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78观后感1500字
⑴ 改革开放的感悟1500字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
⑵ 新中国风云岁月1978的观后感 字数尽量的多点,谢谢了!
缅怀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1978—2008》观后感
看完了《中国1978—2008》之后,没有像看完情感剧那样哭得稀里哗啦,也不像看完每一场抗战那样痛心疾首,也没有像看完喜剧那样哈哈大笑,因为我为那一幕幕惊愕,在那里,我看见了中国的天翻地覆的改变,看见了中国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脚印。
历史的洗礼就像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抹不去的是那些它划过的痕迹,那么,我们也无法抹掉那些曾经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们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过去的时光。
常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那么我们先从经济说起吧,改革开放初的新中国,就像新生的婴儿艰难的在地上爬行,似乎还没有从文革的打击中站立起来,阶级斗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造成了经济停滞。1978年,我国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程,并且规划了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四地作为先行军,以局部推动整体,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不容置疑,我们的领导班子成功了。
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很好奇地问外婆,她们小时候的生活,听着外婆说她们小时候点的是油灯,没有电视机,买东西时用的是粮票、肉票,有时候能有一顿豆饼吃就已经很满足了。我惊叹不已,没有电视机可怎么过啊?我们现在吃得是大鱼大肉,尚且不满足。幸而的是现在经济发展,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渐渐被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所取代,新世纪的“移动电话”“电脑”“私家车”多得双目缭乱,MP3、MP4、MP5等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重,人民的目光也渐渐提高了,生活水平高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无数的人才就这样在良好的氛围里成长。
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目光渐渐趋于自己的权利方面,改革前,人民的权利微乎其微,文革期间受牵连而枉死的不计其数,然而,在失去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后,在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站起来了,提出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依靠良好的法律制度、法制建设进程提速。其后,各种保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制度相继出台,人民与领导之间的差距也在渐渐拉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然而令人兴奋不已的还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自从1977年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春天。无数的学子笑容满面的步入校园。随后还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让无数因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学子重新回到了学堂。这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国家给与我们的幸福。
科技上两弹一星发射到现在承载两人上月球探索的发展,我国已经由“东亚病夫”到无人敢忽视的东方巨人。
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科技、体育方面,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再也不容忽视。
2008年,我们为冰雪灾害、地震带来的危难而震撼,然而在这么困难的时刻,我们并没有退缩,咬着牙,我们挺了过去,而且把奥运会搞得绘声绘色,谁也忘记不了那一幕幕,那一刻刻,就让它躺在我们的记忆里。就让它成为辉煌的三十年,让我们一起缅怀,一起把它铭记。
⑶ 〈〈美丽中国〉〉观后感1500字
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正如书中所说“守望美好,争做绿色卫士”让我们共同努力,更加自觉地尊重和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建设你我的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那时候,现实的中国就是我梦中的模样!
《美丽中国》读后感
读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民富国强但环境污染严重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
每当我们一家三口去奶奶家,经过那条宽阔的公路时,妈妈总是感慨万千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以前这儿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小路的两旁长了许多大树,夏天从这儿经过,也不会觉得特别热,因为大树挡住了部分阳光……”往往没等妈妈说完,爸爸就会抢着说道﹕“是啊,是啊.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到这儿捉蝉,抓蟋蟀,热了就跳进旁边的小河里游泳.那时候的河水清澈见底,你要是坐在河边,把脚伸到水里,就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地来咬你的脚,可有意思呢!”爸爸的话,说的我心里痒痒的.好想好想体验一下小鱼咬脚的感觉.
如今,奶奶的家也由原来的三间瓦房变成了小楼房,好多邻居的楼房前都停放着小汽车.那条由原先坑坑洼洼的小路,修成的平坦宽阔的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小路旁的大树也被一盏盏的路灯取而代之.以前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现在也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有耐火器材厂,有铝灰厂等等.工厂里一天到晚排放着有毒气、毒烟.原本湛蓝的天空,也成了灰蒙蒙的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根本看不到什么小鱼,更别谈小鱼咬脚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谁不想自己头顶上的天空湛蓝如镜,谁不想身边的小河清澈见底,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多养几盆花,不用一次性的碗筷,购物用环保袋等等,为我们共同的梦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希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同时,大树能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我和我的同龄人也能感受到小鱼咬脚滋味!盼望着我心目中的美丽中国这一天早点到来!
⑷ 新中国成立观后感 2000字
看完《走进新中国》,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涛再涌流……
从帝国的沉沦到黑暗中的探索,从寻求阳光,到为光明而战,革命前辈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迎来了最初的曙光!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光辉的足迹!
⑸ 中国共青团历史观后感1500字
一 感触很深 400字 二 学习什么 300 三 经验教训 300 四 展望未来 400
⑹ 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以中国崛起为题写篇作文 800-1000字左右
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
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标志着国家的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国共两党的先后崛起及相互争执以及日军侵华导致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长期停顿甚至导退.
新政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争,但尽管制订了宪法,却几乎没有被尊重过,历次政治.运动几乎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受害者,文革中连在任的国家主席高举宪法都不能保护自己,一个忽视宪政的决策者最终成为受害者.
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人心思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口号深入人心,但一场本可和平解决的政治事件终结了即将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被过度强调,而宪政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达二十多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
⑺ 求中国1978 惊爆13天的观后感,急用,谢谢!1
一、确定主题脉络,放飞时代梦想
在1978年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都发生着太多的变化,究竟选择哪些事件和故事?对这些事件又如何进行结构?因为所承载的使命,《中国1978》首先要做到主题方向明确、重大事件无遗漏,其次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创作思路,就是在大事件方面重点表现1978年党的科教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所发生的伟大转折,在这四个大的转折中间穿插一些社会生活的变化。
如何将影片丰富的内容在90分钟的篇幅内“串”起来也是一个问题。在一次次的稿子修改过程中,我发现在1978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所有中国人都怀揣着梦想,而这些梦想在1978这一年又都有着实现的可能。因此我在文稿的修改过程中,始终在用“梦想”这个词作为主题来贯穿全片,也可以说,《中国1978》的一个隐含的主题就是“梦想”。在《中国1978》全片的解说中,我们有20多处用到了“梦”这个词汇,也正是“梦”这一隐含的主线使得全片在结构上能够显得更加完整。
二、用现代视角回望1978年
《中国1978》最初就定位在历史文献纪录影片,其内容和素材也大都来自历史影像资料,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走进现代观众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发生关联是在创作上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我们决定以1978这一年份为框架,以今天的视角回看1978,将2008这一时代特点贯穿全片,以凸显今天制作这部影片的意义。我们用了一个现在北京电报大楼的时钟画面由彩色变黑白的手法将观众很自然地带回到了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开篇明确了影片故事讲述的视角。
在影片的其他段落,每讲述一段1978年的故事,我们也都尽可能地以今天的角度来切入主题。例如叙述1978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就是从今天的年轻人切入的。这既可以调动年轻观众对影片的兴趣,也可以引出年龄大些的观众对当年心中偶像的怀念。
在主题歌《我生在1978》的创作上,我们也作了一些探索。主题歌从另外一个方面为影片加入了现代视角,强化了1978年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也强化了影片为改革开放而作的主题。
而对于主题歌音乐的创作,我们根据歌词内容的风格明确了采取RAP说唱的形式。但事实上,影片播出之后,主题歌《我生在1978》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影片的剪辑,我们也强调尽量采取一些历史与现代对比的手法来强调30年间中国的变化。
三、用情感寻找昨天的记忆
1978年的中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令人怀念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也蕴藏着无数个体的情感记忆,我们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尽量通过影像资料和故事叙述来唤起人们的激情。
因为主题需要,我们除了选择一些大的政治生活事件和影像外,还挖掘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物和事件来丰富影片内容。此外,影片大量运用了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中蕴含着每个不同个体的情感,构成了我们所有观众对1978那个特定年代的怀恋之情。
在“中央新影”珍贵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发现并运用了大量的1978年那个时代的名人镜头,他们是我们曾经的偶像,通过这些公众人物可以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也可以通过这些人物30年间的形象变化来表达历史的厚重。
⑻ 电影1978 观后感
缅怀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1978—2008》观后感
看完了《中国1978—2008》之后,没有像看完情感剧那样哭得稀里哗啦,也不像看完每一场抗战那样痛心疾首,也没有像看完喜剧那样哈哈大笑,因为我为那一幕幕惊愕,在那里,我看见了中国的天翻地覆的改变,看见了中国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脚印。
历史的洗礼就像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抹不去的是那些它划过的痕迹,那么,我们也无法抹掉那些曾经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们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过去的时光。
常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那么我们先从经济说起吧,改革开放初的新中国,就像新生的婴儿艰难的在地上爬行,似乎还没有从文革的打击中站立起来,阶级斗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造成了经济停滞。1978年,我国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程,并且规划了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四地作为先行军,以局部推动整体,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不容置疑,我们的领导班子成功了。
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很好奇地问外婆,她们小时候的生活,听着外婆说她们小时候点的是油灯,没有电视机,买东西时用的是粮票、肉票,有时候能有一顿豆饼吃就已经很满足了。我惊叹不已,没有电视机可怎么过啊?我们现在吃得是大鱼大肉,尚且不满足。幸而的是现在经济发展,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渐渐被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所取代,新世纪的“移动电话”“电脑”“私家车”多得双目缭乱,MP3、MP4、MP5等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重,人民的目光也渐渐提高了,生活水平高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无数的人才就这样在良好的氛围里成长。
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目光渐渐趋于自己的权利方面,改革前,人民的权利微乎其微,文革期间受牵连而枉死的不计其数,然而,在失去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后,在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站起来了,提出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依靠良好的法律制度、法制建设进程提速。其后,各种保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制度相继出台,人民与领导之间的差距也在渐渐拉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然而令人兴奋不已的还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自从1977年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春天。无数的学子笑容满面的步入校园。随后还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让无数因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学子重新回到了学堂。这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国家给与我们的幸福。
科技上两弹一星发射到现在承载两人上月球探索的发展,我国已经由“东亚病夫”到无人敢忽视的东方巨人。
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科技、体育方面,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再也不容忽视。
2008年,我们为冰雪灾害、地震带来的危难而震撼,然而在这么困难的时刻,我们并没有退缩,咬着牙,我们挺了过去,而且把奥运会搞得绘声绘色,谁也忘记不了那一幕幕,那一刻刻,就让它躺在我们的记忆里。就让它成为辉煌的三十年,让我们一起缅怀,一起把它铭记。
⑼ 跪求中国通史纪录片的观后感1500字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历史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情感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17年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这不正是21世纪的今日中国,年轻人最困惑的话题吗?只需回头看看历史,看看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自然知道人应该怎么去做。
这,正是历史的价值:情动于心,鉴往知来。
采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