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演出成吉思汗宣傳片
❶ 呼倫貝爾有什麼好玩的
呼倫貝爾的主要風光由大草原、大森林、大邊境、大湖泊、大民俗、大冰雪等組成。
大草原:
巴彥呼碩旅遊度假區:一個被世界傳唱的地方,《敖包相會》——從這里唱遍了中華大地的,《天下第一敖包》——證明敖包文化從這里揚名。
大森林:
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由龍岩攬勝、大汗憑吊、紅豆坡、一目九嶺、九曲松風、鹿道等景點成。以其林海、松風、藍天、白雲的夏季風光和冰峰、雪嶺、嚴寒、霧凇的冬季風韻而聞名。
紅花爾基樟子松森林旅遊景區:是全國惟一的沙地樟子松林。景區內有翠月湖、木屋別墅區、紅花爾基樟子松博物館等特色構成。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觀有天池、石塘林、杜鵑湖、玫瑰峰、樟松嶺、哈拉哈河、冰雪及草原風光。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由於火山噴發熔岩堆積及水流切割,造成一系列有鑲嵌性質的截頭錐火山,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觀。大邊境:
滿洲里中俄國門景區:景區內主要包括第五代國門、仿製的一至四代國門、41號界碑、和平之門廣場主體雕塑和浮雕、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共產國際展廳、紅色秘密交通線展廳、紅色後代展廳、火車頭廣場、戰斗機廣場等景區。
室韋俄羅斯民族風情園:室韋又叫吉拉林,與俄羅斯小鎮奧羅奇僅一河之隔。室韋在2005年被cctv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三套車、鍾樓、觀光路、額爾古納河口岸、中俄口岸友誼橋、燈箱式俄羅斯族老照片、碼頭遊船都是室韋的獨特風景。大湖泊:
呼倫湖:呼倫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是一個水位不斷變化、由淡水湖和微鹹水湖交替出現的湖泊。水產資源非常豐富,湖內盛產鯉魚、鯽魚、鯰魚、狗魚、秀麗白蝦等30多種魚類,年產量近萬噸。
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的支流,上游是發源於蒙古的克魯倫河,從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定至今,一直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主要支流有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沿岸地區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魚類品種很多。
烏蘭泡:每年春天,有數萬只不同種類的南方鳥類飛臨這絕妙的世外桃源安家落戶,生兒育女。這時,烏蘭泡頓改冬日冷漠蕭條的境況而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鳥的王國。
大冰雪:
牙克石鳳冠滑雪場:目前是我國最長亞洲位居第三長的滑雪索道。這里每年十月瑞雪飄飄,冬季雪量豐富,雪質優良,積雪期長達六、七個月。
阿爾山滑雪場:阿爾山滑雪場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集各種比賽、訓練和大眾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多功能滑雪場,是理想的冰雪運動、比賽、訓練基地,是遊人滑雪、戲雪、賞雪的樂園。
牙克石亞洲太平洋地區汽車冬季測試園區:目前已被批准為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9年由世界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世界500強企業德國羅伯特•博世集團投資建成。冬季作為德國博世汽車冰面測試場地,已為東風雪鐵龍、長城、奇
瑞等汽車公司進行了測試。目前已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汽車冬季性能測試基地。大民俗:
呼倫貝爾大雪原: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集——呼倫貝爾大雪原,是根據歷史上蒙古、鄂倫春、
鄂溫克、達斡爾民族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生活創作的20餘個節目組合而成。這些節目以呼倫貝爾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藝術元素為素材,以獨特而敏銳的視角,以唯美
的舞台藝術方法,在寧靜的序曲中,將觀眾帶入一個令身心強烈震撼的境地——古樸而不乏新意、雅緻而不失凝重、極大限度地對呼倫貝爾乃至中國北方民族的原生
態文化進行了藝術化的全景展示。
拓跋鮮卑:北魏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在呼倫貝爾大地成長起來的民族——拓跋鮮卑人統一中
國北方廣大地區中央王朝。北魏王朝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朝十六國的紛亂時代,使長城內外連成一片,促進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
為後來隋唐更大統一奠定了基礎,催生了中國彪炳歷史的盛唐文化。《拓跋鮮卑》是我國首部描寫北魏王朝的祖先拓跋鮮卑人從大興安嶺森林南遷呼倫貝爾草原的歷
史話劇。再現了拓跋鮮卑人為後來北魏王朝的建立所邁出的關鍵一步。
天驕成吉思汗:在白音哈達5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天驕成吉思汗》實景演出分為序幕、降生、征
戰、思念、大典、遠征、長生天、牧歌八個篇章,以星空、月夜、巨型山野為舞台,用國內最浩大的燈光音響工程,展示了成吉思汗輝煌一生最為關鍵的生命片段,
綜合展現了呼倫貝爾——蒙古民族的發源地、成吉思汗國基的無窮魅力。還原千百年草原游牧民族的真實生活,再現「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戎馬一生、征戰東
西的草原戰爭波瀾壯闊的場景。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是首部以使鹿鄂溫克族民俗文化為背景的原生態舞台劇。古老的敖魯古
雅使鹿鄂溫克是我國最後一個使用馴鹿的狩獵民族。如今,這個部族僅剩兩百餘人,民歌、服飾、儀式舞蹈等文化遺產瀕臨消亡。解密中國最後一支使鹿鄂溫克部落
的原生態舞台劇,一部震撼心靈的大戲;鄂溫克部落原生態舞台劇敖魯古雅該劇由
「吉祥三寶」團隊歷時四年,克服重重艱難阻隔,長途跋涉深入森林部落,搶救性地收集了當地民歌、舞蹈、器樂、形體藝術等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首次以舞台
劇方式把神秘的使鹿鄂溫克部落文化立體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游戲、玩的意思,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
以"男兒三藝"為主要內容的那達慕大會,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男兒三藝",也稱"好漢三賽",即賽馬、射箭和摔跤比賽,藉助
這種娛樂的形式達到強身鍵體增強戰鬥力的目的。每次那達慕上產生的冠軍,立即傳遍草原,格外受人尊敬。如果一個姑娘能與優秀的騎手、射手、摔跤手相愛,那
是一種榮耀。隨著夜幕的降臨,那達慕把觀看一天各種體育表演的人流吸引到燈火輝煌的舞台,那裡有烏蘭牧騎和歌舞團表演的精彩的文藝節目。蒙古包里燈火通
明,親朋好友相會相聚,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祭敖包:「敖包」一詞,因《敖包相會》這首優美動聽的著名民歌而得名。「敖包」,是蒙古
語,漢語意為「堆子」,還有「腦包」、「鄂博」兩種變體叫法。在古代游牧於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塊堆成敖包來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標,在廣闊的大
草原上用它來辨別方向、區分游牧場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蒙古人至今還保留著祭敖包的古老習俗。敖包
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了游牧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❷ 實景演出的歷程
2002年起,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創造了山水實景演出形式並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一起在中版國桂林製作並權實施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項目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2007年梅帥元邀請作曲家譚盾、舞蹈家黃豆豆、少林方丈釋永信、著名學者易中天一起製作中國嵩山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此項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中國城市名片稱號。 還有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的實景製作了《大宋·東京夢華》及紅色聖地實景演出《井岡山》。山東泰安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呼倫貝爾草原實景演出《成吉思汗》、張家界山水音樂劇《劉海砍樵》、都江堰實景演出《道解都江堰》2009年推出等一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陸續在全國各地公演。
❸ 印象·劉三姐的名人推薦
「一個比生命更久遠的傳說,一座與地球同年齡的劇場。最悠閑的座椅叫做青草專,最美麗屬的廳牆叫做空氣,最奢華的劇場叫做自然,最宏大的演出叫做山水。」
2004年,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橫空出世,演員與自然山水相輝映、共和諧的藝術表現形式,驚艷世人,在現代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作為這一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的梅帥元,從2004年起,接連創意、策劃、導演、製作出品了《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井岡山》、《天驕·成吉思汗》……一系列實景演出。他憑借這些前無古人的演出,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第一個提出「山水實景演出」的概念,成為一個文化品牌的開創者。
他是如何獲得這個史無前例的靈感,如何化靈感為現實,如何歷經曲折沉入谷底,如何山迴路轉獲得成功?
❹ 冬天去大草原旅遊帶些什麼
6/7/8月,抄可以去呼倫貝爾~~襲世界上唯一一處沒有污染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就像樓上的說的
去陳巴爾虎旗吧,那裡有巴爾虎草原,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最美的一片之一
而且民風淳樸~~~
另,今年有內蒙古五張文化名片之一的···天驕成吉思汗實景演出·落地
6月底試演~~是跟「印象劉三姐」那種的實景演出,也是一個公司打造的
關於治安~在全國范圍來看,呼倫貝爾的治安,真的是相當好
來這邊花銷不會很大,就是路費稍微貴一點,因為比較遠嘛
您可以提前網上訂購機票··這樣比較劃算~~
可以跟團去一些大的景點~~
然後再去陳巴爾虎旗,找家牧戶~~體驗一下淳樸的牧民生活~~回歸大自然~~
有疑問可以給我留言,我是當地人,希望能夠幫助你~~祝您旅途愉快
❺ 梅帥元的主要實景演出作品
《印象·劉三姐》(表現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繹禪宗文化),《中華泰山·封禪大典》(以帝王封禪為主線表現呈現輝煌中國古代史);《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以湘西民間傳說為主題歌頌永恆的人類情感);《井岡山》(以紅軍革命歷史為題材演繹紅色經典與文化);《道解·都江堰》(圍繞都江堰闡釋人與自然的主題);《大宋·東京夢華》(以《清明上河圖》為依託,描摹宋朝盛世繁華全貌) ;《九歌》(楚文化的完美闡釋);《天驕·成吉思汗》(馬背民族文化的經典傳頌);《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清朝皇家文化的整體展示);《菩提東行》(佛教主題文化的闡釋)等等。 山水大型實景演出(製表2014年)序號 名稱 演出類型 項目類型 所在地點 1 印象·劉三姐 實景意象劇 以演出為核心的主題景區 桂林·陽朔 2 文成公主 實景音樂劇 西藏·拉薩 3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 湖南·張家界 4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河南·嵩山 5 道解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 6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 實景儀禮劇 山東·泰山 7 井岡山 大型實景演出
江西·井岡山 8 大宋·東京夢華河南·開封 9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河北·承德 10 龍船調湖北·恩施 11 天下盤山天津·薊縣 12 天驕·成吉思汗內蒙·古呼倫貝爾 13 草廬·諸葛亮實景影像話劇 湖北·襄陽 14 菩提·東行
劇場音樂劇 劇場演出 山東·兗州 15 錦宴影像音樂劇 廣西·南寧16 文成公主(劇場版、實景版)音樂劇 劇場版:國家大劇院
實景版:西藏·拉薩 17 昭君出塞歌舞劇 全球巡演18 興隆文化園文化產業園綜合體 佛文化景區 山東兗州
❻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一種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千百年來不同民族的人們,包括草原民族本身,都賦予這個文化無盡的浪漫色彩,對其充滿嚮往欣賞之情,甚至為之陶醉。北朝斛律金的一首《敕勒歌》,曾引起古今人們多少無盡的遐想;當代一首牧歌,打開多少回望草原的心扉。以至「草原」一詞不管在草原民族語言中還是在他民族詞彙中,都蘊涵「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內涵。如漢語中的「草原」一詞,除了指北方民族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外,更主要的內涵是指在遼闊天宇下白雲、羊群與悠遠牧歌結合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好景象與意境。而在蒙古語中,「草原」一詞一般都是與家鄉一詞連用的,稱為「塔拉努圖克」,一方面表示蒙古人的現實生活家園,而更多指的卻是草原人的精神家園。正如一首草原歌曲唱的那樣:「草原在哪裡?草原在我的心裡,草原在我的夢里。」
其實草原生活的真實,除了客觀的美好之外,還有生產生活環境的嚴酷,如沙漠的荒涼,冬季的寒冷,蚊蟲的侵擾,生活的寂寞等。對於草原的生產生活環境,特別是生產生活嚴酷的一面,草原民族自身是十分清楚的,其他民族也並非完全不了解,但大家在面對這一文化時,卻自覺地迴避了草原文化的另一面,積極參與了對草原文化的審美提純。[1]
草原民族在獨特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創造了大量的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時,還有體現草原生活特點的祝詞、贊詞,體現薩滿教特色的祭詞、神歌,體現藏傳佛教特點的箴言詩、經跋詩、贊頌詩等。這些文字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學表現形式與內容。
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格薩爾》原產生於藏族地區,後流傳於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格薩爾》史詩長達18000行,不僅口頭流傳於蒙古各部,而且形成了各種手抄本、木刻本,對蒙古族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江格爾》產生於蒙古族衛拉特部,經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點的各部落蒙古人的傳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長詩及異文,約19萬行的鴻篇巨制,成為蒙古民族數百部英雄史詩中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部長篇英雄史詩。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流傳至今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全詩共8部,長達20多萬行,從頭至尾唱一遍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柯爾克孜人將各個歷史時代的英雄事跡和對於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集中到英雄瑪納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的長篇英雄史詩集中於草原地區。在東起黑龍江、西抵天山、南達青藏高原的廣袤地區,集中了我國絕大多數的英雄史詩,形成了中國草原英雄史詩帶。《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是我國英雄史詩的傑出代表,規模恢宏,篇幅浩大,內容豐富,文化內涵深刻,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足以與《伊利亞特》、《奧德修記》、《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媲美,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史詩寶庫中不可替代的瑰寶。《蒙古秘史》不同於英雄史詩,首先是史,系統記載了13世紀中葉以前蒙古黃金家族譜系,特別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創建蒙古汗國的歷史。《蒙古秘史》從蒙古族的起源開始,記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關於12~13世紀蒙古社會制度、經濟形態、軍事活動、生活風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留下了當時蒙古高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文件的珍貴史料。成為研究13世紀中葉以前蒙古政治、歷史、軍事、思想、文化的極為珍貴的史籍。同時,《蒙古秘史》又不同於一般的史籍,特別是不同於作為中原漢文化載體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文化的鮮明特點,特別是帶有英雄史詩的斑斕色彩。書中關於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記載,就是將神話傳說以史詩的風格敘述出來。《蒙古秘史》的敘事風格也是將散文體和韻文體、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事時朴實清晰,詳略適宜,人物生動,對話傳神,其間在矛盾沖突、事件發展的關鍵時刻,則以抒情(往往有大段的詩體語言)的精彩段落濃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將神話傳說、英雄史詩、祝詞、贊詞、民歌等諸種傳統的民族文學體裁有機地融合在對歷史的記述之中,創造了歷史文學體裁的新形式。
問世,蔚為蒙古民族史學的洋洋大觀。
民族科學技術寶庫中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畜牧技術
草原文化是與畜牧業經濟聯系在一起的。草原民族最先學會並掌握了捕獲、馴養、放牧羊、牛、馬、駱駝、鹿等牲畜的技術,並使畜牧業成為自身生存的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因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既要熟知地理狀況,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草豐茂與否,選擇放牧地,「隨時畜牧」的游牧民族也要掌握天氣的變化,根據風沙雨雪的狀況,在自然災害降臨時做出必要的選擇;游牧民族既要掌握不同畜種的牧養技術,以適應其不同的特點,也要根據牲畜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的特點,採取相應的牧養技術。這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已經形成了相當系統的技術體系,不少實用、適用的技術至今仍然在畜牧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畜產品的加工技術
牲畜既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草原民族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但是,有些畜產品不可以直接作為消費品加以利用,而是必須經過必要的加工才能夠用之於消費,因此產生了畜產品的加工技術。
由於季節不同,牲畜一般是「夏壯、秋肥、冬瘦、春死」——夏、秋季節水豐草茂,牲畜膘情最好,冬春季節牧草枯萎,乏草可食,牲畜普遍掉膘,甚至死亡。因此,入冬時是牲畜大量屠宰的季節。大量牛、羊肉要備作春、夏季的食品,就要製作成肉乾儲備。草原地區的風干肉,不能在陽光下曝曬,而應晾乾或凍干,在清明節前10天左右取下放在壇子里,用數層麻紙將口子封嚴,40天後放開來,肉乾鮮味如新,而且不變味,不長蟲子,獨具風味,令人食之不忘。
牛奶、羊奶、馬奶、駝奶均具有豐富的營養,是草原民族保持健壯的體魄須臾不可缺少的飲料。但是,產奶的旺盛期也是集中在夏、秋季節,為了將此時食用不完的奶子留到冬、春季節食用,草原民族發明了乳品加工的技術,以發酵的方法製作酸奶,還可以用馬奶、牛奶、駝奶製成醇香可口、營養豐富、滋補宜人的奶酒。在全世界的四大酒系中,白酒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啤酒原產於古埃及、果酒以歐洲為代表,奶酒則是以蒙古高原為主要產地。更為普遍的,則是以牛奶製成奶皮子、奶豆腐及白奶油、黃奶油、酸奶油、黃油渣、酸酪蛋、甜酪蛋等奶食品。
草原民族的服裝、靴鞋、氈房、馬具等,大多是以皮革、毛皮為原料,其加工技術在草原民族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剝皮的時候,要精心細致,避免破壞皮張,加工的時候要用木棰敲打,輕度發酵,認真刮削,反復揉磨。加工好的皮張,可以制服裝、帽子、靴鞋、被褥、帳篷、鋪墊等,還可以製作甲胄、箭囊、革囊、馬鞍、韁繩、肚帶等。牲畜的筋經過加工處理,可以捻成筋線,縫制服裝、用品,用筋線製作的弓弦,因拉力大、彈力強而被人們稱之為「良弓」。草原地區野生動物較多,其皮毛極為珍貴,加工技術和製作工藝更為講究。羊毛在草原地區用途極廣,以制氈、制繩為主。制毛氈的技術性很強,需將洗凈的羊毛加入適量的清水和粘著物,浸濕、加溫、長時間的反復擠、壓、擀、卷,使之成為需要的大、小、厚、薄不同的片狀,再用來製作氈毯、氈靴、氈襪、氈帳等。
(三)交通技術
蒙古草原是馬的故鄉。蒙古馬是與野馬血緣最近的品種。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是最早的馬的主人,也是騎馬技術最早的發明者。因此,草原民族被稱之為「馬背民族」。馬具有靈活、快速、耐力強等優點,可以騎,可以馱物,可以拉車,以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僅大大減少了人步行負重的勞累,加快了行進的速度,而且大大擴展了人的行動范圍。在人類發明汽車、火車之前,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馬匹始終是陸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蒙古高原中部、西南部戈壁地區和沙漠地區,則是以駱駝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並稱之為「沙漠之舟」。
為了適應草原地區地域廣闊、遷徙范圍大的特點,草原民族掌握了就地取材製作車輛的技術。這種車輛軲轆較大,在坎坷不平、草高沙軟的草原上行走便利,涉水渡河也如履平地。北魏時,敕勒人因乘這種軲轆高大的車輛而被稱為「高車族」。蒙古族習慣用的勒勒車,也具有這種特點。車輛的製造,需要掌握較為復雜的技術,製造車轅、軸、輪等,需要堅硬又具有較好彈性的上等木材,按照適當的比例結構製做。針對平原地區、沙漠地區、丘陵山地等不同地貌,車輛的大小、形狀也有明顯的區別。
草原地區河流眾多,不少河流河道游移,不適宜建固定的橋梁。草原民族發明了「束薪為桴」以渡水的辦法。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以這種辦法渡河。成吉思汗與王罕、札木合聯軍討伐蔑爾乞部時,則是用豬鬃草捆成筏子渡過了勤勒豁河。同時,草原民族也掌握了「跨河為梁,以便往來」的架橋技術。
草原民族的交通技術,不僅在自身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擴大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促進東西方交流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元朝建立了貫通歐亞的交通網路體系,在交通建設與管理上,均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建築技術
草原民族被稱為「氈帳之民」,是因為草原民族經過世世代代的探索,在實踐中掌握了在草原地區就地取材製作氈房的特殊技術。現在牧區蒙古族的蒙古包,就是這一技術的結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這就需要住所必須搭建方便、易於搬遷;同時,草原地區冬季多暴風雪,春季多大風沙,又要求住所既輕便、又穩固;夏季氣候炎熱,還要求通風方便。蒙古包具備了上述要求。蒙古包是組合式的房屋,搭建、拆卸均很方便,用二、三輛勒勒車載運或用二、三峰駱駝馱運即可。蒙古包是圓形的,呈流線形,而且其架木結構十分合理,既能夠緊密結合起來,又能夠有效分擔壓力,抗風力強,搭建穩固的蒙古包可在十級大風中巋然不動。總之,蒙古包是草原建築藝術的結晶。
阿拉坦汗將藏傳佛教格魯派引入蒙古草原後,逐漸建起了在草原上星羅棋布的黃教召廟,這些召廟大都兼具漢、藏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至今在呼和浩特的席力圖召、包頭的美岱召、五當召等著名召廟,仍可感受到這類建築的獨特魅力。
(五)醫學
自古以來,草原民族即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特點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元代是醫學大發展的時期,元世祖忽必烈設立了太醫院,並在各地設立了惠民葯局。元朝政府大力支持、提倡不同醫學體系的交流,不僅草原醫葯與漢醫葯、藏醫葯廣泛交流,還從中亞地區引進了「回回葯物」,翻譯刊印了《回回葯方》,大大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阿拉坦汗曾患足疾,三世達賴索南嘉措為之治癒。因此,伴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草原的傳播,藏醫葯廣泛流傳,召廟均設有醫學部,傳授藏醫、藏葯,培養了許多喇嘛醫生,並翻譯、編寫了不少的醫學著作。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著名的藏醫《四部醫典》傳入蒙古草原,對蒙醫葯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許多蒙醫將傳統的蒙醫實踐與藏醫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編印了不少蒙醫著作,其代表作有:《蒙藏合壁醫學》、《醫學大全》、《脈訣》、《醫學四部基本理論》、《葯劑學》、《葯五經》、《配葯法》、《針炙法》、《脈診概要》、《外科正宗》等。漢醫學的代表性著作《本草綱目》、《牛馬經》等也翻譯成蒙文。因此,蒙醫學成為在草原民族傳統治療方法基礎上,吸收漢醫學、藏醫學、回回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發展而成的系統的醫學體系,成為中華醫葯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歷法與天文學
季節變換對草原民族的生產與生活關系極大,草原民族也根據歲時變換的特點,總結出對氣候變化的判斷,「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至八月又枯」(《黑韃事略箋證》,載《王國維遺書》第13冊,第4頁)。在歷史上,蒙古人曾採用十二生肖紀年和干支紀年,後又襲用金朝的大明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編制了《授時歷》,經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頒行全國各地。《授時歷》將回歸年長度確定為365.2425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時歷。[2]
草原文化 - 上海世博會內蒙古活動周草原文化推介會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副主席任亞平出席草原文化推介會5月25日上午9:00,上海世博會內蒙古活動周草原文化推介會在上海大廈舉行。來自草原文化創作研究方面的專家向現場的來賓介紹內蒙古的美術、書法、電影、電視、文物、圖書和音像。文字資料、圖片等多種展示手段,加之民族歌舞穿插其中,讓現場來賓置身於草原文化濃濃的氛圍之中。
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副主席任亞平,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邢雲,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烏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郝益東、雲秀梅,自治區副主席布小林,全國政協常委包俊臣,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肖黎聲,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王維山出席推介會。烏蘭致辭。
烏蘭在致辭中說,草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三大主源,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作為草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承載地,內蒙古自治區以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為目標,把開展草原文化研究、推動草原文化繁榮發展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偉大事業,成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推出了「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連續舉辦了六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草原文化及其所蘊含的核心理念已經成為我區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是草原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把握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傳承和弘揚草原文化精神,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任務。
烏蘭說,這次推薦會將通過舉辦影視、攝影、書法、繪畫、文化產品展覽展示以及文藝演出、文化學術交流等多項活動,向全世界展現內蒙古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進一步擴大草原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草原文化推介會分專家現場介紹和攝影、書畫、影視、文物展兩個部分。通過世博,與世界先進文化相互交流,搭建一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文化活動的平台,提升草原文化的國際知名度。[3]
草原文化 - 草原文化節
自2003年始,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連續6年居全國之首,創造了經濟總量每年超越一個省,從24位躍進到16位,人均GDP進入全國前十的「駿馬速度」。與此同時,自2003年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以來,內蒙古各地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走出一條事業與產業並舉,特色與品牌雙贏的發展之路,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譽全國,文化產業蒸蒸日上,呈現出百騎爭先、萬馬奔騰的「駿馬效應」。
草原之美——百騎爭先樹品牌
草原文化節進入7月,草原之美,目不暇接。7月9日,由內蒙古黨委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將拉開帷幕。在這個旗幟下,內蒙古的12個地區市盟,紛紛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包頭鹿城文化節、巴彥淖爾河套文化節、鄂爾多斯文化節和第11屆亞洲藝術節、阿拉善的胡楊生態旅遊節、烏蘭察布的察哈爾文化節、錫林郭勒的元上都文化節、赤峰的紅山文化節、通遼的科爾沁藝術節、呼倫貝爾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少民族」風情節、滿洲里的中俄蒙三國旅遊節……
呼和浩特以昭君出塞為題材,連續舉辦10屆昭君文化節,成為中國十大文化節慶活動之一。在鄂爾多斯,拜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體驗蒙古族祭祀文化,觀賞鄂爾多斯歌舞,已成為前來內蒙古觀光的人們必選的內容。特別是歌舞劇《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和服飾文化之大成,成為展示鄂爾多斯之美的世界性文化品牌。呼倫貝爾市打造出三少民族兒童合唱《五彩傳說》、原生態民族歌舞詩《天邊》、話劇《拓跋鮮卑》、草原實景演出《天驕成吉思汗》、蒙古古樂演奏《蒙兀室韋》等五張文化名片,使中國最美草原更加神韻獨具。建市只有30年的礦區城市烏海市,盡管缺乏歷史文化積淀,但他們以書畫為美,在中小學大力普及書畫藝術,中國書法城已經成為他們的城市品牌。
內蒙古的105個旗縣區,也都設立了自己的文化節日。他們以各自地區民族風俗風情為切入點,舉辦那達慕、馬頭琴、蒙古長調、安代舞等文化節慶活動。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遼闊的歷史文化畫卷,在藍天白雲間,展示著草原文化的絢麗多姿,萬種風情。
草原文化 - 文化之脈——千年文明原動力
對草原文化的梳理是內蒙古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首要工程。由來自全國各大院校的近百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課題組,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學觀: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這一論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國文化史在進入21世紀最具突破性的理論創新成果。
長期以來,人們固有的觀念認為,只有長江和黃河才是中華文化的兩大源流,而對遙遠的中國北方存在的另一種文化形態——草原文化的地位認識不足。實際上,內蒙古相繼發現的大量考古遺跡和史料證明,中華民族許許多多文化傳承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草原深處。草原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比如,呼和浩特的大窯文化,50萬年前,與周口店北京猿人同處舊石器早期時代;赤峰市發現了中華的龍鳳圖騰(距今最早的龍——7500年前「興隆窪文化擺塑龍」,最早的鳳——6300年前「趙寶溝文化陶鳳杯」,以及「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紅山文化中還發現了中國栽培最早的農作物,建造的最早城邦制國家。
草原文化在經歷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元、滿清、現當代幾個時期的發展,與中原文化長期碰撞、交流、融合後,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專家發現,如果以中原文化或漢文化為正統,視草原民族為「夷狄之屬」,就無法解釋中華大地的疆域遼闊,無法解釋中華一體、多元共存,就不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諧文化的建設。
站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視野下研究草原文化,用大歷史觀認識看待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上升到中華文化主源的層面,其「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核心理念,產生出無法估量的時代活力。內蒙古每年上百個「文化論壇」專家雲集,「思想草原」極大地開啟了人們的智慧和眼界,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激發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積極性,推動了建設民族團結、和諧社會的自覺性。
草原文化 - 改革之力——萬馬奔騰展英姿
千年的草原文明史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內蒙古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全面實施了「九個一批」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創作生產一批文化精品;開發一批文化人才;搶救保護一批文化遺產;建設一批文化基礎設施;樹立一批文藝團體;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鄉;建成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團。圍繞「九個一批」工程,各地紛紛出招,文化熱如萬馬奔騰掠過千里草原。
草原文化節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鄂爾多斯市東聯集團從建築房地產企業向文化產業轉型,2003年開始,累計投資3.8億多元興建成吉思汗陵旅遊區,被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08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營業額突破2500萬元。集團成立的天驕藝術團,精心排練大型民族歌舞《聖地古韻》、《永遠的成吉思汗》,累計演出1600餘場。投資3000萬元拍攝歷史題材電視劇《秦直道》。東方路橋集團在呼和浩特市投資4.5億元建設的蒙古風情園,是集蒙古族歷史文化、軍事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特大型旅遊景區。
深化藝術團體改革。內蒙古雜技團,1960年成立,曾一度陷於困境,欠債334萬元。近年來,該團實行聘任制和簽約制,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拓演出市場。自2000年以來,該團曾先後出國演出30餘次,所到國家近20個,所到城市300多個,演出場次4000餘場,觀眾達1000多萬人次。目前,全區直屬59家文化事業單位有43家程度不同地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
文化保護和傳承有序開展。2005年,蒙古族長調藝術被評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內蒙古和蒙古國首次聯合申遺,開創了不同國家、跨境民族、同質文化聯合申報的成功範例。也是在這一年,內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設立為「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日活動。全區被文化部命名「民間藝術之鄉」10個,自治區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31個。目前內蒙古正在積極申報呼麥、元上都游牧文化區為世界文化遺產。
藝術之花——草原神韻世界殊
內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脫穎而出。《吉祥三寶》、《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等草原歌曲唱響海內外。電影《季風中的馬》、電視劇《東歸英雄》、民族舞劇《草原記憶》等一大批優秀民族歌舞和影視作品享譽海內外。
近年來,先後有300多項優秀劇(節)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華新劇目獎」和內蒙古文學創作「索龍嘎」獎、藝術創作「薩日納」獎。
齊·寶力高、德德瑪、騰格爾、韓磊、斯琴高娃、三寶、烏蘭牧騎、鳳凰傳奇、額爾古納樂隊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團隊在全國影視文藝界享有盛名。藉助於影視和演藝力量,內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藝術、二人台、那達慕等文化藝術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2005年,《萬馬奔騰》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第一次響起,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謝幕時說:馬頭琴和草原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風情獨特的草原文化藝術先後敲開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德國市政音樂廳、英國倫敦卡杜甘音樂廳以及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台北音樂廳的大門,並屢屢獲得國際大獎。草原民族新服飾進入巴黎盧浮宮,轟動「時裝之都」。草原藝術在世界面前亮出了迷人的風采。6年裡內蒙古80多個文藝團體、1600多人次,在世界20多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進行了草原文化之旅,讓世界領略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1年,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踏訪內蒙古大草原後寫道:「這個歷史學寶庫,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打開,至少沒有引起史學家足夠的注意。」如今內蒙古這座歷史文化寶庫正在漸漸打開。開啟的鑰匙只有一把: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 此文來源於網路
❼ 寧夏旅遊最好看的演出是什麼
作為一個地道的寧夏人,寧夏的演出是近兩年才有的,基本寧夏的演出都看過,覺專得演的好的,故事情節好屬的就是水洞溝景區的北疆天歌,這是大型的實景演出,依託天然的地貌大峽谷,長城場面宏大震撼,演員都是來自蒙古國的帥哥美女們,馬術精湛,打鬥逼真,講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歷史故事,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❽ 祖國西部的一些文化特色
1、重慶飲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種材料創作新菜見長。重慶亦是火鍋的發源地之一;2007年3月,重慶市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火鍋之都」稱號。
重慶飲食文化代表:重慶火鍋、川菜、渝菜(重慶菜、渝派川菜)、水煮魚、回鍋肉、酸菜魚、辣子雞、泉水雞、水煮肉片、老鴨湯、酸辣粉、魚香肉絲、泡椒肥腸、粉蒸肉、燒白、重慶小面、重慶小吃等。
2、貴州苗族剪紙,苗族民間剪紙形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這與「不完全對稱」式那種以中軸為坐標,以量的平均分配來使畫面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講求統一,不講求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
3、四川,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4、廣西,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主要活動有開幕式、布洛陀之夜晚會、布洛陀民間祭祀大典、壯民族山歌歌王大賽、國際雄獅大賽、壯民族歌圩體育運動會、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發布會、商貿活動等。
5、陝西,西秦文化,是中國西部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秦王朝的建立、漢隋唐帝國的延續,再至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
❾ 胡紅一的作品目錄
專著:電影小說《真情三人行》(廣西民族出版社)、《廣西當代作家叢書——胡紅一卷》(灕江出版社)、城市傳記《龍城密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人物傳記《中國式山水狂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劇作集《山歌牽出月亮來》(中國戲劇出版社)等;
歌曲:《人民公僕》、《山歌牽出月亮來》、《大地之約》、《尖尖謠》、《幸福路上》、《忠誠》等;
廣播劇:《山外有個世界》、《諾言》、《紅帆船》、《我要飛》等;
電影:《那年秋天》、《真情三人行》、《海邊的紅樹林》、《蓋帽》等;
戲劇:歌劇《壯錦》、壯劇《趕山》、彩調劇《山歌牽出月亮來》、音樂劇《龍船調》《過橋風吹》、實景演出《天驕-成吉思汗》、歌舞秀《錦-宴》《風-雅-宋》等。
獲獎情況
電影《真情三人行》獲開羅國際電影節長故事片大獎、第九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 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編劇一等獎、中國電影「童牛獎」及優秀兒童演員獎;
廣播劇《山外有個世界》、《諾言》獲全國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劇獎;
新聞報道《兩個人的學校》獲「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全國省級晚報新聞一等獎」;
歌曲《人民公僕》、《山歌牽出月亮來》、《忠誠》等被拍攝成音樂電視,在央視及全國各地電視台播出,並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中國首屆原創歌曲大賽「十大金曲」獎、首屆全國公益歌曲大賽詞曲金獎、全國「廣播新歌」銀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等;
歌劇《壯錦》獲第11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 - 劇目獎」、第9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壯劇《趕山》入選「2011-2012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
❿ 中國山水實景演出的創始人是誰
梅帥元
中國抄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襲以高產聞名的著名旅遊演出總導演,作品包括《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天驕·成吉思汗》、《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道解都江堰》等,最新上演的第10部作品是《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第11、12部作品武漢東湖的《九歌》和安徽的黃梅戲項目,目前在前期創意與籌劃中。
梅帥元在微博中說:「在山水劇場這樣壯闊恢宏的尺度里,人顯得很小,所以優秀的山水實景演出一定會傳達這樣的內涵我們是自然的孩子,我們在山水間撒嬌,使壞,勞動,戰爭,都只是暫短的兒戲,天地恆久,母親永遠在背景里,關注我們,她的寬容與透亮使我們由衷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