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画观后感
1. 关于电影《孔雀》的观后感,尽量不要在已回答的问题复制粘贴过来的!
《孔雀》具有中国电影少见的忧郁气质,你可能会觉得它欲言又止、谨小慎微,但它对生活和情感的明察秋毫足以让其他好大喜功的中国电影汗颜。即使在硬件环节上,《孔雀》也精致得像一部欧洲文艺片,每一个音符都弹得优美有力。
《孔雀》传达出了贾樟柯电影长久以来试图表现但迷失于时代符号中的迷人气质:敏感、细腻和忧郁。
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在看《孔雀》的时候,我睁大眼睛看着银幕,生怕错过什么东西,而看完之后的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孔雀》之中的场景。很少有电影能给我这种梦魂萦绕的感觉,这样的国产电影就更少。于是我问自己,是什么给了《孔雀》这样的力量?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几乎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孔雀》里有着浓浓的时代风情,无论是做瓶子、捣西红柿酱、堆蜂窝煤,还是在黑白电视上看《追捕》,都会唤起很多人的珍贵记忆。令人惊异的是,对于绝大多数观众“尘封已久”的珍贵回忆,导演仿佛信手拈来。影片中的大量细节都依赖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说女工走出工厂时,头发都是湿漉漉的(因为那时的工人都要在厂子里洗完澡回家),而更大量的细节更是隐藏在每个镜头之中,比如张静初扮演的“姐姐”在走路时“长手长脚”的劲儿,明显和现在的女孩大相径庭。正是这大量的细节汇集在一起,才浸染出《孔雀》如此动人的味道。
当然,如果只有细节,就很容易成为琐碎的史实大展示,就像我们在《站台》中看到的那样。《孔雀》中不但有细节,而且很多细节都极具力量,其中既有姐姐骑车拖着降落伞在街上飞驰这样天马行空的想像,也有姐姐树林私会“果子”、妈妈毒死白鹅这样震撼人心的断章。更可贵的是,虽然有这么多“宝”要献给观众,但导演的手并没有抖,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妥帖,都和影片的节奏和氛围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没有因为草率而效果欠佳,也没有因为过于用力而“曝光过度”。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在这一点上,顾长卫胜了。
一咏三叹的精妙华章
有着大量细节被正确表现出来,在国产电影中已经非常少见了,然而本片的编导并没有就此止步———远远没有。《孔雀》中的场景、事件被精巧地、有意识地重复,在某些点上,它们相互映照,从整体上看,它们交织成一张大网,而且其中很多场景和事件并非出自情节本身的需要,它们另有所指,甚至蕴含着其他的事物。
仔细看《孔雀》,会发现影片中很多元素都在有意重复,比如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家人在门廊里吃饭,比如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性过错”。有些重复不那么容易注意,比如小城川流不息的街道这个意象,比如当妈妈拉回降落伞、鹅被鼠药毒死、弟弟和爸爸争夺木门时表现出的类似的痉挛感。自然而然地,这些复复相互映照,形成越来越强的共振。与此同时,那些细节又相互交织,或者因为一个共同的元素(比如降落伞连接了姐姐和果子两个人,在这种交织中,姐姐的爱情从纯真走向世俗),或者因为某种相互抵牾的元素(比如傻哥哥无情地吸取了弟弟妹妹的青春和快乐,但同时又用自己的朴实和厚道赢得了生活)。
至于隐喻,大家很容易想起片中的“大BOSS”,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强烈、最有意识,或许也是最成功的隐喻———片尾的孔雀开屏。照我的理解,这个场面所表达的是:虽然生活看起来毫无希望,然而仍然有孔雀在无人观看的地方灿然开屏。或许我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许还有别的可能,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开放的,多义的,它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然而却“兜”住了全篇,并且使整个作品得到了提升。
出手之前就已经卓越
问题来了,《孔雀》把镜头直指一个时代(或许这个时代还没有完全死亡)的压抑和苦难,那么,把这种让人难以直面的东西运用重复、映照、交织和隐喻的手段变成一个精美的作品时,意义又何在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到艺术的源头。在若干万年前,幽暗的原始森林中,一群原始人在草地上舞蹈,他们的歌曲里有明显的重复旋律,并且通过微妙的变化使这些旋律之间相互映照,舞蹈演员之间相互模仿或者相互抵牾的动作交织在一起,而他们头上戴着的鸟羽面具无疑是对大自然的隐喻。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很显然,人类最原始的艺术通过精密的创造性活动,把冥顽不灵、充满敌意的大自然“人化”了,在心理上把它变成了可以栖居的地方。其实,在若干万年后的现代社会,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变,面对顽冥不灵、充满敌意的时代和命运,艺术家不屈不挠地通过上面所说的手段把它“人化”,使人间成为可以居住的地方。
相对于中国其他“非商业电影”,《孔雀》的编导更成功地尽到了艺术的责任。面对生存中的苦难、无聊和压抑,它既没有声嘶力竭地哀号,也没有絮絮叨叨地诉苦,而是坚定地创造艺术,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既可能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一面,同时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最终的感觉是释放和愉悦而不是压抑和灰暗。毋庸讳言,《孔雀》之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三个故事呈“渐弱”的趋势、里面有些过于文学化的画外音画蛇添足、“孔雀开屏”之后的最终结尾没有必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孔雀》是新时期最出色的艺术片之一,它的主创在意识上已经优越于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影人———在出手之前,他们就已经卓然不群了。□光猪
■国外媒体评论
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Screendaily.com:如果需要进一步证据表明中国新电影在技术和情感上有多成熟的话,看《孔雀》吧。这个“文革”末期中国某省城三姐妹的故事,这个敏感、简单到迷人的电影,虽然在树立真实性的过程中不急不徐,但却让耐心的观众爱上它和它的三位年轻主人公。
与张艺谋的两部近作给人华丽有余深刻不足的感觉不同,《孔雀》呈现了反面的真实:首执导筒的摄影师顾长卫提升了世俗,告诉我们在见惯不怪的日常问题和看似普通的家庭后面,隐藏着多少未尽的东西……
比2小时40分钟的片长更显轻松、优美的《孔雀》应该突破影展范畴,进入特定地域触及更有鉴赏力的艺术片观众……
尽管片中的时间指针并不明显,但情节延展达到六七年。第一部分虽是姐姐的故事,摄影机却不采用主观视点,而是以古典主义的构图和灯光从外部观察,仅有几个特写。这种看似拘谨的技巧和从容不迫的韵律,恰恰在观者与对象之间建立起谨慎而互相尊重的对话,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归结到底,《孔雀》是一部关于生存和顺应的电影;当最后我们听到姐姐说“没关系,在爸爸的家乡,满山都是孔雀”的声音时,竟然感到这是某种胜利。
有潜力让全世界神魂颠倒
路透社:顾长卫对角色投入的同情和理解、不带评判和恩赐态度的观察,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故事讲述者……
这部影片有潜力让全世界的观众神魂颠倒。它把观者带进一座中国小城,用人的梦想、遗憾和幻灭等共有体验,把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变得不同。在将近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者会度过一个清晰可辨的、启示性的中国人生。换句话说,影片在亚洲以外有着卓越的市场前景。惟一缺乏的就是明星,但话说回来,2000年章子怡亮相柏林的时候,又有谁知道她呢?
虽然有点长,但影片用它从容不迫的步伐充分发掘着小城生活的全部细节,邻人的残酷、父母的独断,以及一个在我们眼前改变的世界……影片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合力营造了一个富于表现力、引人入胜又充满美的家庭悲剧———只不过这种美,总是与那些当事人擦肩而过。 编译:yoyo
■编辑部点评
物质贫乏时期的“爱美丽”
看姐姐的故事就像看物质贫乏时期的《天使爱美丽》,不瑰丽、不美妙,眼前只是一个艰难困苦的物质世界,但无论如何拴不住最浪漫、最勇敢的梦想。张静初和冯瓅的表现是如此动人,以至于他们会彻底改变你对西红柿和向日葵的看法。
《孔雀》传达出了贾樟柯电影长久以来试图表现但迷失于时代符号中的迷人气质:敏感、细腻和忧郁。
我喜欢大家谈起它的时候都说“姐姐”、“哥哥”、“弟弟”,而不是高卫红、高卫国、高卫强,那种脱口而出的亲密仿佛在说我们身边的人,或我们自己。 □yoyo
具备无声惊雷的气质
对大多数具备忆苦思甜爱好的中国观众来说,《孔雀》更像是一本群体化的时代备忘录,现在读起来伤感、无奈,却又会饶有兴趣地品味那些似乎历历在目的陈年细节。
影片得益于中国电影对痛楚的一贯迷恋,又在宏大视角的野心跟细碎的生活细节间找到平衡点,使整部作品具备了无声惊雷的气质。对观者而言,即便无法完全感同身受那份岁月经历,也绝对会被生命与时间徒劳对抗的主题震撼。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在银幕上看到《孔雀》这样的作品,已是一种幸福。 □朱穆
对内心世界的忠诚守护
动物园里的孔雀迟迟不开屏,姐姐对丈夫怀中的孩子说:“没关系,在爸爸的家乡,满山都是孔雀。”这句台词很像一个诗化的注脚———原来姐姐一直没变,她身上最光彩的部分完全经住了岁月的磨砺和考验,最终的谢幕相当完满。
姐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对世间、对人心的蚀腐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对内心世界有着近乎固执的忠诚守护。即便最后捧着一枚西红柿撕心痛哭,那也不是绝望,而是哀恸;那不是突然发现自己错了,而是一直以来对命运和爱情的苦苦求解终于得到了印证,她是有福的。□松木歌
用诗意让我们大脑缺氧
在鸡年头上冒出来的一大堆国产片中,《孔雀》实在是“雀立鸡群”。最经典的青春冲动,这回又加上最讨巧的中国式回忆,《孔雀》延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十七岁的单车》的序列。
然而最难得的是诗意,在一个平庸而充实的社会,《孔雀》用诗意让我们大脑缺氧。看三兄妹的故事,是在看三种诗意的逃逸,尽管导演剪片时厚此薄彼,但弟弟干瘦的身体与姐姐倔犟的嘴角一样让人心动———不要问我为什么躺在你的床上,因为这寒冷快要把我冻僵。 □公子小变
一代人的伤感肖像
看着《孔雀》,我想起了崔健的《一块红布》:“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我的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顾长卫在《孔雀》中勾勒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的伤感肖像。与美国青年充满反战和叛逆的六十年代相比,《孔雀》中的三兄妹和他们身边的人经历着如此乏味和困苦的生活,不仅无比艰难,而且共同拥有的东西仅仅在于他们都是红色时代的遗民,惟一亮丽之处只是来自姐姐的降落伞、傻哥哥的单恋女友,还有弟弟偷偷画下的女性裸体之类充满幻想和希望的脆弱东西。 □周周
离伟大还有一小步距离
有小城生活阅历的中年人和顾长卫有着最深的共鸣,他们把《孔雀》当作自己的青春回忆录,并为其贴上温情、怀旧、感伤的标签。
但我更看重影片的另一面,能够面对敏感的题材和绕不开的历史,开拍《孔雀》本身已经显示了顾长卫的勇气。虽然将历史背景小心地虚化、隐藏,影片仍顽强地表达出了对人性与社会深刻的批判(尽管已经明显地减弱了)。我们读出了影片对政治与商业的妥协,这也使《孔雀》离伟大有一小步的距离,但它仍然值得我们真诚地致敬。
2. 孔雀舞杨丽萍300字观后感
我不得不说自己文笔粗糙,无法细致描绘出我所见到的高贵的美。 一只孔雀,在高视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不管怎样的舞步,都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感觉。不禁点头示意。 瞧哪,长裙飞起来了!瑰丽的美呀!一只真正的孔雀!一幅画,忽然间描上了色,会觉得惊讶吗?旋转,踩点,仰视,升华!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胀,最后在膨胀中爆发!舞蹈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飞中她选择了飞腾! 蓦地,音乐缓下来了,她的动作缓下来了。我们着急地注视着,她开屏阔步着。那份自信,出于对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们带进了幻虚幻实的境界。这里只有一只孔雀,却有无数个想成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实似虚。飞扬的活力在释放高傲的能量。忘怀的舞者在尽情欢跃!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3. 200字杨丽萍孔雀舞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杨丽萍的孔雀舞。令我们十分赏心悦目。
“孔雀舞”这只舞蹈使人观看了之后,心情十分好,杨丽萍身穿一件白色的衣服,这衣服的颜色虽然是白色的,但是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这白里透出了许许多多的颜色,杨丽萍的动作优美,骨骼十分柔软,能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使观众赞不绝口。杨丽萍的心灵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她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孔雀,杨丽萍的脚步轻微的动,一会儿向右,一会又向左,似乎一只孔雀东奔西跑,杨丽萍用他的肢体描绘出了这些,杨丽萍的神态千变万化,她忽而抬手翘脚,表现出轻盈而又婉转的姿态;忽而仰头挺身,表现出抖动羽毛的舒展;忽而动作欢快,表现出孔雀的轻快灵活;忽而低头收手,表现出静而柔的甜美。她沉浸在舞蹈之中。
音乐停了,舞蹈停了,孔雀没了。在耳边的就只有掌声了。
4. 杨丽萍孔雀舞观后感400字 (不要写的太好)急用啊!
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杨老师从舞台的正中央慢慢清晰起来。早先我倒是也听说过她和她那出类拔萃的孔雀舞,但这次是我第一次认真观看杨老师的表演。舞台的灯光先是一闪,四周的音响随即响起了优美婉转的舞曲,随着舞曲的节奏,杨老师的手开始一张一翕地律动起来,在这与舞曲旋律配合堪称完美的几下舞动之后,杨老师的身体也随之转动着。我紧盯着杨老师那双隽美的手,一个兰花拂穴再接一个拈花笑,开场没有几秒钟我就深深地沉醉在杨老师的精湛技艺中,如果说琵琶女的至高境界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杨老师的表演可以算得上舞蹈界的琵琶圣女,在她双手不停地变幻挥洒间,我已经能够体会到她所要传达给我的美好。一只孔雀珊珊曼曼,袅娜的身影穿过舞台上设置的丛林,绕过无数艰难险阻,绽放尾屏,博取了世间万物的赞美。我仔细地随着杨老师的舞姿开始摆动我的脑袋,在那一刻,我仿佛忘却了烦恼,抛开了忧愁,在杨老师精湛的演绎下进入了至善至美的幻境。随着舞曲的旋律进入高潮,杨老师的脚步和手势也愈发猛烈地变幻,直到那声惊人心扉的琴音骤至,杨老师真的像孔雀那样开了屏。一瞬间全场掌声如雷鸣一般经久不息,我举起双手使劲地随着大伙一起拍着。杨老师的表演真好啊,看了她的表演,不禁使我想起了儿时去过的公园,使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和爸爸,还使我想起了曾经最美好的事情。音乐慢慢淡了下去,杨老师的表演也结束了,我非常喜欢杨老师的表演,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看她跳孔雀舞。
5. 杨丽萍孔雀舞观后感600字
惊艳,这就是我观看《雀之灵》之后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这种境界。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渐渐出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高贵优雅的孔雀!
看,她动起来了,她舞起来了!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她的大眼,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她的嘴,一张一合,时而上扬时而下垂;她的发髻上的装饰,孤傲地站立着……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传情哪!红润小巧的嘴在讲述悠
远的故事哪!华丽高贵的发髻,在宣布美的神气哪!
我不得不说自己文笔粗糙,无法细致描绘出我所见到的高贵的美。
一只孔雀,在高视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不管怎样的舞步,都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感觉。不禁点头示意。
瞧哪,长裙飞起来了!瑰丽的美呀!一只真正的孔雀!一幅画,忽然间描上了色,会觉得惊讶吗?旋转,踩点,仰视,升华!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胀,最后在膨胀中爆发!舞蹈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飞中她选择了飞腾!
募地,音乐缓下来了,她的动作缓下来了。我们着急地注视着,她开屏阔步着。那份自信,出于对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们带进了幻虚幻实的境界。这里只有一只孔雀,却有无数个想成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实似虚。飞扬的活力在释放高傲的能量。忘怀的舞者在尽情欢跃!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6. 《孔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孔雀,庸俗不堪,却总是自命不凡。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过如孔雀开屏,只是要让路人看见,并短暂停留。不曾在意损失了多少羽毛,伤害了多少同类,我们要的,只是一瞬间被仰视的盲目快乐。而我们,也注定被世俗捆绑,无法飞翔。
《孔雀》是由导演胡长卫拍摄的。借着残酷的青春成长和现实生活,反映出人需要一个强悍而坚韧的灵魂。《孔雀》的聚焦虽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五口之家,呈现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五口之家,姐弟三人,不同的命运,却近相同的伤感。折腾过后又最终归于平淡。
7. 《孔雀》影评
〈孔雀〉这部影片自始至终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心痛。三个主人公都有过自己伟大的梦想,姐姐的飞行员梦,哥哥娶媳妇和工作梦,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类心灵和思想的真实表现。而结局却是三个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动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荡漾许久,却总归平静。这种结局,情理之中,细细品味,也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该片的片名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几分钟方才出现。观众和演员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会开屏的,可是却奇迹般地撑起了它傲人的羽翅。这就给全片做了总结并喻意着一些道理:在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人总会尽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对灵魂的释放,对人生的有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可是当它不适时宜地开放,“我”和那些拥有梦想的人却老了,离它而去。还没走到梦想的尽头,“我”已选择平庸。孔雀开屏的刹那,我先是惊奇,后是烦忧,似乎那张开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忆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主人公在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依次刻录,并将“我”回忆家里五口人在楼道吃晚饭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写实的影片,究竟要告诉人什么呢?不得不说,编导安排的故事与场景让我震惊。当姐姐在树林中裸露着身躯呈现给那个拿走她“降落伞”的男人时,我为编导那种让观众刻骨铭心的“毒辣”的拍摄手段而哑然,只是为了一个已然没有希望的梦想而用自己的贞操去换回自己青春时突发的梦,筹码似乎太过于沉重。并且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种事是绝不允许发生的。最后姐姐突然就找了一个司机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发生。当她看到军官与一个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时候,她就已经认命了。穷苦人家的孩子,注定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这个钱权的社会,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梦想,到头来也只是梦而已。影片着重阐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并讽刺当时人们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国后人们心理上的疾病。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当时的几亿人才只会开垦田地,而不懂为理想为梦想而活。有或许,该片是激励人们努力为梦想而奋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所要的一种“尊严”。肥胖而又不懂礼数的哥哥去给弟弟送伞,却闹出了一连串的让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认是哥哥,别人又误以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这种“败类”哥哥的打击,于是冲开人群,用伞狠狠扎了哥哥一下。虽然他日后找朋友假装军人和他的哥哥到他们班去送伞,却仍被同学发现,并鄙视般地变相隔绝了他。编导以次为反面教材再次表达了对于人们畸形心理的批判。无论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不成熟乃至有些变态的“尊严”仍然无处不在。只为了人们面前的那一点“面子”,便不承认自己的哥哥,实则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观众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全在编导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后,兄妹三人全都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并且有了善良之心,对从前欺负他的人不计前嫌,尽力帮助。我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于当时的年代流行的色彩并不艳丽,所以在全片仅有的几次满目绿意盎然的镜头让观众眼前一亮,才不至于视觉疲劳。满目的绿色一下子拥入眼帘,给观众一个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以次能调节观众的心情,由压抑到欢快,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剂”。顾长卫原本是摄影师,这部右他编导的影片却并没有令人决眦的拍摄手段和技巧。或许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迹,奇迹中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