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电影
A. 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电影
昨天晚上,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电影频道之夜”闪亮登场,看点多多。电影频道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磅推出“40年40部”年度影片,并将在电影频道黄金时段进行主题展播,包括《归心似箭》、《红高粱》、《红海行动》等影片。精选的“40年40部”优秀国产影片将于9月到12月在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这次大型主题展播,从3000多部国产影片中根据影片的社会影响力、电影史地位,综合电影频道旗下媒体的传播价值,通过电视媒体CCTV-6、网络媒体1905电影网、平面媒体《中国银幕》杂志,推出1979年的《归心似箭》、1980年的《庐山恋》、1987年的《红高粱》、1997年的《甲方乙方》、2009年的《建国大业》、2012年的《一代宗师》、2017年的《战狼2》、2018年的《红海行动》等40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年度影片”。1978年到2018年,40部具有代表性电影镜头的精彩混剪,引发在场嘉宾与观众的无限感慨。
《庐山恋》主演郭凯敏通过VCR表达了当年这部影片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历久弥新,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都还会在电影频道反复播放,特别受欢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任仲伦也特别回顾了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庐山恋》,他感慨,中国电影人的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他表示,要将向上的青春气息贯彻至今后的创作中。
博纳影业集团一共有三部影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入选“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单,董事长于冬分享了这三部电影的创作始末,他激动地表示薪火相传,承上启下,电影路上没有前后,每位电影人都是为中国电影而努力。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现场为40部影片代表颁发入选荣誉。
□延伸
“星光行动”助阵脱贫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电影频道向广大电影人、艺术家设计师发起了“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号召,成功组建起一支汇聚平台优势、创造力、影响力的“星光行动”团队。成龙、白百何、李冰冰、吴京、陈坤、陈思诚、周迅、姚晨、黄晓明、黄渤、景甜等众多明星和10位艺术家设计师分别组成自己的团队,宣布了自己投身这场战役的决心。
在昨晚的电影频道之夜上,佟丽娅和杨幂作为演员代表上台发言。佟丽娅第一时间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新疆伊犁,她表示尽管自己的故乡钟灵毓秀,民风淳朴,但依然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就像母亲的声音在呼唤她“是时候回家看看了!”她力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自己的家乡,并激情邀请全社会的有心之人一起发现、关注身边的贫困地区。星光志愿者杨幂也分享了自己的扶贫行动计划。她表示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发动身边的人结成星光行动团队,背起行囊,踏上重点贫困地区的土地。同时,电影频道正在筹备电影《兰考兰考》,以影像的力量助阵脱贫攻坚战。
另外,在电影频道之夜上,电影频道重点推介自己的王牌栏目。包括:由电影频道和周迅联合发起的口碑栏目《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第二季;由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作为评论人,邀请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的当事人与见证者一起讲述光影四十年变迁的《今日影评·鸿论》;以推介暑期档重点国产片为目的、打造浸入式舞美体验为特色的季播栏目《国片大首映》第二季。暑期备受关注的影片《阿修罗》、《神奇马戏团》主创也来到现场助阵,大家表示愿意选择《国片大首映》这个平台来向观众推荐新片。
电影频道主办的“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作为电影频道的一个品牌活动,已具备不俗的社会影响力,“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今年7月在山西大同举办,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担任评委会主席。包括《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深海浩劫》等多部中外影片都入围。成龙主演的成名作《醉拳》成为开幕影片。(本报记者王金跃 )
“40年40部”
1. 《归心似箭》1979
2. 《庐山恋》1980
3. 《喜盈门》1981
4. 《骆驼祥子》1982
5. 《武林志》1983
6. 《黄土地》1984
7. 《少年犯》1985
8. 《血战台儿庄》1986
9. 《红高粱》1987
10. 《霹雳贝贝》1988
11. 《开国大典》1989
12. 《焦裕禄》1990
13.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
14. 《秋菊打官司》1992
15. 《东归英雄传》1993
16. 《大话西游——月光宝盒》1994
17. 《红樱桃》1995
18. 《红河谷》1996
19. 《甲方乙方》1997
20. 《一个都不能少》1998
21. 《横空出世》1999
22. 《卧虎藏龙》2000
23. 《开往春天的地铁》2001
24. 《英雄》2002
25. 《邓小平》2003
26. 《天下无贼》2004
27. 《神话》2005
28. 《云水谣》2006
29. 《集结号》2007
30. 《画皮》2008
31. 《建国大业》2009
32. 《唐山大地震》2010
33. 《建党伟业》2011
34. 《一代宗师》2012
35. 《中国合伙人》2013
36. 《智取威虎山》2014
37. 《大圣归来》2015
38. 《湄公河行动》2016
39. 《战狼2》2017
40. 《红海行动》2018
B.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些日本军国主义电影在国内公开上映过,比如《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军阀》等,这是
80后出生的一代对于"内参片"这个词可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当年如果能有幸看到内参片,那可真是幸运。
"内参片"全称叫“内部参考片”,从文革70年代初期开始便陆续引进了这类影片,之所以叫内参片,顾名思义,当然是不能公映的了,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些高级干部和中央领导可以观看这些影片,再有,如果有例外的话那就是经上级批准,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里由各个机关单位领导组织,集体观看,范围自然是比较窄的了。
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朋友可能都还记得影片中一段情节,那就是一群孩子趁着天黑偷偷的混进电影院去看内参片,结果被大人们发现,全部被撵了出去。(记得看“内参片”的军区司令的扮演者是方化老师,鬼子王),在这部影片中,马小军这群孩子偷看的正是当年被无数人谈论到的,非常有名的<<罗马之战>>。
没看过的当然很失落,看过的总要拿来炫耀一番的。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和一些比较大的孩子们讲这些影片是如何如何的好看,如何如何的刺激,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好奇心的驱使让我开始对这些内参片产生了兴趣。
随着文革的结束,到了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内参片的放映尺度也有所松动,一些影院也逐步的开始放映这些影片,(当然还是以内参片的名义,但是基本上限制就很少了)记忆里很小的时候(大概7.8岁吧)被爸爸带着看过一部内参片就是日本在六十年代所拍摄的故事片《军阀》(原片名叫-激动的昭和史'军阀),当然对于我们这些还没上学的孩子来说纯粹是看热闹,当时根本不懂影片的内容和含义,就觉得外国的打仗片好看,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拍的战争片《地道战》《地雷战》就假的太厉害了,可以说是大开了眼界。后来长大一些后,就断断续续的又看了几部。有《啊,海军》,《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日本海大海战》等等。
从七八十年代走来的对军事感兴趣的人对这几部片子都不会很陌生,或许现在的小愤青会说你怎么看军国主义的片子?其实在整个六七十年代中日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和睦的,面对当时共同的潜在对手苏联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思想上某些方面的确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这些默契和心照不宣当然就不奇怪了,民间文化方面的交流也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尤其到了80年代,随着邓的出访,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日本文化影视作品的涌入,中日之间的关系更是达到了亲密的顶峰,也就是好多人后来常说的中日之间的所谓的一段“蜜月期”,除了大量的日本电影电视剧以外,电影院里也偶尔放映一些文革时期引进的日本内参片,也就是上面我所列举的那些影片。
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谈,日本的战争影片给我总的感觉是很凝重的,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的内容也比较多,象《山本五十六》其实是很客观的反映了日本当时的现状,影片一开始,做为传统的海军派,山本是坚决反对对美开战的,但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军部的法西斯势力膨胀,使得山本不得不屈从于主战派,为之出谋划策,并且最后随着战争的深入,把国家和自身逐渐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其他几部影片也是有着基本相同的思想,那就是,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是两支绝对不同的军队,不但对发动战争的立场不同,而且战略和战术素养也不同。日本陆军干过的事情,大家可能都很明白,只能给人原始兽性愚昧野蛮的印象,空有所谓爱国热情而实则对日本有害,海军则不然,它接触现代文明较深,比较理智,也比较尊重对手。因此大家看到的描写二战日本陆军的日本电影就非常少,放眼到其他历史时期陆军的影片也不多。
其次,在这些影片中,对战争都或多或少进行了批判。日本海军的高级将领多曾留学美国,所以深知美军的可怕,因此一开始不愿意和美国
C. 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引进了多少国外的电影
多啊!但是最近B站下架了好多,吗的,想骂人!
D. 求 改革开放 电影 好看的 新版的
1、土地改革——走出地平线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几百年来凤阳有三样格外著名的物产,一个出了朱元璋皇帝,二是出要饭的,三就是那凤阳花鼓。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也无大的改变,反而因为僵化的体制农业生产更加艰难,出门要饭讨生活甚至成了青壮年的主业。当下的青年人已经很难想象1970年代中国农村凋敝的情况,因为粮食被高度统一调配,农民并没有对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支配权,同时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也完全在套路中进行,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让我们先看一看真实故事如何。
如今年近60岁的资深要饭户小岗村村民阎宏昌早已经熟练应对各种镜头,尽管他现在可以很有激情很有细节的向记者回忆当年那个充满杀机和生机的夜晚,但是他绝对不会在当时意识到他们创造了历史。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28岁的严宏昌在一张毛纸上写下:“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我们还订了协定: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许向任何外人讲;每逢夏秋两季交粮油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分田之后的小岗村,在次年就向国家交了13.9万斤粮食,单花生就是3万多斤,而在从前,国家给的上缴100斤花生的任务都完不成。而在1979年4月,中共中央即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开始敞开农村体制改革的大门。“土地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在1980年代初期,在全国全面实施,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正式终结。
《走出地平线》通过对土地改革的描写,说明中国人主动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
由陆天明导演的《走出地平线》将之艺术化再现,通过对土地改革的描写,说明中国人主动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十三亿中国人是否能够走出吃饭经济的大问题,中共中央以多个一号文件一再关注,多位中央领导人为之倾注了心血,当前又建立了土地流转制度,将释放数十万亿的财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资金。从精耕细作到高科技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小农业到大农业,允许多种经营是对生产力和自然、人的尊重,而非常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必须对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努力,不能再有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或者不治理的工业模式。《女大学生部落》讲发展新农业,《荔枝红了》则以三个代表讲述农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明天我爱你》在农村推广科技,与传统思想在冲撞中融合,而《茶色生香》则以茶文化来消弭现代都市的躁动。
E. 找有关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和电影
《十万人家》
介绍:《十万人家》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浙江广电集团出品,陈国星执导,王志飞、颜丙燕、范志博、杜雨露主演的商战爱情剧。该剧以“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转型”为创作命题,讲述了一个以传统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水乡古镇,遭遇经济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凤凰涅槃的故事。 该剧于2008年12月1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拓展资料:
《十万人家》的剧情是2004年春天,在以蚕桑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江南名镇钱塘镇,猝不及防地遭遇产品出口中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发展中潜藏的各种矛盾顿时激化,联系整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沈氏集团顿时陷入危局,与沈氏集团签订过产销合同并籍此生存的数万蚕农和相关企业也深受影响。
此时,正值沈氏集团这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新老交替之际。集团创始人沈百弦因病逝世,他的三个儿子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截然不同。虽然沈百弦临终前选定由老三沈万家接班,但城府颇深的老大沈万忠联合老二沈万全,从沈万家手中夺得董事长权力。沈万忠力主放弃丝绸产业,抛弃蚕农和相关企业,“断尾求生”,而沈万全则在仿冒名牌的错误经营策略中越陷越深,最终导致集团解体。
新任钱塘镇党委书记梅同春从小在钱塘镇长大,和沈万家有过一段旧情,她主抓的织女河治污工作又直接触及到韦绢经营的南浔村丝绸总厂的利益,引起了韦绢的反感和误解,也激化了沈万家和妻子韦绢之间“冷战”多年的感情危机。在集团解体、兄弟反目的同时,沈万家与韦绢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一度心灰意冷的沈万家,在梅同春的帮助下振作起来,决心带领全镇十万人家共同发展。他立足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程,钱塘镇的民营企业“凤凰涅槃”,实现了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万家集团成为全省民营企业之星。
在面临危机、化解困局的过程中,老中青三代民营企业家之间的矛盾纠葛、爱恨情仇充分展开。沈万家和同春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但梅同春始终无法释怀万家和韦绢之间割不断的爱意,而且两人越走近,却发现离自己渴望得到的越远。在离开钱塘镇之前,梅同春毅然劝说韦绢和万家复婚,沈万家和韦绢也终于在对方身上找到了最值得珍惜的美好感情。钱塘镇的这个企业家群体,通过各自人格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转型。
参考来源:网络-《十万人家》
F. 反映改革开放的电影有哪些
天云山传奇
芙蓉镇
苦恼人的笑
泪痕
人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
夕照街
街上流行红裙子
大桥下面
瞧这一家子
首席执行官
共和国不会忘记
牧马人
美丽的大脚
破冰
代理市长
站台
G. 中国改革开放后影视的发展
中国影视的发展史
1. 艰难的拓荒 (1905-1931 )
中国电影的拓荒期是漫长的。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放映外国影片起步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影片,从寄生于外国资本到开始自己独立自主地制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虽然有声片在公演时,并未产生所期望的轰动效应,但是它们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毕竟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新的一页。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国电影发展到1931年,开始其划时代的转折。在观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和麻雀》、《三毛流浪记》等。
3. 曲折中的发展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新中国17年,既经历过艰难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坚韧地前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良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摇曳多姿。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华女儿》、《上甘岭》、《祝福》、《李时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风暴》、《红旗谱》、《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滞与倒退 (1966-197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电影家被打倒,电影厂被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影坛显现出令人窒闷的空白。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是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严重框范下,影坛又成为“样板戏”电影和阴谋电影的天下,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曲折地伸展。从1970年开始, “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进(1979-198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觉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电影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左”的枷锁,不断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绚丽璀璨的篇章,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牧马人》、《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湘女萧萧》等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作品。
6. 蓬勃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粉》、《过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H.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的变迁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电影业迎来第二个春天,《小花》《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牧马人》《人到中年》《黄土地》《红高粱》……一大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优秀影片登上中国银屏,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荣誉。中国电影观众年平均达200亿人次。气象一新的中国电影极大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进入全面复苏和繁荣阶段。
30年来,我国电影业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大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极大地解放了电影艺术生产力,使中国电影呈现出持续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在全国推进以发行环节竞争机制、影视合流、精品工程、国有制片业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革、探索院线雏形、放开农村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改革。影片统一发行的计划管理模式被打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正式开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及上影、长影等各电影集团公司相继成立,电影院线公司组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
进入新世纪,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电影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影产业化、数字化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确立,农村电影院线制改革积极推进,为中国电影业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条件。
I. 改革开放前有哪些电影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虽然改革开放以前我并没有出生,但是,我们的祖辈父辈常常告诫我们的一些话还是可以帮助我们去设想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况。他们是农村公社,每天劳力妇女下地干活或者去建筑工地挣工分。吃饭是统一的大锅饭,收成是公家的,分成有一点自家的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家里一般都不富裕,来客人了就用油鐅弄几滴油还算不错,全家吃饭就觉得很好了。煎饼是奢侈的,至少对于那时的老百姓来说,每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熬好的挣工分,饭有的吃,油水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