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印度之行影评

印度之行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16 00:55:03

A. 大卫·里恩的获奖记录

奥斯卡奖
1985提名最佳导演PassagetoIndia,A(1984)印度之行
1966提名最佳导演DoctorZhivago(1965)日瓦戈医生
1963获奖最佳导演LawrenceofArabia(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
1958获奖最佳导演BridgeontheRiverKwai,The(1957)桂河大桥
1956提名最佳导演Summertime(1955)艳阳天
1948提名最佳导演GreatExpectations(1946)孤星血泪
1947提名最佳导演BriefEncounter(1945)相见恨晚
金球奖
1985提名最佳导演PassagetoIndia,A(1984)印度之行
1966获奖最佳导演DoctorZhivago(1965)日瓦戈医生
1963获奖最佳导演LawrenceofArabia(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
1958获奖最佳导演BridgeontheRiverKwai,The(1957)桂河大桥
英国学院奖
1986提名最佳电影PassagetoIndia,A(1984)印度之行
1971提名最佳导演Ryan'sDaughter(1970)雷恩的女儿
1967提名最佳电影DoctorZhivago(1965)日瓦戈医生
1955提名最佳英国编剧Hobson'sChoice(1954)女大不中留
戛纳电影节
1966提名最佳英国编剧DoctorZhivago(1965)日瓦戈医生
1946获奖最佳英国编剧BriefEncounter(1945)相见恨晚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54获奖最佳英国编剧Hobson'sChoice(1954)女大不中留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1984获奖最佳导演PassagetoIndia,A(1984)印度之行
1957获奖最佳导演BridgeontheRiverKwai,The(1957)桂河大桥
1955获奖最佳导演Summertime(1955)艳阳天
国家评论协会奖(美)
1984获奖最佳导演PassagetoIndia,A(1984)印度之行
1962获奖最佳导演LawrenceofArabia(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
1957获奖最佳导演BridgeontheRiverKwai,The(1957)桂河大桥
1952获奖最佳导演SoundBarrier,The(1952)一飞冲天

B. 利恩的简介

1927年在高蒙影片公司当杂役,1928年起,由摄影助手、剪辑助手逐步升为助理导演。1930年任剪辑师1935~1942年一直在爱尔斯垂摄影场当剪辑师,著名影片如《卖花女》、《侵略者》等都由他剪辑。在15年的技术和艺术实践基础上,于1942年与著名戏剧家N.科沃德合作导演了影片《我们为之而战》(即《海神》),从而一举成名。接着导演了根据科沃德舞台剧改编的 3部影片《幸福家庭》(1944)、《快乐的精灵》(1945)和《相见恨晚》(1945),富有英国式的人情味。在第 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相见恨晚》获最佳影片奖和导演奖。战后利恩根据狄更斯经典作品拍摄的《孤星血泪》(1946)和《雾都孤儿》(1948)在艺术处理上都很有特点;尤其是《孤星血泪》中影片开始那一场戏,剪辑的节奏和音响的运用,恰到好处,令人震撼。1952年,他因《冲破声音的障碍》获全美电影评议会导演奖。1955年因《夏日》获纽约影评人导演奖近40年中,利恩曾 7次获奥斯卡导演奖的提名。1957年的桂河大桥和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使他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和金球奖。《桂河大桥》还使他获得全美电影评议会和纽约影评人授予的导演奖1965年,他根据..帕斯捷尔纳克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日瓦戈医生》获最佳导演金球奖。他导演的其他影片如《霍布逊的选择》(1954)、《瑞安的女儿》(1970)等也颇受好评。1984年,利恩以76岁高龄,导演了影片《印度之行》,并亲自担任剪辑,影片享誉国际影坛,全美电影评议会和纽约影评人都授以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授予最佳外国片金球奖。

C. 《印度之行》英文影评

Passage to India is not only remarkably photographed not only has a prestigious and fantastic cast, but it is a courageous 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mpt not only Britain but ALL the European countries of the time and even nowadays have of non Catholic countries which leads to the hatred we observe every day. We thought that we were the only ones who could think, who were intelligent, who had a long history which was not the case and how we have despised for centuries those cultures; having tried to make them "evolve" to our mentality and ways of life too quickly and without any justification we are surprised of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 a destruction and disequilibrium we have provoked. Lean's movie is a must to see.

D.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介绍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又名〈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是根据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改编而成,本片曾荣获金像奖八项提名。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通称E. M. Forster,1879~1970)是本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故事简介: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出身上层社会的少女露西和她的表姐、老处女夏洛特一起前往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度假,碰到英国青年乔治和他的父亲同住在一家旅馆。露西因为自己的房间看不到风景很沮丧,乔治的父亲把自己住的房间让给了露西。露西与乔治双双坠入情网。但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乔治性格直率,举止与露西习惯的那种上流阶层的繁文缛礼格格不入,拘谨的老处女夏洛特对乔治也很看不惯,双方时时发生误会,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乔治情不自禁地吻了露西。这在上个世纪的英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露西认为乔治的行为不合礼仪,便抛下他返回英国……

编剧: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
主演:海伦娜·伯哈姆·卡特、吉玛·史密斯、丹尼尔·戴-路易斯

精彩视点:

影片由有着好莱坞“千面人”之称的丹尼尔·戴-路易斯和6次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英国影坛常青树玛吉·史密斯联袂主演。曾荣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女演员;第44届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以及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等诸多奖项。
—————————————————————————
个人觉得此片挺有意思,适合多次观赏。不过如果楼主喜欢快节奏、震撼性的视听的话就不知道这片子合不合口味了,因为毕竟是讲的上上个世纪的上流社会生活——有一种含蓄委婉、引而不发的味道。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配乐,歌剧咏叹调非常动听,特别是男女主角在佛罗伦萨乡村相遇的时候,情节、音乐、画面都非常美丽。如果楼主喜欢英式幽默的话,看看本片更好!

E. 金球奖、金像奖以及其他一些重大奖项的问题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令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现在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名称的来历】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还有,著名演员蓓蒂·台维丝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她说自己首次领金像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海蒙·奥斯卡·奈尔逊的名字“奥斯卡” ,被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到,于是一下子传开来了。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是:好莱坞专栏作家史柯尔斯基在第六届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用打字机写一篇报导时,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过去看过的某歌舞剧里的一场戏。那是一群喜剧演员走到乐池跟前,打趣地对指挥说:“奥斯卡,要香烟么?”指挥伸出手欲取,哪知这些喜剧演员不给香烟而躲开了。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象征着欲望,应该具有喜剧性色彩。于是他在报导中写道 :“ 凯瑟琳·赫本以《惊才绝艳》里艾娃一角赢得了奥斯卡。”

据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上述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蓓蒂·台维丝首次获最佳女主角奖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时奥斯卡这一别名早已家喻户晓了。到于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座应具有喜剧性色彩,这样的看法未必为广大电影界人士所接受。

【奥斯卡金像奖奖座】

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史丹利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银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赘克·吉朋斯,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奥斯卡金像座的尺寸、重量、结构及价格在早期和现大都有所不同。

高度:早斯为十又四分之一英寸,现为十三又二分之一英寸(约等于34.3厘米)。

重量:早期为六点七五磅(约等于3.1 公斤)现为十一磅(约等于5公斤)。

结构:早期为锡铜合金(锡占92.5%,铜占7.5%),外敷金箔;现在为锡、铵合金,磨光后敷10K金箔,然后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层涂发光漆。

价格:早期每个奖座价值30美元,现在价值350美元。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颁布了奥斯卡奖的所有权法,规定金像奖座不得买卖或抵押,如有发生,学院本部将向出售者索回相当于奖座价格的赔金。还有,如果一项奖有数人获得,那么一个以外的奖座均按原价收钱。

自一九四三年开始,由于锡、铜等金属系重要的战略物资,奥斯卡奖的塑像在连续四年内均由石膏制成,外而涂金。到战后,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属塑像换回。

凡获奖者,均可得到一条金像项链,送给自己的亲人。这项链上面镌刻着该亲人的名字,项链悬着一枚有3.5公分长的奥斯卡金像。

【奥斯卡奖项的设置】

首届奥斯卡颁奖的项目跟现在不同,只有七项: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员③最佳女演员④最佳导演⑤最佳编剧⑥最佳摄影⑦最佳美术设计。以及另外两项特别奖:艺术品质奖及技术效果奖,但这两项只颁了一次,第二届就取消了。首届的金像奖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产生,于五月十六日在好莱坞罗斯福大饭店颁奖,出席人数约二百五十位。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和特别奖及科学技术奖三大类。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外国语影片等。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在上述众多奖之中,最具影响的为最佳影片奖,而最佳男女角奖属表演主奖,获奖人有“影帝”与“影后”之称,是男女演员们凯觎的殊荣。

前十九届奥斯卡奖只评美国影片,从第二十届起,才在特别奖中设最佳外语片奖。其参选影片必须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国商业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个国家只选送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该国的电影组织或审查委员会推荐,且须加盖英文字幕,送交学院外国片委员会审查。然后进行秘密投票选出五部提名影片。观摩完五部影片后,再由四千名美国影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一部最佳外国语片。该项奖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个人。从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意大利获奖十次,法国获奖七次,瑞典获奖四次,日本,前苏联和联邦德国各获奖三次。

【奥斯卡评奖规则】

奥斯卡金像奖从一九二九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全交美国的普莱斯一沃特豪斯会计事务所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评审规则由两部分组成:评审机构规则、评审奖项规则。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概说起来并不复杂,分为二级金字塔形式,最高层是学院主席评审团,下设学院分支评审团。主席评审团人员从下属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导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制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中选拨出来。除主席团主席来自电影剪辑协会外,其他成员分别从余下每个协会中分别挑出三名代表组成。主席团官员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长,任期为一年,连任不超过四任。学院的管理活动主要在学院主席所任命的执行官监督下进行。主席团成员每届任期一年,在同样职位连任不超过三届。主席团成员资格聘选的主要条件是你在这一行业的贡献和声誉,和最少两名在职委员的推荐。主席团下设的分支学会评审团,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每个分支自愿参与会员达到五、六千人次,这其实才是奥斯卡影响的真正来源。

相对于奥斯卡的评审机构规则,奥斯卡的评审奖项规则可谓相当繁琐,有几十页之多。奥斯卡的年度规则尽管近些年来几乎无甚变化,但仍然还是会被准时、一丝不苟地发布到官方网站 http://www.oscars.org 上。

规则正题包括几大部分——对参赛影片的资格条件限定、投票规则限定以及针对各类奖项的具体评选办法。

学院对参评影片的评选资格的限制

1、长片电影时间长度长于40分钟,用35mm或740mm的胶片或是非录像带公开放映过。

2、要在洛杉矶的某家商业院线放映过,且在此上映期间的广告和市场开发符合业界惯例,上映的时间必须在2003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之间。

3、在洛杉矶上映前也还要在美国之外的商业院线首映过,影片的公开首映若不是在剧场放映的(如广播、有线电视及家庭录像片和互联网等),将无资格参加奥斯卡评选。首映后的六个月之内不可以在除影院之外的媒体上公映,六个月之后才可在非院线媒体上映。

4、在奖项规定截至日期前提交。

5、提交的时候要附带全面而真实的电影可靠的电影制作职员名单以及影片被放映的洛杉矶院线名称及放映日期。

6、送交理事会参评的影片不能于2004年1月31日收回。

7、理事会将最后确定评选资格,理事会不会受任何人为障碍约束干扰,它会为奖项评选做出自己的独立决定。

8、如果发生任何争执,理事会有权保留奖项直至争议解决再作评定。

奖项投票规则限定

1、 各类奖项的最后一轮投票只有那些积极的终身的学院成员才具有的资格。

2、 有资格参评的影片将被放入奥斯卡年度“评选放映表”。

3、 除了表演奖投票外,提名投票的单张“评选放映表”仅指参评影片名称而不包括相关个人名字。

4、 提名和奖项是秘密投票选出的,由学院提供印制的选票,无记名投票。由学院主席指派合格的公证员开启和计算票数。

5、 在提名投票中,所有选票的计分采用优先选择和加权平均值制。非提名影片无资格参加最后评选。

6、 每个奖项的提名不超过五部。

7、 如果一项提名影片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被理事会宣布废除评选资格,不会增加新影片填补空缺,此项将以少一个提名名额的方式进入下一轮投票。

8、 投票得将的影片如果是合作完成的,则作品作者都会得到小金人,除非此项奖项奖品数有数额限定。若最终投票中有两部影片得分一样,就两部都授奖。

至于各类具体奖项评选办法规则,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但要特别提到的是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规则,因为这才似乎和我们关系真正紧密一点。

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规则

1、参评奥斯卡奖项的外语影片是指片长长于40分钟,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发行制作,主要用非英文对话的影片。

2、参赛外语片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在国内首映,用35mm或70mm胶片在商业剧院连续上映七天以上。

3、选用对话应该是该国母语。准确达意的影片英文标题是需要的。

4、一个国家只能递交一部影片。

5、学院会向参评机构发放正式报名表,便于参评影片的制作公司填写详细信息。在推定日期学院办公室必须收到参评影片报名表、演员表、制作人员表、简短英文该药、导演介绍、影片海报等。

6、同时还应寄一份影片副本,内容必须和正本相同。

7、外语片评委奖秘密投票产生五部最佳提名。

8、最佳外语片的最后一轮投票只有那些积极的终身的学院成员才具有的资格参与。

9、外语片也可以参加别的奖项评选,但是条件是必须要在洛杉矶的某家商业院线连续放映至少七天以上,且在此上映期间的广告和市场开发符合业界惯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上映。

10、获最佳外语片奖项后,由导演代表团队领取奥斯卡奖。

【奥斯卡的策略】

奥斯卡策略之一:权威的树立

奥斯卡权威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它这一方面依赖于其本身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和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奥斯卡举办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间组织形式,对官方一直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192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被置于金融寡头摩根集团和企业财阀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时电影工业在美国也开始暂露头角,两大财团竭力企图在各方面控制好莱坞八大影片公司,华纳和福斯两家电影公司曾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提出诉讼,皆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两大财团也通过白宫作为总代理名正言顺地表达了自己对学院奖的关注,在第四届学院奖,不仅送来了会务费,而且副总统还亲临会场。此举虽说是财团控制下的白宫为满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学院不一定领情,但在壮大学院声势和树立学院威信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又曾有过两位总统亲临奥斯卡颁奖现场,第13届(1941年)罗斯福总统和第39届(1966年)里根总统,但此时总统光临现场和当年副总统的出席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罗斯福的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则是来看望老朋友的。

奥斯卡策略之二:顺势而行

奥斯卡虽说是站在电影流行艺术的风口浪尖,但却极少标新立异,大部分时候都选择顺势而行,特别在特殊年代,这一倾向就尤为明显。二战期间的第15届奥斯卡(1942年)把六项大奖授予了应时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越战争的开火,国内反战情绪日渐增高,第51届(1978年)奥斯卡把五项大奖授予了反越战题材片《猎鹿人》,这还引发了国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率领古巴、东欧等国代表团退出电影节。下面再举一例作证明:只要稍微关心电影的人,没有谁不知道《阿甘正传》,它曾横扫第67届(1994年)奥斯卡,获13项提名(最后获六项大奖),由于《阿甘》的出现,年度奥斯卡评选成为了很多经典力作——《狮子王》、《肖申克的救赎》、《真实的谎言》挥之不去的一场噩梦。但鲜为人知的是,《阿甘》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最后要提出的是,奥斯卡的“顺势而行”仅针对影片的题材而言,对于影片的艺术要求,并未降低评判标准,以上所提几部影片,在题材上可圈可点,但在艺术水准上,亦属佼佼者。

奥斯卡策略之三:票房决定一切

谈到奥斯卡,有一个话题永远也无法绕开,那就是奥斯卡评委在评定优秀影片时,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何去何从?这也是奥斯卡历年引起的最大争议之一。通常情况下,奥斯卡评委对此采取折衷手段,选取的影片一般既“艺术”又“商业”,两者达到最佳结合点,既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卖乖之嫌。但也有绕不开的年份,偏偏出现极端“艺术”却也是极端“票房毒药”的影片,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评委往往选择的是放弃。上世纪全美经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凯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届奥斯卡时,学院对评奖规则还未进行改革,采取的是资深影评人评选制,专家们折服于《公民凯恩》高超的电影技巧,给予了9项提名,但影片上映以来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绩和在公众中冷清的反应,让评委们在最终评定时感到颇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奖给予了它的对手《青山翠谷》,《公民凯恩》仅获一项最佳编剧奖。

奥斯卡策略之四:悬疑的缔造者

1940年,希区柯克那部著名的惊悚悬疑片《蝴蝶梦》夺魁第十三届奥斯卡,与此相若的是,奥斯卡也走进了它的悬疑旅程——从本届开始,获奖名单将采用密封方法,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不拆开它之前,任何人都无权知道结果。这一做法无疑是奥斯卡的点睛之笔,之后成为国际诸多电影节的借鉴典范。

奥斯卡犹如一潭深水,浪花飞溅之下是涌动的暗流。奥斯卡被推到举世瞩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软硬件”和谐匹配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那就是——利益。据内行人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000万美元。例如,1981年,《极地站车》获得最佳故事片奖,获奖后的三周就赚了近一千五百万美元。而离我们较近的《莎翁情史》,在 1998年12月底上映,到次年2月获得提名时,票房收入为3630万美元,在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后,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赚了3670万美元;三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00万美元。按照估计,该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奥斯卡奖青睐有直接关联。而且,影片获奖后,对演员的回报也相当丰厚,不仅身价攀升,能得到实质性的物质回报,本人甚至还可以凭借奥斯卡的权威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几乎每年都要押宝于某部电影,为其耗费巨大的广告投资。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至今,好莱坞的两份定期刊物《联合演出日报》和《好莱坞报道》成为了各大制片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它们买断其中的多页版面刊登电影广告。例如,在1984年的奥斯卡评选前夕,米高梅和联美公司买了《联合演出日报》的31页版面,而派拉蒙则为为年度参评影片《母女情深》买下了28页版面,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和AB影片公司也不甘示弱,为《希尔克伍德》一口气买下了50页广告。可以计算一下,以当时该杂志广告价格每页3500美元计算,各大公司在页面广告上的费用就高达几何。除此而外,各大制片公司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的电视广告上也得花大笔费用。时至今日,互联网也成为了他们进行影片宣传竞争的主要手段。

制片公司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宣传影片主要是要在公众中扩大影响,争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获奖,仅靠舆论影响力是不够的,因为,奥斯卡奖项的选票是牢牢攥在学院评委的手里的。制片公司要想稳操最后胜券,必须采用“非常手段”。

在奥斯卡评委团里抢占评委席成了各大制片公司屡试不爽、颇有成效的一个招数。我们可来看以下这个例子:如前文所提到的,早期的奥斯卡是几大制片公司一手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其中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公司)无疑在学院中占据绝对优势(这除了Metro-Goldwyn-Mayer本身经济实力强大外,它当时的总经理路易斯.B.梅耶为学院的成立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而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学院首届主席就是由米高梅旗下的著名默片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担任的。在学院成立的前十年,最佳影片的奖项几乎被米高梅公司所囊括,当时好莱坞流传一句话:“只要你跟Metro-Goldwyn-Mayer签约,就有得奖资格”。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提名名单

2007(79届)
获奖
The Departed(2006)无间道风云
提名
《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硫磺岛家书》(Letters from Iwo Jima)
《女王》(The Queen)
《通天塔》(Babel)

2006(78届)
获奖
Crash(2004)撞车
提名
Capote(2005)卡波特
Brokeback Mountain(2005)断背山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晚安,好运
Munich(2005)慕尼黑

2005(77届)
获奖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百万美元宝贝
提名
The Aviator (2004)飞行者
Sideways (2004)杯酒人生
Finding Neverland (2004)寻找梦幻岛
Ray(2004)雷

2004(76届)
获奖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指环王III:王者回归
提名
Lost in Translation (2003) 迷失东京
Master And Commander: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2003) 怒海争锋
Mystic River (2003) 神秘河
Seabiscuit (2003) 奔腾年代

2003(75届)
获奖
Chicago (2002) 芝加哥
提名
The Pianist (2002) 钢琴师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 指环王II:双塔奇兵
The Hours(2002) 时时刻刻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纽约黑帮

2002(74届)
获奖
A Beautiful Mind (2001) 美丽心灵
提名
Moulin Rouge! (2001) 红磨坊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指环王I:魔戒初现
In the Bedroom (2001) 意外边缘
Gosford Park (2001) 高斯弗庄园

2001(73届)
获奖
Gladiator (2000) 角斗士
提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 卧虎藏龙
Traffic (2000) 毒品网络
Erin Brockovich (2000) 永不妥协
Chocolat (2000) 浓情巧克力

2000(72届)
获奖
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国丽人
提名
The Sixth Sense (1999) 灵异第六感
The Insider (1999) 惊爆内幕
The Green Mile (1999) 绿色奇迹
The Cider House Rules (1999) 总有骄阳

1999(71届)
获奖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莎翁情史
提名
La Vita è bella (1997) 美丽人生
The Thin Red Line (1998) 红色警戒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Elizabeth (1998) 伊莉莎白

1998(70届)
获奖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号
提名
L.A. Confidential (1997) 洛城机密
Good Will Hunting (1997) 骄阳似我
The Full Monty (1997) 一脱到底
As Good As It Gets (1997) 尽善尽美

1997(69届)
获奖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英国病人
提名
Shine (1996) 闪亮的风采
Secrets & Lies (1996) 秘密与谎言
Jerry Maguire (1996) 甜心先生
Fargo (1996) 雪花膏离奇命案

1996(68届)
获奖
Braveheart (1995) 勇敢的心
提名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与情感
Il Postino (1994) 邮差
Babe (1995) 小猪宝贝
Apollo 13 (1995) 阿波罗13号

1995(67届)
获奖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传
提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赎
Quiz Show (1994) 机智问答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说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1994(66届)
获奖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单
提名
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 告别有情天
Piano, The (1993) 钢琴别恋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因父之名
The Fugitive (1993) 亡命天涯

1993(65届)
获奖
Unforgiven (1992) 不可饶恕
提名
Scent of a Woman (1992) 闻香识女人
Howards End (1992) 此情可问天
A Few Good Men (1992) 义海雄风
The Crying Game (1992) 哭泣游戏

1992(64届)
获奖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沉默的羔羊
提名
The Prince of Tides (1991) 潮浪王子
JFK (1991) 惊天大刺杀
Bugsy (1991) 一代情枭毕斯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美女与野兽

1991(63届)
获奖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与狼共舞
提名
Goodfellas (1990) 好家伙
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 教父III
Ghost (1990) 人鬼情未了
Awakenings (1990) 无语问苍天

1990(62届)
获奖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为戴茜小姐开车
提名
My Left Foot (1989) 我的左脚
Field of Dreams (1989) 梦幻之地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死亡诗社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生于七月四日

1989(61届)
获奖
Rain Man (1988) 雨人
提名
Working Girl (1988) 上班女郎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烈血暴潮
Dangerous Liaisons (1988) 危险关系
The Accidental Tourist (1988) 意外的旅客

1988(60届)
获奖
The Last Emperor (1987) 末代皇帝
提名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Hope and Glory (1987) 希望与荣耀
Fatal Attraction (1987) 致命的吸引力
Broadcast News (1987) 收播新闻

1987(59届)
获奖
Platoon (1986) 野战排
提名
A Room with a View (1986)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The Mission (1986) 教会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汉娜姐妹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6) 悲怜上帝的女儿

1986(58届)
获奖
Out of Africa (1985) 走出非洲
提名
Witness (1985) 证人
Prizzi's Honor (1985) 普里兹家族的荣誉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1985) 蜘蛛女之吻
The Color Purple (1985) 紫色

1985(57届)
获奖
Amadeus (1984) 莫扎特传
提名
A Soldier's Story (1984) 大兵
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我心深处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印度之行
The Killing Fields (1984) 战火屠城

1984(56届)
获奖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母女情深
提名
Tender Mercies (1983) 温柔的怜悯
The Right Stuff (1983) 征空先锋
The Dresser (1983) 近身
The Big Chill (1983) 山水又相逢

1983(55届)
获奖
Gandhi (1982) 甘地传
提名
The Verdict(1982) 大审判
Tootsie (1982) 窈窕淑男
Missing (1982) 失踪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外星人E.T.

1982(54届)
获奖
Chariots of Fire (1981) 火的战车
提名
Reds (1981) 烽火赤焰万里情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夺宝奇兵
On Golden Pond (1981) 金色池塘
Atlantic City (1980) 大西洋城

1981(53届)
获奖
Ordinary People (1980) 普通人
提名
Tess (1979) 苔丝
Raging Bull (1980) 愤怒的公牛
The Elephant Man (1980) 象人
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 矿工的女儿

1980(52届)
获奖
Kramer vs. Kramer (1979) 克莱默夫妇
提名
Norma Rae (1979) 诺玛蕊
Breaking

F. 求19世纪欧美文学中某一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的...求刚刚写起来的,没发过第二人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
发生在1928年,正值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地统治,印度文明受到英国先进文明的冲击,印度人民受到了英国人民的压迫。这时,英国一位年轻的女性艾德娜陪同未婚夫之母摩尔太太乘船到达印度探望任殖民官的未婚夫朗尼,在印度艾德娜发现了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而她和摩尔太太结识了印度医生艾斯以及担任大学校长的英国人菲汀,他们一直相处的很好,直到艾斯充满热情的邀请摩尔太太和艾德娜一起去参观马拉巴山洞,在马拉巴山洞中艾德娜受到回声的影响产生了幻觉,认为艾斯非礼了她,于是对艾斯提出控诉,而摩尔太太也被儿子朗尼急忙送回国,死于路途,艾斯失去了唯一的证人似乎要败诉的时候,艾德娜在警长的逼问下想起了山洞发生的一切,清楚了“强奸”只是自己的幻想,于是撤诉了,而艾斯也因此受到了伤害,离开了英属殖民地,在喜马拉雅山下生活,直到之后也没有再见到艾德娜小姐。
《印度之行》是以殖民统治为文化背景的,故事中穿插了印度的文化、种族歧视、医疗、法律、爱情、阶级、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复杂而神秘,揭示了种族歧视以及殖民统治的对当时人的影响。在轮船初到印度时,印度人蜂拥在码头抢着为英国人搬行李,英国人很少和印度人结实交流,英国人和印度人只是单纯的殖民关系而不是朋友,英国的汽车在印度奔驰时,羊惊叫着,甚至撞到了印度医生艾斯也没有下去道歉,绝尘而去,这与英国的绅士之风有很大的差距,卡伦夫妇更是对印度人嗤之以鼻,卡伦少校要求见艾斯而自己却爽约,他的夫人同别人乘坐了艾斯的马车而艾斯要付车费,这一系列的细节都体现了种族歧视的现象以及印度人的卑微英国人的傲慢无礼。
摩尔太太和艾德娜却是例外,她们愿意与印度人成为朋友,愿意了解印度的文化,摩尔太太曾说“上天要我们人类互帮互爱”,可见她对印度人是很真诚友好的,她尊重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在清真寺结实艾斯聊的很投机,后来成为了真正的朋友。艾德娜也因摩尔太太认识了艾斯,成为了朋友,她们都对印度的圣地马拉巴山洞充满着好奇,并一同前去观赏。摩尔太太告诉艾德娜“身处印度使人面对自我”,这是摩尔太太对印度文明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对自己的思考,更点醒了艾德娜要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爱情,在山洞里艾德娜受到“回声”的影响产生了幻觉。“回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现象,是对人心的叩问,使人面对最真实的自我,面对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当艾斯出现在艾德娜的面前时,艾德娜承认了自己对朗尼的感情不是爱情,对艾斯产生了爱意,甚至幻想了艾斯对他的非礼。在法庭上艾德娜十分紧张,但是她还是勇敢的面对事实,在警长的引导下回想当时的场景,弄清楚了真相,遵从自己的心没有撒谎,这也是受到“回声”的影响。审判结束后,突然下了一场雨,当雨水冲刷干净玻璃上的污渍时就好像是艾德娜自己内心的污浊也被冲洗干净了。
在殖民主义时期印度人多是卑微的,虽然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却也无可奈何,很多人甚至沦为英国人的走狗,例如出庭审判的法官达斯,完全是朗尼的傀儡,可恨又可怜。所以,当艾斯胜诉之后就不仅仅是他个人洗清冤屈了,甚至上升为了全印度人的胜利。
后来印度博学的教授哥薄利去了喜马拉雅山做了教育部长,艾斯也去了他向往的没有殖民和种族歧视的地方——喜马拉雅山,和他的儿子女儿享受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当他要和一个印度女人结婚时,心里却还是深爱着艾德娜,而艾德娜一直居住在英国,再也没有回英国。

G. 关于电影导演的..

谢尔盖'爱森斯坦

代表作:《游戏的规则》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苏联,1898-1948)
一个宣传者,号召者,同时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导演。他的电影也许不能算是绝对的艺术,然而他的理念却被运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么的强烈有力,真如一头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势,也同样让你无法忘怀。艺术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传,虽然现代艺术哲学已经不是这么定义,然而在一门艺术开始的时候,这也许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至少在那时,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并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现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时,同样会深受震撼!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费里尼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于心脏病、中风死于罗马。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他集导演、演员、作家于一身。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黑泽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泽明的摄影机传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让人不相信这个人性的世界。通过他的镜头,戏剧被电影化,然而最后影像本身却产生独立的戏剧性。如此强烈的人性表现,揭示的却是人性的不可测。这是多么伟大的技巧!也许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可信道义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浑的调度和画面之中,才会透出极度的悲怆和无奈。
●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乱》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这位科幻特效卖座电影大师稍后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两极化的科技知识与艺术野心,正是各来自其父关于科技方面的教导,及其母对其美学观的耳濡目染。他终生对说故事的喜好,则是受到他父亲从小对他讲述二次大战期间他在缅甸与日军缠斗时神勇却难免不尽真实的经历之影响。这也让斯皮尔伯格对40年代留下纯真年代的浪漫印象,并常在他的电影中出现—将不如意的现实人生对比于那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于父亲职务关系,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不停搬家、换学校(他们最后从纽泽西搬到亚利桑那的凤凰城),造成他在人际关系上相当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经年的争吵,及他不如人的体力,使斯皮尔伯格的童年生活总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过。也因而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种必然的处世观-总是期待着什么好事来临的乐观看法,而这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成为他电影的基调。
作品:《火光》《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头族乐园》《决斗》

阿尔弗莱德 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国/美国,1899-1980)
对于这个内心阴暗然而又和蔼可亲的家伙,我已不想再说太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和极端艺术家形成一种反差,然而却达到了某种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达中,那些本来平凡的物质会变得不极其平凡,甚至致命。我这里要提的,并不是被重复无数次的“悬念”,而是“浪漫”,有谁想得到这么一个胖子居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浪漫的人?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你若是察觉不到那种细腻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说明你还没有入门。这种浪漫不仅仅指人物间的内心微妙的联系,更是那些细致的镜头,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他们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区柯克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把接吻镜头处理的像谋杀那样紧张忧郁和不安,同时又能把谋杀处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宁静的电影大师。他怎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性和死亡总是微妙的联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晕》、《美人计》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祖上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父亲是医生。1941库布里克13岁,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他从此对摄影产生兴趣。

1946进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库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个人积蓄,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拳赛之日】,记录了拳击手沃尔特卡蒂埃参加比赛的经过,完成后以4000美元卖给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同年辞去《展望》杂志社的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潜心研究文学著作,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细心观摩经典影片,努力提高电影艺术素养。

库布里克的事业巅峰,则是1968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经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原创性,缔造一场电影革命。1971年的【发条橘子】描述暴戾帮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却被英国视为赞扬暴力而遭禁。

经典剧作还包括,描述奴隶造反的【万夫莫敌】、惊世骇俗的小说改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以及叙述冷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爆发的【奇爱博士】,1987年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令影坛人士为这位战后最杰出的导演感到惋惜。

他蛰伏多年才于1996年开拍情色惊悚片【大开眼界】,无奈1月才杀青,正著手电影后制工作时,突然壮志未酬撒手西归,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在英国去世,享年71岁。让影迷们极为错愕与惋惜。影迷凭吊大师身影,只能从其告别遗作【大开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别林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维·利恩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让-吕克 戈达尔
法国裔瑞士籍导演,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打破传统的电影规则,如叙事、连续性等。早年在瑞士与巴黎受教育,并在北美与南美游历三年。
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吕弗帮助下拍摄第一部剧情片《断了气》,赢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所有作品均为政治片,离间了大批热爱他的观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该小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等。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国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H.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阐述了什么道理或者人生观

草根精神的一次胜利——片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即给出答案。只是这次巧合的胜利背后,专更凸显了第三世属界国家贫富差距的残酷。贫民窟的人们渴望代表他们意志胜利的英雄出现,机缘巧合下男主角正充当这样的角色。他们也渴望与精英阶层对话,来证明自己的话语权,不至于被主流社会所忽视,实现底层人民的价值。
爱情的执着——无贾马尔论怎样都一如既往深爱着拉媞卡。如若放到现实中来,反倒像一幕浪漫的童话。丹尼保尔这样处理无非想多些人道主义的关怀,称颂苦难下仍然良心未泯的人们~给他们新的希望。
兄弟情义,哥哥人性价值的回归——贾马尔生性善良,纯真质朴,无论怎样的颠沛流离,他始终不变,对哥哥也好,对女友也好。而哥哥在贫民窟艰难度日的同时改变了心中的想法,不顾一切想出人头地。以致在他所选择的道路上不折手段,埋没了自己本来善良的一面。最后的大义之举,成全了弟弟,也表明了他重新找回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个人觉得哥哥这个角色在贫民窟里是最饱满而鲜活的,更贴近现实。

I.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一、西方、印度、中国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我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 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盘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 《甘地传》 ,比如大科幻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 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意)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我们不过晚了三十年而已)。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通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一生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 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二、丹尼·保尔之涅盘 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 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 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 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 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盘之作。 三、三个火枪手 电影开始的叙事方法让我想起《公民凯恩》 ,以不断的讲叙和回忆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全部内容。虽然后来的结构并没有想象中复杂,而更接近于《香水》等片,为好莱坞电影所经常采用。但电影故事大气恢宏,细节感人至深,构成了这样一部佳作。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是非常传神的设定,也为这部底色颇为残酷的电影赋予了传奇的气质。 最感动的是“三个火枪手”被乞丐集团诱骗,杰玛和哥哥舍利姆逃出,而另一个孩子却被毒瞎了眼睛成为乞讨工具,后来杰玛回到孟买,在街头找到这个伙伴,给了盲眼的他一百美元,当这个孩子确定这是一百美元后,很高兴地抚摸杰玛的脸,说:“杰玛,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比较倒霉。”这个孩子的善良和达观让人动容,也让我暗暗希望,那些还在粉饰现实的管理者,以及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现实的大人物,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能够有所触动。 三个火枪手中的另一位,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同样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 四、黑暗童话 片中的人物很多相当深刻,具有深意,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主持人,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形象,光鲜满目,而丑陋委琐的灵魂就包藏在这光鲜的外表之下,他可以利用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随时分泌的善意和温情——这些于他都是商品和工具。当他的谎言被戳穿时,当着观众的面他不会流露出内心的恼羞成怒,而是热情满满的对杰玛祝贺,但随之即向警察诬告,逮捕了杰玛。主持人以一个假的答案诱骗杰玛上当那一幕很是传神——的确,一个在社会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可以用他的年龄积累的力量(尽管这力量绝不来源于他自身),轻易的毁掉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的纯真(想想《女人香》里的校长,《坏孩子的天空》里的老拳击手吧),而早早见识过世界与人性的残酷的杰玛识破了他,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这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细节——虽然近乎童话。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片中未放弃的理想的寄托,是主人公杰玛。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只是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他不放弃伙伴,在逃出生天之后仍回到火坑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像阿甘一样的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这个人物让庸庸碌碌的我们为之惭愧,警醒。 杰玛在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此刻改变他的并不是贫民窟到百万富翁的巨变,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与朋友和爱人的重逢。拉提卡与杰玛在历经各自的坎坷之后终于拥抱在了一起,拉提卡的脸上是逃亡换来的刀疤,它提醒每个观者,这个世界固然残酷的超出每个人曾经的想象,但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追寻。 我很喜欢杰玛赢得大奖之后,全印度的观众为之庆祝欢腾的场面,杰玛赢得的是金钱吗?并不完全是。那些观众得到了什么呢?只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杰玛是一个童话,是他们一个梦想的寄托罢了。 而我们的感动也无非如此。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