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名影评
A. 《阿凡达》最精彩的影评
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是最丑陋的!
B. 怒火救援 简介要清楚,短;影评,不用很长,要深刻,可以参考的
“不可为恶所胜,而要以善胜恶。”
——《罗马书》12章21节
在1987年错过这部电影的拍摄后(不知道制片人哪根筋出问题了,怎么会认为刚拍完“壮志凌云” 的托尼•斯科特名气太小),托尼显然对此耿耿于怀,2004年拉着丹佐尔•华盛顿翻拍了这部在当年的法国、意大利合拍电影。
在“第一滴血”风靡的八十年代,类似的复仇电影层出不穷,“怒火救援”算是跟风之作,并不成功。过了17年,大家又赋予了此类复仇电影新的内涵,即救赎,就像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不过“怒火救援”着重描写了克雷斯这个复杂的人物,包括他血腥的过去和他沉浸在酒精中的挣扎。小女孩皮塔成为他的第二次机会,重新做一个正常人的机会。
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
克雷斯是特种部队的退役的军人,受命保护一个富翁的女儿皮塔。在那个叫做墨西哥的城市,平均每60分钟就发生一起绑架案,其中70%的受害者都无法幸存。这是个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的数字,但是事实上在那里,你根本不需要成名或者很有钱就会被绑架。镜头从影片一开始就不停地晃动,模糊不定,仿佛一个恶梦,却永远无法醒来。
克雷斯的回忆和逃避充斥着电影的前半段,惊醒的黑夜,故作冷漠的外表,让人感到一种不安与挣扎。他逃避着那些漂浮着着血腥、恶臭的日子,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圣经来安抚自己不安的灵魂。《圣经》诗篇第十一章说: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于是,克雷斯恐惧着,像一头困在铁笼里找不到出路的野兽,舔舐着伤口,等待着被救赎。他不明白自己以前做得是否正确,能否能被原谅。
皮塔是那个地狱里的天使,悄悄落在他的肩头。他们说,如果你是一个天使,就可以无端地,为整个人间流泪。“黑暗中的舞者”里面的塞尔玛是天使,最终却无法拯救自己;“萨玛利亚城的女孩”中,那两个女孩都是天使,不畏惧世俗的肮脏与丑恶,即使沦落到最阴暗的沟壑也能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玛蒂尔达是天使,那盆象征希望的植物就像是她头顶的光环,照亮一个杀手冷酷的心。而皮塔也是这样的天使,但凡天使都有着一眼看穿谁需要救赎的本能。她们永远知道天堂的大门开在哪个方向,永远知道你的心隐藏在哪个幽暗的角落。然后,挖出你的伤痛,轻轻抚平。
克雷斯是皮塔的熊熊,是她最珍爱的熊熊。缺乏关爱的孩子,总会在布偶的身上找到慰藉,那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玩具不会抛弃他们,不会嘲笑他们,永远会安静的陪伴在他们身边。克雷斯是个坚强如铁的男人,却有着孩子般柔软的心灵。这跟他后来的杀戮不会有任何矛盾,那次杀戮是困兽死亡之前的嘶吼,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天使。死亡是上帝的艺术,上帝也有愤怒的时候,也曾毁灭世界,更不要说渺小的人类。
让我永不忘记
电影中最温暖的瞬间,定格于皮塔随手摘下路边的一朵小花送给克雷斯。那一刻,她的爱吹到他的心里,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她送给他的护身符就像是上帝的杖,指引着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
“怒火救援”的有些东西与“这个杀手不太冷”很像。一样的,都是在无情的城市寻找希望。一样的,有一个天使与一个迷途的男人。一样的,注定分离的结局。但是,我更偏爱克雷斯。“这个杀手不太冷”像一个童话,“怒火救援”更像是一曲人生的悲歌;“这个杀手不太冷”注重刻画的是两人之间的感情,而“怒火救援”注重刻画了人们的迷茫与不安。
当然,克雷斯也同样帮助了皮塔如何坚强与赢得成功。从头至尾,都有一种奇怪的伤感包裹着克雷斯,就像受伤的动物还要用最后一口气保护它的孩子一样。他就像个失去一切的孩子,拼命的要抓住仅有的一丝光亮。他用愤怒伪装自己,不受伤害;用杀戳保护皮塔,不受伤害。
当得知皮塔被撕票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我的大脑,“当你被救赎,说明你坠入了另一个地狱。”因为你见过天堂的光亮,地狱的黑暗将把你推入更深的深渊。泰戈尔写过:“假如我今生无缘与你相遇,就让我永远觉得难以相逢——让我永不忘记,让我在梦时醒时都经受这种悲痛的打击。”有些东西,如果不能拥有,人们宁愿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所以,谁都可以想象,当时克雷斯的绝望。他想毁灭世界。
C. 给我《功夫之王》影评/观后感 谢谢了
两大功夫明星终于聚首,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撮合二人不是国人,又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成龙和李连杰在米国的功夫片,我看过一些,但是都很难找到看华语功夫片的感觉。功夫电影到了西人手里总是缺失了一些韵味。民族文化毕竟是民族的,即使到了号称民族大熔炉的米国,也难以保持原汁原味。所以,如果《功夫之王》在国人看来只能落得简单化,表面化和形象化,只能满足感官刺激,不能引起心灵共鸣,我是一点也不会奇怪的。
并不是所有华语功夫片都有深刻内涵的,但是能够长久流传,成为经典的功夫片一定不会满足于表面的精彩。《精武英雄》所以被人推崇,不仅仅是因为打的漂亮,电影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不可忽视。一时之间我想不到成龙的哪一部电影能够和《精武英雄》媲美,但是成龙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包含着成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而我从他的电影中体会到的,也往往都是代表着美好的,正义的东西。
此外,还有故事题材的问题。有多少米国人能够看懂《西游记》,这个问题就像有多少中国人能够看懂《红楼梦》一样难以回答。或者也不能说米国人看不明白猴子的故事,但是这只猴子在国人的心中是有着特殊地位的,特殊到毛主席都会说“金猴奋起千钧棒”,特殊到其一度成为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候选之一。史蒂芬周的《大话西游》曾经被波涛一样的口水淹没,就是因为他的猴子和传统印象中的猴子有太多的差异,差异到在那个时代无法融合。史蒂芬还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可能从小听着猴子的故事长大的人。如果换到米国呢?
米国人是不会管这些的,因为这是一部米国出产的电影,只不过借用了中国出产的人物,还有中国出产的演员。他们最注重的打的好不好看,热不热闹,这我们从海报上就可以看的出来。能不能赚到银子是根本,能不能带出续集是关键。所以他们能把八仙过海,东游记,白发魔女糅合进来,凑一盘功夫神话大拼盘出来。即使国人再不认头,至少米国人也会得意洋洋的说:你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我们把两大天才撮合到了一起,这是你们十几年都没能完成的事情。
深深的无奈,对于这一点,我确实无话可说。也只能期待成龙,李连杰和倪星之间的PK精彩一些了。故事是否耐看,圆满只能放在其次了。
附:《功夫之王》人物
无论搭档有多英明神武,到了最后解决问题的永远应该是米国人。所以在《特别绅士联盟》中,那么多异族奇人素手无策的时候,是汤姆.索耶的一枪拯救了世界。这就是米国人的“情怀”。所以,《功夫之王》中,我们熟悉的孙猴儿角色也会由一个米国人扮演。可喜的是,这个米国少年长得确实像猴子,不是小像,而是大像。此外,一根筋的米国人似乎没有分清《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七龙珠》中的孙悟空是不同的。所以《功夫之王》中的“孙悟空”一身行头颇似日本漫画中的那位。或许,在明年的电影版《七龙珠》中,赛亚人悟空会从耳朵里拽出一根棒子也未可知。
在电影的开始,和天兵交战的孙悟空是由李连杰扮演的。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李连杰扮演猴子不如成龙来演合适。因为孙猴子的棒子似乎是谈不上什么招事的,这正契合成龙的武打风格。或许,米国人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后来,李连杰将以默僧的形象出现。《看电影》杂志认为这是一个集唐僧之俊和悟空之杰的完美英雄,并更倾向于唐僧这个角色。这一点我很难接受。我印象中的唐僧,说的最多的就是“徒儿,为师饿了”,或者“ONLY YOU……”默僧都不像。他更像历史意义上的玄奘法师,意志坚定,默默前行。
同理,在西游记中也找不到鲁炎(成龙)和金燕子(刘亦菲)的影子。成龙扮演的角色身上的印记比较复杂。从形象上看带着八仙的影子,可以参考他的倒骑毛驴,或者他手中的葫芦。张果老是骑驴的,铁拐李是拿葫芦的。但是这二位应该不会打醉拳,满身尘土的在地上摸爬滚打,太跌神仙的份了。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醉八仙,由此又想到了《武状元苏乞儿》。我觉得,鲁炎这个角色和传授苏乞儿醉拳的那位老丐十分相似,都是喜爱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别忘了,N年之后,这位老丐还曾经传授如来神掌给了一个混混。
我虽然没有看过《大醉侠》,但是我也知道金燕子;我虽然没有通读《白发魔女传》,但我也知道练霓裳。所以,当这两个人物出现在《功夫之王》中时,我不禁哑然失笑。米国人的致敬真是致敬到家了。或许他们不认为白骨或者蜘蛛成精有多么的吸引人,或许他们认为拉来两个成名人物会更加吸引功夫迷们的注意,于是这两人就出现了。刘亦菲还献出了自己的银幕初吻,就给了那只猴子,全然忘记了神雕大侠的苦苦等待。如果神雕侠前来报复该又如何?孙悟空不是对手的。可以参考正宗的《西游记》,如来都要称神雕一声娘舅。
主角已经如此神武,反派自然也不能从简。在成龙和李连杰的面前,即使救世主尼奥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但是看到站在双J面前的是守护天使塞拉夫,猫头就放心了。从风格上讲,倪星和双J是不同的,成龙是谐,李连杰是飘,倪星就是狠。不同风格之间的打斗看起来才有意思。如果三方一上来都是太极起首式,那就只有内行才能看明白了。《看电影》杂志把倪星扮演的玉疆战神定义为天界管司法的二郎神,猴子的死对头。不过鉴于他在电影中是顶级BOSS,倪星的打斗相信在凶狠之余肯定还会蕴含一种帝王之气。
D. 对成名的看法
大多数人都向往成名,可人们往往对成名有微词,如“追名逐利”等,联系实际谈谈对成名的思考。
【例文1】 147分的交大生 高三(2)任懿
倘若寒窗苦读数十年,通过高考搏命一击会是大众所认知的最合理、公平的大学入场券,那147分是否是一个太低的门槛、太高的优惠?又是什么填补了这数百分的差距,让名校敞开了它“傲慢”的大门?不知是名校真的惜才,还是成名对这位天才台球运动员提供了便利。总之,作为交通大学录取国际斯诺克满分147分持有者——丁俊晖一事,总是与“成名”、“得利”是脱不了关系。
且不谈丁俊晖的录取一事,单从他的成名现象就显示着成名的多种方式,也潜藏了成名带来的利与弊。“成名”一词很难确定词性,途径是纷繁多样的,但是从类型上大概我会分成两种:主动成名和被动成名。丁俊晖显然属于后者,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因为他是中国台球界的一匹黑马,且这批黑马来势汹汹,从03年出道,短短的六年之内,名声便响誉了国际,而他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中国台球第一人。丁俊晖的成名绝非偶然,但他初出体坛绝对不会料想到今日的辉煌。他追求的是进步与砺炼,还有天生对桌球的喜爱所带给他的快感,非名利。当他在台球领域一步步迈进的同时,名声也作为一个附带品,为他所有。
名声作为成功的附带,且种种的效应也依附着名声而来。在丁俊晖于多个国际性锦标赛中获得了佳绩之后,“丁俊晖”成了不谈论体育时也会出现的名字。因为他自学成才,他被当作了台球天才的代表;因为他学业中止而今又获诸多荣誉,他成为另辟蹊径也能达到成功的典范。“丁俊晖”于是成了一种概念,一种意象,如所有的公众人物一样,成为语言标签。2007年1月在大师赛中的一杆满分147,一击即中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08年,丁俊晖正式入学交大。一所所有学子都梦寐的名校将它的大门向一个初中肄业在家的人打开,因为其在台球领域的卓越的成就,因为他叫“丁俊晖”。之后,是纷至沓来的舆论、质疑与攻击。丁俊晖在褪去台球天才的光辉后,被认作一个文化低下、完全不具备入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形象。成名带给了丁俊晖名牌高校的入学机会,也同时将其陷身于刻薄尖锐的公众评论中。这是成名所带来的双面效应,当然还有更多,但仅仅这两者的矛盾足以说明成名利弊的双刃性。
丁俊晖本不是一个想成名的人,但是在台球方面他是上帝的宠儿,他也通过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他成了名。也许有名的人未必想出名。正如丁俊晖无法料想147分的满分也能换取跨领域“竞技”的入场券。“丁俊晖”的名带给他入学交大的“利”,却无奈也要背负大众的舆论压力。公众有着极大的宽容,他们可以原谅一切,除了天才。当他们觉得一个人拥有太多的荣誉、名利,好运总是光顾他而在自己身边来回徘徊时,嫉妒心的作祟会蒙蔽了他们的眼光。又或者公众将他神化,寄予太多希望,而忘了他也只是一个食五谷的凡人。
对于成名后的世界,丁俊晖始终无法像操纵桌上的彩球那般自适与淡定。诚然,也没有人能法力无边至此。能否成名、成名好坏与否都是无法预料及掌控。唯我,愿静坐以观沧海,追逐不能控制的一切本是一场闹剧,承受众人的评论也终是成名的无奈。
147分的交大生,只因他是成名后的丁俊晖。
木青:作者由一个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成名的利与弊,有理有节,体现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竟是“无奈”二字,明显破坏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例文2】 何谓成名 高三(4)周俊超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流通越发快捷,人们成名也成了一件易事,任何小人物小事件争相被报道。这些人似乎成了名,可细看一下却并无任何值得赞颂之处。那么,何谓成名?
成名是一种社会认同,是社会对个人事业或是对个人道德品行的称颂。其本质是一种尊敬。古来任何声名远播的圣贤不都是如此吗?孔子创建儒家学说,提出了中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其成就何其大也,名声为世人所知晓理所应当。但能使孔子声名漂洋过海的不仅仅只是他的思想,还在于他的高尚的品行和操守。关于孔子的道德品行可从他的学生颜回身上得到印证,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不正是受了孔子的道德教化所影响吗?更不用说孔子本身所宣扬的“富与贵”与“仁”的取舍了?
一个道德品行高的人最易成就真正的名声。想那些中国古代的隐士,即使隐于山林,也为世人所皆知,就在于他们有着非同一般人的思想与品质。那南阳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无须任何自我宣传,便被三国时的大英雄刘备所看中,三次访庐,恳请出山。为何?为的就是诸葛亮的智慧和他矢志不渝的忠心。时至今日,他还被我们所尊敬和崇拜。
然而,随着当今传媒渠道的广泛应用,各种“小有名望”的人纷纷站起。人们渐渐偏离了原先成名的内涵,社会认同也偏离了对德高进行称颂的主干。当今,人们对成名逐渐理解为了追名逐利并以各种手段标榜自己,甚至还有人为了成名而与世道背道而驰。那惊动全社会的“范跑跑”事件以及他事后的一番言论,使范美忠成了“名”,却是“恶名”,虽然他成名的目的达到了,但招来的是全社会的唾骂。[z1] 那各类选秀节目,让一个个还为真正在艺术上修炼成熟的年轻人成了名。但这些名声是短暂的,随着一批批新人如潮水般涌出,原先的一批逐渐淹没在了茫茫人海,被人们所淡忘。他们并没有真正被人们所记住,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创造出能经久不衰沉淀出精华的作品,也就无法赢得人们的尊敬。回想过去的伟大艺术家们,像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都将自己的生命谱写进了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具有了生命的回响,令人震撼。而现今的大多数人在成名后便已松懈,没能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探索,创造出历久弥新的艺术作品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社会依然认同那些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那些感动中国人物,那些抗震救灾的英雄,任何其他的名声都无法掩盖住他们所散发的人性光辉。人们都致以尊敬的目光。[z2]
成名应是一种尊敬。
木青:作者提出“成名”的实质是“尊敬”,这个立意比较新颖。紧接着,作者以古今对比的方式论证这一观点。但在语言表述上,好像“认同”有了,但“尊敬”不够。整篇文章能体现作者一定得思想性,这点在高考中是很推崇的。结尾处有些仓促,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
【例文3】 成名不是成才 高三(4)沈思远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天赋,这不可否认。但是这里必须纠正的是,成才与成名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点:成名,不是成才。
成名,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个才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只不过就是你或许会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所了解。并不标志着你便是他人的榜样。所以说,对于成名者,我们应该怀以平淡,或者说是一种 “咸淡两由之”[z3] 的情怀去对待他,正视他。他们的出名,或是机遇,或是靠自己的本事,但对他们过于疯狂的追求,是不可取的。
进入了21世纪,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纵观演艺界,新人辈出。但他们也只是“成名”,距离“成才”或许他们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你看,上海出了几个“像模像样”的好男儿,湖南那里又多了几个“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一时间,议论纷纷。究竟他们的“诞生”对青少年,对整个社会到底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呢?当我一看到一大群的粉丝为自己的偶像嘶声呐喊或是遗憾哭泣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称他们为偶像,在他们身上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值得你挖掘并学习的呢?他们的外表?还是他们的百变型秀?
他们,成名了。只是一夜之间的一炮走红。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的确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平视。他们的成才,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吸取并效仿的。然而,以“才”成名者,才是真正有内容有实质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赞赏的目光投到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真正成为闪光灯下的明星。
成才者,必然秉持一方。文才也好,演艺才能也好,偏才也好,甚至是怪才也好,他们绝不同于那些“有名无实”的成名者。他们凭借自己的才气,深厚的功底与服人的表现,夺取了人们的眼球,堂堂正正地走上红地毯。前不久,“百家讲坛”里就走出了这样一位以“才”成名者,他,就是易中天。没有什么新闻炒作,也没有什么小道幕后,只是凭借一出《品三国》的好戏,让人们不得不从心里钦佩起他,近而立他为偶像,有名有实。我们喜欢上他,是因为他的才,而不是他的人或者外表。他的才,是我们将敬赞并学习的。这样的成才者,何不敬之呢?
成名,而非成才。当我们将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成小名”者身上时,终有一天,成才者会各告诉我们,恃才不恃名者,乃真正的成名者,乃真正的偶像与榜样。
木青: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成名不等于成才”的观点。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的议论语言有理有节。但在全文的详略安排上来看,似乎有些欠缺。
【例文4】 成名之后 高三(2)时靓
中国人素来有一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传统美德就应谦虚内敛,树大招风会惹来祸患。千年的传统总是有些道理的,但我觉得成名并不意味着失败,追名逐利也可视为上进的表现。成名并不困难,而成名之后我们应当去做什么?是去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戒骄戒躁?我们关注成名却忽略了若真要维持成名则更应关注成名之后。
我们应在成名之后拥有“视成名为废物”的心态。这种心态才会让你维持“成名”的周期,找到更大的精神追求。法兰弟在获得94枚奖牌和科学发明专利后,从不携带这些东西到任何场合,当人问起这件事时他也是憨然一笑说道:“这些荣耀只会阻碍我工作上的追求。”这句话可在任何成名的人身上适用。若只呆在荣耀的光环下,人是会被这些光环照耀得逐渐黯淡,找不出成名后的真正出口。成名的人都拥有“视名利为废物”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他们拥有了一种坐拥世界的非凡魅力。反观现今社会上的“芙蓉姐姐”,穿梭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不断暗示自己是个名人,充满了浮躁和浅薄,这样的成名让人反感,更不会长久。只关注追求名利,而不顾在名利之后我们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的成名也是孤注一掷。成名后我们需要“视名利为废物”,找到真正的追求,才会在名与利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在成名之后,导致名人逐渐暗淡的原因有时并不是名人本身,而是周围浮躁的环境。就像体育明星成名后周围媒体相继报道,反而给运动员造成一种潜在的压力,使他们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得不到正常的发挥。霍金的残疾和成就都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而霍金维持成名的智慧则是他选择了一个脱离浮躁,给予人充分尊重的剑桥。在这所学园里,游戏在湖畔河旁,霍金静静享受这安静美丽的氛围,更能引发思维智慧的迸发,创造出再一次震惊人类的奇迹。许多智者都在这种远离浮躁的氛围之后获得更大的成就。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就为了提高演说能力而剃了个阴阳头,呆在家里不出门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雨果为了获得更完美创作将衣物所在柜子里,把钥匙丢在小湖里后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只有脱离了浮躁的环境才会获得更大成就。
每个人都可以成名,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关注成名之后,我们应该在闪耀的灯光下找到什么?
木青:作者跳离常规的思考“成名”是什么,或为什么“成名”,而是考虑“成名”之后的内容,有新意。但层次上可以再梳理一下。
E. 罗拉快跑影评
整个电影其实就发生在这生死攸关的20分钟内,这20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拉是否能找到父亲,父亲是否会帮她,她又是否能及时赶到曼尼处?如果电影仅仅给观众这样一些悬念,并最终一一给出答案,也不失为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片,但导演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影片高妙之处在于,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讲述故事的做法显然是大胆的,导演以观众的视角去导演整个电影,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局。
电影多处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然而导演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比较三种情况,就会发现罗拉遇到的这些偶发事件以及罗拉的选择产生了混合连锁效应,最终影响了结局。
非常关键的一个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车是去银行接罗拉父亲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梅耶因撞车耽误了行程,没准时赶到银行。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罗拉才得以见到父亲。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梅耶没有撞车结果接走罗拉父亲,导致罗拉最终从赌场赢得10万的概率事件,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梅耶车与那部车更严重的车祸,殃及父亲。
遇见急救车也是一个关键事件,第一种情况,罗拉没有想搭急救车,急救车在遇到玻璃时也停了车。而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罗拉的干扰,急救车就撞上了玻璃,并直接导致司机为赶时间超速行驶撞上了曼尼。
其实,在罗拉筹钱的20分钟事件中,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和罗拉直接相关,会产生直接关系的人。梅耶、单车男子、乞丐、急救车司机都本应是局外人,但却与罗拉产生了联系。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导致原因,这样的因果循环便导致了事件产生的必然性。所谓必然在偶然中产生,偶然又都存在于必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
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郑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学生骑车经过路边一个建筑工地时,突然被一个电线杆砸中头部,当即生亡。这件事情让我开始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当电线杆倒下时,正好有人经过,又正好砸中头部,又正好砸中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何况又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个人被砸中之前经历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会知道究竟是哪些偶发事件导致了这个必然。也许是遇到一个老同学说话的时间直接增加了几率,也许是为了早点回学校,抄近路正好赶上那个时间。也许,也许还有太多的也许,然而人已逝去,终无奈何。
电影中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拉两次都碰见了乞丐,却都匆匆而过。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罗拉居然凭92.7个马克赢了10万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来了钱袋。于是罗拉拼命弄到的10万马克突然失去了意义,罗拉像个呆子一样,不知所措。似乎是导演故意跟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却发现其实人生本无常,命运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买彩票就会中头奖,有人第一次坐飞机就遇上飞机失事。有时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候你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你不怕了却也不来了。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错乱,让世间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谁能达到?导演毫不留情的以此来隐谕人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渺小无能,让人愈加怅然无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最后的一个场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终还是因暴怒(杀手因为嫉妒杀了警察妻子)杀了杀手,这就中了杀手(自称是代神惩罚人类)的安排,因为杀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杀了他自己,那么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惩罚,杀手替撒旦完成惩罚人类七宗罪的任务终于完成!看到这点,让人不寒而栗,影片有浓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终究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惩罚。人终究逃不过自己的命运。《七宗罪》的一个隐谕是讲人的宿命,而《疾走罗拉》也是在讲人面对命运的无能和渺小。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可以选择不同的结局;人生终究还是人生,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忽然能够理解为何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献给一种宗教保管,当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时候,思考生命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时突然发现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恐惧感,而所谓恐惧感就是一种不确定感的深层心理反应。其实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对未知的力量时,会变得渺小不堪。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命运,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给神来保管就会在恐惧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来时就对万物对宇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又找不到自己的庇护人,于是人类就自欺欺人地虚拟出一个万能的神,接着制造出宗教,告诉自己有神与我们同在,那种恐惧感就会消失了。可悲的人类啊!
短短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的电影《疾走罗拉》像一部无情揭示人类宿命的诏书,让人无限深思,心存敬畏!
F. 《霸王别姬》的经典影评
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纯则无友。达到极限的地方,人总是很少。程蝶衣对戏剧痴迷的程度无人理解,他将戏融入了骨子里。“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他的一生都在戏里,霸王却是个假霸王!梦中醒来,那是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次为霸王舞剑,而后拔剑自刎。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成名光鲜背总是汗水,血泪。这是师父告诫徒儿门的话。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是老师父对他们的训练了,打得皮开肉绽,汗水眼泪如流水一般。记得后面程蝶衣对新一代解说京剧,糟反驳时他说让你们流几盆汗水就知道了。让人领略到了什么叫作“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才是国粹之京剧啊!!!然而当时的社会已不是小豆子时候的社会,到了国民党时期,一片混乱,已没人接受旧社会的东西,新生青年开始涌动,京剧前途陷入末路。
一个生命有一个人的命运。小豆子被母亲送去戏剧院就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尽管最初的他多么恐惧,多么害怕,但这就是命。有一个情节,小豆子看见被人遗弃的孤儿,想要抱回,师父说“一个生命有一个人的命运,还是把他放回去。”
中国民国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天下混乱。抗日时期到抗日结束,然后国内政乱,中国百姓的命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人性,而在其中只有程蝶衣坚守初心 ,直到最后看清人性的漠落。里边的妓女菊仙也是一个明事理精明的女人,懂得顺应时代变化,对程大段的爱情也是至真的。关于中国这段混乱时期百姓命运的变化让我想到余华的《兄弟》这本书,也是催人泪下。
(看完太过触动,知识层面浅薄,如有不对请喷,欣然接受。)
G. 榴莲飘飘 影评
刚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部2001年金马奖影片<榴莲飘飘>,本应是睡觉的时间,却一口气看完而且越看越精神.
关于榴莲,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它被人用来当棒槌打伤了接送秦燕的小混混,当时后巷的洗碗妹阿芬看见了凶手却不肯承认也不敢报警,小燕让阿芬的妈妈去报警,但是双方一个是妓女,一个是黑户都不敢报案。第二次,阿芬的爸爸花100元买来了一整个榴莲送给女儿当做生日礼物,想让她尝尝传说中的水果之王,一家人围着刺猬似的“果王”不知从何下手,到最后总算是打开了却没人喜欢吃。第三次,阿芬从南方把榴莲寄给了已经回到东北的小燕家里,在新年同学聚会时小燕把这个北方没有的水果拿给同学吃,初次接触这种带有臭味的东西,同学们都难以享受它的美味,最后小燕把它放到家里的冰箱里留给父母,父母也一动没动,最后只有小燕一个人品尝和体味着它给人的香甜与略臭的气味。
在那个年代,内地人想在香港那个繁华都市生存就象榴莲很难被北方人难以接受一样,似营养丰富,外表却被硬刺包裹,首先体会到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那坚硬的外壳和略臭的气味。
关于小燕,一个现实的女孩儿,在她看来,家乡是个不能赚到大钱的地方,她渴望出人头地,过上富裕的生活,所以去深圳那个经济特区闯荡,认为只有那里可以淘金。她拿着三个月的香港通行证去那里做起了妓女,对她来说性只是一个生存工具,她辗转在各个旅馆之间,不停的接单,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双手冲洗陌生男人的身体还要说笑着,在香港她是没有灵魂没有家乡的,直到在港的最后一天她也没有去过香港海洋公园,记忆里的香港只是一条条小巷,甚至连当地的榴莲都没有吃过一次。
东北人都是爱面子,好脸儿的,至今如此。小燕回到家乡后,父母为这个在南方赚了大钱的女儿摆酒席,宴请亲朋。(我忽然想起了上大学时赚的第一个月工资回到学校后也都请同学好朋友吃饭花掉了,花的一毛没剩。)她的同学羡慕她,她的表妹渴望追随她,希望她能带着他们去南方闯荡,但她每次的回答都是“完了再说吧”“我还没想好呢”。她在家里洗碗的时候会看着自己的双手想起过去,觉得手脏,跟她的妈妈要胶皮手套想将双手隔离开。故事中的小燕还是离了婚,目送朋友踏上南下的火车,得知表妹也去了深圳闯荡,得到金钱的她回来后又很快失去了家人朋友这些更重要的东西。面对一片片雪花,她找到真正的自己,回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戏曲舞台上。
导演将这部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出来,并且许多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而女主角秦海璐也是因为拍这部电影回到了8年未回的故乡,剧中的那些同学也是她以前的同学扮演的,这部影片是她的成名作。看这种电影多少会感觉有点沉重的,但是毕竟这是7年前的电影了,现在的东北也比剧中拍摄的好了很多,前不久有同学去香港旅游,银子花了一大把回来后说元气大伤,去了趟迪斯尼回来说和大连发现王国那些玩的东西都差不多,话说我们东北这噶瘩现在也不错地尼
H. 《一球成名》英文影评
北京的四月很冷,昨晚风大雨凉,蜷缩在被窝里看《GOAL》(一球成名),我喜欢这名字。
墨西哥贫苦家庭的小男孩,年少随家偷渡到美国,足球是他的最爱。年轻的Santiago和父亲、弟弟一起做着富人的清洁工、中餐馆服务生,以此谋生。因为贫穷,妈妈离家,只有年迈的奶奶疼他。足球是他的唯一快乐和梦想。上天给每个孩子以不同的天赋,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做好了准备。但父亲坚决反对,以半部汽车的价钱飞一趟伦敦,追求一个并不确定的职业足球梦,在他看来很荒唐。
在奶奶的资助下,Santiago与父亲不辞而别飞向伦敦,一个拥有四只顶级球队的城市,带着纽尔斯卡队签约球员的梦想.身无分文、试训受挫、患上哮喘、预备队被解雇、父亲辞世……巨大的挫败和伤痛没有把他击垮,只有一个念头:相信自己,并且不让关爱自己的人失望。当他创造点球为球队带来胜利、当他漂亮突破妙传队友得分、当他的任意球划过美妙的弧线飞进球门,一球成名,致命快感!
那一瞬间,父亲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那是我儿子;心爱的女孩儿抛着飞吻;欢呼的球迷疯狂的呐喊,Santiago!
和所有的砺志电影一样,这是一个“小鸡变凤凰”的故事,主人公历经艰辛磨难,取得成功,以亲情、友情、爱情感人,激励人自信、勤奋、勇敢。但同类电影所不具备的是,今年是世界杯年,电影以足球为主题,高超的球技、真实的球场、比赛的实况,又有世界级的球星助阵。呵呵,至少我是非常喜欢。
看球,还是应该去球场!那气氛,真带劲!上次去现场看球该是两年前的事了,中国国奥队的比赛,踢的那叫一个业余。但我们还是在呐喊,不为别的,因为你在那里,你是球迷,你是足球比赛的一分子。一种参与的感觉、评论的冲动、甚至发泄的欲望。真羡慕欧洲人啊,每周末在自己的城市就能看高水平的联赛。
IHAVEADREAM……去意大利,看米兰;去英格兰,看阿森那;去西班牙,看巴萨。也就过过嘴瘾?呵呵,NOTHINGISIMPOSSIBLE哦
OLE、OLE、OLE!
I. 急求!!张艺谋《英雄》影评
除去音乐,除去画面,可说的依然很多。即便了看5遍,但是从影片中所能感悟到的,依然不少。这里只想谈谈片中试图说明的“道理”,这样的道理,随後的大片很难匹及。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刺秦”这个背景界定。天下纷争,民不聊生,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为战争或者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动员、准备,所有一切的努力,无外乎要保全一国。战争和动乱的年代,固然可以诞生卓越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政客,但是对於所有人而言,人生如萍真正不知该往何处去。这样的时代,需要有人来终结,需要有人来实现统一,即便不是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国的国君,身处其位所想的无不是此。其中或许有野心,或许有贪婪,但是民众同样会受益,这也可以视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样是个时代,简单的同盟是不牢固的,因为这个博弈不是无限循环的,今日结盟之国或许明日就成为他人手中之物,因此没有人愿意维系长久的同盟;所求的解决之道,无一例外,只有战争。於是群雄混战,当秦国的铁骑和弓弩征服一地又一国时,战争会带来伤痛,会带来破坏,但是这一切与随後的和平相比,都是暂时的;只是有些人无法释怀,有些人无法忘却自己离别亲人的痛楚,於是秦王成为众矢之的。每日剑客练剑、磨剑,所求即为刺秦;秦王身边至少三千铁甲护卫,所求不仅仅为保存一个秦王,而是为了天下。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刺秦”能带来什麼,这有助於我们分析这样做的意义。刺秦必有其缘故:第一种是国仇家恨,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目的所在;第二种是替人刺秦,他国君主雇佣刺客所求刺秦,为的是自己能够取而代之,成就霸业;第三种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为一名剑客,倘若一击成功,必将名声大噪,成为众人敬仰的“大人物”。这三者,从古至今未曾改变。刺秦成功,便是报仇,便是践诺,便是成名;不过请注意,此三者所消灭的只是秦王本人,却无力改变一项制度——封建制。刺客所能做的,最多是延缓这一过程,直到新的天下一统之君出现;封建制所带来的制度变迁,是无法改变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刺秦”的悲哀:对於秦王而言,他的死换来的是在其位之人易主,其本人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对於刺客而言,除了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之外,便是一掊黄土。因此从历史发展来看,刺秦是不会有任何实质收益的。
然後,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天下”的含义。天下,已经不只是一国、一国之民,而是整个中华。对於一国而言,被灭国无疑是痛楚的,所随带消亡的有文字、货币、历法等等,这一切随著城破将不复存在;但是这一切换来的,是战争的终结,是和平,是民族的融合、文字的规范、度量衡的统一。当天下一家时,贸易得到促进,秩序得到稳固,至少对於民众而言,不用为了躲避战火而颠沛流离。天下所带来的,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全新秩序。
最後,还需要去理解那“不刺”的意义。那一剑,最终的放弃,是大义。真正的大义,超越了国家的仇恨,超越了普通的诺言,超越了扬名所带来的声望。正如那剑法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杀。最高明的剑客,当然已经无需剑和剑法,因为他已经真正明白生与死、国与家的意义。
J. 我想要凯蒂的影片影评
这种认同是非常无奈的,对于任何一个曾学过电影的人来说,这种无奈的选择的都是极其可怕的,按照常规来说,这是堕落的表现,这是一辈子将注定与大师称号无缘的表现,但影片中却列举了若干导演的名号,在他们未成名前,他们都在干些什么,都在拍些什么?
影片其实是很套路的,阴差阳错的,两名学生接下了色情电影的拍摄计划,于是便开始着手了,但很有意思的是,影片需要一名知名色情演员凯蒂的参与。这是一个大问题,尤其对于两个根本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峰回路转,凯蒂看到了剧本后毅然决定参与这部由学生来导演的影片。
凯蒂的参与是整部影片的前提,一来是将影片的故事顺延下去,但另一方面却是表现了剧作者的一种尊重,当我们一贯的以为色情演员胸大无脑的时候,凯蒂扮演了一个绝对的伯乐形象,而这种正视在传统的英国可谓是极有突破性的。
而另一个能够将影片完全讲述下去的前提在于两个主演的身份,学生,这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表现出影片固有的励志感觉,而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行为中,许多情景是极为有趣的,也利于制造影片的笑料。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为了节省资金,必须在学生家里拍摄这部色情电影。很显然,这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而家庭观在这套房子里便体现了出来。虽然所有的笑料都好似熟料一般,都比较常见,但合情合理,便更令人耐看了。
父母这对角色的安排更是影片极其重要的一笔,在许多励志的喜剧影片中,父母角色往往是空缺的,即便出现也都是摆出一副教育人的面孔,或者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但此片中的父母基本处于一种不知情的地位,更多的是表现出主人公如何规避父母而制作自己的色情电影,这样的处理非常符合片中人物的年龄设置,父母无形中是一个参照体系,从侧面表现出两个学生的未成年性,包括凯蒂也说过这个问题。而另一方面,主人公们对父母的规避是现实中未成年人的翻版。于是,一群未成年人拍摄一部成人作品,这本身便构成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比起《光猪六壮士》来说,此片显然不值一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更象是一部专门拍给那些学习电影的人来看的影片,虽然不是提倡所有怀有电影梦想的人都从色情片开始,但却告诉我们光说永远比不上直接去做,认真地去做某件事才是每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应该选择的道路,于是,励志的成份在擦边的色情包装下得以实现。
最后,顺便说一句,片中金鸡奖的称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有意思的,这里没有暗示的成份,但联想比暗示更令笔者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