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法证3影评

法证3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15 17:06:33

Ⅰ 需要对影片The Hours <时时刻刻>的影评和对三位主演的评价.

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



《The Hours》(《时时刻刻》)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韵律的电影

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影片较忠实于原著。我深信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领悟原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并在拍摄时力图加以充分表现、才使影片具备了光辉出众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小说《The Hours》(无论电影还是小说,《The Hours》译名很不统一。小说:台湾希代书版集团2000年6月第一版,译名为《时时刻刻》,译者蔡悯生;大陆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译名《丽影萍踪》,译者刘新民。电影:译名有《岁月如歌》、《岁月挽歌》、《此时此刻》、《时时刻刻》等。本文为论述方便,均称《时时刻刻》。)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The Pulitzer Prize)。

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何会受到如此的青睐?



小说表面上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伦敦郊区。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构思那部与维多利亚时代趣味相去甚远的小说《达洛卫夫人》。清晨,她醒来后没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离,一直缠绕她的头痛病微微有些好转。窗外有鸟叫声。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会儿。在梦中她发现自己身处一座花园。花,将花作为小说开头很不错。她醒来后想道。她起身走进盥洗室,面对盥洗室内镜子中映显而出那张灰黯的脸不免有些丧气。它与心中意象正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在家中阅读吴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似乎一切都无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无聊,深为受困于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无心为晚上生日庆祝准备蛋糕,想一人躲进旅馆里像吴尔芙那样躺在床上阅读《达洛卫夫人》,然后自杀。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告别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跟在母亲汽车后面追赶……

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因她名字与吴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卫夫人”。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当她出门那一刻,注意到晶莹剔透阳光正在游泳池的蓝绿色水面上摇曳荡漾,不禁心有所感。时值六月早晨。

身患爱兹病的理查德没能度过这一天。他厌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小说结尾,在纽约的克拉丽莎面对业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来的佳肴萌生了一种极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届耄耋之年、当年被儿子忧郁双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访。原来自杀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儿子。

小说以迷蒙而清澈语调、印象式碎片、瞬间的意识流动、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写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心灵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致而繁复的结构,深入她们万花筒般意识中,再现她们心灵镜像,宛如月光照彻下小溪,隐约显现她们内心水下生物、鹅卵石和蔓生的水草;并以类似超现实手法将吴尔芙传记片段与美国中期和晚期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复调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说《时时刻刻》的文本中还暗中指涉着《达洛卫夫人》的文本。这一手法极具创造性。因为这种指涉并非文本的明确援引,也非一般意义上续作,或对以往书籍与相同材料的改写和创作(如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对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反思;让•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将两种文本晦涩地镶嵌在一起,犹如两面相互映照镜子在暗中增殖。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在延续了《达洛卫夫人》基础上的一种对吴尔芙生命意义重新思索的再现,是对吴尔芙内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冥想。



弗吉尼亚•吴尔芙全部小说,几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种“传记”,从她早期习作全是对传记练习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许跟她父亲对她影响有关。(弗吉尼亚•吴尔芙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学者、编辑和哲学家,曾任伦敦图书馆馆长,主编《英国名人传记辞典》,撰写《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总是在探索自我生命处在某一阶段中意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深度。

“《到灯塔去》构成了弗吉尼亚•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后景象;在第二阶段,《出航》给一位年轻女性的知识探索打上了印记;那么第三阶段高潮就是《海浪》,进入成熟期小说家将描绘出意味隽永的生命经典性轮廓。”(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英)林德尔•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无疑,《达洛卫夫人》更是一部具有这种传记性质的小说。

1922年,她那带有实验性质、打破了传统叙述逻辑和充满印象拼贴的小说《雅各的房间》出版,这部小说也是对她哥哥精神成长的一份记录。该年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代,与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乔伊斯出版了划时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发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届四十,精神处于相对稳定期。

但随后,恐惧衰老暗影像蛇一样啮噬着她那脆弱神经;同时在心灵上她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疾病对她的影响,她几乎可以察觉到内心深处那股疯狂念头又缓慢袭来。她只有靠写作《达洛卫夫人》来抵抗心中阴影,却也将这种挣扎的印记留在了小说中。她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转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存在的瞬间》伍厚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达洛卫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它犹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来刻画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漫长生活经历涌入人物意识河流中,不时在内心激起沉思、回忆、追索、感想、体悟生命的浪花,汇集着人物心理五彩缤纷的印象图案。吴尔芙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写作手法,开篇起就直接进入人物心灵世界。小说由两条并行不悖线索组成,来映显两个截然不同人物的内心。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丈夫是国会议员。六月早晨,她出门买花,要为有首相参加的晚宴做准备(这一情景与《时时刻刻》中纽约女编辑出门买花相同)。那天阳光明媚,清风微拂。大本钟不时发出深沉悦耳之音。她思绪飘动,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恋爱。但她最终没有嫁给喜欢冒险的彼得而是嫁给了稳重的达洛卫先生。彼得将要从印度回来,她想,要是当初嫁给了彼得,她的一生会怎样?伦敦街头上的声色光影不时触动她的联想。

小说还有另一条线索: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弹惊吓而患精神疾病。当达洛卫夫人在花店内听到街上传来一声汽车火花器发出巨响声时,他在街上游荡也听到了。最终,他为摆脱时时袭来的内心惊恐跳楼自杀。

夜晚,达洛卫夫人在晚宴上听到宾客中有人说起赛普蒂默斯自杀消息,内心震动。他们是两个阶层的人,彼此互不认识,但在内心深处却对时代有着相同的感受。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后现代西方人焦虑、困惑和恐惧心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时时刻刻》中自杀的诗人理查德对应着《达洛卫夫人》中的赛普蒂默斯。他们同样怀着内在不安生存着:一个在战争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个患上了爱滋病;都是时代烙印的反映,象征着不同时代却同样在人们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赛普蒂默斯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人物(相对于吴尔芙的生活世界来说),也是吴尔芙拿来印衬达洛卫夫人精神侧面的。吴尔芙曾在一封信中说,她必须通过赛普蒂默斯的性格来完成达洛卫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识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过那个疯子的病态作戏拟性表现”。(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P273)

如同吴尔芙想通过达洛卫夫人和赛普蒂默斯这两个人物来探询自己内心深渊一样,在《时时刻刻》中,作者坎宁安真正意图也是要通过书中人物综合再现吴尔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这两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吴尔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纪末的美国会怎样。

无疑,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都有着吴尔芙的影子,她们都是射向吴尔芙精神生活的一个朦胧投影。

20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复苏期,布朗夫人就像达洛卫夫人一样生活富足,但却精神萎靡,内心总有一种像是被悬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觉,生命的无意义意识时时涌上心头。这种感觉正是吴尔芙心中常常难以摆脱的感受。而纽约的女编辑在街上耀眼的阳光中似乎感到总有一丝不祥的阴影在笼罩着她,直至最后她受到死亡冲击,这一切也都是吴尔芙生命历程中的主题。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还赋予布朗夫人朦胧同性恋倾向,而到20世纪末的女编辑身上,作者索性将她塑造成同性恋者,这是在暗示忧郁孤寂的吴尔芙如果处在20世纪末期,她原有的回避社会的心理倾向很可能发展成同性恋性心理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没有来历(其实在《时时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达洛卫夫人》中找到对应)。吴尔芙在一篇《贝内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虚构了一位坐在火车上的老妇人形象,她称布朗夫人为“永恒的”和“人性的”,“是从英国文学开往另一时代”的“幽灵”。(见《论小说与小说家》吴尔芙著,上海译文出版社P308)

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坎宁安是在将吴尔芙作为一个精神个案进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吴尔芙的生存意识,将她精神历程放在整个20世纪中的一个更为宽泛和更长远的背景上来进行考察。而他将这部小说命名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这一点。因为吴尔芙在撰写《达洛卫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将小说题名为“THE HOURS”。



《时时刻刻》是一部知识分子式的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对吴尔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询和论证,以及对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进行了艺术上的重塑;而同时他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这一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小说不同凡响的品格。

这是一部对吴尔芙遥遥致以敬意的小说,是对《达洛卫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礼赞。它弃绝了现实的喧嚣,直接沉入人性深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紧张与焦虑,以及对存在产生的倦怠感和疏离感。它关注精神内的骚动,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美丽的洞穴”(吴尔夫芙语),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们丰满的意识,刻画她们心灵的影像,质疑生命的本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吟唱组成了这部小说心灵圣歌般品质,一部灵魂的奇书。

富有意味的是在《时时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开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写了吴尔芙的自杀——1941年战争爆发后某一天她投河自尽。“她被流水迅速冲走。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见台湾希代版《时时刻刻》P34)这一情景正好与小说第一章描写纽约的克拉丽莎出门买花时面对水面上摇曳的阳光偶有所感遥相呼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暗连,是对将要出场人物命运的一个暗示、一次排演、一种影调和一番预言。它奠定了这部小说挽歌式的基调。当你读完小说掩卷沉思时,哀婉会有如烟霞般从心中缓慢升起,渐渐占据你整个心灵空间。



作者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生于1952年的俄亥俄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居纽约。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举成名,在该书出版前一年,他将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后被评为1989年度美国最佳短篇小说。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血与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说。从他小说出版时间上可看出,他对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作。

在小说《时时刻刻》中,他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小说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识深处再进入吴尔芙的精神世界,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他创作实践证明了吴尔芙在《现代小说》中所阐述观点:“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晕轮,是自始至终环绕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论小说与小说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诗性的、极为微妙的语言特色没有在译林版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小说在2002年被拍成电影。三位女性分别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尔•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称道的是、有着上乘表演的尼科尔•基德曼,她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吴尔芙,她出场时那种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写作时在笔筒中找笔的手不由自主的痉挛、紧张的肢体语言等,将吴尔芙的敏感、神经质、脆弱和孤傲的心灵表现得惟妙惟肖。电影同小说一样,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将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内心中,从而构成了一部电影版的20世纪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员的影评 (49条)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666/

Ⅱ 求一篇影评!!!!!!!!!!!!!

关于这个电影 去这里看看有好多影评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62116/
我就不往这里粘贴了,希回望能帮答的上你

Ⅲ 法国电影巜边缘》影评

关于影片《明日边缘》结局的合理性推想

近日,笔者观看了数字版的《明日边缘》,整部影片场面宏大、情节紧凑、观影感觉极佳,可谓今年科幻佳片。当然,除了电影动作元素及特效场景之外,片中时间理论十分精彩,尤其结局更是耐人寻味。笔者本文主要对影片结局试做合理性推想,希望与各位观众一起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一、结局之谜

1、影片大部分时间主要讲述阿汤哥重复经历同一天,从而趋利避害逐步成长并战胜外星拟态怪兽BOSS“欧米伽”的故事。逻辑上每次主角死后,时间始终重复他初入部队睁开眼睛那一时刻,之后再经历同样故事主线,陷入生死轮回。情节类似于游戏存档通关,通常这部分内容大家都能看懂,切逻辑科学合理,鉴于其他影评都有阐述原理,本文就不再累述。

2、影片结局逻辑性突变,“欧米伽”被主角潜入水底通过爆炸物杀死后,主角因感染怪兽血液而再次复活,但“复活点”发生改变,变为主角前往将军处报到途中的直升飞机上,而后新闻报道BOSS“欧米伽”发生不明能量波动导致怪兽军团灭亡。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在影片前面主角生死轮回的“复活点”之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谜团——BOSS“欧米伽”在主角复活后(主角尚无任何作为)是如何发生爆炸的呢?这是不是影片逻辑上的一个漏洞?是否是为了好莱坞是的完美结局而硬生生植入进去的呢?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结局的合理性展开推想。

二、框架理论

首先,任何科幻或者奇幻的作品都存在一个原则,即“框架内合理”。譬如一本武侠小说,作者通过故事叙述逐步告诉读者他所建立的世界一个武林高手是可以飞檐走壁、徒手开石的,那么如果结局这个武林高手被仇敌用AK47一枪爆头而不是死于“葵花宝典”等盖世神功下,那么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结局超出了作者之前所构建的“框架”,或者说是世界观。

那么,《明日边缘》这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告诉观众的“框架”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影片事实总结为以下几点:

事实1、主角可以复活。主角轮回死亡后回到他初入部队睁开眼睛那一刻。

事实2、主角复活后记忆有所保留,而其他人没有记忆,因为其他人在主角复活后且在影响他们之前没有因素促使他们发生行为改变;

事实3、主角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行为。例如,主角可以救人,或主角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改变他人的决定;

事实4、其他人的行为或决定有一定的“惯性”。这条比较重要,意思是主角的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一个“度”才可以改变其他人的行为或决定,例如:主角一开始告诉J小队战友次日发动的总攻是怪兽的陷阱而大家都会死去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而后主角与女主角一同动员J小队突袭卢浮宫下的BOSS“欧米伽”时,J小队支持他们;

事实5、当主角的行为或决定达到一个“度”时,事情的结局无论之前再做何种选择都无法阻止的会发生,即进入“死局”。这条十分重要,这一定往往被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忽略,请大家牢记。而这个道理影片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记得影片其中有这样一幕:主角和女主冲出沙滩前往“假幻境”中的BOSS“欧米伽”隐藏地水坝的过程中,他们进入了一个有直升机的小屋,在这里主角遗憾的告诉女主,无论之前轮回过多少次,在这里女主都无可避免的死去,最终主角放弃了这条线,而是独自前往水坝发现了BOSS“欧米伽”并不在那里的事实。这一小插曲并不仅仅是表达男女主角的感情戏,而是告诉观众“死局”的这样一个道理;

通过以上影片告诉我们的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这部影片的“合理性框架”,对于这个框架,笔者用一条时间线进行描述:

1、主角意识(即观众视角)所经历时间线有且只有一条,我们首先用一条水平的实线(直线)表示;

2、在这条时间实线上,主角在任何一点上的行为和决定的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线轨迹的改变,形成树枝状态。改变后的时间线轨迹为实线,改变前的时间线轨迹我们用虚线表示(注:笔者认为虚线的时间线也是存在的,只是事态发张的另一种可能,但主角意识不并再经历);

3、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的越多,时间线轨迹与原来轨迹偏离的越远,事实情况与原先变化的就越大;

4、当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到一个“度”时,会对一个事件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即形成“死局”,(这一推想笔者考虑了很久,因为乍一看有种宿命论的感觉,但是实际上缺不是,正如下围棋一样,如白子所占目数已经超过一半时,无论黑子之后如何行动,都改变不了“输”这个结局,而只能改变输多少目而已。)

以上即是笔者总结《明日边缘》的合理性框架的推论,下面利用上述推论,对影片结局作分析。

三、结局分析

1、影片最后,主角身染兽血而发生复活,且复活发生在直升飞机上,笔者认为这一复活点的选择与之前不同,原因其实无所谓,可以解释成最终一战传送能量巨大等等。

如果较真的话,即使主角依旧复活在初入营地睁开眼睛那一刻,然后发现BOSS“欧米伽”死亡的新闻,这样情节安排也是可以的,但影片效果可能就没有前者那么好而已(因为在醒在营地的话,见到女主就太快了,而且与片头新闻也不能发生呼应),笔者认为这一处纯属导演为影片的完整性而设计,无伤大雅。

2、结局关键在于BOSS“欧米伽”是如何死的?

按照本文合理性框架的推论3“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的越多,时间线轨迹与原来轨迹偏离的越远,事实情况与原先变化的就越大”,主角在直升飞机上复活后,紧接着就看到怪兽能量爆炸的新闻,他的行为和决定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那么为什么事实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呢?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之前的时间线上主角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个“度”,导致BOSS死亡这一事件形成了“死局”,无论主角被复活回之前的任何一点,都改变不了这个事件的发生,也就是推论4的结论。

那么在结局的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条时间线上BOSS是如何死的呢?

笔者认为,在这个结局的时间线上,怪兽的死亡并不是主角的行为造成的,而BOSS致死的原因多种,例如,怪兽内部能量不稳定发生爆炸,或者存在和主角一样被兽血感染的英雄做了和主角类似的事情等等,总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进入了另一条时间线簇,在这些时间线中,BOSS的结局只能是死亡,而在其他的时间线簇中,外星怪兽可能已经征服了人类,只不过主角意识(即观众角度)不会经历它们罢了。

结语:《明日边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推荐大家看一看。以上浅见,请多笑纳。

Ⅳ 谁有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分别的,急求啊


对爱的肯定和盼望
一 爱与救赎

圣经上说:爱我们的邻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续的他一贯的对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爱”为核心展开。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个问题:存在真正的爱吗?当瓦伦蒂娜说帮助购物可以让那位孤独的母亲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伦蒂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内疚感,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否定——人们的所谓爱的行为从根本上是为了自己。

影片中出现新老两代法官显然不是偶然的,他实际上扮演着审判者的角色——用窃听电话的方法对邻居们为人所不知的罪恶行径进行审判,他只是无力改变什么。笃信这一观点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虚灰暗之中,但注定有红色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瓦伦蒂娜的到来使他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你走后我告诉自己真恶心”,他停止了监听并去报了案。随着与瓦伦蒂娜的进一步交流,他终于看到了光明。实际上瓦伦蒂娜是在道义上对老法官进行审判,而与老法官经历相似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又成为对老法官进行法律审判的第三个审判者。然而仅仅是审判远远不够。记得最后定格镜头中的那一片红色是什么吗?是救生员的红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红色的根本目的——“救赎”。红色的博爱!红色的救赎!人不是生来自私的,老法官说爱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们在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我们自己。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桔黄色的车灯似乎象征着人们的爱心,对世界产生怀疑时,灯的电池耗尽熄灭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对瓦伦蒂娜说:“电池我已经装好了。”

生活是艰难的,再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不能因为阴暗就去否定生活,因为得不到爱就去否定爱。也许你的邻居或偶然与你擦肩而过人就是你寻找的爱人,但——咫尺天涯。影片开头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默认了电话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的确给人带来的方便,然而电话两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吗?人们无法在电话上进行心与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许多误解与猜疑:瓦伦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电话都会被对方怀疑质问。高科技成了人们疏离的载体,正是这种现代世界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之间更加难以沟通,各自遭遇着爱的冷淡、荒芜、失落和绝望,于是产生了罪——源于爱的罪,这种罪可能无法被审判,但可以被爱救赎,只要我们更加坦诚、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正如导演所说:人类遵守种种戒律,并非怕上帝惩罚,而更重要的事出于人性的需求,人总要设法超越自己,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神,或是讨好人。

二 宿命与轮回

贯穿影片始终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组成的空灵音乐告诉我们,世界是玄妙的,必然与偶然,宿命与抉择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故事是由那样多的偶然连接而成:掉下的书正好翻到了考试题目,广播坏了于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为买烟而错过了女友的电话……反复出现的赌博机似乎预示着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伦蒂娜却说:我知道为什么会赢。于是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显然,影片实际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论的烙印。瓦伦蒂娜对男友说,要不是她中场休息时跑出来,他们就没法认识。的确如此,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改变了你的一生。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吗?如果是命中注定呢?书带注定会断,广播注定会出毛病,希旦注定会在那时跑出来,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命运注定相同……这种奇妙的宿命在海难获救时达到了顶峰:红色背景上瓦伦蒂娜惊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广告招贴完全吻合,仿佛冥冥早有预示。

“轮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奥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后的一个轮回:轮回的金发女友、轮回的落地的书、轮回的背叛,甚至轮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来的就是轮回的空虚无奈——奥古斯特也会像老法官一样孤独一生。

老法官说:“我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你也可以选择说或者不说,但结果都是一样。”我们仿佛被一种神的力量所笼罩,在宿命之中的人显得那样脆弱无力:爱脆弱得不堪一击,幸福总是紧连着痛苦,聚散无常,拥有和缺失都无从掌握,就像本来预测的晴朗天气会忽然狂风大作。在命运的操纵下,三个生活在同一时空的个体彼此独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们的命运却彼此纠结和影响:心灵相通的瓦伦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时代,重复老法官命运的奥古斯特和瓦伦蒂那是邻居却互不相识。太多好事、坏事每天在发生,而你或许就在他们旁边,多数的事你无能为力,因为你毕竟不是上帝。于是老法官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他监听光鲜衣着下的阴暗的丑行,目睹着人性的丑恶虚伪,嘲笑一切所谓的善良和美好。他改变不了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老法官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完满,上帝也会犯错误,导致他和瓦伦蒂娜错过了三十年,他对生活彻底失望。于是瓦伦蒂娜告诉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人性本非恶,只是难免软弱,有些事你可以选择不要放弃。他们两个人的心灵互相交汇影响,让观众停留在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风雨中总会有人死亡、失踪,但也总会有人获救。片尾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并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变的重复就此被改变,是否意味着他们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错误,终于能在一起了呢?总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绝望后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给我们留下了希望。就连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阳光,仅仅一分钟的光明,却如此美丽,是否“爱”也是可以轮回的呢?


——————————————————————————————————————————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在多米尼克的爱情观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违心的说出“我不爱他了”,就是因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没有性生活。随后,卡洛给她打电话时,她竟然让他听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的声音,并且她叫得非常大声。然后,在卡洛的葬礼上,她痛哭失声。在发现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风后,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在和他做爱时叫的声音比在那次电话里的还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她脸上挂着像小孩子一样的满意的笑容。在监狱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没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样或愤怒或忏悔或痛哭,而是满怀期待的对卡洛比划着手势,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这些都说明,她确实是深爱着卡洛的,同时她对爱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对爱的要求并不那么苛刻,相反还很简单呢。她和卡洛是在一个美发大赛上相识的,当时卡洛获了大奖。据卡洛回忆说,那时她凝视着他。在法国的卡洛全无自信,笨手笨脚,多米尼克很狠的抛弃了他。在华沙的宾馆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现得像将军一样有威势有男子气,这让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于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冲击下彻底被他征服。我们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可以让她有依靠,可以让她依赖,她爱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们再回头看卡洛的经历,就会明白为什么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现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为多米尼克是影片内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于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兴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于这个悬念,影片牵动了观众的揪着的心。比如说,片中卡洛在法国说这带有浓重波兰口音的发育,举止抠抠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国,表现出他的命运就像行李一样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尽侮辱。梳子本来是他的美发工具,但在地铁里他却用它当乐器来吹奏;唉,理发这一行业什么好处都没有给他带来,让他沦为乞丐。这样的他,怎能满足她的要求?他发财后,举手投足间派头十足,像国王一样左顾右盼;他买下了一座大厦中的房产,踌躇满志的说:“华沙在我们脚下。”在宾馆里的他,说着口音纯正的法语。这时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结束时他得到了她的爱情,但他却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时他们两个人想的一定不一样,多米尼克是在想将来的性的快乐,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艰苦历程。

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铁看到了一个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并把它带回了波兰。雕像后来摔坏了,卡洛细心的把它又修补好了,只是上面还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着这雕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这暗示着卡洛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即使有了裂痕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会因为这裂痕而减少对多米尼克的爱。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国被摧毁了,卡洛要在波兰重塑。领会了这个情节之后,我觉得在爱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坚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同时,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时候不多,雕像成为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两个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钱,而且有深爱他的妻儿,可谓相当成功;但他却想自杀,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下手,于是请卡洛代他动手。卡洛冲他开了枪,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后,米克拉伊心旌摇驰,软倒在卡洛怀里。然而这一枪是空包弹,米克拉伊没有死。在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他再也不想死了。他获得了新生。这暗示着回到波兰后的卡洛也获得了新生。

在法国,卡洛受尽侮辱,多米尼克处处掌握着主动权;回到波兰后,卡洛占了上风,多米尼克处处受制,不但无法把握卡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并且入了狱。看到这一幕幕我无比郁闷:难道在爱情中,总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吗?爱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戏?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写下去。

只有在两个场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个是在他们的婚礼上,画面笼罩着不易觉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着白色婚纱走出教堂,回过头来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后画面被一片纯白色充斥,再没有其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酒店做爱时,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声越来越响,在她最高潮的一刹那,她的呻吟变成了呼喊,此时画面同样被一片纯白色充斥了。

Ⅳ 怎样从法律角度写影评影评例如《大话王》《义海雄风》《糖衣陷阱》《全民公敌》《马背上的法庭》等

《大话王》你可以从律师的职业操守角度来选材,其他的没看过。

Ⅵ 急求一篇关于法律的电影影评。

这是大学时上选修课 《法律与影视》时看的电影 相当不错 希望可以帮到你

:-)

以下时两篇影评 各有所长 可以综合起来用

《费城故事》影评
好莱坞一向是娱乐电影的广阔天地,严肃题材影片因为缺少商业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愿花钱投拍。然而,94年,这一情况却突然有所回转,一批对历史反省,对社会关注的严肃题材影片出现,其中以《费城》最受瞩目,反响巨大。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表现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动。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体形,他用节食的办法将体重减轻了30磅,并亲自与同性恋者、艾滋病人接触,直接体验生活;为了演出艾滋病人独特的绝望心态,他每天都进行造型训练,但回家后又得恢复自我,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更可贵的是,他所演出的不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奋斗着的爱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伟大角色。正因如此,汤姆•汉克斯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

好莱坞一向是娱乐电影的广阔天地,严肃题材影片因为缺少商业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愿花钱投拍。然而,94年,这一情况却突然有所回转,一批对历史反省,对社会关注的严肃题材影片出现,其中以《费城》最受瞩目,反响巨大。

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

《费城》向我们讲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恋,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影片中安德鲁是因为同性恋而染上爱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视为道德败坏,并被抛弃,于是他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诉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开。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爱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表现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动。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体形,他用节食的办法将体重减轻了30磅,并亲自与同性恋者、艾滋病人接触,直接体验生活;为了演出艾滋病人独特的绝望心态,他每天都进行造型训练,但回家后又得恢复自我,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更可贵的是,他所演出的不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奋斗着的爱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伟大角色。正因如此,汤姆•汉克斯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

大概是因为汤姆•汉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鲁,并且演的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观众很容易对他产生同情。汉克斯的这个角色是他的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细致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鲁”是一个头脑精明,口齿伶俐的人物,与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对比鲜明,表演风格也与《阿甘正传》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鲁”和“阿甘”两个人物的塑造,使汉克斯的“演技派” 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这部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影片还是值得的。

[影评] 《费城故事》-这也是爱!!!
《费城故事》-这也是爱!!! 作者:见光死

片名:《费城故事》
导演:乔那森.德明
主要演员:丹泽尔.华盛顿
汤姆.汉克斯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断背山》已经好象现在来说已经成为了经典了,金球奖的8项提名,直指奥斯卡的气势,现在美国媒体的预测《断背山》在奥斯卡上的最佳导演或最佳影片至少取其一,或者直接就全面开花。

这是一部讨论同性恋或者至少说去讨论同性恋情节的影片,不过李安将这个话题讨论的那么婉约,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如果没有杰克和恩斯特的痛苦挣扎甚至我就把他当成美国西部一部清新的爱情片去看了,男人之间的感情也能做到这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脑子里就会浮现我们中国的梁山英雄和《费城故事》这两个不着边际的画面,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我在看《水浒传》时候曾经为梁山兄弟之间的那种感情所打动,但同时也产生了不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男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了吗?想起《费城故事》应该比以上的理所当然一点,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影片,是真实描述了同性恋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的大镜子看到了人性的关爱,包容,勇敢,谴责,冷漠,谎言!

影片的开头一段很快很乱的镜头让我记忆深刻,一组凌乱,快速,甚至可以理解成导演故意自由的镜头很快的编织了一个美国梦,美国人自己的梦,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梦也碎了,一如既往的碎了!

还是拿律师说故事(美国影片好象乐于此道,也许他觉得律师能代表美国倡导的自由和和平吧,我现在看自由女神都有点律师相),两位主角都是两位律师,安迪和乔,分别有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扮演,安迪事业正处于高峰,老板对他也是很信任,但是他自己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一个爱滋患者,他也是个同性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他觉得自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公司找个理由炒了他的鱿鱼,也许这样的男人感情是细腻也可以说是敏感的吧,或许就是那样,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是同性恋和爱滋患者公司才炒了他,觉得这是公司对自己蓄谋已久的一个阴谋,自己律师的身份让他坚信自己能赢得这场官司,命运让他认识了乔,并且成了他的律师。

但过程是痛苦的,他必须将他的秘密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来,AIDS和同性恋在当时是很敏感的话题(这是我不理解的,美国一直号称人权和自由的国度竟然也会这样),他如果想打赢这场官司必须让陪审团相信公司解雇他是因为对他的歧视,公司却不承认,这是一场让人倍受折磨的官司,况且!此时的安迪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了!

乔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他,他们之间也是越来越默契,此时安迪的同性恋男友给了莫大的精神鼓励,也让乔看见了这也是一份值得去赞赏和包容的感情!

官司胜了,安迪倒下了,虽然家人和朋友无数次的招唤和永远的爱还是没有留住他,影片的最后,安迪的童年时光的剪辑,让这个世界回到了孩童时代,世界有时候是多么美好啊!

同性恋=死亡?
也许这两个词不应该放在一起,更不应该加上等于号,但是我是针对这部影片来说的,哥哥和歌手高风的离去当时媒体和我身边的人的话语,他们的口水有时候淹没了真相,让我真的认识到这两个词在有些带有偏见的人的眼里他们真的是觉得等同的,他们怀疑,我不怀疑,因为我不知道真相,他们的怀疑在他们来说就是真相,可是真相被这些人扭曲了,我们不说话了,但安迪他说了,他做到了,他证明了事实的真相,但是代价太大了,大的让我们怀疑真相的价值。

理解和关爱!
安迪是个同性恋,乔是个“正常人”,安迪要尊严去打这场官司,乔是出于不情愿去帮助他,对他来说,他的本能还是讨厌安迪或者他们这样的群体的,可是在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他们之间是那么近,除了性取向,由为他争取法律的公正,到自己的职业操守,到接受到包容到爱的理解,他做到了,他去参加他们的同性恋PARTY,他们一起狂欢,他们靠的那么近,不是他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是他的爱更宽容了,当他注视安迪和他的同性恋恋人翩翩起舞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目光中的爱和祝福!

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
现在来说是两大影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记得华盛顿还没有获得影帝称号,而
汤姆.汉克斯也因为这部影片获得了影帝称号,两位的表演我想我还是没有资格去评头论脚,两位是黑白配,汤姆.汉克斯的“病态”很适合这个角色,丹泽尔.华盛顿一如即往的那么正义,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使有恍若马丁路德金在世的感觉。

世界上还有很多战火,硝烟,矿难,还有很多人痴心的追求,还有很多流言蜚语,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也没有答案,其实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也许就是让我们知道有些人我们是不能去放弃的,有些事我们是要试着靠近他去接受他,有些爱无论你怎么付出你都不会觉得都是值得的!

Ⅶ 急!求电影《国家公敌》影评,最好有3000到5000字

一部经典好电影,应该是5-6年前看过,往后又看过几遍.初次看时就被老美的高科技唬住了,其情节紧张尤其配乐非常不错,总之它引人入胜,现在的电影正在住进丧失这样的特性.各种因素如情节,摄影,配乐,场景配色,各个节点间关联性等等,这样的经典级电影在逐渐减少,更有能让大家争议的关于个人和政府间权力关系这个争议性主体,总之.
一部让人欣赏的电影

迪恩家被装了监视器,他的手机,手表,皮鞋,甚至衣服,都被换成或装上了跟踪、窃听装置,但他毫不知情.如果不是一个前国安局特工的出现,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他跟旧情人约会的照片会立刻就送到他妻子手中.他身上的一切时刻都在出卖他.
也许这并不可怕,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扔掉的.让我们设想一下这种可能:昨天晚上,当你熟睡的时候,有人在你身体里植入一个微生物级别的跟踪窃听装置,就像在你身体里寄养了一只小虫子.你知道,人体内的微生物是很多的,所以多一两个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它一直跟随着你,你去到哪它就去到哪.与此同时,你头上几百千米的空中,有一根卫星天线正精确地对准你,把你的一举一动都转变成信号.
我呢,我在一间密室中,坐在一电脑前,看着你在街上用猥琐的眼光偷看美女/帅哥,看你拎着公文包或手袋穿过大街小巷,看你被上司骂,看你骂下级,看你哭,看你笑,看你骗老婆/老公,看你哄情人,看你做爱,精确地绘出你一天的行程.总之,看你的一切.你的生活不是你的,你的生活是我的,是我的连续剧.当然你毫不知情.如果你不做什么坏事,这电视的剧情就我一人知道,但你要做了,剧情就曝光了.不过你还是不会知道为什么会曝光.装在你身上的东西会成为你不可缺少的一个器官,就像生来就有,它会作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化为灰.
有另外一个人,他会在电脑前拍桌子骂娘:妈的,你整天坐在电脑前看电视剧,恶不恶心?你就不能来点刺激的吗?他指的是我.也许有一天,他跟我在街上擦肩而过,嘴角会露出一丝微笑,心里说:嘿,老兄,我知道你昨晚干了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也许会成为未来的一种生活形态.每个人的生活都被记录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一旦需要,就可调出.你对此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生活,有时做些特别的小癖好,以为无人知晓,却不知道有人在看得津津有味.

这部电影挺不错的,情节张弛有度.配乐特别好,配上苍茫的城市远景,就像一个未来社会的预兆.

Ⅷ 法证先锋3观后感

[法证先锋3观后感]昨天除了写完了一篇《绩效精神》读后感之外,时间都浪费在玩无聊游戏和看《法证先锋3》上了,法证先锋3观后感。总之,是无聊加上无聊,非常无聊。也许,我是又到了要调整精神状态的时期了吧。我觉得,那篇《绩效精神》读后感写得很烂,还是老问题,我没什么感觉,我该怎么写?读后感,要有感而发,可我偏偏就缺了这份感想。实在是觉得没什么想法。但是,我泡在尚官那里,蹭电视剧《法证先锋3》看,倒是有一点小感想。昨天我看了两个案件,一个是荒岛发现尸骨的那个案件,另一个是风少爷家的命案。我觉得,挺让我高兴的是,第二个案件,我很早就猜出来凶手是管家了,结果还被我猜中了,嘻嘻~~~第一个我没有看完整版,是断断续续地看完的,情节也没太搞清楚。不过,无论是看侦探小说,还是这种破案的电视剧,精彩的部分除了破案的这个过程,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自己跟着情节的互动,猜谜的这个过程也是很精彩的。有些时候,看完了结局,还会引起人对整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悲剧的原因进行思考,有时甚至会感慨不已、唏嘘不已。我想起以前在一个侦探小说中看到过的一句话,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说:你以为你看到了凶手行凶的过程或找到了凶手行凶留下的证据作为把柄,然后你就以为有了要挟凶手,要凶手给你什么什么好处的资本了,就去要挟凶手。凶手可以杀了那个死者,你跑去要挟凶手,你觉得凶手就不可以杀你吗?那个风少爷家的命案中,那个新太太被管家杀死了,结果这个事情被姑爷知道了时候,这个姑爷就以此要挟管家,想从管家那里弄到一大笔钱。果然是人为财死啊!管家又把姑爷给杀了。唉~~~~~杀一个是杀,罪已经不可免了,再多杀几个已经和杀一个没有什么区别了。罪犯只要跨出了那犯罪的第一步,这一步是最难跨出来的,但只要这第一步跨出来了,之后的接二连三都会变得很容易。第一步其实还是一道巨大的心理上的槛,不跨过去,就都还是好人,但跨过去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好像有点罗嗦,而且还搞不清楚在罗嗦什么了。就这样吧。形散神更散。现尸骨的那个案件,我完整看的只有那一个结局,真叫人感慨:这两公婆真是可怕!还有,那个凶手真是可悲啊!先是为了他老婆,把自己的弟弟杀了,这个事情过了十年,尸体被发现了,终于暴露了,之后为了掩盖这个真相,又把自己的朋友杀了,他老婆把那个被杀掉的人的妻子也杀了,观后感《法证先锋3观后感》。之后,警察来抓人了,这个凶手却想替他老婆顶罪。反正最后让人很无语。他老婆真的很冷血,真是冷酷到底了。他想替他老婆顶罪,而他老婆却是故意算计了他,让他来替她背罪,压根就不管他的死活。真是恐怖啊!这个案子,怎么说呢?我想到的,有点偏。是不是很MAN就一定是要什么事情都得替你搞定摆平?就像要求别人得像一棵参天大树那样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都得替你挡下来,你只管在树荫底下舒舒服服的享受呢?不知道,我觉得,好像不该是这样。那两个凶手,那个男的真的好可悲,那个女的真的好冷血。我觉得,你遇到问题了,你老公替你出面摆平了,那你老公遇到问题了,他需要你来帮他出面解决,那你出去抛个头露个面又怎么了?很丢人吗?这就证明你老公很软弱无能吗?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逻辑。夫妻之间不就是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吗?也许,我这个说法太幼稚了。那个最开始的时候发现的那个死者,也就是凶手的弟弟,其实可以说,这个案子最开始应该是过失杀人而并不是谋杀。但是,他们三个人(死者的哥哥、死者哥哥的妻子、第二个死者)都选择了埋尸,逃避罪责。接下来十年之后又杀了两个人。我觉得,有些感慨,我想不出应该怎么来写。就像一个人说了一句谎言,往往要说出更多的谎言来掩盖第一个谎言。这个案件中,第二个死者和第三个死者都是因为凶手要掩盖第一个死者的死亡真相而杀死的。为了掩盖第一个真相,凶手可以为此杀更多的人。要是当时凶手的老婆当时不去故意挑逗他弟弟,然后离间他们兄弟,让他们兄弟两打起来。要是他们当时看到他弟弟倒下去爬不起来,多去扶那么一把,就可以发现异常了,然后再抢救一下,很可能第一个案件就不会发生了。觉得挺难受的,就写到这里吧。没有感觉的读后感,只会是不成功的读后感。而看了之后又感觉,写出来的观后感,那里面就会包含有自己的感想,这才是观后感。我觉得,要是那个《绩效精神》我看得出点感想就好了。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