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樱桃的滋味影评

樱桃的滋味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45:25

电影《樱桃》观后感

母爱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最伟大的情感,它会使平凡变得崇高。
南方的大山里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个先天智障的年轻女人,名叫樱桃。樱桃是美好的,她有一颗金子一样纯真的心灵,还有一副清水芙蓉般的相貌,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樱桃已经嫁人了。丈夫名叫葛望,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一跛一跛的,人也长得瘦小单薄。由于智力上的原因,樱桃除了会放放猪喂喂鸡,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全家就靠葛望一个人维持生活,因此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泯灭樱桃作为女人的天性。
她喜欢孩子,喜欢得无以复加。一看到孩子就想抱抱摸摸,不管那是谁家的孩子。可是孩子们都很怕她,怕她这个"傻子",一见到她,立刻跑得远远的。为此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 出于女人的天性,樱桃特别想自己生一个孩子,因此特别热衷于跟丈夫做房事,每次房事后,还要到镜子前边照一照,看看是否怀孕了。樱桃家里有一张年画,画上是一个胖娃娃笑呵呵地举着一条大鲤鱼。后来有一天,葛望发现家里的年画被撕了一个洞,那个胖小子不见了。原来,樱桃把它贴在了自己的肚子上,见人就撩起衣服说,表明她有了孩子了。
葛望为此十分恼火,又想起樱桃以前的种种"罪行",竟把樱桃赶出了家门。 就在这天夜里,樱桃捡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
有了孩子的樱桃,立刻焕发出母亲的天性,就像一个生过孩子的熟练母亲,嘀嘀咕咕地跟孩子说话,给孩子把尿,还给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红。
葛望本来就想要个孩子,樱桃生不了捡了一个也不错,因为是个女婴,葛望就很不情愿。而且,自从有了红红,樱桃就不愿意和他做房事了,每天无论在家还是外出,无论吃饭还是睡觉都抱着孩子不离身。葛旺觉得只有把红红抱走才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便想方设法要把她送出去,樱桃死活不肯。后来有一天,葛望终于趁樱桃熟睡的时候悄悄地把红红抱走,送给了一对开着一辆红色小汽车的城里夫妇。
樱桃醒过来,发现红红不在身边,马上就朝村外跑,恰好看见了红色小汽车,不顾一切向车追去。车越开越远,樱桃还是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城里。在漫无边际的城市里,她一辆一辆地敲打着停在路旁的红色小汽车……
费尽周折,红红最终回到了樱桃的身边。
红红渐渐长成了一个机灵可爱小女孩。她就像那群小猪一样离不开樱桃。在红红的记忆里,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红红上学了。她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个傻子。她也常常因此受到同学的欺辱。她为此感到羞愧和痛苦,也为此讨厌甚至怨恨樱桃,还经常斥骂她。有一天,红红为了不让樱桃到学校来,锁上了家门。
不料这一天下起了雨。樱桃为了给红红送伞,从窗口跳出来,跑到了学校。后来因为一个男同学嘲笑樱桃,红红便和那个同学打了起来,樱桃见红红挨打,马上过来帮忙……
当晚,被打的同学家长来到葛家要陪医药费,陪不出就乱砸东西,葛望一气之下拿起棍子就打樱桃,葛红哭了冲过去抱住爸爸的腿喊道:"爸!别打啦!是我不好!要打就打我吧!"那些人实在看不下去就悄悄走了。这时,葛望一把抱住樱桃痛哭起来:"对不起,是我没出息,家里太穷!没钱!让你们受苦了!小红啊,你长大一定争气啊!" 葛红对樱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时还帮母亲洗头,仿佛又回到从前他们那样赶着小猪,哼着山歌的幸福时光……
这一天,红红病了。
红红生日那天,为了给红红摘她爱吃得野樱桃,樱桃失踪了,不知是死是活。
"……从小到大,娘为我吃了那么多苦。她是那么疼我,怕我饿,怕我冷。在我很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都要拍着我睡觉。人们都说娘是傻子,也许她真的很傻。可是,作为母亲,作为妈妈,她却有着一颗比天还大的爱心!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待她……"这是红红的心声。
红红长大了,考上了医科大学,她一直相信妈妈还活在世上,所以一直在寻找她……

《樱桃》是一部歌颂伟大母爱的电影,而张加贝塑造的这个美丽女人、一个母亲却是个“傻子”,所以她的爱完全出自人类的本能,也注定了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
《樱桃》的剧本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张加贝为了追求真实感,采用原生态的拍摄手法,不刻意设计镜头的表现力,而让摄影机等同于目击者的眼睛,注重从某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表现事态的发展,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长镜头是这部电影的表达优势,纪录风格造成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将母爱主题缓缓倾泻出来。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除了主演樱桃的苗圃是专业演员,其他大部分是从当地挑选的"原生态"演员,还使用了不难懂的方言。饰演女儿红红者,按婴幼时期、5岁、12岁和上大学后这几个不同的年龄段,一共挑选出四位女孩来扮演。她们或天真活泼、或清纯秀美、或朝气蓬勃,体现了角色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征,且这几个女孩在长相上都有相似之处,使得角色的年龄过渡相当自然。
在拍摄过程中,张加贝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气候多变,条件恶劣。当时是七八月,云南正值雨季,加上地处高原气候多变,给外景拍摄带来诸多不便。常常做好了拍摄雨天镜头的一切准备,却突然晴空万里;而打算拍阳光灿烂的老天又给你来一阵急雨,搞得措手不及。针对这种情况,张加贝每天准备晴雨两套方案,用机动的拍摄变不利为有利,但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工作强度。强烈的紫外线和复杂的天气也考验着大家的体能,制片部门备好常用药,熬好姜汤,给以有效的保障。巨大的温差也给外景拍摄造成困难,几天前梯田还是郁郁葱葱的,待到实拍时有的田地却已开始了收割。面对种种挑战,张加贝灵活机动沉着应对,在日本资深摄影师丸池纳的全力配合下,保证了影片拍摄的质量和进度。

片中扮演女主角“樱桃”的是内地实力派演员苗圃。在整部影片中,苗圃一直以疯癫邋遢的形象示人。这种非正常状态的演绎对演员来说是颠覆性的挑战,更有许多非常态的状况需要面对。而本片中,需全裸出镜就是一项。喜欢该影片的人也喜欢……
为了确保影片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张加贝大部分不选专业演员,对白也都采用方言,但由此也带来了诸多困难。首先,让非专业演员适应摄影机和灯光的照射就颇费周折,排戏的时候还能应对,一旦实拍,他们立刻显出难以掩饰的紧张。拍摄小学校里的孩子时,要保证这帮小演员顺利读完课文而不看镜头,费尽了心思……张加贝耐心地引导他们体会各自的角色,尽量按照生活常态来演他们自己。经过一番努力,这些本色演员的表演渐入佳境,几个主要角色的表现分外抢眼,出演12岁红红的小演员龙丽一双忧郁的眼睛和丰富的表情流露出表演的天赋,情到浓时还流下了眼泪,连女主演苗圃都赞不绝口。
就这样,一部表现母爱的电影问世了,可张加贝说,他还想拍部表现父爱的电影……
樱桃是个口不能言,而且智障的农村姑娘,她嫁给了村里腿有残疾的葛望。两个人十分恩爱,但樱桃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孩子。想得厉害了,她就在自己的肚子上画了个娃娃。苗圃用略微呆滞的眼神和总是合不扰的嘴巴,演活了这个山区的智障妇女。
苗圃饰演的樱桃捡到了一个女婴,她决定收养他。而有重男轻女思想的葛望却把孩子送走了。这让樱桃伤心欲绝,她甚至跑到城里去找这个叫红红的女婴。情急之中,樱桃竟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抱起来就跑。不知道观众朋友们认没认出来,扮演樱桃的这位演员,究竟是谁呢?其实她就是青年实力派演员苗圃。《樱桃》可以算是她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了。
丈夫被妻子的行为感动了,把孩子要了回来。这对母女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红红长大后,却觉得疯娘让她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即使这样,樱桃仍一如既往地投入了一种近乎本能而持久的母爱。不幸的樱桃,刚得到女儿的理解,却在一起变故中,被河水卷走了。樱桃虽然再也没有走上岸来,但她身上那出乎天性的伟大母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美丽的山水间。

❷ 樱桃的观后感

电影《樱桃》观后感 昨天中午午休睡不着,便起来找了部电影看。《樱桃》是一部反映农村母爱的影片,这位农村母亲是个比较严重的智障人,除了笑,不能与人进行别的交流。女主人樱桃公无声的世界里,充满了女人天性的母爱,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非常的感人…… 这个小山村每到夏季的时候,就漫山遍地的是又红又大的樱桃,为此女主人公取名为樱桃。樱桃从小失去父母双亲,是被男主人公葛望的母亲抚养成人的。葛望因小儿麻痹一条腿瘸了,长大后,又因家庭贫穷,无力娶妻,就娶了樱桃。樱桃除了傻,不能言语,家务什么都不会干,所以生活的压力全部压在了葛望一个人身上。樱桃唯一的愿望就是作母亲,因为母心切,甚至把墙上胖娃娃的头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上街掀开衣服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孩子了。就因这件事,葛望认为樱桃把他2块钱买来的画给剪坏了,樱桃遭一顿毒打。晚上不敢回家,露宿村头的时候,听到了襁褓里婴儿的啼哭,樱桃把孩子抱回来了家,并起名为红红…… 母爱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哪怕是一个傻傻的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女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许也会去精心地照顾的。樱桃昼夜抱着红红,疼的爱不释手。葛望因听说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指标后,就偷偷地找好人家,把红红给卖了…… 樱桃醒来发现孩子不在身边了,疯了一样的翻山越岭地去找,最后在村长的劝说下,无奈红红又被抱了回来,从此没有离开过樱桃。 红红和妈妈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每年的夏天,樱桃都会去给红红摘很多很多的樱桃,日子过的虽然清苦,但却幸福。直到上学,她的烦恼才出现。只因妈妈是个傻子,常遭同学的取笑。后来这种矛盾演化的越来越尖锐,引发了红红对妈妈的讨厌,甚至是憎恨。樱桃几乎每天上课都去看红红,一次下雨,当所有孩子都没人来送伞时,只有樱桃站在雨中,手里拿着一把伞,给红红的……那天因别的同学骂红红,樱桃拿起伞打了别的孩子,晚上因此时红红爸爸打了红红妈妈。但从此,红红和妈妈的感情又缓和了很多,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红红生病的日子里,红红理解了那份母爱的厚重,和母亲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但就在出院的那天,爸爸接她回到家,仍没看到妈妈的影子。红红爸爸找了几次,也没找到,时间一晃就是几天过去了。后来村长说有人发现了樱桃的尸体,在村那边的山谷里…… 樱桃是为迎接红红出院回家,去摘樱桃时失踪的,直到影片的最后也没找到。红红为了实现爸爸妈妈的夙愿,勤奋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医科大学。但当她懂得这份厚重的母爱时,母亲樱桃却早已消失在世间…… 整个影片中给我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每当红红厌恶地对妈妈说:“你以后不要去我学校,傻子,疯子……”她爸爸就会狠狠地批评她说:“不许这么说,没有你妈妈,就没有你的今天!”是啊,“没有你妈妈,就没有你的今天!” 影片中的樱桃是个傻女人,确实很傻,但作为母亲,她能理解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是什么:她知道在红红写作业趴那里睡下的时候,去使劲浑身力气抱起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红红放到床上,然后翻着红红的作业,尽管一个字都不认识;她还会在红红对她说了很多不满的话之后,依然给红红往碗里夹菜;她知道在红红重新从心里上接受了她之后,和红红紧紧地拥抱……她能读懂别人眼里对她的讨厌,随之她会流露出恐惧的表情;能读懂别人对她的赞赏,她会还之以微笑,那种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微笑……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一个女人最本质的流露出来的东西,善待我们的母亲,善待我们的亲人……

❸ Persian文明是什么

波斯文化Persian culture
波斯文化
古波斯语用楔形文字,有36个字母,从左至右书写。现内在古币、图章、石容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详细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这一崖刻共420行18900个字,记述了大流士国王内征外讨、开疆扩土、当政治国的情况

❹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部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获戛纳电影奖

阿巴斯说:我更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睡着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体贴得让你能好好打个盹,当你离开影院的时候也并无困扰。也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真是个诚实的人,他确实拍了不少让人昏昏欲睡的影片,不管是金棕榈《樱桃的滋味》还是之前村庄三部曲里的某一部,而同样,这些电影也让一群人深省,甚至我也怀念着《橄榄树下的情人》结尾牛逼得一塌糊涂、真心叫绝的长镜头。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所讲述的故事实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我想到一个绝妙而合适的题目来概括这样一部电影,就是小学生写作文时常见的题目:一件小事。

一个乡村小男孩放学后发现错拿了同桌的作业本,为了不让同学受罚,他翻山越岭到邻村去寻找小伙伴的家,试图归还作业本。

小男孩的寻找过程应了四个字叫“好事多磨”,其实不还作业本未必真会让那可怜的同学退学,但他不这么想。孩子的心灵是如此美好,话说回来没有老师那番话他倒也未必会这么做。

我很想说这就是种执着,但对于一个小学生这个词来得有点重。

后来一个老木匠主动陪伴小男孩去寻找同学的家,老头路走得慢也还好,烦恼的是小男孩。他喋喋不休地讲着这家的门是我做的,那家的窗是我雕的,这就是折磨起观众了。

影片在后面给了来历不明,唠唠叨叨的老头一笔,他步履缓慢地脱鞋上楼关窗然后去做工。可以想象可怜的老头孤身一人,生活中缺少着倾诉交谈的对象,影片类似的细节还有喊背痛的同学,温情在影象底下深藏,缓缓流动,不易察觉,说来只是平凡点滴。
投我

影评中怎样评论电影音效

坚挺了近十分钟后,陈凯歌的才华终于在即将高潮之际一泄如注……

《百花深处》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陈升的那首《北京一夜》:“地安门外……百花深处……面容安详的老人,等着那出征的归人”。“时光”还是两个作品共同的主题。所不同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

陈凯歌一向是我尊重的导演。当同为“第五代”标志型人物的张艺谋完成了从反叛、漠视到招安的奋斗历程;当一批新锐导演迷恋于个人体验而无力自拔,年过半百的陈凯歌却没有放弃社会责任感,以反思和批判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似乎变幻无常的年代。

影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头目耿乐刚刚为一个顾客搬完家,冯先生找到耿乐说自己也要搬家,于是带着耿乐一伙人找百花胡同,但当费劲周折找到百花胡同时,那里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在那里。耿乐他们大呼上当,掉头离去,这时接到公司电话,电话说,这几天有一个疯子到处找人给他搬家,告诉耿乐别上他的当,上了当别忘了要钱。

为了要钱,耿乐他们又折回来给冯先生搬家。于是冯先生就给他们讲:这是大立柜、这是鱼缸、那是花瓶儿,于是耿乐他们就搬没有实物的家,当搬一个前清的瓷瓶时,由于有人要吸烟借火,搬运工一松手瓷瓶摔碎了,冯先生哭了。

搬好了东西,车往前开,冯先生告诉耿乐胡同前面有个沟,结果车真的陷进去了。在陷车的地方,挖出了一个铜铃铛,冯先生捡起铜铃铛高兴地跑向落日,耿乐他们蓦然回首,落日余辉中一个水墨四合院出现了。

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与绝妙的创意相比,影片的摄影平庸或是平实。在汽车驶进废墟时,摄影机从一间残壁的窗户内,窗框为前景拍摄了这一画面。这个镜头不过3秒钟,但我的感觉是,它太像主观镜头,有些影响观众沉浸剧情。这一点,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里的处理就巧妙得多。

影片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此刻,导演——这部故事的上帝显现出了力不从心。

应当说,在动画出现前,故事的讲述是出色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尽管搬家公司的电话我认为不太合常理——让他们从疯子手里拿工钱,但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没有这个情节点,故事就无法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十分钟的影片,凯歌尽力了。第二个情节点就自然多了,发现失落的铃铛尽管巧合,但并不算突兀,这个情节点成功地将故事引向高潮。

总体来说,层层递进的悬念还是能吸引人看下去。陈凯歌的名字之所以能跟国际电影大师们一起排在这张DVD的封皮上,不是没理由的。但后来的一分钟证明,真正要和大师们并肩,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任务。

博尔赫斯最青睐短篇小说,因为它是个完美的圆形。但实际上却很难完成。长篇需要作者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短篇要求作者具备高度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两者都是对创作人极高的挑战。

显然,对于这样一个短篇,陈凯歌很清楚,他必须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这个“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马,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人为的强迫这个故事以及每个观众到达高潮。不幸的是,这种最后阶段的冲刺却暴露了导演驾驭这次体验的生疏和胆怯。将脑海中的四合院写实无疑是画蛇添足,用现代化的电脑动画来表现更是匪夷所思。用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则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这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沉重的主题。由此一来,一部艺术电影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公益广告。于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次大师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年轻人初识人事的慌乱。

与许多美好的人生体验一样,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作者与受众两者共同完成的。对艺术家而言,对受众是否具备足够的尊重严重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世界级的大师对受众的智力都给予了相当的尊敬,而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电影创作者往往欠缺这一美德。

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不断有中国电影获国际奖。也许最悲观的人都会觉得,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离国际级大师仅隔一张窗户纸。但那个四合院却告诉大家,那张古老而陈旧的窗户纸是多么的坚韧,坚韧到令人有些丧气和绝望……

❻ 什么是电影的叙事风格

电影的叙事风格是抄指作袭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等方面,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

相关介绍:

电影叙事结构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6)樱桃的滋味影评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

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

❼ 求时间很长且有名的电影!

《宾虚》、《圣袍千秋》、《阿拉伯的劳伦斯》、《十诫》、《最伟大的故事》、《你往何处去》、《美国往事》,等等,等等。

❽ 卢米埃尔与爱迪生;爱森斯坦、希区柯克、波兰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阿巴斯

卢米埃尔(1864.10.5—1948.6.6)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爱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生于里加,卒于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1938他拍摄的《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希区柯克(1899.8.13—1980.4.29)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一个普通的、以贩卖蔬菜为生的家庭。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导演,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希区柯克专擅拍摄惊悚悬疑片,素有“紧张大师”之称,不但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片传世,对电影工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波兰斯基(1933.8.18—)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犹排犹浪潮迫害。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两个男人与更衣室》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1967 年罗曼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失婴记》,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获得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被杀害。1974 年,罗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获得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79 年,罗曼编导爱情片《苔丝》,获得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94 年执导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成为他最为黑暗压抑的一部电影。2002年,罗曼推出力作《钢琴家》。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他是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电影导演。1903年12月15日生于东京,1963年12月12日卒于同地。1923年进入松竹公司当摄影助理,1926年升为副导演,1927年成为导演,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忏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完成,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后两年,他执导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连续 获当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电影剧本《恬淡的生活》经 审查不准拍摄,直至1952年才搬上银幕。1941年,他的《户田家的兄弟》再获十佳之首。战后,他导演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贫民街绅士》、《晚春》、《麦秋》、《东京纪行》、《早春》、《东京暮色》等,1958年获文部大臣奖和紫绶奖章。1960年,他抱病拍摄的《秋光好》获日本艺术奖和亚洲国际电影节导演奖。他最后两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鱼的味道》也是很有影响的优秀影片。1963年,他被选为日本艺术院院士,逝世后追赠政府四等勋章,日本电影记者协会追赠文化奖,日本广播协会追赠特别奖。

黑泽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导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一个武士阶级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间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电影公司徵求助理导演的广告,因缘际会下开启了在电影界发展的大门。黑泽明三十三岁拍摄生平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开国外知名度的作品则是1950年的《罗生门》,此片荣获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再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泽明的作品对于许多日本和美国的后辈导演多所启发,由于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场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称;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电影从我的身上抽离,剩下只有零。”他的电影主题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牺牲的重要,细节的考究和横向运镜则是他的独创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为《罗生门》、《七武士》、《梦》。他是日本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导演,也是日本近代电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誉为“自爱森斯坦后最重要的苏联导演”,终其一生只拍摄了两部短片,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塔可夫斯基成为了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他自称拍电影就是在“雕刻时光”,希望能将电影真正提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米哈尔科夫(1945.10.21—)

男,生于1945年10月21日,俄罗斯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失声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扬名国际,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许多影迷们对米哈尔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开始,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米哈尔科夫目前担任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主席,是当今影坛享有盛誉的电影大师。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艺术学院。在过去和现在的世纪里,最为国际赞美和敬佩的亚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级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一位多产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导演、艺术家、摄影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视觉上朴素,但是概念丰富多元。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众多国际荣誉的阿巴斯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随着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兴起,阿巴斯开始涉足电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关于死亡哲理的影片《樱桃的滋味》获得第5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至今,阿巴斯共执导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为不足60分钟的短片和纪录片,他创造的影像世界脱离了大众电影的范畴,而是一种需要阅读的“作者电影”。阿巴斯也被称做7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的掌门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泽明相媲美的东方作者导演。

(没找到“爱迪生”这个导演。是托马斯·爱迪生吗?)

❾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❿ 求好的电影影评 高分赠送

《毕业生》本片俨然已成为60年代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辛辣及有趣!本片为达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担任男主角的电影,一鸣惊人!全片的歌曲则是由当红团体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谱写及演唱,和电影情节相辅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饭店柜台人员)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编自 Charles Webb 的小说。导演则因在当年新锐的拍摄手法而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当时尚未成名的奥斯卡影帝李察德莱佛斯担纲了一个小角色,就是问房东要不要报警的那个房客。
《低俗小说》影片的环形结构可谓精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结构的改变乍一看上去总是脱俗的吸引着大家的眼球,《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和《记忆碎片》(Memento)等影片的成功都是来自都叙事结构的把玩。对于叙事电影来说,好的故事和好的讲故事的方法一样重要。今年来《木兰花》、《通天塔》、《撞车》等影片无不是在叙事手法与影片结构上大做文章,而结构本身也是上述影片最重要的突出属性。当然,花巧的结构只有紧紧围绕着为影片内容服务这一个中心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花架,而不幸的是为了花巧而花巧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对于《低俗小说》这部影片来说,其无序的结构相较之其情节来说,更像是一种必要——也就是说影片这样的情节安排如果换作其他,比如顺序结构去讲述,一定会让影片本身显得臃肿不堪而失去戏剧效果。当然,这样的结构本身也只是一个容器,造就本片经典地位的主角却还是对话台词、黑色幽默类型元素及普通类型片角色所发生的奇特事件的故事安排。
台词是成就本片的第一功臣。片中的人物对话及个人独白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这些台词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也是影片的剧情发展的主要助推力。片中即使是看似最漫不经心的对白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们或是为后来情节作了铺垫,或是有着某种隐喻。
当拳击手没有如约输掉比赛,而是痛快将对手毙命于拳坛后回到家中,女友正在焦急的等待,看到拳击手回来,女友说“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好想要有一个大大的圆肚子。”拳击手依偎过去,“你会有的。”“如果我有圆肚子”女友接着说,“我就会穿一个小两号的T恤来显示我的肚子。”一段情节后,女友接着评论“很不幸,我们认为好看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上面这一段对话就体现了本片台词设置之精巧,如果按照一般类型片的套路,拳击手回到家后应该告诉女友自己都干了什么,怎么干的,把这些观众们都已经知道的情节再复述一遍,然后讨论下一步的计划。而塔伦蒂诺则在这里安排这样一段对话,巧妙的点出了两人的关系,直接描写了拳击手女友并进一步刻画了拳击手的内心世界。如此的对白设置,即不落俗套又贯串了影片始终所秉承的类型角色+非类型事件的整体风格。在片中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犯罪电影中所常见的,包括黑帮人物,强悍的拳击手等等,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却又不同于一般类型片的设置。各种黑色幽默的桥段和本片精巧的台词一道让《低俗小说》成为了一部从不讲笑话却又让观众时常哈哈大笑的影片。
比如,在片中老大女友磕药过多,文森特在毒贩家中将针头扎进她心脏注射肾上腺素那一幕。这本来是影片中比较令人反胃的镜头设置,而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观众大多数都是笑着观看这一段的。这当然是塔伦蒂诺的精心安排所致。在这段之前,文森特预见了毒贩的老婆——一个浑身穿刺的女人,并与她就穿刺有过对话。而在之后扎针时,镜头也并没有直接的描写针入胸口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众的紧张感,并且随后老大女友触电般跳起也足够滑稽,联想到之前的毒贩老婆的穿刺,我们会觉得她也只不过是在胸口穿刺了一个针头。
这样的独特的黑色幽默在片中也俯拾皆是,如拳击手用上武士刀、黑帮老大被摇滚店主玩弄、文森特走火轰暴小斯等等。而这些看上去血腥的场景被巧妙的包装之后都变得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甚至都颇具喜剧效果。
影片从一开始似乎就故意要成为人们巷议的话题,从神秘的手提箱到朱尔斯每每对圣经的引用,似乎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却又秘而不宣。在影片上映后至少一年内,它也确实成为了大众对于电影讨论的中心。在拿下嘎纳金棕榈后,影片证明了它自身的经典,也将塔伦蒂诺写进了一代大师的名单。
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影评
9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DanceswiththeWolves
1990年,好莱坞影圈中名气不大的凯文?科斯特纳以执着的信念,费一年半时间,自制自导自演了一部名叫《与狼共舞》的西部片。此片格调清新、情节严肃,笔法理性。同时还揭示了美国政府军豪夺印第安人领土、围杀印第安人的不光彩的历史。影片上映后,立即受到评论界的推崇和观众的青睐,被誉为是"一部不落俗套的史诗般的西部片"。
1991年1月,《与狼共舞》压倒了呼声很高的《教父第三集》和《四海好伙伴》,入选素有奥斯卡奖"晴雨表"之称的好莱坞金球奖最佳影片。2月份,在第41届柏林电影节上,集制、导、演于一身的科斯特纳荣膺最佳个人成就奖。同月,该片荣获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12项提名。在过去5年里,获过12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其他影片只有1981年的《赤色分子》。最后揭晓,《与狼共舞》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顶大奖。
《与狼共舞》是自奥斯卡奖颁奖以来第一部获奖的西部片。该片导演凯文.斯科特纳曾主演过《铁面无私》和《军官与间谍》等影片,但建树平平。《与狼共舞》是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没有序幕,也没有对人物和情节的辩解,以直接了当的方式,凯文.科斯特纳开始了他出色而激动人心的《与狼共舞》。
现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与其他美国人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与狼共舞》则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利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欲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持的文化现象。苏克斯部族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是根据自然界的动物或人的某个动作而随意取的,如族长叫"十头熊",首领叫"踢鸟",那个白人女子叫"握拳而立",邓巴则被呼为"与狼共舞",缘由是印第安人看见邓巴与一头同他亲近的野狼滚在一起。此外,该片的三分之一对白使用印第安语言(配以英文字幕),但观众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新鲜有趣。所有这些,说明导演既注意尊重和宣扬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又竭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
《与狼共舞[1]》本来片长4小时,后应发行公司的要求剪成3小时。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反映说3小时还不过瘾,他们还想知道主人公的结局。现在的结尾是,由于政府军要来赶杀已经叛逆的邓巴和他所在的苏克斯部族,邓巴只好与妻子一起远走他乡。最后一行字幕说明,18年后,苏克斯部族被迫与政府军签约割让他们祖祖辈辈所栖居的全部疆域。发行此片的奥利安(Orion)影片公司宣布,他们在发行录象带时将恢复到4小时的长度。
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为的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都是什么狗屁理论,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等等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I like the film very much!!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