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500
电影<<美丽人生>>的影评
这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这是一部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的电影。
这是一部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欧洲电影奖的电影。
这是一部被意大利以及犹太民族引以为傲的电影。
同样,这也是一部被我大学的戏剧老师倍加推崇的电影。
这部电影便是《美丽人生》。它的编剧、导演、主演均是一个人: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以及导演罗贝托·贝尼尼。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那段悲惨生活,我们从一切可以见到的资料比如书籍、影象等媒介中有所了解,特别是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但是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却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即使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同样也找到了一种美丽与人性。这便是贝尼尼的《美丽人生》。
故事很简单: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在一个小镇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
贝尼尼并没有把这样一个阴暗悲惨的题材拍成一部阴暗悲惨的电影,相反,他利用他的天性把它处理成一部处处充满幽默乐观的影片,也就是说,把一切有关“恶”的表象去掉了,代之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基调,就象那个教我戏剧理论的老师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处含着笑的悲剧”。或者,“喜剧化”。
其实这部片子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圭多与多拉相见相爱并结婚,这一段的背景音乐始终是欢快明朗的,仿佛小溪流在心中轻轻划过;而第二段的开始是圭多和他的“公主”进入房间再出现时,他们已经有了个可爱的男孩了——约书亚。音乐立即转入低沉,但是贝尼尼还是在向我们描绘着这个温馨的画面:一家三口同坐一辆自行车,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
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影片。
一部反映战争的片子,却不去描写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展示,并且以一种喜剧的手法来表达。这正是贝尼尼的高明之处。他避开了常人所想所感受的,以一种非常规的表现手法来反思战争省视战争。
这是一部有关父爱的电影。
主人公圭多以他的幽默乐观机智保护着自己的儿子约书亚,不仅保护的是小约书亚小小的生命,更是在保护着他小小的心灵不受到一切“恶”的侵害。最后,当小约书亚坐在苏联红军的坦克上睁大着眼睛望着妈妈:“妈妈,我们赢了,我们终于赢了!我们终于可以乘着坦克回家了!”时,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的灿烂,阳光,田野,音乐。这是一曲父爱的赞歌。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影片。
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雷奥。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时写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贝尼尼想通过这一部电影来展示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这是一部让所有人都感动的电影。
B. 影评500字
电影《阿甘正传》精彩影评
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须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论,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你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的努力以一个最恰当的褒赏。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先后离开了他......但对他并因为如此而沉没,爱还在延续,他还有自己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深受喜爱?虽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
当我们年华老去,回首来路,如果你可以对昨天的一切无悔,那么你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C. 给我个500字的影评行不速度
(基本上不会有500字的影评的,下面这个应该不错) 《南京!南京!》:不能忘却的血泪之城 将近2小时的《南京!南京!》非常鲜明的表现了导演陆川的一份决心和一份雄心,凌厉而沉痛的影像,试图用全新的视角记录那一段人间浩劫。为的是让今天的人不要忘记72年前的血泪日子……
电影《南京!南京!》出自新锐导演陆川的手,自然在“新锐”上做足了工夫,四年磨一剑,这部影片确实在很多地方体现了与众不同,整个进程主要集中在日本兵角川的身上,体现的是“日军攻入南京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最终角川的自杀似乎为日军的所作所为带来一点人性思考,在表现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陆川的《南京!南京!》不能不说是显示了极大地个性化。
采用黑白的影响,既表现了历史感和纪实性,也同时可以在屠杀的视觉感官上进行淡化,对于要在部分场景上大胆表现的陆川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必要的方式。尽管画面黑白,实际上我们看过后就明白了,《南京!南京!》的画面尺度比较大胆的,对于表现屠杀的情节,影片体现了一定锐利的效果,不管是作为中国人还是国际上的观众,完全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样较为突出的展现历史创痛体现了正视的勇气,也为了让今天的民众不能遗忘历史!这是陆川彰显的一份历史责任感。
《南京!南京!》尽管具备了承载灾难的气魄,不过很大程度上还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力量在激荡观众的心灵!作为电影的艺术形式,《南京!南京!》本身讲述的日本兵进入南京城和一群中国人的遭遇,剧情内容上比较乱。从进入南京城前后的一场戏就能看出,画面上一直以日军为主,但在表现刘烨等人的阻击时,又转为他们,直到被杀。剧情一直在角川和唐先生、姜老师等人之间切换,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剧情主线,这对于剧情结构来说有些失衡:因为角川不能完全占据主角地位(不可能不刻画我们国人在面对如此浩劫中的表现),再进一步而言,影片没有主要的情节事件的线索,尽管角川见证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但整个影片还是缺少一个故事主核,当人物没有焦点故事也缺少焦点,再加上一个个沉痛的段落拼凑在一起,《南京!南京!》自然就给人有些脱轨的感觉。
我们在故事片、剧情片中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个沉痛的影像段落,还原得在真实也是为电影服务。《南京!南京!》所交代的唐先生和姜老师可惜并不是真正主角而且他们的死没有达到影片高潮的效果。作为拉贝秘书的唐先生不得不与日本人合作,但没有换来家人和同胞的安全,他救走妻子,毅然留下赴死似乎是高潮,但其实没有多少力量——相比“金陵十三钗”桥段的江一燕等妇女的举手和那一幕令人心碎的流着泪的回头——唐先生的死已经显得很平淡。同样,姜老师最后不断冒充别人妻子救人导致身份暴露被杀,也不足以到达高潮的力量。
因为如果要说震撼人心,可以说影片从日军进入南京城开始杀人,每一次枪声响起都有令国人震撼和愤怒的理由!直到唐先生的小女孩被日军扔下楼,影片令人震撼的地方实在太多,最后的牺牲缺少引人深思的余地。故事最后真正引人思考的是日军祭奠亡魂的一幕——这个充满日式“镇魂歌”味道的仪式,是陆川非常大胆的举动,也是令不少国人难以接受的地方,这个长达数分钟的大场面能够通过审查,自然体现了陆川的用意,以角川为主的日军从画面上逼近……然后切换出角川的脸,画面略显晃动和模糊,日军的整体性、机械性和仪式性再对比片中日军偶尔的娱乐和玩笑片段,更能引人思考: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所谓“灵魂”!
角川杀死了姜老师,最终也放走了小孩并自杀——虽然有点为了过审做出的处理,但也可以理解角川从开场躺在南京的战场到最后倒在南京,日本人也因为南京的所作所为失去了人性和灵魂……当然,陆川并没有做出一些深刻地人性的剖析,很多场景都表现突然——可以理解——在那个非常时期,很多罪行和灾难都无缘无故……不过这样一种厚重的题材如果是为了凭借话题本身来引发观众瞩目,显然是陆川有一些避重就轻。或者说,他拿捏得不到位,对历史片,显然不是轻易能处理的,而且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题材。
陆川在镜头表现力上,有不错的亮点,开始攻城的片段,刘烨率领一队人进行阻击战的镜头就很写实,也极有运动感。当然更有很多特写,不管是刘烨、范伟、高圆圆还是江一燕,都留下了难忘的表情。因此,总体上,《南京!南京!》中演员的发挥是难得的。
最后影片还有一个不错的特点就是音乐,刘彤的作曲为这部影片沉重和感伤都交出了很不错的旋律,有大气有悲情的感受,随着一些场景出现,音乐对影片的气氛增加了不少分数。在陆川的电影里算是一个新鲜元素。
另外所谓的历史真实肯定也并非完全如此,虽然陆川参考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影像和图片,并且8000万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也用来还原了当时的南京城,但影片不代表1937年的南京历史本身,陆川个人化的主观历史烙印可以感染很多观众,也惹来不少非议,这其实是一个好的现象(成功的作品总是风格化的,否则才有问题)。如果要说影片的问题,首先,在角度上其实不该那样突出什么所谓日本人的视角,对于影片目前看来就已经很偏颇的。其次,中国人的苦难,中国人的民族血泪,以日本人的角度本身就是隔膜的,即便要表现日本人,陆川作为中国人也不一定可以把握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南京!南京!》不管怎样的方式,这样的处理并不讨巧,反而造成失衡的弊病,还落人话柄。尽管添加了角川代表日本人自杀所谓“赎罪”的桥段,也仅仅是为了过审的一厢情愿,从电影主题上显然过于轻飘了。
铭记历史是一个全民性的责任,《南京!南京!》再有争议,也是今年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这也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血泪之城,绕不开的世纪之伤。
D. 励志影评五百字
无论何般困窘,都不应该忘记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我们的奋斗将决定这我们所追求的版生活。人其权实天生就在种种外因上不平等,但每个人在追求幸福上确始终是平等的,《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父子的故事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这不仅是美国梦,更是献给世界的幸福梦,我们都无法得知幸福什么时候会来敲门?但不忘初心,幸福终会敲响你的门。——梦里诗书
E. 求两篇500字影评
影评:战争中的人性 文 / 韩彧既然选择战争,就必须有人牺牲。——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面对战争,无论的全人类痛恨的侵略者,还是为自由、正义而战的反侵略者,都无法逃避死亡的威胁。而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不可能,能做到这些的不是人。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要向我一一例举那些抛头、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关于这些,我们每个人知道的都不少。但是,使他们做到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和视死如归的,不是死亡,而是信念。要知道,山本五十六剖腹时也是一脸正气、毫不动摇的姿态。然而,看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看看我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邪恶一方,都不是人,都是没有人性的。正义一方就没有亲情,不知畏惧,泰山压顶也不眨眼,整个儿一个得道高人。邪恶一方就嗜血成性,杀人如麻,众叛亲离也不悔改,从头到脚就是个未进化完全的物种。于是乎,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在解放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不是大圣人就是大恶人。各位拍着脑袋好好想想:这可能吗?今年暑假横扫京城的两部大片,我有幸都看过了,从这两部作品中,我领悟出以上的道理。在《决战中的较量》里,我看到当年被苏联人民视作民族英雄的神枪手瓦希里丰富的内心活动。影片一开始,瓦希里和其他刚刚参军,尚未来得及进行训练的,被大嗽叭叫做“苏联母亲的儿子”的青年用火车成厢地运上战场,在车厢门打开的一刹那,他们惊呆了,瓦希里眼中出现的不是必胜的信念,而是恐惧。镜头没有直接转向战场,而是许久地停留在这里,但这已足够,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战争对一个普通的苏联青年的震憾。这使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一直被当做盟军胜利辉煌而被宣传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那部影片中得到了最真实的表现。观众看到的不是勇敢的战士和委琐的敌人,而是血肉横飞的屠场,惊恐、反胃的感觉充斥着每一个观看者的胸膛。如果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战争的残酷,那么,《决战中的较量》反映的就是战争中的人性。据说,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片,前苏联早已拍过不计其数,然而影评家普遍认为,这部由法德全拍的,把焦点放在战争中的某个人物的影片反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为什么?因为法国人和德国人比苏联人更能体会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去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活动,真实地反映战争中的人性。与《决》剧相呼应,《珍珠港》使我不只认识到我方并非大圣人,也认识到了敌方并非大恶人。当东条英机决定以极其卑鄙的手段偷袭珍珠港时,他看了看在远处奔跑嬉戏的日本小孩子。当时,由于美国禁运,日本的石油存量只能维持十八个月,日本军人面临着两个抉择:投降和进一步地扩大战争。出于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但同时也是为了那些尚不知世事的日本孩童能够继续在绿色的原野上自由地玩耍,他们选择了后者。接着,我看到投入紧张的秘密行动的日本空军。在飞机起飞时,一名日本飞行员驾驶室里贴着一个朴素的日本女性的照片,因为先前看过美国大兵飞机上的性感女郎,我反而对日本飞行员产生了好感。当飞机以超低空高度飞临珍珠港,直驶向军事目标时,我又看到一个日本飞行员向在草地上玩耍的美国小孩拼命摆手,想让他们尽快离开这里。导演想说明什么?什么也不是,只是想让观众知道他们也是有人性的,无论是挑起战争的一方,还是奋起反抗的一方,他们都希望能够避免伤亡。只因信念不同,他们只好走到敌对的地步。这和思想觉悟没关系,和选择阵线对错与否也没关系,这只和人性有关系。于是,我想起了电视剧《长征》,毛泽东带着自信的微笑说道:“打!”以往看到类似作品时我并没有觉得什么,许是习惯了,但与《决战中的较量》和《珍珠港》一比较,我无法相信这是历史上的真实镜头,也无法体会导演的意图。战争,无论是有理方还是无理方,无论是打有把握之战还是无把握之战,死亡总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有坚定的信念使我们不惧怕死亡,即使有优秀的战略战术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死亡,但是,我们也永远希望没有死亡。正义的战争,实际上一种减少死亡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嫌地成为另一种制造死亡的方法。而作为军队的领导者,无论牺牲了几个军人,无论牺牲了谁,无论最后胜利与否,他都是应该会心疼的。所以,在决定开战的时候,即便成竹在胸,心情也是沉重的。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人性的最根本的体现而已。面对着那些我们经常接触的艺术作品中的大人物,他们未卜先知,百折不挠,全能全材;再看看那些反面人物,愚蠢无能,身心变态,外强中干。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了,所有的缺点又集中在另一个人身上了。我们只能说,这些都不是人,只是被造出的角色而已。在这里,我们只感到了艺术超越了生活,却没发现它来源于什么东西。昨晚,在保利剧院观看空政歌舞团表演的舞剧《红梅赞》时,我惊喜地发现“叛徒甫志高”的一段极长的,与江姐等人相比毫不逊色的表演。我看到他内心的激烈斗争,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下,他也试图站起来,也想挺直腰板做人,但是,最后他失败了,他没能坚持到底。我仿佛看到了他身上人性的一面,这是有别于以往的艺术作品中的叛徒的。我想到开演前,在保利剧院的大厅里有记者采访该剧的艺术总监闫肃老先生,不知他是否告诉记者安排这段情节的意图。然而,在下面的表演中,我又看到了刚刚叛变的甫志高,就开始一脸媚态地与国民党高官握手,向花枝招展的女人摇尾乞宠。我疑惑,他毕竟也是个曾经有过坚定革命信念的人,怎么信念刚一动摇就马上放弃所有尊严,一下子变成了走狗?不知道他先前那段与敌人既无力又漫长的斗争究竟是有意安排,还是我误会了编者的意图。如果是后者,我只能觉得悲哀,为我自以为是的理解能力悲哀,为中国艺术作品中伟大的正面人物和龌龊的反面人物悲哀,为没有人性的战争悲哀!
这是珍珠港的。
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过程中。 但是,相反,这个不幸的人已经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个足球明星,一名战争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正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虽然智商只有75,却是忠诚、守信、执着、友善的阿甘!而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的半途而废了。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为你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时,给你做出的努力一个最恰当的鼓励。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你勇于面对,那么,你就可以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
这是阿甘正传
小编导语:《人再囧途之泰囧》观后感, 观赏《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件身心愉快的事情。影片集聚了徐铮、王宝强、黄渤这三人黄金搞笑搭档,一路上笑料百出,他们越囧,观众越乐,整部戏竟然没有冷场时候,作为一部贺岁片,让广大群众在忙碌整年后纯粹捂着肚子欢笑一场,更多电影影评尽在巨人作文网。
观赏《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件身心愉快的事情。影片集聚了徐铮、王宝强、黄渤这三人黄金搞笑搭档,一路上笑料百出,他们越囧,观众越乐,整部戏竟然没有冷场时候,作为一部贺岁片,让广大群众在忙碌整年后纯粹捂着肚子欢笑一场,它可谓成功至极,票房也一路飘红。
这些年号称喜剧片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让人看了会生出郁闷之感。或者笑料陈旧,或者笑点牵强,或者笑格低下,结果没让观众笑,自己反而成了笑话。很难得有这样一部电影,既未贬低观众智商,也没拔高欣赏品味,热闹且认真地逗趣,虽然有些俗但俗得可爱,有些浅但浅得真实,可以不必背负什么历史包袱或深沉道理,让人什么也不想,就是捧着爆米花简单笑起来,在忙碌的当下变得尤为珍贵,受到热捧自然理所应当。
更难得的是,电影中涉及的不同类型的情感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徐铮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到家人,爱情经受考验;昔日好友因利益分歧反目成仇,友情发生破裂;王宝强心念患病母亲,亲情令人动容。这些情感的变动,都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当我们追逐忙碌到忽略身边最珍贵的财富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时,才是人生真正的发囧。影片虽无意煽情,但让人在愉悦之时又浮现出珍惜当下的念头,在笑声中看看旁边乐不可支的同伴,会感受到这是多么难得且温暖的场景。
这是泰囧,三篇够了吗
F. 《诱狼》观后感500字
《诱狼》观后感
影片《诱狼》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经典战例黄土岭战役为背景,重现当年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支队长曾雍雅智诱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及其所属部队进入我军包围圈,最终被我八路军一举歼灭的精彩故事。
被称为日军"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官至中将,是历史上我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他所率领过的部队,几乎百战百胜。其人作战风格残忍,手下没有俘虏,他对任何一个作战时未接到命令而后退的士兵,给予的惩罚都是烧死、分尸,不许其自杀。日军有针对性的安排阿部规秀对付我八路军和游击队,他的死宣告了日军这一战略的失败,也震惊了整个日本。当时《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报道了阿部规秀被击毙的战斗经过。黄土岭战役的胜利,再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所谓神话,展现了八路军高超的战术素养,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的抗战士气。
看完之后不禁感概万千,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热爱这个历尽劫难的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不论战争或是和平,我们都要很好的发挥下去,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G. 征求10篇经典电影的影评,500到600字。
泰国《爱在暹罗》(建议看186分钟版)
导演:《暹罗之恋》由泰国年轻导演Chukiat Sakweerakul执导,他大胆起用年轻的新演员,经过四年筹备所打造出的一部围绕着生命与人的爱情故事。
演员:
Pchy(演MEW):一个虚拟的人物要有生命 必须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真实时光去交换 你把你的一段年少时光献给了mew 换回了mew永恒的生命。由于他在《暹罗之恋》中的突破性表演,07年被提名为泰国国家电影协会奖最佳男主角。Pchy是这一奖项上历史上最年轻的提名人。
马里奥(演Tong):是一位中德混血儿2007年在电影《暹罗之恋》中担任男配角,为此获得了2008年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更在泰国电影节获得一座最佳男主角奖座。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Mew和Tong的成长和感情展开,也呈现了Tong的家人因为姐姐失踪而遭受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心灵相通的各种情感,始终是影片的关注焦点。 电影着重展现的就是一个懂得爱、学会爱、坚定爱的过程,电影里的每个人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最后都领悟到了爱的深意,找到了正确的爱的方式,至少这种方式和最终的决定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坦然的。
《爱在暹罗》主题的三次递进:
第一次出现主题是借缪的内心独白,实际上是提出了问题让人思考:“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可以接受他的离开吗?离开了又真正能够释怀吗?没有爱,我们还能活下去吗?”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爱给人带来的痛而发问的,离别的痛苦是因为爱,寂寞也是因为爱。这是硬币的反面。
第二次主题展开就是“只要有爱,就一定有希望”。实际上是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因为有爱,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爱带给我们希望。这是硬币的正面。
最后一次就是准姐的离开留下的那封信,导演借准姐的口吻给出了完整的答案,那就是——爱使我们可以彼此搀扶着活下去,但爱有时也带给我们伤痛,我们也会因爱范错误,但即使这样,也这总比没有爱强。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机会,犯过的错误可以改正,离别了还能重逢,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因为有爱。
影片中小木偶的秘密 :
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动力 故象征"爱" 故事开始的时候,MEW和Tong丢失了寓意"友爱"的鼻子 暗示后来彼此的分别 此后的分离使这种"友爱"在彼此的心中渐渐升华 多年之后的邂逅,友情已经变为"爱情" Tong曾经尝试买那个鼻子 却受到女友的干扰 暗示爱情的波折以及其内心的斗争 后来在Ying的帮助下Tong终于入手了新的鼻子 又为后来Ying撒手将Tong送给自己深爱的Mew做了铺垫 结束的时候,Mew终于从Tong那里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 小木偶似乎终于完整了 但是新木偶鼻子的尺寸和原来的木偶不合 寓意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 故Mew的哭泣 既包含找回爱情的幸福,又蕴涵相爱却又要分离的无奈 商店里的少了鼻子的木偶,又暗示着等爱归来的TONG。 小木偶贯穿影片 为时空穿梭之际第一个出场之物,又是电影结束之际最后一个谢幕之物 导演手法的高超以及电影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
H. 求一篇影评,500字左右
《木乃伊3:龙帝之墓》:物是人非古尸情
考古探险的故事向来都是动作片中的热门类型,印第安纳·琼斯、李克·欧康纳、本·富兰克林·盖茨、罗伯特·兰登,这些被虚构出来的荧幕人物凭借着各自的招牌作品相继获得世界著名探险家的桂冠,与此同时,夺宝电影也为动作电影开辟出了一天崭新的道路,因为它的独特,因为它的惊现,更因为它本身所包含的厚重历史。
传统的动作电影在经历了西部片的由盛而衰与硬派动作独闯天下的局面之后曾渐渐地表现出了一种疲态,这种疲态主要应该归咎于相同题材的重复创作,再出色的创意也会在无止尽地重复之中渐渐失去光彩。夺宝电影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传统动作电影以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在这个重生的过程中,原有的好莱坞元素被再次重组,以全新的包装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由动作、娱乐、文化三个支点支撑起的新世界,是好莱坞提供给世界影坛的又一份饕餮大餐。
夺宝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有着西部片特质的不羁男性,他们总是显得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向往古时的生活,在丛林与沙漠之中肆意挥洒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价值观建造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于是我们在夺宝电影中可以很容易得感受到西部片的那种野性,但是这种野性却不再像过去那么豪气盖天了。浓郁的历史气息与影片本身所力求的娱乐性使这种野性变得含蓄了,变得收敛了,牛仔们不再是拔枪速射、血溅五尺;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进攻,都通过电脑特效组合成了最优雅的荧幕舞蹈。
如果说《夺宝奇兵》系列是夺宝电影的古典时代,《国家宝藏》、《达芬奇密码》是夺宝电影的新纪元,那么《木乃伊》系列就是标准的黄金时代。
《木乃伊》的剧本创作是所有夺宝电影中最为特别的,影片中始终都有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以主人公为主角,时间是二十世纪初期;另一条线索则是木乃伊们的生前时代,时间是公元前。以公元前的故事作为影片的引子,在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波澜壮阔的远古史诗,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被欲望与阴谋所吞噬的君主在短暂的序曲之中沉入地府,成为宝贵的考古对象。当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主人公挖掘出他们的那一刻,两条原本平行的线索惊人地产生了一个交点,《木乃伊》的荧幕之旅随即粉末登台。
李克·欧康纳先生作为木乃伊电影中虚构出来的探险家,他的名声也许比不上同样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也同样是虚构人物的印第安纳·琼斯,但是他所经历的糟糕事却要比琼斯博士多上不少,他在埃及奋力砍杀木乃伊的时候,罗伯特·兰登(《达芬奇密码》)可能还是个孩子,本·富兰克林·盖茨(《国家宝藏》)还没有出生,所以要是将这些人物置于相同的时期,他怎么也算是个有辈份的“老人”。
如今琼斯博士的故事已经讲到了第四卷,本·富兰克林后生可畏,已把探索国家宝藏的先进事迹叙述到了第二卷,此外兰登教授也在趁热打铁研究《天使与魔鬼》的关系,逼着李克·欧康纳放弃与妻子的隐居生活,重新披挂上阵,踏上了此次中国之旅,誓将木乃伊的传奇进行到底。而此刻距离他们第一次埃及之旅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
23年的时间跨度已经注定了《木乃伊3》的故事与过去的埃及岁月会有着明显的不同,事实的确如此,当布兰登·弗莱瑟饰演的李克·欧康纳再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真的老了,时间无情地在这位昔日的探险家身上刻下了清晰的伤疤。然而更受岁月摧残的,其实是欧康纳太太,我们不知道雷切尔·薇姿的离去给木乃伊3带来过多大的打击,但是我们却知道玛丽亚·贝罗真的也已经上了年纪,昔日的帅哥美女组合如今都已年近中年,此刻的对手却是能驾驭五行的暴君“秋王”,用“苦战”二字来形容《木乃伊3》一点都不过分。
故事发展至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是人们对于木乃伊的这种情怀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去的,尤其是此次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加入,雷切尔·薇姿走了,来的却是李连杰、杨紫琼带领的强大华人组合。以秦王为蓝本塑造的“秋王”成为了继法老之后影片的又一亮点。正是这些元素,赋予了《木乃伊3》在香港公然叫嚣《蝙蝠侠:黑暗骑士》的资格,也赋予了它在华语地区抢占票房的权利。
在《木乃伊3》中,华人演员的数量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并且各个大牌。那边布兰登·弗莱瑟在好莱坞的名声每况愈下,这边李连杰却刚凭借《投名状》拿下影帝桂冠,二者之间的份量可见一斑,就凭这些,《木乃伊3》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看作半部华语电影了。就连影片中的木乃伊,也是中国味十足的兵马俑。
本集故事中的兵马俑与前两部中的木乃伊对比,尽显粗犷本色,铁锈与泥土构成的全新中国式木乃伊威力并不比之前的埃及木乃伊逊色多少,在作战过程中,他们更讲究阵势,而并非直接的万人群殴。告别了蝎子王的生猛彪悍,迎来的是秋王这个三头怪兽,就影片的特技效果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前两部的制作效果。包括木乃伊头头被干掉之后的化归尘土,也与之前的特效如出一辙。尽管我们看到了很多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特效,但是却再也没有办法感受到前两部的那种气息。因为这是在中国,而不是在埃及。
文化背景的改变给影片的风格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也许只能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虽然两者都是文明古国,但是在具体的文明细节上却不尽相同,埃及文明带给我们的是强大的神秘感以及法老文化,而兵马俑我们都已倍感亲切,在造型上也是标准的人形,不再是蝎子王那样的半人半兽。这样一来,国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感到明显的不同,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也许未必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他们的眼中应该还是同样的充满了神秘感。
作为影片中的绝对反派,李连杰,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成绩并不突出,反而去年陈可辛的《投名状》给予了他一个真正量身定做的角色,投名状作为一部商业片,在文艺性与商业性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绝对的双赢局面。李连杰对于庞青云的塑造堪称精湛,此次出演《木乃伊3》中的秋王,在人物性格方面其实也是类似于庞青云,只是削弱了那种心计,突出的是一种残暴。李连杰此次基本上是回归到了过去在娱乐片中的表现,并且用自己独特的神经质语气演绎了一代暴君的那份癫狂。
物是人非的故事情节与中国特色的兵马俑所打造出的是一部另类的《木乃伊》,它正逐步远离传统的《木乃伊》系列,但是却并没有抛弃两部前作所培养出来的古尸情结。当那些可怕的机关再次被触动,沉睡千年的“秋王”再次苏醒的时刻,木乃伊再一次活跃在了荧幕之上。
I. 一指城影评500字
<一指城>讲述了城市的建设中,年轻人都趋向于高楼大厦,只有一位老奶奶守着被大楼包围的小平房,但是最终也坚守不住,不得不搬走,结局是搬走的过程中,一指城倒塌,城市危矣。个人感觉这部短片反应的内容丰富。
第一,城市的建设,象征了现代化的建设。老奶奶每天拜祭观音有点映射对传统文化的坚持,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外来文化的传播不断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初这些外来文化影响不大,老奶奶每天清扫院落,清除这些不良的影响,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老奶奶无力再每天清扫这些垃圾,唯有祭祀和坚持。、
第二,老奶奶看着去世老伴的相片,后面是子女的照片,她的子女是工程队,反应了年轻人极大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却忽视了发展过快对中国传统的冲击和影响,第二天她的子女也搬走了,说明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和脱节。
第三,最终,这位老奶奶再也坚守不住了,也选择了迈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临走时希望把她每天祭拜的观音带走,于是开始挖向这个雕像,但是,小小的观音下面却有着巨大的如来。这里点射了美好的事物是需要坚实基础的,不是想带走就能带走的,当然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一步步来,踏踏实实的走,不能一蹴而就。一指城最终还是倒塌了,那是因为楼高虽然好,但是缺少了坚实的奠基。老奶奶的车已经悬于涯边,但是她还是呼呼大睡,应该还坐着美梦,即使一直鸟再不断的口啄她,也不能唤醒。映射了现在社会其实已经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环境问题等,一指城建设过程中总是黑云滚滚),甚至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发展,但是认识到的人并不多,还有很多人依然沉浸于美好的梦想中(宣宣传一指城美好的海报),不知苏醒。
J. 求影评500字左右 最好不要从网上直接弄过来
http://msn.mtime.com/movie/56968/comment.html 有几篇 如楼主所愿。(活着)影评“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1]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曾经在女人的胸脯上找寻快乐和眼泪,在她们的肩膀上招摇过市风光无限,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一切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荡然无存了。他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却并不自知,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白头人送黑头人,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不断付出沉重的代价,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怜惜,毫不同情。[2] 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徐福贵——葛优。他善于表现小人物的内心,对小人物诠释的也比较得当,此片中有一句很深刻的台词:“千好万好,活着就好”。另外,还有他跟春生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着不容易,要好好活啊!”,这可能就是他能在生活的压力和丧失亲人的悲痛中能活下来的精神力量吧。这种知命术的叙述可见跟剧本及编剧的深刻功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富家公子,赌的什么都不剩,然后开始苦涩的人生经历,给我感觉他很坚强。还值得赞扬的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借了别人一箱皮影戏(片中曾多次提及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戏箱子——富贵的捞食工具),他可以说是尽力保护,这很让人感动。 这部片子女主人公家珍——巩利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在片头,她表现出了一个旧社会女人在那个特定时代所不具备的一些性格。一看她就不贪财,在旧社会,嫁入大户的哪个不贪财,起码电影里都是这么处理的,可是他却可以带着孩子离开丈夫,也正是这点,对一个讲究三从四德的女人是不容易的,后来见到落魄的丈夫后又回来支撑起这个家,她给给人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中国女性——执着而可爱[3]。而后来,当上区长的春生倒车撞倒了墙,压死了她儿子有庆时,她曾对春生冷言冷语,怒目以待,“死活不让他进门”。但当春生被判为走资派,妻子自杀,旁人疏远并划清界线,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她说他还差徐家一条命,劝他不要自寻短见,好好活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影片中显然易见。 此部戏的时间跨度是很大的,一直从40年代到文革后期,剧中人物的发挥都很到位。从这部电影的结构来看,每一段落之间用明显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资料一次次地将福贵等人在故事还没发生之前就冷冰冰地扔到了一个沉重的背景之下。该片恰当运用了转换、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如果你真的把之下的所有故事,细节都与前边给出的字幕资料联系到一起并且还推而广之想到了什么的话,张大导演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可以这么说,《活着》在余华的小说中算是最有理性的一个,而在张艺谋电影中算是最有人味的一部。活着有两个最重要的主题[4]: 1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控诉在某些年代的某些人对生命的漠视。 3、 活着中死去的人,都是非自然死亡的,也就是说,是死于非命的。 4、 有些东西看似是命运的安排,但其实何尝不是人为的原因? 5、 张艺谋对原著的把握是很好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个人的少见的黑色幽默风格。 总的说来,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已经不是同一个作品。当然不同的艺术手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策略。小说中富贵几十年来只有承受着生存的痛苦和痛苦后的麻木或者说是达观。[5] 而电影的表现重心已经从个人转向社会历史,给予了一个更大的主题空间。但无论二者有多么大的不同,有一个主题却没有改变,那就是:活着,便要承受活着或者死亡的痛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