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續集歸來
① 西線無戰事的內容簡介
故事通過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的第一人稱敘述展開。博伊默爾和他班上的同學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責任」和「祖國」這些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入伍。他們在接受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戰場。在第一次雨點般的炮火中,那些陳詞濫調的口號即被炸飛了。青年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野蠻的搏殺。他們的幻想破滅了。他們的惟一動力就是活下去,他們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線的共同命運中形成的友誼。
一九一七年初秋,博伊默爾所在的二連在戰斗中遭到重創,傷亡慘重。在後撤到離前線九公里處時,該連已從一百五十人減少到八十人。博伊默爾和夥伴們到野戰醫院探視一個截去了一條腿、活不了多久的夥伴。不久,二連又被派往前線。博伊默爾等八個人到了一座公墓上,即遭到毒氣襲擊和重炮猛轟。墓地成了廢墟,棺材和屍體被拋起。每具被炸的屍體都救了一個士兵的生命。博伊默爾在絕望中尋找掩蔽處,在一個被榴彈炸開的墓穴中的一口裂開的棺材下匍匐。他在受傷者、陣亡者和支離破碎的屍體中間躲過了炮火。
在前線,博伊默爾和他的夥伴們又遇到在新兵受訓期間殘酷折磨他們的軍士。那軍士仍想作威作福。博伊默爾等人在夜裡用床單蒙著他的頭把他痛打一頓,從而報了仇。在前線,面對著死神,往昔無情地虐待士兵、慣於吹牛皮的軍士卻表現得膽小如鼠。
接連幾天,法國軍隊的炮火像雨點一樣灑落在二連陣地上,隨後他們發動了猛攻。博伊默爾等八個人堅守壕溝,進行殊死的抵抗,終於保住了性命。但是,二連在被別的連隊替換下來時,只剩下三十二人。他們被送到比較偏遠的後方一個兵站進行改編。這其間,博伊默爾和他的兩個夥伴曾在夜間攜帶自己的軍糧,游過宿營地旁的一條運河,到河對岸餓壞的法國姑娘處尋歡作樂。接著博伊默爾回鄉休假兩周。盡管家裡一切陳設依舊,一家人都熱情地歡迎他歸來,問長問短,但他的表現卻令人吃驚。父親不理解他為何閉口不講戰事,中學校長對他缺乏愛國主義熱情感到失望。戰爭的經歷已經把這個青年摧垮了,使他無法適應「正常的」生活了。博伊默爾也發覺自己被毀了,懊悔自己回鄉休假。休過假後他先去了野外營地。在看守俄國俘虜時,他把自己的香煙分給他們。他認識到,俄國人並不比折磨士兵的德國軍士壞。
四星期後他回到前線。他對戰爭不願多想。他和夥伴們感到,大家如不去想它,戰爭的恐怖還能夠忍受。在又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博伊默爾受了傷。一九一八年夏天,他又上前線,目睹敵軍的力量強大了,還用坦克進攻,德軍傷亡慘重。到了秋天,博伊默爾在前線的七個同學中,只剩下他一個。他孤獨,沒有希望。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那天「整個前線是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小說著重描寫的八個人物中,先後有五人陣亡,一人截肢後回鄉,一人在潛回德國時被憲兵抓獲送交軍事法庭。只有一向樂天的恰登活著,並出現在續集《歸來》中。
② 德國作家「雷馬克」,除了他的成名作《西線無戰事》和代表作《凱旋門》之外,他還創作了哪些好看的小說
雷馬克一生寫了十一部長篇小說,一個劇本《最後一站》(1956年)。十一
部小說中,除《西線無戰事》專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外,其餘幾部,如果按題材來
劃分,那麼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以及通貨膨脹年代生活的,如《戰後》
(1931年)、《三個戰友》(1937年)、《黑色方尖碑》(1956年)、《上帝沒
有寵兒》(1961年);有寫流亡生活的,如《愛你鄰人》(1953年)、《凱旋門
》(1946年)、《里斯本之夜》(1963年);有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如《生命
的火花》(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作家逝世後一年,又發
表了他的最後一部小說《天堂里的影子》(1971 年)。
小說,分別是:
1.《西線無戰事》(1929年)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2.《戰後》(歸來)(1931年)Der Weg Zuruck
3.《三個戰友》(1937年)Three Comrades
4.《凱旋門》(1946年)Arch of Triumph
5.《生命的火花》(1952年)Spark of Life
6.《愛你的鄰人》(1953年)(英譯本名《流亡曲》,1941)
7.《生死存亡的時代》(1954年)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8.《黑色方尖碑》(1956年)The Black Obelisk
9.《上帝沒有寵兒》(1961年)Heaven Has No Favorites
10.《里斯本之夜》(1963年)The Night in Lisbon
11.《天堂里的影子》(1971年) Shadows in Paradise
如果加上雷馬克1920年自費出版的《夢之窩》(夢幻小屋,Die Traumbude),還
有他在1927~1928年在報上連載發表的《地平線上的車站》(Station am
Horizont),共計13種。
③ 西線無戰事內容簡介的介紹
故事通過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的第一人稱敘述展開。博伊默爾和他班上的同學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責任」和「祖國」這些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入伍。他們在接受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戰場。在第一次雨點般的炮火中,那些陳詞濫調的口號即被炸飛了。青年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野蠻的搏殺。他們的幻想破滅了。他們的惟一動力就是活下去,他們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線的共同命運中形成的友誼。 一九一七年初秋,博伊默爾所在的二連在戰斗中遭到重創,傷亡慘重。在後撤到離前線九公里處時,該連已從一百五十人減少到八十人。博伊默爾和夥伴們到野戰醫院探視一個截去了一條腿、活不了多久的夥伴。不久,二連又被派往前線。博伊默爾等八個人到了一座公墓上,即遭到毒氣襲擊和重炮猛轟。墓地成了廢墟,棺材和屍體被拋起。每具被炸的屍體都救了一個士兵的生命。博伊默爾在絕望中尋找掩蔽處,在一個被榴彈炸開的墓穴中的一口裂開的棺材下匍匐。他在受傷者、陣亡者和支離破碎的屍體中間躲過了炮火。 在前線,博伊默爾和他的夥伴們又遇到在新兵受訓期間殘酷折磨他們的軍士。那軍士仍想作威作福。博伊默爾等人在夜裡用床單蒙著他的頭把他痛打一頓,從而報了仇。在前線,面對著死神,往昔無情地虐待士兵、慣於吹牛皮的軍士卻表現得膽小如鼠。 接連幾天,法國軍隊的炮火像雨點一樣灑落在二連陣地上,隨後他們發動了猛攻。博伊默爾等八個人堅守壕溝,進行殊死的抵抗,終於保住了性命。但是,二連在被別的連隊替換下來時,只剩下三十二人。他們被送到比較偏遠的後方一個兵站進行改編。這其間,博伊默爾和他的兩個夥伴曾在夜間攜帶自己的軍糧,游過宿營地旁的一條運河,到河對岸餓壞的法國姑娘處尋歡作樂。接著博伊默爾回鄉休假兩周。盡管家裡一切陳設依舊,一家人都熱情地歡迎他歸來,問長問短,但他的表現卻令人吃驚。父親不理解他為何閉口不講戰事,中學校長對他缺乏愛國主義熱情感到失望。戰爭的經歷已經把這個青年摧垮了,使他無法適應「正常的」生活了。博伊默爾也發覺自己被毀了,懊悔自己回鄉休假。休過假後他先去了野外營地。在看守俄國俘虜時,他把自己的香煙分給他們。他認識到,俄國人並不比折磨士兵的德國軍士壞。 四星期後他回到前線。他對戰爭不願多想。他和夥伴們感到,大家如不去想它,戰爭的恐怖還能夠忍受。在又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博伊默爾受了傷。一九一八年夏天,他又上前線,目睹敵軍的力量強大了,還用坦克進攻,德軍傷亡慘重。到了秋天,博伊默爾在前線的七個同學中,只剩下他一個。他孤獨,沒有希望。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那天「整個前線是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小說著重描寫的八個人物中,先後有五人陣亡,一人截肢後回鄉,一人在潛回德國時被憲兵抓獲送交軍事法庭。只有一向樂天的恰登活著,並出現在續集《歸來》中。
④ 西線無戰事藝術特色
《西線無戰事》1930拍攝,在奧地利和德國於1931-1945年被禁演。
本片著眼於一群年輕的德國士兵,在一戰中戰斗的時候,他們開始理解戰爭的悲劇和敵人錯誤觀念。 因其反戰和反對德國,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對此片強勢禁止,直到二戰結束後這部電影才重見天日。1930年這部影片在影院進行簡短上映的時候,納粹分子用向影院放老鼠這樣的伎倆來影響影片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這部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作品具有濃厚反戰思想,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制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主演因本片接受反戰思想,拒絕參加反納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79年電視重拍版屬於大製作,但無法跟原作相提並論。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 《西線無戰事》
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撼,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⑤ 《西線無戰事》講的是什麼
《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
經過訓練後,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線參戰。然而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
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5)西線無戰事續集歸來擴展閱讀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反戰題材劇情片,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獲得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個獎項。
角色信息:
(1)保爾,青年學生,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名參軍。
(2)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保爾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
(3)弗蘭茲·凱姆利希,青年學生,保爾同學,與保爾一同參軍,和保爾分在同一個部隊里,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4)康托萊克,老年教師,一批青年學生在他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
⑥ 西線無戰事 續集 歸來 哪裡能夠得到電子書 實體書都可以
作者:(德)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
是不是這個作者的,留EMAIL,我有
⑦ 西線無戰事中有哪些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⑧ 「西線無戰事」是什麼意思
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
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
導 演:路易斯·邁爾斯通
主 演:盧·艾爾斯
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煉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 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
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戰爭·生命·悲劇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佚 名)
☆獲得第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翼》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爭片,故事以發生在一戰中的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揭示了戰爭的罪惡。影片鮮明的生活實感和壯觀的空戰場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愛情的安排上,全片也發展得流暢自然,不落俗套。《翼》是奧斯卡歷史上第1部最佳影片,也是惟一一部獲此殊榮的默片,具有歷久彌新的觀賞價值。
⑨ 急需《西線無戰事》的影評,請大家幫我找找,多謝
《西線無戰事》是根據埃里奇·馬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從一個德國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具有濃重反戰色彩的影片,也是好萊塢早期攝制的最佳戰爭片之一。但是在德國,該片卻被禁映長達20年之久。該片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曾親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導演手法細膩、流暢。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他運用了許多當時較為先進的拍攝技術,如使用升降機拍攝較大的戰斗場面,把對話、音響和配樂等混合錄在音帶上,這在三十年代初期,電影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敢於這樣創新,是難能可貴的。
《西線無戰事》的藝術成就,曾受到各國電影藝術家、評論界的高度贊譽。著名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曾稱贊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而影片結尾,保爾捕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1.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導 演:路易斯·邁爾斯通主 演:盧·艾爾斯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煉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 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
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戰爭·生命·悲劇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