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篇观后感
Ⅰ 急求一篇两千字的关于《蒋介石传》的读后感!!!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报效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族,提携和包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甚至那个人是抢走所有家产的大哥。在他退守台湾时,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军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对待而把自己所有族亲全都带走,却丢下了溪口千千万万的和他毫无血缘的人。但这些保留下来的故居,这些曾经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的遗留物都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军阀留下来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牺牲别人并掠夺更多财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书中最后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出现一个叫蒋介石的人,也会有另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选择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已。
Ⅱ 蒋介石的读后感100字左右
[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从酒店辗转到这里来了之后,每天在学习之余偶尔的空暇之间,一直都在看《蒋介石传》,聊作为精神放松的最佳课外读物,蒋介石读后感。这些天终于看完了。
最后的结局是蒋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与过究竟该怎样定论?留下天下后人评说,该书作者最后肯定了蒋的两大历史功绩:坚持抗日战争直到胜利与发展台湾经济,对于蒋氏的评论有这么几个词:坚强,刚毅,固执,以至于暴戾,狡黠,独断专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摄人,总是充满信心地战斗,以及奋斗中的悲壮气度。
我想少年的蒋介石就已经是特立独行,不同于凡人的了,他有着专横的性格,高昂的斗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理想的追求,书中写到他对于赴日留学,以及对于国民革命的毫不松懈的追求执着得让我赞叹他的意志坚定,少年时期的他曾于镇上师从蒋谨藩,习读《大学》,《中庸》,《易经》。1904年,十七岁转入宁波箭金学堂,从此开始接受性理学,富国强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国藩的强邦御辱,定内乱,忍外侵,以及王阳明的唯心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方针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时期,蒋介石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才是救国之道只后就一直坚定地历尽磨难赴日留学。在日本认识陈其美,通过其介绍认识孙中山然后积极投身地投入到国民革命的历史浪潮中来。然后为了个人目的耍尽心机随着职位的上升,权力欲望的膨胀和驱使最终走向了领导中国独裁专权的道路,进而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发展,成为了历史风云人物,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
通过蒋介石人生奋斗历程,我认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一个人,也许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未来的构想是茫然无知的,但是随着对兴趣爱好的尝试,他的目标和理想就会逐渐地清晰坚定。所以我想一个人在他还没踏入社会之前经常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担忧是很正常的,因为理想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在校园的黄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学坐在一起聊出来的。二,每个成人的思想动向以及行为决策都会受到他青少年的阅读书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响。小时候虽贫穷但纯朴的教育或许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是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将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后人生路上各种困难从而成就其非凡的事业。 想必蒋介石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为什么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时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够改变许多事情的时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蒋在风云变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时代更是深受曾国藩“小不忍则乱大谋”王阳明静心修身.等.治国心经的影响,乃至每日必静坐默念咒语,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他还有一个良好到了读书特点“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中卷以前是绝不会旁骛其他书籍的。”
至于,在大陆的惨败,蒋显得气愤异常: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我是被国民党败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战略上的失误,物价飞涨,军费大增,失去民心,经济的崩溃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带着长子蒋经国在家乡奉化溪口的母亲坟上最后跪拜,悲壮转身感叹,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大陆.......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明显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但他时刻并没有忘记反-攻大陆,颇有“卧薪尝胆”之志。感到了国民党的日益腐-败,堕落,从此开始大力整顿,实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减租,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改革教育,尊师重教,厉行节俭甚至每日三餐总统府的餐桌也只是两菜一汤,他的座驾一直是在大陆上的旧车,衣服也是四套旧衣。这些努力使得台湾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地区亚洲四小龙之一
Ⅲ 蒋中正,中的“中正”出自那篇文章
《周易》,《豫》卦六二爻辞本义曰: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其中有一卦叫“豫”内卦,其卦辞为“利建候行容师”即有利於建国封候和行军作战的意思。
根据《彖传》“一刚应五柔而志于上行,顺理而运动”。豫卦的六二爻辞:“介於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於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 蒋公的名字就采用这一卦的美好意境
请迅速采纳谢谢
Ⅳ 《蒋介石的“黄金内裤”》读后感
[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从酒店辗转到这里来了之后,每天在学习之余偶尔的空暇之间,一直都在看《蒋介石传》,聊作为精神放松的最佳课外读物,蒋介石读后感。这些天终于看完了。
最后的结局是蒋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与过究竟该怎样定论?留下天下后人评说,该书作者最后肯定了蒋的两大历史功绩:坚持抗日战争直到胜利与发展台湾经济,对于蒋氏的评论有这么几个词:坚强,刚毅,固执,以至于暴戾,狡黠,独断专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摄人,总是充满信心地战斗,以及奋斗中的悲壮气度。
我想少年的蒋介石就已经是特立独行,不同于凡人的了,他有着专横的性格,高昂的斗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理想的追求,书中写到他对于赴日留学,以及对于国民革命的毫不松懈的追求执着得让我赞叹他的意志坚定,少年时期的他曾于镇上师从蒋谨藩,习读《大学》,《中庸》,《易经》。1904年,十七岁转入宁波箭金学堂,从此开始接受性理学,富国强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国藩的强邦御辱,定内乱,忍外侵,以及王阳明的唯心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方针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时期,蒋介石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才是救国之道只后就一直坚定地历尽磨难赴日留学。在日本认识陈其美,通过其介绍认识孙中山然后积极投身地投入到国民革命的历史浪潮中来。然后为了个人目的耍尽心机随着职位的上升,权力欲望的膨胀和驱使最终走向了领导中国独裁专权的道路,进而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发展,成为了历史风云人物,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
通过蒋介石人生奋斗历程,我认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一个人,也许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未来的构想是茫然无知的,但是随着对兴趣爱好的尝试,他的目标和理想就会逐渐地清晰坚定。所以我想一个人在他还没踏入社会之前经常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担忧是很正常的,因为理想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在校园的黄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学坐在一起聊出来的。二,每个成人的思想动向以及行为决策都会受到他青少年的阅读书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响。小时候虽贫穷但纯朴的教育或许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是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将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后人生路上各种困难从而成就其非凡的事业。 想必蒋介石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为什么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时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够改变许多事情的时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蒋在风云变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时代更是深受曾国藩“小不忍则乱大谋”王阳明静心修身.等.治国心经的影响,乃至每日必静坐默念咒语,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他还有一个良好到了读书特点“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中卷以前是绝不会旁骛其他书籍的。”
至于,在大陆的惨败,蒋显得气愤异常: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我是被国民党败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战略上的失误,物价飞涨,军费大增,失去民心,经济的崩溃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带着长子蒋经国在家乡奉化溪口的母亲坟上最后跪拜,悲壮转身感叹,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大陆.......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明显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但他时刻并没有忘记反-攻大陆,颇有“卧薪尝胆”之志。感到了国民党的日益腐-败,堕落,从此开始大力整顿,实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减租,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改革教育,尊师重教,厉行节俭甚至每日三餐总统府的餐桌也只是两菜一汤,他的座驾一直是在大陆上的旧车,衣服也是四套旧衣。这些努力使得台湾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地区亚洲四小龙之一,
Ⅳ 蒋介石的故事读后感急了300字
[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从酒店辗转到这里来了之后,每天在学习之余偶尔的空暇之间,一直都在看《蒋介石传》,聊作为精神放松的最佳课外读物,蒋介石读后感。这些天终于看完了。
最后的结局是蒋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与过究竟该怎样定论?留下天下后人评说,该书作者最后肯定了蒋的两大历史功绩:坚持抗日战争直到胜利与发展台湾经济,对于蒋氏的评论有这么几个词:坚强,刚毅,固执,以至于暴戾,狡黠,独断专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摄人,总是充满信心地战斗,以及奋斗中的悲壮气度。
我想少年的蒋介石就已经是特立独行,不同于凡人的了,他有着专横的性格,高昂的斗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理想的追求,书中写到他对于赴日留学,以及对于国民革命的毫不松懈的追求执着得让我赞叹他的意志坚定,少年时期的他曾于镇上师从蒋谨藩,习读《大学》,《中庸》,《易经》。1904年,十七岁转入宁波箭金学堂,从此开始接受性理学,富国强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国藩的强邦御辱,定内乱,忍外侵,以及王阳明的唯心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方针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时期,蒋介石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才是救国之道只后就一直坚定地历尽磨难赴日留学。在日本认识陈其美,通过其介绍认识孙中山然后积极投身地投入到国民革命的历史浪潮中来。然后为了个人目的耍尽心机随着职位的上升,权力欲望的膨胀和驱使最终走向了领导中国独裁专权的道路,进而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发展,成为了历史风云人物,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
通过蒋介石人生奋斗历程,我认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一个人,也许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未来的构想是茫然无知的,但是随着对兴趣爱好的尝试,他的目标和理想就会逐渐地清晰坚定。所以我想一个人在他还没踏入社会之前经常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担忧是很正常的,因为理想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在校园的黄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学坐在一起聊出来的。二,每个成人的思想动向以及行为决策都会受到他青少年的阅读书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响。小时候虽贫穷但纯朴的教育或许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是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将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后人生路上各种困难从而成就其非凡的事业。 想必蒋介石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为什么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时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够改变许多事情的时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蒋在风云变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时代更是深受曾国藩“小不忍则乱大谋”王阳明静心修身.等.治国心经的影响,乃至每日必静坐默念咒语,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他还有一个良好到了读书特点“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中卷以前是绝不会旁骛其他书籍的。”
至于,在大陆的惨败,蒋显得气愤异常: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我是被国民党败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战略上的失误,物价飞涨,军费大增,失去民心,经济的崩溃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带着长子蒋经国在家乡奉化溪口的母亲坟上最后跪拜,悲壮转身感叹,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大陆.......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明显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但他时刻并没有忘记反-攻大陆,颇有“卧薪尝胆”之志。感到了国民党的日益腐-败,堕落,从此开始大力整顿,实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减租,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改革教育,尊师重教,厉行节俭甚至每日三餐总统府的餐桌也只是两菜一汤,他的座驾一直是在大陆上的旧车,衣服也是四套旧衣。
Ⅵ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800字
爱国电影《铁血》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爱国电影《铁血》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战争巨片《铁血》,9月1日起开始国内公映。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昆仑关战役的悲壮场面。
8月31日,在北京新世纪影院举行的《铁血》首映式上,剧组主创人员出席了与北京各媒体的见面会。民革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抗战将士的后代等近300人观看了这部电影。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铁血》反映的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著名战役昆仑关战役。1939年冬,侵华日军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部队第五师团与第十八师团,在华南北部湾沿海钦州一带突袭登陆,攻占南宁,妄图切断当时中国大后方唯一畅通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陆军第五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与日军王牌机械化部队激战近月,终于夺回地处西南国际交通线咽喉地带的昆仑关。
在这场激烈的攻坚战中,中国军队全歼了日军精锐的21旅团,击毙日少将中村正雄并基本消灭了该旅团的全部指挥官;中国军队亦付出了1万人以上的伤亡。
电影《铁血》在描摹这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时,既着力刻画了杜聿明、戴安澜、郑洞国等国民党将领的内心波澜,也真实再现了下层官兵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从而将战争宏观与战壕微观紧密结合起来,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据影片制片人兼出品人陈敦德介绍,昆仑关战役是8年抗战中,中国从防御阶段转为相持阶段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后修建了昆仑关战役抗战烈士陵园,战役中阵亡官兵的姓名都刻在大理石墓碑上,蔚为壮观。虽经60年风雨,陵园至今仍旧保存完好,悼念群众络绎不绝。
我记得片中的日本将士说了一句话:“打败一个阵地并不难,但要打垮人民爱国反抗的精神是非常之难!”当中华人民开始反抗时,日本帝国傻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华人民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能为国捐躯。
《铁血》这部片子里正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之心。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五连长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阻止部队前进的碉堡炸掉。五连长说:“如果我不把这颗该死的虎牙拔掉,你就拿我人头!”他指挥部队拼命地往前冲,手里拿着一个粗棒子,上面捆着五颗手榴弹或是几个炸药包。革命战士个个往前冲,为了祖国,为了乡亲父老,为了死去的同胞们报仇!但他们毕竟是血肉之躯,冲到近处,就快成功时,被敌人的机枪扫中,倒在了死去战友的身旁。接着,又是一批士兵冲上去,又是一批士兵倒在血泊中。连长看着平时的战友一个个离开了人世,对世界撒手而去,心如刀割。看到只剩下最后几个人了,一把夺去战友手中的一挺自动步枪,对着仅剩的战友喉到:“为了中华民族,冲啊!”一个战友拦住他说:“连长!这又是何苦呢?”连长还没听完,已冲了上去。结果还没跑到一半,他抽出手榴弹,拉了弦。就在这时,他深中数弹,艰难地抛出手榴弹后倒在地上,成为了一名烈士。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此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北京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
随即,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第1号公告。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检阅毕,朱德总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指出:“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14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阅兵式持续近3个小时,此时天色已晚,长安街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一队队游行群众高举红旗和红灯,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探身栏杆外,不停地向广场上的群众挥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扩音机前大声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广场上,人们热情洋溢,载歌载舞,万众欢腾,尽情地欢度新中国的第一个夜晚,节日的首都沉浸在幸福、喜悦和欢欣鼓舞中。这一天,在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有了如今的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
Ⅶ 《蒋介石之南京保卫战》读后感八百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读文章读书的感觉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写读后感最好是实际写自己的感悟。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Ⅷ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读后感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是郭沫若著名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以版无比愤怒的心情,详尽而权具体地揭露了蒋介石阴谋制造“赣州惨案”、“南浔事件”和“安庆惨案”的血腥罪行,撕下来蒋介石的种种伪装,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暴露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这篇文章写在“四·一二”政变以前,响亮提出来“打倒蒋介石”的口号,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就郭沫若个人来说,这篇在革命的黑暗时代公开讨伐蒋介石的文章,是他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更代表了郭“旗帜鲜明”的革命态度。
Ⅸ 蒋介石大传读后感400字
近日抄一口气读完 《蒋介石大传袭》,虽然叙事略感拖沓,但总体感觉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人物传记。现在已经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赞歌的年代,怎么相对客观地描述领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笔和宏观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种魄力,一种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实话的魄力。
我这个年龄段或更早的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过去电影、课本等载体,基本的概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与领袖人物扯不上边。读了《大传》后,才觉得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这类书是不能出的,写这样的书小则判刑入狱,大则拉出去枪毙,怎么能说蒋介石是个领袖人物呢,怎么能说蒋介石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呢,怎么能说是蒋介石的努力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呢?30年前这确实难以想象。
《大传》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过去的历史,那个沧海桑田、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让我感知到当今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诋毁我们曾经的敌人并不能太高我们自己,我们太需要包容,这种包容来自于认知,而认知来自于历史书籍,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