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影评
『壹』 求《东京审判》观后感1000字左右~~!!!急啊~~!!
《东京审判》观后感
不见了往日的城市的喧哗、没有了尔虞我诈,我怀着悲壮的心情看完了《东京审判》本部电影梅汝傲法官出色的表现令在场的每一个同学赞叹不已。其中的几个场景令我记忆由心。
“啪”的一声,梅法官毅然地发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砸在地上,水花溅了一地,破碎的玻璃片分散在四周的角落里,永远也无法重合,这个举动震撼了在场的各国法官、也震惊了我们每一个观众,他用自己的决心表达了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非将战犯置于死地的决心。试问今天,有多少人有这种勇气,智慧敢于和强大的外国势力抗衡。
各国的出场顺序本无关紧要,梅法官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以辞去法官职务为代价,最终使外国法官妥协。试问今天,已经有多少人能在国际场合为了这种所谓的“小事”和别人发生冲突,敢于站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曾智伟饰演的日本兵也很使我感动。国家正处兵荒马乱之际——长岛原子弹事件刚使日本人民损失惨重,国家首领又被送上军事法庭。每一个日本青年都对外国势力充满了无限憎恨,而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已下跪、切腹、甚至大骂日本军国主义,杀死自己的兄弟,与另一个日本青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明辨是非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几乎销声匿迹。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这些,真实而客观,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在这场审判中,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要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爱国主义在各类教科书、媒体上已无数次反问,共鸣。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很迷茫。记得小学去春游,同学看到路边一群说着似乎是日本话的孩子破口大骂,又记得在网上看到无数侮辱日本的帖子,感觉很悲哀。试问,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吗?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从未亲生体验过被别国人侮辱、残害的悲痛,上一代的是是非非似乎已离我们很遥远。而今,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去指责外国那些对过去发生的事同样很迷茫的新生代,倘若我们是他们,会怎么想呢?怨怨相报何时了,上代的恩怨需要有一个了结,但决不是新生代的我们,我们不应生活在渗透仇恨的时代,我们应以健康向上的面貌来迎接每一天,这是国家所期望的。
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观众会重燃爱国之情,也相信很多观众也增加对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影片所期望的结果。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无尽的仇恨,对他国的鄙视,而是要我们学习影片中梅汝傲法官在和外国势力交接中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在关键时刻站起来,大喝一声:“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贰』 《死亡实验》观后感
无论怎样实验,得出的结果都一样:人总是邪恶的。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似乎更加残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种介绍中,还没有出现两死三伤的惨剧。
实验
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It's not a game.
所有人都以为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刺激、经历新生活的心情走近科学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说笑、对着监视器做鬼脸、唱歌、讲黄段子。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这根本不是一场游戏。
让一个人放弃游戏人生的态度认真起来,很简单。实验中,只用4000马克。所有人都想安安心心完成实验,拿钱走人。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
It's not game. 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Criminal Minds的分析,就是他多半是个性无能,没有妻子,或者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他。没有孩子,却要声称自己是个好父亲。他的掩饰,却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糟。是的,实验是假的,但生活的伤痕却是真是存在的。他也许没有在寻找报复的机会,但却到了一次报复的能力。
领头羊
或者“人之初,性本恶”的表达并不能真实概括这个实验所暴露的人性。事实是,人之初,都是脆弱懦弱的。我们都像行进于草原上的羊,会默默的跟着走在前面的那只。狱卒并不都是邪恶的,但他们会看着暴力发生,唯一的思索,是怎样让自己开始习惯所面临的现实。
所以,其实这是个权力与服从的故事,是在无组织情况下,领导者怎样产生、权威怎样建立的故事。而关于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呵斥,就可以让60%人的良心退缩。
其实如果77号一直循规蹈矩,后面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实验者瑞恩教授知道不能缺少77号和瑞恩斯这两个角色,只有他们不停制造冲突,故事才有发生蜕变的可能性。而导演似乎想通过69号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否有人挑衅,在这种绝对控制的环境下,控制者都会不自觉的开始变异,从而为77号辩护。可惜69号那段演的太突兀了。我自始至终没搞明白起因。
但无论怎样,大部分狱警一开始,所谋求的也就是一点尊重而已。首先处于地位劣势的囚犯对自己尴尬的模样是报以极其蔑视的态度。他们试图通过不断开玩笑来缓解自己囚犯的状态。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
这时,就发生了词条介绍里所提及的:狱警在平息了一次囚犯的反叛之后,所有人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而实际上,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囚犯与狱警两种角色。还包括: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77号是绝对的反叛者。领导起源于应对危机的表现。而伯瑞斯想到了灭火器。
Sinner
伯瑞斯最后狰狞的对77号说:是你先挑起的。他脸上充满痛苦和些许悔恨,仿佛他一直都不想这样。他和女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表现了他某种矛盾的心态。当时事态正准备一发不可收拾,女医生说要结束实验,这意味着要结束他人生中最爽的一段岁月。他说,不,我只听瑞恩教授的指示。他不断给自己强调自己的反常是在完成瑞恩教授的实验,给自己的罪恶赋予合法性。
这使我们不得不跟着谴责实验者,如果伯瑞斯是杀人犯,那么瑞恩不仅给了他子弹和枪,还不住地看着他点头微笑。这或许就是实验的罪恶之处,人不能期待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有上帝才有创造生活情景的权力。
『叁』 求<爱情故事 >的影评
《爱情故事》是70年代美国著名的爱情电影,曾经感动了数以万计的人,他们带着纸巾,在拥挤的电影院中,为荧幕上的爱情,感动不已。那些影响在80年代的很多电影作品中仍有体现。《成长的烦恼》中,Maggie每每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抱着大卷手纸在电视机前,哭的死去活来。在剧中他们叫他《爱的故事》,电视机中飘出andy的声音,我想这才是我们流泪的原因,音乐太美妙。
曾经在妹妹的威逼利诱下,去音像店拿了一张《爱情故事》的DVD,以为电影会和音乐一般美妙,后来证明是错的。电影放了个开头,我就睡着了,那天我太累了。醒的时候问妹妹好看吗,她只说了句“失望”。其实这部电影的价值早已随着70年代的结束而消减,更何况我们本来就出生在另一个年代,有很多东西早已改变。
但奇怪的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andy的声音依旧在大街小巷中感动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时会驻足聆听,有时小声哼唱,甚至为它流泪。音乐的魔力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where do i start?
with her first hello,
she gave a meaning to this empty world of mine.
therell never be another love, another time.
she came into my life and made the living fine
我依然记得电影的开头,那个男孩在洁白而寒冷的冬季缓缓前行,他说:我还能说怎么说呢?这个女孩热爱巴赫,热爱莫扎特,热爱贝多芬,热爱BEATLES,热爱我。他说的时候,我听见他的哀伤,他的爱情。我喜欢这个开头,我很高兴,女主角出现时我已经熟睡,那个女孩并不美丽,透过明亮的眼镜是她充满欲望诱惑的眼睛,直楞楞的,让人害怕。而她出现时,我已经睡着。
曾经一个好友到我家,指定要看这部电影。我说:andy的声音为电影做了最好的宣传。我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电影刚开了个头,女主角一出场,我就又睡着了,那天我更累。所以我始终没有看完电影,或者说我并不想看它,对于电影,它应该无法带给我像这首歌一样的感动。
she fills my heart.
she fills my heart
with very special things.
with angels souls, with wild imaginings.
she fills my soul with so much love.
that anywhere i go,
im never lonely.
with her along, who could be lonely?
i reach for her hand.
its always there.
妹妹听这首歌的时候几乎要哭了,她是那种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的孩子,或许说是不为那些无聊的东西流泪的孩子,但那天我看见她流泪,她哼着andy的旋律,她说这是最感人的爱情故事。
how long does it last?
can love be measured by the hours in a day?
i have no answers now, but this much i can say.
i know ill need her til the stars all burn away
and shell be there.
how long does it last?
can love be measured by the hours in a day?
i have no answers now, but this much i can say.
i know ill need her til the stars all burn away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时她看电影时那么失望,电影中的爱情带着势利,带着欲望,而音乐中的爱情出自灵魂深处,你不得不为之动容。
有时候我在想,很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像电影中的男孩一样,走在宁静的路上,对着洁净的雪地,想起我,想起这个喜欢哭闹,喜欢莫扎特,喜欢舒曼,喜欢BEATLES,喜欢COHEN,喜欢你的女孩。她会在寂寞的夜里,无数次的幻想和你相遇的情节,然后梦醒的时候,只有枕头的微湿还在证明她的忧伤。
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怎样去讲这个带着哀伤的爱情故事。它甚至没有开始,那么它也就永远不会结束。我们只是不能相遇的平行线,走在孤单的路上,偶尔做做梦,梦醒的时候,才惊讶发现,我们的梦只是因为音响没关,而变的异常美丽。音箱中传出的是,我们的“爱情故事”。
『肆』 历史正剧观后感800字以上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8岁继位,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然后收复台湾;御驾亲剿葛尔丹等等。他不愧是千古圣君,其做人之道,用人之道,治国方略,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纵观康熙一生,有以下四点令我钦佩......
一、雄才伟略。康熙一生完成了他作为圣君的几大目标,可谓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君王。在现实的磨练中他成为了圣君。整个情节展示他丰功伟绩的同时,最有价值的是,也展示了他成长的过程。通过除鳌拜过程,他安排自己的卧底给亲信巍东亭,开始走向了服从理智而丢弃感情的过程。平吴三桂中,他急于求功的毛病差点让他退位。经过波折方见成熟。通过孝庄他彼时学会了用人攻心。姚启圣,李光地,明珠都成为他用人攻心的成就。他用人过程中实际上时非常理性的,理性的令人生畏。康熙与其他君王不同,他办事不是一件件地办,而是将所有看为一个整体,做这件事时,便为下一件作铺垫。
二、良才为用。满清入关,带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民族之争。清朝的君王们总是重满轻汉,但康熙认为“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他继位后大胆启用汉臣。他认为不管汉臣,满臣,只要是为国效力,鞠躬尽瘁,都是百姓之福,中国之幸。他启用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汉臣。这些汉臣对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朝廷内两位丞相明珠,索额图的党争也在适当的时机处以重拳,毫不手软,用他的说法是“剜肉疗伤”。他奖惩分明,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他把他们摆在合适的位置。周培公平三番,姚启圣平台,利用李光地平掉内部党争。结局呢,完成任务后,这些人不再适合后面的差使了,也就退出舞台了。
三、勤奋学习。历史上有记载说康熙在亲政之后依旧刻苦读书。在出外巡查时,康熙坐的龙辇上放满了书。康熙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勤奋学习,是他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康熙一有空便看书。他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对历史、对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甚至对《易经》、中医都有深刻的研究。
四、能忍。面对鳌拜,康熙忍,表面处处依靠鳌拜,实际里拉拢大臣、提拔亲信,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三藩,康熙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经常安抚三藩。 面对台湾,康熙忍,大清是铁骑让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战,只好忍受台湾割据一方,而苦练水师和海将,最终一举成功。面对内蒙葛尔丹,康熙忍,没有摆平三藩和台湾,康熙无法全身心抗战葛尔丹,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他做妃子。面对沙俄,康熙忍,待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才与沙俄开战,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作为皇上,他有太多无奈。“都知道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朕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难道他不想将女儿留在身边?难道他不想保全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想再陪容妃说个话?可他为了大局只有忍痛割爱。多么可怜啊,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亲人了......
最终的结局一代圣君可谓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深刻的展示了圣君的另外一面。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光彩,之所以羡慕,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
『伍』 历史剧观后感800 急!!
《康熙王朝》观后感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然后收复台湾;御驾亲剿葛尔丹等等。他不愧是千古圣君,其做人之道,用人之道,治国方略,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纵观康熙一生,有以下四点令我钦佩...... 一、雄才伟略。康熙一生完成了他作为圣君的几大目标,可谓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君王。在现实的磨练中他成为了圣君。整个情节展示他丰功伟绩的同时,最有价值的是,也展示了他成长的过程。通过除鳌拜过程,他安排自己的卧底给亲信巍东亭,开始走向了服从理智而丢弃感情的过程。平吴三桂中,他急于求功的毛病差点让他退位。经过波折方见成熟。通过孝庄他彼时学会了用人攻心。姚启圣,李光地,明珠都成为他用人攻心的成就。他用人过程中实际上时非常理性的,理性的令人生畏。康熙与其他君王不同,他办事不是一件件地办,而是将所有看为一个整体,做这件事时,便为下一件作铺垫。二、良才为用。满清入关,带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民族之争。清朝的君王们总是重满轻汉,但康熙认为“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他继位后大胆启用汉臣。他认为不管汉臣,满臣,只要是为国效力,鞠躬尽瘁,都是百姓之福,中国之幸。他启用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汉臣。这些汉臣对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朝廷内两位丞相明珠,索额图的党争也在适当的时机处以重拳,毫不手软,用他的说法是“剜肉疗伤”。他奖惩分明,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他把他们摆在合适的位置。周培公平三番,姚启圣平台,利用李光地平掉内部党争。结局呢,完成任务后,这些人不再适合后面的差使了,也就退出舞台了。三、勤奋学习。历史上有记载说康熙在亲政之后依旧刻苦读书。在出外巡查时,康熙坐的龙辇上放满了书。康熙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勤奋学习,是他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康熙一有空便看书。他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对历史、对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甚至对《易经》、中医都有深刻的研究。四、能忍。面对鳌拜,康熙忍,表面处处依靠鳌拜,实际里拉拢大臣、提拔亲信,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三藩,康熙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经常安抚三藩。 面对台湾,康熙忍,大清是铁骑让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战,只好忍受台湾割据一方,而苦练水师和海将,最终一举成功。面对内蒙葛尔丹,康熙忍,没有摆平三藩和台湾,康熙无法全身心抗战葛尔丹,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他做妃子。面对沙俄,康熙忍,待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才与沙俄开战,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作为皇上,他有太多无奈。“都知道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朕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难道他不想将女儿留在身边?难道他不想保全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想再陪容妃说个话?可他为了大局只有忍痛割爱。多么可怜啊,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亲人了...... 最终的结局一代圣君可谓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深刻的展示了圣君的另外一面。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光彩,之所以羡慕,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
『陆』 有谁看过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的呀跪求此篇影评~~~~~
无论怎样实验,得出的结果都一样:人总是邪恶的。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似乎更加残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种介绍中,还没有出现两死三伤的惨剧。
实验
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It's not a game.
所有人都以为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刺激、经历新生活的心情走近科学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说笑、对着监视器做鬼脸、唱歌、讲黄段子。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这根本不是一场游戏。
让一个人放弃游戏人生的态度认真起来,很简单。实验中,只用4000马克。所有人都想安安心心完成实验,拿钱走人。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
It's not game. 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Criminal Minds的分析,就是他多半是个性无能,没有妻子,或者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他。没有孩子,却要声称自己是个好父亲。他的掩饰,却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糟。是的,实验是假的,但生活的伤痕却是真是存在的。他也许没有在寻找报复的机会,但却到了一次报复的能力。
领头羊
或者“人之初,性本恶”的表达并不能真实概括这个实验所暴露的人性。事实是,人之初,都是脆弱懦弱的。我们都像行进于草原上的羊,会默默的跟着走在前面的那只。狱卒并不都是邪恶的,但他们会看着暴力发生,唯一的思索,是怎样让自己开始习惯所面临的现实。
所以,其实这是个权力与服从的故事,是在无组织情况下,领导者怎样产生、权威怎样建立的故事。而关于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呵斥,就可以让60%人的良心退缩。
其实如果77号一直循规蹈矩,后面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实验者瑞恩教授知道不能缺少77号和瑞恩斯这两个角色,只有他们不停制造冲突,故事才有发生蜕变的可能性。而导演似乎想通过69号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否有人挑衅,在这种绝对控制的环境下,控制者都会不自觉的开始变异,从而为77号辩护。可惜69号那段演的太突兀了。我自始至终没搞明白起因。
但无论怎样,大部分狱警一开始,所谋求的也就是一点尊重而已。首先处于地位劣势的囚犯对自己尴尬的模样是报以极其蔑视的态度。他们试图通过不断开玩笑来缓解自己囚犯的状态。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
这时,就发生了词条介绍里所提及的:狱警在平息了一次囚犯的反叛之后,所有人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而实际上,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囚犯与狱警两种角色。还包括: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77号是绝对的反叛者。领导起源于应对危机的表现。而伯瑞斯想到了灭火器。
Sinner
伯瑞斯最后狰狞的对77号说:是你先挑起的。他脸上充满痛苦和些许悔恨,仿佛他一直都不想这样。他和女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表现了他某种矛盾的心态。当时事态正准备一发不可收拾,女医生说要结束实验,这意味着要结束他人生中最爽的一段岁月。他说,不,我只听瑞恩教授的指示。他不断给自己强调自己的反常是在完成瑞恩教授的实验,给自己的罪恶赋予合法性。
这使我们不得不跟着谴责实验者,如果伯瑞斯是杀人犯,那么瑞恩不仅给了他子弹和枪,还不住地看着他点头微笑。这或许就是实验的罪恶之处,人不能期待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有上帝才有创造生活情景的权力。
『柒』 袁牧之的演艺经历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4年,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左翼电影的经典,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
1935年他自编自导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由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80年代,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惊叹说:“《马路天使》堪称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袁牧之14岁时就参加了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为唯一小演员。18岁开始因在一些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剧。
1930年,他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获得了进步舆论的一致赞扬。
1930年,袁牧之放弃大学学习,投身于左翼戏剧事业,曾主演洪深编剧的《五奎桥》、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等剧目。他在实践中重视艺术总结,著有《牧之随笔》、《戏剧化装术》、《两个角色的戏》和《演剧漫谈》等书。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编辑过《中华日报》的《戏》周刊36期。他主张演员表演时应“脱了自己而变成剧中的角色”。他提倡通过外形技术来摹拟角色精神生活,并尝试过许多钻研角色和体现角色的方法,为当时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电影制片公司。
1935年,继《桃李劫》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都》片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不景气、大都市生活尔虞我诈以及小市民愚昧无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银幕上来,为中国影坛创造了喜剧片的典型。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头。
1936年,袁牧之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饰两个角色--爱国青年李涛和柳元杰。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 ,更是脍炙人口。《马》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牧之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并与宋之的、陈波儿、崔鬼等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离开上海开赴抗日前线。他还参加著名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938年,该队来到武汉后,袁牧之主演了影片《八百壮士》中的团长谢晋元。不久,他受周恩来同志委派,参加根据地的电影筹建工作。同年秋,他前往延安,组建了“延安电影团”。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曾深入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拍摄纪录片,并编导了解放区第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编写了反映革命根据地新生活的舞台剧《延安三部曲》。
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他受党的委派,赴苏联学习、考察。在此期间,他曾与苏联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共同拍摄过影片,同时他也曾独立导演过纪录影片。
1946年,袁牧之回国后,同夫人陈波儿一起赴东北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后,他奉命回京,组建全国电影领导机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并被任命为局长。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之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54年以后,他因病长期离职修养。在病中,他仍坚持创作活动。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捌』 全部积蓄拿来影评修改
是梦幻般的岁月,而梦幻般的``好象不太达意样的`我第一感觉是会把梦幻该成内幻梦
``给人种‘事不容关己,己不劳心```种字多了吧``
写东西的文风有点像我``虽然写的满好但是`内容不太充实`
`介绍个影评的网站给你``豆豌`http://www.douban.com/
『玖』 袁牧之简介
袁牧之(1909年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莱,生于浙江宁波。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学演文明戏,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3岁就读上海澄衷中学。
13岁时,袁牧之便参加了洪深组织的“辛酉剧社”,成为剧社惟一的小演员。由于年龄小,分配的角色戏不重,他在剧社里什么都干,还做过领座员。
1978年6月30日,由于中暑导致的高烧,袁牧之不幸与世长辞。当时他刚过完69岁的生日。
(9)69岁影评扩展阅读:
袁牧之(1909—1978)电影表演艺术家、编导、电影事业家,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他14岁时就参加了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18岁开始因在一些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戏剧界的重视。
1930年,他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获得了进步舆论的一致赞扬。
1935年,继《桃李劫》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都》片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不景气、大都市生活尔虞我诈以及小市民愚昧无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银幕上来,为中国影坛创造了喜剧片的典型。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头。
1936年,袁牧之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饰两个角色——爱国青年李涛和柳元杰。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37年,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更是脍炙人口。《马》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