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預告 » 農業宣傳片解說詞

農業宣傳片解說詞

發布時間: 2021-02-23 23:45:40

A.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農史館解說詞

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講解詞
完整版

大家好!
歡迎到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參觀。我是____________,下面由我帶領大家參觀農業歷史博物館。
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是2006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的,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分上下兩側六個展廳。博物館陳列農史文物和農具2000餘件,收藏線狀古籍50000餘冊。現在就請隨我參觀,我們將用30分鍾時間全面系統地的了解中國萬年農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一、序廳
現在請大家看大廳左側牆壁上的浮雕,分別是一萬年前的神農,5000年前的黃帝,4000年前的後稷,神農嘗百草,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發明了車,他的妻子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後稷是周的始祖,中國第一農官,四千年前他在楊陵為官,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右側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的農學家,分別是西漢的氾勝之,北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他們的著作分別是《氾勝之書》、《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譽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網路全書。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大型二牛抬杠犁耕雕塑,是根據漢代的耦犁所創作的,也是當時最為重要的耕作方式。中國精根細作農業的開始。
後面的浮雕牆面介紹了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分別為「西亞-南歐-北非起源中心」、「東亞起源中心」和「中南美洲起源中心」。中國是黍、稷、水稻、蠶桑、茶葉及豬、馬、牛、羊、狗、雞等畜牧品種的發源地。
二、原始農業廳
現在大家請隨我參觀第一個展廳——原始農業廳。在1萬年前左右,中國的原始農業已經起源,原始農業在誕生之初就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色,大致可以分為黃河流域旱作農業、長江流域稻作農業、東南沿海根莖農業、北方畜牧農業等基本類型,各類型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產物種、器物和文化。展櫃中陳列的是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工具,有石鐮、石刀、石錛、石釡以及石球。其中石球、石鐮是在楊陵砍家底新石器遺址出土的。
在原始農業初期,人們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又稱遷移農業,是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曬干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直接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
據考古發現,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有6000餘處。農業起源呈現滿天星斗式的分布特點。從這幅中國地圖中可以看到農業起源地遍布大江南北。下面展櫃中陳列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個農業考古發現的糧食,有八種作物,其中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粟灰,出土於河北武安磁山。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場景是中國兩大典型原始農業文化類型,黃河流域半坡遺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文化類型,主要作物有粟、稷,居住是顯著地半地穴式建築,精美的彩陶也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徵之一。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具有明顯的江南水鄉特點,作物是水稻,居住的則是干欄式建築,器物則以黑陶為代表。
馬家窯文化距今5700—3000年,因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支,以旱作農業和定居為特徵,制陶業很發達。展櫃中陳列的是出土於甘肅馬家窯的彩陶,以雙耳變形神人紋彩陶壺為主。
中國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早在1萬年前,活動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百越民族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水稻作分南、北兩路向外傳播,先傳播至東亞的韓國、日本、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等,後來傳到世界各地。中國稻向世界傳播被稱為「稻米之路」。展櫃中陳列的是考古發現的稻米,其中有7200年前的碳化稻粒,出土於浙江桐鄉羅家角新石器遺址。
三、夏商周、春秋戰國農業
現在大家隨我走進第二展廳,夏商周與春秋戰國農業,這一時期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開始過渡,是中國傳統農業的萌芽階段。
夏商周民族以善於經營農業而具有天下,因此他們所控制的疆域,實際上也大致是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地區,從這一角度來看,雖然其活動區域依然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核心,但也呈現出不斷拓展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周王室的分封諸侯,可以看做是把周人發達的農業技術逐漸推廣的過程,是中國最早的一次大規模農業推廣。
井田制是三代時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與這一土地制度相適應的勞動方式就是耦耕了。耦耕是在大田耕作中廣泛採用的協同耕作方式,周代最為流行。兩個人並排各拿一個耒耜翻地,如果三個人並排翻地稱為協田。據史書記載,在井田制下,集體耦耕的場景十分盛大,有「千耦其耘」、「十千維耦」之說。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破壞,鐵犁牛耕推廣,耦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三代時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度。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化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以秦國商鞅變法為代表,各國紛紛提倡變法,廢井田,開阡陌,設郡縣、獎耕戰、百家爭鳴,推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
展櫃中陳列的有商代的三足瓮、陶鬲,陶鬲是當時主要的做飯工具,不同時代足的形狀有明顯差異。另外,這個時候開始將中國劃分為九州,根據不同地區土壤耕種不同的農作物,到了春秋戰國,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
三代時期農具發生重大轉變,由最初的木石農具,到三代的青銅農具,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同時,牛耕開始出現,生產力大大提高。我們可以發現展櫃中陳列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農具。
古代治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災,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相信每個人都知道;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開始興建,如西門豹與漳水十二渠、鄭國與鄭國渠、李冰父子與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李冰父子與都江堰場景,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歷時2000多年現在這一古代水利工程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四、聖地楊凌
大家下高速後看到一個非常高大的銅像,那就是後稷,後稷是周人的始祖,他在這里教民稼穡,另外,楊陵也是周人文化發祥地——周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幅周人遷徙圖和兩邊展示的青銅器,就比較清晰地展現周人以農立國,在楊凌以及周邊的活動情況。楊凌古代後稷在此教民稼穡,近代有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當代有由地處楊凌的七個農業科教單位合並組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所以楊凌又稱中國的農業聖地。
展櫃中陳列的都是出土於楊凌的文物,有楊陵砍家底文化新石器遺址發掘的石鐮、石刀、石錛、石釡等。另外,還有西漢的陶罐,上有銘文「邰廳」、「邰市」,楊凌在古代被稱為「邰國」,從陶罐上的銘文可以得以佐證。這兩個大型陶罐,都是在西農建校過程中挖掘的,其中一個罐底有銘文:「咸陶里圭」。
楊凌因為隋文帝楊堅埋葬在這里而得名,在楊凌及楊凌周圍,歷史上還涌現了一大批的歷史文化名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馬融、馬援、關學大師張載等。唐代的李世民出生在楊凌。
五、秦漢隋唐農業
秦漢隋唐農業是中國傳統農業的迅猛發展階段,鐵犁牛耕、曲轅犁在農業生產中得以普及,農業的大發展,為締造漢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小麥原產於西亞,大約7000年前進入中國境內。秦漢時期,小麥種植受到重視,並開始推廣普及。到了唐代,小麥在中國人飲食結構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取代小米成為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在秦漢時期,北方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逐漸成熟,形成了「耕——耙——耱——鋤——收」耕作流程。耕是用來翻土,耙用來碎土,耱、鋤用來保墒防旱,收就是適時而收。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重要特色,漢代出現的代田法、區田法就是集約經營、抗旱豐產的典範。
鐵犁牛耕的普及是漢唐時期農業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當時,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鐵犁牛耕已經遍及全國各地;犁的形式也不斷發生革新,由西漢的長直轅犁、到短直轅犁,唐代發展成熟為曲轅犁。曲轅犁耕做起來更加靈活,大家可以仔細比較站台上短曲轅犁和曲轅犁在構造、形式上的差別,據歷史記載,漢代的耦犁為「二牛抬杠」,需要二牛三人,而且耕作不是非常靈活。唐代中期以後,在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這種犁一人一牛,比較靈便。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三腳耬車,西漢趙過發明,它世界上最早的播種機.
除了鐵犁牛耕之外,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使用牛代替人耕作,所以出現了一些大型農具,如大型的犁鏵,展櫃陳列的鐵犁、鐵鏵都是漢代出土文物。。
漢唐時期,以國家力量進行農田水利建設,保證農田灌溉,如關中水利網、黃河取直工程等等,確保糧食豐收。展櫃陳列的分別是漢代的陶井和青銅井。旁邊是漢代發明的龍骨水車模型,一個是卧式龍骨水車,另一個是立式的。
漢唐是我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畜牧獸醫技術在當時具有較高水平,非常重視畜牧良種,漢武帝為了尋求良馬品種,不惜付諸戰爭。唐太宗的昭陵六駿,據專家考證,也大都是域外引進或雜交馬種,跟隨李世民馳騁沙場,演繹了許多令人動情的故事。出土於興平漢武帝墓的鎏金銅馬,是世界上最早的標准馬式,也標志我們傳統的相馬術的成熟。。
公元前2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與歐亞非各國的物質文化交流開始頻繁,在農業上出現了一個引種高潮,棉花、蠶豆、豌豆、苜蓿、香菜、核桃、西瓜、黃瓜等西方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夏季我們吃的西瓜就是五代時傳入中國的,現在生活中凡是帶胡的基本上都是由國外傳入的。與此同時,中國在向外輸出絲綢的同時,茶葉、人參、大豆、桃、杏、大棗,以及養豬和冶鐵技術也相繼傳入國外。
漢唐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開始的分餐到聚餐,由粒食到麵食,食品加工、烹調方式也出現多元化,
中國人種茶、飲茶的歷史非常久遠,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夏商周時期已有明確文字記載,從漢代始,茶葉進入對外貿易行列;隋唐時期,飲茶成風,有「人家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可見當時人們飲茶已成習慣。唐代陸雨的《茶經》就是世界最早的茶葉專著。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出現了一些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包括《齊民要術》、《兆人本業》等。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譽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網路全書。武則天的《兆人本業》則是我國第一部官修農書。
漢唐時期由於農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物產豐富、國富民強的大國,唐代長安城就是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化大都市,當時在長安城有非常繁榮的東市和西市,人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都去東市或西市,天長日久購物就叫買東西,這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買東西的來歷。這幅剪影式的場景就是唐代繁榮的集市一腳,可以看到有不少胡人行走在大街之上,可見是國際化的大都市。
參觀完一樓,大家請隨我上二樓繼續參觀。
這幅大型油畫,是我國著名畫家羅中立先生的《父親》,曾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金獎,該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曾經一度感動了整個中國。
六、宋元農業
唐代中葉以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的逐漸轉移,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重心也逐漸轉到了江南地區,所以大家一上二樓就可以看到江南水鄉的景象。
宋代北方有遼、金不斷侵擾中原,北方一度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紛紛南遷。南宋遷都浙江臨安。在人們大批南遷的同時,北方旱作體系的成熟技術也隨之傳到南方。
宋元時期中國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南方稻作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形成了適應南方水田環境的「耕——耙——耖——耘——耥」水田耕作技術體系。從版面上元代的《耕織圖》,我們不難發現,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不同於北方。出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水田農具,如秧馬、耘盪等。
與南方地理、水資源條件相適應,南方農田水利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形成了諸多依託江、湖的陂、塘、浦、圩水利工程體系。這一時期最能反映南方水利勃興的就是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統。史載其七里十里一橫塘,五里七里一縱浦,縱橫交錯,塘浦之間築堤作圩,使水行於圩外,田成於圩內,構築了「橫塘縱浦,圩圩棋布」完整系統,效益非常突出。
此外,北方的翻車、筒車等灌溉農具在江南稻區獲得了普遍的運用,而且出現了很多改進,出現了手轉、腳塔、牛拉等種類繁多的水車形式。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手轉龍骨水車,旁邊的是一對駝桶。這個方形的是拌桶,是在田間收獲水稻時用的,通過人力甩拌,使稻穀脫離。這個是手搖風車,通過風力將稻穀中的米糠、麥糠與稻穀和小麥麥粒分離。風車其實在漢代就已經發明。
在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的同時,宋代還十分重視漁業和園圃,發展花卉種植,蔬菜種植。就技術方面而言,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技術,「移花接木」、「反季節栽培」、「無土栽培」等,都在當時已經出現。
大家看看這是什麼?很多遊客都誤以為是洗澡盆,其實不是,它叫菱桶,在南方人們坐在裡面,在水面劃行採收菱角,到現在浙江、江蘇人們還在用這種方式採收菱角。成為這一時期園圃業發展的主要特色。
棉花早在漢代以及魏晉時候就已經傳入我國西北、西南邊疆地區。宋末元初,棉花開始分南北兩路逐步傳入中原。元代中期,棉花在長江流域已經廣泛分布,而新疆的棉花也經由河西走廊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與之同時,隨著黃道婆將棉紡織技術由海南傳到江浙,棉紡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從而最終引發了人們衣被原料的變革,即棉纖維逐漸取代葛、麻、絲綢以及裘皮而成為最主要來源,這一變化被有些學者稱為「布衣之變」。大家看到的這個場景就是黃道婆傳授紡織技術的場景。
這個是腳踏紡線車,一次可以紡18根線,相當於現在的紡紗機。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日益繁榮,尤其是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要求逐漸提高,精神和健康追求成為了時尚,在此背景下,宋元時期的農書既多又專業化。
七、明清農業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劇增,為了緩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傳統農業科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多熟制,由最初的一年一熟,發展到一年兩熟、或二年三熟等,並出現了間作、輪作、套種等耕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段首下方的是鐵含、石牛,鐵含是放在院落中盛水,用來防火的,相當於現在的滅火器。
展櫃中陳列的是食用器具研缽、銅鍋、銅盆等。旁邊是打糊基、制磚、制瓦建房用的模具。這邊展櫃中陳列的是陶漏和年盆,年盆是紡織工具,用來搓棉花捻子紡線用的。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激增,據資料統計,明洪武十四年,人口僅為5987萬,基本沒有突破中國傳統的人口大關,但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則達到了4億。為了緩解人地矛盾,除了把開發觸角延伸到高寒、邊遠地區之外,就是創新土地利用方式,「與水爭地,向山要田」達到了高潮。梯田是向山要田,架田、垸田、垛田以及塗田是與水爭地,而櫃田則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立體農業。我們也可以想像,這些舉措緩解了衣食壓力,但由於過度開發也留下了生態環境問題的隱患。據歷史記載,當時已經出現了引人關注的生態問題。
為了解決人地矛盾問題,政府出面倡導移民,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等移民運動。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原產美洲的許多作物為人們逐漸所了解,並逐漸引入歐亞大陸。明初鄭和下西洋開辟中國與外界的海交之路,也使得原產於美洲的農作物大量傳入中國。這一時期中國引進的作物主要有三大類:一是高產的糧食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主要解決當時人們的吃飯問題;二是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花生、向日葵等,主要是適應商品化發展的需要;第三類則是園藝作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辣椒、西紅柿、南瓜等,則滿足了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
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中的商品性生產進一步發展,糧食、棉花、生絲、茶葉、煙草、瓷器等成為大宗商品。這一個糧行的場景就反映明清時期農業商品化的情況。
旁邊展櫃中陳列的是清代的油燈,油淋子(相當於量筒),還有糧印,你們能猜出來是怎麼用的嗎?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農業發展到了非常明顯的精耕細作階段,展櫃中用泥塑形式反映了精耕細作的各個環節:耕、耙、耱、鋤、收、打、曬、貯。
這邊陳列的是中國傳統農具,有鋤、鏟等翻地用的工具,中間是利用牛馬等耕地用的馬具,旁邊是連枷、杈等收獲工具。下面陳列的有壓和烙的工具、清代的鐵車輪、石磨、手推車、糧倉、鍘刀等。
明清時期中國的手工紡織業也很發達,展櫃中的泥塑表現出了手工紡織的整個過程,從紡線,織布到印染一應俱全。
這邊展示的是中國傳統小農具。明清時期的農具發生體系化,尤其是小農具,在耕作的一些環節出現更為精細的勞動工具,這里展出的小農具,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大家可以發現有各式各樣的鐮刀,不同形狀的鋤頭,別小看這些鋤頭,都是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家看這個漏鋤,由於中空,鋤土鬆土時,土通過中間的小孔仍會留在原地。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農學思想走向輝煌的重要階段,出現了很多農學家和大量的農書,如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最後一部官修農書《授時通考》,陝西人楊屾的農學理論著作《知本提綱》等。
這一時期興修水利最為傑出的成就就是新疆的坎兒井。利用豎井和暗渠巧妙結合的辦法引天山水灌溉。直到現在,去新疆吐魯番參觀過坎兒井的人都會嘆為觀止。
八、近現代農業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從翻譯農書、辦農業學堂、研究所等開始,中國傳統農業向近現代農業過度。
最早把西方實驗農學理論和科技帶入中國的當屬傳教士,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利瑪竇、湯若望等。洋務運動過程中,一批有識之士開始翻譯西方農學著作、編纂近代農學著述,開西方近代農學中國化之先河。這個人就是晚年羅振玉,他是一個傳奇人物,雖然在政治上始終「恪守舊制」,以遺老遺少自居,但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又頗有貢獻,參與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而且也是中國近代農學的開拓者,先後主持《農學報》、《農學叢書》的出版工作。
洋務運動以後,國人開始興辦農業教育、建立農業科研機構,推廣農業科研成果,促進了中國近代農業科學的體制化發展。這幅圖就是中國農林高等教育的譜系圖,可以發現在中國各地先後出現了從事農業教育的學校,其中最早的是創辦於1891年的浙江蠶學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是在1934年由國民黨愛國人士於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創建的。展櫃中陳列的是當年建校用的磚,每塊磚上都有於右任手書的農專二字,小的為牆磚,大的為地基磚,最大這塊為風水轉,五面有字,兩端為「金滿山」、「銀滿田」,兩個側面為「農專萬年」,正面為「民國萬萬年,農夫萬萬年」,均為於右任手書。
這邊兩幅圖是近代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機構的譜系圖。
在中國農業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標志:一是化肥與農葯的使用,開始了由有機農業向無機農業的轉型;二是水利新技術與新材料的應用;三是由經驗農業向實驗農業的轉型。
這一版面就反映了近代歷史上中國化肥創制的情況,有兩個標志性的人物:范旭東和侯德榜。侯德榜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先後主持、參與了永利化學鹼廠(亞洲第一個純鹼廠)、南京硫酸銨廠的建設工作。他所研發的「侯氏制鹼法」,打破了國外在制鹼技術上的壟斷,在我國化工業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新中國建立後一度擔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在這一時期的水利工程方面,李儀祉和他主持的關中八惠最值得稱道。李儀祉在主持興修關中八惠時,開始大量採用新的工程技術和新材料,開啟了我國水利建設的新篇章。下面陳列的是近代用於農田灌溉的機動水車和牛拉水車部件。
在作物良種培育方面,有幾個標志的人物:一個是趙洪章,他所培育的小麥品種「碧螞1號」,年種植面積達到9000餘萬畝,創我國一個品種年種植面積的最高紀錄,也是新中國在北方地區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一生毛主席接見過三次。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他「挽救了新中國」。
再一個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還有一個傳奇人物就是李振聲院士,他在楊凌工作了35年,用辛勤的汗水取得輝煌的成就,他所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小堰系列,累計推廣面積達到1.5億畝,增產小麥80億斤,是我國小麥品種中推廣時間最長的品種,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下面這個是半自動拌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遍採用的水稻收割方式。這個是軋花機,用於籽棉脫籽。
近現代園藝栽培蔬菜育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農人先後培育出了高產「秦冠」蘋果品種(付潤民,原陝西省果樹研究所)和「秦油二號」油菜品種。王鳴教授培育出了優質西瓜品種「西農八號」榮獲科學大會獎。
在近現代畜牧業方面,中國農業科學家也培育出了大量的畜牧品種,其中西農劉英武教授培育的莎能奶山羊日產羊奶5公斤,最高達9公斤,被譽為奶銀行。
近現代農業的又一重大轉變就是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機械化,如東方紅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等。1960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的正面就是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駕駛拖拉機耕地的畫面,現在這位女拖拉機手已經80多歲了,還健在,他是沈陽人。
通過以上參觀我們了解了中國農業在不同階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民以食為天,農為邦之本」,國家昌盛,人民安居樂業離不開農業,可以說農業創造了生活。
我的講解到此為止,謝謝大家!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下面大家可以在休閑區稍作休息,並繼續參觀西農的校史館和根藝展。

B.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專題片解說詞

新農保試點的主要政策

新農保的制度創新,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政府對基礎養老金全額補貼;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

(一)參保范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以在戶籍地自願參加新農保。新農保強調以政策的優惠吸引農村適齡居民自願參保,不搞強迫命令。農村居民如果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比如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原則上不參加新農保;農村居民已經參加新農保,又進城務工按規定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可以停止繳納新農保保險費,新農保個人賬戶予以保留;農村居民因就業和居住等情況變化,在不同階段參加了多種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將制定有關銜接政策,保障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權益。

(二)基金籌集。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

個人繳費。新農保是一項社會保險制度,不同於濟貧扶困的社會救助制度,實行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的原則,個人繳費是享受待遇的前提條件。除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經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年居民外,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

為適應農村居民收入較低、差異大且不穩定的特點,繳費標准目前設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政府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農村居民自願選擇、自主繳費,原則上每年繳費一次,可以根據不同年份的收入情況選擇不同的繳費檔次。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適當激勵政策,引導有條件的中青年農民選擇較高標准繳費、長期繳費,以提高自己將來的養老金水平。國家依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集體補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為其成員所共有,村集體有責任為本村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提供經濟支持。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村民委員會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和個人,特別是村集體經濟改制後的經濟組織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政府補貼。新農保最大的優惠政策,是政府對農村居民參保給予補貼。政府補貼分為兩部分:一是中央政府對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貼;二是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以利於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幫助困難群眾參保,並增加個人賬戶積累。我省試點縣(市、區)補貼標准為:繳費100元補貼30元、繳費200元補貼35元、繳費300元補貼40元、繳費400元補貼45元、繳費500元補貼50元,所需資金由省及試點縣(市、區)政府按6:4的比例分擔;對選擇較高檔次標准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應代其繳納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三)建立個人賬戶。試點縣(市、區)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以行政村為單位,由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站(所)核准參保資格、辦理登記、核定繳費,由新農保經辦機構建立新農保個人賬戶,完全積累,實賬管理,記錄終身。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每年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參保人可以向經辦機構或代辦銀行查詢個人賬戶信息。

(四)養老金待遇領取條件。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有農村戶籍的老年人,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經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站(所)和縣(市、區)新農保經辦機構審核,報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審批,從年滿60周歲的次月起,按月享受養老金。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按月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直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所需費用全部由政府財政支付;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是家庭養老傳統和相關法律規定在新農保政策中的體現。子女參保繳費記入本人的個人賬戶,用於自己未來的養老金支付,而不是用於父母。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得超過15年;如中斷繳費,補繳中斷年限不享受繳費補貼。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如累計繳費達不到15年,允許補繳,但不享受繳費補貼;不允許一次性繳費。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醫療條件不斷改善,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同時意味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生活需要更長時間積累、更多資金投入,因此,農村居民盡早參加新農保,長期繳費,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補貼,個人賬戶會有更多的積累,有利於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五)養老金待遇。新農保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支付終身。

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計發標准為每人每月55元,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補助。試點縣(市、區)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所需資金由當地政府承擔。

個人賬戶養老金。按月支付,月計發標准為個人賬戶全部存儲額除以139(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

繼承權。參保人死亡,無論是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還是尚未開始領取養老金,其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包括個人繳費、集體補助等資金,可以依法繼承;但政府補貼的資金是從公共財政支出的,而且是用於參保農民個人養老保障的補貼,因此這部分余額不能繼承,繼續用於其它長壽老年人的養老金支付,體現社會互濟原則。

(六)相關制度銜接。原來已開展老農保的地區,要做好與新農保制度銜接。凡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並入新農保個人賬戶,按新農保的繳費標准繼續繳費,待符合規定條件時享受相應待遇。

目前,一部分農村居民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享受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農村五保供養、社會優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等待遇,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制定相關政策,在不降低標准、不損害農村居民既得利益的原則下,妥善做好新農保與這些制度、政策的銜接工作。

在農村養老方面,要繼續發揮土地、家庭、集體的積極有效作用。建立新農保制度後,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包括老年人的土地承包關系仍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老年人的承包地可以自己經營,可以給子女經營,如子女外出、老年人自己無力經營的,也可以採取多種方式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實行新農保後,農村老年人有了最低的保障,但子女仍要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

(七)管理與監督。新農保基金是農村居民的「養命錢」,要把確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無論是政府補貼、個人繳費還是集體補助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資助,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新農保各項養老金待遇均從新農保基金中列支。新農保經辦機構工作經費由同級財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有關經費支出標准合理安排,納入財政預算,不得從新農保基金中提取。全國統一的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將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在此之前,試點縣(市、區)要按照國家現行社會保險基金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做好新農保基金的財務管理工作。新農保基金按有關規定實現保值增值。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加強新農保基金的管理,制定完善新農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劃撥、發放進行監控和定期檢查,並定期披露新農保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保證領取養老金人數的精確管理和動態管理,加強社會監督。財政、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公安、計劃生育等部門提供和核對農村居民戶籍、年齡、家庭關系等相關數據信息。試點縣(市、區)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通過群眾監督,糾正和防止偽造年齡、冒領待遇等行為。

(八)經辦服務。試點縣(市、區)要按照精簡效能原則,加強新農保經辦能力建設;鄉鎮等基層組織要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調整,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充分利用社會服務資源,為農村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務。

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應由本人自願提出申請,並逐年確認繳費檔次。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待遇,由本人提出或其直系親屬代為提出申請,每年對待遇領取條件和標准進行核定。行政村可以指定人員為村民代辦參保或申領手續,但必須經當事人簽章確認,且不得收取任何手續費。鄉鎮經辦機構會同公安派出所審核參保、領取人的戶籍、年齡、生存等情況,縣級經辦機構核定,並發給參保人參保繳費證明(證、卡)。

新農保經辦機構和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站(所)記錄農村居民參保繳費和領取待遇情況,建立參保檔案,按月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報送相關資料和業務數據,並及時按要求報送其他材料。建立全省統一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並納入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金保工程」)建設,逐步實現省級集中數據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初期,紙質檔案、電子檔案要同時建立。要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

C. 怎樣寫宣傳片的解說詞

抓住你們產品的特色以及消費者的心裡來宣傳,這樣做出來的宣傳片才能起到宣傳的作用。裡面可以體現你們公司的文化制度這些,讓消費者覺得你們公司專業值得信賴

D. 5分鍾的宣傳片需要多少字的解說詞

一般的企業宣傳片平均一秒5個字。5分鍾就是1500字。不過宣傳片的片頭、片尾還有段落之前需要一些時間特效包裝和過渡,要佔去30秒到一分鍾時間,所以字數在1200字-1300字差不多就可以了

E. 中央電視台軍事·農業頻道宣傳片台詞

有一種聲音,在耳邊回響
有一種色彩,描繪著生命的榮光
有一種思考,感悟天地之間的智慧
有一種精神,引進時代前進的方向
有一種豪情,守護萬里河山無懼風霜
觀軍事,知天下

F. 急求青島城市宣傳片的解說詞!!!在線等!!!

中國青島城市宣傳片解說詞

片頭:童聲歌曲《大海啊,故鄉》
字幕:北緯35°35』—37°09』 東經119°30』— 121°00』; 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 總人口731.12;
年平均氣溫12.6° 溫帶季風氣候。

中國•青島 青島是一座美麗海濱城市。1891年建制的青島山、海、城渾然一體,體現了大自然造化之美和一代代建築師的匠心獨運。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對青島老城區的經典概括。一磚一瓦,一柱一石,傳遞著建築的精雕細刻,古樸典雅。景隨步移,洋溢著老青島悠然的生活情調。

女孩同期聲:爸爸媽媽,還有那麼多的蜆子殼,可好玩兒了。

以丘地勢而建的濱海步行道,則奇思妙想地把眾多海濱風景名勝串珠鑲翠般連綴在了一起。 山形、海勢、植被、人情,各種元素糅合在一起,演繹著氣韻生動,天人合一的青島。
與西部老城遙相呼應的東部新城,是青島的中央商務區,中外商業、金融、服務業匯集於此。人們追趕世界潮流的步伐越來越快,它是快節奏、時尚、活力的青島。
山海靈秀的青島孕育了旅居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青島著力培育音樂、影視和帆船運動三大文化品牌。 小青島好像一把弧度優美的小提琴。熱愛音樂的青島人把自己的城市命名為琴島——一座演繹浪漫的音樂之島。

女孩同期聲:媽媽。我長大了拉琴能向叔叔那樣好嗎?

作為天然的攝影城,在青島隨處可見某個攝制組的身影。青島正在打造中國影視明星的高產地,電影傳媒產業基地。

女孩同期聲:爸爸快看,哪有那麼多帆船。

中國的帆船運動起源於青島。與大海相伴的青島人樂於揮灑激情在海上。

女孩同期聲:哇,升起來了,升起來了。

2008奧運會帆船比賽將在湖山關畔的國際帆船中心揚帆起航。帆船名都的美譽名至實歸。 青島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信仰的人們都曾為它的多元、開放增添亮色。 「誠信、和諧、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使青島成為中國首批文明城市。 旅遊、海洋、港口構成了青島三大特色經濟。

青島是中國的宜居城市。在700多萬人口的城市裡,隨處可見這樣的優美、寧靜、和諧。

女孩同期聲: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穿花衣。

瀕臨大海的青島,年年平均氣溫12.6攝氏度。正在由傳統的觀光避暑勝地向國際性度假城市轉變。
嶗山,中國海上第一名山。奇峰縈繞,秀水蜿蜒。嶗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神話傳說、名人游蹤,為這座道教名山增添著豐厚的底蘊。
大海哺育了青島。近代中國第一座海產博物館誕生於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是世界知名的海洋高等學府。 中國半數以上的海洋科學家和眾多海洋研究機構集中於此。 中國青島海產品的出口量高居國內城市之首。青島被譽為「海洋科技產業城」。
港口是青島的立市之本。青島港是沿黃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中轉港、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青島正在朝著中國北方航運中心的目標前行。
青島人熱情、爽直、豪放。他們樂於把性格寫在臉上。 海洋節、時裝周、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國際啤酒節以及世界精英頂尖人物一系列對話、峰會,目不暇接。 會展經濟把青島推向了世界經濟的前台,青島人把自己的快樂也推向了高潮。

世界上許多人是通過青島啤酒才熟悉這座城市的。吃海鮮,喝啤酒是青島人不可或缺的美食,青島啤酒這一著名品牌更是青島人的驕傲。

青島是最具經濟活力和企業家最滿意的城市之一,也是隨時就能感受品牌力量的城市。青島擁有十五個中國馳名商標,眾多中國名牌產品。這些品牌影響了中國並正在影響著世界。 不同國籍的人們集聚青島,在這里工作著,學習著。青島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創新是青島的核心競爭力,青島人從未停止過創造的激情。世界500強跨國集團紛至沓來。

北船重工修造船、千萬噸級煉油化工、青島海灣大橋、膠州灣海底隧道等大型項目已落戶建設。 家電、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造船、汽車、港口等六大產業集群正在深刻影響著青島的產業走向。 擁有世界級的優良港口,國家級的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青島有能力成為全球生產服務鏈的重要一環。

氣勢恢宏的濱海大道將把青島塑造成資源和發展空間極大拓展的海灣城市新形象。 全國重點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這是青島的追求。 追求卓越的青島正攜手奧運,將目標指向更高。
青島人創造著財富,創造著藝術和生活。青島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浪漫之都!
尾聲: 童聲歌曲《大海啊,故鄉》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