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伯格曼影评

伯格曼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17 05:55:34

❶ 急求好看电影,最好有点评论哈,大家都来说说

这里面都不错,可以试试···

男人和女人必看的十大电影

女人十大必看电影:

1、《乱世佳人》2、《钢琴课》3、《蒂凡尼的早餐》4、《简爱》5、《上班女
郎》6、《母女情深》7、《紫色》8、《末路狂花》9、《漂亮女人》10、《女
人那话儿》

男人必看十大电影:

1、《阿甘正传》课程:执着 2、《东方不败》课程:才华 3、《美国往事》
课程:人生 4、《罗马假日》课程:爱情 5、《勇敢的心》课程:勇气 6、《
辛德勒的名单》课程:责任 7、《肖申克的救赎》课程:信念 8、《e.t》课程
:童心 9、《现代启示录》课程:痛苦 10、《第七封印》课程:哲思

1、《乱世佳人》
文学名著改编,得到很多女性读者的喜爱。而影片则同该书一样出色,曾荣获
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
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接等七项大奖,这些奖项得任何一个都足以引起人
们观看得欲望。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在片中演对手戏,就算你不在乎这些

导演技巧,艺术指导什么的,光是这两个大明星的表演和耳熟能祥的经典配
乐就能够使这近4个小时的影片变的不那么冗长。片中突出的郝思嘉的坚强永
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2、《钢琴课》
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最佳女主角、女配角
,最佳剧本奖。影片导演简.坎皮恩(Campion Jane)也是女性,用女性思维
和感受去拍一部女性题材影片,应该更符合女性观众口味。影片给人印象最深
刻的就是主演霍利.亨特(Hunter Holly)饰演的哑女,只靠动作和表情就能
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奖。最后艾达在船上把钢琴推入海中,她也由于绳子缠绕被
拉入海中,在深蓝的海水中下沉,下沉……把她的沉寂带入海底,也把痛苦的
记忆沉入海中,给人以很强的震撼。

3、《蒂凡尼的早餐》
最初知道这部片子还是源于片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插曲《moon river》(<<
月亮河>>)这首歌前不久还入选为“二十世纪最经典歌曲”。奥黛丽.赫本塑造
的霍莉性格饱满可信,鲁莽,稚气而又脆弱,开创了60年代电影中女性解放角色
的先河。男人没有不喜欢奥黛丽.赫本的,而该片的摄影师是弗兰茨?普兰纳——
这是奥黛丽最喜欢的摄影师,他把奥黛丽拍得十分漂亮。奥黛丽.赫本在片中边
弹边唱《moon river》的形象被评为是她最令人心动的形象。作为女性观众,是
不是更应该看看,以便使自己更动人呢?而把本片作为必看的影片还并不只因为
此,虽然该片不是一部女性题材影片,但片中突出的主题--反对“虚荣”和“
金钱至上”使其绝对应该被列入女人必看的影片之中,从1961年至今以及日后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该片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4、《简爱》
她说:“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
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
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听到这个声音,并且看到时光
流逝当中它在如此众多的心灵中泛起的回响的波纹。虽然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
了,但经典名著并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变的黯淡,当初该片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女
性,如今,它还是拥有大量喜欢简爱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不美的人
也可以有很美的爱情,如果她象简?爱一样,爱情会使她变美。

5、《上班女郎》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又一个女性就业热潮的出现,好莱坞表现职业女性遭
遇和经历的影片也进入了多产期,由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打工女郎》就诞生
在这一时期,该片以喜剧的方式为职业女性制造了一个美妙的梦幻。这是典型的
上班题材影片,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上班一族,而该片正是一部反映职业女
性工作生活的影片。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借以此片激励众多有才华的白
领丽人,通过努力,必将获得成功。
6、《母女情深》
孀居的中年妇女奥罗拉?格林威溺爱女儿艾玛,但又有些主观、专横,对女儿的事
干涉过多。女儿渴望过独立生活,与英语教师汤姆斯?霍顿结婚后,搬到另一个
城市居住。后来,奥罗拉与住在隔壁的退休宇航员加勒特?布列德洛弗产生了感
情,身心变得年轻起来,可以和女儿象姐妹一样互相沟通,但不久女儿被癌症夺
去了生命。本片获第56届(198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演,最佳男配角
奖,并被认为是80年代最感人肺腑的影片之一,看时自备手绢……
7、《紫色》
《紫色》根据艾丽丝.沃克获得1983年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传记小说改编。
当时斯皮尔伯格一口气买下了《紫色》、《太阳帝国》、《舒特拉名单》三部
小说的十年改编权,并且逐一拍摄完成。遭遇两次挫折以后,后来终于凭借《舒
特拉名单》登堂入室。我揣测那时在票房上如日中天的斯皮尔伯格,大概苦恼于
不被艺术圈甚至伪艺术的奥斯卡评委们认可,正打算向艺术电影的庙堂进军。今
天看来他成功了,可回头看他不畏挫折的三番冒险,却由衷的佩服他的勇气。

于是他拍摄了《紫色》,本片获得了1985年奥斯卡11项提名,最终却一项
奖也没有得到,这对斯皮尔伯格实在是重大打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片的票
房特佳,本土近亿美元,加上海外票房则超过一亿了,给斯皮尔伯格的"票房神话
"又扣上了一顶崭新的帽子。抛开读解上的文化差异和评委们的傲慢偏见,我看过

本片以后直观的感受就是:斯皮尔伯格要实现的想法忒多。这就未免刻意,雕
琢的痕迹太重。该煽情的地方,一定让人心潮澎湃,几乎分秒不差。但是总
体结构的把握有欠平稳,林林总总的诸般事件纷至沓来,主线就经常被模糊起
来。一言以蔽之,艺术上不够圆融成熟。

反过来讲,《紫色》恐怕也是斯皮尔伯格迄今为止最用心血的一部作品,许多
描摹风景的画幅,泛滥着耀眼的紫色,无论构图、光影、色彩,充满精致而夺
目的怀旧气息。现在电脑里的DVD播放软件都有抓帧功能,从这部影片里可
以抓取许多画面,签上名就可以当圣诞卡"伊妹儿"出去,呵呵。还有那些美妙
的运动,特别是大量的横移,演员和摄影机的进退配合得严丝合缝。我都能想
象得出来,在拍摄现场,斯皮尔伯格是怎样进行场面调度的。最出色的地方就
是剪辑,几乎所有非特技的剪辑技巧都被囊括其中,我认为那一年的奥斯卡至
少应该把剪辑奖颁给本片。

影片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黑人的生活进行了长卷式的书写,我不知道真实
的历史以及小说的原貌是什么样子。影片公映后,有人攻击斯皮尔伯格把黑人的
生活描写得过于舒适,这一点我也奇怪,影片里的黑人都拥有自己的田庄,有的
还开上了漂亮的小汽车。影片进行到一个半小时后,才突然爆发白人与黑人的
冲突。西莉的儿媳索菲亚拒绝当白人市长太太的保姆,一拳打倒侮辱了她的市
长。随之而来的厄运就是被殴打后眼睛和腿脚落下的残疾,还有八年的牢狱。
好在影片的主旨不是探讨种族问题,主要围绕黑人族群内部的恩怨纠葛,这是
历史给与创作者的宽容。

女主人公西莉被从父亲到情敌的所有人嘲笑长得奇丑无比,她的扮演者乌比.
戈德堡也算是丑女中的"极品"了。可是说老实话,我从头至尾就没看到一个丹
泽尔.华盛顿式的帅哥或者哈莉.贝瑞式的美女(抚养妹妹娜蒂的传教士妻子
勉强算一个,呵呵)。据说原著小说的作者艾莉斯.沃克还亲临拍摄现场,传
授南方黑人所特有的乡土口音。影片一开始就交待小西莉被父亲强*,生下一
男一女两个孩子。这种真实还原的尚未开化的野蛮,令我恶心不已,看着这帮
丑陋的生番,许久都进入不了剧情。

直到影片临近末尾,才通过西莉的妹妹娜蒂的信中道出,那个强*她的男人并非
亲生父亲。我不知道艾丽丝.沃克的态度,至少斯皮尔伯格终究不敢挑战传统
的伦理道德禁忌。有一本书中提及前几年瑞典的一对亲生父女公开他们的恋情
,为此大家在报纸上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为毕竟现代的避孕措施已经可以
杜绝部分人类繁衍,从而不会给种群的优化招致恶果。这毕竟是伦理学的新课
题,可是从欣赏习惯上,普通观众包括我在内,可不想被这一类事儿添堵。只有
罗曼.波兰斯基那种**,才会把影片《唐人街》里最大的悬念放在那个亲生父
女乱伦后生下的女孩儿身上。

同样是违背人伦的感情,比较而言,西莉和舒格的同性之爱反而能够博得我的
同情。和那些打着同性恋招牌的电影不同,西莉和舒格的感情是建立在真实的
人性基础上的。歌手舒格是西莉的丈夫埃伯特的情妇,有一天大摇大摆地来到
他们家住下。被埃伯特打骂惯了的西莉对此已经麻木不仁。然而开朗的舒格鼓
励着自卑的西莉,成为唯一一个真正关心爱护她的人。在妹妹娜蒂杳无音信的情
况下,舒格已经在西莉的内心深处成为妹妹的影子。而舒格也创作了一首sister
,在演出中动情地献给西莉。夜深人静,他们慢慢靠近,互相亲吻抚摸,身处
男权社会下的挣扎让他们痛苦的心灵彼此贴近。

西莉和娜蒂的姐妹之情是贯穿全片的情感线索。在乌比.戈德堡出场前,少年
西莉和娜蒂的戏分就足足有半小时以上,姐妹俩最喜爱的就是拍手游戏。娜蒂
被姐夫埃伯特欲图非礼不逞后赶出家门,从此三十年都得不到消息,因为娜蒂
的所有来信都被艾伯特藏了起来,有一次舒格无意中在信箱里发现了娜蒂的来
信。她和西莉一通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小铁盒子里发现了厚厚的一摞来信,
西莉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对埃伯特卑鄙行为的痛恨最终促使了西莉的出走。
直到影片结尾姐妹重逢,妹妹带着西莉长大了的儿女归来,母亲的感情也被姐
妹的手足情压没了,她们又玩起了儿时的拍手游戏。

8、《末路狂花》
美国1991年夏季10大卖座片之一,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
成功地描写了女主角作为普通妇女,在男性的压迫下,被迫走向极端……女权主
义者和准备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女性观众必看!先看这部影片苏珊.萨兰登(Susa
n Sarandon)的表演,再看她在《漫步死亡线》中饰演的修女,怎么也看不出是
一个人。

9、《漂亮女人》
朱丽娅.罗伯茨的成名作,90年美国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她成功地饰演了这位热
情,聪明,漂亮,诚实富有个性的妓女形象而更多受到美国影评界赞扬。甚至
认为这是继赫本《罗马假日》的表演以来最令人鼓舞的演出,这无疑奠定了她
明星的地位,同时也为该片大增光彩。反映爱情浪漫史的电影为数众多,其中
就必然形成了一定套路。我们所熟知的有:古老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传
奇。《风月俏佳人》就是一部这种类型的成功之作,也许很多男人会嫌它“俗
”,不过女人说了:“俗,但是我喜欢!”麻雀变凤凰是无数女人的梦想,不
管什么时候这种影片都会受到欢迎,这就是市场。

10、《女人那话儿》
黄真真执导,该片以纪录片形式拍摄,更找来“性女”钟爱宝、导演许鞍华、过
气艳星、名模及港姐各不同范畴女性讲述对性爱、爱情观等。完完全全的女性
题材电影,如果说这个片子都不被列入“女人必看”,难道该片算是“男人必
看”?不过男人也需要看看,以加深对女人思想的了解。

男人十大必看电影:

1、《阿甘正传》课程:执着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奔跑,心里都会止不住的伤感,还有振奋。

你相信一个智障儿的成功吗?你相信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计得失的
人吗?

阿甘不懂得他不能总跟着一个女人帮她打架,也不懂得一个成年人不该总把
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阿甘什么都不知道,他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
跑,并且最终跑到了终点。另外,《阿甘正传》还会教给你一个男人必须
具备的一种素质——困境中的幽默感。

2、《东方不败》课程:才华

男人不应该不看武侠片,如果你只能看一部武侠电影,你会选择什么?我
想应该是《东方不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剑客的
身姿随着剑在空气中的游走而起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金庸的《笑傲
江湖》讲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徐克、程小东、张叔平、李连杰等一干天才
用电影再现了金庸笔下这个瑰丽无比的武侠世界。沧海一声笑的曲子传唱
至今,成为我们一个幻想的凭籍,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

3、《美国往事》课程:人生

《美国往事》包含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爱情
、幻想、责任、冲突。它更像是一场让人不愿醒来的梦,当面条躺在床上
,在温暖的灯光和迷离的电话铃声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岁月,这场梦便开
始了,直到最后,面条终于露出笑容,我们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继续那
些不尽的故事。什么帮派,什么仇杀,原来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个毛
躁的少年,偷看一个美丽女孩儿跳舞;只有一个负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
上床睡觉;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背叛了的友谊,语调平和,不
动声色。《美国往事》带着你作了一个3小时45分钟的梦。人生如梦,这也
许是惟一的感受。

4、《罗马假日》课程:爱情

也许《罗马假日》有点瞎浪漫的嫌疑,但奥黛丽?赫本的出现使它真的成了
一部童话。她就像是游历人间的天使,美丽得不染纤尘。记者吻过湿淋淋
的公主,然后看着她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官邸。那一刻,你是否会在心里默
默地说“别走”?

在罗马的宫殿里,两个人站得那样近,也离得那样远。乔只能说:“你的
朋友绝不会让你失望。”而公主也只能这样回答:“罗马,当然是罗马。
”在人的一生里,即便只有这样一刻心灵的相通,也会少却多少遗憾!

5、《勇敢的心》课程:勇气

也许英雄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无所畏惧的勇士。在你站在
霓虹闪烁的街头,当你面对卑鄙委琐的笑脸,你又想起了那个让你汗颜的华
莱士,这时你收起脸上惯带的笑容,默默地向梅尔?吉布森致敬,从来没有
这么庄重。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华莱
士临死前的一声呐喊,把你的血也点燃了。

6、《辛德勒的名单》课程:责任

所谓责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却必须去做的事。对于辛德勒来说,救助落难的
犹太人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责任。而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则是斯皮尔
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艺术家的责任。《辛德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
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后的一片赞
誉声中,斯皮尔伯格平静地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给了美国的纳粹大屠杀纪
念馆。

7、《肖申克的救赎》课程:信念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

一个人能够在15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
样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夺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
这样一句话: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
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

8、《e.t》课程:童心

如果看《e.t》(外星人)时你流泪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惭愧,不管你
有多大的年纪。实际上,能够和孩子们一起为e.t的遭遇而悲喜,是一件
多么让人庆幸的事,这代表着我们还有一点童心未曾泯灭,代表着我们有
一些梦想还藏在心底。当长着一双孩子的眼睛的e.t用超能力让孩子们的
自行车飞上夜空,穿过那轮明月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震憾?是否对自己
一些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产生了怀疑?

9、《现代启示录》课程:痛苦

战争是一种秩序的破坏,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战争,最痛苦的战
争电影莫过于《现代启示录》。《现代启示录》讲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
破坏。但文明的进程却没有人能够阻挡。

10、《第七封印》课程:哲思

瑞典大师伯格曼代表作,在这部1957年完成的黑白影片中,伯格曼明确地提
出了“上帝是否存在”的疑问。我不敢说我看懂了《第七封印》,但如果要
我在临死之前看一部电影,我一定选择《第七封印》。

❷ 谈谈你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都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拿了个遍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世界只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维多里奥·德·西卡与费德里克·费里尼能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与他比肩,这二位分别有4部作品获奖)。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电影节中,他更是获奖无数: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奖7次,德国柏林电影节获奖2次,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奖4次,法国凯撒奖获奖1次,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获奖1次,欧洲电影奖获奖1次,日本电影旬报奖获奖3次,美国导演工会奖获奖1次,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7次,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获奖4次……

他的电影里满是童年的影子

有人说,1999年电影界大知识分子罗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冻结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心。那么2007年则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7月30日,两位世界一流的电影巨星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与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于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于法罗岛,葬于法罗岛。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说:“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维我。”

而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赞美则更是高到无以复加:“他可能是自电影被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看了他的电影之后,我只觉得沮丧——他已经把电影拍到那种高度了,后来的电影还有什么拍头?”

❸ 谁对谁的不忠影评

电影一
不忠
(2000)(Trolösa)
导 演:莉芙·厄尔曼
编 剧:英格玛·伯格曼
主 演:利纳·回恩德答雷 厄兰·约瑟夫森 Krister Henriksson Thomas Hanzon Michelle Gylemo
上 映:2000年5月13日
地 区:瑞典 意大利 德国 芬兰 挪威
语 言:法语 瑞典语 类 型:爱情片 剧情片

本片是女星丽芙邬曼首次执导之作品,瑞典名导演英格玛柏格曼亲自编剧的封笔作品。片中男主角名为柏格曼,巧合之处,耐人寻味。丽芙邬曼为国际著名女演员,亦是柏格曼的前妻,两人迄今仍为朋友及工作伙伴,令人称羡。影片中人物

❹ 大家觉得伯格曼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版电影节评委会大权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❺ 急求七宗罪影评

昨天深夜看完了《七宗罪》。

这是一部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与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说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对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追问和探讨,那么《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丢掉信仰,世界将会怎样。

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吗?在西方,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渐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开始蔑视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束缚自身的枷锁。依照齐美尔的看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变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大卫和tracy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房客,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态度其实就是现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对这个世界很是厌恶,在目睹一场街边的抢劫案后钻进出租车,司机问他去哪里,他说:“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选择的态度是逃避。他这种心理在一次和大卫的酒吧谈话中被大卫揭穿,大卫还表示自己不会如此,知道这个世界的罪恶,但仍然坚持下去与它斗争。威廉没有反对,他的想法的确如此,他意识到自己也应该积极面对这个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后砸掉了那个让他更感孤独的闹表。并且最后警官问他退休后将要去哪里时,他说:“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卫的坚持不是盲目乐观,是因为他有动力有信念,那就是对妻子的爱。片子中,可以看到大卫结束和威廉的内心对话回到家后,抱着妻子说: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坚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仅仅是种个人行为。

这是部绝望的片子,它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罪恶和冷漠,但是没有告诉人们怎样避免这种境况的恶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对上帝的皈依吗?可是片子塑造的拥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后也被凶手残忍杀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为阴暗的一面,对于美好光明温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卫与tracy的爱情尚且算作这个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线,最后也由于tracy的被杀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里?影片最后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话: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这个结尾太没有说服力,这个世界不是个好世界,如何值得人们去奋斗?

此外,在这个片子中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复论述的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老少警官威廉和大卫,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两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20,30年代,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大卫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以他们处理案件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的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抽象,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此为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甚至会翻阅古典著作,表现了沉着谨慎的侦案风格。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组合物,看电视不需要动脑子,人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画面,从小就看惯图像偏向视觉体验的大卫的表现是狂噪、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侦案时也是对着几副现场图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看个不停。老威廉给他的几本但丁的书,被他诅咒并扔进抽屉里。

另外,老威廉去图书馆查资料时,遭遇一拨无所事事的同事。他们整年呆在图书馆,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学习知识时,他们自嘲自己有文化,随即打开唱机,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静谧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们继续打牌取乐。先贤的知识高雅的音乐被人们漠视,在这样的情节中,这个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乐。

还有,就是morgan freeman这个老黑人演技实在太棒了,尤其最后回答警官提问退休后将去哪里,他说““around,I’ll be around”时的表情和声音。第一次看见他是在《肖申克的救赎》,当时就觉得他演的那个黑人犯人真特别好。听说他还演过《冒牌天神》,以后一定找机会看。再有就是pitt啦,狠帅,虽然扮演的年轻警官冲动鲁莽。

❻ 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是什么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回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答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❼ 呼喊与细语的相关影评

《呼喊与细语》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其他一些人则认为是《第七封印》、《假面》或《芳妮与亚历山大》),这部电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自私和无奈。《呼喊与细语》拍摄于1971年,此时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由对上帝的质疑转向了对人的本质的质疑。伯格曼发挥了一贯的将电影人物推向极端的风格,诸如影片中出现的女子自残举动以及歇斯底里的呼喊,通过这种极端将情节推向高潮。作品借助背景音乐的魅力调动情感,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片中,玛丽雅与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这里巧妙地避开了她们的“细语”(这段场景并没有用对白表现),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响起、如泣如诉的巴赫大提琴组曲“萨拉班德”。
《呼喊与细语》来自瑞典音乐批评家内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对莫扎特第21首钢琴协奏曲的评论,伯格曼说这篇评论“听来仿佛耳语和呼喊”。《呼喊与细语》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困在一张复杂的情感之网里,“呼喊”同诸如痛苦、愤怒、无力、孤独、内疚与窒息的情感状态相关,而与之相对照的“细语”则与温柔、宽容、爱与怜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三个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表演都精彩非凡,摄影极为优美,颜色运用异常考究。《呼喊与细语》所刻画的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人物及其个性都经过了独特的勾勒,四个女人中的每一个都有梦幻性质的主观闪回,以便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情感与动机。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个女人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开始,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以其独特方式冷峻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的隔膜。 伯格曼曾说:“我的所有电影都可以以黑白两色加以考虑,唯独《呼喊与细语》是例外。在剧本中,我曾说我一直认为红色是心灵的颜色。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将灵魂想像成一条神秘的巨龙,像轻烟一样的青色,像一只巨大的带翅膀的怪兽在天空中翱翔,一半像鸟,一半像鱼。但是巨龙的内部,一切都是红色的。”
从伯格曼的黑白片时代以来,他就严格地控制着色彩,而在此片中,他更是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影片中的红色倒处都是:地毯、窗帘、床罩、天花板、杯中酒,从而使影片沫浴在一片血红的阴影里。红色对伯格曼来说具有确定的隐喻内涵,并贯穿全部影片来支持其叙事。在这部电影里,色彩与影像似乎要比对话重要得多。红色几乎主宰了这幢大宅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说,它再现了灵魂的内部世界,而且很有可能也被用来作为子宫的内部世界的寓言。
虽然主题严酷,由于与杰出的摄影师斯万尼克维斯特的合作,伯格曼的电影捕捉到了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美的影像。《呼喊与细语》是一部视觉上令人震惊的影片,深切地关注着主人公的情感与生理的痛苦。它还是一部受到高度赞美与敬仰的影片,是伯格曼多面手的电影生涯中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 《呼喊与细语》在放映的时候就有人大叫:“英格玛·伯格曼是怎么用这些演员表达出如此强烈的感情的?”这部严酷但令人难忘的影片的主要演之一即是挪威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六七十年代艺术电影女神的象征丽芙·厄尔曼(Liv Ullmann)。
丽芙·厄尔曼在东京出生,童年分别在日本、加拿大及纽约度过,回到挪威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加入一地方性剧团,数年后在挪威电影及舞台上有杰出表现。自1966年的《假面》开始,她跟英格玛·伯格曼展开长期合作,并成为恋人。她的电影声誉在70年代达到顶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对面》两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又赴好莱坞主演《失去的地平线》、《女人四十一枝花》等片。1980年,她获得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编导的影片《Sofie》曾在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奖。2000年执导的《不贞》获戛纳电影的最佳影片奖(金棕榈)提名,其剧本就出自伯格曼之手。

❽ 瑞典知名导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布萨拉,父亲是瑞典国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乡布萨拉是瑞典闻名的欧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学和教会,风景优美,有中世纪遗物和装饰, 尤其是被称为农民的壁画特别多,这构成他以后《第七封印》的题材。另外海盗时代也为他《处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对他影响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伪善,使他对僧侣、律师、医师等职业产生怀疑 。 1940年,他进入电影界,1944年他写的剧本“Hets”(Frenzy苦恼),由瑞典著名导演塞伯维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导演,该片是战后瑞典复兴的前锋,值得纪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为导演,执导《危机》。在又拍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后,《爱欲之港》开始了他 的个性与作风。《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扬全球,对法国新浪潮导演有很大影响。 以后伯格曼同时在戏剧和电影两方面发展,他在剧院的地位日趋稳固,他也团结了一大批演员,这为他 以后拍摄低成本的室内剧提供了方便。他在电影方面的声望也随着他作品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他的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舞台剧方面,在6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成为瑞典剧坛的超级大人物。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继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尔莱以来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等。2. 对神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怀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谓'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从 以上两点造成对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女人。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术师》、《魔鬼之眠》以及后 期作品。所以有人评论他与瑞典代表剧作家斯特林堡之间的相似。 在电影史上,有一个词用来表达人们对那些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的尊敬,这个词叫'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和编剧。 拍摄于1982年的《芬尼和亚历山大》是伯格曼在从影40年后告别影坛的收山之作。它获得了当年奥斯卡 的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一个孤独少年寻找爱和温暖的故事。影片通过少年的视角审视四周的生存环境, 人们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这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来的伯格曼拍摄这部电影时的工作镜头,向人们展示了60岁时的伯格曼。许多人都认为《芬 尼和亚历山大》中那个孤独的小亚历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时代,那种童年时代的孤独记忆始终缠绕 着他不曾离去。 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 '。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剧院,这个让少年伯格曼迷恋的地方,终于在后来走进了伯格曼的镜头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历》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剧院为背景的。该片讲述一个热爱芭蕾的年轻人爱上了剧院芭蕾女演员的 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长之路。 接下来,年轻的伯格曼执导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这时他已经和男演员约瑟夫森开始了 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个特点,他总是和相熟的演员、摄影师共同工作。约瑟夫森后 来回忆说,那时的伯格曼是一个孤僻的人,人们都不怎么和他说话',但是人们都能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样,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们苦苦追求着生活的意义,这让伯格曼的电影被评论界称为'哲理影片'。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 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 一场表现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状态的戏,一直让在片中扮演冷面妇人的女演员丽芙.厄尔曼记忆犹新。丽芙 说:'那时的我大约只有二十五、六岁。我虽然对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凭直觉,我知道那个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为瑞典皇家大戏院的院长,后来因为要专心创作而辞去此 职务。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叫得很响。《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古装影片之一。这之后 ,他因《野草莓》而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大师地位开始被确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过男主角参加的十字军东征 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 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 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制作人说:'伯格曼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丧失了信念,他是一个探索者,终其一生他都是一 个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续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风格进行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与细语》、《面对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独'的主题在得以坚持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一些温情美好的东西,人们看到一个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馒变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创作被打断,关于伯格曼漏税的新闻铺天盖地占据了瑞典各种报纸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离开了瑞典。这是伯格曼生命中颇为尴尬的一段,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电影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5年之后,伯格曼终于回到祖国来完成他的告别之作,这就是《芬尼和亚历山大》。一个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说:'你会发现其实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儿童,那些儿童就是他自己。' 《纽约时报》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评论认为'伯格曼想把他过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题都融汇在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个深知生活痛苦艰辛的人来讲的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可是这个人却发现生活即使痛苦也 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生活的乐趣。'正是这样温暖阳光的一面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芬尼和亚历山大》也 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三项奖,并创下外语片得奖的最高纪录。 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 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与父母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标之一。 ★★★[中盛影业]近期推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恶魔之眼》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历》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达尔的评语:个人认为《夏日游历》是伯格曼最美的电影,我喜欢它。 《危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机》中几乎孕育着伯格曼后来所有杰作的特质 《魔术师》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所有这些女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狂乱》 本片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操刀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❾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风格。

欧洲导演就爱玩一些隐喻、象征,很多抽象性的思想都用一些画面象征符隐喻。要真正了解领悟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就要认真看完他其他的电影比如处女泉啊野草莓啊,了解和熟悉他惯用的一些象征手法和象征符号,对他处理承载一些抽象思维的思考角度和拍摄手法有一定了解才能基本对他的影片思路懂一些。

❿ 谁知道《野草莓》这部电影的影评

《野草莓》是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经典剧作。这是一部被称为心理电影的现代主义作品。影片中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主人公伊萨克教授的三个梦,以及他重返老房子时对青年时代的回忆,叙述了他的一生。剧作把伊萨克一生的经历浓缩在一天里,展示了他精神世界的变化,最后终于实现了由冷漠到温情的精神回归。
影片用虚实变化的场景相互穿插。虚景包括两种:一种是梦境;一种是遐想回忆。这两种都是意识流动所构造出来的图景。在梦中,伊萨克是一个处于未知状态只能被梦境所左右的非自由体。梦让他感到疑惑、震惊。回忆中,伊萨克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他仿佛是置身于事外的客观者,看着自己过去发生的一切,既不能进入事情当中进行干预,也不能完全超越其间,不被情感波动。
伯格曼这部电影中除了采用意识流手法外,还化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使影片给人一种奇谲迷离之感。影片开头是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伊萨克教授在街头迷了路,街上空无一人,到处是残损的景象。挂钟没有了指针,钟下两个眼镜的图案,有一个被砸碎了,街道的路口,冷色的墙砖,迷宫似的岔路。伊萨克转身,一个僵硬的尸体,面目全非,站在路旁,伊萨克走近一碰他的身躯,倾然倒下,头颅裂开。黑色的马车运着一口棺材经过,马车撞坏了路灯,车轮脱落,散架。一只轮子的马车继续前行,棺材掉了下来,伊萨克走近一看,里面的死人正是他自己。死人突然睁眼醒来,紧紧地拖住他的手。
这个让人匪夷而又可怖的梦,却包含了许多奇妙之处。死人是自己,而且紧紧拖住自己的手。一死一活相会,死的拉住活的,其中暗示了伊萨克的存活是行尸走肉式的。心里死亡的阴霾正追赶着生命的残余,勾摄着生命的灵魂。酿就死亡阴影的正是自己对待家人朋友的冷酷与自私、漠视的态度。这让生命的活力消失殆尽,一潭死水。伯格曼将心理对立的两部份分化成对象之外的一生一死的两个人。以死对生的逼切,让活人触动、惊醒、挣扎,直到转变为最后的忏悔。
梦里有一个坏了的钟,而在伊萨克看望母亲时,也出现了一个坏了的钟,一虚一实。钟的不正常缺损,正是象征着人生(时间)的缺漏,不完整。没有指针,钟轴仍然可以转,但是已经没有了方向和目的。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钟;是与时间(生命)隔离的钟;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钟。梦里的钟,突然在现实中出现,让伊萨克感到震惊。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说,这并非是一种不可解释的现象。钟对于伊萨克而言,是一种潜意识的存在物。童年的玩具钟表,在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时间的接触,但年久遗忘了。另外,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与时间度要求严格的医学实验者,总有一个时间的概念,钟的印象是隐性存在的。但是由于冷酷无情、自私又过于自我的情结,形成的压力——生活感到疲累,生命没有活力——折断了那一个生命时钟的指针。伯格曼故意使破损的钟的形象,出现在梦中和现实中,恰到好处地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用到片中的细微之处,巧妙的一笔,让电影增色不少。
剧中,伊萨克接受博士学位之衔。礼堂中,授奖时庄严肃穆的气氛和伊萨克内心与之甚远的意识,与其说这是一次对成绩肯定的荣誉颁奖,不如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审判。伊萨克把一生的精力投入了医学事业,过于专注,造成了自己怪僻、冷漠、自私、自我的变态心理,而且影响了自己的儿子,也染上了这种心理痼疾。愈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则愈是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他这种变态心理的形成。伊萨克在拿奖时,并没有丝毫的激动骄傲之情,而是想到了很远很远以外的——自己的精神家园,内心终于有了回归之意。这就是奖励形式下的“审判”,他,忏悔了。庄严肃穆的仪式,一面是嘉奖,一面是心灵审判,这种双重的,既矛盾又合理的奖与罚,让影片更具思想张力,更加意味深远。
最后,伊萨克学会了请求原谅,和阿格达老太太之间,儿子、儿媳之间。缓和了家庭气氛,他回到了年轻时候,那种轻松愉快而又温馨的梦里。
在那老房子旁,有一片茂泽的林丛和草地,那里植衍着许多野草莓,其中含藏了童年的意趣,初恋的情愫,还有融融的家人的温情。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