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地影评
谁是那个特工,我很高兴会是他
来自: 眼睛oo (济南)
这部电影很沉重很郁闷,两位主角都是我最喜欢的演员。
转贴一只文:
作者:蓝色在线
他是特工,在卧底的过程中,可能是人格魅力太强了,他被左右了。当目标信任了他,把他带入了黑手党,并为他作担保。直到最后被提示出最信任的人是个政府特工,黑手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他,也会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赴死时,他甚至也并未责怪他,“谁是那个特工,我很高兴会是他。”
一切,来源于一个男人对男人的欣赏。这是一部值得花上2个小时品味的电影。
电影《忠奸人》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个联邦探员在黑手党的卧底生涯。提到卧底,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无间道》系列电影。将这部拍摄于1997年的《忠奸人》与《无间道》作对比,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情节性上,《无间道》要胜于《忠奸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影片深度上,《忠奸人》则要高于《无间道》。警匪对立是《无》中从始至终贯穿的主线,一切的情节也是随之展开,这完全是一种水火难容,你死我活的较量。在《忠》片中,导演把大量的篇幅放到了对黑手党的描绘中,除了片中主人公道尼,联邦调查局在片中完全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是其中三位演员的个人魅力:约翰尼.德普,艾尔.帕西诺,迈克尔.麦得逊。约翰尼.德普——好莱坞有名的大酷哥,曾经挤掉布拉德.皮特,当选最性感男士,虽然同属于那种可以迷死女人的男星,德普的演技则明显要高于布拉德.彼特。在《忠》一片中,德普饰演在黑手党的卧底探员道尼,这个角色本身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一方面是工作,一方面又要面临着妻子儿女的抱怨,回到家后甚至女儿都懒得和他说话。与此同时,卧底工作的特殊性质,又决定着他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每天处在一种紧张压抑中,而调查局上司不时得会给他一下更为危险的任务,面对着缺少支持的困境,道尼处在一种煎熬之中。在黑社会的圈子中,顶头上司莱佛蒂对他极为器重信任,甚至把他当成自家人,而更高一层的老板桑尼也看好他,把他时时留在身边,对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莱佛蒂,他始终抱着一种愧疚的心理,在影片的最后,他坚持要把私吞的百万现金留给莱佛蒂,为他完成梦想,买一条船。纵观整部电影,道尼处在三种主要矛盾之中,这三种矛盾的激烈碰撞,使他的精神上的压力处在崩溃的边缘。
迈克尔.麦得逊算不上一位明星,最早看到他是在罗伯特.德尼罗的电影中,所饰演的当然又是黑手党了。之所以提及他,是因为,无论是外形还是表演,他都像极了角色中的那个黑手党徒桑尼.布莱克。这是一个狠辣狡猾胆大包天的人物,用莱佛蒂的话来说,他是一条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他可以策划杀死老板,然后自己上位。他可以为一点小事杀人,同时他又极为自负,当证明道尼是联邦探员的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依然固执的说,道尼不可能是卧底,这大概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最具讽刺意味的一个片断。桑尼的声音低沉沙哑,与他那种阴狠毒辣的性格刚好吻合。这样一个人物,你会觉得无论有怎样悲惨的下场都是罪有应得。
艾尔.帕西诺——当年的第二代教父,在所看过的所有他主演的电影中,他永远都是锋芒最露的一个,你会很容易的感觉其他演员的光辉会完全被他抢走。与以往塑造的强者的姿态不同,在《忠》片中,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莱佛蒂是一个黑手党的小人物,这个角色充满了一种悲剧色彩,为黑手党工作了30年,却一直没有上位的机会,他喋喋不休,总会重复说着他的“功绩”,他不够狠辣,不够绝情,这也决定了他会永远是个小角色。在另一方面他欠组织的钱,是因为儿子吸毒被迫借债,对于黑手党他早已经厌倦,留下的理由则是因为债务。对儿子他恨铁不成钢,那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在两个镜头中被艾尔.帕西诺诠释的淋漓尽致,一个是在圣诞夜,道尼来他家里作客,这时他儿子要出去吸毒,他抬起头看了儿子一眼,在看影片时,这个动作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动作出现在很多的父母看着不成器的儿子出去胡混时情景中,帕西诺的演绎简直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展现。第二个镜头是在,莱佛蒂的儿子因为吸毒,被抬进手术室生死未卜,莱佛蒂在走廊的座椅中对着道尼失声痛哭,当时有一句话,他就在这个医院中出生,而我现在却要看着他进手术室,等着他生死的消息,帕西诺把那种对于子女的爱,自然而又真挚的表现了出来。莱佛蒂对于道尼,更像是种长辈的寄托,可以说他把道尼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各方面维护他,同时他又把道尼当成了自己的希望,他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的但已经无法实现的东西,对于道尼的器重,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的一种寄托,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只能哀其不幸吧
莱佛蒂并不是阿尔.帕西诺最经典的作品,但他在片中表现得浓郁的悲剧情节,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开始想写点什么.也许对于我来说,电影前半部分不怎么合我口味,因为都是在讲一个FBI如何混进黑社会,情节上没有无间道那样紧张,所以看得有点拖拖拉拉的感觉.进入后半段,我似乎能感觉到这不是一部讲述黑社会和警察周旋的片子,而是讲述男人之间友谊和忠诚的片子,只是将友谊和忠诚放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讲述给我们听.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小头目的角色从一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迫于生活却渴望象正常人一样自由呼吸的黑社会成员,并非大奸大恶的人.他一方面爱着他的家人,一方面不得不因为家庭而去铤而走险,一方面渴望能大赚一笔或成为接班人,一方面他只想有足够的钱一走了之.他的形象就象是成千上万的小人物的投影,谁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那些不法的勾当,谁愿意杀人?如果不是生活的窘迫没有人会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小头目流露出更多人性方面的东西.好比当他让道尼和他的家人一同过圣诞,好比他在描述他和道尼俩开酒吧的样子,好比当他的一切幻想成为泡影坐在船头失望而又无奈的眼神,好比他拿出那张新闻报纸时早已预料到一切的矛盾,好比他平静的穿好大衣,脱掉身上所有贵重物品等待死亡的平静...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告诉道尼如果真有密探,我希望是你.”其实他内心希望道尼是个好人,希望黑社会所有的罪恶能够被揭发,他希望一切都结束.因为他早已知道道尼是密探,而他却没有揭发,这也以为着身为担保人的他总有一天会为道尼送命,但他最终没有揭发,为了男人之间的友谊和忠诚....
而道尼本可以在完成任务后脱身,他却无法脱身.因为他的手上掌握着另一个信任他,关心他的人的性命.在那次警察临检的时候他将计就计将30万美圆藏在家中,他早已想好,要将这些钱给他的担保人,希望他能够带着钱逃得远远的.当他们在码头商量最后一次行动时,道尼突然对本说:”你还记得你说过的那条船吗?要多少钱?”道尼知道最后一次任务完成后也就是他离身份暴露不远了,而本离死亡也近了,他只想本尽快地离开这里.然后他说:”你不是说只要有30万就远走高飞吗?你的梦想不就是这个吗?”他等不及了,希望本快点离开.而事实上最后一次行动还没来得及完成,他已被FBI带走,带着他的不安和遗憾,欺骗和内疚.
这的确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虽然年轻的Depp帅气逼人却无法盖过Al pacino的锋芒.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着Al pacino的脸就觉得他是一好人,就象我看着让.雷诺的脸时从不觉得他演的是坏人.他们都有同一种魅力.
⑵ 关于童魇的影评
大体剧情大家都知道了吧?影片讲述一个刚刚释放出来的精神病人斯派德(拉尔夫饰),他终日在少年时代的伦敦街头闲逛,而许多年前的旧事和死去的人竟然逐一上场:重尝温暖的母爱,抢走父亲的坏女人,父亲和情人如何杀死母亲的一幕更是如临其境……这些是怀念旧事以造就新生?抑或是妄想病狂游荡的不归路?斯派德的人生就如在蜘蛛网上的轮回盘转,总又走到那致命的一刻——影片就是如此直闯血肉人心,细述一个孤伶人的灵魂苦旅。 “只有一件事比失去你的心智更可怕,那就是,重新找回它。”在斯派德的记忆里,那些过去了的事总是特别清晰,他一直努力想忘记那些事,可是他毫无办法,它们总是阴影般地笼罩着他,无发摆脱,就像他无法摆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 他本来有机会忘记过去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那是在他在一个精神病公共机构里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出来之后,他回到了伦敦东部的街区,那是他长大的地方,他住在一个小公寓里,但是并不受沃肯森(琳恩·瑞德格雷夫 饰)的监督。在熟悉的环境里,那些场景、声音和气味,又逐渐唤起了斯派德儿时的记忆,关于他的母亲(米兰达·里查德森 饰)和他的父亲(加布里埃尔·贝瑞 饰)的记忆……
以上不是我写的啦。
我真的很喜欢拉尔夫蜷缩在地上喃喃的说:妈妈,她在这里,在这里……的那个场景。虽然他饰演的角色是一个病人,可是他对母亲真挚的爱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到后来才知道完全都是spider的想象,他最终被送回了精神病院。这个角色拉尔夫诠释的很精彩,希望大家去看。
⑶ 电影黄土地的影评怎样写
黄土地 《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时间有限,就主要从技术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运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于观看条件的简陋和部分主关条件的影响(个人所学有限,领悟力一般),就谈一点吧。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表达情绪。在片中色彩的运用,则是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使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以其表述主题。主要为黄、红、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随情节变换与主题表达也改变其含义。黄,代表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三种色彩有机结合,使影片极富表现力。还有一种颜色的运用极特殊也极重要,天空的蔚蓝色的出现,影片中天空总是灰白或灰蓝,但顾青出场、在求雨时的再次出场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后都出现大片蔚蓝的天空,亮度极高,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现,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和诉求。 影片大部分为水平构图,大片连绵起伏的黄土地占据大部分画面,地平线处于画面上方,展现了黄土地的厚重辽远,高低起伏。对于人则使用主导性的负体积,使人所占的空间极少,只在画面的一角劳作休憩运动。这样强烈的对比显示了个体于大环境传统大文化背景下的无力。就连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现的“公家人”也不过如蝼蚁蜉蝣寸在其中,如开头公家后生顾青的出场,就是运用这样的手法。黄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陪衬,在广袤的黄土地主导下他们渺小而苍白。但也有部分构图的不稳定平衡,主要体现在倾斜地平线的运用上。 影片镜头的使用也极具特色。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镜头造成为影片注入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夸张形象增加其粗犷豪放,极具情绪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声音。 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是在形象塑造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像机镜头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还有就是翠巧在听完顾青的歌后,呆坐在担子上的片段,这是翠巧感情变化的一个转折,但镜头却以以高远的天空,贫瘠空旷的黄土地与依稀可见的弱小身影形成强烈对比,顿时将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无奈感凸显出来,也暗示翠巧悲剧性的结局。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片中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命运,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将主题更表达得入木三分。除了这些,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电影技巧的纯熟运用。特写镜头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致地展现,比如翠巧喜悦地担水回家一开门却看到媒婆,那一瞬间脸上的欣喜当然无存,转而是无奈的失落和顺从地点头。还有如多处叠化的的运用,开头顾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现虚化的太阳和山岗,这些说明了他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地赶路,也从侧面表现黄土地的广阔,还有翠巧挑水时背景的渲染模糊则起到烘托主体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时人是朝摄像机移动,但滔滔的黄河水则持续往右流,Z轴的制两个分离的矢量的分离运动给人造成一种人物随时会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这偏偏与人物的结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辑上使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如两次娶亲的表现上都是一样的小红鞋,一样的唢呐喇叭,一样的毛驴,一样的前进动作过程,表明在这种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还有很多,都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允许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但能在简单的情节下仍能运用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大主题蕴于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实力来,可以说,《黄土地》做到了,在电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选择这样的电影,也许我们会收获更多,思考更多
⑷ 急求 一篇影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寓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1994年出品。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主演: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提名 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华盛顿邮报》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地呼吸。对于我们而言,它就像空气,平常得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多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安迪最后逃出鲨堡监狱,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影评人 米朵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我深深地为主人公安迪对自由一刻不息的渴望震憾了,当他从下水道逃向外面的世界时,当他迎着暴雨和闪电怒吼时,我的心也随着他一同律动着,安迪所获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让我觉得痛快极了。——网友 灯笼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关在鲨堡监狱里。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老犯人瑞德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石锤,他的解释是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会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他也逐步成为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监狱生活非常平谈,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听说瑞德原来很喜欢吹口琴,就买了一把送给他。夜深人静之后,总可以听到悠扬的口琴声回荡在监狱里。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说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诺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诺顿甚至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原来20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诺顿存的一部分黑钱,并告发了他贪污受贿的真相。而诺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放着一把几乎磨成圆头的石锤。 瑞德获释了,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肖申克的救赎》和《圣经·出埃及记》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被广大影迷所喜爱的影片,在分析《肖》之前,我想先叙述一个故事,一个《圣经·出埃及记》的故事。 犹太人始祖之一雅各有子众多,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约瑟,其他几个兄弟很嫉妒他,就趁一次一起外出的机会把约瑟卖给了商人做奴隶,而对父亲谎称约瑟在野外被野兽杀死了。 约瑟被带到埃及,又卖给一个埃及贵族做奴隶。而那个贵族的妻子看上了约瑟的才华,就百般地勾引他,结果被约瑟严辞拒绝。于是这个女人反咬约瑟调戏自己,约瑟被送进了监牢。 一天,法老的酒政和膳长也被关进监狱,晚上,这两个人各做了一个梦,就找约瑟来解。约瑟说这两个梦说明:3天之后,酒政要被释放,而膳长要被处死。3天后,约瑟的预言果然都应验了。 不久,埃及的法老也做了两个梦,先是梦见7头瘦弱的牛吃掉了7头肥壮的牛,又梦见7个细弱的谷穗吞掉了7个饱满的谷穗。谁也解不出这两个梦,酒政就把约瑟推荐来,约瑟从监狱到王宫,告诉法老,这两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天下将有7个丰年,继之以7个荒年,荒年之害将远大于丰年之得。他向法老提建议,在丰年蓄积粮食,在荒年售出,既度荒,又谋利。法老很欣赏约瑟,就把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 事情果然像约瑟预言的那样,7个丰年之后7个荒年来到了,天下绝粮,只有埃及有仓储。犹太地区也面临粮荒,约瑟的兄弟们也要到埃及来买粮食,他们没有认出约瑟,被约瑟狠狠地报复了一通,最后兄弟和解,犹太人全族迁到埃及。 由此看来,《肖申克的救赎》与《圣经》中犹太人在埃及的遭遇在基本故事走向和情节构架上惊人地一致,曾经有人把《肖》比做《基督山伯爵》,而我则认为比做《出埃及记》更恰当一些,因为后者无疑与《肖》有更多共同之处。犹太人几百年间的遭遇在《肖》中被浓缩到了20年,安迪则兼两代犹太人族长约瑟和摩西于一身。 《肖》剧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处处契合,正与西方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 这应该不是无意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西方扩展到整个人类文化圈,受侮辱与损害者起而复仇、向施暴者连本带利索还的故事,从来都为人类各个民族所喜爱。几乎每个文化发达的民族都有类似的故事或传说。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语云:历史在很有耐性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此话就历史真实来看未必为真,但却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 在戏剧里,一个人被打得越狠,被踩得越低,被欺压得越万劫不复,他的报复就越让人痛快,戏剧性就越强,也最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安迪在几乎不可能站起来的地方站起来,在几乎不可能活过来的地方活过来,从烂泥里站起来,从阴沟里钻出来,从坟墓里爬出来,这种生命力已超越了人本身,是神的光芒。大雨冲刷着他的身体,荡涤着他的灵魂,他用地狱的眼光看着曾经真真切切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他用雷一样的声音怒吼:“归还的时刻到了!” 哪位导演能掌握住这种力量,就等于掌握住了闪电。
⑸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
《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时间有限,就主要从技术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运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于观看条件的简陋和部分主关条件的影响(个人所学有限,领悟力一般),就谈一点吧。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表达情绪。在片中色彩的运用,则是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使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以其表述主题。主要为黄、红、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随情节变换与主题表达也改变其含义。黄,代表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三种色彩有机结合,使影片极富表现力。还有一种颜色的运用极特殊也极重要,天空的蔚蓝色的出现,影片中天空总是灰白或灰蓝,但顾青出场、在求雨时的再次出场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后都出现大片蔚蓝的天空,亮度极高,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现,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和诉求。
影片大部分为水平构图,大片连绵起伏的黄土地占据大部分画面,地平线处于画面上方,展现了黄土地的厚重辽远,高低起伏。对于人则使用主导性的负体积,使人所占的空间极少,只在画面的一角劳作休憩运动。这样强烈的对比显示了个体于大环境传统大文化背景下的无力。就连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现的“公家人”也不过如蝼蚁蜉蝣寸在其中,如开头公家后生顾青的出场,就是运用这样的手法。黄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陪衬,在广袤的黄土地主导下他们渺小而苍白。但也有部分构图的不稳定平衡,主要体现在倾斜地平线的运用上。
影片镜头的使用也极具特色。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镜头造成为影片注入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夸张形象增加其粗犷豪放,极具情绪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声音。
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是在形象塑造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像机镜头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还有就是翠巧在听完顾青的歌后,呆坐在担子上的片段,这是翠巧感情变化的一个转折,但镜头却以以高远的天空,贫瘠空旷的黄土地与依稀可见的弱小身影形成强烈对比,顿时将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无奈感凸显出来,也暗示翠巧悲剧性的结局。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片中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命运,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将主题更表达得入木三分。除了这些,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电影技巧的纯熟运用。特写镜头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致地展现,比如翠巧喜悦地担水回家一开门却看到媒婆,那一瞬间脸上的欣喜当然无存,转而是无奈的失落和顺从地点头。还有如多处叠化的的运用,开头顾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现虚化的太阳和山岗,这些说明了他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地赶路,也从侧面表现黄土地的广阔,还有翠巧挑水时背景的渲染模糊则起到烘托主体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时人是朝摄像机移动,但滔滔的黄河水则持续往右流,Z轴的制两个分离的矢量的分离运动给人造成一种人物随时会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这偏偏与人物的结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辑上使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如两次娶亲的表现上都是一样的小红鞋,一样的唢呐喇叭,一样的毛驴,一样的前进动作过程,表明在这种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还有很多,都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允许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但能在简单的情节下仍能运用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大主题蕴于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实力来,可以说,《黄土地》做到了,在电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选择这样的电影,也许我们会收获更多,思考更多
⑹ 英雄的影评
谁都能看得出来,《英雄》不是来讲述什么刺秦、复仇抑或爱情之类故事的。尽管影片中有刺秦、复仇、爱情的镜头。但是张艺谋不过是借助这个刺秦的外壳、复仇的表象、爱情的幌子,来表达一个大写的境界。张氏这一回的艺术之“谋”,玩得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写意”笔法,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等诸多元素浓缩在如此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倘若你不具备一点中国哲学、文化、历史的粗浅底蕴,你将只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外壳、表象和幌子,你就因此而会对影片表示不十分满意,以为张艺谋丢失了深厚的功力。更有甚者,还会窃笑张艺谋必定中了什么“九阴白骨掌”之类,这一回必将弱到了极至,“不堪一击”了!
然而,《英雄》自有内力,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却又藏而不露。张艺谋口口声声“拍了一部商业片”,其实并非实话。他只是希望影片取得商业成功而已,他从不喜欢玩深沉,他的作品从第一部《红高粱》开始,就给人一种情绪的宣泄,讲究的是大俗大雅。而纵观他的所有作品,《英雄》是最像《红高粱》的一部,但又绝非重复和倒退,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张艺谋一贯追求突破,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语境效果。而《英雄》的突破,则达到了又一个新阶段的高峰。
一:庄子学说——哲学境界:从《说剑》到《天下》的相融
影片中,那一个大大的 “剑”字,是主要的道具。无名为探“剑法”而特去赵国向残剑求得此字。张艺谋通过人物无名之口说出“剑字一共有十九种写法”并非仅仅是展露一点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个“剑”字的书法,揭示出“天下”的意蕴。
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
查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论著,正有《说剑》、《天下》二篇。几乎与《英雄》的主要情节,思想脉络完全一致。原来,影片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把一种哲学观直接变成了影像艺术;原来,无名的“十步一杀”直接取自于庄子的行为;原来,片中秦王“终于悟道了的”几重境界正是庄子所述;原来,张艺谋深悟庄子学说的精髓,借助于他的“天下”学说演绎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观念!这里不得不复叙一下庄子的故事: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剑客三千,每日对击,死伤无数。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赵王兴奋,挑出剑客与他比试。庄子不动,却说自己有“三种剑”,一种是“天子剑”,一种是“诸侯剑”,一种是“庶人剑”,他分别论述三种剑的不同制造和用法,说服了赵王以“天下”为重,不再玩剑,不再杀生。而《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境界就是自然生态,就是天下和平!这是真正的侠情义胆,现在可以理解张艺谋何以要选择九寨沟等处景点拍摄“风光片”了吧!他是要展示庄子哲学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是要将庄子的“无为”变成影片中的“不杀”,将三种剑变成剑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二:琴棋书画——文化境界:从民俗文化到民族文化的升华
张艺谋为表现《英雄》的规定情境,将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尽皆揉入影片的情节进展和人物行为当中,使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中国文化的氛围。古琴、棋谱、书法……与片中的几位剑侠乃至作战阵势,在张艺谋的语境下竟然如此和谐统一。如果说他以前的许多影片的酒坊、染坊、大红灯笼等等,还只是一些民间民俗文化的体现的话。那么,在《英雄》中,他要凸现的,却是我们的大民族文化。所以,当秦军将士在风沙漫卷的战场上高呼着“风、风、风,大风、大风、大风”的“号令”而万箭齐发时,虽感觉到那是张艺谋惯用的手段,却又免不了再次被他震撼心灵。
长空与无名的那一场伴着古琴的决战,拍得是何等绝妙。尽管此段落只是两位武林高手一展“绝技”之“武打”。然,在张艺谋镜下,却秉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大写意手法,忽然撇开具体的“十八般武艺”,决战于一种非凡的“意念”之中。此时,镜头由彩色转为黑白,人物由现实进入梦幻,动作由激烈瞬间凝固……此刻,观众的心不能不同样在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此时此刻,画面“单调”了,语言“停顿”了,一切似乎变得十二分的简单。然而,此时无色胜有色,此刻无声胜有声!便是中国画的留白而不白,中国文化的“化实为虚”而不虚,全部在此一镜之中得以神奇体现。那一种空灵那一种深邃那一种悠远……其语言之复杂,其内涵之丰富,怎能不让人叫绝。
什么叫“出神入化”?什么叫意境深远?一种属于中国人的、传统的文化认同感会随同影片多处这样的镜头而让人激动不已。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某种奇观,稍稍有一点中国文化常识的人怎么会看不出这样的文化?然而,那么多经历过我们的高校教育的“泱泱学子”们,对此文化意蕴却毫无反应,却只看到“简单空洞单调”,不能或者不愿意领会其间奥妙,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还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三:诗情画意——艺术境界:从色彩的形式包装到风格样式的形成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此乃一切艺术创作之规则,电影艺术同样如此。一部电影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当依作品风格而定,一部作品选择什么样的风格,又当依作品表现内容而定。张艺谋自然深谙此道!他选择武侠,选择浪漫,来满足自己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就是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中国文化的,又合乎世界潮流的,还体现张艺谋自己个性追求的类型作品;他又选择历史,选择传奇,来承载他所要表现的武侠与浪漫。但艺术创造又是要突破常规的,张艺谋显然是一个既不愿重复别人又不愿重复自己创造型人才,所以他必须为《英雄》寻找到一种与题材体裁完全契合的表达方式,就是影片的形式包装。
庆幸,他找到了,而且非常完美。
喜欢或者不喜欢《英雄》的人,在这一点上却惊人地统一:都不能不承认影片拍摄得美轮美奂,不能不承认其视听效果的蔚为壮观。大漠风烟、秦王军阵,九寨风光、平湖出侠,几重画面便有几重色彩,一种叙述又是一种气势。张艺谋通过这些画面色彩营造出一种极具风格化的豪情,这种豪情甚至体现在镜头中的每一滴水珠上。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的未来。这一点,影片主演张曼玉有深刻领会,她在影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说:《英雄》其实是一部“很未来的电影”。是的,张艺谋正是以未来的眼光放眼世界,才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如梦如幻的又一种风格样式,又一种影片的类型。
只有在如此的类型与风格样式当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剧情的结构方式,情绪的渲染波动等,才显得和谐得体。张艺谋利用这种风格样式完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追求,这与他自己先前多部作品的现实主义追求完全是两码事。但却再次证明了他的艺术才华的多面性与多变性。
这个世界上,同时拥有两种艺术创造风格的艺术家非常罕见。美国的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斯氏既能够拍出《外星人》、《侏罗纪公园》那样的浪漫主义作品,也能够拍出《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现实主义佳作。张艺谋是另一位,张氏既有《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活者》那样的现实主义力作,又拍出了《英雄》这样的纯属浪漫梦幻般豪情之作。《秋菊打官司》可以朴实到演员巩俐挺着“大肚子”走在陕北乡间无人能识破,而《英雄》则又可以夸张到用英国的染料染红内蒙古胡杨树林的每一片树叶。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朴实,还是浪漫主义的夸张,张艺谋都能够做到极致,这就是艺术大家所能达到的程度!这就是艺术大师所以给我们的享受。
满意请给分
⑺ 2012电影影评
那也要看什么电影啊,看什么电影就会引起什么样的反映。本人也喜欢看电影的,呵呵~我喜欢看美剧。
异能神奇超能力之类,或者英雄拯救人世界什么的,有的惊恐的也不错。
通常看电影会哭会笑,会感动,或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有的反映社会上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等需要鄙视评击,。
有的反映人生世间百态,或者反映出什么道理真理的,很多都反映人性的片。
```````````有的是反映爱情亲情啊,重要啊取舍啊珍惜啊等。
有的就是刺激大脑细胞的拉。
看你喜欢什么样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呵呵我也看过2012。场面挺震撼,那就是警示人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匹夫有责。
杜绝污染环境的事情的,还有,朋友情亲情之间什么的,,社会现实呀,,大难各自飞,哎~人心否侧,人性。。要环保咯,珍惜有限资源咯。科技时代发达不错。
⑻ 《狂野大自然》的影评
白天里,热热闹闹的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伙伴们都使劲浑身解术,弄得前来观看玩耍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不亦乐乎。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动物们却依然有着足够的精神头,不会虚度一点光阴,等到动物园打烊之后,来自地球各处的各种动物们又开始了自己的狂欢派对,一同尽情地享受着玩闹、嬉闹的乐趣,那场面更胜过人类所有的狂欢节日让人忍俊不禁。但是,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乱了动物们原本欢乐幸福的生活。可爱调皮的小狮子瑞恩在与日俱增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勇敢地爬上了一辆远去的货车车箱,并随着货车上的货物要一同被辗转带到遥远的非洲去。这可急坏了狮子爸爸,为了救回心爱的儿子瑞恩。狮子爸爸号召了众多动物园里的好朋友们前来帮忙。长颈鹿、考拉、水蟒和松鼠都积极参加了这个由狮子爸爸领头的这支特殊的“寻子远征队”。经过一番准备之后,远征队雄纠纠地踏上了长途寻子的旅程。这群在动物园中养尊处优的动物远征队上天入地,要找回自己的伙伴,自然不会一帆风顺,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危险:在大街上被野狗追咬;在空中坐着海鸥翱翔;在海上乘船差点被撞沉;还莫名其妙的进了下水道,几乎丧命于鳄鱼之口,真是艰险重重,再加上几个伙伴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漫长而有趣的旅途中上演了一幕幕有惊无险的闹剧……
⑼ 地铁惊魂的精彩影评
本片是典型的心里变态的怪物杀人类型,场景是地下铁加地下道,主角是一个勇敢而正直的女经济人。画面不如《午夜食人餐车》精致动人,前面20分钟内容不够惊险刺激,有点拖沓又没有什么剧情进展,差点就准备放弃看完了,但是后来自从女主角和流浪汉一起去找人后,电影的气氛,剧情都跟上来了,特别是一路逃跑及进入诡异的房间,不断有新的场景新的地点,时不时一个恐怖点,围绕的一直是惊恐逃亡气氛,吊人胃口足,很好看。
最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不是海报的诡异也不是内容的恐怖,起因仅仅是想看法兰卡·波坦在恐怖片中是否还能如罗拉那样疾走,虽然我也知道为爱情奔跑通常都比为生命奔跑更热情奔放一些,但是在全片结束后,我不仅没有对波坦的奔跑失望,而且还记住了克里斯托佛·史密斯这个名字,本片的导演兼编剧,他编织的场景情节之精巧使观看过程充满了惊喜(惊喜这个词用的似乎不恰当)。
在遵守五分钟内发生事件的恐怖片原则方面,本片表现的中规中矩,地点是堆积整个城市排泄物的下水道,时间是午夜,当事人是两个普通的下水道清理工,之前一段经过抽桢处理的诡异黄色调画面把气氛烘托的非常之好,让人觉得这五分钟要不出点什么事儿简直没有天理,于是怪物很顺应天理和民意的出现并袭击了两人。
下一个镜头转回到似乎与下水道毫无关系的公关派对上,波坦扮演的模特经纪人凯特为了摆脱男同事盖伊的纠缠和去见梦中情人乔治克鲁尼,在招不到出租车的情况下只好去搭乘平时不屑一顾的地铁,由于售票机不接受20英镑大钞,她就拿这20英镑与带着小狗雷的流浪少女曼蒂换了一枚票卡,微醺的凯特在等八分钟后到达的末班车时睡着,醒来时发现地铁里空无一人并且所有出口都已上锁。
在她登上随后进站的列车之后,列车经过隧道时又忽然停车,一片黑暗中手持火机赶来的男人是追踪而来意图强暴她的盖伊,危机关头,盖伊被不明物体拉出车外袭击以致重伤,惊慌的凯特沿着铁轨跑回车站,在看到小狗雷之后,跟随着它找到了曼蒂和她的男朋友吉米,凯特用50英镑做报酬请吉米带她去找车站保安人员,一路上却遇到更多恐怖事件,盖伊、吉米、保安一个个在她眼前死去,她也在在一系列意外之后掉进了下水道,在暗处隐藏的某怪物眼里,她与以往的牺牲者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即使我们大声说:Run,Kate!Run!她就真有机会逃出生天么?
为了不影响大家观看的乐趣,我决定厚道一些,不再继续剧透了,开始讨论其他内容。
全片角色仅有凯特、盖伊、吉米、曼蒂、乔治(非克鲁尼)、克雷格五个人一个怪物而已,顺便为没有名字的保安甲和司机乙默哀一下,在空旷却相对封闭的地铁和下水道度过的这个夜晚,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纠缠在一起冲突或协作就构成了叫做命运的东西,而且命运偶尔也会小小的幽默一下,虽然恶意的幽默居多。
凯特要去见好莱坞最有魅力的男人乔治·克鲁尼,在一系列的亡命奔逃之后,她发现关在另一个铁笼子里的黑人居然也叫做乔治;怪物克雷格装模做样的穿上手术衣摆弄器械的场面让我想起《急诊室的春天》中的某风流倜傥的儿科医生,这个医生就是乔治·克鲁尼扮演的,想对克雷格说:KUSO也要有个限度吧?
盖伊的目标十分明确,得到这个美貌经纪人的肉体,即使用强暴的手段也无所谓,在兽欲即将得逞的时候怪物克雷格毫不留情的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哦……是给了他一刀子,挨了刀子的盖伊冷静下来,让凯特快跑,并在后来的某个时刻终于有机会对凯特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吉米和曼蒂,同为流浪者的一对情人,由于朋友不是离开了就是因为贩毒被抓了,只好寄宿在地铁的供热隧道里,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放弃他们的小狗雷,而且一直念念不忘要离开这个黑暗闷热的地方,回山清水秀的老家去生活,但是按照恐怖片原则,当一个人有了愿望的时候,这个愿望就必定不会实现。
乔治,一个不合适宜的人,在大麻被定义为毒品时携带它被判刑,等他出狱的时候别人带大麻却没事儿了,这让他很是郁闷,不过即使如此,他依然有着自己要照顾和想见的人——他的女儿。而且在某个时刻,为了不让凯特看到可怕的尸体,他抱住凯特的头绕开尸体走过去,这个小细节很让我感动,对他的女儿,他一定也是同样温柔细心的好父亲。
与之相对的,是怪物克雷格,从片中多处的细节可以看出,他是被某地下妇科大夫收养的弃婴,在大夫设在地下道中的诊所里,有许多没来得及出生就死去的婴儿尸体浸泡在防腐液中,作为他们之中唯一活下来的幸存者,在不讨论他是幸运或是不幸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知道他对地上社会和社会成员充满仇恨,在他看起来,那些人不过是切碎后可以饲养老鼠的粮食而已,他饲养老鼠,他就是老鼠的统治者,他就是下水道的领主。如果一定要想的复杂一点,那么克雷格就成为被人类社会遗弃和伤害的一种图腾,而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对受过的伤害进行报复而已,他的住所下水道,作为城市用来堆积排泄物的场所,在此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即使不去考虑波坦的精彩表演,不去欣赏张力十足的故事,不去注意充满黄绿蓝诡异色调的画面,仅就台词来讲,片中也有不少处充满机智和幽默的精彩对话,试举几例如下。
凯特拒绝盖伊的挑逗:“我对你只有两种感觉,怜悯和恶心”“那不如你先列出你可能要去的地方,好让我避开你”
吉米讨论足球比赛:“任何队和英国队比赛的时候,我都是支持他们的”
吉米警告凯特别碰有电的铁轨:“你别碰这条……还有这条”“到底是哪条?”“恩……哪条都别碰!”
我记忆最深刻的细节是:凯特打开一扇标着出口的门,发现后面是墙壁;在另一扇门后同样存在的墙壁上却发现了可以钻过去的洞口;是啊,希望后面隐藏着失望,可是谁说失望后面不会有有希望存在呢?
结尾处,凯特篷斗垢面脏兮兮的坐在地铁大厅墙角,抱着同样脏的小狗雷,一个等候地铁的男人走过她身边放下了几枚硬币,看着硬币,曾经在影片伊始冷酷拒绝流浪汉乞讨要求的凯特表情怪异的哭泣起来。也许对于凯特这个阶层的人,大多数几乎永远没机会去接近和了解地铁里的流浪者,但是那些流浪者却是一个客观存在,在长久的被忽视被伤害之后,其中的部分人即使异化成怪物克雷格,也不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
遗弃行为的阴影里,总是隐藏着仇恨的种子。
⑽ 急求专业影评
本片共有7个段落,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狗没有地狱》 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 《生命线》 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几千年前》 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距离托那12英里》 描写一个心脏病人自行驾车跨越荒野寻找求助的宝贵十分钟,大部分时间描写的是他行驶在荒漠里的艰难旅程。最后,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我们将被掠夺》 本段以戈尔参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为背景,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 《百花深处》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小号篇包括: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讲一个男子刚出狱,决定与心爱的女人到西伯利亚追寻新生活。风格维持了他一贯的冷硬叙事模式。
艾里斯的《生命线》以一个西班牙农家为对象,围绕着婴儿肚子出血而家人一无所觉的状态,引发出平静生活中潜藏危机的连串意象,颇有印象派的味道和大地耕作的凝重。
赫佐格的仿纪录片《一万年老去》讲亚马逊森林中一个原始部落的“快进”,信息丰富。
贾木许的《休息·化妆车·夜晚》是一个实时小品,讲一个电影女演员在化妆车休息十分钟的情况,戏剧性不强,但颇有幕后偷窥的味道。
文德斯的《12英里到特洛斯》兼具故事性和公路片风格,乃本集锦的上乘之作。它讲述一个年轻男子因食物中毒,自己驾车前往医院途中实在难以支撑,遂拦截了一个刚学会开车的女孩载他到医院急诊。主角在公路上的感觉,用非常感性的视觉形象加以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李的《我们被抢了》是纪录片,讲小布什和戈尔竞选总统的争议,重点是双方阵营在关键十分钟对选票输赢确知,显然戈尔一方认为他们是被牺牲了。
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优雅而伤感,通过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为他寻找已不复存在的故居,反映出时光荏苒,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正消失于推土机的隆隆声中,不胜唏嘘。片中以动画表现深巷旧宅的映像,颇有魔幻写实的迷人魅力。
大提琴篇包括: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讲一个印度传奇,中间穿插着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剧情,颇有点“南柯一梦”的味道。
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 》更具实验性,四格画面同时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物,“岁月不饶人”及人类沟通的主题颇为鲜明,但具体细节挑战理解力。
曼泽尔的《瞬间》反映同一主题,但极为细腻而流畅,它通过捷克演员鲁辛斯基不同年龄的镜头组合,呈现了一个帅小伙如何变成一个小老头。
萨伯的《十分钟后》讲述一个妻子不慎刺伤醉酒回家的丈夫,是中规中矩的小故事。
丹妮斯的《面对南希》讲一个教授和他的女学生在火车上讨论外国移民对本国的影响,有典型的法国式唠叨,但主题原地踏步,如同乏味的学生作文。
施隆多夫的《启蒙》则妙趣横生,古代贤人的语言配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组合成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彩反思。
雷德福的《沉溺于星》索性用科幻故事反映天上和人间的时间差,片中的老爸从太空旅行回来,儿子已经比他老多了。
戈达尔的《时间的黑暗中》依然是高瞻远瞩的梦呓,将世界大事和时光流逝融为一体。额··够了吧···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