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畦續集
1. 洪這個姓的由來傳說也要。
洪姓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尚書》等記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氏。
傳說共工在失敗後,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三點水,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稱洪氏。
2、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一個共國(今河南輝縣),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加「水「字偏旁成洪。
3、源於姬姓,出自軒轅氏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氏。
4、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上古周朝時期有一個揚侯國,因其建都於洪洞,後又稱為洪洞國(今山西洪洞),子孫以國名第一個字為氏。
5、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諧音漢字「洪」氏。
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今江西南昌)宏姓、常州(今江蘇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名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6、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代全部或部分改漢字單姓「洪」。
裕固族克孜勒氏,改漢字單姓「洪」。
清朝時期高麗人有洪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
今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上古時期的共工,於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氏形成後,直至漢朝,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安徽廬州)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朝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氏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七千餘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這當是洪氏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黃荊墩的洪氏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江西饒州)之東,凡七百餘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氏豫章郡望。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說洪氏「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朝及其以前,洪氏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一支比較興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其子洪子輿、孫洪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氏未改。
隋唐以後,洪氏稱盛於皖、贛一帶。
北宋初期,江西樂平的一支洪氏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
明朝初期,山西洪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
清朝時期,南方各省、台灣省、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等地皆有洪氏人居住。
如今,洪氏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洪氏約佔全國漢族洪氏人口的26%。
洪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約二百五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16%。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定城)。
豫章郡:漢朝將秦朝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2.堂號: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義居堂:資料有待補充。
招隱堂:資料有待補充。
積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聽彝堂:資料有待補充。
務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本立堂:資料有待補充。
楚寶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錫堂:資料有待補充。
和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洪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著存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歷史名人
洪子輿:(生卒年待考),江蘇常州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睿宗執政時期官至侍御史。
洪覺范:(生卒年待考),新昌人。著名宋朝文士。
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公元1090~1155),字慶善;丹陽人。著名宋朝學者。
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 皓:(生卒年待考),字光弼;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
宋政和年間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
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他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稱贊他:「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
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終年六十八歲,謚號「忠宣」。
他學識淵博,工詩詞,著有《帝王通要》、《鄱陽集》、《鄱陽詞》;另著有《松漠紀聞》,是貶居時追憶在金的見聞而成的書。
洪 適:(生卒年待考),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著名南宋學者、金石學家。
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
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宋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訂正史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
洪 邁:(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大臣、史學家。
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著有《泉志》。
洪 炎:(生卒年待考),黃庭堅外甥;江西南昌人。著名南宋詩人。
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籍。著名宋朝官吏,福建洪氏始祖。
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鄉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逝世於官任上。
洪茂逝世後第三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縣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三十五代。
洪咨夔:(生卒年待考),字舜俞,號平齋;臨安於潛人(今浙江臨安)。著名南宋大臣、詞人。
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加端明殿學士。詞學蘇、辛,以淡雅見長。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
洪興祖:(生卒年待考),字慶善;丹陽人。著名南宋學者。
宋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宋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洪 升:(生卒年待考),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劇作家、詩人。
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許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一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盡管洪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洪 仁:(生卒年待考),洪秀全族弟。著名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陽湖人(今江蘇常州)。著名清朝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
清乾隆年間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一生著述頗豐,尤精於史學與地理沿革。有《春秋左傳訓詁》、《補三國晉書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亮吉:(生卒年待考),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著名清朝學者、文學家。
洪亮吉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編修。
清嘉慶年間,因批評朝政遣戍伊犁,赦還後改號更生居士。
他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及地理學;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與糧食生產不相適應的問題。
工詩文,駢文作品受當時稱譽。著有《春秋左傳詁》、《洪北江全集》。
他幼年喪父,靠教書奉養母親,母親去世時,他又不在家,曾繪《機聲燈影圖》,來懷念母親。
洪 鈞:(生卒年待考),江蘇吳縣人。著名清朝末期外交官。
清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洪秀全:(生卒年待考),清朝人。著名太平天國首領。
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公元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
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學智:(公元1913~今),河南商城雙河鄉人(今安徽金寨)。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1929年3月參加商城縣游擊隊任隊長,5月率游擊隊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班長、排長、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連長、營政治委員,第二七四團政治處主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反「圍剿」作戰和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斗爭。1935年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在甘孜地區迎接紅二、六軍團後,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與紅一、二方面軍在會寧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第一支隊支隊長、副大隊長,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第四團團長,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開辟鞏固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軍長。參加了著名的四平保衛戰、遼沈、平津、渡江戰役和進軍中南的湘贛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0年3月參與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和解放萬山群島的作戰。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以及反絞殺戰、反細菌戰。並主持領導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1954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國防工辦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美援朝戰爭回憶錄》等。
洪 水:(公元1906~1956年),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內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洪士奇:(公元1904~1982年),湖南寧鄉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炮兵學校校長。
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歷任軍職。
抗戰時期,任炮兵重榴炮第十四團團長、炮兵學校學生總隊總隊長、炮兵第七旅旅長、炮兵第一旅旅長、陸軍第九十九師師長等。
抗戰勝利後,任聯勤總部兵工署外勤司司長、炮兵學校校長等職。
1949年底逃往台灣,任台灣省高雄要塞司令兼高雄港口司令、台灣省「國防部「兵工署署長、陸軍供應部副司令等。
1982年10月19日在台灣逝世。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廣東省武警總隊總隊長。1996年晉升。
洪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二軍新編三十九師師長。
洪振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三軍參謀本部計劃參謀次長室次長。
洪文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空軍作戰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
洪顯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國防部」中正預校校長。
洪中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少將,台灣省海軍副總司令。
2. 清代著名曲子及其作家
在清代戲曲創作者中,有兩位著名戲曲作家,時稱「南洪北孔」,其中的「北孔」是孔尚任,那麼「南洪」是洪升(升)。
1.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所載為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作品:《桃花扇》,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2.洪升
洪升(1645年~1704年),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國子監肄業,二十年均科舉不第,白衣終身。代表作《長生殿》歷經十年,三易其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問世後引起社會轟動。次年因在孝懿皇後忌日演出《長生殿》,而被劾下獄,革去太學生籍,後離開北京返鄉。晚年歸錢塘,生活窮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長生殿》,洪升應邀前去觀賞,事後在返回杭州途中,於烏鎮酒醉後失足落水而死。洪升與孔尚任並稱「南洪北孔」。
作品:洪升的著作現存6種:《詩騷韻注》(殘缺),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雜劇《四嬋娟》、傳奇《長生殿》。詞曲散見他書。其他戲劇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迴文錦》、《回龍記》、《鬧高唐》、《錦綉圖》、《長虹橋》、《天涯淚》、《節孝坊》等均已失傳。
若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一下,謝謝
3. 清朝戲劇最有影響的是哪兩個
在清代戲曲創作者中,有兩位著名戲曲作家,時稱「南洪北孔」,其中的「北孔」是孔尚任,那麼「南洪」是洪升(升)。
1.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所載為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作品:《桃花扇》,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2.洪升
洪升(1645年~1704年),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國子監肄業,二十年均科舉不第,白衣終身。代表作《長生殿》歷經十年,三易其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問世後引起社會轟動。次年因在孝懿皇後忌日演出《長生殿》,而被劾下獄,革去太學生籍,後離開北京返鄉。晚年歸錢塘,生活窮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長生殿》,洪升應邀前去觀賞,事後在返回杭州途中,於烏鎮酒醉後失足落水而死。洪升與孔尚任並稱「南洪北孔」。
作品:洪升的著作現存6種:《詩騷韻注》(殘缺),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雜劇《四嬋娟》、傳奇《長生殿》。詞曲散見他書。其他戲劇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迴文錦》、《回龍記》、《鬧高唐》、《錦綉圖》、《長虹橋》、《天涯淚》、《節孝坊》等均已失傳。
4. 洪姓的名人,急!
家族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覺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
南宋丹陽人。公元1090-1155年,字慶善。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適
南宋鄱陽人。字景伯。與其弟遵、邁先後考中詞科,從此三洪文章名滿天下。
洪皓
南宋鄱陽人。公元1088-1115年,字光弼。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初官寧海主簿,代行縣令事,減賦稅,撫恤貧民,深得人心。
洪亮吉
清代江蘇陽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進士出身,官編修。精研經史、音韻及輿地學,詩文亦佳,著作頗豐。幼喪父,靠教書養母。曾繪《機聲燈影圖》,懷念母親的辛勞與教誨。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洪 皓: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大臣、詞人。政和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後因與秦檜不合,被貶。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 邁:南宋大臣、史學家。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黃庭堅外甥,南宋詩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劇作家、詩人。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 鈞:江蘇省吳縣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5. 洪A的成就有什麼
洪A,(1645~1704)中國戲曲作家。字防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人。出身沒落世家,做過20年國子內監生。作有傳奇《長生殿》。容當時與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稱。康熙二十八年(1689)演出此劇,適逢佟皇後喪葬期間,觸犯禁忌,洪與在場觀劇友好與演員都受到迫害,被除學籍。後漫遊江南,在吳興醉後落水而死。所作傳奇尚有《迴文錦》、《回龍院》、《鬧高唐》等,均已不存。雜劇今存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和《嘯月樓集》。今人章培恆編著《洪年譜》一書,對其生平記述甚詳。
6. 洪姓的來源
一、尋根溯祖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3、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郡望】郭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三、歷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伏讀我 朝會典首日宗人府以掌 皇族之屬所以辨昭穆分親疏凡 天潢宗派以 皇帝本支為宗室載黃冊伯叔兄弟為覺羅載紅冊存者朱書歿者黑 每十年一修按冊入牒日 玉牒若夫士庶之譜故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有譜譜也者願不重哉 試以我洪氏受姓之譜論之洪氏乃共工之後也 考諸譜牒由來以久一日治水土有功於民益水為洪又日 避仇改洪然大抵以益水為洪者近是或日丹陽之洪以弘改洪 學士文安公序譜詳之非共工之洪 也審矣余置勿論且以我嘉 應洪氏之譜言之其譜創於康熙丁末六年族之大高祖叔希瓊 簡生高祖叔協甫三公也修於乾隆丙辰元年胞曾祖叔經官 邦公也迄今七十餘年族欲修者屢矣余因勸捐宗祠兩至江右 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黃峽石
7. 天下姓「洪」的是一家嗎
洪姓起源參考之一
洪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十五位。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居住在黃河兩岸,稱為共工氏,是炎帝的傳人。他性格剛烈而好戰,傳下來共工用頭去撞不周山,使天空傾斜,天下大水泛濫的故事。而事實上共工氏善於治水,其首領被尊為水神,從黃帝時起就擔任治理水利的官職。後來大禹治水時,共工氏卻不予合作。大禹就聚集天下諸侯打敗共工氏,並將他們流放到江南的蠻荒之地。共工氏為了避仇,就在共字邊上加了個水字旁,稱自己為洪氏。唐朝時候又有一支洪姓,因為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弘,天下姓弘的人為了避諱,便改為同音字洪,成為洪姓得另一支來源。在古代,洪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敦煌。
參考資料:http://greatlove.blogchina.com/greatlove/1560754.html
回答者:卡索520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5 15:05
洪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尋根溯源
洪姓來源有六:
1、出自共工。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之後本姓共,後因避仇改洪姓。
2、共國之後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3、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4、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5、避諱而改。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明皇諱而改洪姓;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為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上古時期的共工,於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後,直至漢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據《元和姓纂》所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屬安徽)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這當是洪姓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屬安徽)黃荊墩的洪姓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之東,凡七百餘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說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一支比較興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輿,孫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姓未改。隋唐以後,洪姓稱盛於皖贛一帶。北宋初,江西樂平的一支洪姓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灣、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
郡望堂號
洪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2、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會);
3、敦煌郡,治所在敦煌(今屬甘肅)。
堂號:「義居」、「招隱」、「平山」、「敦煌」等。
宗族特徵
1、洪姓源起龐雜,雖源起脈落清晰,但時至今日已混沌難辨,成為中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國的漫長歷史時期,見諸於史冊之洪姓人物寥寥無幾,縱有亦知名度不高。從宋代開始,入載史冊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學者,又有農民起義軍領袖等等,可謂人才濟濟。
名人精粹
洪子輿:江蘇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時官至侍御史。洪皓: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大臣、詞人。政和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後因與秦檜不合,被貶。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洪適:南宋大臣、詞人,洪皓長子。紹興年間舉博學鴻詞科,歷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後乞休歸居,以著述吟詠自娛,其詞境清逸,風度瀟灑。有《盤州集》、《盤州樂章》。洪邁:南宋大臣、史學家。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有《泉志》。洪炎:南昌人,黃庭堅外甥,南宋詩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洪咨夔:字舜俞,號平齋。臨安於潛(今浙江臨安西)人,南宋大臣、詞人。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加端明殿學士。詞學蘇、辛,以淡雅見長。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洪升:字日方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劇作家、詩人。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洪亮吉: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清朝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一生著述頗豐,尤精於史學與地理沿革。有《春秋左傳訓詁》、《補三國晉書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洪秀全: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運動領袖。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在金田率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稱天王。兩年後定都南京,改稱天京。楊韋內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後在中外勢力鎮壓下失敗,一八六四年六月病死於孤城天京。洪仁王干: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一八五八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洪鈞:江蘇吳縣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洪學智:安徽金寨人,中共高級將領。有勇有謀,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參考資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