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影评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B. 影评人们说中国电影烂,但中国影评好吗
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也有,中国电影也有好有坏。
至于影评,都是人写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参考一下可以,当真的话,这么多影评,每个都不一样,把那个当真?
影评也是一样的,有好有坏
C. 关于爱国电影的影评
爱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是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是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我们要像张嘎那样,做生活的强者,争做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D. 值得写影评的中国老电影
霸王别姬,大话西游,活着,可可西里,英雄本色,阿郎的故事,秋天的童话。
E. 2012电影影评
那也要看什么电影啊,看什么电影就会引起什么样的反映。本人也喜欢看电影的,呵呵~我喜欢看美剧。
异能神奇超能力之类,或者英雄拯救人世界什么的,有的惊恐的也不错。
通常看电影会哭会笑,会感动,或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有的反映社会上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等需要鄙视评击,。
有的反映人生世间百态,或者反映出什么道理真理的,很多都反映人性的片。
```````````有的是反映爱情亲情啊,重要啊取舍啊珍惜啊等。
有的就是刺激大脑细胞的拉。
看你喜欢什么样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呵呵我也看过2012。场面挺震撼,那就是警示人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匹夫有责。
杜绝污染环境的事情的,还有,朋友情亲情之间什么的,,社会现实呀,,大难各自飞,哎~人心否侧,人性。。要环保咯,珍惜有限资源咯。科技时代发达不错。
F. 客观评论下中国电影为何那么逊色
逊色不见得,好来片也是有不过数量源确实少,一些好片子特别是新人拍的,觉得不适合大众口味又没名气,基本就不给排片。
硬要说的话观众和拍片双方都有问题。
先说观众吧,我看来现在大部分人爆米花电影看多了,对他们来说大片=BOOM BOOM的爆炸 biubiubiu的特效 帅哥+美女。澳门风云能拍三部很说明问题。看故事和理解能力一直往下掉,只要电影叙事不是时间线叙事,稍微来点插叙或双线叙事就喊看不懂 拍的什么玩意儿?若让他们看记忆碎片这种估计到一半脑袋就炸了(因为这部叙事真的特别碎片)
然后就是导演这方的问题了,上面那段话可能会用“我看电影就是为了放松的 不想图个乐子还伤脑筋”。
诚然,电影本质就是娱乐的,我不否认。但国外既有娱乐性又有艺术性的电影不是没有,能做到二者兼备只能看导演的水平了。
而一部电影除开名气好评外,最重要的还是赚钱。说真的,我也认为目前我们拍电影你若是认认真真的拍,严谨的拍 花费精力和钱弄出来一部,实在不知道会不会赔本,观众爱不爱看。所以剧本差一点,请些小鲜肉 美女来拍,就算他们演技差一点 拍出来口碑差一点,但最差 能把他们的粉丝钱赚了保个底。
G. 关于爱国主义片的影评
昨天有幸第一时间看了冯小刚的新片《集结号》,看完后只有四个字的评价:非常震撼!
1997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导演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划出了一个特殊的档期,专拍贺岁片,第一部名叫《甲方乙方》,从那以后,每到岁末,他就要和喜爱他的观众“不见不散”,没想到十年下来,还“没完没了”了。渐渐的,观众把他当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贺岁片看作是去赴一场“夜宴”,但这个导演不满足,他总是渴望突破,期待转型,如果说那顿《夜宴》让人吃完之后难免有“一声叹息”的感觉,那么,这次吹响的《集结号》,则彻底圆了他的大片之梦。
《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的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于是身为连长的谷子地(由张涵予扮演)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但是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告诉他,他听到集结号了,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看《集结号》前半部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奥利弗-斯通的《生于7月4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的一些经典画面:激烈的巷战、浓郁的兄弟情、身残志坚的老兵――看到最后30分钟,我彻底缴械投降了,这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抒写人性之美、歌颂浩然正气的大片,既与宣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分道扬镳,也与冯小刚过去嘻笑怒骂的市井小品渐行渐远了――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早期的《南征北战》、《红日》、到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全都集中表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不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看不到个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位置,《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我觉得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可惜从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后,银幕上的中国男人再也没有如此高亢昂扬了。
感谢冯小刚,让我们重新正视战争中个人的价值,也让我们重拾对银幕上中国男人的信心。感谢张涵予,塑造了一个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银幕硬汉,在“花样美男”“窝囊萎男”横行银屏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刚强,一种坚毅,一种责任,一种缅怀。很庆幸,在那悠远绵长的集结号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谷子地那坚如磐石的背影中我们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
H. 电影《中国门》观后感,600字
关于中国高考和大学生出路等题材的纪录片,我曾看过同时出品于2007年的周浩导演的《高三》,和杜海滨导演的《伞》(描述上海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压力的第三段)。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在一篇网路文章里,曾对福建武平一中拼高考的《高三》里关于中国高考这件事,表达了反感:“反感之盛,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无可逃避,此一生,彼一生,无可逃者,唯死亡而已。现在比死亡多一位,守在成人仪式上。”
几年之后,王杨导演的纪录作品《中国门》,把我们带到甘肃会宁县这个远在大西北的知名高考状元县城,让我们见识了汇集自四方贫穷农村孩子的会宁一中,如何从校长,老师到家长,将通过高考以冀望经济脱困,阶级翻身的层层压力,加诸这批日夜苦读的学生身上。其实,《中国门》在这个议题上的关注面,展开得更为宽阔。它不但纪录那些彻底失去青春,只剩日夜背书的甘肃农民孩子,也将镜头转到北京,访查那些瑟缩在唐家岭地区如贫民窟一般,只能在街头干临时工的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此外,本片继续带我们前往上海,见证一位从小被迫学钢琴的都市中产阶级女孩的不快乐成长经验,和一群带着走路还不稳的宝宝的年轻父母们,在“高级早教机构”的幼儿班里,参加让幼儿可以更早地“更聪明”的收费昂贵的英语训练课程。
一方面,我极为同意张献民对高考的反感。通过高考窄门所编制的成功,翻身,出人头地的“中国梦”,这个不仅适用于中国大陆,也遍及各个华人社会的,似乎一直醒不过来的连环噩梦。现代版的科举机制,和他所继续强化的封建价值和社会控制,正牢牢巩固这一套念书、升学、高考的完美而封闭的系统里。现在,通过高考以改变个人命运的思维,还可以跟“中国崛起”以改变国家命运的论述扣在一起:贫穷阶级通过考上大学,走向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而以“更快更高更强”作为不只奥运更是经济建设指导原则的中国,更让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唯一价值与意识形态,和农村活都市青年追求生命之小我和大我意义的绝对方向。
在《中国门》里,北京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坚定的说:“我觉得我不笨,也够勤劳,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好的,所以我决定留在北京。”抱着如此“中国梦”的年轻人,和那些抱着“美国梦”的各国移民,一样地可敬,也一样地悲哀。他们认为大都会里遍地都是机会,只要自己肯干,终能有出头的一天。他们无法看到今日美国或中国之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剥削,早已让大多数底层的勤奋劳动力,恐怕永难翻身,只能在阶级化社会里原地打转,甚至消失。
有趣的是,导演王杨在这部影片,以及他对作品的阐述里,透漏出他对高考的一种更为复杂、开放的观点。影片确实清楚呈现了农村与都市青少年,同样沉重的不同压力,但是他认为高考带来的生活噩梦,与它给农村孩子弟提供的希望与可能,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导演如是的提醒下,我们也许应该暂时稍微抽离“这些孩子正在被新科举压迫得喘不过气”这类立即的阅读效果,以思考“高考”与“中国梦”的辩证意义;如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尽管带来了资本主义与贫富差距加剧等各种问题,但许多可能{包括未来的政治改革)也得以从中发生的话,那么,让更多青年拼进大学这件事,不也能以同样的逻辑,期盼在那些想通过高考以改变个人命运的人里,将有一小部分的人得到基进反思的机会,终成未来改造中国命运的队伍?
我忽然想到一位目前在广州媒体工作的年轻朋友,正式来自于甘肃嘉峪关附近的青年。这位令我敬佩的好友,高考胜出进入北大,来到都市求学、工作,但他自己早早建立了深刻的省思能力,能够批判地看待自己的与国家的诸般问题,并且在平面媒体工作里,开始产生了无可忽视的影响力。《中国门》里那些凌晨五点半即涌入会宁一中开始背书的农村孩子,也极可能还藏着好些位将要真正改变中国未来的种子,值得我们在困顿中抱着期待。
(摘自“机不可失”cnex纪录片影展场刊)
I. 爱国电影影评
爱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是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是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我们要像张嘎那样,做生活的强者,争做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