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