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思考
⑴ 《中國詩詞大會》如何喚醒國人內心深處的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引起了人們的思索。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飽讀詩書的人少了版,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權文化去提升文化素養的人少了。《中國詩詞大會》「圈粉」無數,恰恰說明了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願意親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近些年,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都曾經引發如潮關注,充分說明了公眾對傳統文化有巨大需求。
中國古代即有「詩教」的說法。《禮記·經解》引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意思是經過《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遠遠不只是《詩經》,整個中國古典詩詞都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寶庫
⑵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如何看待這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以及另一個相當獨特的朗讀書信節目《見字如面》,這些帶著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電視節目,近年來成為電視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參考評述: 這一文化現象透露出的是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美的滋養的認同、享受和期待,也說明很多人願意親近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不少電視綜藝節目掀起親子風、真人秀、歌曲選秀等熱潮,但在熱鬧過後,觀眾發現,似乎沒剩下什麼。真正能夠打動人的節目讓觀眾望眼欲穿。在這種情形之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以高收視率成為電視節目中的「網紅」,似乎順理成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我們所需要的,是有一個契機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種熱情去延續古老詩詞歌賦的青春。傳統的詩詞歌賦正在引發今天國人的文化共鳴。需要看到,從對詩詞節目的追捧,到大眾「絕知此事要躬行」,有著不小的差距。節目中,很多家喻戶曉的句子也常常讓百人團中數十人答不出來。這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這種詩興與氣勢不是看幾次弘揚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就能達成的。如何以詩詞熱為契機形成良好氛圍,啟迪更多人去熱愛和學習傳統文化,值得思考。培養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既需要豐富藝術人文學習經歷,引導人們逐步理解傳統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還需要在文化普及層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上,需要從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視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期待在詩詞熱「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引導下,讓「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更多人的追求,讓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深植於我們每個人內心。(來自網路)
供參考。
⑶ 近日對《中國詩詞大會》上癮,於是思考人為什麼
有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部分讀過的書最後都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何在?這是內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容:「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麼,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成了我現在的骨和肉」。讀書,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影響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1,當你開心的時候
你可以說: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而不是只會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當你傷心的時候
你可以說: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不是只會說:
我的心好痛
3,當你看到帥哥時
你可以說:
陌上人如玉
公子世無雙
而不是只會說:
我靠,好帥!
我靠靠靠,太帥了
4,當你看到美女時
你可以說: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而不是只會說:
我去,她好美
我去,她真美
⑷ 你是怎樣看待《中國詩詞大會》的
不可多得的好節目~
⑸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火遍中國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火遍中國?
鄭州京翰教育2017-02-10 18:24:48中國詩詞大會閱讀(20)評論(0)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雞年新春,央視強檔播出《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引發如潮關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們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現搶眼的選手,瞬間成為最搶眼的「網紅」,被網友盛贊「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檔節目緣何引發如此關注?熱議的背後,我們又該有怎樣的思考呢?
《中國詩詞大會》日前落幕
從大漠孤煙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從山水田園牧歌到金戈鐵馬陽關,
我們在吟誦著千古絕句,
我們也在體味著人間百態。
所以無論明天你將回到哪裡?
身處何方?
又將展開怎樣的人生?
不要忘了在這段日子裡我們共同體會到的
那份感動、那份沉醉、那份喜悅、那種振奮,
那是你們所綻放出來的光芒,
那也是中國詩詞永恆的魅力!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結尾時的總結
彷彿一夜之間,《中國詩詞大會》成了一檔全民節目,話題屢登熱搜榜,引發廣泛熱議。
關於詩詞的討論,一度成為關注焦點;關於選手的探討,一度激起軒然大波;關於比賽的熱度,一度火熱高居不下。
這幾天
你肯定被這個姑娘刷屏了↓
這檔節目剛剛落下帷幕。00後少女武亦姝殺出了神級對手PK的重圍,在首輪拿下317的高分後脫穎而出。
緊接著她又在飛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學語文老師王子龍手下拿下一城。
而搶答環節更是精彩紛呈,她反應靈敏,率先拿下五分完勝強敵彭敏,取得了最後的冠軍。
她的言談之中盡是對古詩文的喜愛。
但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認為,武亦姝的走紅,反襯了古詩文教育的現狀,「因為普遍對古詩文缺乏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出現了這種追捧。」
你和她的16歲差距怎麼這么大?
看到這個有才情的妹子,也讓不少網友感嘆:「想想我的十六歲在幹嘛啊……」
別說十六歲背上千首古詩文了,可能很多年輕人連上學時候背過的古詩文都快忘記了。不信,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測試。看到下面這張圖,你想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是
「白龍馬,蹄兒朝西」
還是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怎麼樣?一下子美多了吧。
央視評論
生活中不能沒有「詩和遠方」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的詩詞歌賦源遠流長,為每個國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詩人留下了眾多為人贊嘆的詩句,今天讀來亦讓人贊嘆。然而令人汗顏的是,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飽讀詩書的人少了,在網路上吐槽爭論的人多了。專注於文化內涵的人少了,重視顏值體型的人多了。即便開卷有益,帶著功利目的去閱讀文章的人多了,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去提升文化素養的人少了。步入書店,最顯眼的地方往往擺放著成功學、職場技巧、商業推銷等書籍,詩詞歌賦和傳統文化的書籍往往被束之高閣。
是我們這個民族缺乏文化素養和文化基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詩詞大會》圈粉無數,恰恰說明了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願意親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選手們對古詩詞的熟悉程度令人驚嘆,學者嘉賓對詩詞內涵、創作背景等內容的解讀,更是一場文化大餐,讓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都曾經引發如潮關注,這都說明公眾對傳統文化有巨大需求。
然而不可迴避的話題是:既然每個人身上都有中華優秀文化的基因,但這樣的基因為何常常被壓抑,而不是被喚醒呢?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快餐時代,浮躁的氣息似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即便明白開卷有益的道理,許多人依然缺乏耐心與沉靜,不願去品味詩詞歌賦帶來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上,我們走了彎路。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教育曾經被擠到了的邊緣,近些年才再獲重視。課堂中的詩詞教育,往往拋卻詩詞的絕妙詞句和美好意境,專注於反復咀嚼詩詞的中心思想,專注於由此衍生的各種試題。這樣的傳授方式,往往讓學生瞬間對詩詞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在許多家長的內心中,過度專注於對孩子「一技之長」的培養,讓詩詞歌賦等浸潤心靈的知識不知不覺間受到冷落。
這幾天,網路上的一個帖子突然引發洶涌熱議:「有沒有一句詩讓你覺得是人間絕句?」網友的跟帖洶涌澎湃。有網友表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自己覺得詩句美極了;有網友說,「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腦補畫面,簡直美到哭……;還有網友表示,「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怎麼能把戰爭寫得那麼豪情擴達又不失美感……一瞬間,帖子的閱讀和點贊量數百萬計。
在這樣一個節奏明快、資訊發達的時代,坐下來聊聊詩歌、品味人生無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奮斗的力量,還需要「詩和遠方」。中國的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左右,內心的精彩將會成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國詩詞大會》引起的這股風潮,能夠一路走下去,讓古老的詩詞歌賦再度煥發青春,也讓「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更多人的追求。
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
或許還是有些人難以理解,現代生活中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首先,這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然後則是對個人修養及文化底蘊的培養。在學者、老前輩們看來,古詩文是非常值得現代人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了解的。
詩詞泰斗葉嘉瑩先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能領會古代詩歌的精髓,導致詩歌的傳承十分困難。「其實裡面有很深厚的文化蘊藏,著實可惜。」
余秋雨曾說:「我們現在接受的資訊,遠遠多於我們佩服的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人」,之所以沒有超過他們,是因為「每個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
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在勉勵中小學生時說,「詩歌的好處是不分年齡、職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堅持下去,就能提升自己。我希望年輕人不要整天做低頭族,不要把讀書看做老土的事情。讀詩是有好處的,這種好處不是為了就業,也不是為了拿獎,就是升華自己,增添情趣。」
孩子的童年,應該有詩。據說,詩人北島為孩子選擇現代詩,葉嘉瑩先生則為孩子選擇古詩詞,並且親自朗誦,讓孩子在感受中國古詩的意境美之外,也能領略它們的音律美。
一直推崇傳統文化的學者於丹,曾呼籲年輕人逆流而上去愛中國古詩文,「就是為了寫情書,也要讀點古詩文吧。」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來積累的瑰寶,古詩文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古詩文不能用「是否有用」來衡量,它帶給我們的是潛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影響。
⑹ 中國詩詞大會舉辦的原因,為什麼這么火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的詩詞歌賦源遠流長,為每個國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詩人留下了眾多為人贊嘆的詩句,今天讀來亦讓人贊嘆。然而令人汗顏的是,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飽讀詩書的人少了,在網路上吐槽爭論的人多了。專注於文化內涵的人少了,重視顏值體型的人多了。即便開卷有益,帶著功利目的去閱讀文章的人多了,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去提升文化素養的人少了。步入書店,最顯眼的地方往往擺放著成功學、職場技巧、商業推銷等書籍,詩詞歌賦和傳統文化的書籍往往被束之高閣。
《中國詩詞大會》圈粉無數,恰恰說明了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願意親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選手們對古詩詞的熟悉程度令人驚嘆,學者嘉賓對詩詞內涵、創作背景等內容的解讀,更是一場文化大餐,讓人如痴如醉。
既然每個人身上都有中華優秀文化的基因,但這樣的基因為何常常被壓抑,而不是被喚醒呢?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快餐時代,浮躁的氣息似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即便明白開卷有益的道理,許多人依然缺乏耐心與沉靜,不願去品味詩詞歌賦帶來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上,我們走了彎路。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教育曾經被擠到了的邊緣,近些年才再獲重視。課堂中的詩詞教育,往往拋卻詩詞的絕妙詞句和美好意境,專注於反復咀嚼詩詞的中心思想,專注於由此衍生的各種試題。這樣的傳授方式,往往讓學生瞬間對詩詞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在許多家長的內心中,過度專注於對孩子「一技之長」的培養,讓詩詞歌賦等浸潤心靈的知識不知不覺間受到冷落。
⑺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會廣受好評它的不足在哪裡的答案
最大的不足就是只有中國人懂,詩詞有朗朗上口的韻律,翻譯成別的語言就是失去了一種美麗
⑻ 如何評價中國詩詞大會
平常不太愛看綜藝類的節目,春節期間在家開這電視,被電視正在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深深吸引,用手機搜了一下,搜索的次數多遠超於同時段的偶像劇和娛樂節目。這個節目做的太好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並且有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的比拼。它是這喧囂復雜中的一股清流,它帶給我們在思想和文化內涵方面的思考,它沒有靠明星來吸引我們,裡面都是地道的老百姓來做主角,來演繹最真實的中國詩詞文化。
有一期是講述一位從村婦女40歲的白茹雲,弟弟在腦中長了一顆瘤子,發作疼痛是就自己打自己的頭,白茹雲為了讓弟弟安靜下來,不那麼的痛苦,就會背詩給弟弟聽,弟弟聽了之後就會安靜下來。從那之後便於詩詞結下緣。他覺著在詩詞的世界裡能更多的品嘗到人生的喜怒哀樂,並能從中汲取力量,在30多歲的她,被確診為淋巴癌,在住院一年多的時將間,她自己將一本《詩詞名句鑒賞辭典》去不看完。在生活里她習慣從電視和孩子的課本里摘抄詩句,記在本在上隨身攜帶,一有空閑就會拿出來看看,多年的日積月累,白茹雲學會自己做詩,其中有幾句是這樣說的「胸有家餚勝萬種,心頭酸辣味千般。人間捧腹俱歡笑,冷暖有他若等閑。」如果沒有詩詞,或許白茹雲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在參加《中國詩詞大會》一出場,一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在節目中有位教授陪評價白茹雲說「那是一種跨過重重困難之後的胸懷和淡定的氣魄」。再台上的表現更讓我深深的佩服,雖是一名農村婦女,但是遠勝過城裡的白領千萬倍。雖然只差一點點就成功了,但是她淡定自如,出口成詩,經典句子隨口就來,還有那種堅強樂觀的性格深深的吸引我。
這一當節目後,全國掀起了學詩潮,好長一段時間圖書館,書城的詩詞書都熱賣。
⑼ 你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第一季最公平,第二季最精彩,第三季最百花齊放,第四季最平庸。
⑽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這么火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好評如潮,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成為年初電視節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馬」。前晚,節目總決賽落下帷幕,「00後」復旦女孩武亦姝不負眾望奪得了冠軍。綜藝和鮮肉霸屏的今天,一檔詩詞類文化節目為何如此火爆?為此,不少專家從各個角度點評了《中國詩詞大會》口碑與收視齊飛的原因。「中國人詩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中國詩詞大會》專家嘉賓、原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蒙曼認為,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詩詞基因還在,一旦有一種形式把它展示出來,就會形成一種噴發。
蒙曼(現場嘉賓)
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幾年前曾有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稱,這兩句詩自己特別喜歡,但恨才華不夠,希望有人能續寫兩句。「中國人詩心不死,這就是很好的例證」,蒙曼回憶稱,帖子發出後最終有上百萬人在跟帖。「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願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00後」選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網友大量的關注。在蒙曼看來,武亦姝的走紅和詩詞大會成功的道理相近,因為他們都激發了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情感共鳴,而並不是因為她奪得了最後的冠軍。因為早在節目剛剛播出時,武亦姝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就在「飛花令」環節一戰成名。當時的主題字是「月」,武亦姝微笑著將《詩經·豳風·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脫口而出,令大量網友折服其氣度和才情,也讓不少人高呼,這才是「00後」的正確打開方式。
蒙曼認為,激發人們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會得到奇跡般的噴發,詩詞如此,人亦如此。「我們都喜歡那種國民好閨女形象,誰家裡有這么一個姑娘,心裡都會覺得特別開心」,蒙曼坦言,「我們心目中對一個女孩不就是這樣期盼的嗎?希望她很文靜,有高雅的品位,學問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國人對於年輕女性的審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靳智偉(媒介專家)
文化的痛點常成傳播的熱點
關於詩或詞,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一部中國歷史始終伴隨著中國的詩歌史。盛世必言詩,「大江東去」形成唐宋詩詞創作的頂峰,「紅軍不怕遠征難」體現著當今中國人的豪情;節日必言詩,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入世必言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出世必言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觸景時言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生情時言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閑適時言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在媒介專家靳智偉看來,雖然在現代詩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自古當中國人遇到天大的困難或災難時,甚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詩。
「文化的『痛點』常常可以轉化為傳播的『熱點』與多媒體『槽點』」,靳智偉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緊緊抓住了中國受眾的詩詞文化情結,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給予了精準的電視闡釋。「《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民族文化基礎,通過電視傳播手段,讓電視受眾以『會詩』的形式與選手對話,與前人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生活對話,並在這一過程中錘煉自己的審美情操」,在靳智偉的眼中,中國古典詩詞的多元文化信息,與電視手段的有機結合,也使得《中國詩詞大會》形成了詩樣傳播調性與多元文化傳播形態。「這使得節目充滿了詩情畫意,在強化哲理的同時沒有酸腐的道學氣味。」
■第二季亮點
改進賽制
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許走不到最後
賽制的創新性是《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的關鍵之一,它不僅僅可以選拔優勝者,還構成了本節目敘事結構的框架,是節目形成懸念和傳播趣味點的重要手段。《中國詩詞大會》則以獨創形式的賽制結構——「內循環搏擊擂台賽」博得了不少觀眾的眼球。節目通過海選形成現場百人團成員,百人團通過擂主爭奪戰形成當期擂主,攻擂失敗者重新回到百人團。這種循環賽制使得比賽形成富有彈性的趣味結構。對於攻擂的選手來說,題目的難度實際上是把雙刃劍。因為高難度的題目可以更多地擊敗百人團選手獲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將自己打敗。低難度的題目自己可以輕松駕馭,但可能無法獲得攻擂的分值而導致自我淘汰。這樣的場內循環打分結構,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
然而,這樣的雙刃劍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總決賽時就產生了爆冷門的情況。當時,李子琳從節目剛開始便像武亦姝一樣因出色的詩詞儲備量和冷靜的頭腦獲得了網友極大的關注。而後,李子琳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一直殺到決賽,卻被在最後一期節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擊敗屈居亞軍。第一季結束後,很多觀眾感到大賽的賽制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因此最後的選手獲勝名次難以服眾。因此,第二季將賽制修改成積分制,比賽一共十場,前九場是通常的比賽,最後一場即第十場則是讓前九場表現較優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戰者集中起來同場較量,然後決出整個大賽的獲勝名次。之前,武亦姝被百人團突圍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難再戰,新的賽製成就了節目的同時也成就了武亦姝。
新增環節
「飛花令」強勢圈粉無數
除積分制外,第二季節目新增的「飛花令」等環節更是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大開眼界:原來今天玩的「空當接龍」的游戲結構,中國古代早已成型且玩得如此高雅。
「飛花令」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游戲,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在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並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後,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台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飛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間的對抗,挑戰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整說出一聯詩句,這不僅考察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因而「飛花令」的競賽感很強,電視觀賞性很高。(韓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