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钢琴家观后感600字

钢琴家观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17 07:28:18

Ⅰ 求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塑造了一个幸存者的形象,作为钢琴家的瓦列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颠回沛流离居无定所,从最初答的生活窘迫到被拘禁做工,再到流离逃亡,无论身处何地,即使衣衫褴褛,被饥饿病痛折磨的无法忍受,他的行为卑贱,灵魂却是纯洁的,一开始接触这部类似于纪录片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影片名被定为钢琴师,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心中的信念。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的遭遇各不相同,瓦列作为钢琴家,有着别人没有的柔韧,他所追求的物质享受比他人少,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生存和温饱,因此他活下来的可能性比他人大。在那样的年代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更别提追求艺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00字

太厉害了。

Ⅲ 谁有<钢琴家>观后感

网络一下有的

Ⅳ 《钢琴家》观后感 -o-

[《钢琴家》观后感 -o-]

说说我对人物的直观感受吧……全片长大概两个半小时

在前两个小时的时候,我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钢琴家》观后感 -o-。

男主角这个大叔受呢……(额……哪儿学的…?OTL)在影片中几乎整个大前部分都几乎没有怎么表现他弹钢琴的水平怎么样,让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钢琴家的故事……然后,他也就是应付性地在弹钢琴,为了养家糊口,但是弹得很随意游刃有余,至少能看出来他很熟练。对于弹钢琴,在那个年代背景下,作为一个钢琴师是非常的空中楼阁的……(我前半部分看的时候一直是这个感觉),他自命清高,不谙世事,羸弱而且胆小,感觉就是一个在现实中排不上用场的家伙。有人起义,他不参加,他虽然内心善良,但是却一直寄人篱下,需要别人照顾……(只能说,他非常好运,遇到了一系列愿意帮助他、赏识他的好人、能够无私地帮助他,为他冒风险……在现在是很难想像人们会为了一个钢琴师(还不是大师)付出这么多……),全片五分之四的时间,他都一直是处于落魄之中——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但是他虽然文弱但是坚强,一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以及对钢琴的执着。

在那个年代,不向现实妥协的人是很少见的,其道路也必然是坎坷的,他选择了不去做敌人的奴仆。于是一日不如一日,失去了亲人,他也没有倒下,仍然选择活了下去,内心坚强这是前面唯一感动我的一点,观后感《《钢琴家》观后感 -o-》。但也就是说,其实前面我一直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手无缚鸡之力,不会反抗,缺少自立能力,竟不知道发芽的马铃薯有毒……自己也越来越不成样子,蓬头垢面、腿也瘸了……但是,这些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他来说,唯一的尊严,就是继续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他什么都会吃,他什么都会喝,因为他热爱着钢琴,他还想弹钢琴,这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只要活下去了,就还会有转机,一切就会有转变……所以,终于,他的顽强和高超的钢琴技术以及诚实,感动了德国军官。在那一刻,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钢琴师,尽管他蓬头垢面,腿部残疾,但是当他坐在钢琴前,开始弹奏了,琴键声响起……阳光照射进来,遮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他显得那样神圣而高大……此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他不是一个钢琴家。

而这也向我们证明了——尽管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钢琴家也是有他存在的价值和需要的……他前面生存的努力没有白费,是有意义的。
此处,应该是全片的最高潮部分。在120分处,他终于饱受期待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家,全篇的主旨表现了出来——终于使前面长时间酝酿的感情得到了宣泄爆发和升华,也终于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开始认可了他以及他的努力。

最后,要我总结成一句话的话……钢琴家,只有当他坐在钢琴前并且弹奏的时候……他才是钢琴家。
〔《钢琴家》观后感 -o-〕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Ⅳ 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有感600字数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Ⅵ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位钢琴家600字

我像往常一样练抄琴。看着一袭个个音符,我总会想到自己和这些“豆芽菜”从陌生到熟悉,从不认识到成为朋友的经历。不知不觉的地,我进入“假如我是钢琴家” 的遐想……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会开几场音乐会,把门票费都捐给贫困地区的人们;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也要每天都认真地练琴,让自己的琴艺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精湛;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还要一直学习弹琴的技巧,要使它做到最好的。我要以“乐圣”贝多芬为榜样,弹奏出雄伟的《命运》交响曲;我还要以“欧州音乐之父”巴赫为目标,真正感受他的《小步舞曲》,《风笛舞曲》,我还想向钢琴神童莫扎特看齐,倾听《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不朽的歌剧;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会到各个学校、琴行讲课,让更多的人能真正知道音乐的魅力和钢琴的雄伟。我还要让人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因为有的人是被硬逼着学钢琴的;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还会鼓励别的学钢琴的人发愤图强,并给他们讲述钢琴家的故事。
突然,妈妈喊了我一声,我一下子从梦幻回到了现实。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成为钢琴家,但只要我肯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总有一天这个愿望会实现的。

Ⅶ 电影【钢琴家】观后感

好看 很感动

Ⅷ 谁有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啊

又一次得说“终于”了——终于看完了《钢琴家》。
最近看了两部关于钢琴演奏者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和《钢琴家》,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更多的表现了1900对于音乐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么《钢琴家》则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
电影的开场,以黑白镜头真实的再现了二战前夕华沙纷繁的民众生活,而后随着背景音乐,我们终于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以一种爱抚恋人的轻柔抚摩着琴键。那双手,看起来年轻而光洁,虽然说实话,那真的不是双很漂亮的手。然后镜头移向Wlady的脸——年轻瘦削,细长的眼睛里流露着艺术家的纯洁,薄薄的嘴角无声的诉说着艺术的柔弱和易碎。音乐如流水般细细淌过,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淫浸于这样轻灵的钢琴的音符跳动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如定音鼓般沉闷压抑,Wlady没有惊恐,继续轻抚着他的爱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们以为Wlady会继续不为所动时,沉迷于钢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我们几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在着这样的破坏声中颤抖了一下。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
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逝者已去,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为了我们心中那依稀闪烁的光明。

Ⅸ 钢琴家影评

给你找了2篇:
1.钢琴家:最好的与最坏的年代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和故事背景,我开始遐想,这应该是一个执著的钢琴家用音乐抵御恐惧、抵御侵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自己音乐理想的故事,而作为对一个艺术家的展示,潇洒的弹奏和悠扬的琴声应该是贯穿始终。但是这一切的遐想都随着战火的到来的消失,随即跟随着导演的构思和斯皮尔曼的经历,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了又一处曾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却又不曾真正了解的历史,我开始明白到这部电影所展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故事,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局外人的我说要感同身受,肯定是假的,抛开这些背景因素,我更想说的是人物本身。

影片采用了人物电影的惯用手法,用人物个人的命运和感受来展示时代的变迁,“犹太人”——这个提及二战就不得不提的名字再次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我也再次震惊于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心理上到底承受着什么。当一粒小小的方糖也要分成很多块来吃;当看着族人、家人一个个被残酷的杀害;当每天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害怕被世界所遗忘,但唯独遗忘才能生存;当一颗番薯甚至一粒米也成为生命延续的动力……这样的生活,不说亲身经历,在现今的人有多少可以想象呢?

影片更多采取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曼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甚至没有在痛失亲人之后的怒吼或者在解脱后的呐喊,这种心理状态前期应该说是一种隐忍,而后期逐渐走向麻木吧!实际上这样内化的表现方式才是对导演和男主角最大的考验,事实上他们成功了,双双问鼎奥斯卡正是这种处理方式的直接结果。

影片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一部名叫《钢琴家》的影片充斥着硝烟和死亡,是什么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钢琴家每天都生存在恐惧与惊愕中,我们总是抱怨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了曾经的大锅饭或者铁饭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忙碌奔波、作为独生子女的压力与不幸……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何抱怨总喜欢光临我们,包括我的以及我周围朋友的。我害怕《钢琴家》这类电影,他总是把一些曾经发生过的真实鲜活的事件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生存在今天是多么的幸运,自己的抱怨是多么的苍白和肤浅,我们这一代人总是缺乏一种韧性,总是在困难和打击面前直来直去,事实上上天对我们是何等眷顾,他们没有用战火来考验我们的神经,没有用死亡来洗涤我们的灵魂。当阳光再次洒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当斯皮尔曼在结尾处再次弹奏的时候,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滴,每天能够沐浴灿烂的阳光,能够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人能轻易做到的啊!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了最好的时代!
2.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
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家]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
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
现实总是那样残酷,无情的炮火不会怜惜再美妙的音乐,而是继续猖獗。而德军迫害一切犹太人,无论他是乞丐,还是钢琴家。
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真可谓是一场“白天的恶梦”。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
对于一直在逃亡的钢琴师来说,音乐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个用于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完全沉于一个存在于内心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也正是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触动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国军官,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
影片临近结尾处,还有一幕令人难忘。德国人已经被打败,这时终于敢走上街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是:“因为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斯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
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这一次将没有人会打断他。而观众们也在能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和深入灵魂的震撼。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