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观后感500字
⑴ 幸福来敲门失孤观后感500字
第一篇:电影《失孤》观后感
去看《失孤》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再度启程,画面褪去,就想起了刘德华在春晚上唱的《回家的路》。这首由刘德华自己填词的歌,或多或少的诠释了他对雷泽宽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在《失孤》里,有着丝丝悲凉酸楚的诉说,也有着挣扎呐喊的发泄,更有向天讨要公理的怒泣。剧情的推进从雷泽宽的一个线索开始,根据网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个孩子和他的儿子情况很像,今年17岁,腿上有伤疤。一路波折雷泽宽最终来到了泉州,在这一段导演在叙述上略显不足,作为自己的荧屏处女作,在影片开头同时处理三条线索,让观众难以迅速带入,很多次疑问谁是谁的孩子?另一个女的又是谁?但是刘德华的演绎弥补了这一点,看到自己苦心寻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泽宽更多是犹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相认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坚持让自己回去,想做一次亲子鉴定。很难想象这对坚持了15年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打击。
通过影像,观众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与煎熬,还好,这时候曾帅出现了。这个4岁时被拐卖的年轻人,投出了试探雷泽宽那些欲解之谜的问路石。殊途同归的遭遇,让两颗受伤的心如父子般开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给予。
“曾帅!曾帅!”
“你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两人走在路上,曾帅被街边的小店吸引,雷泽宽发现身边的曾帅不见了之后,着急的在街上寻找,那一刻雷泽宽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看到我们调皮之后,严厉的责骂,爱其实就是那份对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个凉夜的街巷,曾帅在雷泽宽的怀里睡着了,雷泽宽细心地往曾帅的身上添加衣服。此刻,曾帅的眼角滑落泪水,他看似无意地往里面翻转了身子,把头深深地埋进老雷的臂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如默片般的镜头,看得令人心碎,也让我顿悟电影所释放的主题:失孤,既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孩子,自己变得孤独,更可以理解为失掉孤独。主人公都曾被罪恶剥夺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却在不同的生命缺口处得到了圆满的咬合,并谨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为女导演,彭三源有着女性细微的观察——在 《失孤》里,她没有刻意去传递愤怒的情绪,反而极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弃、有希望”的明亮主题。雷泽宽用那种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儿子却偏执请求“相认”的心酸绝望,来劝阻曾帅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亲妈的“失子母亲”相见,因为错位的不舍只会令当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线全然崩塌,雷泽宽不想让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扰。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理智的现实诉求。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世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是雷泽宽最后的追问。
而在我们中有大部分不是,换言之其实你已经是很幸福中的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词里说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那些羞涩开口的倾诉。
幸福,其实就在你不远的阑珊处。
第二篇:观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⑵ 失孤观后感作文初中生
⑶ 失孤电影观后感300字
符合女作家导演彭三源在以往编剧作品一向风格,她的首部执导大电影《失孤》拍得很精准,很细腻,也很大气,没有刻意的苦情催泪,却有一种真实的悲怆溢满银幕,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唏嘘,雷泽宽的摩托车轮,最终在绿色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寻子海报迎风招展,就像京剧中名将背后的靠旗,象征着不肯妥协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对寻找还是放弃的执念、悔恨、焦急、绝望,都随风散去,如诗般从容。
和以往的打拐题材不同,《失孤》从多个角度表现拐卖儿童这一敏感题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锲而不舍,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骑着摩托不断行走,询问,探访,历尽苦难,15年光阴春去秋来,苦苦寻觅着儿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则是被拐儿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则是一位被拐的孩子,因为特殊的身份,没有身份证,不能做火车、飞机,谈恋爱不能结婚,内心深处怀着对童年最简单的记忆:铁锁桥,竹林,母亲的辫子。
影片通过两个人的邂逅、同行,让父母和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泽宽和曾帅在同行的路上,渐渐产生不是父子、更胜父子的依恋,无论是一起吃霸王餐被罚刷盘子又被老板娘“调戏”的轻松一刻,泡澡后并排躺着“搞基”的幽默段落,在夜市里都害怕彼此走丢的潜意识,在每一个铁锁桥旁共同面对的失落,或是在打工洗车时的尽情玩耍,都给这一题材带来不同以往的情感体验,写意,鲜活,又极具真实感。
除了两人之外,吴君如饰演人贩子,梁家辉饰演的警察,孙海英饰演的失孤老爹,倪景阳饰演的都市妈妈,还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和志愿者,都从各个角度,各个不同的状态,组成一幅完整的群像。
⑷ 小学生失孤观后感300字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失孤》。这部电影是按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雷泽宽的父亲在寻找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被捌的时候是两岁,他找了十五年。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捌的修车小伙,于是两人一同踏上了寻亲之路,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看了这部电影,我非常感动,我们以后玩的时候不要离父母太远,不能随便乱走,还让我觉得,有些人为了赚钱捌卖孩子,真是太可恶了。捌的是一个孩子,毁的是一个家庭。我们应该关注宝贝回家网,让更多的人回到自己父母的怀抱,我愿意作一名志愿者
⑸ 失孤电影观后感700字,请帮忙啦!!!!!!!!!!
《失孤》观后感!
如果以一个词儿来分别描述《失孤》与《亲爱的》,就是颜色。《亲爱的》电影画面充满了冰冷刺骨的颜色,而《失孤》的电影画面则拥有着红绿相间的暖色,用颜色的区别衍生来看可道破其中玄机——《亲爱的》写实且残酷,《失孤》则拥有一股让人暖心的正能量,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同样是以拐卖儿童事件为题材,然而《失孤》的创作风格却是另外一种,作为一部有着公路片影子的寻亲电影,第一,《失孤》没有采用传统的剧情片故事架构,第二,没有刻意设置太多矛盾冲突,更多的是以情感的诉求为切入口引导观众进行想象,首先是贯穿全片的寻子之路,在人物心态上就很能让人产生共鸣和同情,其次是主人公雷泽宽(刘德华饰)的台词设置并不是太多,他的行为和思想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展现的,包括他遇到了和他有着相同遭遇的曾帅(井柏然饰)时,那种相濡以沫中溢于言表的父亲责任虽然隐晦,但却能深深触动观众,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莫过于当刘德华回头不见井柏然时露出的焦虑与不安的细节,虽然滑稽,但却让人倍觉回味与真实;与井柏然嬉戏打闹的过程,一个落寞孤独惯了的父亲找回了难得的笑容时是那么亲切与自然。与《亲爱的》的相比,《失孤》是平静、含蓄且又文艺的,其实以文艺片的方式来表现寻亲的故事是非常冒险的,然而正是《失孤》淡淡地却又恰如其分涌现的人文色彩反倒有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片名所谓《失孤》,在这里不仅表现了一个人物(或群体)的状态,其实也是一段心灵的启蒙,影片这里有三个人物对照,一个是因丢失孩子发疯自尽的妇女,一个是辗转全中国千里寻子的雷泽宽,还有苦苦寻找回家的少年,都形成了呼应又对照的关系,也是社会上不同受害者们的真实写照,然而《失孤》最主要回馈观众和社会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的励志主题,其实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彭三源拍《失孤》的时候刻意放弃了狭小的短景,而大量使用了宽阔的远景镜头,让明亮的光线不时照入到观众心里,也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失孤》的消沉和绝望。
整部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刘德华,雷泽宽这个角色绝对是他从影以来最大的突破,在《失孤》里,刘德华完全卸下了偶像包袱、褪去了港星的味道将一个执着、质朴却又可爱的农民父亲演绎得活灵活现,这还是让我感到比较敬佩的。他在影片中贡献了好几场让人印象深刻的催泪表演,一场是当井柏然找到亲生父母时,刘德华留下了不知是不舍还是喜悦的泪水;第二场是当他问卜僧人儿子还有没有希望找到时,眼神坚毅却又充满悲伤,戏味十足。相比这些戏里角色的感动,最令人动容的也莫过于全民偶像能够放下角色架子,躬力亲为让人们都去关注失踪儿童案件的举动了吧。
⑹ 小学作文电影失孤观后感500
《失孤》观后感
今天下午去看了电影《失孤》,本来 以为是一部苦情戏,但是看下来,发 现的确是一部佳作,全剧没有过于泛 滥的感情催泪,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 的升华。尤其是结尾处,雷泽宽的摩 托车在绿色的大地上行使,继续他的 寻子之旅,充满了对于生命残缺的不 妥协,使得该剧进入到了宗教和哲学 的境界。 作为一部描写拐卖儿童题材的影片, 其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作为被拐儿童 父亲的雷泽宽和被拐儿童的曾帅。刘 德华扮演的雷泽宽为了自己的救赎, 15年来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走、询 问、探访、历经磨难,苦苦寻找儿子 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则因 为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所以必须 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 社会人身份的建构。在同行中,他们 渐渐产生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依 恋。最后,曾帅找到了自己亲生父 母,而雷泽宽继续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这个维 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所以,一旦失去孩子, 父母的生命意义便大打折扣,而子女 拥有父母也才拥有根。同时,从影片 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很多家庭希望有 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卖儿童尤其是 男婴有着很大的市场。 作为一名曾经的准文艺青年,我这人 心思向来比较细腻,当然也和最近的 心境有关,所以我看这部影片时会结 合自己的心情做过度解读。在看这部 影片时,我想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 一个偶然往往会注定自己的人生轨 迹。在有的人看来很平常的幸福,对 于另一个人而言则是奢望。但是,这 也许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就像雷泽宽 的坚持,不是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 为了完成自己的救赎,哪一天心安 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来总是在追寻一个连 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梦",30几岁的人 了,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点不甘心, 可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也许有点 傻气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 找到了亲生儿子又如何?15年的时光 没有了,永远无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 成长的乐趣。可是,如果就此放弃, 他也不会甘心。但是,换个角度来 看,这15年来伴着希望的寻找,却也 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这15年,他不 会那么积极地帮着曾帅寻找父母。 其实,学问、爱情、人生也大都如 此。 当然,影片最后雷泽宽的顿悟来自佛 家的"缘"说。但是,我还是觉得基督 教应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更符合我的偏 好。甘心领受苦难和残缺,勇敢地前 行。
⑺ 《失孤》观后感
第一篇:电影《失孤》观后感
去看《失孤》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再度启程,画面褪去,就想起了刘德华在春晚上唱的《回家的路》。这首由刘德华自己填词的歌,或多或少的诠释了他对雷泽宽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在《失孤》里,有着丝丝悲凉酸楚的诉说,也有着挣扎呐喊的发泄,更有向天讨要公理的怒泣。剧情的推进从雷泽宽的一个线索开始,根据网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个孩子和他的儿子情况很像,今年17岁,腿上有伤疤。一路波折雷泽宽最终来到了泉州,在这一段导演在叙述上略显不足,作为自己的荧屏处女作,在影片开头同时处理三条线索,让观众难以迅速带入,很多次疑问谁是谁的孩子?另一个女的又是谁?但是刘德华的演绎弥补了这一点,看到自己苦心寻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泽宽更多是犹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相认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坚持让自己回去,想做一次亲子鉴定。很难想象这对坚持了15年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打击。
通过影像,观众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与煎熬,还好,这时候曾帅出现了。这个4岁时被拐卖的年轻人,投出了试探雷泽宽那些欲解之谜的问路石。殊途同归的遭遇,让两颗受伤的心如父子般开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给予。
“曾帅!曾帅!”
“你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两人走在路上,曾帅被街边的小店吸引,雷泽宽发现身边的曾帅不见了之后,着急的在街上寻找,那一刻雷泽宽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看到我们调皮之后,严厉的责骂,爱其实就是那份对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个凉夜的街巷,曾帅在雷泽宽的怀里睡着了,雷泽宽细心地往曾帅的身上添加衣服。此刻,曾帅的眼角滑落泪水,他看似无意地往里面翻转了身子,把头深深地埋进老雷的臂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如默片般的镜头,看得令人心碎,也让我顿悟电影所释放的主题:失孤,既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孩子,自己变得孤独,更可以理解为失掉孤独。主人公都曾被罪恶剥夺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却在不同的生命缺口处得到了圆满的咬合,并谨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为女导演,彭三源有着女性细微的观察——在 《失孤》里,她没有刻意去传递愤怒的情绪,反而极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弃、有希望”的明亮主题。雷泽宽用那种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儿子却偏执请求“相认”的心酸绝望,来劝阻曾帅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亲妈的“失子母亲”相见,因为错位的不舍只会令当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线全然崩塌,雷泽宽不想让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扰。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理智的现实诉求。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世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是雷泽宽最后的追问。
而在我们中有大部分不是,换言之其实你已经是很幸福中的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词里说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那些羞涩开口的倾诉。
幸福,其实就在你不远的阑珊处。
第二篇:观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⑻ 电影失孤的观后感
符合女作家导演彭三源在以往编剧作品一向风格,她的首部执导大电影《失孤》拍得很精准,很细腻,也很大气,没有刻意的苦情催泪,却有一种真实的悲怆溢满银幕,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唏嘘,雷泽宽的摩托车轮,最终在绿色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寻子海报迎风招展,就像京剧中名将背后的靠旗,象征着不肯妥协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对寻找还是放弃的执念、悔恨、焦急、绝望,都随风散去,如诗般从容。
和以往的打拐题材不同,《失孤》从多个角度表现拐卖儿童这一敏感题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锲而不舍,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骑着摩托不断行走,询问,探访,历尽苦难,15年光阴春去秋来,苦苦寻觅着儿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则是被拐儿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则是一位被拐的孩子,因为特殊的身份,没有身份证,不能做火车、飞机,谈恋爱不能结婚,内心深处怀着对童年最简单的记忆:铁锁桥,竹林,母亲的辫子。
影片通过两个人的邂逅、同行,让父母和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泽宽和曾帅在同行的路上,渐渐产生不是父子、更胜父子的依恋,无论是一起吃霸王餐被罚刷盘子又被老板娘“调戏”的轻松一刻,泡澡后并排躺着“搞基”的幽默段落,在夜市里都害怕彼此走丢的潜意识,在每一个铁锁桥旁共同面对的失落,或是在打工洗车时的尽情玩耍,都给这一题材带来不同以往的情感体验,写意,鲜活,又极具真实感。
除了两人之外,吴君如饰演人贩子,梁家辉饰演的警察,孙海英饰演的失孤老爹,倪景阳饰演的都市妈妈,还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和志愿者,都从各个角度,各个不同的状态,组成一幅完整的群像。
这本是随便一个情节就能煽出泪来的现实主义题材,可以拍得很戏剧、很冲突,很类型化,就像《亲爱的》曾经做过的那样,彭三源却没有那么做,刘德华也没有那么演,《失孤》坚守着作家电影的基本格调,通过锦绣江山,把生命的禅意融入人间悲剧,哀而不伤,悲而不凄,抒发出更深厚、更有韵味的情感,形成最贴心的抚慰,送给那些与亲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儿。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
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片尾,曾在《大支佬》《新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等影片中多次了悟的刘德华再度释然,雷泽宽问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还活着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说: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你坚持到了,便有相见之时。
佛家的禅语是大智慧,不会执着于具体的答案。天亮后,雷泽宽再次上路,行驶在无尽的路上,渐渐隐入那一片天地的无尽生命之中,那一条路对他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