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莲观后感
⑴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中国戏剧电影通常用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用这一公式描述了八年抗战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影片从“九一八”事变,张忠良与素芬结为夫妻开始到抗战胜利后,素芬绝望投江自尽结束。线性顺时叙述,前后因果关系呈现。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起承转合,环环紧扣。影片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一个家庭的遭遇紧紧的连接起来,从家庭的角度反思时代,批判社会。同时,影片并没有在家庭意识和民族意识于战乱时代难以两全的矛盾与冲突状态中表现出国土沦丧,家破人亡,而是怀着对辛苦遭逢的普通百姓的极大同情,着意通过一家人命运的变迁,反映抗战前后“两个世界,两种人的生活”的严峻,从而使影片带有强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色彩。创作者追求在一段人生,一个家庭生离死别中展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而既有民间化的边缘视角,将批判矛头指向黑暗现实社会的统治者,有在一种仿佛是无可逃避的宿命感的呈现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的巨大忧患。
<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命运的传奇性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从而使影片体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力量。艺术品味隽永深长,是一部充满批判激情的长卷史诗。重视观众欣赏和接受心里的蔡楚生,注意研究中国艺术的叙事传统,在影片创作中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故事曲折、却又脉络分明,很见功力。为了增强概括力,影片采用了一种多天情节线同时发展的结构形式。他们通过张忠良交织贯穿在一起。张忠良与抗战夫人王丽珍、接收夫人何文艳和所谓的沦陷夫人素芬的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直至最后三位女性同时出场,故事达到高潮,素芬不看侮辱与打击投江自尽。这些情节线时分时合、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既从容的呈现出了辽阔的时空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发展机会的同时,拓展了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层信息。同时影片群星荟萃,场面宏大,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性质,创作者们注意把头绪纷繁的影片内容与素材对象纳入自己的情绪框架之中,故事处理参错重叠又自然流畅,具备一定的力度,又颇见个性色彩,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展示中仍能感到个人的特征。从而实现细致的性格刻画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忧愤深广的情感表达与博大的叙事事业之间的有机统一。
导演蔡楚生对处于社会底层挣扎于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寄予了真挚、深沉的热爱和同情。他所调用的娴熟的电影化叙事技巧,都服务于这样的情感和思想原则。在这样的触及尖锐的社会主题视野广阔的展示整个时代与历史真实的史诗影片中,蔡楚生注意构造故事完整、层次清晰、对比与冲突分明的典型的戏剧式结构,同时又非常注重表现手法和民族化,努力以影片内在的情感感染观众使作品贴近最广大的观众群。影片主演白杨回忆说:蔡楚生“对影片的构思,处处都想到观众,观众就是他心目中的绳墨,往往以此为准。他运用的艺术手法一定要为观众所闻乐见,但不是单纯的去迎合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可以说,蔡楚生非常了解中国观众的习惯和心理,擅长细节表现和处理高潮戏,在影片中常常使用层层渲染、铺排、对比、呼应等手法,有头有尾、脉络清晰的展开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巧妙的运用戏剧性因素。如何在电影这一门现代的艺术样式中运用好中国的传统的手法,怎样获得百分之百的观众,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却有必要向艺术家提出让大家看懂他作品的要求”。这种思想,很明显的体现了在蔡楚生身上深潜的一种创作情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作框架严格按照戏剧冲突律原则,将其重点放在如何吧故事讲得生动感人,举重人物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它的时空结构和视听构成也是围绕着戏剧性场面展开的。如一大量的平行镜头组接强化剧情对比效果,提示特定叙境所蕴含的价值情感,就不仅娓娓道来,颇富影像张力,而且“煽情效果”及其明显。影片中还较多的运用了中景镜头叙事。如片尾高潮戏素芬端着盘子走进舞厅并与张忠良相认的戏,用的就是中景。这种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全景画面的镜头处理,对比与层次感强,同时戏剧性因素明显,是比较成功的把戏剧性因素融入电影性中的范例。此外影片在大气磅礴的史诗追求以及诗化表达及朴素的表演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成为40年代戏剧式电影的代表
⑵ 读李准的《李双双小传》有感
谁说女子不如男
——《李双双小传》读后感 自古英雄无性别,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策马扬鞭守边关,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武则天雄才大略治国有方,李清照词艺一绝妙笔写丹青,黄道婆巧手织锦绣……旧时杨三姐告状、秦香莲洗冤、窦娥昭雪,她们以血肉之躯与厄运绝死抗争。今天的女性依然侠骨柔肠不畏权贵,彰显新时代女性不惧邪恶伸张正义的风范:张志新为了捍卫真理被处以极刑而不低头屈服;哈尔滨某百货总经理于新华不畏强权,把腐败分子拉下马;记者罗侠女士与邪恶势力较量,揭露传销的欺骗性;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假蓝田”,荣获2002年度“十大中国经济人物”、“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两项最高荣誉奖……这许许多多的例子无一不说明了一个观点:女子不比男儿弱。在当今社会,女子能撑起半个天,这是男人也不能否认的事实。而在《李双双小传》中,女主人公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女子当自强。我们不去批判当时大跃进的错误,单单从李双双的性格及事件来看,解放后,中国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是中国妇女人力资源的最大开发。 在《李双双小传》中,有一句话是双双常说的:“情理不顺我就要管”。而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女主人李双双性格基调的写照。在当时那个万物待新,封建思想犹存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能说出这样一句话,那是需要多少勇气啊。在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中,女子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新中国解放后,在人民公社化的农村,女子开始有了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社会地位,接受新思想的教育。而李双双这一类人物就像初春萌发的绿树,像吸收阳光、空气、水分那样吸收着周围的新鲜事物。其实我们并不用为她们的迅速变化感到诧异,因为那是几千年来女性心底最深处的呐喊,想到获得平等地位的呐喊,在没有外在社会制度环境的压制下,猛烈的向外迸发,促使妇女们很快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谱写社会进步历史篇章的一份子。李双双她全身心地热爱新的生活,热爱党,热爱人民公社,所以她做一切事情都以对集体有益为前提,而对集体不利的事,她都要管。这也是李双双性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 从文章中我们知道女主人公李双双17岁就嫁给了孙喜旺,一个比她大8岁,并且经常打她,遇事从来不与她商量的丈夫。而双双年纪轻轻就得拖着3个孩子,整日在家纺线织布,拉扯孩子。村里街坊邻居很少有人知道她姓什么叫什么,直到“大字报”事件后她的名字才为人知晓。平时大家都叫它“喜旺家”、“喜旺媳妇”之类的。解放后,李双双首先获得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婚姻法实施后,丈夫孙喜旺不敢再打她了。由于男女同工同酬,李双双也获得了经济收入。并且喜旺办什么事,也得和她商量商量了,若他再独断专行,双双也可以找村干部平理了。这对于中国妇女来说,这可是千年来的期盼啊!其次,李双双从“小家”迈向了“大家”。妇女在法律上的解放是政府赋予的,而自我意识的解放却是要靠自己的。李双双面对热火朝天的新生活,不甘于呆在“小家”中,要求结束自己传统妇女的角色,于是她迈开了中国妇女中的一大步,走向了“大家”。文中李双双被人知晓是从她的大字报开始的:“家务事,真心焦,有干劲,鼓不了!整体围着锅台转,跃进计划咋实现?”从大字报到李双双再到李双双这一妇女群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妇女沉睡已久,曾被压抑的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她们是亚社会群体,她们的正当事业是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她们得到的最高殊荣就是“贤妻良母”,她们永远被关在家门里。家门外的事务,她们不得过问。若有个别女子过问家门外的事务,那是不守妇道,是越距,是“牝鸡司晨”。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一点李双双已经意识到了,蜷缩在狭小的天地,是一种束缚:“人谁精,谁憨,工作多了见人多了就聪明,整天闷在家里就笨。”她不愿整日围着锅台转,不愿意为孩子所拖累,不愿成为什么都不懂的女人。为此,她去上民校,认真学文化,听新闻,听报告,关心时事,极力要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中去。为了和男人们一样,在时代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李双双和众姐妹合计的结果是“只要把食堂办好,妇女能顶半个天”。她们要求建公共食堂、托儿所,然后和男人们一样到水利工地劳动,到田间地头操作。她们同男人们一样不怕苦,不怕累。而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她比她的丈夫孙喜旺做的更好,处处显示着公正、公平。我们不否认男人在有些方面比女性强,但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心理上各有千秋。男人具有理性思维,创造能力强,善于开拓,勇于进取。女性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却是男人很难比及的,曾经有人做过考证:面对突兀而至的死亡,男人通常脸朝下,女人却仰着头;家有残疾孩子,父亲可能逃遁,母亲绝对不会。所以有些特质女性仍强于男性,即使有些男性不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依然存在。有人曾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也说明了男女的互补性,或许这也是世界上为什么会分男人和女人的原因吧。所以说,男女平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男女之间存在互补性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所以也就没有谁不如谁的说法。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男人们征战讨伐的英雄史,女人则只是红袖添香。在历史的洪流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人一无是处,惟有被人言说,她们没有主观意愿,没有思想,更不允许有思想,只能被豢养。而当历史的契机提供给李双双这类人的时候,她们焕发的才智,她们的热情,令那时的男人们惊异。“她一面推着水车,看着清清的泉水,顺着渠道往地里奔腾地流着,一面听着大家呼噜呼噜的吃饭声音,吃得那样香,那样甜,那样有味道。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感到她们在食堂里滴下的汗珠,好像也随着清清的泉水,流到这茁壮茂盛的丰产田里,变成了米粮。”这充满诗意的描写,是对李双双和她的姐妹们昂扬精神的极恰当的描写。这是一个女性意气风发的时代。千百年来,中国妇女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生命在集体劳动中,在社会事务中会变得如此伟大和自豪。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嫁个“金龟婿”,很多女生也为了享受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而渐渐失去了自我。所以我觉得李双双的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也同样受用:女子当独立自主,不依附于男人,做自己的主人。女子当自强,谁说女子不如男!
⑶ 一篇作文和这篇作文的读后感
读《给生活一张漂亮的脸》有感
读完《更生活一张漂亮的脸》我十分惭愧,现在,生活过得非常幸福,而我却总是跟别人比这比那,只想着自己没有拥有的,却没想过自己拥有的。这样,跟文章中闫荣霞的母亲有什么区别?
闫荣霞的母亲从小美丽过人。小时候还背包上戏台,版秦香莲的女儿。长大后越发漂亮却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成天抱怨着抱怨那,愁眉苦脸的。二闫荣霞的婆婆长得不好看,生活也非常艰苦,打拼了几年,好不容易盖起了房子,却因压住了规划线而又要拆迁,可她还是一咬牙,拆!再改!拆拆盖盖中,十几年过去了,这样苦,这样难,也不怨天尤人。
我从小就在父母的万般呵护下长大,根本没有受过苦。在学校,有老师对我的教育、栽培,有同学跟我一起快乐游戏;在家里,有爸爸对我的保护,有妈妈对我的关心、疼爱。在家里,我还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小房间,又美味的零食,有陪伴我的书本,有听我倾诉今天所有的快乐和伤心的日记本……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多么幸福呀!可我却不珍惜它,总是想:别人有,我为什么没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会想:我有这个东西,别人却没有,我多幸福呀!其实。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生活艰辛时,只要想一想身边的人对你的关爱就一定能振作起来。以前,我吃饭总是挑三拣四的,觉得这个不好使,那个也不好吃,然后就都扔掉,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啊!与其每天抱怨这抱怨那,还不如享受自己已拥有的幸福生活,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不论如何不满意,现实就是现实,我们只有用微笑对生活,它才会还给你一张恒久温暖的笑脸,我们用哭脸对它,它就会把这副哭脸毫不客气地回帖到我们脸上。生活不是选择题,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收获美好的明天,为此,我们要像闫荣霞的婆婆一样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要一边痛着,一边笑着,还个生活一张笑脸!
----------------------------------------------------------------------------------------------------------------------- 拜托了,给个满意吧~o(>﹏<)o~
⑷ 小品铡美案观后感作文
。但对我释义剧情时,却象有说不完的故事。当我们看到秦香莲唱堂会时的那段“琵琶词版”,我说前权几句像是昆曲,后面到象是徽句,他边看边听边自语:京昆本是一家,呵,真人不露相,京剧对他来说是不了解,可是他对我而言可算得是真人了。
那唱秦香莲的票友,全剧两小时四十五分,她从头唱作到结束,嗓音始终如一响亮,优美,甜润。
还有那演公主的票友,听说是头次亮相大戏,可动作风韵不亚张火丁,音律色美可比王蓉蓉,可见寻常票友天资丽质是大有人在。
⑸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400字
诚信,做人之本
-----读《月下桨声》有感
“一条小舟在水面上缓缓地驶过,月光均匀地撒在了泛着微波的小溪,在竹林那边还有桨声,是一条小船均匀的足迹,在水面上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这也许就是作者韩少功的《月下桨声》,我感谢作者,是他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城里客人来“我”家,“我”去买鱼,看见两个“小渔夫”在撒网打鱼,便吆喝要买鱼。第二天一大早,小女孩送给了“我”许多不够中意的鱼,“我”买下了鱼。走后由于发现多收了“我”一元钱,又送回钱,可没有一元钱的零钱,“我”便收下了七角钱。可小女孩在傍晚前又送给“我”一大把葱作补偿。
读到小女孩找钱时,我心里十分惊讶,同时又交织着感动。一元钱,根本不算什么大钱,但脚力钱,在小女孩那里存钱等种种十分合情合理的事,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直到欠三角钱也一点儿不肯罢休----拿一大把葱作为补偿。
初读时,我不禁认为小姑娘有点“傻”,作者已说出了许多合理的办法,他又不会怪小女孩和弟弟。为了一元钱,为了鱼,她值得劳累一整个晚上吗?太“傻”了!当我细读时,才恍然大悟----我错了,这看似“傻”的行为实际上是做人之本----诚信。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是小姑娘和弟弟两人那淳朴善良的形象在我有的脑海里永难望却。
现在的社会,大家都认为只有大量钱财的支撑才能摆去困难,立足于社会。可是,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用不正当手段获得金钱、荣誉、地位的时,“诚信”二字早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离去了。现在的社会十分复杂,可以这么说,“诚信”隐盾了,难觅踪迹!
其实,只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就举一个例子吧:有一次,音乐老师要选三个同学参加第一批合唱团的团员,我、王畅、张乐静和周梦妍都在初赛选拔成功了。在决赛时,周梦妍以绝对优势得了第一,而我有一个高音唱不上去了;而王畅从头到尾都唱得很不错。歌曲唱完了,我想这下可完了,我一定没有王畅投票高。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的票数大约是王畅的2倍!怎么回事?我脑海里留着一连串蹦蹦跳跳的问号,不会是听错了吧?
接着,王畅和张乐静比赛。王畅依然唱得很好,可是张乐静的票数也比王畅高。同学们在开什么玩笑?这时,王畅哭丧着脸,慢慢下台了。
下课后,我问邓诺:“为什么我和张乐静票数比王畅高?”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还不是王畅性格不好,不诚信,有什么事情就责怪别人,而你和张乐静这点都比王畅要好。”听了邓诺的话,我顿时茅塞顿开。只有诚信,别人才有可能信赖你。
我感谢作者韩少功,我感谢小姑娘和小男孩,是他们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在我心灵的土壤中,然后生根、发芽……
⑹ 跪求:哪位看过京剧秦香莲啊帮忙写下观后感。先谢过。 最好有400字左右。
秦香莲」 这部戏曲主要内容: 南宋湖广陈世美离开父母、 妻儿上京应试, 考取之后, 为求富贵不顾亲情为皇姑招亲而成为驸马, 结发妻子秦香莲在公婆去世之后带著幼儿金哥冬妹来到京城寻夫, 由他人得知丈夫已经成为驸马, 进入府内原本想要让孩子和父亲相认, 却被逐出府门, 丞相王延龄之情后为香莲安排在驸马的寿宴中藉由著弹唱挽回夫心, 却又遭奚落, 陈世美之后命侍卫韩琪追杀妻儿, 韩期则在秦香莲诉说实情苦苦哀求下自尽, 香莲含冤告上开封府, 包拯秉公办案将陈世美问斩。 ○ 情感分析: 首先, 以陈世美此角色去看, 在开始时他为了上京应试而抛下年迈的父母和妻儿, 虽然向结发妻子许下了种种诺言, 却可感受出他求取功名的野心, 当野心随著考取状元而逐渐茁壮, 陈世美放下诺言而选择做了驸马, 可是在香莲进入府内企图想要让孩子和父亲相认时, 即使陈世美最终选择将妻儿逐出府门但仍可看出陈世美内心仍有著一丝的父爱曾想去抱自己的骨肉, 甚致在得知年迈父母过世之后呈现出心中的伤痛, 但随著剧情脉络的延伸, 秦香莲和孩子渐渐威胁到陈世美的地位时, 贪婪之心啃食了陈世美原先仅剩的良心, 进而对自己的妻儿赶尽杀绝, 一路的情节下来也不时反映了从古至今利益薰心下人们丑陋的面貌。 接著从秦香莲的角色中去看, 我们可看到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中国妇女的美德, 当丈夫要追取成就时, 妻子须在困境中对上侍奉公婆, 对下养育子女, 使丈夫安心追取功名; 当面对丈夫成了驸马之后, 不惜放下身段, 求的只是让孩子回到父亲身边, 充分展现了母亲的爱; 在被丈夫逐出府门后, 仍不断的试图挽回丈夫, 突显了对丈夫的执著及忠贞。 最后由包拯的角色中去看, 身为当代的清官, 一来是面对秦香莲母子对他的期待, 另一方面又承受了黄姑对他的施压, 包拯知道自己若将陈世美斩首, 自己的官位可能不保, 终仍怒铡驸马, 选择给予秦香莲一个公道, 突显了包拯的清廉公正、 铁面无私。 ○场随人移, 景随口出 「砌末」 是京剧舞台上各种道具的统称, 砌末并不完全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器具, 而是夸张和美化以后的舞台用具, 通常都具有独特的象徵意义, 例如用「车旗」 代表车子, 用「马鞭」 代表马, 例如: 在阎罗梦中用河旗代表河。 京剧的舞台是虚拟化、 象徵性的, 京剧的舞台上几乎没有布景, 最常看到的道具就是「一桌二椅」 了, 这样的虚拟的艺术充分展现了「场随人移, 景随口出。 」 而在几乎空无一物的舞台上, 透过演员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 例如开门、 关门、 上楼、 下楼、 坐船等, 舞台上不需要出现真正的门、 楼梯或船, 只要看到演员的动作, 就知道剧中人在做什麼了, 例如: 韩琪在开府门时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门, 而是靠著他的动作呈现, 在观赏「秦香莲」 时,记得戏曲的一开始是陈世美需离开妻儿上京去考取功名, 分离之场景顿时将观众都拉近了剧情之中, 使我们感受到了秦香莲对丈夫有万般的不舍, 但却必须使丈夫安心求取功名, 所以一方面不断承诺会好好侍奉公婆、 养育儿女, 而一方面又再三叮咛丈夫别忘了结发之妻, 情感的无奈表露无遗; 更令人深刻的是当侍卫韩琪在秦香莲诉说实情苦苦哀求下自尽时, 坐在前面的观众拿起纸巾拭泪, 亲身到现场去观看戏曲才真正体会到何谓「空荡荡的台上, 连一块简陋的布景也没有, 但那是一个世界随著他的肢体、 眼神, 我想被催眠一样, 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像。 」 我的心开始随著秦香莲的拭泪水的动作而感到悲伤, 随著陈世美推倒孩子而感到愤怒, 随著韩琪的自尽倒地而感到悲愤, 最后则随著包拯的开铡而感到欣慰, 戏曲艺术充满了感染力, 将在座的每个观众带入了悲欢离合之中。 ○动作 舞台上的表演似乎比电视、 电影要来得夸张, 这是因为舞台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 表演如果不够夸大, 很难将感情传达给观众, 包括话剧、 舞蹈等也都如此将日 常生活中 的某些事物或心情用 非常夸张的型式表现出来, 例如秦香莲哭泣时的「喂呀」 再加上拭泪的动作, 但却将秦香莲的悲伤充分传达给观众, 也同时让观众欣赏了 演员的艺术技巧, 另 外, 因为京剧非常要求美感,不管唱念做打、 喜怒哀乐都必须很美, 例如舞台上的旦角要做出「兰花指」 ,走路要走小碎步, 在被韩琪追杀时即使惊慌跌倒了, 姿势仍是优雅的 决对不会摔得四脚朝天, 必须用 优美的滑步呈现, 演员的一举手、 一抬足, 甚至一个眼神都必须很讲究, 不仅要切合人物身份, 更要有美感。 ○综合艺术 之前老师说过戏剧是包含文学、 表演、 美术制作、 灯光等部门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这包含了脸谱、 舞台设计、 布景绘制等、 灯光、 服装、 道具等等 ,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包整的脸谱, 展露了他威严正义的形像, 另外, 就是陈世美当上驸马的衣服, 和开始灰色素布的衣服比 , 除了表现了他身分地位的不同之外 , 背后似乎也暗讽著一个人的身心被贪婪埋没, 在包拯请陈世美过府议事, 最后受皇姑、 国太求情, 以及圣旨赦放驸马的圣谕, 那时的音乐瞬间塑造了凝结的氛围, 将观众带入包拯复杂的情绪中, 深怕香莲的冤屈无法平反。 ○ 心得 亲身到现场体会一场艺术的心情是很令开心的, 在演员谢幕的时候, 心中会不禁涌起敬佩之感触, 因为戏曲是不能像一部电影可以经过层层电脑的修饰、 剪接, 演员更不可能可以随时 NG 从来, 一旦站上了舞台, 演员们就必须忘掉现实中的自己, 需快速的融入角色中, 机会只有一次, 若唱错了、 走歩走错了、 肢体不对了, 都很可能影响整部戏的呈现, 这也使的我在那天拼命的鼓掌, 给予每个演员最大的支持。
谢谢提问
⑺ 急!哪位大哥能提供一个中国戏曲艺术学习后的感想的文章
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
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全两册上下卷)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戏剧戏曲学书系
目录
序
上卷
第一编:总论
第二编:原始祭坛与宗教坛场
第三编:古典舞台与传统剧场
下卷
第四编:近代戏园与现代剧场
UID10411 帖子483 精华2 积分514 阅读权限10 来自厦门大学 在线时间972 小时 注册时间2003-5-18 最后登录2009-11-28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如舸斋
高级会员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6-13 21:18 只看该作者
张庚文录(七卷本)
张庚文录(七卷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张庚文录(第一卷)目录
自序
为观众的戏剧讲话
前言
观众的责任
剧本送到哪里去
什么戏是好戏
明星制与导演制
独裁呢还是民主
演员的两重人格
感情与演技
演员二弊
外形的装扮
舞台装置
舞台灯光和效果
戏剧的效用
怎样看《钦差大臣》?
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
---业余剧人的技术的批判
国防戏剧的题材和题材处理
对于中国旅行剧团的感想
旧剧巡礼
谈“蹦蹦戏”
谈“大鼓书”
旧戏中的海派
谈四川高腔
从怎样的视角去看旧戏
---谈我的方法论兼答李培林先生
不要忘了戏剧的武器性
悲剧的发展
---评《雷雨》
论两个口号
洪深与《农村三部曲》
论《迷途的羔羊》
戏剧的国防动员
苏联戏剧与戏剧节
1936年的戏剧
---活时代的活纪录
艺术新话
两种现实主义
内容和形式
观念和形象
艺术和科学
从艺术去认识现实
艺术对其他文化的关系
谈风格
谈遗产
谈体制
谈影响
艺术究竟是什么
可以上演的坏剧本
1937年中国戏剧运动之展望
读《日出》
目前剧运的几个当面问题
话剧迈进中的危机和出路
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
---“业余实验剧团”演出
新的剧本创作
戏剧的旧概念和新概念
剧本创作问题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
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中国剧运的开展
什么是戏剧
关于《竞选》等三个时事剧的演出
剧运的一些成绩和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有一个戏剧节
对平剧工作的一点感想
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
谈《乌龙院》
鲁艺工作团对于秧歌剧的一些经验
谈秧歌运动的概况
悼王大化同志
音乐在戏剧中的作用
介绍秧歌剧
秧歌与新歌剧
---技术上的若干问题
开展群众文艺运动中新与旧的斗争
改进创作方法 克服公式主义
---对东北三年来剧作的个人意见
解放区的戏剧
---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发言
张庚文录(第二卷)目录
对今后戏剧运动的希望
新歌剧---从秧歌剧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加强对文艺思想的领导
---在中央戏剧学院总支委员会选举会上的报告
略谈英雄人物的描写
---在华北军区戏剧音乐创作工作会上的发言
文工团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在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谈地方戏与新歌剧的关系
苏联的歌剧与舞剧
关于《白蛇传》故事的改编
深入学习斯大林同志的学说,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为什么上演《法西斯细菌》
《万水千山》里的人物
地方戏曲艺术怎样表现现代生活
---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专题报告会上的发言
向杰出的印度艺术学习
谈《蝴蝶杯》里的精华与糟粕
---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的专题报告
《秦香莲》的人民性
---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的专题报告
扩大上演剧目的几个问题
戏曲表演问题
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总结
使艺术遗产重新发出光辉
---对民主德国整理歌剧遗产的点滴印象
看彩色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生活的凯歌》鼓舞人心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
---谈《十五贯》的剧本整理
正确地理解传统戏曲剧目的思想意义
---在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关于戏曲剧目问题
---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的报告
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改革”戏曲
发展民族艺术必须反对洋教条
半个世纪的战斗经历
---中国话剧运动史的一个轮廓
二十万个祝贺
---在国际戏剧协会讨论会上的发言
应该加强戏剧评论
试论戏曲的艺术规律
新歌剧必须与群众相结合
---在新歌剧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戏曲上的香花毒草之争
反对阻碍“百花齐放”的论调
开放剧目与推陈出新
张庚文录(第三卷)
话剧史中的一条教训
戏曲编剧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文化部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的讲稿
新戏曲在迈步前进
---在晋南专区第二届现代剧观摩演出大会上的报告
评剧《三里湾》观后感
两首青春之歌
《白毛女》和《红仙女》
《茶馆》漫谈
让戏曲更多更好地反映现代生活
新戏曲随着人民的时代飞跃前进
一定要重视总结经验和交流经验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开幕词
论新戏曲的内容和形式
---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戏曲
---在江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的报告
戏曲必须多表现现代生活
新戏曲的大跃进
---对于现代题材戏曲剧作的一些随感
表现现代生活是新戏曲的方向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戏曲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及其他
从“畅想未来”和“今古同台”谈起
戏曲的形式
戏曲剧目上的两条腿走路
研究新问题可以适当借鉴传统经验
关于戏曲剧目
台下闲谈之一
台下闲谈之二
台下闲谈之三
---金沙江畔的兄弟友情
台下闲谈之四
---河北梆子两枝花
台下闲谈之五
---丰富多彩的彩调
看了《伊索》,想起《葛麻》
谈红线女的表演艺术
舞剧影片《宝莲灯》观后
戏曲获得了新生命
乌兰诺娃的《吉赛尔》
推陈出新及其他
现代题材戏曲的新成就
可喜的演出
---京剧《初出茅庐》观后
蓬蓬勃勃的革新气象
---祝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成立
民间文艺发出了新的思想光辉
---《刘三姐》观后
悼念梅兰芳同志
用全身心演戏的艺术家---周信芳
《胆剑篇》随想
为现代戏剧做评注工作
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
不能抹杀不同的戏剧体系
---在戏曲舞台美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剧诗
戏曲的形式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理论进修班讲稿
一代宗匠
---重读梅兰芳同志遗著的感想
欧阳予倩同志,你永远活在我们中间
一点建议
再谈剧诗
---在第一期话剧作者学习创作研究会上的发言
燕燕的性格
有意义的尝试
---京剧《八一风暴》观后
推陈出新与整理传统剧目
---在推陈出新座谈会上的发言
古为今用---历史剧的灵魂
戏曲音乐的推陈出新
《一捧雪》到底宣扬了什么思想
十年辛勤,开花结果
---看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朝阳沟》演出后的祝词
导演要学习京剧革命的基本功
---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导演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
富于时代特色的小喜剧
---从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下乡节目谈起
⑻ 听戏的感受
听戏曲抄是心灵的洗涤,生袭活的沉淀,情绪的释放,心情的解压,思想的放松,故事的回顾,往事的再现,它可以让人沉浸聆听自我情感的富饶,感受悲欢离合的情绪,体会生活的百态让脚步更踏实。
戏曲是故事的缩写,歌曲是心情的创作,戏曲可以深入灵魂,歌曲只能起伏心情,戏曲可以让人自信因为它赋予淳朴,正直,敬畏,无私的听觉盛宴。感受戏曲的曲调如同感同身受的经历,到了与戏曲碰杯的年龄,才会有美妙的体会。浓浓的曲乐翻滚的伴奏质朴的词句风情的故事起伏的心情,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激活行动的力量,赋予超强的自信和鉴定步伐。
⑼ 有关铡美案的感想,体会。
从剧情角度看,这部片子反映了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感情纠葛,包拯主持了正义,龙头铡铡了陈世美的头。而秦香莲好人也终于有好报。一是陈世美穷凶极恶,坏事做尽,恶事做绝,成为背叛良妻善子的千古罪人,最终没有好下场。秦香莲善良贤惠,孝敬他的父母,善待两个孩子,终于在包拯的极力帮助下,取得了诉状的成功。而公主和太后虽然维护了陈世美,多次救他,但无力回天。我想到,公主和太后有些不明事非,虽然,公主怀了陈世美的孩子,但他能对秦香莲无情无义,难道就不能对公主无情无义吗?有了一天,陈世美揽得大权,一定会把公主甩掉。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认清陈世美的丑恶嘴脸。
从矛盾冲突角度看,有很多我学习的地方。先是包拯取得了铁证, 要铡陈世美,突然公主驾到,一定要救陈世美,软的不行,来硬的。最后以秦香莲的两个孩子为要挟,救了陈世美一命,他被打入天牢。公主的插手让矛盾扩大化,秦香莲不仅要告倒陈世美,而且想要回两个孩子。事情陷入僵局。包拯派展昭保护两个孩子逃出来,不是救。然后面见皇上,呈明案情,幸皇上明事理,要求秉公处理。包拯拿到了最高法旨,要铡掉陈世美的人头。升堂后,太后又到,极力维护陈世美,也做了些让步,要送500两银子给秦香莲,安度晚年。她不要,要走。紧接着,公主不愿意,要她的两个孩子不能姓陈。秦香莲实在不能忍受,而包拯也觉得公主太过分,宁愿乌纱不要,也要铡陈世美人头,最后拿出尚方宝剑,终于伸张了正义。主要是要学会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能够把问题扩大化,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拍摄手法上看,导演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作面部的刻画,这也是我在以后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