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的观后感
① 茶经的评价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版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权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象置于灶上,奉为茶神。《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 陆羽与茶经读后感400字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陆羽《茶经》有感
(1)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茶经》,悟茶道(1) 平生所爱,读书喝茶。 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人,清风悄悄吹过,凉凉的空气中,屋子收拾清爽,临窗而坐,喝一杯下午茶。旧青色花纹的口杯,泛着瓷白光晕;绿茶清涩的香气,摊开的书,不急不徐地阅读。 但何为茶之道?还是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才慢慢感悟到的...... 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宗明义的话,乃整部《茶经》之灵魂 有幸来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
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
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
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
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
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1200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
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住持皎然。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网络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
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天人合一”的造化升华为形而上的文化。
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
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清香世界——茶经读后感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在这本书里也让我了解了茶的分类:中国茶叶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还有属于再加工的花茶共七大类。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喝普洱茶,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对普洱有了一定认识,最关键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这种茶属于红茶,其实不是呢,它属于黑茶, 是真正的发酵茶,而红茶,实际上是氧化茶,而非发酵茶。黑茶这种茶还被誉为能喝的古董,当然这主要 是指普洱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加上它滋味甘醇具有降压、防癌、消炎、养胃、抗衰老等功效。通过这本书还学会了怎样选购普洱茶,有四大要诀:一清,闻茶饼味。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二纯,辨别色泽。茶色呈枣红色,不可黑如漆色;三正,存储得当。存放于仓中,防止其变得潮湿;四气,品茶汤。回甘醇和,不可有杂陈味。
在此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我喜欢喝的茶,就是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那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当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饮茶成为了享受生活的一种方法。休闲时去茶庄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爱茶之人热衷于正宗茶道的研习、茶艺表演、名茶鉴赏及品饮。《图解茶经》这本书用了近500幅精美的手绘插图、近100张简化表格、70幅全彩名茶图谱的全新形式演绎,通过图解形式的茶事过程,精髓的茶学知识生动而易懂。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走进了茶的清香世界,在古老与现实中品饮文化之源。《茶经》倡导的精神俭德与现代人所追求优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品茶、研习茶道、茶艺,以及茶的保健作用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虽然很长 但还是读后感 望采纳 谢谢收起
③ 茶经读后感要5篇每篇大概150字左右有几篇发几篇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 茶经读后感 要5篇 每篇大概150字左右 有几篇发几篇
茗香浮动月黄昏
——读《茶经》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随着近代科技不断崛起,许多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假期里我一位学农学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好书——《茶经》。希望在这谈谈清香中我们可以走进这奇异而美丽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与瓷器一样驰名海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说起茶艺,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味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而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这部历史上最早的茶书无疑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
《茶经》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茶的产地、习性、品质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茶”起源于西南巴蜀地区,属于寒性物。正因为这样所以古人认为茶最适合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饮用。这大概也是中国人推崇饮茶的原因吧。由于茶具有清香甜醇,提神醒脑之效所以在古时,人们还将其作为“解毒之用。上古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茶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茶业上,我国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我国原产了这种植物,更主要的是我们祖先首先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化。
说起饮茶作为四川人的我们还会陌生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悠闲闻名的四川到哪不能看见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古朴的巷子或者是典型的农家小院内。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品茶时怡然自得的神态,闻见的是谈谈的茶香。这便是有艺术,有品味的生活吧。还记得以前老家的四合院。夏夜时分,在院子里摆上一把藤椅,放上一个竹凳,再泡上一壶铁观音。当繁星洒满天际,四周虫声四起时。用盖碗轻轻浮开茶叶,再小酌一口。碗中溢出的是满满的茶香。此时此景,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
茶在中国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礼节。无论是待客还是祝福都离不开茶汤。在搬新家之前要撒茶叶,结亲时要有改口茶、新娘茶,有客进门首先就要奉上茶水以示尊敬。这些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茶在每一个中国家庭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茶文化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所以呀,这茶书读着都是一股子香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达到好的茶汤也必须要有好的器具。这就是《茶经》中的一项又重要内容。《茶经》记载: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好。“越青似冰”大概是重要的原因!不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过是对茶器有点兴趣而已,所知道的茶具也就一、两种。平时见到的不过是玻璃或是紫砂。其实用什么来做,在我看来并不重要。好多事,做的就只是一种心情而已。就如同想像中的一张椅,一平几,一碗茶,到天尽,一株槐树落英满地:两点光,两疏影,两蹙眉,两条藤萝,满目皆翠!还管那杯盏中的是何物呢?人生如茶。总是幽然的冒着热气。可是你不走进它去亲口尝尝,永远不知道它是怎样的滋味。至于用什么来品还不是自己的意愿吗?
中国式的美丽总在谈定中带着点点忧伤。经卷在手,头脑中总浮现出烟雨中的江南,似乎我前世该是那样的女子。白衣素裙,婉转轻盈。在单调的色彩中调出得却是一种轻柔中的谈定。有人说:“总有一种美让人怦然心动。”而我总会为这种古老悠远心动。杯中的香茗溢出满满的清香。于是,呼吸是轻轻的,心也是静静的。我读《茶经》学到的不仅仅是品茶,赏茶的技术。若仅仅只是如此未免侮辱的这部书,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应该被功利的东西玷污。再讲什么“功夫茶”“凤凰三点头”不仅不精反而落了俗套。还记得《红楼梦》中有一回叫“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讲的就是大观园中妙玉用茶招待府中众人的事情。借那妙玉之手把这茶艺说得活灵活现。可叹便是那曹雪芹,真真是个有真性情的人。能将本就风雅的饮茶之事描述的平添几分情趣,,可见得饮茶之风在古时是多么讲究了!
风雅自有风雅配。既然饮茶之风在古时是如此风雅之事,自有那文人骚客作文作诗赞颂与它。古往今来,作诗作词之人太多,却不知怎的我独独忆起了纳兰容若的:赌书消的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或许是这个人带了太多的故事,或许他就如茶那般清雅。那种不加节制的悲伤,最是动人心魄。就连手捧茶香也得说他一回。可见茶也带了许多深情难赋。赌书、泼茶。看来是最最矫情的一种事,可是不,因为有了这谈谈茶香也便有了存在的理由。本来是开心的事却使得那容若伤心而死,谁又能说这茶中有的不是如海深情。古人也讲:“借酒消愁愁更愁”酒虽醉人却伤心伤身。不开心了何不饮一杯茶,什么都好,不求名贵,之求在愁中添上一份平静。不要想太多,也不是借酒什么多不想。让心沉静,静静思考,或许可以等到海阔天空。何必像容若那样钻进死胡同,白白送了性命。难怪茶也有一味是苦。
还是讲讲《茶经》的技术活吧。在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关于怎么泡茶,怎么饮茶的学问。很是有趣。其中最讲究的就得说是泡乌龙了。这种泡法又叫“功夫茶”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活。功夫茶就得下功夫去学。我看到书上的介绍的方法还真是考功夫。起先的准备工作就包括选材、取水、温壶等等。一壶好茶当然是需要好的茶叶,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乌龙的茶性很谈,所以在泡茶时需要较多的茶叶,最好是取用山泉水,那样茶汤才会活起来。在泡制时第一次的水不可取用。但是过完水后的第一道就是上好的乌龙了。有机会一定要亲手泡上一壶来尝尝哦。
还得再说说在书中看到的一首回环诗:“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反复组合的几个字,道出品茶的心境与真谛。我想这也是这篇专为茶书做的总结。在这月圆之夜,手中一杯红茶,淡淡的回甜。茗香浮动月黄昏。
⑤ 读陆羽与茶经有感
茶经读后感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绍茶的著作,《茶经》集结了中国古人对茶文化的详细认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儿。诵读茶经,最开始仅仅怀着泛读目录何须细品的心态,然而复杂的文言文给了我机会去细致的品尝,也给了我带来了一个震撼的茶的世界。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其实就我自己来讲还是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去了解茶的文化茶的底蕴以及茶的品味,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大学生,我对茶的大概意识还停留在阳光的午后在杨柳河边的茶棚里打着麻将对老板喊着:“老板两杯竹叶青,两杯素茶。”现在想来,虽然这样确实是对生活的享受但茶文化也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发展,慢慢滋滋然的略有变味。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⑥ 陆羽与茶经的感想
1、 陆羽,出生于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内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容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2、《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⑦ 陆羽与《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共三卷十篇。
主要内容:
1、“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2、“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
3、“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4、“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5、“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
6、“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7、“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
8、“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9、“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
10、“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7)茶经的观后感扩展阅读: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网络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
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⑧ 读了茶圣陆羽的读后感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网络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的清香世界
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⑨ 求一篇蔡襄《茶录》读后感,1000字左右
蔡襄不但在文学方面造诣较深,而且对植物学也颇有研究,尤其是农艺名著《茶录》和《荔枝谱》,在古今中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著作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等传到国外去。本文单说《茶录》对后世的影响。
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蔡襄为《茶录》写了后记。他说,宋皇?年间,任福建转运使时,每年进贡福建的龙茶,深受仁宗皇帝的赞赏。在《茶录》序言中,他说了写作的原由和目的:“陛上谕臣,先任福建转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承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也。”他认为,“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因此,他“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
蔡襄在当时,除了精心制作了“小团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驰名全国外,又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著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于是,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凭他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见解,再配以当世优秀的书法,使这一著作,堪称“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茶录》除了上进给皇帝鉴赏外,还勒石以传后世。这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十七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有日渐风靡之势。
在上篇论茶中,主要论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火胁盏和点茶。论述茶色时,他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大抵于表涂膏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论述茶香时,他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按现代科学的制作方法,茶叶不宜掺杂“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夺去。论述茶叶时,他说:“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场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与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
不甘,能损味,前世论水品者,以此。”这说明茶味与产地、水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论述藏茶时,他说:“茶宜若叶,而畏香药。”这就是说,贮藏茶叶,要讲究茶器和方法,“意温燥而忌湿冷”;否则,茶叶会吸收“异味”,变质,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
在下篇论茶器中,主要论述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他从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蔡襄不愧是宋代辨味品尝茶叶的专家,他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也。”(公是指蔡襄)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纪中叶,对福建茶叶生产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当推蔡襄。”现在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录》的文化和科学价值。蔡襄的芳名与他的农艺名著《茶录》,将千秋万代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