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观后感
⑴ 读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或传说有感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⑵ 丹东生活频道人间真情51期
宝贝,你要的是这个吧。
开学了要挟读后感吧,
宝贝记得给点分数阿。
祝你好运!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大孝子王希海的用事实告诉人们这句话不是真理!
大连的王希海照顾植物人父亲20年,他每天用嘴给父亲吸痰,用手给父亲抠大便。听后我完全被感动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只是看到父亲嗓子眼儿里有痰,咳出来后,他的舌头失去了功能,非常难受,我看着父亲别的憋得上不来气,我就特别的难过,我就帮助父亲吸出来,这样父亲就舒服多了。这没有什么的。”
当记者问到王希海:“你这样20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
王希海回答:“我不是在坚持,如果说是坚持,那我一天也做不了,我是真心就想让我的父亲过得舒服。父亲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父亲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当他病了,需要我的时候,我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父亲。因为我爱我的父亲,我一定让我的父亲一定要活到80岁,因为我看到有的老人在去世的时候,眼睛里满是遗憾、痛苦,也看到有的儿女在老人离世以后,才知道怎样呵护自己的爹娘,我不想让这种遗憾发生在我的身上!”
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王希海对父亲的爱是那样的质朴,真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就是王希海想努力报答父亲的心情吧!
我们看看王希海的这一天都在做什么:
5——6点,做早饭。
8——10点,洗衣服。
10——11 点,给父亲按摩。
下午1——2点,做中午饭,给父亲喂饭。
3——5让父亲出来晒太阳。
5——7点,给父亲喂水,一家人吃晚饭。
晚上11点,给父亲按摩。
深夜,给父亲盖被子。
他为了照顾父亲,也放弃了许多,结婚出国,但是他不遗憾,因为他只有一个愿望,别让老人带着痛苦离开世界,带着遗憾离开离开世界。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对给我们生命的父母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用心照顾父母,就像我们的父母照顾我们一样!
⑶ 小学3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怎么写
小学三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
9月1日晚上8点,我准时收看了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合办的《开学第一课》节目。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透过电视,我看到了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以及各种逆行的背影,白衣天使们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尽一份绵薄之力,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
他们挺身而出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而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替更多人负重前行。
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
身为一名学生,我把他们当做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也要成为他们一样,做一个敬畏生命、心怀使命的人!
小学三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
今天晚上的八点钟,我看了开学第一课,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一开始,我们就见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康辉和小尼老师。
开始了,从台下走来了几名医生和钟南山爷爷。小尼老师拿来了一本相册,那里面记录了这几名医生的每一滴泪和每一次笑。所以,虽然它只是一本相册,可它的内容却非同一般。其中有一名医生说,他第一次给病人吸痰,患者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奶奶。他给老奶奶吸完痰后,奶奶只是休息了一下,马上对他说了一声:“谢谢”。这个谢谢有不一般的含义,表达着关心和感谢。那是他觉得,为了患者,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相册里还有很多珍贵的照片。最后,钟南山爷爷写了一句话送给这几位伟大的医生: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激励着每一个疫情期间的工作人员。
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全环境。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像他们一样做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⑷ 观看护士操作流程的观后感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评估】
1、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呼吸回状态(频率、节律、深答浅度、有无痰鸣音及缺氧症状),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痰液的性状(颜色、粘稠度及量)。
2、病人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对吸痰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反应。 3、环境的温、湿度。 4、器械设备的完好状态。 【准备】
护士:按要求着装→洗手、戴口罩→备物→操作。 物品:电动吸引器一台、多头电插板一只,治疗盘内臵有盖罐2只,1只盛无菌等渗盐水,1只盛12~14号消毒吸痰管数根(气管插管用6号吸管),无菌纱布、无菌血管钳臵于盛消毒液的容器内,弯盘,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床栏上系一盛消毒液的试管瓶。 环境:安静、舒适。
病人:仰卧、头偏向一侧位。
⑸ 普通人家的生死杨杨读后感
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告诉我,老D去世了。她再三感叹,我也半天无言。有时候,命运好像真的要特别跟人为难,苦命的人竟然会再三受其拨弄,辗转难以逃离。
认识老D,是在ICU(重症监护室)的门外。2010年5月,父亲和妹妹从合肥回老家,在合肥火车站,父亲还在移动扶梯上的时候,突发脑溢血,上了二楼人已倒地不起,无法说话,只能闭目流泪。妹妹惊惶中不失镇定,在别人的帮助下叫了救护车,送他去了医院,然后通知了我。我买了最近的机票赶回家,却再也没有见到父亲醒转。父亲的出血部位是在脑干,据医院的人说,这种病人是没的救的,往往在病房住个几天,挨到远方的家人回来,见上一面就放弃治疗。大部分人放弃的原因之二是高昂的费用,ICU里的人,一天耗费个五六千乃至上万,都是寻常事。我们母女没有轻言放弃,四处奔波筹钱。那时候心头焦急万状,一方面想着父亲究竟能不能醒转,另一方面想着怎么去筹措下一笔医药费。医生和护士的态度都是很好的,但催起款项来毫不含糊。父亲第一次大病是在省立医院,那里的护士催费方法是把费用单放在病人床脚。家属看了,自会砸锅卖铁地去尽快筹费,否则第二天就要停药。这家市立医院又是别样的方法。他们在收治病人的时候都要留家属的手机,有事便通知家属。有一次半夜10点多,电话铃响了,我一看号码是医院的,手直发抖。待接了电话,才知道是催我们第二天要交费。5月下旬,出于照顾便利和费用的考虑,我们包救护车把濒危的父亲转回了老家的医院,就是在那个ICU病房外认识了老D一家。
县城的ICU是非常奇怪的所在。一大片简易房,房顶是宝蓝色的简易瓦,接着旧的住院大楼盖在露天。医生要求病人家属24小时不离开门外,却又不提供住处,病人家属只能在病房外的水泥地上铺张破席子,席地坐卧。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灰。我们刚去那里,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个常年在那里打扫卫生的清洁工穿着白大褂冒充医生,命我们买两条毛巾被给病人用。我们觉得莫名其妙,想是县城的新规矩。又看她一身白大褂,仓皇中未辨真伪,稀里糊涂地掏了钱,40元一条,买了两条小小毛巾被。待几天过后明白她只是清洁工,也不敢发怒,反而还要小心陪笑脸,因为她是可以自由出入ICU的人。我们到不了父亲身边,她是可以随时随地到达的。毛巾被后来也没有给父亲用,被我们带回家了。
我们恳求医生,问能否留下手机号码,自己回家休息,一旦有事,打个电话人就来了——县城非常小,从我家步行到医院,10分钟而已。哪怕我们付电话费呢?多付一些钱呢?医生坚决不允,还说不候在门外,出事找不到家属,责任自负。我们无奈,只能每天去病房门口徘徊守候。不过事实证明,ICU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家属处理的急事,最急的事无非是你账上没钱了,医生拿着白色小条子慢慢走出来,命你速速去补款而已。
ICU里死人乃是寻常事,常见到家属们在病房外集聚,或焦灼满面,或嚎啕痛哭。有的病家是县城中的殷实人家,家属虽然面色凄惶,但衣履体面,神色自矜。有的病人一看就是田舍郎,家属衣着寒窘,腿上还有泥泞。记得有一家送来的病人,是正值壮年的女人。原是脑出血,医生误诊了,给安排在普通的病房。病人也不知道,挣扎着去上厕所,一头栽倒在地,被送入ICU,再也没有醒来。那病家一群衣冠楚楚的家属挤在ICU门口,其中有个女孩拖着行李箱,靠在墙上面色凄惨。行李箱上航空公司的条形码还未来得及撕去。
我们在ICU外踱来踱去,没事可做,很快就发现门外唯一可以避雨的地方——住院部的屋檐下,有人占了先机,安放了一张折叠床。床上乱七八糟地堆着被子和军大衣,一个老头斜靠在那里,虽然面目憔悴,但不像是加床的病人,想必是家属吧——这就是老D。老D是在守护自己的老伴D大娘——也是一个脑溢血昏迷的。我们姐妹立得久了,不免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下腿脚。老D很善良,看出了我们的意思,从床上坐起来,招呼我们姐妹坐下。我们先是不好意思,但耐不住劳累,终于也慢慢坐在床尾,和他们攀谈起来。县城就是小,谈了几句,竟然发现是母亲的旧识,告知母亲,她赶来探视,又是一阵唏嘘。
母亲悄悄告诉我,这家特别不幸。老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农村里也算是个能顶门立户的人家了。D大娘为人勤俭,是四乡八里都闻名的。“他家,会过!随什么时候贴秴饼子,拿锅铲子都铲不下来!”这是什么意思呢?皖北人家贴饼的时候,一口地灶大锅,锅底放水,面饼抟好之后贴在锅边,盖上盖子蒸。为了饼熟之后好铲,往往会在锅面抹薄薄的一层油。D大娘节俭到这一点油都不舍得抹,乃至于饼熟之后都贴到了锅上,铲不下来。
老两口克勤克俭,卖豆腐,卖菜,家里过得颇为殷实。唯一的遗憾是,大儿子是傻子,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只好在家养着。好在第二个儿子是个争气的,学习成绩好,人也长得俊秀。老夫妻俩一门心思和指望都在小儿子身上。这儿子顺顺当当到了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心性也高,想着自己将来不是北大也是清华的。只可惜农村中学,哪有什么好质量的师资,能把字音读准就不错了。所以,说是小儿子成绩不错,也不过是矮子里挑将军罢了。可是一个农村少年,怎会想到这么多?高考放榜,成绩并不如他所愿,虽然不至于落榜,但北清是无望的了。少年接受不了现实,痛哭几次,自杀身亡。
唯一的指望没了。老D两口子是否呼天抢地,寻死觅活过,我不知道。但日子是很长的。人命像草一样贱,但也像草一样结实,经冬不凋。女儿出嫁了,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北,日子过得去,老两口还要养着傻子这个儿子呀!容不得懈怠一天。老D夫妇仍旧是卖豆腐,卖菜。日子一天天过去,悲伤会不会褪色?数年过去了,就在人们已经不大谈论这个悲剧的时候,D大娘脑溢血,被送到了县医院。老D菜也不卖了,天天蜷缩在病房外,守着。女儿们要老头回家休息,老头不答应。所以,他是24小时看守,两个女儿轮番来陪伴。
“你看看,一个油星都不舍得用,现在一天好几千块钱!”母亲唏嘘。
我们家没有男丁,母亲又在家料理家事,照顾90多岁的老外婆,我们姐妹俩实在无法满足医生“24小时守候”的命令,就深夜从ICU走回家休息,清早再去。有时候,医生深更半夜出来喊着催费,或是催家属送什么东西进病房,星夜露天守候在病房外的老D一家就帮我们传个消息。
父亲在合肥医院的时候,ICU允许病人家属每天消毒后进病房看半小时,我们母女每人每天十分钟,拉着昏迷的父亲的手,和他说话,呼唤他,期盼他醒来——但父亲始终没有醒转,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已飞回他的身边。我告诉他我准备要小孩了,让他千万等等自己的外孙或者外孙女。他闭着眼睛,满面浮肿,毫无回应。父亲被困在了自己的躯壳中,谁也不知道这种病人有没有感受和知觉,因为很少有人回来过。每天和他说完话,我都亲他一下才离开。但其实自我记事之后,父亲健康时我都没有亲过他。唯一一次他清醒时亲他,是两年前他肠癌手术之后。我们在手术室外等得心神俱碎,父亲才被推出来,我俯身看他,他脸色蜡黄,躺在推车上无法动弹,看我看他,突然说:“没办法‘啪唧’你了。”我心领神会,亲了他一下,他笑了,我也笑了。
过了几天,父亲上了呼吸机,这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很多人上了呼吸机就没有拿下来过。上呼吸机,刚开始是把你的嘴分开,从喉咙里插一根管子下去。后来医生说一直这样会伤害气管,建议从脖子上挖一个口子,直接从那里接管子下去。医生告诉我们,因为病人没有知觉,可以不用麻醉药,直接挖。“麻醉药是没有意义的!”我非常犹豫,但医生坚持说不要紧,就这么挖了。第二天去看,父亲喉结下面插了一根手指粗的塑料管。皮肤上贴着一块纱布,上面还有血痕。
县城里没有进病房探视这种事,所以父亲进了病房,就和我们完全隔绝了。每天下午的时候,医生打开病房外面一个巷道的小门,家属们可以拥到那个肮脏不堪,垃圾满地的巷道里,爬上窗下摆着的摇摇欲坠,缺着不少木板的长椅,伸着头往病房里看上二十分钟。每天只有这会儿能见到亲人,家属们都拼命拍着窗户,大喊病人的名字。父亲正好躺在一个窗户的旁边,我们能够看到深埋在一堆管子中的他。我们姐妹每天都踩在椅子上,隔着厚厚的窗玻璃,喊着父亲的名字。D大娘是父亲的临床,所以她的两个女儿也和我们一起挤在椅子上,拍窗大喊。一时“俺爸”、“俺爷”、“俺娘”之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忍不住掩面而泣。时间长了,我们在一群家属中俨然成了老江湖,门一开,别人还在发愣,我们就左右分挤,猿臂轻舒,纵身飞上长椅,占据有利位置。ICU不允许病人进入,理由之一是要保持卫生,说里面是无菌环境。但有一天我在拍窗呼喊的时候,竟然看到窗户里边有一只苍蝇,在窗台上活动腿脚。
ICU又要求家属给提供卫生纸和湿巾,说是病人大小便失禁,要用这些东西清理。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为什么不能从医保走,没有解释。总之,我们隔一两天都要送进去十卷长的卫生纸卷,好几袋湿巾。第二天又没了,医生护士就又催买。我真怀疑一个月粒米未进,只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的父亲,哪里有如此多的排泄物。但人在他们手中好比是肉票和人质,哪里有什么分辨的余地。于是又匆忙买来点头哈腰地送进去。县城里百货大楼的湿巾特别贵,一袋强生的婴儿湿巾要30元人民币,这样一两天下来,我们递进去的卫生用品都要近百元。当时,我们为了筹集医疗费可谓日日发愁,左支右绌。为了节省开支,我在淘宝上买了一箱婴儿湿巾,每袋合人民币10元,算下来也颇节省了一批钱。老D家也想要,湿巾来的时候,就是他女儿骑着电动三轮车帮我们运回来的。那一箱子湿巾,父亲没有用完就去世了,我们把剩下的湿巾给了她们,过了一段时间,她们给妈妈送来了两百元钱。
老D家的两个女儿,对我们都极和善。她们一看就是庄户人家的妇人,面色黧黑,牙齿发黄。虽然已经为人母,但说起话来轻言细语,三分羞涩,温柔敦厚。我们守候在病房外,长日无聊,互相谈论些杂话,说着稼穑之事,我们听着都新鲜。说起6月的黄瓜不能吃,农药太多,前几天什么庄子里还毒翻了一片,我们都惶然。又谈起农村青年因为外出打工,导致风气败坏,十几岁当妈未婚先孕的事情,我们都叹气。老D见到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嘿然无言,唯抖抖索索咳嗽几下,招呼我们坐下。
撑到了6月份,父亲脏器渐有衰竭的倾向,遍询医生得知无幸,方决定放弃治疗。究竟让父亲哪一天死,这是个很难的选择。虽然决定放弃治疗,但我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带着父亲的医疗资料又回了一趟合肥。我去了抢救父亲的医院,去了安医附院,去了省立医院,还去了朋友的亲戚所在的一个小医院。所有的医生看着父亲的病历都摇头。最初抢救的ICU主任看到我,惊道:“这么久了,你们居然还没有放弃?”最后去的是省立医院。医生是个中年女士,看了片子,说是没救了。我的眼泪当场就下来了,坐在医生的办公桌边哭啊哭,医生也没有说话,就默默地看着我哭。
6月初天气已热了,但父亲去世之前的一夜,风雨大作,非常寒冷,我几乎睁眼等到了凌晨。四五点钟,我和母亲妹妹前往医院。当天寒冷异常,路上没有行人,我们衣着单薄,拎着暖瓶、水桶、毛巾和干净衣服,瑟瑟缩缩往医院走。一边走我一边发抖。到了ICU,三人换了衣服进去给昏迷中的父亲擦洗身子,母亲站在父亲床前不禁痛哭,我们也黯然涕下。因为父亲早就说过,不喜欢寿衣那种小丑一样的装扮。我特地给他买了一身西装,一件干净衬衣。擦洗完毕,换上干净的衬衣。母亲拉着父亲的手说,你不要怪小孩,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你总也不醒呀。昏迷了一个多月的父亲仿佛知道我们前来送别,突然猛地睁开了眼睛。睁得非常大,血红色的眼球——就睁了这么一下,又闭上了。
擦洗完毕,已是清晨,天亮了。我们姐妹退出ICU,医生就拔掉了呼吸器。我坐在老D的床尾,等啊等,等父亲的灵魂从身边飞过。然而奇迹发生了,父亲原本早就不能自主呼吸了,可呼吸机一拔掉,他的呼吸又恢复了正常。医生告诉我之后,我兴奋不已,以为父亲有救了。我高高兴兴地去医院联系,希望把父亲移到普通病房,可外科医生得知情况,却以“别的病人害怕”为由婉拒了我。我回家后,在网上买了简易的呼吸机,吸痰器,还收藏了供植物人使用的床和床垫。妈妈也高兴地说,宁愿伺候一个植物人。
第二天,父亲还是没用呼吸机,我们且惊且喜,三个人不由自主地绽开笑容。上午,病房外无事,我们回家休息了。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我接到了ICU主任的电话。主任温言细语地说:“XX啊,你来医院吧,你爸呼吸不好呢。”我和妹妹疯了一样往医院赶。到了病房,进去,我看见爸爸呼吸非常急促,喘不上气的感觉。主任这时候才跟我说实话,说他昨天之所以呼吸正常,是因为缺氧导致的肌体自我保护。现在,这股保护力量没了。现在要我们做最后的决定,是不是要抢救,是不是要上呼吸机。如果决定彻底放弃,就在一个文件上签字声明。我又一次犹豫了。
医生拿着文件等在我面前。他跟我说起了自己的一个亲人逝去的故事,暗示我,有些东西是无法挽回的,有些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我知道,虽然上呼吸机,父亲又可以撑几日,但几日过后,钱没了,人还是救不回。母亲怎么办呢?最终,我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意放弃治疗。父亲生了我,我却亲手给他送死。主任把我们带出了病房,他说病人临终时候的样子我们是承受不住的。我曾经想过,自己是一定要拉着父亲的手,等他断气的。但临阵我还是退缩了,我觉得自己实在不敢承受。我请求医生在父亲逝后,把他身上的伤口全部缝合起来。我们等在10米之外的医生休息室里,父亲在深度昏迷中平静离世。
父亲去世后,医生走进来,让我看了时间,下午三点多。我们走进病房,父亲床周围的帘子拉了起来,医生已经离开了。我掀开帘子,父亲平静地躺着,嘴边有一些呕吐的污渍。身上的管子都拔掉了。我拿着湿巾一点点擦干净污渍。掀开父亲的衣服,他的身体还是温热而柔软的。我摸了摸他的肚子,还有点烫烫的,一点也不像去世的人。我们姐妹再一次用热水清洗了他的遗体,把他接回了家。乡人嘱咐我们,在人去世后,不可以把眼泪滴到他的身上,不然他会挂念,不肯走。可是妹妹在给父亲擦身子的时候,一滴滴的眼泪都落在他身上了。
此后守灵两夜。因为我要赶回来的飞机,也只能守着这两夜了。父亲的冰棺放在进门的客厅,头顶上亮着大灯,冰棺下的地面上散乱铺些稻草,我和妹妹就蜷缩在稻草上睡觉,这是本地的规矩,孝子在守灵期间不能睡床,也不能坐板凳。母亲搬来被褥铺在稻草上,我睡得不安,溽热,灯光,还有蚊子。冰棺嗡嗡响,也令人无眠。冰棺的压缩机流出水,水流过稻草底下。我过一会儿掀开盖在棺上的布,看看父亲的脚。有时候掀开前面的布,看看他的脸。父亲的脸非常平静:让他痛苦的人生结束了。
亲友来吊,我们守在棺侧,跪在稻草上给每个吊客叩头。三天过后,我抱着父亲的遗像上了路,逢到路的拐弯处和过桥的时候就喊一声,“爸,过桥了!”“爸,拐弯了!”父亲去世后好像失掉了灵性一般,需要我这样去提醒他,带着他走路。吾乡人对于死亡有种奇怪的看法,好像认为人死之后就灵性全失,泯灭如同牲畜。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这样回忆父亲的最后旅程:“父亲火化的那天,火化之后工作人员让我和家人进入了车间,为的是想找到他体内的肠癌术后吻合器,不想让他带着那东西走。我走过打开的车间门,眼前是一个大炉子,炉后面是平地,水泥地上干干净净的,散放着许多骨头渣子,有大有小,有的地方还带着火星。我刚开始头晕目眩,都没有明白那是什么,直到一步一步走近, 心里才晓得这是父亲。蹲下来摸了一摸,骨头还有温度。妹妹和我蹲在一起,我们俩看着骨头发呆。有的骨头很大,能看出是天灵盖,有的是腿骨。我摸一摸腿骨, 很结实。捡起天灵盖翻过来看了一下,背后有烧焦的痕迹。能看到骨头的细密纹路。妹妹低低叫了一声:“俺爸?”我们俩没有大哭,反而还不约而同笑了一声。是真的,那一刻我忽然放下了一些东西,我知道眼前就是最后的最后,就是结局了。一切烦恼、痛苦、不平、忧惧,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洁白干净的骨头。他还在。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坏。而且我确信,许多年之后我们是可以永远在一起的,那时候所有的人都在。”
父亲火化次日,我们依照风俗,给他送烟火。也就是说,他从此后要和我们分家,在另一个世界另立炉灶了。我和妹妹在傍晚时分去了殡仪馆,在一处荒丘处给他烧了纸钱鞭炮。风俗说是,烧完转身就走,千万不要回头。我立在黄昏的风里大声说:“爸爸!从今后你就要单另过了!自己做饭的时候,不要节省,吃点好的!”
父亲去世了,我们也不复在ICU外守候。但一直惦记着这家人,不知道那勤俭的D大娘有没有醒转过来,不知那守候老妻的老D有没有轻松起来?不知道那温柔敦厚的D家姐妹,有没有好起来?
母亲也惦记着他们。昨天,终于见到了老D的乡人。问起D大娘,乡人说:“咳!下个月就两周年了!”母亲心下惨然,又问起老D。乡人摇头说:“明天就是圆坟!”圆坟,吾乡的人去世,三天之后家人去祭拜之意。母亲很吃惊,忙追问怎么回事。乡人说,D大娘被接回家,大半年左右就死了。她死后,老D带着傻儿子,两个过活。村人盖房子,他家也盖。那天要拆个墙还是怎么的,要爬上墙头施工。老戴的傻儿子不管用,老头子挣扎着爬上墙头。不想大锤突然断了,老D也从墙头跌了下来,当场就没了气。傻儿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到处跟人讲:“俺爷不能去干活喽!他那个锤子还是俺递给他的!”
为了照顾傻哥哥,老D的女儿从婆家搬了回去,这大概就是结局了吧。“在农村,这一户人就算是绝了!”母亲语带凄惶。
⑹ 观《父母恩情似海》有感的一篇作文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孝敬父母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流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以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⑺ 2012年暑假丹东人间真情栏目都讲了什么简单概括一下。(跪求)
宝贝,这个主要讲了几个故事,让你通过这些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想,写读后感对吧?
触心的感动
——记妙手仁心医师严明芳
丹东真情人间节目在8月19日播出了在爱和感动中帮助患者的好医生严明芳,我看了这则报道十分感动。
严明芳在认识小志豪的时候,小志豪的家人已经四处求医很多年,卧床不起的小志豪让家人看不到希望了,家中的一切为了小志豪治病,都已经卖光了,小志豪的双亲跑遍了各大医院,直到家徒四壁,仍没有治好小志豪的病。父亲和母亲到处借钱,继续为小志豪治病,有些人劝慰小志豪的父亲和母亲,这个病是治不好的,不要再做无用功了。这病就是不死人的癌症阿!但是父母不想放弃小志豪,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他们遇到了严明芳。
严明芳曾经因为坐月子而得了类风湿,她深知这种病的痛楚。她靠着祖传的医术和自己的钻研,终于揣摩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是小志豪的家人在长期的治疗中,已经没有钱给孩子治病了。严明芳就说;“先过来吧,孩子的病要紧啊!”在严明芳的治疗下,2个月后,小志豪竟然能够站起来走路了,志豪的父亲哽咽着说:“小志豪的病好了,等于救了两条人命阿”!
严明芳就是这样一个不计报酬,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她的房间里挂满了妙手回春,仁医赛华佗等锦旗。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仁爱的心,爱着事业,爱着患者!
严明芳不仅在自己的医院里治病,她还送医上门,经过她治疗的梁庆义老人,现在也已经站起来走路了。老人流着泪对记者说:“严院长给我看病,还给我带好吃的,我没有钱,她对我这样好,没有严明芳,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
严明芳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感动着那些患者,她用行动彰显了新一代医生的高尚医德!她还曾经给她的患者李自强喂饭,别人还说她是严傻子,可是她不介意!她只有一个愿望,她说:“就是希望病人躺着来找我,让他们站着走出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希海事迹观后感
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大孝子王希海的用事实告诉人们这句话不是真理!
大连的王希海照顾植物人父亲20年,他每天用嘴给父亲吸痰,用手给父亲抠大便。听后我完全被感动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只是看到父亲嗓子眼儿里有痰,咳出来后,他的舌头失去了功能,非常难受,我看着父亲别的憋得上不来气,我就特别的难过,我就帮助父亲吸出来,这样父亲就舒服多了。这没有什么的。”
当记者问到王希海:“你这样20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
王希海回答:“我不是在坚持,如果说是坚持,那我一天也做不了,我是真心就想让我的父亲过得舒服。父亲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父亲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当他病了,需要我的时候,我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父亲。因为我爱我的父亲,我一定让我的父亲一定要活到80岁,因为我看到有的老人在去世的时候,眼睛里满是遗憾、痛苦,也看到有的儿女在老人离世以后,才知道怎样呵护自己的爹娘,我不想让这种遗憾发生在我的身上!”
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王希海对父亲的爱是那样的质朴,真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就是王希海想努力报答父亲的心情吧!
我们看看王希海的这一天都在做什么:
5——6点,做早饭。
8——10点,洗衣服。
10——11 点,给父亲按摩。
下午1——2点,做中午饭,给父亲喂饭。
3——5让父亲出来晒太阳。
5——7点,给父亲喂水,一家人吃晚饭。
晚上11点,给父亲按摩。
深夜,给父亲盖被子。
⑻ 王文珍护士,救助艾滋病患者 观后感
在急诊科工作不能怕脏累。有一次,科里收了3名掉到化粪池里的市政工人,3人浑身上下都是粪便,嘴巴被污物糊住,人都快要窒息了。年轻的医生不知如何下手,护士们在一旁不停呕吐。王文珍一个人快步上前,不顾恶臭迅速帮助3人清理干净了身上的粪便。
科里还收治过一名年轻的艾滋病人。那是1993年,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绝望地跳楼自杀,结果造成脊柱外伤致截瘫。自杀者被送来时已经昏迷,呼吸道内有大量分泌物。
王文珍立即为病人吸痰,没想到病人的呕吐物突然喷了她一脸。抢救争分夺秒,她来不及抹去脏物,继续为病人吸痰,年轻人终于恢复了意识。
“每一名患者都是平等的。”王文珍平静地回忆说。在急诊观察室的20多天里,她像照顾亲人一样为这个年轻的病人洗头洗脸、剪指甲、刮胡子,患者排便出现障碍,王文珍就戴上手套为他掏大便。
出院时,小伙子泣不成声,“自从得了艾滋病,很多亲友都故意疏远我,而你却像亲姐姐一样照顾我,真想叫你一声‘姐姐’!”
急诊科的病人总是来去匆匆,有一个在科里住了3天的患者让曾任急诊科主任的王海龙记忆犹新。1999年8月,一名患化脓性脑膜炎的农民工休克在急诊室门口,抢救过来后发现,病人身无分文。
“你只管救人,其他的我负责。”王文珍说这句话的口吻让王海龙觉得“救的就是她的家人”。随后,王文珍自己垫钱治疗这个十八九岁的打工者,科室里也组织为他捐款。患者3天后出院时,他的父亲从江苏老家赶来,专门向科里赠送了表示谢意的锦旗。
其实王文珍家中并不宽裕,丈夫出门买一瓶矿泉水也要受她“批评”,加班错过了医院的班车,她就直奔公交车站,从来舍不得打车,但是每逢患者遇到困难,她常常“出手阔绰”。
王文珍的爱人赵刚毅说:“当年就是王文珍的善良打动了我。”在女儿眼中,妈妈心好得甚至有些“迂”。两人一起去邮局,路上看到一个小女孩跪在地上乞讨,王文珍忍不住过去放了10元钱。女儿说,那是骗子。王文珍反问,让你去乞讨你去不去?能舍下这个脸就说明她还是有困难。
⑼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怎么写三年级
今天晚上的八点钟,我看了开学第一课,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一开始,我回们就见到了答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康辉和小尼老师。
开始了,从台下走来了几名医生和钟南山爷爷。小尼老师拿来了一本相册,那里面记录了这几名医生的每一滴泪和每一次笑。所以,虽然它只是一本相册,可它的内容却非同一般。其中有一名医生说,他第一次给病人吸痰,患者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奶奶。他给老奶奶吸完痰后,奶奶只是休息了一下,马上对他说了一声:“谢谢”。这个谢谢有不一般的含义,表达着关心和感谢。那是他觉得,为了患者,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相册里还有很多珍贵的照片。最后,钟南山爷爷写了一句话送给这几位伟大的医生: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激励着每一个疫情期间的工作人员。
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全环境。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像他们一样做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⑽ 神笔马良的读后感怎么写(在千字以内)
看了《神笔马良》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不由地浮出马良帮助穷人的事情:1、马良看到老农和小孩拉犁很辛苦,便画了一头大耕牛;耕牛下地,帮助老农和小孩拉犁。2、在监牢中,马良用神笔画了一扇门让穷人跟着他逃走,解救了受迫害的穷人。3、看到天气干旱庄稼都快要枯死了,马良画了几架水车,让农民用水车抗旱。4、马良画了大海、大船,又画了一股风,大风把大官乘坐的船给吹倒了,把大官埋葬在水底。
马良所做的这些事,表现了马良一心为穷苦人做好事的品德。
至到我们今天,也有不少贪官赌博,犯其它罪等等,不过也有很多为人民做事的大英雄,比如:雷锋、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等等……
令我最佩服的大英雄是:孔繁森。
在1994年2月的一天,孔繁森来到海拨5800米高的牧业点,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羊羔,自己却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转身到越野车上脱下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藏族的老阿妈……
1994年10月,孔繁森的女儿同在阿里的孔繁森通了一次电话,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孔繁森回答说:“我是一名党员,要服从组织的安排,也要讲点奉献。”他深情地爱着西藏人民,“处穷泊之境而怀济世之心,以羸弱之躯卖血救孤。”无数次为贫困牧民送衣御寒,解囊济困,掏光了身上最后一分钱;他为了抚养两个藏族孤儿,三次偷偷卖血,他用口为灾区病人吸痰,用怀抱着藏族老人暖脚;第一次探亲回家,他只带了一个木头菜土墩,连一块糖也没有分给孩子,最后,他把生命也奉献给人民,殉职时身上只有8.6元钱!付出,是用生命注解的书,是用心血和汗水开拓的路,是照亮别人的红蜡烛。
以后,我要好好学习,要像马良和孔繁森一样,为人民多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