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宋美龄观后感

宋美龄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16 01:52:39

⑴ 战争与和平宋美龄读后感600

(1)背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立和争霸斗争,使冷战乌云覆盖整个世界,核战争版随时可能爆发。含义:再权次进行世界大战将使人类文明毁灭,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倒退。(2)年轻人和妇女成为反战重要力量;反战与关注国内政治、社会问题尤其是民权与女权等问题紧密结合。意义:给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使美苏两国到了七八十年代不得不放弃战争,开始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有效地遏制了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爆发,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⑵ 20103112:宋美瑾-《老人与海》读后感

[20103112:宋美瑾-《老人与海》读后感]
2010年第三十一周12号作品
《老人与海》读后感
宋美瑾

最近,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20103112:宋美瑾-《老人与海》读后感。书中主要讲一个老人孤身一人住在茅棚里,只有一个孩子天天来看他。老人靠捕鱼为生,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孩子也跟着他学捕鱼。有一次,老人独自出海打鱼,他的船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了,老人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才制服它,不料在归途中,来了很多鲨鱼,老人虽然用尽全力保护它的大鱼,可是回到岸边的时候,那条大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了。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很敬佩这个老人,同时也为老人这种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到底的精神所感动。

大鱼与老人拼命搏斗的最后一刻至今我还历历在目: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达到最高处,同时运足全身力气,比刚才集聚的力气更多、更强,把鱼叉扎进大鱼胸鳍下面的鱼腰里,又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推进去。大鱼的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接着,鱼又生气勃勃地作了一次死前的挣扎。它从水中一跃腾到空中,展示着它的长、宽、威力的美。它仿佛悬在空中,悬在船里老头儿的头上。然后它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把浪花溅到老头儿身上,溅满了整个一条船。老人最终凭借耐心与毅力战胜了大鱼,读后感《20103112:宋美瑾-《老人与海》读后感》。也体会到收获的乐趣与自豪。

我也有这种凭着耐心、坚持而获得快乐的体会。记得我曾经钓过鱼:坐在小凳子上,旁边放一个小水桶,把鱼食挂在鱼钩上,然后拿着钓竿开始钓鱼。时间仿佛过得很漫长,但我一直坚持着,终于我发现一条鱼慢慢地游过来了,我立刻全神贯注的盯着它,它起先是围着鱼食转来转去,有时还拿嘴碰碰鱼食。终于,它忍耐不住饥饿,一口咬住了鱼食!我的鱼钩往下一沉,我立刻把钓竿提了起来。啊!好大一条鱼啊,我把它放进桶里后,开始观察起它来:胖胖的身材,还是金色的,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呢。我提着我的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正是由于耐心、坚持才能成功。因此,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有感悟: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因为某些细小的原因就半途而废。做一个成功的人,就需要这份耐心,就要坚持到底。我就因为没有这份耐心吃了不少苦头:钢笔水出来的太慢,我等不及了,就猛甩,结果衣服也洒上墨水,妈妈把我教训了一顿。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自从我看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后,我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耐心、有毅力了,做事也不慌乱了,妈妈夸我是好孩子。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耐心、有毅力的人吧!只有脚踏实地、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才会获得成功。
〔20103112:宋美瑾-《老人与海》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⑶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冯小刚的电影保留了刘震云小说里的这句话,在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个人的悲惨只是你个人的大事,蒋委员长心里则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对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如同王小波笔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看到《时代》记者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时。在大灾面前,无论贫穷或富裕都无法幸免。电影里灾民这条线,主要是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和冯远征饰演的佃户逃荒的旅途。财富在这个时候毫无帮助,储存了那么多粮食架不住饥饿土匪的吃大户,逃荒路上经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抢,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死于不同的非命,儿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孩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贫穷的呢,一样,病死饿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种死,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奔走,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里,信仰让派在苦难中从容地活下来面对生命,但《一九四二》里张涵予的神父却在饥饿和炮火中迷失,看着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飞烟灭,他有了疑惑,为何上帝总打不赢魔鬼?他对外国神父说,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也住进了魔鬼。面过已成为过去的苦难,少年派可以做出选择,选择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但设若深陷苦难无法自拔永远也看不到尽头呢?电影里,人们都为了活着尝尽苦楚,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他们都卑微地生存者,财主的读过书爱小猫的女儿宁愿自己被卖到妓院,只因想吃饱想活命,佃户愿意卖掉小女儿,徐帆在给孩子一个托付后自己把自己卖掉,如此凄凉,却没有人选择死。如同余华的《活着》,活下去是柔软而刚强的,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在苦难中,生更容易更有价值,还是死更容易更有价值,有时还真难以轻易判断谁更值得尊敬。真实的历史里,一无所有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卖掉自己的儿女,女人们会被城里来的人贩子买走当老婆或卖到妓院,据说有一对父母,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死,只是不愿听到他们哭喊着要吃的东西。当然,也有人选择一家人倾其所有后饱餐一顿一起去死。

电影里的日军用军粮收买灾区人民,竟收获奇效,这一招蒋委员长称之为“阴险”,但委员长,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对于大人物来说,我们都是蝼蚁,棋子,必要时可以是弃子。张默扮演的长工,被日本人长刀刺死,馒头在刀尖,绝妙的隐喻,给你吃,后面就是刀。从百姓的角度来说,这粮食吃还是不吃,是个问题。用司令官的话说,人饿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仗打输了,我们就都是亡国奴了。但大人物们让我们死,日本人让我们活,至于土地,跟我们何尝有一毛钱关系?所以,小说里说人民竟倒戈打中国军人,电影里没有正面表现,想必有着不小的顾虑,姜文的《鬼子来了》可在前头搁着呢。有人说,拍一九四二算什么,怎么不敢拍二十年后,请问这些人是外宾吗?

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其实一九四二年这场饥荒中显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为他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贪污腐败泛滥,官僚主义严重,政府行政效能极为低下,而社会力量又被严厉管控,这一切都是七年后失败的先兆。温故一九四二,温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饿死三百万,也可以饿死三千万,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是是诬陷为天灾,有时候可以逃荒,有时候却不让出去要饿死就饿死在自己家。也许那样的饥荒不会再来,但各种混乱未必会消失,如何选择,如何决定,值得每个人深思,值得大人物们警醒。

⑷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读后感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有缘共死生。之——红色之恋

一段沉默许久是历史,在轰轰烈烈革命浪潮的澎湃下,淘洗出一份伟大而荡气回肠的“红色之恋”。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有缘共死生”,这是他写给她的情诗,也是支撑他们一生追求理想的誓言,让孙中山与宋庆龄这两个伟大的名字永远不离不弃的载入史册。
1913年8月16日,宋庆龄在日本横滨登岸。她是由美国韦斯理安女子学院毕业来到日本与父亲宋嘉树和姐姐宋蔼龄团聚的。第二日由父亲和姐姐的陪同在孙中山的寓所见到了她崇拜已久的革命领袖,这是她成年以后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也是这一次的际遇决定了她的一生。
她怀着仰慕和崇敬的心情向孙中山致意,并将所带的一箱革命同情者送的加利福尼亚水果和一封私人信件交给了他。当时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正处于困境,许多革命党人或意志消沉,或投降分裂。跟随在身边的同志不多,宋嘉树便让大女儿宋蔼龄协助他的英文翻译工作。

21岁的宋庆龄自幼受到宋嘉树与孙中山爱国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刚刚大学毕业,要学成回国了。她内心蕴藏着一种秘密。她只觉得,中国革命在呼唤着自己。

一次,宋庆龄忽然不自觉地问宋蔼龄:“孙总理可需要秘书帮助?”
“是啊!你如果真要做他的秘书,我想你是可以的。”宋蔼龄注视着沉思的妹妹,接着缓缓地说:“他不久以前,还在物色人才。他所要的不是普通秘书,是要一个能帮助他撰写信札文件,准备书籍的秘书。……你要不要叫父亲去代你说说?” “好的。”宋庆龄说:“我想,他要我做的,我都能做。而且做起来一定会觉得很愉快。”
据日本外务省记载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的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八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
可是眼前的现实却又是如此严峻。不单是辛亥革命的果实给窃国大盗袁世凯掠夺了,而且,不少同志精神颓丧,革命力量分散,孙中山遭到通缉,真是困难重重。宋庆龄曾经好几次看到孙中山力不自持,疲病交加。她虽然还是一个少女,但她立刻觉得必须给以帮助。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可以帮助中国,我也可以帮助孙先生。他是需要我的。”
1914年9月宋霭龄去上海与孔祥熙完婚,宋庆龄全面接替姐姐,正式担任了孙中山的政治秘书。
宋庆龄本准备到上海省亲,却又在日本拖延了许久。以至连正在美国读书的宋美龄也大惑不解。
她告诉孙中山回去后过两三个月就回来。宋庆龄凝视着孙中山:“有一件事我要晓得,你愿不愿和我永远在一起?我知道你结过婚,但那已经过去,与目前的事情不发生关系。……至于说过后悔,记得我小时候听你讲过:‘要是我不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而生存,那么我的生命便毫无意义’,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就梦想着能有一天帮助几百万民众,成为伟大事业的一分子。现在我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你要不要我做你革命的伙伴,永远帮你做革命工作。”

宋庆龄深情地望着孙中山,等待着他的回答。她发觉他的眼睛充满了诚挚的感情,可是,仍然带着愁容。
“庆龄,我是个不值得你考虑的人,我已经老了,你是年轻而……” “但是革命呢?”宋庆龄问。
“它可不管年龄,却需要一切人。”孙中山摆摆手,又说下去:“但是庆龄,我深知你是怎样的人,你太勇于自我牺牲了。你以前是那样的,我听你父亲说过。……庆龄,可爱的孩子,我不晓得我应当说些什么活,你是知道我的心的。”
“你的心吗?”宋庆龄亲切地望着孙中山欣慰地说:“你是需要我的,这样一切就够了,我非常快乐。我这一生非常清晰而简单。”
“但是,庆龄!”孙中山握着她的手,急促地说:“你必须得到你父母的同意才行。我不能对不起你和他们。”
宋庆龄吁了一口气:“我会跟他们说的,不过现在一切都已经决定了。”
孙中山还是说要她父母同意才算决定了,但宋庆龄坚持:“现在可以说一切都决定了。”

孙中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把宋庆龄拥抱在臂圈里。她的头搁在他的肩上。最后孙中山还是提出要征得她父母的同意。
1915年6月宋庆龄回到了上海家里。她把和孙中山结合的心愿告诉了父母,他们大为震惊。她的父亲还只是叫他等一等,问明了情况再说,母亲则坚决反对,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们一致认为这件婚事是极不合适的,并提出双方年龄悬殊太大,孙家中已有妻室及三个子女等种种理由来反对。他们众口一词的劝说宋庆龄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并对她施加压力,软禁在家。而宋庆龄丝毫不为亲人们的意见和压力所动摇,她坚定不移的陈述着自己的意见,指出孙中山伟大的革命事业需要自己,她愿意和他生活在一起,帮助他工作。她在写给弟妹宋子文和宋美龄的信中明确说道:“自己仅有的欢乐就是和孙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才能获得,我情愿为他做一切需要我去做的事情,付出一切代价和牺牲……”
使宋庆龄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全家不但反对她与孙中山的婚事使至将她软禁,并匆匆忙忙地为她另择门婿。迫于不得已,宋庆龄毅然不辞而别,在女佣的帮助下越窗而出,潜回日本,完成其伟大的志愿。
这件事对于孙中山而言也是深受感动,他考虑再三,最后终于下决心将前妻卢慕贞从澳门接到东京办理了离婚手续,准备与宋庆龄结婚。当时梅屋夫人告诉他,与自己年龄相差如同父女的宋庆龄结婚会折寿的,而孙中山则表示:“如果能与她结婚,即使我第二天死去也不后悔。”梅屋夫妇为他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决定为他们操办婚事。

而在此期间,这桩婚事也遭到了孙中山大多数亲朋和战友们的反对,早在他们结婚之前,革命党内的同志曾开会讨论,并派出代表对孙进行“说服”工作,要求他取消这个打算,而孙中山毫不客气的对他们说:“我是请你们来商议国家大事的,不是请你们来商量我家庭的私事的”。对于各方面的阻挠和舆论孙中山都不予理睬。他坦率的同一些反对他与宋庆龄结婚的同志说:“我不是神,我是人,我不能受陈旧的社会恶习所支配”。他义无反顾的说:“我爱我国,我爱宋庆龄”。这些肺腑之言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待爱情、婚姻的光明磊落和坚贞负责的态度。
反对最强烈的当属宋庆龄的父母,宋嘉树发现女儿逃跑后,立即和妻子倪桂珍怒气冲冲的赶到东京,可是当时已经晚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礼已经举行完毕。据梅屋庄吉的女儿回忆,当时宋嘉树站在门口气势汹汹的叫喊道:“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梅屋夫妇很担心,他们刚要出去劝解宋嘉树,孙中山拦住说:“不,这是我的事情”。说着慢悠悠的走向门口的台阶上站着,稳稳道:“请问找我有什么事情?”突然暴怒着的宋嘉树跪倒地上说:“孙先生,我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拜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然后在门口的台阶上磕了几个头,头都要蹭到地上了,就这样,他回去了。

1915年10月24日,宋庆龄回到东京,第二天,即10月25日22岁的宋庆龄与49岁孙中山正式登记结婚。上午,他俩到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里办理手续,举行了结婚礼仪。下午,在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里,举行简单的茶点宴会,招待几位中、日友人。然后,回到他俩的新居青山原居109号住宅。
他们听从结婚证人和田瑞的建议,在结婚的誓约书上,把结婚日期写成26日,以取逢双大吉的意思。结婚的第二天,宋庆龄即投入为孙中山翻译密码和处理英文信件的紧张工作。

宋庆龄给美国的同学写信说:“婚礼已是尽可能简朴,因为我们两人都不喜欢多余的仪式。我是幸福的。我想尽可能地帮丈夫多做英文通讯工作。我的法语大有进步。我最近能看懂法文报纸,并能作简单翻译。因此,我相信你能理解,结婚对我来说,除了没有伤脑筋的考试以外,它好象又进了学校。”

同样孙中山也对婚后的生活极为满意,他在给自己的恩师英国人康德黎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妻子是受过美国大学教育的女性,是我的最早合作者和战友的女儿。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福!“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孙、宋二人的革命生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的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10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而对于宋庆龄革命的一生来说,则始终是个巨大的推动力。这一对夫妇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革命鸳鸯。
宋庆龄一直极为珍视她与孙中山结婚的日子,甚至在60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一天的时候,仍激动的说:“10月25日,在我的生命中,这一天是比我生日更重要的日子。”

⑸ 宋家三姐妹纪录片观后感

后世提到宋氏三姐妹常用一句话评价:“一个爱钱(宋霭龄),一个爱权(宋美龄),一个爱国(宋庆龄)。”在由张婉婷执导,张曼玉、邬君梅主演的电影《宋家皇朝》中,影片选择以“情”为主线,包括家族的姐妹情、革命年代的爱情以及因不同政治立场所产生的嫌隙和矛盾。影片在人物造型设计时更注重内在相似:宋霭龄的世故稳重,宋庆龄的坚韧勇敢,宋美龄的浮华心机。如果将《宋家皇朝》视为一部历史戏,则可能略显平淡,缺乏跌宕起伏与震撼人心的效果。但如果从三姐妹的人生故事角度审视,则演员们的严肃表演已烘托出宋氏姐妹的魅力。总体而言,《宋家皇朝》是一部感性、细腻、委婉的作品,导演张婉婷更多运用了女性的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在镜头下做了温和化处理,以更为细腻的方式叙述故事与刻画人物,使得影片更倾向于宋氏三姐妹的传奇史诗。
请采纳

⑹ 《少帅》观后感

该剧用来沉稳的笔调,自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动荡的历史现实刻画得完整而丰富;同时将张学良这个人物飞扬的个性和传奇的经历,来了一次“尽可能的还原”,将这个人物一生的血与火,爱与怕,做了一番深情而又克制的描摹。

⑺ 宋美龄大传读后感

[宋美龄大传读后感]最近啃完厚厚的《宋美龄大传》上下两册,对这位传奇的女性并没有什么感慨,开明的家庭,良好的家世,完整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上开朗进取的性格,这种得天独厚,想不比当时其他女性出众都难,尤其是当了蒋夫人后,种种历练,更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宋美龄大传读后感。脱去层层光环,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妻子、母亲、祖母!想她晚年,一门六寡,白发人送了一个又一个黑发人,真是无限凄凉!让我更为佩服的,倒是她的父亲,也算得上宋氏家庭的缔造者——宋嘉树。他的勇气和运气让他从一个贫寒之子成为受到美国正规教育的传教士,进而成为上海滩声名显赫的富翁,并成为孙中山的密友。他原本姓韩,过继给他的堂舅后,改姓宋,并跟随着来到美国。原本他也可以安安分分地继承堂舅的店铺,成为一名掌柜。而就在他13、4岁的时候,他离家出走了,因为不甘于这种安步就班的生活。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一个10多岁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无知无畏,但人生的转机就在这里产生了,读后感《宋美龄大传读后感》。说他幸运,是因为出走后遇到的几个美国人都帮助了他,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于是他开始了学习,接受教育,成为了一名传教士,在毕业后被派往了上海进行传教工作,渐渐开始了他的神话。书中有段话是这样评价他的:“嘉树的本领就在于他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时时要冲破成规。宋嘉树的智慧表现在他能够不失时机地把握遇到的每一个机遇,他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是一匹脱缰之马,充满魅力与精力,一刻也闲不住。他能随遇而安,适应力极强,但生性不愿逆来顺受。正是他这些品格、特质吸引了那些在他人生成长经历中愿意助他一臂之力的人。”而他最终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个女儿的父亲”,厉害啊!
〔宋美龄大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⑻ 有没有人读过<破译宋美龄长寿秘诀>这本书啊我要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那么一定有什么秘诀。看《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时,我不断地与《人体使用手册》的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并初步把宋美龄的长寿习惯和我的“不良习惯”做个比较。

一、早睡早起。《人体》认为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只有充分的睡眠才能减少身体的损伤。宋早年晚睡晚起,晚年又转为“以早睡早起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长寿的基本。而我虽然平时10点能准时休息,但常会打乱,总会有一段时间睡眠不足。

二、称体重。合理的体重是健康的晴雨表,体型的变形发胖代表垃圾多了,轻了代表身体受损。每天上午宋都会称体重,以此来控制一天的饮食。我也偶尔称一下体重,但丝毫影响不到我进食的决心。所以宋到了晚年仍然能穿上年轻时的衣服,而我早就加了无数尺码。

三、燕麦粥。专家对宋说:燕麦粥最有效的功能是“降脂排毒”,它可以阻止血中甘油三脂的形成,对净化血液中的胆固醇有非常的疗效。燕麦粥含活性酶,可以清血管,将毒素从尿液排出。所以宋“保持着每天早餐吃燕麦粥的习惯”。而我几乎从未在早餐喝过燕麦粥,麦片倒时吃过一两包。

四、喝绿茶。绿茶可以防癌护齿,宋坚持饮用绿茶,所以106岁去世时牙齿仍然完好。我就喝得比较少了,呵呵。



初步小结,我认为宋长寿的经验应该在于“科学饮食、主动排毒”,只吃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食品,减少毒素摄入,而通过食物和灌肠等手段,将体内的毒素排出。

⑼ 抗日战争纪录片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过大业》观后感范文二: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三:
昨天单位组织一起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⑽ 电影《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过大业》观后感范文二: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三:

昨天单位组织一起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呵呵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