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曹縣宣傳片
『壹』 像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故事也是成語嗎
像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故事也是是成語。成語包括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紀實內故事,嫦容娥奔月是神話故事。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嫦娥奔月,漢族神話傳說中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度過。
『貳』 隋唐農民大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100公里。從江南採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徵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凄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征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飢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里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乾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谷,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佔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餘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餘次戰斗,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布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斗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匯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棱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陳棱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陳棱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斗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斗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祏在當塗與唐軍對峙,堅持斗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復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斗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余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英勇奮斗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但是,這次農民大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叄』 齊國使用刀幣是在什麼時期
一般認為齊國最早的刀幣是「齊之法化」,鑄行於春秋早期;春秋末期,專大夫田氏專屬權,大力推行刀幣,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春秋時期,楚國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貝;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楚國貨幣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三種金屬貨幣形式。
銅幣:主要是銅貝,橢圓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螞蟻,兩口像鼻孔,故稱蟻鼻錢。又因它取象於貝,似古文「貝」字,像一人面,故又稱「鬼臉錢」。楚國的銅貝也有鏟形的。
銀幣:以銀為幣,是楚國獨創。1974年在河南扶溝出土了18塊鏟狀銀幣(銀布)就是楚國製造銀幣的物證。幣成鏟形,是中原地區貨幣的特點,從此可見楚國與中原各國商業貿易的密切。
金幣:史稱楚金幣為郢爰和盧金,又稱印子金,即有特定銘文的扁平金版,此外還有無鈐印字的金版、金餅等。
『肆』 關於姓氏的調查問卷
李[李,讀音作lǐ(ㄌㄧ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歷史名人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東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 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 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歷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在唐朝,還有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羅氏等人士因建國有功,被賜李氏。另外傳說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以及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為皇帝賜姓。
第三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⑵.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⑶.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⑷.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朝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氏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⑸.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⑹.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河南開封南教經胡同)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定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朝,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五百餘戶,約四千餘人。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⑺.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⑺.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五代十國前蜀的李舜弦(詩人)、李徇(文學家、葯物學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於隋朝時來中國經商並定居,後封官入仕後賜給了李氏。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經宣武軍節度使盧鈞薦舉入朝策試,並於次年被授進土及第的李顏升;唐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被封為懷化將軍的李珂末均大食國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後的賜姓。唐朝時,門第森嚴,等級分明,姓氏族譜志書均是皇帝「頒詔冊定」的,故「國姓」是不敢冒用的。
賜予回族的李氏,不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譯外國文書後被升為錦衣衛指揮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時,因無中國名,故賜姓李(誠)。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的李蟄,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貞。
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准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東北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五十八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各支始祖
李 暠:一世祖,隴西成紀人東晉安帝隆安四年保守燉煌自稱西涼公,是為西涼國王義熙十三年 謚曰武昭王朝號太祖傳,子歆孫恂三代共二十三年至南宋永初二年為北涼王,蒙遜所滅。元配:尹氏,生子二:李歆,李讓。
李棋開:始遷祖,原諱琪,字東美,號茂林,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東山圳上。
李庚三:始祖,字次白,明洪武三年庚戌五月初八申時生,永樂二年甲申由吳徙楚卜居潭邑舊三十都今之下五都五甲地名塘坪居焉於正統五年庚申九月二十日亥時沒。
李德裕:始祖,字文饒,唐穆宗朝翰林學士,升江西觀察使加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作丹扆六箴以誎主上嘉納之拜相歷輔四君後奉冊。
李皋陶:一世祖,字庭堅,見左傅注論語疏唐書高陽氏之子,見左傅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子大業取少典之子日女華生大費見史記大業卽皋陶大費卽益見毛詩譜子益見書經釋文毛詩譜左傅諭疏唐書。舊譜配竇氏。
李崇鞠:初祖,字黃華,號金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六十三都延康里壯游泮水屢科不第明沓南來實郡之邵陽館於官田之歐陽氏始卜吉於清水塘而家焉,沒葬邵邑石街上山之陽。
李景湘:南遷祖,字慕蘭,生沒葬地未詳,著南避彝騷之什。元配:高氏,生沒葬地未詳,子三:繼昌,繼善;繼美。
李克良:一世祖,字居士,宋明經任和州教諭,葬英邑李家坂甲山庚向。
李 森:始遷祖,葬英山縣白坊嶺梅家崖比澗河雙河口月形巳山亥向。
李 觀:始祖,字遠寶,行二世居隴西年二十四舉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為太子校書,年二十九逝世於京師,遷葬慶義鄉地名嵩原配。
李東邱:一世祖,明正德進人居於遷北區大業字圩之御六墤以耕讀為業是為御六墤分支始祖配陳氏生卒葬所俱莫改子一近溪。
李德護:始祖,一名德祜,字行之,號潛龍,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沒,葬十六都三甲荷葉塘左側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於墓左,清嘉慶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清道光甲申復於祠前填補餘地增設花牆並設石榴於墓前以沖之蓋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
李太郞:始祖,諱志揚,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第三都大王廟爐頭土地圳上李諱核公之子落籍湘鄉舊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納灘,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時生,壽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時故,葬納灘道觀山辛山乙向。
李 德:字裕本,世居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北城,明洪武中歷仕雲南部管軍校千戶,終前衛前所千戶封昭信都尉,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初八日逝世於任,葬雲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
李喬現:始祖,字書文,配王氏。
李民輔:始祖,字士明,號惟聖,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恩科第五名舉人官評事,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元豐七年奉旨肇遷湖南寶慶府新化縣卜居城西三十里大陽鄉丹桂村株木山,皇佑元年已丑八月十六辰時生,壽九十歲,紹興九年已未五月初三未時終,葬老虎廬袁家山子山午向。
李守溪:始祖,娶吳氏,生子一,由六佛塘遷居泗涇鎮,葬於松江縣三十八保坊二十七園泗涇北張涇橋兩字行二百六十五號主穴後有傅。
李 賡:始祖,字虞風,誥贈正議大夫,以長孫貴贈太保配黃氏資政殿大學士,履之姊贈高平郡太君繼饒氏贈廣平郡太君俱晉贈太碩人,贈素闕夫人。
李 信:始祖,配靳氏,生子二:長南道,次從道。
李富二:遷居鎮城始祖,謹案,公為,福十五公子始由開沙遷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詳開沙族譜茲謹奉,公為一世祖,公字用匯生明嘉靖巳亥時卒,萬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時期,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時期,卒萬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時期,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發泰:始祖,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時生,壽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時終,葬寶些毛塘下,因風水不便,遷石羊山金鋮形山丙。
李伯翼:始祖,宋末人,世居汴梁讀書談道不樂仕進有蘆為山長者,卒辭不就元初因子宦遊迎養來浙大德中封朝請大夫嘉興路總管府,同知生卒年月及夫人姓氏未詳,子一,衎,峻泉寫譜雲:西溪公世系力注載公之墳墓在李家堰橋,今已世遠遺失其處,或雲公系本葬李家堰橋水中,現有石砌大墩,水淺則見即公墓也,似非無據存俟考定。
李一文:始祖,諱鵬舉,字彥和,宋紹興丙子以明經及第初任南昌府奏差,次任揚州奉使 三任袁州按察都御史,娶夫人趙氏,生子一:震一。
李 佯:一世祖,改名京字拍,桑唐昭王之子,生於唐懿宗咸通辛巳四月初一子時期,年二十四剿亂更名京避欽之賁墩又自黃墩遷於昌水卜得,乾九二見田轅已卯春始遷界陽卒後唐清泰丙申十月初五日六以魯孫貴懋貴贈安南節慶討摯使銀青光錄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墓界田佛玉山乙向,娶方氏肱公刺史女,生於唐咸通壬年三月十一日,逝世於晉天福庚子三月二十九日,贈夫人側方氏,生於唐天後辛酉二月二十日,逝世於晉天福辛丑正月十七日,二妣同葬界田大樓嶺昆向,子三:舉、安、亨。
李 嚴:始祖,生卒未詳,子一:班。
李貳一:遷祖,世居藍溪後一支從閩復遷明州,憩世居時家嶴,奉鄞譜舊存。
李 八:始祖,義行載邑志配氏鈔氏、楊氏,鈔生三子:思忠、將、宣。
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排行:
李先念家族的字輩:「……玉樹承先……」
李氏隴西堂字輩:「國正添必茂高騰秀(品)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尖山李氏宗派字輩:「思志單名廷單名世國春天地元光大」,續宗派:「文章昭著景運肇開祖德崇長賢才佑啟先猷式守敦篤彝倫和敬鍾祥家聲永振」,再續宗派:「遠懷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貽謀道明禮順達仁由義慎詔後昆世頌清芬丕承駿澤」。
東山李氏字輩:「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字輩:「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李氏一支字輩:「篤志承先懌同心翼後賢見龍徵瑞兆科甲必集聯」。
李氏隴西堂原派語:
原序:「山老派起語派紀長相承續祖義秋均」;
同漢庚午增序:「太官人諱義司千兩派承更增君應萬秋卽林傅均」;
黑山原序:「衛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序:「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續修序:「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後啟象全新蠨范開元運咸恆垂澤清」;
續修新序:「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觀左有富有慶安平」。
李氏萬葉堂字輩:「天正啟賢遠傅宗系大顯家聲孝思維德」。
善邑曲江李氏字輩:「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前編字輩:「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李氏錦瀟堂字輩:「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源頭李氏淳敘堂湖南寧鄉鞠公口占字輩:
原序:「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
一修原序:「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
三修新序:「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
再修序:「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隴西堂字輩:「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李氏敘樂堂老派字輩:「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興隆福壽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議新增字輩:「孝友傅家學詩書顯國長」。
城福李氏字輩:「瓏庭文成甫鄉仁新志仕山本宗春繼龍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際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心恆存天錫福光榮行裕嗣萬年永長」。
南郭李氏字輩:
原序:「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朝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傅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湛公長房新舊排行序:「谷琰宣閎伯居均元景昌思時嘉顯廷希承李會象淑廷德茂儲榮恩」;
湛公二房新舊排行序:「谷琰宣閎伯居均元必寬本沅理春家恢宏學時逢泰」。
李氏近房字輩:「崇成如永延長維世洪熙光文肇啟文明萬國咸寧進德修業雲龍風虎剛健中...得主有常承天時行含章可貞敬義立並方大」。
龍船港李氏字輩:「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上湘李氏龍門堂字輩:
原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欽就可世宗」;
新序:「樹德景先正存心學大賢忠良維國祚孝友作家傅積善徵余慶修身華福緣昌隆符泰運興發定科聯」。
滕沖疊水河李氏字輩:「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滕沖青喬李氏字輩:「自維天端立家其顯根本中承希性有炳成生慶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字輩:
原序:「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傅慶方來」;
重定序:「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
通譜班次:「亯敘傅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甘肅隴西李氏字輩:「榮祖顯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伍』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都是誰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璉真珈、陳奉
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幸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2、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項羽與伍子胥是老鄉,都是現在的宿遷人(這層歷史關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時人稱西楚霸王,其戰爭的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實行了殺光(殺掉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殺掉王室貴族)、搶光(擄掠咸陽城)、燒光(火燒咸陽、阿房宮)的「三光政策」。
由於項羽與秦始皇一樣野蠻,很不得人心,天下歸心劉邦。劉邦也會拍天下馬屁,《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許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
3、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
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
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4、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里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後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5、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這一歷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戲般交替頻繁,因此世道很亂,飢民遍野,民間盜墓之風盛行,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
西漢最有為作為,也是中國眾多帝王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宮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記載的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乾的。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了大量財寶。
6、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在乾陵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
7、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這一時間內動手掘掉的。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8、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盜掘破壞干凈。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相比漢、唐帝王陵冢巨葬豐,北宋帝王陵普遍簡單;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
9、楊璉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歷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但如楊璉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璉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葵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璉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璉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
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要殺了羅銑。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發指的事情。楊璉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
10、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人。本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 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
誰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盪產。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的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
(5)大美曹縣宣傳片擴展閱讀: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十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2018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決文物犯罪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會商機制、加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下一步,打擊防範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也在持續探索
網路-中國盜墓史
『陸』 我的故鄉曹縣作文800字長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秋季的夜色,明亮而純潔,月夜窗檯讓我難以入眠。故鄉的情結,魂牽夢縈的地方,依然在我的腦海浮顯。思念的情感,告許我你在哪裡。那山、那水、還有那淳樸的故人,心中纏綿那美麗的秀山故里。點點滴滴凸顯腦海,遠山岩坡上的翠綠樹,樹林枝頭的小鳥,青山綠水圍伴的故鄉小院子。還有那故鄉的親人,勤勞,質朴,善良。
故鄉那清晨中的早霧,蜿蜒曲折的鄉間小路,路兩旁端直的參天白楊。還有那美麗的少年時代,美麗的一個回憶,久久依戀在心中徘徊游盪,多想今生還能再次親眼目睹一回,你美麗的芳容,念情不舍離你而去。因為我們擁有同一個風霜而古老的故鄉,於是我們之間無比的親切,現在我們來共同贊美我們的故鄉。美麗的故鄉,是你敞開胸膛迎納百川,給世人帶來無數遐想中的美景,並且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兒女。
多少回,在孤單的夢里,回憶游盪飄回故里,留一份美麗的心情承載故土的情感。情緒穿梭在故鄉親情之間,而你是我心中,少年時故土裡最美麗的一抹風景畫,洋溢著特有的樸素、真誠、善良,純潔的性格。今生不曾和你有個深深的離別,也不曾和你有個刻骨銘心的再次相遇,而在我的生命里,你卻是我最難忘懷的一個身影。每次走在那個熟悉的故鄉街道,聽到路邊的鳥兒群起鳴叫,多想還能今生與你能擁有一個,擁有一個屬於我們彼此的依依不捨的離別。
每當天空飄起綿綿細雨,我的心緒飄回故里,回憶你美麗的名字,幻想你如果不是匆匆離我而去,我們也許還能一起再次把故鄉的美景共同閱讀一回。仰望天空,我多少次深情默述,不管我今生走了多遠,故鄉,我依然愛你,無論身處天涯海角,故土,我依然牽掛你,知道我會一生鍾情與你,我的心還殘留著,山情雨露停留在我心間,那段美好的少年回憶永留心田。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故人!我永遠的愛!!!!!!
『柒』 曹縣有著名的小吃
米家正宗燒牛肉,據史料記載,源於清朝,至今已百餘年歷史。其獨特的精湛工藝,版傳承至今。產品權以口感純香、回味濃郁、選料考究、酥爛爽口,而聞名於世。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熱量等營養成分。適應各類消費群體。深受消費者青睞,有「忘不了,吃不夠,還是米家正宗燒牛肉」之美稱。
他們包裝精美,無論送禮還是自己吃都高、大、尚。
打開外包裝可以看到裡面是一袋袋的真空包裝,保證了包裝上的質量。
米家燒牛肉首選魯西南大黃牛為原料,選肉嚴格,工藝繁多,調料多樣,製作精細,著色紅潤鮮亮,肉質細嫩,多食不膩,熱食可切塊,冷食切成薄片,透香無比,引人食慾。
牛肉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牛肉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磷、維生素B1、B2,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甚多,營養價值亦高。牛肉含脂肪高,故高膽固醇者慎食之。
『捌』 曹縣的美麗風光作文300
曹縣萬畝荷塘的美,在於她的碧水、綠荷、森林和稻田。
這里,有華東第一濕回地之稱。濕地,是介於陸地和水答體之間,有多種功能的獨特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的腎臟、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是無數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在這片凈土上,水豐草美、鷺飛鳥鳴、荷香魚躍,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景觀。走進這里,萬畝森林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綠色屏障,伸展著枝條,迎接著四方八方的遊客。萬畝荷塘里,荷葉田田,蓮花朵朵,風情萬種,美不勝收。萬畝碧水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鴛鴦戲水、魚蝦嬉戲,翩翩起舞的白鷺又賦予了這片水面詩的靈動。萬畝稻田正翻滾著綠浪,放眼望去,好象一片綠色的海洋在腳下起伏洶涌。觀十里荷塘畫廊風光,賞千頃碧水鷺飛草長。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領略到她那攝人心魄的魅力,濕地恬靜而淡泊,空曠而美麗,宛如一幅寧靜的山水畫。藍天和白雲塗抹她永恆的底色,野花和芳草帶給她盎然的生機,河水和溪流又抒寫出她飄動的靈性,這種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讓浮躁的心靈變得恬淡從容,又讓多少人在荷塘深處陶醉而流連忘返。
『玖』 青島解放前的故事
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我們采寫這樣一組報道,把鏡頭再次拉回到57年前的那些日子,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和平來之不易,吾輩更需珍惜。
鏡頭之一:國民黨倉皇撤退
退休小學教師李孟淑:
那年我二十歲,在師范學校讀書。本來應該七月份畢業,因為時局動盪,學校提前給學生們發了畢業證。回到家裡,父母不讓女孩上街了。我們家當時住在遼寧路上,我在二層樓上,只能從窗口看到街面的景象。國民黨撤退前,特別亂。我的女同學在海邊散步,國民黨兵和美國兵在後邊追。家長天天囑咐:"帶著弟妹,只能在院里玩玩,不許出院門。"我父親是個職員,那時工作很不穩定,隨時有失業的可能。當時米面、煤等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很貴,商店也都關門了,街上還常常能聽到開槍放炮的聲音。
史料: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不久北平也獲解放。國民黨軍隊潰散不整,青島國民黨守軍見前途無望,被迫策劃撤退,駐青島美國陸地部隊也自1月12日起陸續移往艦船上隨時准備撤離。2月,駐青島美國各單位財物由軍方移交美國青島領事館保管。青島市內工廠、商店、銀行紛紛停業,一些國民黨政府官員和工廠公司的廠長、經理紛紛撤離青島南下,國民黨青島市黨政機關幾近癱瘓。國民黨青島當局著手計劃在撤退前將重要工廠南遷,或在撤退時破壞市政設施和工廠企業、港口等。
鏡頭之二:青島市民守護城市
青島電業局離休幹部趙景業:
黨組織派我進城,主要任務就是組織群眾,保衛工廠。我化裝為學生,住在榮成路一戶熟人家裡。對鄰居們就說,是避難的。解放前夕,青島街上血腥味很濃。我一般在偏僻的街上活動,身後經常有"尾巴"盯梢。四方海雲庵附近有三個小飯店,我們常在那裡請發電廠工人吃飯喝酒,和大家講道理:電廠保不住,大家的飯碗都保不住。請大家回去後,和工友們說明白這個道理,組織工人一起護廠。6月2日那天,我躲藏在小鮑島附近一個地下黨員家中,當時街上已經戒嚴了,我沒法到電廠去,心裡那個急。就擔心電廠和五個變電所出事。兩天前,已經向電廠各部門里的進步員工部署了工作,但還是不放心。一直到十點多,我爬上樓頂,看到穿著黃軍裝的解放軍進城後,我心裡樂開了花,騎著自行車四處接頭,找組織。沒有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無法體會當時我那份獲得自由的幸福。
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和華東軍區司令部相繼警告青島國民黨主官,如膽敢在逃跑前進行破壞,必將按戰爭罪犯予以嚴懲。青島廣大職工、學校師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護廠、護港、護路、護校、反南遷的斗爭。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各廠成立了護廠組織。中國紡織公司所屬工廠和齊魯實業公司所屬工廠以及電信局、自來水廠、電廠和港務局等重要企業均由工人成立護廠隊等保護起來,護廠力量堅定有效地開展斗爭,使反動派在青島進行破壞的計劃未能實現。當青島解放時,全市重要市政設施和工廠企業學校幾乎完好地保護下來,大部分在解放後不久就恢復了生產運轉。青島的反南遷、反破壞和護廠斗爭,保護了城市的重要部門和重要設施,對恢復生產、建立新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鏡頭之三:地下黨開展地下斗爭
青島海水研究所原所長吳榮森:
我當時是中共青島地下黨地下電台領導小組成員,也是發報員。黃振遠、徐寶光和我一共三位同志負責地下電台工作,有兩位女交通員負責在各情報站之間傳遞情報,她們非常勇敢。4月底,由於被敵人發現,我們把電台從膠東路20號甲轉移到曹縣路火柴廠後院的宿舍里。敵人的偵測車每夜都在街上行動,干擾信號。情報雖然很短,但發了一遍又一遍。一夜,我們已經聽到敵人的偵測車行駛的聲音,但機關電台還要求核對。我們一邊聽著敵人的聲音越來越近,一邊繼續發報。最後,發完了,關閉機器,燒掉電報稿和密碼副本,隱蔽好電台。我們揣著手榴彈,准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幸運的是,敵人並沒有挨家挨戶搜查。5月23日,敵人搜查了火柴廠宿舍。幸虧那天一清早我們用自行車把電台推到了城陽路1號黃振遠的家裡。從5月26日以後,我們電台就是24小時工作,每兩小時接收一次情報。一直工作到6月2日上午十點左右,上級指示:電台已經圓滿完成歷史使命。
史料:在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共膠東區委等上級黨委的領導下,青島黨組織得到鞏固和發展,在工運、學運、情報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1948年6月2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對青島工作的指示》,及時指導中共青島地下組織開展工作。在組織護廠斗爭的同時,中共青島地下組織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廣泛調查青島國民黨軍隊的軍事設施和布防情況,及時送往解放區。許多黨員都為解放青島貢獻了力量,有的共產黨員打入國民黨海軍或要害部門獲取機密,通過秘密電台為攻城部隊報告重要情報。中共青島地下組織還成功地策劃了駐泊青島的國民黨海軍黃安艦和陸軍整團的起義。
鏡頭之四:對青島發起總攻
青醫附院離休幹部喬樹時:
我那年19歲,參軍三年。在攻打濟南戰役中負了傷,調到警備四旅,參加了青島總攻戰。我記得6月1日在惜福鎮的戰斗,敵人是我軍的兩倍。我方三面受敵。戰斗從早上七八點一直打到晚上六七點。我在炮連,晚上住在工事里,一夜不敢合眼,白天一打就是十幾個小時,吃飯就是玉米餅子就鹹菜。我們連傷亡不重,最後終於打跑了敵人。第二天一早,我們隨部隊進入青島市區。
史料: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向江南進軍。為配合江南大進軍,山東軍區成立了青(島)即(墨)戰役指揮部,5月3日分三路開始了解放青島的戰斗。劉安祺指揮國民黨守軍在青島外圍布置了三道防線,且戰且退,計劃在抵抗失敗時將青島重要設施破壞,然後從海上逃跑。5月17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逃離青島。人民解放軍於5月中旬結束外圍戰,逼近青島地區。5月26日,人民解放軍向第一道防線發起全線攻擊,攻克即墨縣城。31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城陽和丹山,突破敵人又一道防線。三路大軍壓向敵人最後一道防線,6月1日佔領李村、沙子口,6月2日經水清溝、四方、浮山進入市中心區,國民黨敗軍由大港碼頭登艦南逃,青島獲得解放。
鏡頭之五:青島百姓迎接解放
青島港務局退休職工曹苓芝:
那一年我11歲,上小學。那天早上,聽到"咚咚"的炮聲。大人們說,那是解放軍在攻城,小孩子都不許出門了,也不要上學了。到下午,街上人多了起來,許多人拿著小旗呼口號:"青島解放了!"我們也都跑到街上。我家當時住在台西現在法寶超市附近,我看到:剛剛進城的解放軍坐在馬路邊喝水。一些百姓給他們送水,他們穿的衣服很舊,打著裹腿,戴著小帽,說話很和氣。一點也不像國民黨兵打人罵人。第二天,我們就上學了。看到街上站崗的也都換成了解放軍。學校里開始教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老師一下子也變得和氣了,不再拿戒尺體罰學生了,師生們都說:"現在,解放了,人和人都平等了。"這就是我記憶中的青島解放。
史料: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青島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向明任軍管會主任委員,馬保三任人民政府市長。中共青島市委員會進入市內辦公,薛尚實任市委書記。青島發電廠下午開始送電。青島市人民廣播電台成立,當晚8時開始播音。城市設施完好,社會秩序井然。青島52萬市民開始了恢復經濟、重建家園、振興青島的事業。1949年6月2日起,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財經委員會、政務委員會、治安委員會等部門,按系統開展接管工作。青島市軍管會派軍代表接管膠海關,正式對外辦公。6月15日青島港正式開放,11月26日膠海關改稱青島海關。人民政府3個月內先後接管鐵路、銀行、郵電、發電廠、自來水廠以及中紡公司、齊魯公司等重點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共493個單位;實行保護私營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批准8000多家私營工商企業,其中新開業的就有近千家,為青島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