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預告 » 宿松縣宣傳片

宿松縣宣傳片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09:30

㈠ 宿松古代曾出過那些名人.

劉汝國
劉汝國(?——1589),字少溪,宿松縣柳坪鄉長溪山人,原籍湖北黃梅,因操石匠手藝,遷居陳漢山區,入宿松籍。
劉汝國生得面目黎黑,身材魁梧,臂力過人,能舉重數百斤,並學得一身武藝,會舞弄刀、槍、劍、戟,每到一處,常以獻技和傳授武術聯系群眾,本性豪爽耿直,崇俠尚義,人稱「鐵面太師」。
明神宗在位,政治日趨腐朽,各地豪強爭霸,盜賊蜂起,社會動盪,民不安寧。劉汝國常自語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以除暴安民為己任,哪能時刻考慮自己的生計呢?」適有番僧數人遠道來邀,汝國大喜,認為得天有助,遂相約以傳藝為名,走鄉串市,招來群眾,密議相機起事。
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年),歲大旱,民大飢,而官府衙吏和地方豪強狼狽為奸,窮征暴斂,有加無已,汝國挺身而出,率眾造反。
同年夏初四月,黃梅義民梅堂,在蘄春大同組織農民抗糧,汝國應邀同往起事,事發,州府派兵鎮壓,不幸梅堂被捕梟斬於市。梅的父、女及汝國的妻子,均被株連下獄。汝國隻身逃走太湖深山得脫,後回到宿松,潛伏民間,繼續活動。
入秋,官捕日急,汝國面臨這種險惡的現實,乃約集同黨虞夢新、詹三漢、陶九兒、賈九兒、趙燦等暨各路義民,於十一月齊聚羅漢尖東麓的長溪山,歃血為盟,以「順天安民,鏟富濟貧」為誓,起事造反,汝國被推為「順天安民王」兼「統兵元帥」。依山結寨,招來四方義民,共議大事,不一月,由開始數十人,發展到六七百人,並迅速佔領了東起楓香驛、西至黃梅亭前鎮、北至蘄春張家塝等大片土地。他們還出征英山、潛山、太湖、蘄春、黃梅、湖口各縣。破城池,剖倉放糧,接濟貧苦農民,各地飢民歡迎義軍。此事震動京師,詔下兵部急調各路大軍,限期進剿。
十七年(1589年)正月,安慶指揮陳鉞、千戶邦典,從太湖、宿松兵分兩路進剿。義軍布下疑陣,誘敵深入,一舉殲敵於陳漢山前,邦典被俘,陳鉞戰死,劉師大捷。二月,應天巡撫周繼,湖廣巡撫邵陛,江西巡撫庄國楨,奉詔分領各路重兵,聯合進剿,義軍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巧與周旋,使敵潰敗告退。三月,官軍集中主力,分道包抄,義軍避實擊虛,迅速把主力轉移至太宿邊境的柴家山,先後徹底消滅了湖州把總王夢勛,蘄春州判陳策、都司周宏模等股官軍。四月,官軍增調悍將吳淞總兵陳懋功懋率步炮各營,向柴家山猛撲,血戰經旬,死亡枕藉,汝國身邊只剩幾人,最後轉戰至太湖全堂寺,不幸被俘。敵許以富貴,誘汝國投降,汝國仰天嘆曰:「朝政腐敗,天怒人怨,削富濟貧,順天應人,義無反顧,事既不成,死又何憾,不屑富貴餌也」!遂引頸就戮。事載:《萬曆實錄》、《太湖縣志》、《宿松縣志》、《中外歷史年表》、《北京十三陵地下宮殿碑文》。
朱書
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亦名杜溪。世居宿松碎石鄉朱家大屋。明末,朱父光陛為避兵亂,挈眷屬,設館授徒於太湖、潛山等縣山區。1654年,朱書誕生於潛山縣敢山沖。
朱書自幼聰明穎悟,5歲即能口誦《四書》,10歲能背誦許多古典詩文,並深通其中治亂興衰、忠孝大節的道理。因家庭貧困,常夜燃枯枝照讀,當時鄉人稱他有「匡衡鑿壁」、「董子下帷」的苦讀風。20歲時(1674年),隨父由潛山遷回故里(今碎石林塘北庄)定居。鄉村人看見朱書的文章,稱為「汪洋浩瀚如江河之東沛,不規之繩尺,自入先輩大家之室」。由於父逝,家境更加困難,為了生計,他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
31歲那年,在舊縣(今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贈詩文,訂為文字交。33歲時,至皖江應試,與方苞友善,旋以選貢入太學。當時海內知名人士,雲集京師(今北京),朱書生活儉朴,褐衣布履,樂在其中。他與方苞、戴名世一起,專心致力於古、時文的研究。34歲,在京考授教習,開始漫遊,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畿輔,輾轉於燕、趙、齊、魯等地,後因母逝奔喪,回家住了一段時間,寫了不少詩文。38歲時,利用行補官學教習機會,先後以8年時間,歷游齊、魯、燕、梁、秦、楚、吳、越諸地,寫出《游歷記》和《杜溪文稿》若干卷,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書。
朱書晚年,因摯友方、戴力勸,才認真從事時文、科舉。49歲,復至京師,應順天鄉試,50歲,連中甲乙兩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試二甲四十名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聲譽一時赫然公卿間。51歲時,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寫入殿紀事詩四十首,獲御賜松花崗硯及鹿雉魚等物,他在京三年,起早歇晚,積勞成疾,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在京師逝世,終年54歲,歸葬於故鄉杜溪。
朱書一生,勤於筆耕、創作頗豐,著有《仙田詩在》、《朱杜溪稿》、《游歷記》、《怡齋詩文集》、《松鱗堂偶抄》、《寒潭瑣錄》、《評點東萊博義》等。朱死後不久,受南山文字獄案株連,大部分文稿失傳,現僅存《朱杜溪先生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義》等書。
朱書的才華和文學,受到當時文壇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為朱書撰寫墓表,稱贊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稱他是「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朱書在文學上的建樹,不僅為宿松第一,有的贊曰:「杜溪藝苑精華,博士共推皖北。」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閃耀在清代文壇上空的3顆明星」。
黎宗岳
黎宗岳(1876——1915),字嵩祝,名堃甫,宿松縣新興鄉金碧村人。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時隨祖父讀書,聰穎過人,善為文,工書法。17歲入邑庠,19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安慶敬敷書院。當戊戌變法的時候,宗岳年僅22歲,寫出數萬言的「奏議書」,向朝廷陳述治國的道理,以及應興應革的大事,深獲兩江總督劉坤一的贊賞。
26歲考取優貢,27歲中副舉,進京捐一個「內閣中書」閑職。後來得到肅親王的賞識,提拔他為六品警官兼探訪局長,當時國家多事,有志之士,傾向革命,紛紛建立秘密組織,旨在推翻清廷,朝廷屢命探訪局羅織罪名,陷害革命志士。黎宗岳對此不滿,便邀集同仁,在京城創辦國報館,以疏通風氣,開化人心,因而遭到權貴妒忌,被革職回家。
34歲時,宣統繼位,黎宗岳到武漢與黎元洪面晤,提出「國家當務之急,應以創辦實業為先」的主張,並親赴上海籌辦企業,暗中與宋教仁、吳祿貞等秘密聯系准備武昌起義,不到兩年時間,他辦起了擁有股本100餘萬元的「國產公司」。宣統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義,宗岳籌措巨款,解決了革命軍補給不足的困難。
武昌起義後,黎宗岳被任命為長江各軍參謀長,指揮東下,連克沿江各城,十月下旬佔領九江,迅速成立了駐潯「軍政府」,與武漢遙相呼應。當時清廷兩艘軍艦徘徊於潯陽江面,同僚主張炮擊,宗岳不同意,獨自乘舟登艦,曉以大義,陳其利害,不費一兵一彈,使兩艦官兵欣然歸順。緊接著,他率領潯軍司令黃煥章直取安慶,迫使安徽巡撫朱家寶放棄抵抗,至江邊投降。
1912年1月,清廷退位,民國成立,黎宗岳任大通軍政府都督。4月,革命內部不團結,胡萬泰唆使孫毓筠進攻大通,黎不忍同室操戈,毅然解甲,北上京師。
黎宗岳在北京參加組建「共和黨」,力主民主共和,痛斥袁世凱陰謀篡國、暗殺宋教仁等非法行徑,因而遭到監禁,後經議會聯名保釋。他復去上海、武漢經營實業,創辦「華年人壽保險公司」、「粵漢鐵路公司」、「九江電燈公司」等民族企業。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黎宗岳在武漢集合同志,組織「共和軍」,准備北伐討袁,計議甫定,因監制炸彈失事,不幸炸傷,經搶救無效,逝年39歲,數日後,袁世凱垮台,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特對黎宗岳從優褒恤,表彰其同建共和之功,各省志士紛紛致電哀悼。遺體歸葬故里茅家山。
黎宗岳,生平智謀出眾,膽略過人,孜孜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他志在發展民族經濟,推翻專制,組建共和。官至都督,從不謀私,身後家貧如洗,不愧為辛亥革命的元老。
方玉珍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
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採茶戲,記憶力強。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採茶戲,深受群眾歡迎。
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劇目。他自己演小生、須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迴獻藝於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由於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
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於取材,自編一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一戲,就是取材於二郎河附近的一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他的姐妹均因愛唱採茶戲,也先後嫁到二郎河。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餘人為徒弟,教唱採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藝於上海、武漢等埠。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
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藝術。

㈡ 宿松縣近現代出了哪些名人

宿松人物,是我們祖先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對宿松做出過突出貢獻,為宿松贏得過享世聲譽,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景仰的先哲。

安邦良吏——張何丹、閭丘

提起宿松人物,第一個當屬宿松首任縣長張何丹。史書上關於張氏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是西漢時期(公元初)四川人,曾做過「中散大夫」。這本是一個專門侍候皇帝、顧問應對的閑職,但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禍從天降。張何丹就是「以忤莽摘松茲令」,翻譯成現代言語,就是「因為敢講真話,觸怒皇上,被貶到宿松做縣長。」從這里不難看出,我們的首任父母官是一位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錚錚漢子!他上任後,將縣治從涼亭河旁的仙田鋪遷至水量更為豐沛的二郎河邊的鯉魚山南麓,一舉奠定了我宿松2000多年基業。更讓我們宿松子民千百年來一直緬懷的是,這位異鄉漢子最後竟死在為民求雨的求雨壇上,葬於現新興徐嶺村廟壠屋旁。

宿松歷史上最有名的縣官,當屬閭丘縣長了。他因收容落難中的詩仙李白而名傳千古。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搶班奪權的鬧劇。玄宗第十六子永王見狀也按捺不住,以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引水師東進,沿長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長江中下一帶的富庶地區,伺機與肅宗一爭高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途經九江時,看重李白的才氣和名聲,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真相,欣然接受邀請,加入了永王幕府。永王的舉動遭到肅宗的猜忌,被重兵剿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兵敗身死。李白逃往彭澤,後被捕,押解九江監獄。時年李白56歲,其子在山東,其妻在南昌,孤苦伶丁之身,病魔纏身之體,身陷囹圄之災,其情其景,極為凄慘。幸得宣慰大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清明,認為李白「罪薄宜赦」,最終得以釋放。出獄之後,李白四顧茫茫,無處安身。就在此時,閭丘縣長代表宿松人民向詩仙伸出了熱情之手,將其迎至宿松避難。為了盛情款待這位詩壇才子,閭丘縣長還專門在縣城南門外三里許的南台山南台寺里築了一個「讀書台」,供其居住和呤詩。此處依山傍水,桃柳夾岸,風景絕佳,給苦難中的詩仙極大安慰。為表示感謝,他專門寫了《贈閭丘宿松》、《贈閭丘處士》等詩句,更留下了《山中與幽人對酌》等傳誦至今的名篇:「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落難異鄉,依然保持著那份瀟灑和率真,真無愧於「詩仙」之美譽!不久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此後三年,李白顛沛流離,於62歲時長眠採石磯。歲月流逝,斗轉星移,南台寺早就化為一堆黃土,但太白書台留存至今,成為我宿松名勝,更成為千古相傳的佳話。

傑出英豪——周本、石良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群雄割據、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我宿松涌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其中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屬五代十國時期的周本,最著名的將軍當屬元末明初的石良。

周本的祖先就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東吳名將周瑜,他秉承祖先的軍事才能,年輕的時候就「勇冠軍中」,深得吳王楊行密的賞識。周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兩次戰役中。一是象牙潭之戰。吳天佑六年(公元909年),撫州刺史危全諷反叛,自稱鎮南節度使,率軍十萬,進攻洪州(今南昌市)。時年48歲的周本臨危受命,率兵七千救援。經過洪州,守將想犒勞軍隊,周本不肯停留,說:「賊眾比我多十倍,我軍聽說這情況一定畏懼,不如乘他們銳氣旺盛使用他們。」於是,急奔象牙潭。危全諷在象牙潭臨溪營建柵欄,連綿數十里。周本隔溪水列陣,先派老弱士兵挑戰,以試探虛實;危全諷當即下令渡溪追趕,周本乘其半渡之際,發兵攻擊,危軍大敗而逃,自相踐踏,眾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斷其歸路,危全諷及其將士五千人被俘,周本乘勝平定江西。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被歷代軍事家奉為典範,周本也因此被現代日本人列為最受崇拜的軍事家之一。二是信州保衛戰。象牙潭之戰後,周本升為信州(今江西上饒)剌史。公元918年,吳越將軍錢傳球率領二萬大軍圍攻信州,而信州駐軍只有數百人。周本打開城門,在城門裡面支起空帳篷,叫手下的官吏登上城樓,在音樂聲中擺開宴席作樂飲宴。吳越軍向城樓上射出的箭如雨一般密集,但信州官吏們安坐不動。吳越人疑有伏兵,到了半夜,悄悄撤走了。這是歷史上又一出著名的「空城計」,周本的膽識由此可見一斑。後來,吳被後唐取代,周本被後唐皇帝李升封為西平王、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可謂位高權重。李升顧慮周本威望太高,難以控制,想誅殺周。一次,李倒了一杯「鴆酒」賜給周本,企圖毒殺。周察覺後,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說:奉給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當即色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為李演戲奏樂的優伶申漸高見此情景,邊舞戲邊走了上來,接過周本的酒說: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說畢,一飲而盡。李升立即暗遣人帶著解葯去給申漸高,未等葯到,申漸高「腦裂」而死。公元937年,李升正式下令廢吳,周本專門到金陵勸阻未果。回來時,自嘆道:「我不能聲討逆臣,報楊氏德,老而無用,還有何顏事二姓呢?」不久,「愧恨而卒」,享年77歲。周本的事跡,多載於《資治通鑒》中。一代英豪,最後魂歸故里,葬於縣城西北的潘家沖鳳形山,俗稱王墳。可惜其墓毀於1958年那個瘋狂的年代。

石良,新安杜溪村人,「天資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動亂之時,他率眾組成一支隊伍,制遏眾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進行決戰,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支之多、戰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時,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確的選擇,他率援軍攜糧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隊。此後,石良「通道於圻春,引兵於黃崗,直抵陽羅,夾攻湖廣」,為朱元璋平定南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後,朱元璋極為高興,據說曾許諾待平定天下之後封其為宰相。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不僅沒有兌現諾言,僅封石良為武德將軍,而且濫殺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識時務」,毅然上表請求引退。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對石良說:你回家做個田園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比起那些最後被朱元璋一一誅殺滅族的功臣來說,盡享田園之樂的石良可謂幸運之極。他死後,朱元璋特賜了一塊誥敕碑,記敘了石良一生的功績。此外,石良還有一大貢獻,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產——馬陵打瓜子。石良當年率眾參加鄱陽湖水戰時,正值酷暑季節,據說石良所帶「打瓜」(即西瓜)深受將士歡迎,朱元璋之妻馬氏娘娘品之亦贊不絕口。南京建都後,馬氏親口將打瓜命名馬陵瓜,打瓜子定為貢品。此後,馬陵打瓜子名揚天下。時至今日,還是我們饋贈外地親友的宿松特產。

書香門第——石氏、賀氏

中舉人,考進士,點狀元,是千百年來讀書人的夢想。一個讀書人要考取功名,必須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所謂「連中三元」,指的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兒童開蒙讀書,熟讀四書五經,學習八股文,通過考試,成為縣學的生員,習稱秀才,經過歲試及格者,方可參加鄉試。鄉試的考試地點在省會,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取得舉人這一「職稱」後,方可參加會試。會試的地點在京城,目的在於向朝廷進貢人才參加殿試,故合格者稱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面試。殿試成績分為三甲,一甲錄取3名,賜「進士及第」,即俗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三者均稱為「進士」。此可謂讀書人最高境界了。

自隋代開科舉考試的1500多年間,我宿松在史冊上有記載的進士共40名。這些人全都被朝廷重用為官,最小的是縣長,最大的是省長。他們大都在異鄉任職,絕大多數政績突出,清正廉潔,為宿松贏得了聲譽。如明代嘉靖年間進士楊春芳,九姑牌樓村人,曾任監察御史和七省巡按(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巡視組),一生「治頑清腐」,清名長存;明末崇禎進士張鳳翥,歷任浙江嘉興縣令、四川仁壽縣令,「所官之處,人皆稱其德」,後在與李自成的戰斗中戰死,為國盡忠;清代道光進士羅遵殿,二郎項家沖人,歷任直隸知州、浙江巡撫,當太平天國李秀成率軍攻破杭州時,羅及夫人、長女皆自盡殉國,忠義壯烈。

自古以來,我宿松講究的是詩書傳家,出過不少書香門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毛壩萬元墩石氏「祖孫三進士」和趾鳳賀氏「兄弟兩大夫」了。在有記載的40名進士中,石姓的共有9人,獨占鰲頭,其中萬元墩石葆元一家,可謂風光無限。石葆元本人是清代嘉慶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他的兒子石廣均是道光進士,曾任兵部主事;他的孫子石繩干是舉人,曾任內閣候補中書;他的曾孫石長佑是光緒進士,曾任直隸知州。難能可貴的是,石繩乾的女兒、石長佑的妹妹石雲英因從小熏陶,能詩善文,是宿松有名的才女,著有《妙香閣遺草》;石長佑的夫人李宜人的文采不輸小姑,留有《菇香閣詩稿》。趾鳳賀頎、賀欣兄弟,光緒年間同榜得中進士,一時傳為美談。後來兄弟二人,一個任工部主事,一個任吏部主事,被世人稱之為「兄弟兩大夫」。特別是賀欣,於光緒二十六年捐款重修和擴建了白崖寨,光緒三十三年,在聽雨門內的時嶺修建了九曲居。現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大都系賀欣所修,「聽雨門」等字還是賀欣所題。只可惜九曲居已毀,僅留下石基,依稀可辨當年的宏偉。現趾鳳鄉政府所在的辦公場所,即是賀氏後人留下的巨宅。就是拿現在的眼光來衡量,也夠得上一個浩大的工程了。

清初才子——朱書

提起宿松的文人,名氣最響、影響最大的當屬朱書。朱書,字字綠,清代康熙年間宿松杜溪人。幼時家境貧寒,但他自學苦讀,聰明過人,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中了「解元」。小時候,從村裡大人們那裡聽說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裡最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朱書小時候蓬頭垢面,破縷爛衫,簡直就是個窮叫花。當時,朱家所在的村子分為東西兩片,朱家正位於分界線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註定。朱書後來在會試中又考取進士,並被取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進士再經朝考,可錄取為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優秀者則選入翰林院任編修、檢討等官。朱書最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這對讀書人來說,是最高的榮耀了。朱書之所以在文學史上能佔有一席之地,其貢獻主要有三: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開創者之一。朱書與比他大一歲的戴名世偶然相遇於繁昌縣江邊,一番交談,高山流水,相見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鄉試,又與比他小14歲的方苞相識,二人情同手足。從此,三人你唱我和,開桐城文派一代新風,時人稱之為「清初三才子」。朱書的文章,名重一時,有「脫稱鉛華始見真,蕭疏淡宕杜溪文」之譽。朱書出身貧苦,即使身登龍門之後,依然粗衣布履,甘於清貧,為人率真,深得同輩敬重,被稱之為「字綠之為人,天下無有出其側」。朱書卒於1707年,享年54歲,葬於碎石雞公咀,原墓毀於1958年,現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後,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號而遭劾下獄,兩年後以「大逆」罪被殺。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獄「南山冤案」。此案牽連數百人,朱書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牽連入獄,後經上書房大臣李光地營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書也死後受累,其文集被禁。盡管如此,朱書所著《杜溪文集》、《游歷記存》等仍傳之後世。

二是倡導皖江文化第一人。朱書世居宿松,生於潛山,又隸屬桐城派,這些經歷使朱書的視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並逐漸形成強烈的皖江地域意識。在其倡導皖江文化的綱領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獻書》一文中,朱書開篇即道:「吾安慶,古皖國也。其岳曰皖山,其瀆曰大江,其川曰尋潛,其浸曰雷池,其鎮曰大龍。靈秀所鍾,扶輿郁積,神明之奧區,人物之淵藪也。」在朱書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圍即安慶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慶文化。為此,朱書親撰對聯「懷寧猛虎銅城不入潛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鶴太湖無魚望江飛」,將安慶府六邑巧妙嵌入對中。更難能可貴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書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區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認為正是它們之間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這種從地理、人文、歷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先進性。

三是參加了《佩文韻府》、《淵鑒類涵》等工具書的編纂。朱書在任翰林院編修期間,被康熙詔入武英殿,參加了當時著名的兩部工具書的編纂工作。《佩文韻府》,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韻典,是研究古文時查找詞語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書。全書依韻分為106卷,收10252字,近50條詞彙。「佩文」為康熙帝的書齋名之一,「韻府」有韻書之庫含義,故命名曰《佩文韻府》。參加編書的共70餘人,都是當時優中選優的宿儒,歷時八年始成。《淵鑒類涵》是一部類似今天的網路全書,它把散見於各種典籍中同一種事物的資料,分門別類地集中在一起,便於查找。此書由張廷玉父親張英任總裁,康熙在暢春園的書房有淵鑒齋,他便以此為書命名。這些書的編纂,雖非朱書一人之功,但參予的本身,就是對其才華最好的褒獎。

平民英雄——汪革、吳仕傑

吳思先生在《潛規則》一書中,引述了一個清代道光年間發生在宿松的真實故事:晚清社會,一旦出現盜案,警察便讓盜賊誣陷平民窩贓,借機敲詐,謂之「賊開花」,往往弄得平民傾家盪產。為對付這種敲詐,宿松縣的一些平民聯合起來,定期送警察一筆「辛苦錢」,很好地達到了「破財消災」的目的。「我看到了安徽宿松縣民間用來對付這種敲詐的高招,不禁被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所折服。」吳先生如是說。吳先生的故事來自《鏡湖自撰年譜》,這是一本我們宿松人寫的關於宿松故事的書籍,作者是清光緒年間宿松舉人段光清,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實,史書中關於我宿松平民百姓的記載還有不少,最讓我感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南宋乾道年間的汪革,一個是元末明初的吳仕傑。 汪革的故事最早載於《全像古今小說》,後被馮夢龍整理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收入他的不朽名著《三言兩拍》之中,得以廣為流傳。汪革,字信之,本是嚴州遂安人(今浙江淳安一帶,古遂安縣城已被千島湖湮沒),因同哥哥酒後吵架,一怒之下,隻身來到宿松麻地坡(今許嶺一帶),燒炭冶鐵,制酒開湖,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地,竟成一方事業。就在如日中天之際,不料橫遭小人程彪、程虎暗算,捏造「聚眾謀叛」罪名向官府告發。汪革在官府不問青紅皂白、舉兵圍捕之際,先是率眾直撲縣城,想當眾申辯明白;後見誤會越來越深,從容安排好後事,隻身到臨安自首,承擔起一起責任。汪革最後在獄中自殺身亡,以一己之身,換得家人及眾人幸福平安。

汪革雖然不是地道的宿松人,但他身上充分體現出我宿松兒女自古相傳的三種精神:一是敢試敢闖的開拓精神。汪革早年隻身從家中出走,全部財產只有一把雨傘,一路靠表演武藝,收幾個唱彩錢,才來到有「耕冶可業」的宿松。他吃苦耐勞,在山上伐木,在廟中安身,糾合無業遊民,燒炭冶鐵,出市發賣。後來又開酒坊,辦漁場。他經營靈活,當打聽到望江有個天荒湖,即承包開墾,然後租給漁民。他管理有方,「使所用之人,各有職掌,恩威並著」,「以致湖內漁民、四方窮民,歸之如市,解衣推食,人人願出死力。」這些可貴的品質,使得汪革白手起家,成為一方富豪。二是胸懷天下的全局精神。汪革雖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始終心憂天下,懷抱報國之志。發家致富後,他想得最多不是個人的苟且富安,而是如何收復江北的失地。為此,他專程去杭州投書皇帝,堅決反對同金議和,「國家雖安,忘戰必危。」「臣雖不才,願倡率兩淮忠勇,為國家前驅,恢復中原,以報積世之仇,方表微臣之志。」 在民族矛盾危深的年代,這是多麼可貴的英雄氣概。三是仗義疏財的俠義精神。他對敵人無情打擊,為朋友兩肋插刀,可謂恩愛分明。他遭官兵圍困,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發起驚天動地的暴動,在天荒湖巧設迷魂陣,儼然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可謂有膽有識。在生死關頭,及時判明形勢,果斷作出決策,巧妙布置安排,最後犧牲自己,保全朋友和全家,可謂忠孝兩全。就是劉青、龔四八、董三、董四等人,身上無不體現出忠義俠骨。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金庸筆下那個有情有義、敢作敢為的蕭峰,汪革,不正是這么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么?難怪馮夢龍先生對其贊賞有加,將其收入《喻世明言》,傳之後世。

提到吳仕傑,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但說到白崖寨,在宿松恐怕無人不曉了。吳仕傑,就是白崖寨的創建人。元末之際,烽煙四起,賊寇橫行,民不聊生。吳本是趾鳳的一介平民,但為了保境安民,他「率眾壘寨禦寇」。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個施工難度大和造價非常高的工程,但在700多年前,吳仕傑卻做到了。其中的艱辛,史書沒有記載,只有留待我們想像了。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與吳仕傑同時聚眾結寨的石良、陳漢先後歸順朱元璋,換來功名利祿,只有吳仕傑不圖富貴,甘居山林,始終一介布衣,但他留給後人的卻是最為豐厚的遺產——我宿松唯一的國家級保護文物。吳仕傑死後,鄉民感其恩,將其葬於白崖寨東南山麓,讓其與青山為伴,飛瀑為鄰。吳仕傑這個名字,是我們宿松人不應該忘記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以上所述,都是歷史人物,限於才學和篇幅,只能掛一漏萬。我宿松更為輝煌的歷史,留待我們及我們的後人去創造。

㈢ 宿松都市網資訊原創搞笑視頻

一件陳年舊事:學校開運動會,一個學妹報名參加班級4*50米自由泳接力。回比賽開始了,各參加班級隊選手答奮力爭先,到該學妹時意外發生了:只見她一跳進泳池手腳撲騰了幾下就沉了下去。救生員急忙把她撈起。事後問她怎麼了,答曰:我以為會游泳……我擦,以為……會……

㈣ 宿松縣的社會民生

建國前,宿松民間有零星工具、技術改革活動,並未形成科研隊伍。建國初,1955年建立了縣科普協會,開始了科技隊伍的組建與擴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此後,工業、農業、林業、水利、衛生等各條戰線先後建立了科研小組,初步形成了縣科技隊伍。「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機構癱瘓,科研組織解散,科技人員受到排斥、打擊。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委、縣政府為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解決了因牽連下放農村和被錯誤處理的知識分子家屬子女的城鎮戶口和商品糧油等問題。1984年開始,全縣接收了620名知識分子入黨,選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充實各級領導班子。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宿鬆鬆滋學堂,更名為宿松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會福音堂附設初等小學3所,許嶺分堂設初等小學1所,抗戰前停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聖公會於縣城東門賃房開堂,附設初等小學1所。光緒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廟設立公立小學堂1所;北鄉(趾鳳鄉)水月庵,設初等小學堂1所;二郎庄眾姓集資在關帝廟設私立公益高等小學堂1所,該校連送四屆畢業生後停辦。同年,團林庄(今涼亭區)和喬木尹家田鋪分別設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學堂和私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陳漢區朱氏就祠堂設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學堂(民國四年停辦)。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學堂為宿松高等小學校,民國二年(1913年),鄧家莊(今二郎區)周氏家塾設私立高等小學,縣城儒學明倫堂設縣立國民學校,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內附設女子國民學校。至民國七年,縣共增設公立高等小學5所。以後,小學逐年有所增加。
民國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籌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學。民國八年,第一屆9名學生畢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學校兩個年級僅有學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災,學校被迫停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共產黨人孫益堅為首在宿松組織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以小學為基地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公私立小學發展很快,促進了中學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張柱中、祝祖光、吳耀南等籌建七邑聯中(太、宿、望、懷、桐、潛、岳),校址在陳漢區入山居;葉海初、葉符初、項卓民等在縣城創立宿松縣初級中學。熊材炎、項克理、段松椿等恢復停辦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學。這一時期,中學在校學生達700人。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聯中分校並入宿松縣立初級中學。次年,北山中學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辦,一度作為宿松縣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縣立宿松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共培養了1284名畢業生。
建國後,人民政府根據中央關於「在新區應堅持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對接收過來的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中學,進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訓導制,停授「公民」和「童訓」課,廢除體罰,宣講時事政治,安排生產勞動等。是年夏,兩校畢業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從許嶺遷縣城,與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合並。並利用其校產為辦學經費,暫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級中學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學為公辦,更名皖北區宿松初級中學。夏季,建國後的第一屆35名初中生畢業。秋季招收47名建國後第一屆初中一年級新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我縣中學班級由3班增加為8班,學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區鵝頸灣新建宿松第二中學(花涼亭初級中學),初中一年級3個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縣增設九姑、復興、涼亭、程集、陳漢5所初級中學,宿松中學改為完全中學,高中一年級招收43名新生。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516人。9月底,民辦中學發展到41所,後調整為26所,學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學生數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委決定九姑、程集、涼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為業余初中,全年農忙假8個月,業余時間學習4個月,次年改學習時間為8個月。1963年,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245人,1966年達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停課鬧革命,學校、校舍、桌凳、教學設備損失慘重。農業中學全部停辦。1968年,中學招生,根據毛澤東關於「小學附設初中班,這種辦法還是好辦法,先進經驗」的指示,陳漢、許嶺、佐壩3所中心小學及隘口、北浴、長溪、下倉、東洪、程營、匯口、占巒、朗嶺、程嶺等小學附設初中班。此時,全縣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學附設初中班13所,共有58個初中班,在校學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學迅猛擴展,1970年繼續增長,初中校數達71所,146班,學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數基本穩定,部分初中向完中發展,有宿松中學(原有的)、許嶺、花涼、涼亭、程集、復興、九姑、陳漢、工農、東風等10所完中,28個班,高中學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嶺、河塌、新安、程嶺等地自發辦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學附設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學生總數達2.23萬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時學生上小學不出大隊,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1978年秋,縣委遵照省委「關於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首先對各中學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充實、加強。13所完全中學的校長由科局級幹部擔任。58所初級中學校長配備了公社級幹部擔任。此外,抓緊教師歸隊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調離教師隊伍仍適合做教學工作的人員選調歸隊。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兩年中,各中學通過撥亂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萬人。在校學生達2.88萬人,均為建國後的最高數。另外小學附設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匯口、隘口兩所高中。1978年,增設城關高中,並籌建宿松第二中學。全縣完中達13所(不含二中),連同地方自辦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學生達4507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縣政府首先對高中採取調整壓縮的辦法,撤銷陳漢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0年撤銷匯口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2年,撤銷城關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全縣完中總數由13所減為10所,落實了「一區一所完中」的規劃。1979年對初中也作相應的整頓,由1978年的58所減到41所。此後校數雖稍有增減,其布局基本上穩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規模上,小學附設初中班,從1979年,逐年減少。至1982年全部撤銷。
1980年佐壩區工農中學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與王嶺初中合並招收農業班1個,學生50名,學制3年,改名宿松縣王嶺高級職業中學。1983年在復興區的曹湖,程集區的向陽兩所初中的基礎上試辦曹湖和向陽兩所四年制農業初級中學,兩校各招收學生50名,1984年,改許嶺中學為宿松縣許嶺高級職業中學,學制3年,招收學生100名,設多經專業,改宿松第二中學為宿松縣職業高中,招收學生100名,學制3年,設財會專業,程集中學、宿松中學1978年分別被定為地區和縣的重點中學。1983年,東洪、紅星(廣福)、木梓、王嶺(佐壩)、光榮、破涼、長鋪、復鎮、城關、東風(五里)10所初中分別為地區規劃的各區、鄉、鎮首批要辦好的學校。王嶺農業中學。為地區同類中學中的重點。1984年,匯口鄉楊林私立中學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張畈私立中學有學生68人。經過調整改革,1985年,全縣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涼亭、復興、九姑、花涼、隘口等7所。在校學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學生1.89萬人,有縣職業高中3所,曹湖、向陽農業初中2所,農、職業學校在校學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縣職業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專任教師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專任教師1134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2.7%,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專任教師2161人。小學213所,在校生53817人,專任教師298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應屆本科達線率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國八年(1919年),縣設通俗教育館,開始接待閱報讀者和開展小型球藝活動。民國二十年(1931年),利用萬和、致和、占興發3家商號的違章罰款,興建民眾教育館,添置少量圖書、報刊和部分體育器材。抗日戰爭初期,民教館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和文體活動,組織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戲,教唱《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等歌曲。日軍攻陷縣城時,民教館被迫停辦。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館恢復活動,對外開放,館內藏書兩櫃,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四庫全書備要》和《中學生文庫》,並訂有部分報紙和刊物。1949年3月停辦。
1950年9月,建立縣文化館。1959年,在民東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館小樓一幢,平房6間,內設圖書、閱覽、游藝等室。1985年,再遷館址,在新街人民路東新建4層樓房。工作人員增加到12人,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抓好陣地宣傳和文藝、音樂、美術輔導,定期舉辦文藝會演和各種藝術展覽。
自1951年,九姑、許嶺、二郎、陳漢、涼亭、壩頭等區文化站建立後,不久程集、佐壩、張畈等文化站又相繼建立。至1953年,全縣有區站9個,工作人員11人,共配幻燈機9部,幻燈片59套,展覽圖片210張,圖書9500冊。負責做好所屬區域內的群眾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館成立,轄二郎、陳漢、涼亭3區,其它除復興、許嶺保留區文化站外,其餘各站均被撤銷,其活動由縣館輔導。
1960年春,重新設立涼亭文化站。1964年,復興文化站改為分館。1965年7月,二郎、復興又改為文化站。同年冬,恢復九姑、程集、佐壩、陳漢等區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區文化站同廣播站、書店合並,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至1970年底,撤銷宣傳站,恢復文化站,並增城關,五里兩個文化站。此時各區文化站工作人員22名,各區站先後興建了活動場所和辦公住宿用房,少則100平方米,多達200平方米以上,站內設有宣傳櫥窗、報刊閱覽室、圖書借閱處和游藝室,部分站添置了收錄機、照相機、油印機、樂器、自行車等設備。
1957年8月,洲頭、隘口、新興試辦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復興、壩頭、匯口、程營、套口、佐壩、洪嶺、許嶺、朱灣、釣魚台、韭山、長湖等地相繼建立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此後又分批發展木梓、河塌、長鋪、趾鳳、二郎、柳坪等社辦公助文化站。並將復興、套口、壩頭、程營、匯口、長湖、佐壩、韭山轉為大集體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縣共有大集體文化站8個,社辦公助文化站13個。 縣城最早的「和濟醫院」於民國七年(1918年)冬開業,系徽州人楊厚安創辦,雖有醫院之名,卻設備簡陋,技術力量極為薄弱。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資辦起了紅十字會中、西兩醫院。中醫院設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長,何天錫任醫務主任,有醫生四人,分內、外、婦、兒四科。僅診斷處方不備葯。西醫院從九江聘請廖子良任醫務長,設有簡易病床34張。雖設備簡陋,葯品器械不全,然而,創以西醫診治疾病,確也給群眾帶來一些好處。尤其是外科較為突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縣診療所成立(1941年改稱衛生院)院址由花涼亭遷縣城「楊家祠堂」,分內、外、婦產、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後,由縣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縣人民醫院。1965年,有床位100張。1976年,床位增至154張。1985年,縣醫院有床位240張。門診部有內、外、婦、兒、五官、口腔、中醫、新醫、中骨、皮膚、中醫外科、腸道專科、急診等13個科室,另有檢驗、放射、B超、心電圖10個輔助科室。住院部分內科病區(含兒科、中醫科)、婦五科病區(含婦產科、五官科)、外科病區(內分普外、骨外、泌尿)、傳染科病區、老幹部病房六個病區。另有手術室、供應室。
1950年6月,在城關首建民辦公助衛生所。1952年,區級衛生所12所。1985年,有區級衛生院10個(其中全民4個,集體6個)病床402張。1951年8月,壩頭個體中醫組織聯診所,1958年,全縣33個聯診所轉為鄉醫院。1985年,全縣有鄉衛生院34個,床位359張。
1985年,有建築面積13459平方米,其中門診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醫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國時期,縣紅十字會西醫院及縣衛生院僅有聽診器、血壓計及少量普通手術器械等簡易器械。1952年,縣醫院有顯微鏡1台。1960年省撥給縣100毫安X光機1台。
1985年,縣醫院有200毫安X光機2台、400毫安X光機1台、721光分度光計1台、電冰箱3台、B型超聲波1台、胃鏡1台、綜合手術床2台、裂隙燈角膜顯微鏡1台、牙科綜合治療機2台、救護車1輛。農村區,鄉衛生院有各種手術刀包55個、X光機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顯微鏡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村衛生室19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7個,縣級婦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179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1人,注冊護士589人。醫院、衛生院床位1650張。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業人口71.93萬人,參合率為98.3%,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病人實際補償比例達56.2%。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2.6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2011年客運總量2207.1萬人次,貨運總量1220萬噸。
鐵路合九線過鏡,境內長25千米,為單線鐵路,設宿松、涼亭車站,宿松站辦理客運,涼亭站辦理列車會讓,日均有8列快車停靠,通往太湖站、黃梅站,日客運量480人,2011年客運總量20.4萬人次。
滬渝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1.2千米,雙向4車道,出口位於孚玉鎮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國道過鏡,境內長35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太湖縣、黃梅縣。S203省道過境,境內長51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望江縣、太湖縣。境內縣鄉(鎮)級公路27條,總長372.8千米;公路橋梁347座,總長7125.6延米。共有客運班線87條,其中省級線路16條、市級線路5條、縣鄉線路66條,城區客運站場4個,其中宿松長途汽車站為二級長途客運站,日均發車110班,日客運量2400人次,年客運量27萬人次;客運東站、南站、北站均為三級農村客運站場,三站日發車1500班次,日客運量2.1萬人次,年客運總量830萬人次。2011年全縣擁有道路運輸經營性車輛5340輛,其中貨運車輛4430輛,8660噸位;客運車輛910輛,13510座位;貨運量1160萬噸,貨運周轉量78880萬噸·千米,客運量119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0516萬人·千米。
境內通航河道總里程203.5千米,客運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貨運碼頭7個,運輸企業擁有貨運船舶9艘,5220噸位;客運船舶21艘,963座位;車渡船舶3艘,22車位。2011年客運量31.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7.6萬人·千米;貨運量60萬噸,貨運周轉量90萬噸·千米。

㈤ 宿松版三國搞笑視頻

今天下了一天雨,剛剛路邊看到一小男孩大概十二三歲打著傘走著,一輛小車開很快濺起一路水內花,從小孩容旁邊過的時候小孩反應很快,把傘對著車子那邊,車窗半開的,濺了副駕駛上那女的一身水,只聽到一聲尖叫,然後車停了,下來一男的,我以為小孩要吃虧,誰知那小孩跳進水裡一頓猛踩,又濺了那男的一身水,然後跑進了旁邊居民樓不見蹤影…

㈥ 安徽宿松有哪些特產

1*紅薯粉圓子香酥可口,應驗豐富,是一種營養的小吃,也是餐桌的佳餚。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等10餘種微量元素等,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2*涼亭雪棗
一種糕點,因形狀如棗,浩白如雪,產於宿松縣涼亭河而得名,是宿松縣歷史悠久的傳統名產。涼亭雪棗以糯米、白芋漿為原料,先制胚,放進冷油加熱,至油沸胚身壯大成形,再打漿上糖即成。由於原料比例、和料、蒸料、刻胚的技巧不易掌握,很難仿製。真品涼亭雪棗,胚形似棗,質白如雪,外殼薄如紙,內心松如棉,香酥脆嫩,入口即化,能止咳化痰,是非曲直氣和中,健脾補腎。

3*打瓜子又稱馬陵打瓜子:盛產於安徽宿松東鄉許嶺一帶,瓜瓤分紅、黃、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殼薄仁香。當年朱元璋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邑人石良將軍率援軍攜糧草,帶「打瓜」參戰,將士食後鬥志倍增,馬氏娘娘品之亦贊不絕口。 南京建都後馬氏親口將打瓜命名馬陵瓜,打瓜籽定為貢品。將軍後御封田園馬陵瓜子盛產於安徽宿松東鄉許嶺一帶,瓜瓤分紅、黃、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殼薄仁香。當年朱元璋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邑人石良將軍率援軍攜糧草,帶「打瓜」參戰,將士食後鬥志倍增,馬氏娘娘品之亦贊不絕口。南京建都後馬氏親口將打瓜命名馬陵瓜,打瓜籽定為貢品。
馬陵打瓜子風味獨特,其新工藝產品品位更佳,是休閑待客的理想珍品。二000年在上海、安慶等地展銷會上,名傳華東,譽滿神洲。
4*條子 豆製品,條子燒肉在宿松是過年必備菜餚之一!

5*隘口糕

雲片糕又名雪片糕,其名稱是由片薄、色白的特點而來的。其特點質地滋潤細軟,猶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在製作上很為講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貯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對綿白糖的選擇也較嚴格;至於糕的切片要求也很高,每條糕塊(長22厘米)一般要切140片左右
6*雨花菜
雨花菜形似雨花,野生於藻木叢中,是宿松特產,吃起來口感好,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粗纖維、鈣、鐵、磷等營養物質和元素,具有減肥、美容、防癌抗癌作用,干品用溫水泡發後,放入清水中漂洗,擠干水份可素炒、燉肉、做湯,是良好的火鍋料菜。
7*黃湖大閘蟹
黃湖牌大閘蟹體大腴肥,內嫩脆、味鮮,富含核黃素、維生素A、蛋白質、脂防、硫胺素、泥克酸、鈣、 磷、鐵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質優價廉,堪稱中國螃蟹之最,倍受國內外蟹商和廣大食客的青眯。
94年占上海口岸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全國出口量的五分之一,暢銷香港、 日本、美國、東南亞, 因獨霸香港市場而得名。97年,經省級專家評定,被安微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微名牌農產品」稱號
8*松茲板鴨

安徽宿松的松茲板鴨歷史悠久,享譽中外,屬純天然綠色食品,是宴席上的美味、饋贈親朋的佳品。松茲板鴨用料精當,製作考究,精選優質麻鴨,運用傳統生產工藝加工、腌制、露曬而成,不但造型美觀,膚色乳白,而且肉嫩骨脆、鹹味適中
9*宿松糖粑(分為白糖粑和牛麻糖)

10*板栗(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又名栗、中國板栗,是殼斗科栗屬的植物,原產於中國,分布於越南、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生長於海拔370-2800米的地區,多見於山地,已由人工廣泛栽培。

11*豆格酥
用麵粉,芝麻,油炸而成。
口味甜美,香脆可口。宿松過年必備年貨之一。

㈦ 安徽省宿松縣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安徽省恰好就位於這條秦嶺淮河線,以至於把安徽分成了兩半,我們很難明確規定這片區域究版竟是屬權於南方還是北方。
其實從古代開始,安徽都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省份,古人也沒有具體區分出這里屬於南方還是北方。當時的元朝為了方便管理整個國家,設立了行省制度,安徽當時被劃分在浙江省,但也曾被劃分到河南省,還有被劃分到江淮省。
這樣的劃分真的是讓生活在安徽的人都搞不清他們究竟是哪裡人。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完全確認安徽到底是屬於南方部分還是北方部分,也許就連他們自己也傻傻不知道自己歸屬於哪一方的人。
現在安徽劃分為兩個部分,這兩部分的人區別非常明顯,一邊叫做皖北人,一邊叫作皖南人。而皖北人喜愛吃麵食,並且這里的建築結構也偏北方一些。皖南人則愛大米,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築。

㈧ 宿松縣宿松磷礦()

宿松磷礦位於安徽省西南部,跨安徽宿松與湖北黃梅兩縣,呈南北向展布,長25公里,寬1.5公里,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礦帶內已知中型礦床4個,由南而北為南沖、北沖、塔兒畈及柳坪,小型礦床5處,礦點多處。累計探明磷礦石儲量5063.1萬噸(塔兒畈礦區除外),佔全省探明礦石總儲量的66%。

礦區所處地質構造部位屬岳西台拱南緣二郎河向斜西南翼。含磷地層為下元古界宿松群,屬變質程度中等的變質岩。虎踏石組下段及柳坪組下段分別為上、下兩個含磷層位,其中柳坪組下段磷礦占本區探明礦石總儲量的90%以上。含磷礦多層,主礦層賦存於大理岩層底部與雲英片岩之間,呈層狀、似層狀,分布較穩定,其餘均呈透鏡狀。礦床平均品位在12%—20%之間,礦石易選。礦床成因類型屬沉積變質磷灰岩礦床。南沖、塔兒畈兩礦區在70年代初建井投產,其它礦區隨近幾年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多已露天開采,為發展地方經濟和山區人民脫貧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大別山外圍礦產普查隊曾在太湖、宿松、黃梅一帶填制過1∶5萬地質圖。1953年秋,柳坪鄉保障村村民在團坡尖、楓樹坡一帶挖山芋窖,從中掘出手捻即碎的淡黃色岩石,小學生戲耍時偶然將其撒在炭火上,顯綠色火光,故以「綠火石」稱之。長溪小學教師廖志隆獲悉後,採集樣品寄往安徽省重工業廳報礦,經鏡下鑒定,命名為結晶磷灰石礦,化學分析結果含五氧化二磷23%。隨後重工業廳派趙文燮、陳建貽二人赴實地調查,編寫了《宿松長溪磷灰石初步調查報告》,並指出:「此礦無論在成因上或地質構造上均與錦屏(江蘇海州)磷礦相似,該礦之發現可為今後在本區調查此類型礦床提供線索」。

1955年6—8月,南京大學地質系及南京地質學校師生陳樹盛等20餘人組成生產實習隊,赴長溪地區開展礦區檢查及外圍普查,完成了1∶10萬地質填圖330平方公里,目測礦區1∶5000地形地質草圖3.2平方公里,探槽667立方米,先後在彭河、高尖、打虎坪、爪穴灣、朱樹嶺、象鼻灣及塔兒畈等地發現磷礦「露頭」,所編《安徽省宿松縣長溪磷礦普查報告》中認為:「本地區之磷礦遠景希望很大,應予十分重視」。

1955年8月底,地質部華東地質局派劉湘培、胡邦屏、賴敏鴻等人赴宿松,與北京地質學院實習學生毛貽康、周慶來、劉浩龍、何英才等組成的混合普查組檢查了高尖磷礦露頭。9月,成立宿松地質隊,1956年底改名為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六隊,由趙文祥任隊長,楊青任黨委書記,劉湘培任主任地質師(1958年9月以後由梅林任技術負責人),正式拉開宿松磷礦勘查序幕。當年10月11日,華東地質局下達第四季度工作任務時指出∶「對高尖礦區用少量鑽探,稀疏鑽孔控制;長溪礦區重新布置山地工作,並配以手搖鑽揭露追索礦層」。12月4日,151號鑽機在高尖礦區5號勘探線上施工的第一個鑽孔見到了厚5米、平均品位為12.16%的磷礦層。同月,301號鑽機及手搖51號鑽機相繼開鑽。至年底所獲地質資料認為高尖、長溪兩礦區有進一步勘探價值,預計可探求礦石儲量500餘萬噸。同時在礦區外圍的廖河、田鋪、董家畈、邱家山等地都發現磷礦石「露頭」。1956年初,先後成立兩個外圍普查組,分別由羅家璘、宮元勛任組長,經一年多工作,對本區地質構造及磷礦分布特點等已基本查清,並相繼發現了南沖、張家沖、灰皮嶺及大竹沖等地磷礦。1956年3月,高尖礦區轉入初勘,並開辟了南沖礦區(包括董家畈)普查,先由戴曉邨任礦區地質負責人(1958年初由肖奚昌接任)。1956年8月底完成第一個鑽孔,見礦厚15.98米,五氧化二磷平均品位為14.38%。

1956年3—8月,湖北省重工業廳黃岡磷礦公司和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四三一隊,也在湖北黃梅縣境內的塔兒畈一帶開展普查,曾施工一個孔,見礦厚9.07米,五氧化二磷平均品位19.42%;9月初經地質部批准由三二六隊接收,成立塔兒畈工區,由李瑛任地質技術負責人。自此,三二六隊千餘名職工活躍在南沖至高尖長達25公里的深山密林中,用汗水在本區磷礦發現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經過3年酷暑寒冬,於1959年4月,先後結束高尖、南沖及塔兒畈礦區的野外施工,在地質技術負責人劉湘培和梅林主持下編寫了高尖、塔兒畈、南沖等3個礦床地質勘探報告,並將含磷地層命名為宿松群含磷片岩系。在普查勘探和編寫報告期間,華東地質局總工程師嚴坤元、蘇聯專家舒金和馬爾丁諾夫曾親臨指導。3個礦區共投入鑽探工作量2.70萬米、平硐1916米、淺井(含豎井)1182米、探槽1.43萬立方米;探明磷礦石儲量1783.8萬噸,並對長溪、灰皮嶺、廖河等8處礦(區)點進行了初步評價。

1958年大辦鋼鐵,為適應形勢需要,三二六隊工作重點逐步轉向尋找鐵礦資源,磷礦勘查暫告一段落。

12年之後,安徽省地質局新組建的三一二地質隊(隊長武忠信,黨委書記王效孟,地質技術負責人韓鳳鳴)在研究前人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再次部署磷礦地質普查。1970年5月—1971年11月,由李加榮、肖奚昌、林雲福等3人組成磷礦普查組,開展1∶2.5萬地質填圖。1972年9月,三一二隊撤銷,劃歸三一一隊,該隊劉青茂任隊長,楊青任黨委書記,鮑學文任地質技術負責人(1974年以後由梅林、韓鳳鳴、楊怡生、宋勤接任),董純才任分隊技術負責人(1981年初由蘇一波代理,1981年5月—1984年5月李世報接任)。1973年,由李加榮、劉經鼎等組成磷礦外圍普查組,開展灰皮嶺、長溪兩礦區1∶2000地質填圖和槽井工程揭露。1974年初,根據董純才建議,對灰皮嶺礦區又重新評價。3月15日,在慶賀二郎—柳坪公路建成通車的鑼鼓聲中,柳坪群眾再次迎來探寶者,在當年曾架過鑽機的場地上重新豎起鑽塔,為保證質量,礦區地質負責人親自進行鑽孔編錄。此孔見礦厚度為15.57米,時隔不久,同一勘探線上的另一個鑽孔見礦厚度為32.27米,轟動全隊。同年初組建1∶5萬填圖組,蘇一波任組長,胡家亮任副組長,開展宿松、太湖一帶以磷為主的礦產綜合普查。1976年開始,南沖礦區因深部鑽孔見礦不佳,施工力量向柳坪及其以北轉移,陸續開辟長溪、虎踏石、廖河及象鼻灣、朱樹嶺等地磷礦普查。灰皮嶺礦區,1977年轉入詳查,1978年11月對8線以北地段(稱柳坪礦區)轉入勘探,8線南仍然用原礦區名稱,於1979年底提交了普查評價報告。1976年9月,在柳坪礦區工作的桑隆康首次提出「宿松群」地層劃分方案,後經1∶5萬普查組及大隊綜合組閔華亮等人進一步補充資料,1981年8月發表;礦區地質負責人李世報等人運用岩相古地理觀點研究本區磷礦分布規律、控制因素以及大隊技術負責人楊怡生、管理組劉法興、張清漢等人編制的《宿松磷礦遠景區劃說明書》等,進一步指導了本礦區的磷礦勘查工作;探礦工程技術人員劉兆平、劉家昌、張旭升等採用「氰凝堵漏」及初級定向孔鑽進工藝,保證了鑽孔工程質量。1979年底,柳坪礦區勘探結束,在大隊地質技術負責人楊怡生主持下,於次年10月完成詳勘地質報告送審稿,1982年9月復制上報。此報告曾分別獲得省地質局找礦及勘探成果獎。

長溪礦區於1976年5月上鑽,1984年初結束野外工作,年底提交了地質報告。

1981年10月,應化工部門及地方礦山的要求,又對南沖礦區深部磷礦進行評價,先後由盧成章、李世報任礦區地質負責人,至1985年9月結束野外施工,1987年底提交了普查地質報告,增長礦石儲量近600萬噸。與此同時,根據劉法興等的建議,在南沖與塔兒畈礦區之間布置鑽孔開展中深部探索性找礦,1984年初轉入初查,劉經鼎任礦區地質負責人,至1987年結束野外工作,次年6月底提交了普查地質報告審查稿,求得磷礦礦石儲量1700萬噸。

宿松磷礦第二次勘查工作,先後歷時18年之久,共投入鑽探工作量10.26萬米,淺井303米、探槽4452立方米,探明礦石儲量4299.4萬噸。其中屬新發現的中型礦床2處,礦床規模由小型擴大為中型的1處,小型的4處,檢查評價礦點多處。

宿松磷礦的發現經過了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是廣大地質隊員多年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地質技術人員智慧的結晶。

㈨ 黃梅戲的發源地是安徽省宿松縣還是湖北省黃梅縣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地區獨有的懷腔》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㈩ 宿松縣就是一超級貧困縣,為什麼房價和崑山一樣

房價已經成了毒瘤了,你如果為了發展事業,可以考慮租房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