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后感
㈠ 读后感(寒假作业)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觉得是那么亲切。想一想,我们已经四十岁的这一代人,有几个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有几个不知道其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呢?
翻开当年的爱书,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心一下子跳动得剧烈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个坚强的保尔又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重读此书,获益非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㈡ 观室语读后感
读”是感的来基础,“自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一定花了不少钱,,这倒是值得一看哦)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
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
㈣ 说出中国舞剧或歌剧的几个并写出其中一个观后感
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红珊瑚》、《柯山红日》、《洪湖赤卫队》、《江姐》等
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水月》、《霸王别姬》、等
《水月》是一出没有中场休息的舞作,共分八段。编舞由“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偈语获得灵感,舞蹈动作则根据熊卫先生所创“太极导引”的原理发展成形,佛家理论在此得到充满诗意的诠释,尤其是虚实、有无、阴阳之间的关系,配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旋律,仿如东西方在哲学、音律领域里的美妙相遇。幕起时一位舞者静观黑地板上白色的水影,之后舞台上方、后侧有镜子出现,显示舞者倒影,最后舞台被水淹没,舞者便在这片广阔的水镜上舞蹈。节目结束时,人去楼空,独剩余波荡漾、似有若无的水波。
艺术的终极是哲学,有深度的艺术一定是带有哲学意味的,《水月》就是这样一部能够体现哲学意蕴的舞蹈作品。太极、巴赫音乐、明镜与流水,几个元素在林怀民的脑子里偶然相遇,天意促成了“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主题。这句佛门偈语既是宗教的,也是哲学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沉静、空灵、超拔的大境界,也许只有代表着东方身体哲学的太极才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大提琴演奏家麦斯基对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异常缓慢的诠释方式,与舞蹈源源不绝的能量流动完美搭配,中西文化在意境上找到了吻合点。明镜和流水不只为点题之用,也营造了亦真亦幻,以不变映照万变的空间,构思可谓巧妙。至此,舞蹈、音乐、舞美与主题达到高度和谐,形、意、神得以完美统一。林怀民不是唯一探索舞蹈中运用太极训练的编舞家,但他能将传统的中国身体训练经过转换与诠释,与舞蹈的剧场结合,呈现如此深远的禅境,在不经意间使人获得生命的感悟,确实将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㈤ 读繁星春水有感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繁星春水》这篇是我完整地读过第一篇现代诗文,也是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看到这动人的大作,读完之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忽然在我的心中荡漾.
此诗集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歌颂为主题.《繁星春水》里的文字让我很惊叹,它的语句时而婉转优雅,时而高昂激越.它的语言很优美,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也似乎让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语句的精炼,能把一篇篇文章浓缩成一首首优美的诗,更因为它朦胧的诗意,留给我们遐想的余地,让我们感到诗人细腻的心情.
读这些小诗,似乎很亲切,因为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不添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悠,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又况是别离之夜.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读完这本诗集,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美的世界!这篇作品给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650字
生活中,幸运娃娃无处不在——多彩缤纷的小学,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是幸运的;交到一位知心的好朋友,是幸运的;读到一本好书,更是幸运的.翻开《繁星·春水》,我就成了一个幸运儿.
《繁星·春水》里充盈着许多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小诗,每一首都宛若夜空中的繁星,宛若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纯净,清新隽永,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令人迷醉其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而书中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是冰心对母亲倾注的那永恒的爱.在《繁星》里有这样一段,令我热泪盈眶: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多么情真意切呀!冰心奶奶的原名是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是根据“莹”字的含义而取的.冰心奶奶从小体弱多病,害怕生人,都是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久而久之,神圣的母爱深深的植入冰心的心灵中,成为了她一生歌颂的永恒主题!
的确,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当妈妈给我盛好一碗饭时,当妈妈做我爱吃的菜时,当妈妈给我盖被子时,我知道——这是妈妈的爱,它时刻萦绕在我耳边,成为我生活的旋律.
《繁星·春水》不止有爱的篇章,还有蕴含生活哲理的乐章:
我不会弹琴,
我只静默地听着;
我不会绘画,
我只沉寂地看着;
我不会表现万全的爱,
我只虔诚地祷告着.
是的,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我们漫步山林,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那一抹抹霞光;当我们走进大山,看着奔腾的瀑布,看着那一股股山泉.这时,你用心去欣赏,去感受,那夕阳倾泻的山林和飞流而下的瀑布带给你美的享受.
《繁星·春水》如一杯茶,似浓又似淡.
它浓浓的,芳香无比,像一朵傲雪的腊梅;
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出谷的幽兰.
读它,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600字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就叫做《繁星·春水》.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着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谢婉莹,是福州长乐人.冰心奶奶学富五车,《繁星·春水》是她将平时写的诗聚集在一起而编成的诗集.
冰心奶奶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着称,内容虽然简单精炼,但是字字千金;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意义深刻.从《繁星》中: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幸福.
不久后,冰心奶奶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外留学,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诗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乡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几句这么短的诗句,却能够出让我们体会出冰心奶奶写诗时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首诗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寥寥几句,却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冰心奶奶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诗含蓄深刻,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触动了……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关于思想,书上是这么解释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思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在下有幸访读了冰心奶奶所着的《繁星?春水》,明显,在老人家那零碎的思想里——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是什么?爱,小至墙角的一朵花,大至祖国的山河.父爱,顶天立地的顶梁柱;母爱,温暖沉沦心灵的避风港.爱是不经意的,却是照亮心灵的烛灯,是通往光明的窗口.
听!“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途,向着同一的归宿.”生命的历程是无止尽的长河,然而,一不小心,也会化进细小的泥沙.为何不互相珍惜,而要相互残杀呢?少了爱,人类是没有良知的!
世间有爱,不仅在于人类的情感.更多的来自大自然.春天里的爱,春光融融,春暖花开,是爱的希望;夏天里的爱,露珠晶莹,鸟语禅鸣,是爱的播种;秋天里的爱,霜林如醉,五谷丰登,是爱的丰收;冬天里的爱,朔风怒号,雪盖冰封,是爱的考验,冬去春来,又是一番朝霞绚丽.
关于爱,冰心奶奶赞颂着童贞,自然与母爱.在她老人家心里,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她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人类在爱中生活着,人类一直被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
是的,爱,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蔷薇,总是在我们寂寞之时,不经意地怒丽.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母爱颂_350字
如果问世界上什么是最伟大的?那莫过于母爱.我国着名作家冰心女士也唱了母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短短三十几个字,然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爱是孩子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人生唯一的避难所.
是妈妈把我们带到这美好的世界,他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每当我们犯错误,不听话,妈妈动手教育我们,痛的也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当妈妈为我们修补衣衫刺到手指,妈妈仍很快乐,因为只要我们的衣服穿在身上舒适,她就觉得很幸福了.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这却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无法报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用全世界最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表达.
母亲呵!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酣睡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读冰心《繁星》《春水》有感_1100字
读冰心《繁星》《春水》有感
在文学的长河中,有过许多着名作品,其中不缺乏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的短诗,它往往给人以深厚的启示.而在这类作品中,冰心的《繁星》《春水》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带着好奇的心理上网搜索这两部作品,并仔细阅读了一番.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足以给人以新的认识.
《繁星》《春水》是由一篇篇短诗所收集成的,这是冰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把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起来,从而形成了这两部作品.
冰心的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作者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其中有甜蜜的哲学,又有着作者对亲人的无边的思念;有着对青年热情的激励,又有着深情地劝诫;但同时又还有着冷静的头脑和清高的人格.其诗中笔意清雅,有着古典意蕴,让人读后被清雅的笔意所渲陶,被意蕴所提升思想.一篇篇小诗,给人一次次内心的重塑和震撼.
读完这两部作品,我的内心深有感触.其中不乏对诗中内容的理解,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两部作品,大致是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亲与童真的歌颂.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冰心用很多的笔墨来着重写这一部分.为的就是宣扬一种思想,以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冰心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也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冰心还把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其感情诚挚深沉,语言也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我想,冰心笔下的世界,恐怕是当时社会最需要的世界.
冰心的哲理诗更令人回味无穷,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虽然可能对我来说为时尚早,但所蕴含的哲理的确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一番.
冰心的诗在文学史上算是留下了痕迹,尽管对《繁星》《春水》的褒贬不一,但语言清新典雅,意蕴深长,意境上也给人无尽的思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读完文章,我感觉自己内心得到了提高,不像别的书,只关注情节,而少了份思考.读书,注重的便是思考.而现在,想找本这样的书,却颇有些难度.
在街头,摊贩们往往把一些漫画书、武侠、言情小说,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可以说,这几类书无疑是一些人的最爱.而想找几本正儿八经的书,则是难上加难.
再说书店吧,不能说是不注意这种“教育”,而更多的是“利”.一些教辅书、练习册,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顺应了当今人们思想潮流,但同时,不是也说明,我们的思想中,少了点什么吗?
其次是那些“名家”写的书,只是在表面上挑挑毛病,抓住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来“添油加醋”一番.仅此而已,这样的作品是不是却少了点深度呢?
读完《繁星》《春水》,不仅读出了作者的思想,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当今的文学史坛,能否多一些像冰心的这类作品,让我们的思想文化得到一个提升,让我们的素质得到提升的书呢?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150字
上个星期,我品尝了一本书,使我到了冰心先生的诗国里遨游了一圈.
这本书叫做《繁星春水》,是冰心先生的着作,虽然是几首诗,但里面却蕴含了许多珍宝.
在春水这首诗中,蕴藏了对孩子的喜爱;对青年人的关心等,不同的诗都融入了冰心先生的爱,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是冰心先生真挚的爱
从这首诗中,我可以从中看出冰心先生对孩子的爱,从“小麻雀!休飞进田垄里.垄里,遍地弹机正静静地等着你.”这首诗里“小麻雀”暗指儿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呵护与爱的感情.
请大家也来读一读!
杭二中树兰小学部六
镜花水月_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800字
流星,飞走天空,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然而这一瞥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繁星·春水》
读冰心的诗,就像在童年的帆船里航行,处处笼罩着纯真的气息,荡漾着清澈的笑颜,体味着远方海鸥的低唱;读冰心的诗,就像在母亲的臂弯里甜睡,处处吮吸着母亲的温暖,享受着温柔的抚摸,回味着幼时无聊的幻想:读冰心的诗,就像在自然的王国里漫步,处处欣赏着花儿的甜蜜,赞扬着草儿的谦逊,品味着累累果实的芳香.冰心,这位崇尚爱的哲学的女子,这名以母爱、童真与自然美为主旋律的诗人,用她清新淡雅的文字,为满怀憧憬的我们诉说了心声,令我在奇奇丽丽的诗文之中徜徉,交换彼此的心声.读冰心的诗,是一种享受.
浮云片片,晨雾未消,清爽的空气隐秘的弥漫在花圃之中,也许,她时常在这样的晨曦,漫步于花丛之间,轻抚怒放的玫瑰,高贵的百合,热情的康乃馨,淡雅的茉莉,任由露珠在纤细的手中翻滚,沾湿了衣袖,却只是温柔的一笑,爱怜般的透着一种溺爱的无可奈何.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么的晶莹明丽,纯真自然,令人陶醉其中.
潺潺流水,烈日当空,燥热的气息已笼罩于周遭的景物中,也许,她时常在这样的正午,静静地坐在小河边,轻轻拨弄着指间的细流,泛起一阵阵涟漪;河水映出她的妆容,淡淡的微笑似有似无.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么清新淡雅,令人仿佛置身于流水之间,清脆叮咚.
繁星点点,银月泛光,凄美的月光铺洒在地上,似绸缎般轻柔,也许,她时常在这样的夜晚,点上一抹清茶,坐在庭院之中,细细品味茶中的苦涩,回味着淡淡的茶香;轻挑杏眼,望着无边无垠的天空,望着柔和微笑的银月,望着默默闪烁的繁星,心中想到的应该是浩瀚无穷的宇宙吧.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么清韵悠长,就像品味一杯清茶,苦苦的,却有淡淡的甜去令人回味.
我想,正因为这许许多多的“也许”构成了冰心的文字,正因为这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让我被她的文字所吸引.《繁星·春水》多么好的名字,繁星下映着春水,春水中映着繁星,这一幅美丽的画面触动了多少人对美好的憧憬!
冰心的诗就像一颗流星,虽已远去,但留在人心中的美好恒古不变.
流星,飞走天空,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然而这一瞥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
初三:刘漫卿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1100字
轻轻地合上冰心的《繁星春水》,看着封面上那散发着浓浓春意的一池春水,我竟有些陶醉与留恋.从一开始读时的“朦胧”,到每每放下时的不舍,我逐渐走进了冰心的心灵,也越发喜欢她、敬重她了.
自始至终,冰心对于母爱的吟唱都深深地震撼着我.在她的笔下,母爱是万能的、完美的、安全的,是催人泪下的.隔着半个地球,她细细品读着母亲寄给她的信——温馨而诚挚,想到别离之前不懂得母爱动人至此,曾因微小的事物同母亲争吵,她深感愧疚;她希望每个人在母亲的爱光之下都能够自由、平等地生活……在冰心的笔下,几乎分不出母亲、母爱与诗的界限,泪水渐渐充满我的眼睛,我何曾像冰心这样透彻地理解过母亲,理解过母爱!
冰心的语言是清新而灵动的.在她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富有了生命,富有了感情,它们和冰心一起去倾听,去感悟,去吟唱,于是,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篇便从冰心的笔尖下流出,为我们奉献出一颗玲珑剔透的诗心.
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冰心与小朋友们之间那一份美好的情谊.无论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她都从没有间断过与小朋友们的交流.在一封又一封寄与小读者的信中,她始终用童真的语言和孩子们的思想方式来表达着对小朋友们的爱与思念,讲述着她的人生故事,勉励着孩子们进步再进步,教诲着小读者们做人的道理.那一篇篇通讯仿佛天上的繁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又犹如一池春水,缓缓地流入我们的心灵,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
如果说冰心是人世间一朵圣洁无比的花朵,那么《繁星春水》这本书就是那花蕊中香甜的花蜜,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繁星春水》这篇是我完整地读过第一篇现代诗文,也是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看到这动人的大作,读完之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忽然在我的心中荡漾.
此诗集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歌颂为主题.《繁星春水》里的文字让我很惊叹,它的语句时而婉转优雅,时而高昂激越.它的语言很优美,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也似乎让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语句的精炼,能把一篇篇文章浓缩成一首首优美的诗,更因为它朦胧的诗意,留给我们遐想的余地,让我们感到诗人细腻的心情.
读这些小诗,似乎很亲切,因为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不添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悠,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又况是别离之夜.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读完这本诗集,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美的世界!这篇作品给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650字
生活中,幸运娃娃无处不在——多彩缤纷的小学,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是幸运的;交到一位知心的好朋友,是幸运的;读到一本好书,更是幸运的.翻开《繁星·春水》,我就成了一个幸运儿.
《繁星·春水》里充盈着许多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小诗,每一首都宛若夜空中的繁星,宛若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纯净,清新隽永,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令人迷醉其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而书中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是冰心对母亲倾注的那永恒的爱.在《繁星》里有这样一段,令我热泪盈眶: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多么情真意切呀!冰心奶奶的原名是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是根据“莹”字的含义而取的.冰心奶奶从小体弱多病,害怕生人,都是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久而久之,神圣的母爱深深的植入冰心的心灵中,成为了她一生歌颂的永恒主题!
的确,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当妈妈给我盛好一碗饭时,当妈妈做我爱吃的菜时,当妈妈给我盖被子时,我知道——这是妈妈的爱,它时刻萦绕在我耳边,成为我生活的旋律.
《繁星·春水》不止有爱的篇章,还有蕴含生活哲理的乐章:
我不会弹琴,
我只静默地听着;
我不会绘画,
我只沉寂地看着;
我不会表现万全的爱,
我只虔诚地祷告着.
是的,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我们漫步山林,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那一抹抹霞光;当我们走进大山,看着奔腾的瀑布,看着那一股股山泉.这时,你用心去欣赏,去感受,那夕阳倾泻的山林和飞流而下的瀑布带给你美的享受.
《繁星·春水》如一杯茶,似浓又似淡.
它浓浓的,芳香无比,像一朵傲雪的腊梅;
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出谷的幽兰.
读它,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600字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就叫做《繁星·春水》.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着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谢婉莹,是福州长乐人.冰心奶奶学富五车,《繁星·春水》是她将平时写的诗聚集在一起而编成的诗集.
冰心奶奶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着称,内容虽然简单精炼,但是字字千金;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意义深刻.从《繁星》中: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幸福.
不久后,冰心奶奶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外留学,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诗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乡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几句这么短的诗句,却能够出让我们体会出冰心奶奶写诗时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首诗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寥寥几句,却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冰心奶奶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诗含蓄深刻,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触动了……
东中市实验小学六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关于思想,书上是这么解释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思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在下有幸访读了冰心奶奶所着的《繁星?春水》,明显,在老人家那零碎的思想里——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是什么?爱,小至墙角的一朵花,大至祖国的山河.父爱,顶天立地的顶梁柱;母爱,温暖沉沦心灵的避风港.爱是不经意的,却是照亮心灵的烛灯,是通往光明的窗口.
听!“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途,向着同一的归宿.”生命的历程是无止尽的长河,然而,一不小心,也会化进细小的泥沙.为何不互相珍惜,而要相互残杀呢?少了爱,人类是没有良知的!
世间有爱,不仅在于人类的情感.更多的来自大自然.春天里的爱,春光融融,春暖花开,是爱的希望;夏天里的爱,露珠晶莹,鸟语禅鸣,是爱的播种;秋天里的爱,霜林如醉,五谷丰登,是爱的丰收;冬天里的爱,朔风怒号,雪盖冰封,是爱的考验,冬去春来,又是一番朝霞绚丽.
关于爱,冰心奶奶赞颂着童贞,自然与母爱.在她老人家心里,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她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人类在爱中生活着,人类一直被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
是的,爱,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蔷薇,总是在我们寂寞之时,不经意地怒丽.
读了《繁星.春水》有感_母爱颂_350字
如果问世界上什么是最伟大的?那莫过于母爱.我国着名作家冰心女士也唱了母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短短三十几个字,然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爱是孩子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人生唯一的避难所.
是妈妈把我们带到这美好的世界,他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每当我们犯错误,不听话,妈妈动手教育我们,痛的也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当妈妈为我们修补衣衫刺到手指,妈妈仍很快乐,因为只要我们的衣服穿在身上舒适,她就觉得很幸福了.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这却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无法报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用全世界最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表达.
母亲呵!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酣睡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㈥ 白纸的传奇 王鼎钧, 读后感300字 ::>_<::
王鼎均王鼎钧,曾用名方以直,山东临沂县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愉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家。作品著述:王鼎钧的著作主要有:《文路》,《小说技巧举隅》,《广播写作》,《讲理》,《人生观察》,《长短调》,《短篇小说透视》,《世事与棋》,《文艺批评》,《单身汉的体温》,《情人眼》,《文艺与传播》,《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灵感》,《碎琉璃》,《文学种籽》,《海水天涯中国人》,《伶仃脚》,《秋水》,《人生三书》,《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散金台》(剧本),散文集《风雨阳晴》,《昨天的云》,《大气游虹》,《左心房漩涡》,《随缘破密》,《意识流》等.关于王鼎均在人群之中寻觅着你,就彷佛在海边捡起所有的沙粒,急欲发现你的踪迹,如果不能如愿,但愿还有来生!不怕他人笑我痴,我笑他人看不穿。人生阅历大文章━━谈海外作家王鼎均的散文艺术在海外,王鼎均的名字已斐声华文文学界了,但是大陆的文坛和读者就陌生多了,应当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把王鼎均的散文纳入“百花散文”书系,使我们得以认识海外这位在艺术上与余光中齐名的“散文大家”。王鼎均,1927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在台北任职于中国广播公司和幼狮文化公司,并一度主编《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七十年代后期远游南北美洲,最后定居于纽约。王鼎均一生多灾多难,颠沛流离,艰辛的人生阅历成为他极为宝贵的文学矿藏,也锻造了他广博深邃、沉郁顿挫的文风。他的散文或议论的事、或抒写性情,或谈人生修养或记游踪感怀,旁鹜八极,思接六合,含蕴深潜,包容乃大,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具有浓郁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他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原是与青少年谈修养的专栏文章,最能体现他散文的哲理色彩,是海外二十多年来长销不衰的“畅销书”。成就更高,更富创造性的思乡怀旧散文。正是这些散文,“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基础”(《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第八章)一、幻化的乡愁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王鼎均一代游子尽望乡。“乡愁文学”是台湾、海外文学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小说、诗歌、散文,各种体式,蔚为大观,佳作迭出,俯拾皆是,而且几乎全是呕心沥血、发之肺腑的感人之作。王鼎均很早就加入到“文化乡愁”的合唱行列之中。早期的散文集《情人眼》中就有《咖啡路》这样“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文章写“梦中的小精灵”沿着又涩双黏的“咖啡路”,向故乡飞,历尽险阻,寻到了故乡的“那一片黑瓦”,却是空寂无人,像进入迷宫,“冲进一扇门双一扇门,门外有门,门内无人”,而在“最后一道门”外,有一条笔直通向地平线的路,同样是“咖啡色,又苦又涩,没有辙迹”。这篇运用超现实手法写成的散文,通篇充斥着黏涩的咖啡路、蔽天的蚱蜢、煤灰般的雾、壮男的半截尸体、山洪、水灾和幽寂的庭院等意象,驳杂繁复,色调灰暗,很有点颓废情调。这表明了王鼎均的“还乡”从开始就有着“梦回”、“纯精神”的姿态,有一种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幻美。在《咖啡路》中,作者有意识运用了变形、魔幻、象征、暗寓等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而这些手法无一例外地使他的“还乡”笼上了一层悲观绝望的色彩,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做着徒劳的努力。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联系吧!去国之后,空间的距离未能使他的怀乡有所消减,相反,故乡越来越成为他的精神家园,只好“用写来雕刻自己,用写来治疗自己”。(《天堂》)1988年结集的《左心房漩涡》无疑是王鼎均文学历程中重要的收获,是他去国之后乡愁抒写的集大成者。在《红石榴》中,作家由人及已,讲到了他“心里”的一棵石榴树,关于石榴树和石榴的故事,结尾不由得叹道:“赤条条来,易,赤条条去,难。到死始知万事空?倒也倒不空,挖也挖不空。我忘不了的那几棵树,几个人,几处地方,几支歌,几件事,之类等等,你就让我记着吧,算我作梦,算我造谣,算我发高烧!”这是怎样的一种炽烈的乡愁呢?我想,这种乡愁应该是和作家生命纽结在一起的,是血和泪一起汹涌澎湃的。这样率直决绝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恐怕要在诗经、汉乐府、元曲中才能找到一些影子。特别是题为《大气游虹》的一组散文,把他的“乡愁”观阐释得婉曲多姿,慷慨悲凉,凄美异常,是研究海外华人半个多世纪以怀乡的心态不可多得的典范文章。文章以与音讯隔绝三十九年的故乡,好友通信的形式,把自己三十九年的乡愁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抒写,时而叙梦,时而回忆,时而独白,时而探讨,倾吐衷曲,如泣如诉,仿佛从胸臆中流出,真挚动人。开篇“明天继续”中写道:“我要把长江流给你看。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让你读我”。压抑了近四十年的乡情,一旦破闸而出,必将奔泻千里,惊涛拍岸,无拘无束。在“臣心如水”中,作家诉道:“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抛开政治上的偏狭,可以说王鼎均的乡愁不仅是炽烈的,也是理智的,他不重形式上的“回乡”而追求精神的“还乡”,他说“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正像有的学者分析的那样:哲学与文学中所揭示的现代人“被抛”感与存在的荒诞感,意味着人不仅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同时人的存在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漂泊的过程。这样,流浪成了人的自然也是必然的存在方式。寻找故乡,也就是寻找流浪的意义。他们(海外华人)更需要从人生形态上证明流浪的意义。(《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第八章)也许意识形态上的距离更甚于地理上的“海峡”,王鼎均虽然也在纽约替两岸的人转信,也写《两岸书香》,但他始终摆脱不了政治和历史的烙印,刻意使乡愁停留在镜花水月式的虚幻层面,自比“散落江湖的钞票”,唱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聊以自慰。这是人生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二、给的人看听我说,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找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去看人,去欣赏人,去和我们的同类和解,结束千日防贼,百年披挂。━━王鼎均“文学即人学”是一个经典的命题,这在王鼎均的作品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考察王鼎均的散文,触目的几乎全是回忆人,抒写人,叙述人,研究人,欣赏人,“看人”,几乎涵概了他的全部作品,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作家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爱看他们,爱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贵”,“慢慢看啊,每个人都是风景”,“我不是餐菊的隐士、吐霞的诗人,我对人文的兴趣大过自然”,“我对”‘人’的兴趣与日俱增,‘人’的差异与雷同,‘人’的适应与反抗,‘人’的外貌与内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人生三书”中,就是要告诉我们现代人怎样“熔铸完美的人格”,怎样更好地“参与现代社会,拥抱现代人生,使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一种多么积极健康的态度呀,而回忆记叙早年故乡人和事的一系列文章,有着更为独特的美学特征。下面,以《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中的文章为例,加以分析。王鼎均是喜欢写人而且擅长写人的,他以散文写人却有着不亚于一般小说写人的效果,题材广,角度新,开掘深,使读者心灵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王鼎均写人记事的散文,继承了鲁迅、李广田等现代名家的传统,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又大胆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当代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博采众体,熔铸百家,在题材的处理与境界的开拓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前人。首先是表现了人性的深度。刘再复谈文学的人性深度时指出:“我们所说的人性的深度包括两层意思:(1)写出人性深处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人情”的波澜和各种心理图景。(2)写出人性世界中非意识层次的情感内容。非意识的东西潜伏在人性的深层,它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会流露出来”。王鼎均正是通过人的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两大系统的交汇渗透,来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迷眼流金》中,通过写“我”青少年时期两次“想到死”的故事,巧妙地诠释了人从“生物层次”向“社会层次”进化的过程,比照意味十分明显。在《青纱帐》一文中,对人的双重欲望有着极为出色的刻画。故事写抗战时期,“我”刚参加了游击队,在高梁地里撞到了一对偷情的男女,女人(寡妇)警告说如果说出去就死,后又与中队长娃娃护兵夜间放哨,在小茅屋又“抓”住了那对男女,中队长和娃娃护兵趁机占有了女人,女人当夜悬梁自尽了。整个故事借鉴了小说的写法,以主人公“我”的见闻片段组成,然而故事始终在相互比照的两个层面上:以“我”的单纯善良凸现中队长、娃娃护兵的奸诈丑恶,以“我”满腔热情报国心切衬托中队长、娃娃护兵打着抗日的幌子满足私欲的阴险,以用死殉情的女人显出逃走男人的猥琐软弱,本来是展现人性泯灭的悲剧故事,却多有富有生机活力的景物、心理描写,以乐景写哀情。作家有意拉开了人物之间心理结构的横向距离。评论家孙绍振曾对这种“拉开心理结构的横向距离”的手法作过深入分析,他说:拉开心理结构的横向距离,最关键的是拉开情感距离,而在拉开情感的距离时,最关键的是拉开动机的距离。动机的“误差”,造成情感的错位,产生了美的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感错位的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美的结构•小说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王鼎均的许多写人记事散文都体现了这一奇妙的美学特征。这种举重若轻,内涵丰厚的散文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宝库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是善于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在《碎琉璃》的创作中,作家明确表示“以怀旧的口吻,敲时代的钟鼓。把个人放在时代观点下使其小中见大,更把往日投入现代感中浸润,使其旧命维新!”同样是写初恋,王鼎均把儿女情长放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背景中写,融入了的社会内涵,显得壮阔而深邃。在《红头绳中》,“我”忽然爱上了校长的女儿“红头绳儿”,因为日军飞机空袭,和校长女儿在防空坑里相遇,“我们的脸都红得历害,我有许多话要告诉她,说不出来”,决定写一封信,当面交给她,结果“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儿”。应当指出,作家在展现和刻画人物心里方面是卓越,或写动作或绘情态,或者干脆就是心灵的独白,往往能展现一种含而不露,言近旨远的境界来。在“红头绳儿”和校长要离开之际,我终于挤到正在看钟的她身后,“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作者接下来用了一个电影蒙太奇的组接手法:“我差一点晕倒。她也差一点晕倒。”“我”的晕是因为心理过度紧张,“她”的晕是飞机来空袭了。空袭过后,一切恢复了平静。多年后,又遇校长,才知道“红头绳儿”在那次空袭中失踪了,最后推测,校长女儿被扣在钟下,埋了。最后,写到做梦挖那口钟,“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照老样子叠好,似乎没有打开过。”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表达了作家美好的心愿,也阐明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微妙关系。这种把恋情放在战争的炮火中加以展现,颇有一种相互激荡、相互生成的混合美,你分不清作家是在写爱的感情还是写恨的感情,是写初恋还是写抗战,是写国家还是写个人,两者水乳交融,血肉不分。这种表现手法已经超出了“以小见大”传统樊篱。三是反思传统的哲理美。王鼎均早年接爱私熟教育,爱传统文化影响很深,随后丰富的人生阅历,培养了他善于观察人生悲剧的眼和不断思考人的意义的脑。王鼎均说: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思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楼肇明分析说,“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硬性切断了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作家对于“失去的一切”奶着无限地爱恋和怀念,而异邦文化的濡染,使得他有了相互比较的优势,这里,回过头去再看传统,无不生出“远近音低各不同”的心得与感慨来。《一方阳光》中,作家着意描绘了母子两人在不同轨道上滑行的心理轨迹,儿子大了,不能始终陪伴母亲,于是就有了“母亲放了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也不怪你’的境界来,我们不能不为凭空善翻新意的手法叫绝。《哭屋》中“二先生因为未及“进士第”,活着哭,上吊自尽后做鬼还哭,书房也历经战火,化为废墟,当听到熟悉的唐诗,哭声又起的传奇故事,这个“聊斋式”的故事反映了一个读书人的灵魂被时代套上锁枷极难摆脱的哲理。王鼎均的不少散文都写到了惩罚和毁灭的主题,描绘了传统文化、传统心理在裂变蜕化时的压力和痛苦虽然令人悲哀和无奈,却无疑是从旧的向新的进化的必由之路。《疯爷爷》中的疯爷,《最后一首诗》中的卜卦人,都因为时代的更替,表现出一种异于常人的姿态来,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反抗和留恋。在这种人生的透视和历史的显影中,无不蕴含着王鼎均的理性思考。三、兼容并包的艺术手法创作之道,我向往于兼容并包的弹性,认为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与窄化。━━余光中王鼎均是当代散文界勇破陈规的改革家,更是勤勤恳恳的实践家。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50多种作品文集,使他在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领域,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等都留下了他开创性的足迹。首先,结构与文调有一种大开大阖的气势。现代散文家李广田说过:“好的散文,它的本质是散的,但也须有诗的圆满,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王鼎均散文的结构看似随意,实为以意为脉,笔随情转的,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作者常常是多管齐下,繁弦合鸣,有时像歌咏,一唱三叹,杂沓往复;有时像小说,精雕细琢,简劲有力;有时像诗章,意象绵密,快速跳荡。运笔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时而空灵,时而平实,时而拙朴古雅,时而诙谐俚俗,平易自然而又奇纵变化,不可捉摸。读王鼎均的散文,如坐过山车,在作家用语言铺设的轨道上高速滑动,上下翻转,有一种险与美并存的刺激和快感,让人在不期而遇的险峻面前击节叹赏。其次重视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家非常善于用动植物来表情达意,在文章中经常出现:树、高楼、蝉、钟、鸽子、牛、河流、古城等意象,有时是实指,是运用了“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和谐而统一。正像作家楼肇明分析的那样,他将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象征,从而使他的笔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种哲学上本体论的味道。象征是深化文章题旨的重要途径之一,王鼎均的散文喜用象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美感。这种效果曹雪芹的《红楼梦》有,鲁迅的《野草》也有。三是讲故事的手法。王鼎均经常在文章中插入一个“故事”“传说”之类的东西,而这些故事嵌入文中,上下契合,浑然一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秦时的庄子,“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家都爱在行文中插入故事的方法,而尤以鲁迅、周作人弟兄的文章为多见。王鼎均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如《脚印》中,本来鬼魂拣生前的脚印就是荒诞不经的故事,推理一番又信手拈出旅店里两人夸口家乡楼高的故事,两个故事来了个“接力跑”,才完成了作家“浪漫而略近颓废的”乡愁观。值得指出的是,夹进一个故事,说理文章少了干枯古板,多了形象生动,抒情纪事文章能跳出本事,升华到意想不到的境界,这大概就是王鼎均热衷于讲故事的缘由吧。还有,超现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散文对人物的潜意识开掘的手法,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另外,王鼎均散文的语言自然晓畅,奇峭凝炼,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王鼎均的语言几乎全是口语,真素自然,不假粉黛,平中见奇,凝炼有力,常常给人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舒卷随心之感。这正是古人所称道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的语言美,是一种艺术技巧高度成熟的“大巧之朴”。台湾评论家张腾蛟认为王鼎均“把中国文字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这无疑是台湾诗歌一贯重视语言锤炼的功劳。王鼎均的记叙文字简净明快,如道家常,如“我立刻断定她受了委屈,在乡下,很不容易看到像她这样娇好的女人,却没有美满的生活”,本是淡淡的一句记叙,却包含着作者的判断、推理、几个转折、惋惜和悲悯等丰富信息,省略了不必要的关联词,更逼近于日常日语。又如写眼盲后感觉游行场面“大锣大鼓从我身旁察过,我从门上窗上摸到音波。突然红光一记,接着是颜料的香味扑鼻,不是巴掌,是风飘大旗”。写人物情态“没事的时候,他像个烟火神仙一般坐着,咂口酒、吸口烟,把烟喷出来,紧接着射出一股口水,射得很远”;写感觉心理“冷”,是一种毒气。冷是一种销镪水,冷蚀透皮衣、冷蚀透棉衣,再蚀透毛线衣、衬衫、内衣,向毛细管冲刺”。抒情的“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鞭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浅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我们注意到,这些句子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随着感情的波动起伏而时疏时密,变化无穷,且每个分句自成情境,读来爽利,一旦串接起来又极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这正是散文诗所具有的“语不接而意接”,“以少总多”的神韵,情感的浓缩,意象的密集,信息量的加大,达到了“纳须弥于芥子,微尘中见大千”的美学境界。此外,王鼎均的构词手法相当奇特,猛不防把一个本该“实”的词换成“虚”的词,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新鲜效果。如“漫天是雪,雪花大如手掌,飘成漫天讣闻”;“你以泪为标点,点断了我的浑沌,靠着你的灌溉,我长成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汽车也得了心绞痛”。本来平常的字词,却凭着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移用等修辞手法,巧妙搭配之后,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光彩。可贵的是,作家匠心独运,又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他求奇不过分炫奇,弄巧不泛滥技巧,没有把文章写成“汉大赋”或“天书”,他的一切文学技巧都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推重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认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若其文字之自然,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抑其次也”。(《宋元戏剧考》十二)我认为,这段评价也适用也王鼎均的散文。四、呼唤散文的黄金时代有人说,九十年代是散文的时代。这话不全对。如果说散文是有市场的,读者群庞大是有道理的;如果说散文创作繁荣鼎盛,佳作不断,就有些勉强了。谁都知道,余秋雨的“学者散文”风潮过后,散文创作正处于乱象丛生,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杂志、副刊的所谓“散文”越来越勾不起读者的兴趣,甚至有人对矫情做作的散文非常不满,发出“人生糊涂散文始”、“别指望散文结什么果”的牢骚(《文友》2000.12期)。倒是同一文化血脉的台湾、海外华人的散文备受读者的重视和青睐,余光中、三毛、罗兰、张晓风、董桥、尤今等名字为读者所熟知。这固然有吃惯了萝卜白菜,得来点海鲜,换一换口味的意思,也不排除台湾海外散文的感情、哲理、思维角度、表现等带来的冲击。像王鼎均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散文大家,我们应该地关注和了解,他将为我们“散文观”的更新带来多重的启迪。我们需要这样的震憾和冲击。让我以北师大刘锡庆教授的话来结束全文:倘当代散文能实现文体的自觉,真正走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之绝叫”的“写心自娱”、“独抒性灵”道路,向“内宇宙”大步挺进,对“心灵世界”深度开掘的话,那么,一个风格更加多样,更为绚烂的时代将会降临,作为个人文学“尖端”的散文的“黄金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㈦ 露水读后感怎么写一年级
看了被改编成电影后的宣传短片后被打动,我便对整个故事情节有兴趣,然后找原著看
了。原著不长,一口气看完了,脑海里萦绕着许许多多的想法和感慨,挥之不去,犹如此刻
阴霾的天气,有点压抑却很想倾诉,于是有了写下读后感的冲动。
“邢露,露水的露”
,露水现于晨,因为寒,成了露水,然而露水确实美丽动人的,还
能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遗憾的是人世间美丽的东西总不能长久,
露水也如此,
对于书中的女
主角更是如此,
红颜与露水的组合,
我们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却也有能预测到
这个女子终究不属于世界,
因为这个书名,
我们便能猜到这肯定是悲惨的结局。
虽然有心理
准备,然而还是被打动了,故事非常完整,却又留有许多空白,叙事方式非常有趣,迂回婉
转却又一气呵成,
炉火纯青的叙述能力和掌控情节节奏的能力让人佩服,
另外语言精致,
没
有一丝多余的文字,
虽然富婆花钱请人“虐待”儿子让其继承家业这个设计有点老套,
但当
中叙述的情感却相当真挚,
究其原因,
全体现在邢露这个复杂矛盾而悲剧的人物性格上。
邢
露在当今社会犹如一部分女人的缩影,
很有典型性。
我们可以说当今社会漂亮的女人太多了,
很多像她一样喜欢金钱,
追求虚荣,
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名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她们繁
华世界中不亦乐乎,
却容易迷失自己,
到最后就算面对镜子也认不清自己了,
她们爱的人或
许不是真正爱着的,
她们爱着的是虚荣,
是一切浮华世界的表面,
归根到底是自私地爱着自
己,也因此,她们会错过了真正想爱的人,丧失了真心去爱别人的机会。这部小说,虽然主
线依然是爱情与面包,
是真挚情感与人性欲望之间的正面冲突,
我却一点不觉得生硬和老套,
恰恰是被女主角打动了,我会同情她,想帮助她,呵护她,她表面孤高冷高,如此坚强,痛
到半死也强撑着说不要紧,
她的成长经历让她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墙保护自己,
其实也恰恰
是这城墙使得她最后遍体鳞伤。
她追求虚荣有错的,
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么一道欲望,
错只错
在她的家庭,没落的贵族后代使得她有强烈的自尊心,有品位,有文化,
使人从她身上感受
到她的高贵和不一般,
然而也是这个贵族后代使得她有强烈的自卑感,
加之家庭的经济状况
和父母亲的教育,她对贫穷厌恶、害怕、恐惧,她极度缺乏安全感,于是她试图掩饰、挽救
自身,而她也只能靠自己,谁也帮不了她(这也让我想起“女儿要富养”的一句话,其实不
一定要富,
但必须不能让她挣扎在贫穷里,
不能让她目睹贫穷的可怕,
更不能把摆脱贫穷的
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
。对她产生更大伤害的还是她的情感经历,因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一个小女生对爱情的期待,她全心全意去追逐过,
到最后换来的确是伤害、
欺骗,
受过伤害
后她更要筑起围墙保护自己,
这本没有错,
然而当她遇到真爱的时候她却犹豫而退缩,
她以
保护自己的名义来欺骗自己。
只差那么一点点,
她本可以得到幸福,
即使跟她想要的不一样,
但那种幸福或许更能燃起她对生活的期待,
但到最后却还是没法拯救自己。
我们无法知道如
果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她是否会诚实面对自己,
承认自己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真实存在的爱,
而不是虚荣金钱,我相信会的,要不然在生死那一刻,她不会为了戒指而丧命。
这么一个悲惨的美丽女子,她如此强大,
却又脆弱不堪,
最后的客死异乡、
香消玉殒又
有谁怜?有人说爱过她的人,可惜,
爱本来就虚无缥缈,
更何况是错过的爱,回首之后再多
也只是几句悼念一声惋惜。
我突然想起了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
怜”
。红颜似花,如花美眷,逝水流年,美丽的女子身上更多的却是美丽的哀愁和哀婉的故
事。林黛玉葬的是花,葬的还是青春,是爱情。而在《红颜露水》里,我们目睹无数人用金
钱葬送青春,
邢露则用青春追逐金钱,
在虚幻浮华的世界里追逐她华丽的梦,
如同一场祭奠
生命的梦。俱往矣,一切犹如镜花水月。这是否,也正是作者所要让我们认同的?
㈧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读后感(一):镜里看花一世缘——[清]李汝珍《镜花缘》
书籍信息:
《镜花缘》,作者:【清】李汝珍(约1763-1830),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8月第1次印刷,519千字,封面绘画:李光珍,内文绘画:梁昌正。
之所以特别列出封面和内文的画师,是因为我从前也看过其他版本的《镜花缘》,并没有见过配彩图的,但这一版首页的绘画长卷却深得我心,是很漂亮的和风。为这彩绘,入手也觉得很值得的。
我初次知道镜花缘,是在小时候去哥哥家玩,哥哥有本《镜花缘》小人书,画的是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海外游历,在两面国揭开两面人后面的头巾,看见了他们背后的狰狞面孔。看到唐敖往高处蹿了数丈,当时不知道前面有他吃了蹑空草的情节,还以为他是武林高手。当时看小人书时就觉得非常好看,可惜哥哥只有一本,故事就没有看全,一直引以为憾。后来上了大学,在图书馆看见了《镜花缘》小说,就马上借回宿舍,一口气读完了。时间一长,对前面唐敖出海游历印象深刻,后面的情节便记不清了。此次再与《镜花缘》相逢,入手一册,也算是我与此书的夙缘。
本书共一百回,前四十回和后六十回,内容虽有联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十回,才子唐敖官场失意,随出海做生意的妹夫林之洋游历海外,后六十回,唐敖之女唐小山(百花仙子转世,后改名唐闺臣)出海寻亲,与其他花仙转世的才女们相遇,并共同参加武则天举办的女子考试之事。前四十回,由于角色人数较少,游历主线清晰,读起来还比较容易,后六十回,百花出场,人物繁杂,众才女相聚言欢饮酒行令,琴棋书画各展才华,难免令读者眼花缭乱。岂止是才女相聚,分明是作者炫学。作者欲刻画才女,倘若自己腹中欠缺才华,这文章是万万写不出来的。作者不吝笔墨,极力描写各才女之才华,如身在百花丛中观百花齐放。
我曾在其他版本《镜花缘》卷首见到胡适的文章,胡适很推崇这本书,尤其赞赏女儿国一段描写,因其表达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镜花缘提倡女权,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实属难能可贵。前四十回借海外游历讽喻世情,笔法谐谑,入木三分,此为文学评论界共识,在此就不多说了。此次我特地细读了后六十回纷繁杂乱的百花相会之章,其实在后六十回作者也借书中人物之口,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议论和讽喻。如红红、亭亭在黑齿国女子考试中被一些关系户挤下来而名落孙山,唐闺臣劝其到唐朝参加女子考试,红红、亭亭也担心唐朝的考试是否也存在着不公平、找关系的现象。还有一处情节讲医治小儿惊风,李汝珍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惊风起源不同,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使用同一种药物医治,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可以说,镜花缘是一本作者借故事阐述自己观点的书。有些中国古典文学,作者意图往往较为隐晦,但李汝珍借此书阐述观点的目的非常明显,有关论战、观点的篇幅几乎多于情节。但有观点并不等于说教,作者借鲜活的情节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畅快淋漓,读之令人解颐,并无枯燥之感。
此书大力提倡女权,在当时不啻惊世骇俗,但作者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对女权的提倡还是不够彻底。本书的九十几回讲一群将领征讨女帝武则天,连破武氏把守的四关,后来扶中宗上位,武则天退位为太后。百花中有一些女子为破阵玉殒香消,还有一些因为夫君战死而殉身相从。因其有女子殉夫情节,所以我觉得作者女权思想还是不够彻底解放。不过时代不同,以现代观点作标准要求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未免太过苛求,作者见解独到、议论精辟,已经走在时代前列,不少现代作者亦难望项背。
另外,作者写女子参加考试,赞扬女子的才华,而对女帝武则天持反对态度,如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小说最后中宗继位,武则天退位,又似乎为观点自相矛盾之处。然而我以为,这是小说时代背景的局限,并非作者反对女子称帝、从政,不然,作者又何以令牡丹转世的阴若花回归女儿国做皇帝,并且有三位女子随之做了女儿国的大臣?破武氏四关的一段战场描写,风格与封神演义类似,失陷在阵中的将领,亦是失陷在酒色财气之内,仍然讽刺的是人心的贪婪与欲望。作者身在清朝,女主名字改为“唐闺臣,意为仍是唐朝闺中之臣,我想作者也许是在隐喻反对清朝统治吧,毕竟清朝文字狱厉害,不能写得太明显。
此书作为文学作品,其效果可以用本书最后一页的一段话来作结:作者之友有忧思之疾,读此书时而解颐,时而喷饭,不久即愈。敢情这书能治抑郁症啊?心情不太好的朋友们都可以看看。然后作者还有伏笔,暗示这本书没完,还有下文,说只写了一半,朋友就催他将这一百回先印出来,说他写稿太慢,等全都写完,指不定要到什么时候,写多少先印多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听说哪本书是镜花缘的续集了。而且镜花缘里一百位女子,也只是交待了一小部分的结局,一大半却还没有交代。不过未写出来的那部分似乎也不是那些女子的结局,而是武则天作太后时第二次开女科考试的事情了。要说没烂尾,有些女子的结局没交代,作者本人都说还没写完;要说烂尾吧,也不对,因为女主百花仙子已经了却尘缘,与剑侠颜紫绡弃世修行去了。所以,我猜是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完成,只是爱开玩笑的作者在结尾吹了个牛。
我疑惑了很久这本书为什么叫《镜花缘》,取的自然是水月镜花之意,但是我读了很久并没有觉得书里讲水月镜花。后来一想,大概是唐敖和唐闺臣父女都弃世修仙去了,所以尘世间种种富贵、种种磨难,如同镜花一般,虚无缥缈。如有续文,说不定会叫《水月缘》呢。
另外,发现作者对名字里带紫的女子很偏爱呢,颜紫绡、燕紫琼、宋紫菱都是女中剑侠,英姿飒爽,来无影去无踪。
李汝珍花费三十年心血,方写了五十二万字,装印成书,已算是极厚实的一本著作。当今网文,作者为了保持人气,动辄日更万字,速度虽快,其质量就很难说了。天下文章,能流传于世,莫不是消耗作者的大量才华与心血,方可写成。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此句令人一叹。
㈨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读后感]镜花缘读后感武则天废唐改周时,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成为唐敖之女唐小山,镜花缘读后感。唐敖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被革去功名。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兄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经商。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花仙转世的女子,后唐敖入小蓬莱山求仙不返。唐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明年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唐小山又去参加\"红文宴\"。作者理想中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于男子,从皇帝到辅臣都是女子。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虽然自明中叶以来,不乏歌颂妇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儿国\"却是李汝珍的独创。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里的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然而却斤斤计较,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常,对\"儒巾绸衫\"者,便\"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人们揭开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狰狞的本相。\"无肠国\"里富翁刻薄腌□,用粪做饭供应奴仆。\"穿胸国\"的人心又歪又。\"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所谓\"镜花缘\",取镜花水月之空幻无常义。与《红楼梦》颇为相似。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像一根根尖刺,戳在人们的胸口,更像一个个无法解脱的灵魂,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后感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读后感《镜花缘读后感》。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单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凄凉朴素,忧伤结束了。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结画中。读《西游记》读《西游记》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晚了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它是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就是令人着迷的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的本领,而后闯龙宫取得金箍如意棒,入地府撕碎生死簿,闹天宫推翻金銮宝殿,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惊天动地,不愧是吸收了日月精华的石猴。后被如来降服,跟随唐僧取经,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孙行者有了人性的光辉,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我觉得他虽然莽撞,但不失真性情,像一个孩子并没有人教导他真正的价值观,所以唐僧就担任了老师这个角色,教导孙悟空这个孩子怎样学会追求,怎样学会仁慈。他并不像唐僧那样太过善良,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独特的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的象征,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我觉得交朋友就应该是孙悟空这样的人。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或恶意地极力挽留他,甚至给他金山银山,乃至整个国家,可是他都拒绝了,我想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要取得真经的信念吧。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坚持和一心一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为人当善良处世,自会有好的报应。但当应避免像他一样愚昧的慈悲。我觉得唐僧更像一本规范道德伦理的书,怎们运用它要看每个人自己的理解。猪八戒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憨厚淳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而沙生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可以说他的忠诚朴实勤劳勇敢是每一个人都尊敬的,大家都希望有这样一个朋友也好,徒弟也好,仆人也好在身边,因为他不离不弃。一个做大事的人身边总少不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像《水浒传》里的关云长,忠诚的化身。虽然《西游记》里我们很久了,但是它中的人物依然是我们在现代也能见到的,可见作者功底的深厚,可是我唯一觉得不平的是,难道只有天生或者前世有能力的人才能成功吗?作者是否在暗示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呢,这使我十分不理解的地方。MSN()〔镜花缘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墨攻》观后感300字
《墨攻》并没有象传统大片那样,过分的刻画一些太过惟美的画面,贯穿始终的色彩不是那么艳丽,而剧中血流成河的场面反而成了最艳丽的画面,艳丽的令人震惊。故事也没有那些过分磅礴的音乐,只是有着应景而又不会夸张之乐。一切都是淡淡的,逸悦的妆容,众人的服饰,甚至于革离与逸悦的爱情,也是如此,淡淡的,却又如此的令人回味着,咀嚼着。两个小时的时间,过的很快,电影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除了梁王偶尔两句调笑的对白外,整个观片过程都是紧张着的。
故事以战国时期赵国攻打燕国途经粱国为背景,拥有十万军队的的赵国,对仅有四千民众的燕国可以说是势在必得的。而怯弱的梁王也从来没相信过自己可以与赵国为敌,所以他向“非攻兼爱”的墨家提出了援助。墨家思想“非攻兼爱”,他们眼中的世界应该是没有战争,没有伤亡的,他们希望中的世界是人人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所以他们反对战争,反对伤害。即便如此,墨家此时却早已凋零,在梁王发出请求救援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对他做出响应,除了革离。
在那样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战争已经成了解决问题唯一的手段了,革离偏偏在这个年代出生了,战国春秋,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时间,200多年的混战,一直到秦王的一统天下,我想这一阶段,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天下纷争最长的年代了吧。这样的乱世,天下分久必合之势,注定了战争的发生,革离以一己之力根本无能抵抗战争,无能挽救些什么。
然而革离还是来了,孤身前来,只为挽救梁城,减少伤亡。他的出场,没有宏伟气势,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很平淡的,城门外,沙尘中,远处,慢慢的一个人一匹马,不是很高大的身材,麻质的粗布衣服,略微有些杂乱的胡子,仅此而已。然而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墨家战士抵挡住了赵国的十万大军,俘获了美丽少女逸悦的芳心。他那平凡的外表下,隐藏了太多的智慧,太多的才华,一人之力抗十万人,听起来似为无稽,然而他却是做到了。可是这样真的做到“非攻兼爱”了吗?他用来阻止赵国进攻的手段,也同样是武力,是生命,是牺牲,除此之外,纵使他有赢政之能,亦难阻止天下之争。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赢得战争,只有赢得了一场战争,才能结束一场战争,而当你赢得了天下战争的时候,那么才可以真正的做到非攻吧。
智者的思想需要有知遇之人的理解,然而梁王一定不是革离的伯乐。或许开始革离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任,或许革离并无任何的二心,然而嫉妒与残忍让梁王不能忍受革离的存在,所以在赵国诈装退兵的时候,他选择了杀死革离。他的眼中有的只是梁这片小小的土地,他看到的只是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封建君主统治的实现。他残暴,擅妒,胆小,阴险,这样的人注定会亡国,革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梁国,然而他却不能拯救自己。我知道他对这一点是有认识到的,所以才会有他在梁适临死前说的那些话,所以他才会不接受梁适的跟随,然而在他放弃梁适的那一刻,又是否会想到因为自己的放弃,而导致了梁适的死亡呢?兼爱,兼爱天下之人,没有战争,没有牺牲,这样的生活在那个年代,如镜花水月,纵使昙花一现,亦不能长存。
关于逸悦,开始我以为这会是本男人戏,逸悦只会是个点缀,一个美丽的花瓶,一丝艳丽的色彩。可是我错了,她,确实很美丽,然而她绝不是男人丛中的点缀,她勇敢,刚毅,秉承父志,带领着属于她的骑兵,她坚信爱情,从一开始起就对革离不离不弃。战场上,她英雄杀敌,不输男儿;战场下,她深爱革离,柔情似水;山顶上,她从容镇定,不怕牺牲;殿堂上,她不畏强权,忍受割喉之痛;水牢里,她看着自己爱的人,直至溺死,她绝望的眼神感动了影院里所有的观众,更在革离心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印记。
墨攻里我并没有看到真正的胜者与败者,我看到的只是那些信仰坚定的人们。革离,坚信“非攻兼爱”,他周游列国,阻止战争,虽然对逸悦他一开始采取了暂时的回避,然而最后他还是坚定的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女人;逸悦,深爱着自己国家的同时,也深爱着革离,她的生命注定在两者之间徘徊;巷淹中,骁勇善战,纵使他是侵略者,但他始终是名真正的战士;子团,同样深爱国家,直至最后,方才领悟,战争的残酷,所以他选择了离开;梁适,从不可一世的公子到深信革离的追随者,然而命运还是残忍的为他安排了死去的结局;甚至于梁王,也坚信着自己的统治不可颠覆,自己永远是唯一的统治者,他宁愿选择投降,也不愿意身边的有半点分享自己权利的想法,纵使这样的人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