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宣傳片
㈠ <<MVP情人>>的第一部中ANGLE是誰扮演
是林立雯 還演了新聊齋里的小謝那一部里小謝的情敵
㈡ 福建廈門旅遊景點宣傳片中的配樂是什麼
鼓浪嶼之波
歌曲歌詞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 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 台灣是我家鄉. 登上日光岩眺望, 只見雲海蒼蒼,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 美麗的基隆港! 母親生我在台灣島, 基隆港把我滋養, 我緊緊偎依著老水手, 聽他講海龍王. 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 他娓娓的話語刻心上,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 美麗的基隆港! 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 唱不盡骨肉情長, 舀不幹海峽的思鄉水, 思鄉水鼓動波浪. 思鄉思鄉啊思鄉, 鼓浪鼓浪啊鼓浪,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 美麗的基隆港!
㈢ 基隆除了歐弟有哪個名人
基隆市地方名人
演藝娛樂界:
白冰冰:資深藝人。出身煤專礦工人家庭。
許屬效舜:搞笑藝人、節目主持人。暖暖出身。
龍千玉:資深台語歌手。
楊月娥:資深廣播主持人。
羅志祥:著名藝人。曾與其合組偶像團體的歐漢聲同為基隆人。
林立雯:著名演員、藝人。曾主演多部偶像劇。
NONO:搞笑藝人。
周美玲:著名獨立製片導演。
林志炫:知名國語歌手。
唐禹哲:著名藝人、演員、歌手,演出多部偶像劇。
㈣ 小時候看過日本是一個影碟片,主人公是騎抗日劇里摩托車,可以坐人,是機器人,每次怪獸看見會叫,基隆
這有可能是假面騎士騎摩托
因為遇見你 - 王源
詞:王源
曲:王源
茫茫人海中遇見你
如同陽光照進心底
最美的時光版有你相權依
我心情無法言喻
從未想過會遇見你
讓我驚喜讓我痴迷
你是我人生重要意義
我怎能把你忘記
因為遇見你 一切就註定
與你一起牽手往前進
每天值得回憶
因為遇見你 我學會珍惜
就算面對再多暴風雨打擊
我會堅定走下去
若某天我將失去你
世界灰暗不再絢麗
是否還有人願意傾聽
我心中的小秘密
因為遇見你
一切就註定
與你一起牽手往前進
每天值得回憶
因為遇見你
我學會珍惜
就算面對再多暴風雨打擊
我會堅定走下去
可能淚水慢慢會模糊 我的眼睛
可能雨水漸漸會淋濕 我的頭發
季節一天一天 不停更迭
時間不會停
我會記住你那 明亮的眼睛
因為遇見你 一切就註定
與你一起牽手往前進
每天值得回憶
因為遇見你
我學會珍惜
就算面對再多暴風雨打擊
我會堅定走下去
自從遇見你
一切就註定
基隆這部電影確實挺好看的,可惜是部新片,要想等續集,就算有,至少也得一兩年以後版。而且權根據經驗,這種電影的續集很可能是狗尾續貂,不如沒有。
樓主如果比較喜歡這種敘事型的情感影片,其實可以關注一下陳可辛導演的片子,比如甜蜜蜜和中國合夥人,其他還有不少。
㈦ 我想多了解一下台灣,風俗,風景,人文等.哪裡有這方面的視頻介紹呢希望哪位朋友助小弟一臂之力,有點急
一、 地理與居民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二、 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沒有找到視頻哦
㈧ 台灣的基隆,原來叫"雞籠"是怎麼換的名字
基隆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最北部,是一個港口都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雞籠,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升格為市,1945年台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後,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山、七堵等7個區。
市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但山勢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為港灣,入口處有和平島和桶盤嶼橫扼門戶,成天然防波堤。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溫帶海洋氣候很顯著,年平均氣溫21℃,最高為8月,平均28℃,最低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正式辟為商埠。1887年建築基隆至台北鐵路,1891年通車。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佔台灣後大舉築港,分四期於1935年完成,成為現代化商港,現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後,增建了仙洞的貨櫃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現在基隆港是僅次於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台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佔全台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現為台灣當局的海軍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業主要有採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灣經濟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市區三面環山,平地狹窄,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覽地有觀海亭、慈航寺、佛都圖書館和全身乳白、頗為壯觀音菩薩像。有靈泉寺,建於1889年,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觀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島蕃字洞和千疊敷海蝕奇觀,此外,還有海門天險、清代炮台遺址,以及「仙洞聽潮」、萬人堆、獅球嶺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遊勝地。
基隆廟口小吃是指位於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約成「L」形,總長約4、5百公尺的區域,聚集不下300多個攤位,經過數十年的演變,這里的攤位不僅按順序編了號,連招牌都整齊劃一,各式小吃種類繁多,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口碑遠播,致使基隆廟口小吃名聞全省。
奠濟宮建於清風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為紀念來此開墾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從小吃攤聲名大噪後,已有油煙蓋過香火之勢;然於大啖美食之餘,別忘到奠濟宮細細鑒賞這座百年廟宇,一窺先民精緻的雕琢藝術。
廟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攤位歷史較久,有很多是日據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攤,皆有固定的攤位 整齊的招牌,自白天就開始營業;著名的小吃有獨樹一幟的蝦仁羹、天婦羅、泡泡冰、豆簽羹和三明治等,都讓人垂涎不已。
興起較晚的愛四路則被規劃為流動攤位區,但每攤位置固定,較具代表性的攤位有八寶冬粉、奶油螃蟹、原汗豬腳大王、紅燒鰻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釀和元宵;後半段攤位則以服飾、鞋子、玩具、日用品為主,而與仁一路交接處,也有幾攤老字型大小的小吃,此路段於下午4點半左右才開始營業。夜市白天時可通行汽、機車,下午5點開始管制,成為行人徒步區,因此遊客最好在傍晚前來,最能感受廟口夜市的魅力。
天婦羅
地址:仁三路16號攤位
營業時間:1100~2100
天婦羅是一種日本食物,意指「炸的東西」,其實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廟口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廟口賣天婦羅的攤子有好幾家,其中以編號16號的攤子最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現做現炸,以魚漿加上麵粉、太白粉,再以糖、鹽調味,用機器攪勻後,再用手捏製成形丟進油鍋,配上甜醬、小黃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簽焿
地址:仁三路26號攤位
營業時間:0900~2230
豆簽焿是基隆小吃的特產,主要原料為「豆簽」,是以狀似黃豆帶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後加工製成面條狀,但比一般的面條短而薄,便是所謂的豆簽,再與魷魚羹、蝦仁羹一起在湯里煮,其湯汁則是以蝦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實在,值得一嘗。
紅燒鰻焿
地址:愛四路9號攤位
營業時間:1600~2400
這家已賣了30年的紅燒鰻焿,是廟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鮮的鰻魚去頭、骨刺後切成塊,沾上調味料去腥再裹上麵粉油炸紅燒,然後放入大鍋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燴成,魚頭則煮成當歸鰻魚頭,風味鮮美醇口,是喜愛羹湯類食客不可錯過的佳餚。
全家福甜酒釀元宵
地址:愛四路24號攤位
營業時間: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釀元宵完全是手工自製,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謂的「酒釀」,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釀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釀,在香醇的酒味中還摻雜著淡淡的桂花香,嘗起來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餡元宵,就是一碗熱乎乎的甜酒釀,此外,也可買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時節,可得事先預訂,否則一顆難求。
㈨ 基隆市的主要景點
泰安瀑布位於七堵南方的山區,又稱草濫山瀑布,景緻優美清麗,規劃有烤肉區、露營區、戲水區及環山步道,為一大眾化的踏青去處。
自瀑布入口進入後,分成二條林蔭步道。左側步道沿溪闢建,略見原始叢林的面貌,循行可抵露營區及烤肉區。而步道因臨溪而建,故常見蜻蛉目的豆娘曼妙飛舞,亮麗的羽翅和優雅的身影,總帶來不少驚艷。
若自入口循右側步道上行,可直抵泰安瀑布,瀑高約20公尺,自山壁傾瀉而下,匯成一湖清潭,瀑布兩側綠草密生,水氣氤氳,甚為沁心舒暢;沿著瀑布旁的環山步道繞行草濫山一周,還可做個有益身心健康的森林浴,享受茂林修竹的自然清新,實為遠離塵囂的理想去處。 和平島舊稱社寮島,位於基隆港北端,原為一座孤立的海島,後因和平橋的修建,而與基隆市相連;由於附近海岸屬於沉降海岸,加上氣候影響及海水侵蝕,造就了許多奇岸怪石的景觀,又因緊臨市區,而成為基隆市郊最熱門的旅遊地之一。
由收費站進入後,首見和平島新地標大旗魚雕塑,其後即為遊客中心和各項游樂設施,若搭乘單軌賽車或空中腳踏車,在高懸的軌道上悠哉踩踏,可居高臨下,瀏覽和平島大半風光;而海水游泳池及兒童戲水池則為夏日時遊客的最愛,海水泳池系由九孔養殖池改建,以水道引天然海水入池,因此泳池中常見魚兒在身旁一同悠遊,甚為有趣。
海水泳池旁即為和平島著名的海蝕地質景觀。公園中最著名的海蝕景觀,當屬千疊敷、萬人堆及蕃字洞。千疊敷實際上是一片海蝕平台,海潮經年累月侵蝕平台上的砂岩,而成為一塊塊四方形的岩石,因狀似千張平鋪的榻榻米而得名,也因狀似豆腐,又稱為豆腐岩;萬人堆位在和平島的最北端,也是海水侵蝕後的遺跡,一大片矗立的蕈狀岩,遠望像是一個個的人頭,十分有趣;蕃字洞為千疊敷附近小丘上的海蝕洞,相傳是荷蘭人抵抗鄭成功退守的最後據點,壁上還留有荷蘭文字,如今已模糊不清。
由海水泳池旁步道緩緩上行,自高處鳥瞰大地的神奇景觀,也有另一番感動。 八斗子·望幽谷
八斗子位於和平島東南側,本為一座海上孤島,後興建發電廠而形成半島狀的突鼻。而著名的望幽谷及八斗子海濱公園,也因半島的形成而更加可親。
自八斗子市街沿環山路爬升,可抵八斗子海濱公園,循木梯下行即抵位在長潭裡與八斗子間的望幽谷。谷成V字形,碧綠寬敞,起伏有致,谷地中央有一塊平台式草坪,多條石板步道自草坪輻射而出,通達四周小丘頂端,小丘上展望良好,可遠眺基隆嶼、和平島、八斗子漁港。谷地北面盡頭為一斷崖,立於崖上,海天一色,景緻悠遠;越過崖頂,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映入眼簾,徜徉其上,令人心曠神怡。
循崖頂旁小徑下行,可至一片寬約20公尺的海灘,海灘遍布海蝕平台、豆腐岩等地質景觀,沙、岩兼具的地形,適合拾貝、抓蟹及戲潮等活動。若沿環山路登上丘頂平台,在此展望,碧波萬頃,入夜後,海面點點漁火與濱海公路的燈火相輝映,交織成亮麗的夜景,或是回眺九份山城的熒熒燈火,亦別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