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时花开
A. 电影《那时花开》到底是什么意思(看懂这部电影的进!!!)
关于《那时花开》
对于《那时花开》,我没有什么更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2000年我第一次读到它的导演剧本时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了,那个剧本我读了十多遍;后来在2002年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又看了不下十遍——这一切都源于我对高晓松的喜爱:我可以背出他所有的歌词,可以清楚而确切地讲述他的小说和剧本的遣词造句,甚至还能背诵经典段落。我收集到了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他任制作人的一些民谣作品。而且我在清华还专门听过他的讲座,关于他的电影方法和《那时花开》的创作。我确信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了解程度足以对它做出清晰的解释。
在开始分析电影之前我还想简要说一些关于高晓松和校园民谣的事情,这些东西都是和电影的精神内核直接相关的。95年到98年是中国校园民谣的颠峰时期,从《同桌的你》开始,校园民谣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鼎盛。而高晓松传奇式地占据了校园民谣的绝大部分江山,老狼,叶蓓,李晓东等歌手绝好的演绎使他的作品立时成为了校园里广为传唱的经典。《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月亮》、《模范情书》、《B小调雨后》、《久违的事》、《青春无悔》等歌曲经常在校园的黄昏或是离别的时候响起。作为清华的理工科学生,高晓松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如此娴熟的音乐技巧实在难得。勿庸置疑,他拍广告、写民谣、拍电影,完全是凭着逼人的才气。
《那时花开》号称是一部表现主义电影,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它的叙事完全是非线性的构架,通篇真实和不真实交错,记忆和理想在这里重叠,象征着青春如歌,年华水逝;而斑斓的色彩又隐喻青春灿烂的忧愁。正因为如此,电影在国家电影局尘封三年,理由是“电影语言不可理解”,而高晓松流动的青春回忆使得这部影片在晦涩中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我无意在这里分析高晓松的电影语言和剧作手法,因此我不准备讲故事。只分析电影中的音乐就有许多的话要说。当然离不开《青春无悔》这张专辑。高晓松说这张专辑抒写的是年轻时对流逝的渴望,而著名乐评人李皖说高晓松“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他在抒写“想象中的辉煌”。简单听一下《青春无悔》就可以发现里面纯净而纯粹的校园气息和美丽而哀愁的感伤。用这种情绪做的电影无疑是他音乐的延续——某种程度上的变奏。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他的音乐和电影都在时刻强调并重复着青春和成长的话题。
这部影片的音乐由高晓松和另一位著名制作人张亚东共同完成。张亚东以电子音乐著称,风格迷离而驳杂。与高晓松的联手使得电影音乐的意象突破了叙事范畴,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受众的阅读困难。
整体来看,本片共有5首插曲,其中两首是画内音乐;配乐有6个段落,有一个段落出现了多次,可以认为是半个主题,但整部影片却不是主题连贯式的音乐构成:主题歌只有在片中出现了一段变奏,而出现次数最多的音乐还不具有主题音乐的特质,它只渲染气氛,提示情节,但不能完整地表现主题。其他的电影音乐形式多以生活音乐和特定环境音乐出现。在影片的一些地方还运用了特殊音效。下面我们详细分析。
片头音乐/主题曲之一:《月光倾城》/词曲:高晓松/演唱:老狼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风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
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这首歌是主题曲,作为音乐主题在影片中出现了一段双吉他的变奏。歌词里巧妙的句式嵌套和叠字效果很出彩,配器是极简单的吉他加贝司,全是张亚东的手笔。所用吉他的和弦很简单,Am,G,C,Em,F,总共五个。而最忧伤的感觉出自Am和Em的solo,它们使得影片开头的色彩变得柔和而黯淡,情绪浸没着忧伤和低调,恰到好处地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怀旧基调。老狼的嗓音柔和而苍凉,刨去了《同桌的你》时的浮躁,留下的是沉稳和不变的感伤。随着主题歌,一根火柴点燃一根蜡烛,随后切到外景,镜头缓缓摇过一棵田野里的树,树被精心装饰过,上面挂满了照片、纸鹤、娃娃等等许多东西——高晓松所谓的青春和记忆的碎片。故事就从这时开始。
片中一段变奏出现在回忆和现实中的学校生活一场,当时高举(夏雨饰),张扬(朴树饰)和欢子(周迅饰)一同在学校里骑着一辆三个人骑的自行车,镜头跟拉——摇——跟推,清华大学如画的风光做了全景式的展现,而轻灵的双吉他solo把场景烘托的十分到位。张亚东类似吉他小品曲的弹法透出青春的青涩和校园生活暗藏的喜悦。此处意在烘托气氛,所以隐去了现场声。
插曲之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作:雷振邦/演唱:郑钧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这首歌经过了完全不一样的编排。郑钧把歌曲处理得很独特,电子风格。他不仅全部换用电声的配器风格,而且用民谣摇滚的唱法改变了歌曲的内涵。
这一场戏是高举、张扬和欢子在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和一群人一起开假面舞会,暗示高举发现欢子并不属于他,同时又陷入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泥潭,无法认清周围世界的一种迷茫。歌词里“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正是此时三个人之间关系的写照。高举和张扬同时喜欢欢子,而欢子又处在两难之中——可能友情的成分更多于爱情的成分。在这一场戏中,高晓松刻意地安排了高举的被疏离,舞蹈的众人全部处在近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每个人都有舞伴,而高举却在孤独地游荡。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都纷纷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他们三个,他们三个的面具都是按自己的相貌描绘的。高举一个人,同时戴着正反两个面具;张扬和欢子搂在一起,高举却孤单地走着舞步。以高举为中心的环摇把空间划分得支离破碎,两个面具也在暗示他表面与内心间的反差:对张扬的友情无法割舍,对欢子也念念不忘——矛盾。而这段梦境(剧情中指明这是高举的想象)式的描述与郑钧迷离的电子曲风结合,突出了高晓松想要传达的东西:记忆与现实的疏离。用音乐强化了虚幻的感觉,反映了高举的内心感受。
片尾音乐/主题曲之二:《那些花儿》/词曲演唱:朴树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还在开吗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据朴树自己说,这首歌是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有所感而写下的,一不留神就成了校园民谣的颠峰之作,甚至能与《青春无悔》平起平坐。我坚持把这首歌引完。分析歌词便可以发现它与电影丝丝入扣的关系,朴树诉说的回忆和感伤甚至达到了高晓松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电影公映的时间比这首歌推出的时间晚,因此这首本来属于原创的电影歌曲此处作为成曲出现。但只有看过了电影才能完整地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各自奔天涯”正是“我们发誓以后忘记彼此互不相识”和“我(指张扬)坚信高举和欢子总有一天会重逢”的写照。高晓松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与其不断地回忆,不如痛快地忘却,而试图忘却的时候又发现最终无法做到”的矛盾情绪,就像他自己所说:“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身不愈的一种残疾。”我相信朴树是在对这种情绪的认同下写出的这首歌。
最后一场戏仍然是一个虚构的场景。在高举和欢子“殉情”之后,镜头缓缓摇过天桥(高举和欢子重逢的地方)上许多破旧的黑色雨伞,升上天空,摇下,到一个车站,火车的蒸汽中高举和张扬第一次重逢。高举说他去地狱,张扬笑着说他去天堂。高举上车前问张扬是否有话要带给欢子,张扬则反问:你会遇见欢子吗?随后他们登上各自的火车,分道扬镳。接下来是与片头一样的火柴和一样的燃烧,然后我们终于看清楚了是欢子点着了那棵挂满回忆的树,透过火焰看到欢子笑着的美丽的脸。一组镜头,欢子分别与高举和与张扬结婚的场景的平行蒙太奇。那曾经的岁月在风里化为灰烬散去,镜头拉开,欢子站在旷野里默默地面对那棵燃烧的树——高晓松终于给所有青春的年少的感伤下了一个结论。曾经他们说:“我们发的那么多誓言,没有一个能遵守;这是最后一个,肯定没问题。”而决定互不相识,而经历了成长才发现以前日子的珍贵,而很久以后才能平静而含着笑地去面对自己的青春迷茫。
张亚东的编曲仍是简单的吉他和贝司。这次的和弦主要处在C,G,Em,Bm和F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音效,同时也是这首歌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其中背景嘈嘈的人声(象征纷繁芜杂的记忆)和潺潺的流水声(象征似水流年),还有哭声和笑声(象征岁月里的欢笑和眼泪)。一首歌可以承载这么多的东西,无怪它不感人。《那些花儿》是对《那时花开》最好的回顾和总结,朴树淡淡的吟唱刻满了岁月无声的流逝,那时,逝水年华渐渐涌上心头。
片尾的画面与片头呼应,相得益彰。而音乐上做得更成功,片头音乐往往只起到“预热”的作用,即奠定基调并暗示故事。而在整个故事构建完成之后的总结则往往是对故事更深层次的含义揭示。《那些花儿》正做到了这一点。
其他插曲:
另外两首插曲都是画内音乐。一首是客串出演酒吧歌手的田震演唱的《野花》,除了作为酒吧的环境音乐,还有塑造人物的功能:田震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一直想签约出唱片的酒吧歌手,就是“野花”(歌词也符合人物形象)。另一首是高举和张扬在乐队排练时的一段英文歌。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是剧情需要。
另外其中有几处生活音乐,D厅里高举打碟时的一段随口说唱,还有欢子生日时的一段生日歌。属于特定场景下的音乐。
配乐综述:
相比之下,这部影片中的配乐没有插曲显得重要。本片的配乐主要处在渲染气氛和提示剧情上。有一段配乐多次出现,是张亚东的电子风格。在高举和欢子重逢后的三次见面都出现了这段音乐,而此时剧情已经提示观众,这些都是张扬小说里的内容。所以与画面有些剥离的音乐在提示着剧情的不真实。欢子拍广告时的一段音乐主要是在配合镜头的快速剪切,节奏强烈,动感十足,所谓渲染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段音画对位。在高举和欢子“殉情”时,本应该用唯美煽情的音乐配合充满温情的画面,可是张亚东却用了一段电子风格浓重的音乐,鼓,贝司,不遗余力地营造着嘈杂,对,就是嘈杂,支离破碎,很吵,而且很难听。其实这时的死亡是不真实的,是张扬认为的一种“可能”,他小说情节引着高举和欢子往这个方向走。高晓松自己也说,他用冰冷的电子乐在提示观众:不要被“爱情”分散了对剧情的注意力,因为他们不是在拍爱情片。他是刻意为之,也是神来之笔。
《那时花开》虽然不是歌舞片,但音乐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高晓松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人,镜头的节奏充满了很强的音乐性,而由于情节的特殊结构,使得他需要用特殊的音乐形式来提示情节的真实和虚构。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这种手法无疑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作为高晓松的导演处女作和一部校园题材的青春片,正好与这种生涩和新锐是合拍的。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喜欢高晓松,喜欢校园民谣,更因为自己也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流连。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字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其中花儿这个意象就是指我们所珍视的青春。李皖感叹说:“岁月不留痕啊!天地不仁,我们最终模糊得连相片也看不清吧。但那又怎么样呢?那过去多么美,它留在童年里,留在少年里,时时地拿出来揣摩,变得日益光滑,而经历着动荡的时代之潮的剧烈冲洗,它竟变得像珍珠一样珍贵和灿烂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所有的欢乐和所有的哀愁,都溶化在我们青春的歌声里了:
看电影的人最终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高晓松
《那时花开》——毕业周年纪念闭幕式
“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想说的实在太多了。
这部电影会让人累,惊喜,然后悲伤。我可不是在说《大话西游》。
累。
支离破碎,所有的镜头初看都是晦涩的,像李金发的诗。片头与片尾跨越时代的默片风格。穿着长袍坐着人力车去双秀园一号的高举。广告牌下五分钱一次却没有零钱找开一毛钱的体重计老人。
我的左脚怎么重了 ?
淋了雨当然重了?
多少钱?
五分。
找不开。
呵呵,右脚也重了。
惊喜。
张扬、高举同时与欢子一见钟情的学校门前,总是做梦自己像没穿衣服一样地参加假面舞会的田震的酒吧,欢子拍摄广告的天桥下,欢子婚检的医院,无处不在的冷若冰霜的塑料模特,他们恰如其分的置身事外的姿势。他们不过是其他人,忽略不计。
欢子原野里的房间,挂满了布娃娃、糖果和风铃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的蓝色的树。双秀园一号鸽子飞旋的庭院里,高举坐在那棵蓝色的树旁,他让三个人都违背了当初曾经许下的诺言。
其实诺言也只有在一切其他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
张扬和欢子无故失踪,高举发呆的演算结果为〇的大学课堂,站在那只酷酷的大手雕塑旁,煞有介事地指导高举貌似胡闹的毕业论文的理工科教授。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至少五层关系就联系上。毕业之后,假装互相都不认识的三个人,怎么能不在外面的世界再次相遇呢?他们的非凡的诺言。
小站的假面舞会,像在田震的梦里。所有人都戴着面具,除了高举。他孤独地一个人在他俩身旁跳舞,假装欢子在他怀里。
海边的生日Party,欢子在车灯前不停地跳舞,有人念着英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举孩子般地点燃又吹灭生日蜡烛,一直到天明。《领悟》演奏得歇斯底里般无奈。
欢子欢呼:“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那条船是来接我的!”高举潜入海底却看到了张扬。慢镜头。无声。他将自己和欢子绑在海边,他们就能在一起了吗?直到电话响起。
你美吗
你寂寞吗
你还想他们吗
我们就是要让孤独的人不再孤独 让不孤独的人感到孤独
你那天为什么让我吻你
哪天
在海边
因为那天太美了 大海那么美 夕阳那么美 海鸥也那么美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不寂寞的人是谁?谁能让谁寂寞?怎样才是快乐?怎么比怎样会更快乐?
悲伤。
高举像一双眼睛 张扬像个孩子
他们会长大吗
长大了我们还会在一起吗
你怎么来了 今天星期天啊
鼓手病了
他呢
谁是他
我只问你一句话 是他的吗
谁是他
你知道
我忘了 我真的忘了
有票了吗
有啊
去哪儿
地狱 你呢
天堂
我会想你的
有什么话带给欢子吗
你会遇见她吗
没想到最后嫁给你
我也没想到。
没想到最后我和你死在一起。
我也没想到。
有人说它像一首民谣。三个人“纯洁的友情和爱情”像有雾的清晨里行驶在石板路上的单车,吱吱呀呀,朴素而欢畅。玩世不恭的他们也可以如岁月般真诚地去迂腐地去守护一个在笑声中许下的非凡誓言,正如民谣的旋律也可以那样简单着被那些固执的人们重复哼唱。
它更像一首摇滚乐。喧嚣的镜头、混乱的情绪。真实与虚幻的交错,爱与恨的隐忍。曲终人散,路就在脚下,不管去天堂还是地狱,搭载的不过是同一辆列车。 ......
B. 那时花开电影下载
求采纳那时花开⊙星星草⊙bbs.ylxcc.com⊙夜来香社区
C. 如何评价周迅夏雨的电影《那时花开》
那时花开 (2002)
导演: 高晓松
编剧: 高晓松
主演: 朴树 / 夏雨 / 周迅 / 李明 / 舒耀瑄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2-05(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D. 1999年的电影【那时花开】为什么被禁演
《那时花开》号称是一部表现主义电影,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它的叙内事完全是非线性的容构架,通篇真实和不真实交错,记忆和理想在这里重叠,象征着青春如歌,年华水逝;而斑斓的色彩又隐喻青春灿烂的忧愁。正因为如此,电影在国家电影局尘封三年,理由是“电影语言不可理解”,而高晓松流动的青春回忆使得这部影片在晦涩中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E. 求《那时花开》的内容简介~
高晓松首部创作并执导的电影《那时花开》由周迅、夏雨和朴树三个明腕主演,影片讲述一个女孩(欢子)和两个男孩(高举、张扬)的故事。片子拍摄完成于上个世纪的1999年,拍完后被禁演,在本世纪2002年终于得以解禁花开,只是这个花开的过程没有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束万束梨花开”的繁华景象,而是点点浸润,悄悄蔓延,渐渐入心,就像国画里的湿法技巧,一点点的荫湿扩散,弄得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莹润感觉。
“月光下的城 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风 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
电影在老狼透着迷惘的声音中开始。黑白的片段,无声的对白,雨夜中的拥吻,落雪下的分离,这些总是让人愿意回忆往事,总是叫人怅然渐生。那群裾飘飘的白色婚纱,那茫然游弋的眼神,那逝去的花儿,那份改变的纯真和不见的青春,剩下的只有时间和曾经落叶的悲伤。
电影开篇的凌乱,让人觉得窒息、模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欲望,没有足够的心情,估计是没有人会看下去的。
“在和欢子离婚后,我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双秀园一号。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年,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天。我始终相信欢子(周迅)和高举(夏雨)会在外面的世界重逢,不然的话,我们的诺言就真的没了意义。”在张扬(朴树)的独白中,电影画面切换到气息浓愈、时尚感强烈的现代场景:过街天桥、人体模型、抽象浓艳的局幅广告、一群忙碌的人们和一个安静坐在广告下看体重秤的孤独老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代表着一种征兆和寓意。
电影在散乱无章中继续着,茫然而无头绪,让人琢磨不定,看不清、猜不到。什么是结局?什么是过程?在有意无意中,诺言不知是该忘却还是要兑现。忘却了,或许一切可以重来,兑现了,幸福或许将擦肩而过,留下的将是不堪的凌乱,和寻觅青春痕迹。
曾经青春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爱,是无暇,是裙裾飘飘上写满的浪漫,是回眸一瞥中刻上的美丽。那时天是蓝的,空是满的,还有大朵的云团是飘的。而现在呢?天依然是蓝的,而我们想要的却是逝去的蓝色。
国画中有一个画法叫做“皴”,就是先画好了轮廓,再一点点细刻画的暗理和纹路。电影在不连贯中,延续着类似这样的手法,一点点往里填,填内容、填颜色、填故事。
忍耐中,我等待着故事的落幕。
“一个人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不在是从前那个人,这样诺言就没了意义。其实一切诺言也只有在所有其他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
“我们曾经很快乐,但是现在 我们决定从此以后互不认识。”
高乐不在是高举,张扬却独自在黑与白的世界中等待着另外两个人的重逢。而欢子呢?欢子在五彩斑斓、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想着两个人,一个周一至周五属于他,一个周六属于另一个他,一个像一个孩子,一个像一双眼睛。欢子的世界是两个与她有关的男孩子,两个男孩子的世界里装的都是欢子。他们仨成了一个结,捆绑缠绕在一起,而又随着年轮的轧过,让时间给剪断分离。为了那个不再认识的诺言,为了那一起的日子,他们各自奔天涯。
青春岁月,岁月青春。
那无意识仰起脸绽放地最美的微笑,那草原的树,树上的纸鸢,那三人骑的自行车,那丢弃在站台上的面具,还有那驶向远方的火车,它们是滑过指尖的符号,会偶然涌上心头。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实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歌唱关于青春的说法一触即断。
F. 那时花开 电影 l里最后谁死了是欢子一人活了 高举和张扬都死了嘛 那个假面舞会的事又是怎么解释的
我觉得是都死了
G. 那时花开电影百度影音
希望采纳那时花开⊙星星草⊙bbs.ylxcc.com⊙夜来香社区
H. 求电影《那时花开》的影评
待你千好万好,比不上他的一句问好
2009-01-20 16:20:13来自: 许诺回忆(我的坚强,是拔剑四顾心茫然。)5
如果没记错,我应该是在三年前在一个午后看过这部片子。
从阳光灿烂的下午一直看到暮色四合。
三遍。
白色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手写的对白。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也是。
—我没想到最后会嫁给你。
—我也没想到。
当张扬低头说对欢子说我爱你的时候 ,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可是,当他说我也没想到时透过玻璃看到的冷漠让我在那个温暖的下午不禁打了个寒战。深情款款还是冷漠严峻,到底那个是真实的张扬?
雷雨交加的夜晚,高举和欢子在窗前拥吻,那么激烈的吻,要把对方揉进彼此的身体里。透过闪电,欢子看到了浑身湿透的张扬站在门口,表情冷到吓人。我以为张扬会去揍高举,可没想到欢子依然在和高举拥吻。
欢子笑容满面的说:“他俩是情敌,因为我。”
三人曾经的快乐而单纯的时光。我相信。
多年以前,我如欢子一样,身边两个好朋友。仅仅不同的是,和爱情无关。那时的我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些风花雪夜的事情。
昨晚一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一早起来,心里多次打退堂鼓。忽然不知该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和面对。
我还在四处张望寻找,你已拖着箱子出现在我面前。
四年未见,即使近在咫尺,我却不敢相认。
一定是因为还不适应高跟鞋,所以才会一个趔趄没站稳。
你拥我入怀,低声唤我宝贝。如年幼一样,你宠我如宝。
我说,你完全被西方教育给腐蚀了,越来越开放和大胆,可以公然占女孩子便宜。
你笑,便宜十几年前早都占完了,现在还有什么好占的。
十六年前。
当六岁的我,遇到十一岁的你和林。人生的第一个三角关系就开始了。
林唤我丫头,你唤我宝贝。多年未变。
我知道你们待我真心好。你们给予我那个年纪你们可以给予的一切。
六年的孩童时期,你们伴我一路走来。那个时候的你们在我眼里是那样的博学并且伟大。
林去北京读大学,你去多伦多读大学,我刚刚迈入初中生的行列,满脸写着幼稚和向往。
林即将大学毕业,你也考上了研究生,我开始了漫长的高中生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林换了新女朋友,你找了一个外国妞,我还是固执喜欢同一个人,小心翼翼又全力以赴。
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一年至少还可以见一次。三个人的约会。
你们还是唤我丫头和宝贝,还是放我在手心,不管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多么难看,也不管别人再怎么欺负我,在你们面前我骄傲如公主。
非典来了,林死在北京。至此以后,再也没有三人约会。你也两年都没再回来。
我开始拒绝别人对我好。我觉得那不过是幻觉,不管多美好终究也会消失。即使现在,我也本能的在排斥一些对我好的人,我害怕得到后再失去。从天堂到地狱,一次足矣。
高考在即,虽然我对自己早已毫无信心,你却飞回来替我加油。你告诉我,你打算继续读书。墨尔本大学的博士,要我也努力。
我很听话,在大学混的风生水起,你也轻松的考上了博士。虽然完全不了解你的专业,那一连串的长名字我也记不清,但我真的替你高兴。你一向聪明,读书是你的专长。林考试从来没考过你,我也一样。
你说,成熟了好多,高跟鞋都穿上了,不愧是上海的小白领。
你说,比上次见你胖了,看来对自己不错。要忌口减肥,不然穿不上好看的婚纱。
你说,是长大了,心思都多了很多,开始有秘密。
怎么可以不成熟,经历了事事非非,我岂能还如幼童一样天真烂漫。
不努力对自己好,怎有勇气独自面对一切。
不学会心底藏秘密,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
多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已经不复存在。
你不也一样。
当初晕车晕船晕机的你,现在足迹遍布大大小小的国家。
当初那个经常会脸红的腼腆男生,已经长成干净利落处事不惊的西方绅士。
当初的蒋乐,即将变成蒋博士。
当初的徽州男人,即将变成澳籍华人。
你暖着我的手说,还是老样子,一到冬天手凉的好像死人手,也不记得带手套。
鼻子发酸。可能是感冒了。当初是谁惯出我这恶习?看来大家都忘记了。
你问我,我们现在看起来像不像情侣。我笑,我和很多男人看起来都像情侣。
像并不代表是。我可以扮演别人需要的任何角色,但那不是我。
即使双手紧握,即使相拥在怀,即使亲密无间,我们也还是感觉到彼此的陌生。
有些事情就算都刻意闭口不提,但它还是硬生生的存在,存在我们的心里,无法回避。
三个人的三角关系,少了一个,注定不再牢固。
再厚重的感情也敌不过时间。
一辈子的记忆都可以被时间消磨殆尽,更何况我们单薄无力的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
我借口说,我爸让我去送一个人到车站。
这是实话。我爸安排的变相相亲,他知根知底的同学的孩子。家境良好,学业有成。
但事实是。那个男生昨天已经离开上海,麻烦我姐姐去送的行,我没见。
看吧。在很多时候,实话和事实并不是一样的。
所以。我相信你的实话,但我不相信它是事实。
你说。待你千好万好,比不上他的一句问好。
我说。有时间去看你,一定带我去黄金海岸。
电影的最后,我相信那喜庆的镜头是一场梦境或者幻觉。
谁死了?谁活着?一切早都不重要。
他们有共同的回忆。他们有各自的未来。
谁也不必责怪谁,青春作伴,老来各散。
《月光倾城》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风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
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早晨你来过留下过弥漫过樱花香
窗被打开过门开过人问我怎么说
你曾唱一样月光
曾陪我为落叶悲伤
曾在落满雪的窗前画我的模样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I. 电影.那时花开.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在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是一部期待了好几年的电影,因为几张在大学时代就看过的色彩如调色板绚丽的剧照,因为这个充满青春伤感的名字《那时花开》,更因为它的导演是高晓松,因为我相信他能像《同桌的你》一样传达出我们共同的青春无悔,尽管事实上,我和他无论是年龄还是其它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我相信,青春的感觉是相通的,只要你曾经经历过,对那段象牙般纯洁的日子的回忆是可以共享的,只要你真的在那段岁月里哭过、笑过、疯狂过。 但是三年之后真的看到了这部电影,我后悔了。青春依然无悔,可我觉得高晓松的影像无法唤起我那些美好的回忆,尽管电影里面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一如我的大学校园,然而这部电影有着太多莫名的东西,陌生的东西,有时甚至会让我觉得有种看恐怖片的错觉,而恐怖,这,似乎不是青春的感觉。 事实上影片的一开始老狼的歌声给了我一个相当良好的感觉,我差点以为这就是一部《同桌的你》的MTV。毕业两年的我,会在这部电影中想起那时开放的花,找回那时无所顾忌的青春激情,就像那些非常喜欢的校园民谣,在浅吟低唱中带我回家。 然而我错了,或者应该说是高晓松错了。接下来的影片不出意料地有着美丽的画面,散乱的叙事,前者是我喜欢的,后者我能够接受,青春的记忆原本就是一些美丽的碎片,如万花筒一般拼凑出一朵花的模样。可是我不能够接受的却是更多的一些东西:一个神神叨叨的老宅子,叫什么双秀园一号,还说什么二号也是它;一个阴着脸的老仆,和一个从不露面的宅子的主人,尽管影片生怕我们看不懂似的反复暗示他就是三个主人公之一的张扬;穿长衫的夏雨,非常傻,一点也不青春,其实他脸上还分明写着马猴的顽皮和倔强,而这个古里古怪的造型让人为他憋气;还有并不漂亮或者不能说是清纯的周迅,她饰演的大学女生更像是工作多年后才进入大学的(当然我没有任何看不起这些大学生朋友的意思,相反我倒佩服他们求学的执着),而不是从中学生时代自然过渡到大学时代的女生,因为她内心成熟得可怕(尽管脸上嫩相)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对大学那道美好风景的记忆,或许是高园园或至少是徐静蕾来演就会让人感觉好多了。 其实影片最不能让我接受的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塑料模特,我搞不懂高晓松是想借此说明什么,还是想省几个群众演员的钱。在本是人声鼎沸的酒吧、教室、机房都出现了塑模,第一次在酒吧出现我还以为是剧情需要的一个道具,是酒吧老板招揽生意的举动,但后来在不同的场景中接二连三地代替真人出现,就给人一种无法忍耐的感觉,尤其是在教室的出现,使得本来是生机勃勃的大学教室有一种解剖室的感觉,几个大活人旁边是几个面无表情的塑模一起上课,实在是有些恐怖。 老宅子、“有求必应”卡、塑模、一个不分黑夜白昼下雨刮风始终守着一个体重秤的人……太多这样的神秘物件和人物使得这部电影中展现的青春几乎没了我熟悉的那种阳光灿烂的感觉,我只觉得高晓松的青春记忆怎么会这么阴晦甚至鬼魅。包括影片最后的结局高举和欢子的服毒自杀,是真实也罢,臆想也罢,总给人一种莫名的灰色。我们也怀念青春,我们也感伤青春,但似乎没有这么极端,我们更多是怀念而不是悔恨,并不是非要与往昔作一个了断。 如果说《那时花开》还有一些与我的青春记忆吻合或者是同感的东西的话,那就是影片中一直贯穿始终的高晓松的独白中偶然出现的一些句子,充满了年少无知的迷惘,一如青春:“那时流浪歌手、诗人、画家屡屡得手,校园内还保留着唐宋遗风”;“欢子就像手指间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还有欢子和高举在电影院中看的那些电影《绝唱》、《魂断蓝桥》、《最后一班地铁》等,也无疑可看作是高晓松向那些给了他美好观影回忆同样也给了我们的老电影致敬。 然而一部90分钟的电影只作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它没能唤起我太多的青春记忆,没有欢乐,没有痛楚。曾经一直觉得导演的处女作是最好的,因为它往往较少考虑商业性(或者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更多的是旨在抒发一种个人的感受,格外迷人。然而高晓松的处女作让我失望了,也许这也是一种书写青春回忆的方式,然而我还是要说:这是他的青春,这不是我们的青春。
J. 电影<那时花开> 主要是为了想说明什么问题啊 看了半天没看懂 求高人指点
看那时花开,好象打开了回忆的黑匣子,拼命地记起了那些年少时反复无常的忧伤。
其实这并不算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然而当我们完全以宽容的态度来看这部高晓松半自传性质的电影时,真的有一些欣慰。
开片不久,就出现了高晓松在全剧中非常热衷的一种道具——塑料人。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永远不会融入别人的世界,于是就注定了灵魂一辈子孤单。我想这就是他投注热情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很喜欢那个火柴点亮烟头时的特写,在黑暗中晕出一片红色的阴影;很喜欢他们一群人在海边度过的一个夜晚。黑暗掩盖掉了远处的不完美。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疯狂叫人以为是世界尽头。
周迅不停地跳舞,摄影师追悼爱情,有人念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人一晚上在沙滩上一直重复挖坑的动作。而夏雨,坐在桌旁,点燃蜡烛,吹灭,再点燃,再吹灭,自得其乐。这场戏几乎把每个人经历过的青春冲动凝固在一瞬,我完全可以感觉自己血管里无可救药迸发出来的声音。这一场仲夏夜的旧梦,权当是对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来日时所做的弥补。
满树的布娃娃和糖果,风铃挂满树梢,一个荒野的家,这是我们年少时做过的梦,或者也是高晓松青春无悔里的一个旧日幻想。当他借夏雨口说出校园里的摇滚青年是一群花痴的时候这一切已经足够形成一种过去式,不知他是否还会想起,那时的“青铜器”乐队,这一路走来,也曾晃晃悠悠,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