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影评钢的琴

影评钢的琴

发布时间: 2021-02-10 22:26:51

1. 电影《钢的琴》多看几遍,才能写影评

隶属于小人物的故事中,深谙以大时代的变迁,《钢的琴》以钢琴为媒介,将现实主义的压抑与浪漫主义的文艺,巧融于一体,温情故事下折射而出的是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电影中运用大量前苏时期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为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荒诞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关乎梦想的坚韧,而与之中电影所寄予的情怀不仅饱涵以友情的羁绊,更令人动容于那父爱的伟岸。——梦里诗书

2. 烟囱的剧情帮我明白了这个电影要说什么(钢的琴)影评

隶属于小人物的故事中,深谙以大时代的变迁,《钢的琴》以钢琴为媒介,将版现实主权义的压抑与浪漫主义的文艺,巧融于一体,温情故事下折射而出的是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电影中运用大量前苏时期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为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荒诞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关乎梦想的坚韧,而与之中电影所寄予的情怀不仅饱涵以友情的羁绊,更令人动容于那父爱的伟岸。——梦里诗书

3. 英文版影评,钢的琴

It's a simple story, beautifully told, about complex characters. Each of the quirky characters is beautifully drawn, and their goals and relationships skillfully interwoven.

Never is the storytelling compromised for a cheap laugh. The cinematic language seems to draw it's influences from the stage and silent films and bold cinematic risks are taken that all work.

I appreciated the intimate insight into the workings of relationships (guanxi) between men. They trade cigarettes, favors and gifts constantly - in exactly the way I've read happens in instrial towns. But the film explains this fascinating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side private relationships with unselfconscious authenticity.

For me the biggest highlight - and what really elevated this film to the realm of 'all time best' - was the use of Russian elements in the score and narrative.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is so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and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like old comrades, they were nothing short of perfect.

For anyone with a genuine interest in China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film.

4. 写个《钢的琴》的影评、2000字左右、有的话发给我、、快!快!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摘自【河北青年报】

以上仅供参考

5. 影评《钢的琴》主题分析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6. 钢的琴精彩地方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今天观看影片《钢的琴》,觉得这片子拍得很美。贯穿于其中的音乐美得让人窒息,悠悠扬扬的背景音乐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这部电影是以农村为背景的文艺片。里面没有大牌的影视明星也没有华丽的后期制作。有的只是那份令感动的真诚。 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穷苦人的故事,讲的很现实,描绘的很艺术,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里面的生活和一些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事物能再生活中找到,因为自己是个农村人,确实能身临其境地考虑,也深深的唤起自己童年的记忆。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讲的是父亲为了留住女儿召集村上的朋友为女儿造琴的故事,当然里面还穿杂这些写琐事。当时那个时期,当时那个环境,地点,人们是多么地互助与相亲相爱。造琴是个大工程,父亲唤起父老乡亲来帮忙,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热情,都愿意放下手上的活来完成一个父亲的愿望,当然也可能是文艺片的过度渲染创造感情,但是在那个时代是有那么多的好心人,这也能想起小时候各家串门的时候,现在也是有的只是少很多了。 其实这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其中穿插的背景音乐,很高雅的音乐流淌在破旧穷困的乡村间,反而反差出了别样的意蕴。电影在大喜大开心的大场景上加了点淡淡地忧伤,像结束的时候那份音乐带来的伤感恰当地表现了父亲失去女儿和情人、朋友的痛。 电影还有一点看的很开心,造琴的时候里面很多的造琴工具也是令人怀念的,让我想起儿时村上人们造房子所用的工具,亲切~。 造琴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电影以这个主线,估计也是与当下全国的农村自己圆梦的故事相对应吧,很多地方都有农民自造飞机、车潜艇···这代表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敢不敢实现其实是自己的意愿,只要有心什么梦想都能上实现的。 造钢琴也让自己怀念起小时候爷爷为自己做二胡的事情,虽然不能用不能发声,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这份爱意什么也无法替代。 最后的场景,女儿弹着钢琴,虽然发出的声音不美妙,但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陶醉在里面,这完成了每个人的梦想的钢琴总算是做成了,没有像那个烟囱那样倒塌掉,也深深地埋藏着父亲和大家的爱和期望。 烟囱倒塌那一刻人人注视着,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也摧毁了人们的那份美好的记忆。

求采纳!!! 拜托!!!

7. 钢的琴 影评

特别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看了一次,又一次。
纯粹是出于一种私密的情感。
也许,这是共同经历过国企改革的阵痛
那一代工人,还有他们的孩子才能体会到的情感。

我出生在城市的工厂区,是一个地地道道工人家的孩子。
按时间来看,大概也就是影片中小元那个年纪。
我家周围的邻居也都是同一个厂的工人。
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叔叔们
他们穿着工装,下班后常聚在一起喝啤酒。
有时候打麻将,也来我家给我带好吃的。
常揉着我的头,叫我,丫头王。

小时候特别喜欢往爸妈的厂里跑
我还记得那个厂房叫做“装配车间”
这四个字是我这辈子认识的第一组方块字。
妈妈是开行车的,我总是喜欢爬上行车,踮着脚往下看
看着很多庞大的机器在高高的厂房里被吊来吊去,兴奋的大喊
常躲在里面看小画书,吃零食

到了夏天,工厂里每天发冷饮
我就一只只的接着吃,直到吃的肚子痛
在厂区的花园里跟同学捉西瓜虫,采野果子
演射雕英雄和新白娘子的剧情,追来追去
都以为这样的日子是铁饭碗,不会有结束的一天
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一直到爸妈退休

我们厂开始改革,应该是我三年级的时候
发现马路上到处开始拉条幅,啸聚着大批工人
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从早到晚,吵的水泄不通。

先是妈妈不用去上班了,整条产线的机器都被卖了,行车也没有了。
她拿着128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
爸没多久也被下岗了,到处出去找工作,可想而知是什么也找不到。
他整夜睡不着觉,抽着烟,点一盏昏黄的小台灯。

他开始学着发明各种东西,想自己做小生意。
我们家炸过油香,卖过咸菜
他手上常常是切咸菜切出的刀口,还一下一下的往盐水里浸着。
有时半夜起来,看见他还在灯下学着画糖稀画。
我也不睡,就端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看
画坏了的,我就拿来吃掉。

有一年暑假,爸买了一包酸梅粉,找了一个大的保温桶。
把酸梅汤用开水兑了,再加醋,加糖和一大块冰
说要带我出去买冷饮,五毛钱一杯。
我乐颠颠的跟着
烈日下,他用力蹬着三轮车
把我和一大桶的酸梅汤拉到一个摸彩票的地方。
那时候的人还都傻,每次摸彩票都人山人海的。
一辆夏利还是摆在最高处的台子上
刺激着贫穷的人们渴望暴富的幻想。

不知道是保温桶太寒酸还是为什么
总之一下午才卖了4杯,两块钱。
就是这两块钱,我爸也没留住
在我的满地打滚中,他给了我
让我拿去买了一张彩票
结果,什么也没中
他又骑了8站路,把那一桶酸梅汤拉回了家。

那时候真是小,只觉得挺好玩,一点不知道生活有多么艰辛。
但更多也是因为,生活再苦,爸妈都从来没有苦过我。
他们在面对未知生活的巨大茫然和焦虑中
依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我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

很多孩子就根本没那么幸运。
有个女孩,比我小一岁,叫小琴,住在我家对面的楼。
她爸带她来我家玩,我们俩常为了一个娃娃打的不可开交。
小琴的爸妈下岗以后,他爸就开始不务正业。
在社会上跟一群痞子混在一起
整天靠偷东西,收保护费生活。
开始打老婆,天天打,最后把老婆打成了疯子。

老婆疯了以后,他就很少回家
有一次他忽然来我家,找我爸借钱。
我爸下厨做了两个菜跟他喝酒
最后好像是吵起来了,他摔了我家一个碗。
从那以后,爸就给门上装了个猫眼。
叮嘱我说,他不在家的时候,不要给任何人开门,包括熟人。

小琴稍微大一点就离开了家,不知所踪。
偶尔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能看到她妈妈,那个疯女人在街上游荡。
她脏兮兮的,因为常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会对我傻笑,我也不敢靠近她。
完全看不出当年那个朴素清秀的样子。

后来,她开始和一个老乞丐在一起。
老乞丐大概有70岁以上,一只腿没了。
有时他们俩就那样坐在路边,互相喂东西给对方吃。
看着他们,似乎是很幸福的样子。

还有一对夫妻,姓方,住在我家楼上。
是有点文化的,当年在厂里是技术员。
下岗以后似乎也试了不少路子,始终没办法养活自己。
于是,妻子开始到处串门,跟大家推销一种类似私募基金的东西
就是游说你把一笔钱放在她那里,每个月她就会给你高额分红

他们夫妻一向给大家很好的印象。
于是,很多人都中招了,尤其是学校老师。
有给骗了几千的,有的是几万。
后来她所谓的分红渐渐赖着不给了,大家才报了警。

妻子一个人担起了全部的责任,被判了好多年
她把剩下的财产都悄悄转给丈夫,让他带好女儿,等她出来
这个案子在当时还上了电视,连我妈也接受了采访。
后来方先生就带着女儿搬走了。
据说,两年后他就娶了个新老婆。
方太太,那以后一直在牢里关着。

这样的人生,并不是传奇
在我生活周围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残酷已经变的司空见惯。
一年的工龄只值几百块钱。
工龄几十年的人,拿了两万块钱
就从此和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再无关系。
在国企改革前,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工人,勤奋,善良
这一场浩劫,毫无预警的把他们扔向了社会,脱离了赖以为生的母体。
而这时的他们,正是上有老,下有小。

国企的改革,影响的绝不止是一代人,更多的是这些工人的孩子们。
这一段艰难的年少时光大概会是他们终生不会忘记的阴影。
在钢的琴里,小元和我一样幸运,有个伟大的爸爸。
可是其它的孩子们呢?
我有很多同学就此退学,被扔到理发店去学徒,商场卖鞋,餐馆打工。
过早的成家生子,成为这个社会另一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
本来,他们也许有机会和我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前面。
当然,我的生活也未必比他们好多少。
只是,如果当初这一切来的不是这么突然
会不会,他们的人生从此就会少一点遗憾呢。

我爸今年整60岁,而我,来到另一个城市也有4年。
他还独自一人,住在我们那个厂区的职工楼里。
当年的老工友们,也熬过了最艰苦的时光
现在,仍然聚在一起打麻将,喝啤酒。
有时候,他给我打电话,还是会叫我,丫头王。

他和电影里小元的爸爸一样,会吹口琴,爱唱苏联歌。
家里也还留着小时候他用厂里的零件给我做的各种玩具。
我很想感谢张猛,把这个故事拍的这么真实,动人
也让我这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回首看去时,才知道他多么爱我,为我,他付出了什么。

今年过年回家时,我要把这盘碟带回家,陪他一起看完。
然后买瓶好酒,亲自做一桌菜给他吃。
对他说,爸,我长大了。

8. 求《钢的琴》影评,800字,最好稍微专业一点

乡愁这东西,原先只有一种,就是某人身处乙地,因思念故乡甲而泛愁。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就是。现在又多了一种,就是某人站在甲地因思念若干年前此地的事情而生发出来的怅然感。《钢的琴》就是。前一种是地域范畴内的乡愁,后一种是时间范畴内的乡愁。地域性乡愁的表现手法,一般是将隔着时空的甲地和乙地的生活交叉叠现,就会收到煽情的对比效果。而时间性乡愁只要把同一地方不同时代的生活,蒙太奇般穿插在一起,就会让悲情达到高潮。

但张猛的《钢的琴》,根本没有把镜头闪回从前阳光烂灿的日子,就能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表现出来。这份功力,属大师级的。而张猛显然不属大师。在这之前,这个出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东北汉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同样没听过他的名字。这不奇怪,因为他总共才导演两部片子,除了这部,还有一部叫《耳朵大有福》。《耳朵大有福》的艺术水准怎么样,我不知道。但这部《钢的琴》俨然可以与国际一流电影一竞雌雄。凭我的记忆,它应该是近五年国内最好的一部电影。有它在,中国电影似乎还有得救。

它叙事简洁,却不像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简洁到肤浅。它思想厚实,却不像顾长卫的《最爱》厚实到沉重。它台词幽默,却不像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幽默到轻浮。它寓意繁复,却不像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繁复到晦涩。它情绪饱满,却不像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饱满到滥情。总而言之,它恰到好处。而电影艺术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恰到好处。把镜头、光影、音乐、人物、情节、台词、剪辑在主题的统笼下都做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电影就有大师的范儿了。能把电影做成这样,其实是可以雅俗共赏的,但现实是,刚刚上映的《钢的琴》票房黯淡,这或许只能归罪于电影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绿颜色的警察服装看,我们得知《钢的琴》之事,应该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个什么年代?简言之,是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时代,也就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集体下岗的年代。从时代娇子溃退到社会边缘人,成为走卒贩夫,导演张猛并没有花一个哪怕是五秒钟的镜头去表现,而只用一段段浓烈的音乐在反衬这个时代下岗工人无限没落的同时,也在为那个时代的“辉煌”招魂。陶醉于过去以俄罗斯风格为主打的音乐,其实就是沉浸在过去时光中无法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桂林那班哥们,已成了这个时代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时代已完全把他们当作了累赘,如果他们从这个时代消失,不但没有人怜悯,某些政客反而会为之称快。

相对这些工人兄弟来说,剧变是惨淡的,生活是平淡的,未来是黯淡的,但生命却不能让它寡淡无味,活着,总得要有一点滋味,要有一点希翼。如果说最开始,他们的确是在帮哥们陈桂林去争取他女儿的抚养权,而去铸造那台钢琴的话,那么到最后,当钢琴能否造成,陈桂林女儿的抚养权都将势必失去时,这帮兄弟就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在造琴了。证明自己什么?证明自己的梦想在困窘的现实中依然肥硕灿烂,证明工人阶级的情谊并未烟消云散,证明下岗后的人们并非一无是处的废物。最初造琴,他们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最后造琴,他们却为自己从枯燥的日常生活成功逃逸找到一个借口,从而超越现实困境,进入梦想新天地。

那座钢做的琴,其象征意味就非常浓厚。丑陋的、粗糙的、冷冰冰的铁架钢皮,既象征着国营集体试验失败后工厂里的种种世相,也象征蚁族般生活的失业工人的面相,在这样粗砺黯淡的外壳之下,工人阶级依然藏着大集体蕴育的剑胆琴心式的浪漫和豪迈,依靠造琴,他们重温了大集体时分工合作的团结和严谨,分享了大集体时火热的豪情与荣耀。日渐黯淡的现实虽然骨感得如一座钢琴架,但内心发出来的声音仍然是那么的柔情万种。

这样处理,《钢的琴》其思想高度不但丝毫不亚于《最爱》,而且还避免了因愤世嫉俗引起的外相狭隘。与《最爱》实打实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钢的琴》采取的是四两拔千斤的艺术手段,它只备了腹内热肠一副,心中热泪两行,就把全部寓意都包裹在看似拉家常式的怀旧之中,而它偶尔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叙述,也避免了主题因图穷匕见后“流血伏尸”的惨状。所以电影虽然深刻,却并不尖酸;虽然忧伤,却并不绝望;电影中的人物虽然身处茫茫“夜色”之中,却仍不忘追逐梦想那一点飞舞的萤光。它像一枚令人无法释怀的沉思之果,外壳却包着乡愁的淡淡意绪。

幸福诚然要有坚实的物质作后盾,如果拼死力争,也无法获得可支撑幸福的物质,那还不如遁入空灵的精神世界去扪求幸福。陈桂林这班哥们的造琴过程,其实就是返身进入精神的过程。你可以说他们是驼鸟哲学,也可以说他们已达到了佛的境界。就看怎么理解了。

地域性乡愁,是我们与思念之地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造成的。而时间性乡愁,则是我们被迫突然斩断与过去光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的。具体地到这部电影,就是由国家政策的断裂性和分割性导致的。过去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有了私有制的大集体,就迫不及待地抛弃公有制的大集体;我们拔乱反正了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又投身于一切向钱看的狂热之中。我们刚刚摆脱大跃进的魅影,现在又陷入惟GDP是论的陷阱之中。正是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政策,才会生生割断人们与过往生活的优美衔接,个人的命运就像洪流中上下翻腾的一枚树叶,是根本由不得自己作主,时间性乡愁由此产生。

9. 钢的琴观后感字数在1700到2100之间

10. 《钢的琴》一句话影评~~一句话!!急

不卑不亢,又幸福,又心酸,怀旧歌舞和黑色幽默把这一出人生杯具诠释出了豁达、开朗的味道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