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人类学观后感

人类学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12 06:07:07

① 人类学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呢?选择《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会在课上讲到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专业知识、著名学者、理论。单单是去硬背这些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程。相对于教材来说,这本书算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学这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前人学者的贡献。这本书能在专业课程之外给我们梳理人类学的知识。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识积累能带给我们很好的人类学的入门。《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适合很多年龄层的人阅读。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类学这门专业课的大学生,这本书就十分适合我们。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九个章节是有层次递进性的,可以给阅读的人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学。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讲的是人类学中一些重点概念的梳理,比如说“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样文化中的人“、“价值观”。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讲的是各人类学家的观点及人类学观点的发展。从”人“的发现讲到现代人类学。第三章”离我远去“,讲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离我远去”,是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去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迈入人文世界”,讲的是人文世界、社会的构成。不同的人类学家认为的构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组成的社会,有的人类学认为人文世界是基于互惠、分配与交换的,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权力与权威是一些社会的骨架,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信仰、礼仪与秩序也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的是人类学中的三个具体的内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让读者明白人类学的发展。第八章“人类学者的成年”,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就要完成“学院-田野-学院”这个程序。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讲的是人类学的人文主义、用途、还有它的“中国心”。这本书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相对后面的几章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比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说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的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作者阐述了这两类人类学家的分支,也让我们正视到人类学家的分支和我们接触到的人类学理论是由这两类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关注点都是关注文化。现在,“人类学”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指作为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类学,通常不需要以“体质”和“文化”来区分。书中,作者也说到“当一个学者告诉你他是一名人类学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家。” 总的来说,《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之余,阅读这本书也能够加深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面也有所体现。但是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就是这本书的知识过于庞杂,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书的条理有所欠缺,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不然就会被冗长的专业知识击败阅读的兴趣。

②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的读后感

随着人的进化.人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客易,人口多了就不仅要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人类学家来说,“文化”基本上不带有“教化”的意思。作为学科定义的基本概念之一,“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有的认为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
通过古史的研究,他们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边缘文化的过程。在古代的非西方世界,文明高度发达,到了后来这些文明逐渐衰败成非洲、中东、中南美洲、亚洲的“世界少数民族文化’。
要了解人类学,首先要了解人类学的精神实质。什么是人类学的精神实质呢?我说,它就是这门学科要求做到的“离去之感’,而“离去之感”的发生过程,就是祛除民族中心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人类学家认为,他们的思想敌人,是民族中心主义,他们的理想是要在文化的“我”和“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对人类学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人类学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区别: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更关心怎样建设现代性,怎样实现现代性的历虫转型而人类学则纠缠于“传统”之中,对于在“现代’这个历史时段中生存的那些“非主流”的“落后民族”、“落后文化’十分关注。但他们的兴趣不是作为目的论的“现代”,而是作为“现代”的反面镜子的“过去”,或者在“现代”的内部寻找它的历史反讽。于是,人类学家的形象,通常有些古怪。人类学这门学科追求一种反思,它企求获得一种特别的历史深度和一种相对的文化立场,来理解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企求在这种理解当中揭示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人类学研究这种相对性,不是要提倡不同于现代国家指定的婚姻制度,而只是要通过认识这种传统制度的内在规则,来展示社会组织的其他可能形式。
莫斯曾说,社会整体现象的“高级的艺术”,就是政冶学了。他的看法是,这个整体现象的核心是交换的机制,即人与人相互接受的互惠,它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如慈善这样的公共道德。
在过去的社会中,人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社区中的家族和邻里的帮助,而当现代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大多就转向职业化的机构来寻求支持。这与其说诸如教堂、庙宇之类的机构必然被新的信任机构所取代,而毋宁说这些既有的机构,也可能发挥他们在克服风险方面的作用。

③ 人类学透镜这本书的读后感

结构人类学
焦下客 已有345人阅读
他(列维一斯特劳斯)使人类学得到一种理性的训练内。他使人类学成为理容论的、理性的、哲理的,他把人类学与世界的理性大潮联系了起来,他使人类学脱离了手工艺的模式。他使人类学摆脱了经验论的数据收集式的事务,并且将法国的理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特色引入了人类学……

从列维一斯特劳斯以来,人类学家们才认识到他们应该去思索,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2009-8-7 10:27:08 你对此评论有何意见?请 回应 或 我来评论这本书
结构人类学读后感
皇建 已有516人阅读
在《结构人类学》中,列维-斯特劳斯充分而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结构主义观点,指出:“在研究亲族问题时,人类学家发现自己的处境与结构语言学家很相像。亲族名称也和音素一样是意义的成分:与因素一样,它们也只是在组成一个系统时才又意义。”他认为,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亲属关系,它们与语言一样,都内藏着深层结构,这些深层结构都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无意识的机制或能力所建立的。人类学与语言学一样,其任务不应是单纯地描述人类社会的外部现象,而应是通过结构分析,找出隐藏于这些现象中的深层结构。

④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在田兆元编著的《文化人类学教程》一书中曾写到:宗教是一种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为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人类学读后感。在人类社会中,宗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宗教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对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适应的一整套宗教教义、宗教戒律、宗教经典、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宗教还是一种社会实体、社会组织、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本书对其总结为三点:1、解释功能2、文化交流功能3、教育功能。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是人类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宗教文化在这方面担任了前科学的解释功能。当人类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解释世界现象时,宗教文化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方式来填补这个真空而作出种种解释,具有前科学时代解释世界的特殊功能。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为一支独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国通过对佛经的翻译、注释和创新,不仅发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为东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这是以宗教教义为核心,通过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信教者进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读后感《文化人类学读后感》。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有些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大社会,宗教对其的影响自然不可轻视。宗教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综合,成为社会的一种控制系统。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 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中国一个如此大的国家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假想没有宗教的存在,大概会为如此的地域分布而逊减一分色彩,还会导致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吧!宗教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也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 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例如,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对于二战以后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赵朴初居士誉为黄金纽带关系。我国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对于密切我国同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发挥了宗教的国际交往功能。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一家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见宗教在今天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宗教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人类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⑤ 《人类学是什么》读后感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呢?选择《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会在课上讲到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专业知识、著名学者、理论。单单是去硬背这些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程。相对于教材来说,这本书算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学这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前人学者的贡献。这本书能在专业课程之外给我们梳理人类学的知识。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识积累能带给我们很好的人类学的入门。
《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适合很多年龄层的人阅读。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类学这门专业课的大学生,这本书就十分适合我们。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九个章节是有层次递进性的,可以给阅读的人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学。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讲的是人类学中一些重点概念的梳理,比如说“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样文化中的人“、“价值观”。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讲的是各人类学家的观点及人类学观点的发展。从”人“的发现讲到现代人类学。第三章”离我远去“,讲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离我远去”,是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去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迈入人文世界”,讲的是人文世界、社会的构成。不同的人类学家认为的构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组成的社会,有的人类学认为人文世界是基于互惠、分配与交换的,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权力与权威是一些社会的骨架,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信仰、礼仪与秩序也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的是人类学中的三个具体的内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让读者明白人类学的发展。第八章“人类学者的成年”,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就要完成“学院-田野-学院”这个程序。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讲的是人类学的人文主义、用途、还有它的“中国心”。
这本书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相对后面的几章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比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说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的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作者阐述了这两类人类学家的分支,也让我们正视到人类学家的分支和我们接触到的人类学理论是由这两类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关注点都是关注文化。现在,“人类学”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指作为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类学,通常不需要以“体质”和“文化”来区分。书中,作者也说到“当一个学者告诉你他是一名人类学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家。”
总的来说,《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之余,阅读这本书也能够加深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面也有所体现。但是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就是这本书的知识过于庞杂,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书的条理有所欠缺,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不然就会被冗长的专业知识击败阅读的兴趣。

⑥ 人类学是什么 读后感

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边缘文化的过程。在古代的非西方世界,文明高度发达,到了后来这些文明逐渐衰败成非洲、中东、中南美洲、亚洲的“世界少数民族文化’。

⑦ 人类文明读后感

人类文明,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回地区,例如答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

⑧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专主属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⑨ 请就你读过的文化人类学方面的书籍或论文写份读后感

还是觉得这种东西自己写比较靠谱,人类学的书很好看的啊!给你推荐本玛丽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