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影评
Ⅰ 孙中山读后感1000字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革命的火焰是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
名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统一中国后他为什么会这么迷糊想:革命胜利了,反正谁当大总统都一样.为什么会一样呢?袁世凯这个家伙开心了.就因为这新中国才晚成立了几十年!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
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如:孙中山,他付出了几年的逃亡,政府的通缉人们的思想工作……
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Ⅱ 关于孙中山一生的评论
类似于刘备一样的人物,此人政治上失败,军事上也不行,只是在中国的历史内上昙花一现
不过不管怎么样容,孙中山的名声还是很好的,可是就是政治上太仁慈了,很多小人都出卖了孙中山,孙中山都不忍心去杀他,应该杀的人不杀,总是想着去感化团结他们为将来统一中国。
到头来,孙中山在有难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去救他,连蒋介石和汪精卫这两个最受孙中山重用的人都不去救他,可见这些人的小人心志。
希望可以帮到你电影《孙中山》的观后感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再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坚定的,完整的明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在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得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占有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以为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医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履的博大胸怀吗?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革命斗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大侠胜利的基础。 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完成最终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的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牢记这位为人,把为人的英勇事迹一代代传承。并为祖国的统一和复兴贡献终身。
Ⅳ 电影孙中山观后感 2000-3000字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有改变历史和进行历史革命的雄心和志向。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我知道,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有外患,中华民族每况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既不能解决自身的腐败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更不能外国列强疯狂入侵中国并蹂躏中华民族的问题。甚至卖国求荣,替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摆脱这种命运,重新恢复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别无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驱除外国列强,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先生就是诞生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作为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热血青年,自然有挽救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当然同时,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只看到中国自身的问题――改革现有政府或创建新的政府,而没有看到外国入侵的民族矛盾问题。我从他的成长过程还可探知到,他的这种雄心和志向是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逐渐树立的,也就是说,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环境的影响。他能够出国去求学,他能够完成初等教育,他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他出生贫穷,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出国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没有精力去思考社会的问题,他是不可能形成这种壮志凌云的抱负的。时势造英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而时有准备和这种意识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才能鹤立鸡群,如果换做是我,或许也有这个可能领导革命,也有这个可能成就伟业。当前提是我在那是就受到过同孙中山先生同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所以孙中山先生有那样的志向和雄心完全是偶然。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孙中山式的人物又是必然。因为中华民族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不会轻易就被外来势力灭亡的(除了自己外)。
其次的问题就是怎样来领导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这个问题其实是孙中山最苦恼也是探索革命的关键问题。早期他在日本创立了报社或团体之类的松散组织来宣传和探讨挽救民族问题。渐渐地思想成熟候,建立革命团体心中会。专门负责和领导具体地活动。团体成熟后就建立了同盟会,把各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结起来,形成同盟。这大大壮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后,就成立政党。用政党力量来挽救国家和治理国家。显然他地这种思路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用政党地形式来进行革命――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和武装力量地形式。虽然和共产党比起来,他领导的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比较落后。
接下来他领导武装力量发动武装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立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国看到了希望,人民开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这就是政党的力量。他的革命形式。
再次的问题就是孙中山怎样来治理和管理国家。当孙先生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起初他的治国思想可以说时极其幼稚的,他以为只要推翻了封建统治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论是谁掌握政权是谁治理国家,中国就都已经得救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推翻帝制后,由于他的妥协让位给袁世凯造成革命的再一次失败。袁世凯死后,全中国被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孙中山在这时还没有意识到用什么来治理国家。他有举起反军阀的旗帜。这时,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力迅速在全国扩大,其严谨的纪律和革命的认识深深的感染了孙中山先生,在历史上,这就是有名的“孙中山的伟大转变”,他决定跟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除军阀,驱除外国列强,才能重振中华。他颁布法令和实行调节国家的政策,实行新的国家管理制度――多党合作。按照中国的国情来治理和管理国家,他又颁布了外商法,对外宣布中华民国的独立性和尊严。知可惜,当他探索出道路的时候,他已经无法亲自实施了,1924年春,孙中山仙逝。他亲自建立的国民党在蒋介石手里并没有按照这位国父的遗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做,1927年国民党的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进行反革命独裁统治。孙先生泉下又知不知道会又何反映。
孙中山是中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人之所以能够如此轰轰烈烈的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公,更重要的是他与中国命运同呼吸,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斗志永远鼓舞着中国的后世青年。
Ⅳ 对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本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英文名为Sun Yat-sen。1866年东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孙成达是客家人早年曾在广州当过鞋匠和小商贩婚后回到翠亨村务农,母亲杨氏是一普通农家妇女,孙世夫妇先后生养儿女四人,孙文排行第三。他10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878年刚满12岁的孙文便跟随哥哥孙眉远渡重洋移民美国檀香山(今美国夏维夷)并加入美国籍,始就读于檀香山当地的伊奥兰尼公学,188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83年2月孙文考入檀香山瓦胡岛教会学院,其间受洗皈依基督教。1883年12月孙文回到香港,转读于香港中央书院,1887年又考入香港西医学院。1885年孙文回乡与第一任夫人卢慕珍完婚,1892年7月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并取得医师证书,从此在香港行医。1891年续侧室夫人陈粹芬。1894年6月孙文写信给当时清廷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鼓动李鸿章造反未得回音。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宋庆龄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并与孙中山产生感情,1915年孙中山与前妻卢慕贞离婚后,同年10月26日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流亡日本时曾起日本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被国民党当局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1]。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创造者。首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民生主义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劳动人民生活福利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又得以“ 合全国之资力”。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历史人物的出现使我们能从中学到经验,知识,小之而言,可为我们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为国家的发展指明出路,所以对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在涉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具体史实时,由于人们所持的视角和论旨的不尽相同,却出现了种种歧义。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说成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大失误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缺乏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指导思想、缺乏先进的建党理论、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认作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客观上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若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将严重损害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从这个角度看,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在丰富多彩的孙中山历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间,有一种史说或史论,在评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题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革命党领导人物“缺乏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没有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缺乏先进的建党路线,没有用远大理想武装革命党人的头脑;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没有建立起一支统一指挥的革命军队”之历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开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用后代人的视角去俯视前代人的史实,此类评说似乎理正言顺无可挑剔;然而,须知,时处清末民初,马列主义未入国门,孙中山远渡重洋游历英、美、日本诸国,接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从事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后人所持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自然会有不同之处,孙中山领导的“起共和而终帝制”与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结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这种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败、以今人的觉悟去审视古人的意识所得出的所谓“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楼阁式的高谈阔论,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何况,孙中山到了晚年,从军阀割据残民误国、帝国主义侵略有进无退、武装起义屡遭失利、共和大业日暮途穷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脱身而出,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新潮思想的洗涤,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黄埔军校,重新培育革命队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为毛泽东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一说并不恰当的历史明证。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透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悬挂一幅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画像,可见中山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Ⅵ 电影孙中山观后感200字
孙中山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我知道,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版之中,若有外患权,中华民族每况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既不能解决自身的腐败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更不能外国列强疯狂入侵中国并蹂躏中华民族的问题。甚至卖国求荣,替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摆脱这种命运,重新恢复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别无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驱除外国列强,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先生就是诞生和成长在民族危机中
Ⅶ 对孙中山的评价!
对孙中山的评价:
1、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
2、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3、胡锦涛: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
(7)孙中山影评扩展阅读:
1、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2、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Ⅷ 电影孙中山观后感
[电影孙中山观后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有改变历史和进行历史革命的雄心和志向,电影孙中山观后感。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我知道,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有外患,中华民族每况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既不能解决自身的腐败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更不能外国列强疯狂入侵中国并蹂躏中华民族的问题。甚至卖国求荣,替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摆脱这种命运,重新恢复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别无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驱除外国列强,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就是诞生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作为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热血青年,自然有挽救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当然同时,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只看到中国自身的问题――改革现有政府或创建新的政府,而没有看到外国入侵的民族矛盾问题。我从他的成长过程还可探知到,他的这种雄心和志向是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逐渐树立的,也就是说,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环境的影响。他能够出国去求学,他能够完成初等教育,他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他出生贫穷,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出国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没有精力去思考社会的问题,他是不可能形成这种壮志凌云的抱负的。时势造英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而时有准备和这种意识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才能鹤立鸡群,如果换做是我,或许也有这个可能领导革命,也有这个可能成就伟业。当前提是我在那是就受到过同孙中山先生同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所以孙中山先生有那样的志向和雄心完全是偶然。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孙中山式的人物又是必然。因为中华民族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不会轻易就被外来势力灭亡的(除了自己外)。其次的问题就是怎样来领导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这个问题其实是孙中山最苦恼也是探索革命的关键问题。早期他在日本创立了报社或团体之类的松散组织来宣传和探讨挽救民族问题。渐渐地思想成熟候,建立革命团体心中会,观后感《电影孙中山观后感》。专门负责和领导具体地活动。团体成熟后就建立了同盟会,把各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结起来,形成同盟。这大大壮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后,就成立政党。用政党力量来挽救国家和治理国家。显然他地这种思路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用政党地形式来进行革命――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和武装力量地形式。虽然和共产党比起来,他领导的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比较落后。接下来他领导武装力量发动武装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立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国看到了希望,人民开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这就是政党的力量。他的革命形式。再次的问题就是孙中山怎样来治理和管理国家。当孙先生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起初他的治国思想可以说时极其幼稚的,他以为只要推翻了封建统治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论是谁掌握政权是谁治理国家,中国就都已经得救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推翻帝制后,由于他的妥协让位给袁世凯造成革命的再一次失败。袁世凯死后,全中国被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孙中山在这时还没有意识到用什么来治理国家。他有举起反军阀的旗帜。这时,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力迅速在全国扩大,其严谨的纪律和革命的认识深深的感染了孙中山先生,在历史上,这就是有名的孙中山的伟大转变,他决定跟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除军阀,驱除外国列强,才能重振中华。他颁布法令和实行调节国家的政策,实行新的国家管理制度――多党合作。按照中国的国情来治理和管理国家,他又颁布了外商法,对外宣布中华民国的独立性和尊严。知可惜,当他探索出道路的时候,他已经无法亲自实施了,1924年春,孙中山仙逝。他亲自建立的国民党在蒋介石手里并没有按照这位国父的遗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做,1927年国民党的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进行反革命独裁统治。孙先生泉下又知不知道会又何反映。孙中山是中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人之所以能够如此轰轰烈烈的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公,更重要的是他与中国命运同呼吸,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斗志永远鼓舞着中国的后世青年。
Ⅸ 一篇关于孙中山的电影的观后感
作为一位母亲,每当看到影视情节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欢离合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掉下眼泪。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围城》,打的是心口窝。让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现实中的我,如果我现在处于无饭可吃,无衣可穿的境地,也许我也会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钱了,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人可饿死、可冻死、可被恶霸强盗无缘无故地打死。历史的进步都有人流血牺牲,学会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感叹一句,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稳定的家庭、老公对我的爱、孩子对我的依恋。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踏糊涂,沈重阳为了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应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学,他叫刘玉堂),小女孩是多么地乖巧,可爱,让人怜爱。在这动荡年代,这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呢?小演员演的不错,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儿离开的时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后期与反清派的打斗中,布娃娃支撑着他,直到最后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把这个交给念慈”。沈重阳做了一件尊严的事情,阻止了阎孝国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还是死了,当父亲抱着已逝的17岁的年轻儿子的时候,我的精神底线彻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对儿子说:“这两天没事,就别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儿子被卷进来。但革命和亲情是矛盾的结合体,电影表现的很到位。李玉堂这时候是多么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儿子呀,这是作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儿子太年轻了,才17岁。有一点让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手里握着枪,不开枪呀?
Ⅹ 对孙中山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回国际答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