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电影评析中

电影评析中

发布时间: 2021-02-15 13:09:10

电影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⑵ 分析电影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

分析电影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应该是运用动静结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话,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物形象

⑶ 电影《见鬼》的影片评析,

[编辑本段]见鬼1片名:见鬼
导演/编剧:彭顺 彭发
主演:李心洁 周俊伟 卢巧音
剧情介绍
女主角汶自幼失明,幸好她天性乐观又有家人在一边悉心照料和支持,因此她过得一直还算开心,但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她和家人的最大愿望。终于有一天,她接受了角膜移植开始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但却也因此带来了无尽烦恼。
见到光明的汶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与别人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她除了能看到一些常人能看到的东西,还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如轻烟般飘荡的人形;薄如纸板的人在街上走;站在墙角一动不动的人;哭着不停跑楼梯的小孩;舔叉烧的母女;双脚浮起的老伯等。汶向别人讲述她看到的事物,却不被人信任。更令她感觉恐怖的是她在镜子中看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女人,她开始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渐渐痛恨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甚至希望自己能和原来一样不要看到任何东西。
在仔细思量之下,汶认定这一切一定都是因为自己移植来的角膜所引起,于是她决定追查角膜的来源,找寻自己见鬼的原因。角膜之前的主人玲是一个泰国人,在华医生的陪同下汶追踪到泰国,却发现玲原来是个有特异功能的“千里眼”,她能预知未来但却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一次,她预见将有一场大火毁掉自己所在的村子,但却无力拯救自己的村庄和这里的人们,悲痛之下她自杀身亡。在移植了玲的角膜之后,汶因此也和玲一样有了特异功能。正当汶要离开泰国时,她和玲一样预见到将有一场灾难发生,而只有她能阻止这一切发生,她能够有改变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吗? [编辑本段]美版《见鬼》影片主演: 杰西卡.阿尔芭 帕克.波西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所属分类: 恐怖片
影片产地: 美国
剧情介绍: 本片翻拍自2002年港片《见鬼》。港版《见鬼》由陈可辛监制,彭氏兄弟执导,李心洁主演,三年前被汤姆.克鲁斯买走了翻拍权。《见鬼美国版》今年2月5号在洛杉矶开拍,阿汤哥和陈可辛一同担任监制。从不奢求,从不渴望,生活在洛杉矶雪梨.韦尔斯是一个坚强独立的美丽姑娘,她聪明、多才多艺,是音乐会上不可多得的小提琴表演天才,只除了一点,因为很小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悲惨的事故,雪梨双目失明了。一切都开始于雪梨姐姐的于心不忍,她总是觉得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妹妹生活不够完整,于是不停地劝说雪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其实已经习惯了在黑暗中摸索着生活的雪梨,并不觉得视力对自己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是她不忍心忤逆苦口婆心的姐姐,最终同意了接受手术。在外科神经专家保罗.福克纳医生的帮助下,雪梨真的从20多年的黑暗当中走进光明,重新看到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原来是如此地让人眼花缭乱。在保罗的指导下,雪梨在视力恢复以后,努力地调整着自己其他感观的适应性,尽力在最短的时间达到身体的一致和协调,再加上姐姐的从旁协助,雪梨的眼前慢慢以一种清晰鲜明的轮廓重新呈现出来。虽然雪梨明白,幸福的生活不可能持久,可是她仍然没有想到,自己的喜悦只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不知何故,雪梨的视线中开始出现一些古怪可怕却也难以解释的画面,让她备受困扰。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雪梨对手术排斥,而产生的应激幻觉吗?又或者,这些影像,是比幻觉更加可怕的东西?在雪梨不断受到惊吓之后,她的家人和朋友们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她因为手术心智受到刺激,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呢?这种时候,雪梨反而最先冷静下来,她有理由相信,这些问题肯定来自于她刚刚获得的眼角膜上,也许它们就是那把打开了鬼门关的钥匙,所以她才会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到一个极度可怕、让人无法相信的鬼世界。
[编辑本段]见鬼2影片主演: 原丽淇 舒淇 郭振锋
所属分类: 恐怖片
影片产地: 泰国
剧情简介:Joey(舒淇饰演)在吞下过量的安眠药之后洗了胃,最后从死神手中逃了回来,差点就命丧黄泉。她在昏迷不醒的期间,看到周遭有很多死人在陪着她,不过现在老天爷又给了她重生的机会,她发誓再也不要自我毁灭了,也不想再继续暗恋之前心仪的对象:Sam。
然而,就在Joey期盼着崭新生活的同时,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在困惑与绝望之余,Joey试着想和Sam联络,可惜他只是闪烁其词,让她心碎不已。Joey只要有堕胎的念头就痛苦不堪,结果开始出现幻觉,陷入情绪不稳的状态,经常有生人突然出现,威胁她,而且她老是觉得有个神秘的女人在偷偷地跟踪她。有一天,那个神秘女子和她正面相遇了,在火车站的月台上和她四目交接,然后竟然就往轨道上纵身一跳!Joey看到女子卧轨自杀之后当场崩溃,结果却发现轨道上根本什么东西也没有。
Joey怀疑自己是因为孕期忧郁症才会这样,不过她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希望对亲生孩子的爱,能成为支持她活下去的动力,可惜她的问题并不是来自于精神上,而是她之前自杀所留下的后遗症,在鬼门关前面徘徊的时候看到死人,才给了她这种新的特异能力,后来她就变成了阴阳眼。有一次,Joey去医院探病的时候,和一个即将临盆的妇女一起受困在电梯里,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有了阴阳眼,因为她目睹了最骇人的一幕——鬼魂导致妇人胎死腹中。
Joey求助于一位佛教僧侣;那位僧侣告诉她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每个孕妇的身旁,都站着一个等着投股的幽魂,而Joey所目击的,其实是投胎失败的例子,胎死腹中只是一个悲惨的巧合。那位僧侣又说看得到往生的人,事实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只不过已经退化了;在死亡边缘和分娩等极端的情况之下,有时候这种能力就会起死回生,因为母亲有一种求生的本能,会不择手段地保护自己的小孩。
他说:“幽魂只是和人类共存的一股能量,就像是一棵树、一只苍蝇,和你我其实没什么两样,如果你能以现在的形体存在的话,那么他们也可以。”
不过,Joey受不了阴阳眼所看到的景象,更无法接受她孩子的命运——卧轨自杀的那名女子,其实就是要转世投胎变成她的小孩!如果要以因果报应来解释的话,那么她对这个不知名的女人,到底做了什么善事或恶行?或者……她根本什么事都没做?Joey决心要查清这个神秘女子的身份,只是每次揭露一个真相都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这一次,完全超乎Joey恐惧的想像…… [编辑本段]见鬼10见鬼10 》
英文名:The EYE 10
导演:彭顺 彭发
编剧:彭顺 彭发
主演: 陈柏霖 杨淇 梁洛施
类型: 电影 - 恐怖惊悚
地区: 中国香港
片长: 90分钟
继【见鬼】【见鬼2】带给观众恐怖的见鬼体验后,充满想像力的彭氏兄弟再度寻求更具创意的见鬼方法。云霄飞车般的惊吓快感,将带观众驶向没有极限的恐惧异次元!
影片介绍:五个大胆的年轻人想尝试与鬼魂接触的仪式。他们一个接著一个试著与鬼魂、灵魂和恶魔沟通。正当他们要前往另一个世界时,其中一人竟然失踪了!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困难的抉择——生存还是友谊?他们应该放弃拯救朋友的希望?或是继续探索剩下的仪式,找出失踪朋友的下落?答案是当然的,但是路只有一条,当你决定进入另一个世界,你将会变成‘他们其中的一个’…
五个大胆的年轻人在泰国的旅行中,长贵从一家书店中买了一本关于见鬼10法的书,之后五个人便欣然开始了与鬼魂的沟通。然而,就在进行到“捉鬼藏”时,其中一位好友高辉竟无故失踪,警方也无从查找。长贵的母亲是一位做法事的老者,她眼见年轻人玩的这种“游戏”就要失控,便劝诫他们趁还未发生什么事之前回离开泰国,得仔和其表姐离去,高辉的女友April却留了下来继续用各种方法来寻找男友的下落,可是最后也失踪了。然而在得仔和其表姐回到香港之后仍然怪事不断,他们决定回到泰国,用终极见鬼法:去死。他们来到了冥界,并找到了高辉和April,原来April为了见到高辉已经自杀了,而高辉也决定为了April留在冥界。当得仔和表姐醒来之后,却发现两个人都已经死了。结果,玩游戏的五个人只有长贵活了下来,其他人都死了。

⑷ 如何分析电影中的场景~~

如何分析电影场景,记住一点就行了——就是分析它在电影里的具体作用,可以达到什么目的。一般的电影场景作用有:1告知电影背景、2突出人物心理、3烘托环境气氛、4衔接故事情节、5表达电影中心思想、6电影特定需求等
下面就是具体怎样分析场景有什么作用:
1——结合电影里的背景:很多电影场景可以告诉我们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告知观众电影所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
2——结合电影里的人物:场景,主要就是物景,物的作用是衬托、体现人,通过场景可以了解一些人物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思想观念
3——结合氛围环境:恐怖、悬疑片往往场景就是一些阴暗的事物,爱情、喜剧片往往场景就是些一些温暖积极的事物,故事情节紧张时往往是一些跳动、活跃的场景,故事情节缓慢时往往就是一些祥和、平静的场景
4——结合故事情节:电影,是剪辑艺术,为了使故事情节流畅、衔接不突兀,就要在其中添加一些场景,能够承上启下,使得情节更合理,故事更精彩
5——结合中心兴思想:中心思想就是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场景就是主要的载物,例如表现战争的残酷往往是一些代表死亡、痛苦、尸横遍野的场景,表现爱情的甜蜜就是一些幸福、美好的场景
6——结合电影特殊的需求: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片中有大量菊花的场景,就是这个电影所特定需求的
上面是具体单独分析的,不过一般某个场景在电影中的作用往往包含上面的几个,只是主要和次要的问题而已
希望对你有帮助
纯手打,望采纳

⑸ 电影评论的影评知识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写好一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常见问题: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砭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美学评论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了优秀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电影特性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合、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话体、问答体、随感录。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价,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评论角度 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着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枝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就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地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彩。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⑹ 丧亡的电影评析

重新定义恐怖电影
《丧亡》由斯蒂瓦·迈纳(Stevan Mena)自编自导,讲述的是一个杀戮成性的残暴传奇,不管是从风格还是故事的结构体系上看,都有可能成就未来的恐怖电影业的一块重要的奠基石,让人忍不住叹服于迈纳和他的电影视角的大胆与纯粹,似乎专门是为了制定心理惊悚片需要依据的全新的黄金标准的,以一种值得评估的意图和观点,勇敢地闯进了一个全新的恐怖维度里……迈纳似乎是一个特别懂得自己想要什么的电影人,最重要的是,他还明白应该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他的想象与愿望,尤其是如何去使用少之又少的资金或预算,迈纳在这方面简直具备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差不多从11岁开始,斯蒂瓦·迈纳就已经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自家的后花园拍了很多种类繁多的“作品”,迈纳回忆道:“我家住在长岛,现在想想,我拍的那些东西真的是又幼稚又粗糙,可无疑却代表着我未来的电影事业的启蒙……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到自己会专注于恐怖类型的领域呢,所以拍的东西很杂,什么类别的都有,而且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深受我的吸引与影响,相继加入到了我的行列,其实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兴趣以及给自己找点事做,不过这样也有效地避免了我们小小年龄就混迹于街头、然后学坏的可能性——后来,大家一个个都离开了,只除了我,我开始对电影制作越来越着迷,不管是任何方面,任何内容,我都想去尝试一下。”
虽然斯蒂瓦·迈纳好像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在拍电影,可是他却从没有进过正规的电影学院进修或学习,差不多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迈纳说:“从小到大我都是这样,对于那种结构性的常规学习,一直是缺乏耐心的,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去什么电影学校……我觉得自己可能在这方面有点儿障碍,我不愿意听任何人和我讲应该如何去制作一部电影,我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有的时候我更喜欢去关注同行业的其他电影人是怎么工作的,然后通过错误来取得进步。”
2004年,斯蒂瓦·迈纳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怨恨》(Malevolence),收获的不单单是大量的赞誉与好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争议和论调,不过在瓦纳看来,任何形式的评论,不管是好的还是糟糕的,都是他的电影生涯必经的阶段,所以他会欣然地全部接受的,迈纳承认道:“我非常喜欢阅读自己作品的影评,什么样的都可以,也许需要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心态,可我却一直热衷于此。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拍电影的人来说,没有人敢保证这一辈子都不会得到批评,因为我们本来置身的就是一个对与错不能一概而论的行业当中,所以不管是赞扬还是指责,我都爱看,至少我知道有人用心地看了我的作品——至于我最不愿意看到,甚至是憎恨的,就是那种漠不关心的冷淡……有的时候,一篇影评就像是一部影片,既有开头,又有中间和结尾,我最喜欢研究的部分,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它’或‘大家为什么讨厌它’,这也代表着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我看来,艺术就意味着要创造出一种反应或回馈,我不会在里面夹杂任何私人的情感,只要有人肯看我的电影,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最初的企盼。”
斯蒂瓦·迈纳在他的处女作《怨恨》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上世纪80年代、以残忍取胜的恐怖电影的风格,包括带着面罩的连环杀人犯、位于乡村地带的老房子,以及在这里上演的全部恐怖至极的虐杀,迈纳无疑是在向那类他最喜欢的电影作品表达自己真诚的敬意,他解释道:“包括这部《丧亡》在内,我是有意将它们严格地安置在了一个杀人狂的电影框架里……我这么做不是为了效仿那些初来乍到的电影新人,更不是想要走上一条捷径,而是要提醒大家,我们为什么曾经如此地喜欢这些影片——不过我只是做出了结构与格式上的某种效忠,我希望可以重新捕捉到那种已经遗失了很久的感觉,包括惊吓、紧张压迫的气氛和悬疑的色彩,而不只是单纯的杀戮、性和等待被杀死的必然性而已。”
《怨恨》与《丧亡》这两部电影作品带有承前启后的关联性,事实上,斯蒂瓦·迈纳也有着一个“三部曲”的愿望与野心,不过这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根据他创作的小说的内容决定的,迈纳说:“包括第三集影片在内,剧本基本上已经完成,就等着开拍了……其实这个‘三部曲’改编自我写的一本小说,《怨恨》是中间的部分,《丧亡》则来自于开始,现在自然到了该结局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通过实践去积累电影经验
除了这两部影片之外,斯蒂瓦·迈纳还在中间制作了一部《野蛮大屠杀:一部喜剧》(Brutal Massacre: A Comedy),电影经验也算是相当地丰富,并且积累了一大堆可行的手段,迈纳表示:“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一部分,就是一定要挑选一些真心爱电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伙伴和搭档,努力地避免去雇佣一些唯利是图的职员,因为他们不仅不能帮助到我们,还有可能拖我们的后腿……我所学到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训,就是在正式开拍之前,彻彻底底地确定剧本的方方面面,不要做不必要的修改和反复,毕竟我们的预算实在是太有限了,没有浪费的余地。还有一个忠告,那就是永远不要提前付薪水给任何不认识的陌生人,不管他们宣称自己会做什么、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记住,眼见为实,否则你的钱很可能会被人骗光。”
由于《怨恨》和《丧亡》都是那种过度严肃的恐怖电影类型,所以斯蒂瓦·迈纳才会选择在这两部影片之间制作一部脱离常规的恐怖喜剧《野蛮大屠杀:一部喜剧》,借以给自己的创作思路做一番调剂,迈纳说:“我们为这部影片聚集的是一个异常令人惊叹的演员阵容,在拍摄的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快乐。其中给我留下了无法忘怀的深刻印象的自然是大卫·诺顿(David Naughton)了,他是一个会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角色的演员,在他的带动下,基本上没有人敢出现任何懈怠的情绪,大家都铆着劲向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努力,那种感觉真好,我以前从没有笑得这么厉害过。”
在斯蒂瓦·迈纳的视觉想象力中,他希望尽可能地为一部电影作品维持住最根本的真实度,尤其是针对恐怖领域而言,只有逼真了,观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惊惧的氛围,所以不管是《怨恨》还是《丧亡》,你都不会从中看到通常会出现的装腔作势的对白或语言。除此之外,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异常地饱满和真实,即使是那些注定会成为受害人的角色,也都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立体感而得到了观众的关心,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害怕,迈纳形容道:“其实从我写剧本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电影会以这样的风格进行下去,基本上而言,光看文字的话,你会觉得我是一个‘话唠’,不过等进入了剪辑室,其中的大部分都会被我无情地剪掉,所以这基本上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和决定。而且我还了解到,文字方面的‘多话’我还能忍受,可是到了拍成电影的时候,就完全行不通了——在我看来,讲述一个故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变换场景,让内容尽可能地充实,而不是用对话来充门面。尤其是在拍摄这部《丧亡》时,我觉得所有的一切也更加地得心应手了,有的时候,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其实是一种精确度,我们需要的是巧妙的平衡……我从《纽约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的DVD的幕后花絮片断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剪辑方面的学问,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在里面挑选出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剪辑内容进行讲解,他作为一个电影人所表现出来的目的非常地明确,我们需要保留的不是全部精彩的部分,而是如何让一部影片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使是在制作《丧亡》的时候,我仍然在努力地探寻着属于我自己的平衡,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种真实的色彩,你越是关心他们,就越想知道他们随后会发生一些什么,尤其是以不好的结局或悲剧收尾的时候,肯定能够最大程度地触动你的心弦。”
虽然斯蒂瓦·迈纳是那种喜欢严格按照自己的剧本去执行拍摄工作的电影人,可是他也允许演员们自己去选择什么才是对他们最为适合的表演方式,迈纳说:“我的剧本的创作周期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要根据故事的类型而定,有的会花上好几年,有的则几个月甚至几星期就能搞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到了正式开拍的时候,我拿出的都是最后的定稿……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反对在拍摄的过程中做大范围的修改,不过我自己从没有这么做过,包括应该在什么地方体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微妙之处,有的时候甚至连姿势都是事先敲定好的。不过,如果有演员想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简单的变动的话,我也是非常地欢迎的。其实对于我来说,《丧亡》让我觉得最为艰难的部分,就是如何处理与小演员蔡斯·佩哈切克(Chase Pechacek)有关的场景和内容,毕竟我们正在拍摄的是一部恐怖电影,如何分清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地保护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电影梦想。

⑺ 请问电影分析怎么写啊

怎样写影评,专业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电影史部分: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 陆泓石 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香港电影新浪潮》 石琪 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电影》 四方田犬彦 三联书店

(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中国电影史76年后的部分(包括香港、台湾的),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

剧本创作部分:
《导演功课》 大卫"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演电影》 艾里克"舍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难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故事》 罗伯特"麦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 王迪 中国电影出版社
《写关于电影剧本的几个夏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试前自行创作过90分钟的电影剧本,按分场的写法,考试时心里才会有底)

电影理论国外部分:
《电影艺术》 大卫"波得维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蒂 中国电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是一种艺术
林赛 《活动画面的艺术》
将“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雨果"明斯特贝格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第一次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路易"德吕克 《上镜头性》
指出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爱森斯坦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③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①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
②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③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巴拉兹 《电影美学》
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并认为电影表现原则是电影的革命性创新
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马尔丹 《电影语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
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摄影影像本体论》
① 长镜头: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体论: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节:摄影真正满足了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⑤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①电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
电影的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原因: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米特里 《电影美学和心理学》
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汉德逊 《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
麦茨 《想象的能指》

国内部分:
钟惦棐 《电影的锣鼓》
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56年在《文艺报》发表该文,尖锐提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
电影和观众关系的问题;电影事业领导问题;重视中国电影传统问题等。
被指责反党的信号,当时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白景晟 《丢掉戏剧拐棍》
电影和戏剧的差异,电影依靠戏剧迈出自己第一步,电影独立后,是否还要拄拐呢?
结论:丢掉,放开电影的脚步。
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关于新时期电影艺术最初觉醒。
钟惦棐 《电影与戏剧离婚》
张暖昕、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探索片纲领,第四代导演宣言。
探讨中国电影落后时代原因,倡导电影现代化。
印证了巴赞长镜头理论,其实是对巴赞的误读。
张君祥 《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
钟惦棐 《离婚的烦恼》
祝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李洁 《谢晋时代应该结束》
谢晋电影遵守“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模式。
这种向观众提出化解社会冲突、奇异道德神话,以煽情为目的的陈旧美学意识,观众任人摆布,让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莱坞式道德神话。

名词解释常见考点:
蒙太奇、库里肖夫效应、作者电影、诗电影、左岸派、电影眼睛派、德国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法国印象派、不莱顿学派、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真实电影
杂耍蒙太奇、同期录音、想象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独立制片
长镜头理论、景深镜头、视点、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摄、跳切、声画对位
180度表演区、非职业演员、场面调度、规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细节、情节点
套层结构、生活流、画外空间、类型电影、理性电影、黑色电影、左翼电影
软性电影、国防电影、《武训传》、主旋律电影、十七年电影、台湾新电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白色电话”电影、新好莱坞电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⑻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么写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⑼ 怎样全方位的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详细的讲解还是要概述的。我这里有一份讲解详细的!也是曾经从别人那里COPY 的,希望对你有用~~~ 一 主 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
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阅读、段落拉片。同学间讨论和分析写作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 结 构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二.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 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
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
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三 人 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
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
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
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四 场 景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
场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场景存在的方式和种类,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如下六种:
1) 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现代电影中,电影场景的构成有如下的几种特点:
1) 影片的银幕空间是由多种类型的场景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组成的。
2) 同一场景内,可以开展和表现一场戏,也可以开展、表现多场戏。
3) 一场戏可以在一组场景或多组场景中展开。
4) 影片中的场景的视觉效果,参与影片的叙事和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5) 场景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6) 影片的构成上,场景交替变化、交替运用越来越频繁。
7)刀特技合成,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广泛。
8)影片中的场景在视觉造型和视觉风格上越来越影响和决定影片的风格。
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对话的构成与处理。场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操场(街道、河边、厨房、卫生间、车内。影片中的场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区的别墅,严格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室内的戏和室外的戏,我们在拍摄和表述上往往又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电影场景其次有一个时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这个场景所表达的叙事、动作的时间关系。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就影片叙事而言,换镜头就是隔时间;换场景就是换时间Z换场景就是换空间。
通过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利用、排列、构成,会影响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场景的选择和具体的运用,在宏观上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我们常常讲: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的光线运用;实景利于
影片的空间表达。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电影中外景的出,现,无论场次的长短、多少,都会在影片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规模。感觉和效果。而在内景的拍摄中,我们会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感觉,显得影片空间变化较多,但不完整。
3)场景制约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外景的应用,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有环境依据,使人物在叙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景的应用,优化了摄影的造型
元素,在视觉上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人物的“戏”的表现。
4)场景关系影片的影调构成:由于影片中场景的有意 识、无意识的变化,影片中的地调关系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构成影片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的初调效果。
5)场是决定一段叙事情节的完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晰、明确地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也可以仅仅是表达叙事情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场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场戏,是一个表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实际增节的称呼,更是一个独立的事件的表达方式。实际增况往往是;一场戏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几个场景中完成。
由于电厂中场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在选择场景的时候要特别地道憧和准确。
根据我们对现代电影的分析,电影中的场景构成方式越来越灵活,场景的数量越来越丰富,这样,有利于影片的叙事,有利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影片的风格表达。因此,电影场景的运用规律是我们要进行细化分析的东西。

五 景 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
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
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因为字数太多,我就分成两次回答了

⑽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