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球手们影评

球手们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20 08:06:41

⑴ 求楚门的世界 影评

▲心灵的顿悟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
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⑵ 阿甘正传影评

“傻子”阿甘 一片羽毛,在风中飘曳,它划过汽车,落到某人肩头,最后停在阿甘的脚下,被他夹进书里。 “跑,福雷斯,快跑!”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整个影片,阿甘确实在不停地跑,跑过孩子的追赶,跑过橄榄球,跑过死亡,跑过全美国。可以说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上帝给了一个孩子75的智商同时也给了他一双好腿。跑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荣誉,战争英雄,明星球员。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有阿甘这样的人生,就必定会有与之对应的角色辅衬,于是珍妮出现了。 珍妮无疑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中失意,落魄的一代的代表。她有个虐待狂的父亲,虽然有理想,却止步现实。面对生活的残酷她不得不去酒吧当一名脱衣歌手,卖弄的是肉体而不是歌声。越南战争期间,嬉皮士运动兴起,珍妮无疑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代表。低头屈服,甘心堕落,同时自己也鄙视自己,就像她打算自杀时,从阳台上下来失声痛哭一样,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她还是需要活着。珍妮与阿甘之间的爱情,也注定是悲剧的。虽然影片后半部分阿甘与珍妮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这是悲痛的种子。珍妮与阿甘并排坐在湖边,阿甘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这个时候,美丽的烟火出现了。烟火的美转瞬即逝,预示着珍妮与阿甘如同烟火一样的幸福。 嬉皮士运动过去之后,珍妮选择回到了阿甘的身边,他们一起漫步到珍妮以前与父亲居住的老房子面前,她忍不住的大声喊道:“你怎么能够这样!”其实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对于命运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的呐喊,她质问上帝为什么给她这样的一个人生,珍妮用石头发泄心中的愤怒,最后无力的倒在地上哭泣。最后只留下阿甘在她的墓前对她说:“我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导演试图通过珍妮说明到底该以怎样心态面对人生,是面对命运的残酷声嘶力竭,还是自甘堕落,又或者像阿甘一样,把上帝所赐予的做到最好? 影片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丹中尉。在越南战争中,阿甘救出了丹中尉,可是他双腿中弹,成了一个没腿的怪物。他怨恨阿甘,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带着荣誉死去,而不是苟延残喘。嗜酒,嫖妓便成了他麻痹自己生活的方式。其实在丹中尉的心里,他想改变自己糟糕的状况,不想被人骂作废物。当他的妓女朋友骂阿甘是傻瓜的时候,他发怒了,但从那句:“阿甘,新年快乐”中,我们也能能体会到他深深地无奈。就在这个时候,丹中尉与阿甘一起捕虾,最后他们幸运的躲过风暴,发了大财。就在这时,丹中尉对阿甘说:“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没有对你说一声谢谢。”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阿甘,使得丹中尉学会了面对自己,他从阿甘那里学来的使他能够微笑着面对上帝,从容地在大海中游泳。 其实,阿甘终归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影片只是想通过这个人物的经历,教导人们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就像阿甘那样,不管下一步要面对什么,他总能平淡地接受,并把自己做到最棒,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暴自弃,阿甘所做的,其实是最简单,做最好的自己,别停下你的脚步。 正像影片开始阿甘收藏的那片羽毛一样,最终又飞回了蓝天,继续属于它自己的旅程。
编辑本段花絮相关
穿帮镜头
·当镜头距阿甘10英尺远时,在阿甘脚上和天空中能同时看到那片羽毛。 .Jenny在舞台上唱Blowing in the Wind(风中飘摇)的时,右手弹法和左手指法都不对。还有一个近景特写的镜头她的食指和无名指几乎按在吉他的品柱上。 ·校车上站在阿甘和珍妮身后的那个女孩在镜头间消失又出现。校车行驶的速度根据不同镜头也在变化。 ·阿甘被坏孩子欺负时被石头打中眼睛下方,然后前额却开始流血。 ·阿甘被坏孩子骑车追着跑的时候有一段拐弯看到一颗引导棒球弹跳,只出现了两秒钟,瞬间消失。 ·珍妮是1982年3月去世的,接下来的镜头中阿甘却出现在一张1982年9月15日的《今日美国》剪报上。根据墓碑上的日期珍妮去世那天是星期一,而不是阿甘说的周六。 ·在Savannah,给阿甘指路的女人指的是相反的方向。当阿甘坐在广场长凳前,公交车是顺时针驶过广场,这与当地的真实情况也正好相反。 ·当丹中尉从轮椅上摔下来后,他是用那条被数码技术处理掉的腿帮自己站起来的。 ·阿甘独自练习乒乓球时,篮球场上有一条三分线,而那时三分线还没有被使用。 ·当阿甘在倒影池边作完演说走向珍妮时,他从同一人身边经过了两次。 ·片中1978年美国国庆日时,电视上的焰火显示自由女神像已经过修复,实际上它是1986年被修复的。 来自苹果公司的信件的日期是1975年9月7日,而那时苹果公司还未成立。
精彩花絮
·比尔·默里曾被考虑出演阿甘。 ·拍摄时Gary Sinise(丹中尉)的腿是用蓝布包着的,这样在后期制作时可以用电脑去除。 ·片中汤姆·汉克斯忘我地长跑时,他的弟弟吉姆经常在旁边伴跑。 ·汤姆·汉克斯演阿甘时模仿了饰演小阿甘的Michael Conner Humphreys的口音。 ·拍摄橄榄球赛的奔跑戏时,汤姆·汉克斯正患着流感。 ·拍摄结束后,阿甘坐的那个公园长椅被移进了乔治亚的Savannah历史博物馆,以免因天气受到损害。 ·丹中尉对出租车说

⑶ 请看过先知这部电影的朋友这里说说影评。谢谢了

Lesion 1、剧情

总的来说,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了解任何剧透或影评,对于整个影片的认识限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所得的感受自认为是比较中肯的。

故事开始于1959年,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幽灵两个字马上就跳出来了,by村上)一个小学女生在校庆日写了一堆数字,埋入时间囊中(提到时间囊,伊藤润二再次阴魂不散,看得我是虎躯一紧啊,啧啧)。50年以后,尼古拉斯参加儿子的校庆意外得到了这封尘封已久的末日来信,并注意到911012996这个数据(美国人的痛处),发现数据和历年来的种种惨案惊人吻合,并且还有3个惨剧将在未来发生,于是开始了自己痛苦的自救旅程。剧透到此,有兴趣的可以自行观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致可以把电影分类为惊悚动作片、科幻灾难片、宗教意味浓厚的家庭伦理片、不知所云的大杂烩,或者是单纯的烂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障的问题,商业与艺术并重也罢,番茄与鸡蛋齐飞也行,我不想做过多讨论,对下面几个方面说点自己的看法。

便于理解附:人物对照表

囧汉森一家

祖父(虔诚的神父)、

主角(天体物理学科学家)、

儿子(伪正太,听力异常,探索频道fans,亚当之一)

露辛达一家

祖母 (先知,受迫害疑为精神病患者)

女主角(单亲老妈)

女儿(萝莉,探索频道fans,夏娃or莉莉丝之一)

以及四**一组的外星生命(天使?or星际濒危物种保管员)

注:**为量词,代表只,个,头等含义,请自行定义

Lesion 2、科学与宗教

2.1 随机论与宿命论

尼古拉斯在剧中是一个因妻子死于意外而单身、因教天体物理学和前者而坚信随机论的、因中年危机不胜其烦而绝顶、很难和虔诚的基督徒老爸沟通处于家庭不和谐之中。

在一开始,作为铺垫,导演就像观众抛出了一个疑问,随机论和宿命论请来精彩二选一,这两者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统一,针对这个先知留下的启示,尼古拉斯用科学的办法穷举、大量的论据论证了其真实性,(在导演的记录性表现手法上)连同观众一起带入局,作为一个科学家,是拿数据说话的,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而作为一个美国科学家,是不得不有信仰的,尼古拉斯的挣扎有着代表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按下不表。

2.2 世界末日与最终审判

从露辛达家里看到那张画的时候,想必大部分人已经预料到了结尾,且看看英雄如何救世。不过,导演让有英雄情结的观众失望了,地球人开始了自己的宇宙大航海时代,不过身份是难民,救赎我们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宇宙红十字会或者濒危物种管理员。

出场不多的男主角老爹说了2句话,都是重量级的,一开始是主角让老爹避难,虔诚的老头听到启示之后看着自己老婆,只是说我在这儿,如果我的时间到了,我就接受上帝的召唤。这不是对儿子的不信任,而是积极的态度等待他耳熟能详的召唤,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电影里,体现出和尼古拉斯抗争式的父爱不一样,下面将提到。

地球时代,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尼古拉斯和神父老爹、老妈和老妹一起迎接终结,老神棍的一句话耐人寻味:这不是世界末日,my son。

尼古拉斯说,我知道。

热浪袭来。

3.3 诺亚方舟和生命之树or智慧之树

外星生物带走的对象是少男少女,成年人,也不是婴儿,这说明了什么?

诺亚方舟---宇宙飞船金属质感并不强烈,可以感到木质结构,亚当夏娃们带走的兔子在西方代表着繁殖(虽然我很好奇,据我所知一个生物种群至少要保持300以上不同基因,才能保证不因基因单一而导致死亡而繁衍下去,这也是古时候我们大秦王朝要带3000童男女出去求不老仙药的缘故~),好吧,既然说到了故事的结尾,我们的亚当夏娃之一的小男女主角犹如李亚鹏、周迅版郭靖,黄蓉面带淫笑如偷情般冲向大树时,我有个疑问:

生命之树与智慧之树的不同导致人类延续的两个方向

这是一颗代表接受最终审判之后不朽永生的生命之树,还是两个曾经保留地球记忆,但学艺不精,童心未泯的懵懂小亚当、夏娃的智慧之树?照我推测,他们需要在一次肩负着重建文明重任呢。这就是他们既不是成年人又不是完全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婴儿的缘故吧。

或许希望还在。

Lesion 3、暗线:亲情 父爱与母爱 都是大爱

除开剧情,个人感觉人物上还有两条线在故事里比较明显,相对于剧情的紧张惊悚,命运的不可调和,导演在这条线上打的更多的是温情牌。

囧汉森一线,由于意外造成了主角木有爱,加上沟通能力欠佳,和老子儿子关系都比较紧张。大难临头的抗争无果,尼古拉斯的凭着父爱送走了儿子,最后一刻选择跟父亲和解(剧情里仍旧不敢直视父亲,老爷子表现出的宽容还够得囧面秃头男学习),家人一起迎接审判。父亲和尼古拉斯的父爱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都是殊途同归的父爱,深沉的厚重。

露辛达一家,先知接到轻语者的启示,年少的她却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能书写下不得不经历的苦难,而自己还被贴上了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标签,虽悲天悯人但至死不被理解,这也是肩负着先知的原罪;女儿从小就被母亲预言了死亡的确切时间,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对于女儿艾比的爱支撑她活了下来,并且一个母亲的身份对抗不可逆转的死亡,看过的朋友会说,都是她坏了事,表现得很愚昧,但是其中,你只能感受到母爱出乎理性的执着的爱。

至于艾比小朋友是夏娃还是莉莉丝,我拿捏不准,在登机之前的表现让我感到一丝冷气,照电影上来看,小女孩的年龄稍长于亚当同志,亚当同志这个伪正太已经能够思考很多问题了,加之面对小亚当和老爸的生离死别,她说轻语者说她的妈妈很安全,她坦然地抱着两只兔子就登机了,这一点上我只能沉默。。。这小孩咋这么冷血呢。。。

lesion 4 道具、逻辑、以及其他补完

1、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太阳风造成的毁灭为什么貌似甲烷爆炸,话说地球早过了侏罗纪年代,大气里甲烷含量没那么高,当然我经常吃饱了放P这一点也得考虑进去。。。

2、先知露辛达最后留下的坐标只有一个,开启寻找宇宙永生之路的童男女可不止一对,濒危物种管理员们做的只是遵循童男女的意愿,随时随地都能带走他们。露辛达先知在这一点上如何解释。

3、愚昧的人错过细节反而开心一点,唯物辩证的文化人都很苦闷,木有信仰的文化人更苦闷,木有爱、木有信仰的文化人更苦闷。

善待你的家人,肉体上的磨难在所难免,家人在心灵上至少是能够拯救你,。

4、看discovery,得永生!外星生物不厚道,都不带我走,分给我几个小萝莉,以上。

⑷ 《最好的时光》影评

影评:《最好的时光》 恋爱梦 在自己最美的时候,去遇见一个最想遇见的人,然后,再拥有一场十指相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如清新素雅的茉莉,纯洁又美丽,想起来时,心头总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这样的爱情,是留存于许多人心底的永恒经典。这样的爱情,是导演候孝贤镜头里的一个恋爱梦。这样的爱情,是一个非常朴素非常纯洁的爱情故事,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更没有光怪陆离的构思,只是展现出1966年台湾小镇上的桌球室,让即将服兵役的张震,遇见了舒淇,只是透过一封男主角写给女主角的信,讲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暗藏于心的爱恋,只是用了一段并不太复杂的寻找,表达了青春年少人无法按捺的相思,只是配了一首经典英文老歌<<rainandtears>>,描绘出雨中美仑美奂的两个人的车站…… 或许正是这样的平静和淡然才可以构建出我们心中的唯美。荡气回肠的爱情固然令人震撼,但想想其中要承受的种种磨难和痛苦,其实最初又有几个人是心甘情愿地去担负的呢?如果不是迫于无奈,我想谁都喜欢选择一段轻柔温暖的恋爱时光。深刻是时过之后留给别人感受的,而只有甜蜜才真实地属于自己。所以,年轻时的相爱,越自然越简单越透明也就越美丽。不知为什么,片中六十年代的台湾恋爱梦,却让我看到了八十年代末江南雨巷里爱情的影子,同样的木信箱,同样的花布伞,同样的小平头,同样的马尾辫,同样的心动,同样的牵手,同样的唯美,同样的含蓄,,同样的不去问将来,同样的属于最好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候孝贤作品的艺术魅力吧,总是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他的电影里,出来时,却已发现,早已分不清哪个是戏里的她哪个是戏外的你。 自由梦 当时光随着镜头倒流回1911年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尘艺妓和进书生相爱的故事,而这样的爱情同样是注定了不会有任何结局的。文人的笔下可以生出满天下的道理,却只是说给别人听的,反对纳妾的他,已有家室的他,却还是在妓院里有了红颜知己,不知道是因为怕不能自圆其说还是因为终归是将她当成欢场女子的,文人面对她想要个交待的说法,却只是沉默,沉默。文人可以四海漂白,追随梁启超追求自由和民主,文人可以解囊相赎她的小妹走出花楼嫁给茶楼小开,却唯独给不了她一个承诺给不了她一个自由身。到后来,也只是收到文人那一纸上的“维回首”,令她心里有着说不尽的悲凉和哀怨。于是,青楼女子的对自由的渴盼便化作了一个遥遥没有期限的梦。 这个“自由梦”,拍得极为精致和华丽,那一屋子的雕花红木家具,那铜制的脸盆和茶水壶,那白瓷碟子里装着的小点心,没来由地让就我想到了奶奶的家,奶奶出生于清末年间的一个官宦人家,所以,那样的摆设,那样的氛围,其实是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的。如今看见它们呈现在电影里,倒是勾起了我对家乡那个大宅院里的不少回想,虽然都只是些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印象。在“自由梦”里,导演的处理也很特别,整场戏里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那铮铮的琴音和着戚戚的闽语唱腔回响在画外,就如同一段配了乐的默片,看起来非常耐人寻味。而女主角舒淇的着装和扮相则仿佛是来自于陈逸飞油画里的女人,千娇百媚,含蓄温婉,令人惊鸿一瞥,如此看来,也难怪那些清末年间的书生都喜欢跑到青楼里觅一觅传说中的爱情了。唉,只叹是片中红颜太薄幸,枉为他付出满腔深情,却换得空空一场流水梦啊! 青春梦 或许是为了商业卖点吧,电影广告宣传画选用的是“青春梦”里舒淇和张震被欲望纠缠在一起的镜头,亦或许它恰好是代表了这个梦要表达的主题。这三个梦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个梦,前面的梦或唯美或凄楚,而这个,却只能用糜烂颓废来形容了。我不知道导演为何要将这样一个边缘人的故事拿来作了青春梦的题材。舒淇饰演的歌手靖是个双性恋,她爱男人张震,同样也爱女友Micky。而她的女友则因不满她的不专情,扬言要自杀,最后到底有没有自杀,影片中没有交待,我们只能在片尾中看到,舒淇坐上了男人的摩托车,留给我们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也许,也许出生于1947年的候孝贤导演,离2005年的爱情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只好用在酒吧间最常见的看客围着歌手不停拍照的镜头,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年轻人的相爱,看后却让人觉得有种说不出的轻佻和造作。那么,2005年的爱情该是怎么样的呢?或许我可以用下面的这个故事来说出我想说的答案。 故事的女主角是个旅游杂志社的编辑,因为大学毕业才两年,所以我叫她小编。小编的男朋友是个学建筑的,所以长期都驻守在工地。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女孩子要独自在深圳生存下来会遇到多少困难,不高的薪水让她除了吃饭,租房,手上几乎所剩无几。有一次,单位迟迟不放工资,令她很快就要面对着生活的尴尬,就在那一晚,她的男朋友连夜坐着中巴从东莞赶了回来,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就启程赶回去上班了。他这么辛苦地奔回来,却只是为了给她送交房租和买房租的钱。记得当时我眼眶潮湿地对她说,这是我在2005年听到的最温暖的一个爱情故事了。而正是这样平凡而又朴实的爱情才最能打动人心。也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配得上叫“最好的时光。”如果上帝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将候导的第三个片断换成小编的故事,但是,但是上帝总在我许愿的时候打瞌睡,所以,所以,我还是给这篇影评画个感叹号就算了吧!

⑸ 戏梦巴黎的影评,觉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却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戏梦巴黎》讲述: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饰)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饰)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饰)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学运开始后大学停课,三个年轻人因无所事事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游戏进行当中,伊莎贝拉知晓马休对她有意思,联合雷奥要求马休与她做爱。

自此,由于父母出门度假,三人开始了如伊甸园般的日子,马休也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有不伦恋情,三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学运,似乎与他们无关 。



(5)球手们影评扩展阅读:

要结合电影当时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使到今天,我们很难去客观的评价这场运动,因为1968年到现在还不算太久,解读的角度很多,或许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导演贝托鲁奇对这场运动的一种看法。

伊莎贝拉和雷奥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法国的年轻人,而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则是美国文化为主的新文化。

当新的文化到来时,法国的年轻人受到巨大的冲击。法国一直给人一种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对着新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另一面也显现出来,即偏执、幼稚、柔弱、理想主义的一面。

他们对性、对Pop文化、摇滚等等文化体现出的态度,很像是一个新接触这些东西的人会体现出的态度,即对认定的正确的事物、观点要追求极致,不考虑代价,不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甚至会把道德踩在脚底。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为他们太理想主义。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在他们伊甸园般的小屋子里过着快乐而且疯狂的日子,外面的游行仿佛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当他们房间的“窗户”被游行者的抛掷物打碎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的,此时就算他们再想不问世事也不行了。他们面对冲进他们生活的游行,必须要有所抉择,或是如姐弟一样加入,或是如马休一样转身离开,但就是不能假装这些不存在。

⑹ 《肖恩克的救赎》的影评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的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到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着希望,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这三个字最大的含义,或许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平时,我们依靠习惯生活,也在超越着习惯,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样拯救了自己,却也拯救不了集体。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助习惯性地生活着,最终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审查时,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我想瑞德绝不是对审查者说这番说,而是说给我们芸芸众生。是啊,生在人世间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性的生活状态中耗费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到过去,能够纠正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该有多好!如此,我们会面对那些爱错或没有爱错的人,会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诚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再次经历了140分钟听觉与视觉的洗礼,没想到这次依然被感动的差点热泪盈眶,影片中真挚的情感让我想起来了社会上流行的“四大铁”,我想铁窗肯定应该也算“同过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⑺ 800字影评

《2012》就是那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达到类型片极致的的雄心壮志之作,是专为宽银幕和至少720P画质要求的下载资源预备的饕餮盛宴,从类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将和魔幻片领域的《指环王》,科幻片领域的《星球大战》一样将单独成为灾难片领域不可逾越的标杆之作。可惜的是,国内不少影评人基于对大片审美疲劳产生的刻板影响,不例外的也立刻给予该片不少草率的批评和讥讽,为标榜影评人自己的品位而对一部大片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真诚尽可能选择性失明,这样的状况频频出现而又不可挣脱,中国所谓影评人在为电影的特效震惊之余,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乐园后那种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类评论,若指责《2012》的故事单薄、叙事混乱,或许用在《后天》上面尚可,但《2012》显然没在此让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训,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处,在毁灭地球的视觉特效中不遗余力,对叙述故事却保持这中规中矩的谨慎,虽无新意,但确没有逻辑不清的硬伤。而影评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责该片的思维深度和哲学意义更是无稽之谈,艾默里奇不是库布里克,好莱坞大片作为工业化的电影产品,寻求的‘大多数前去影院的观众’,而不是那些对精神体验有着特殊要求的人,换句话说,你不能因为在家乐福买不到卡拉马乔的油画,而责怪家乐福没有深度,你也不能因为在星巴克听不到钢琴家弹奏的《月光》而痛骂其缺乏内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数影评,在影片上映过程中即为其宣判全家福灾难影片。无异于上述两种行为。 在就电影本身谈论之前,对另一些周边问题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给还没看过此片但以被误导的影迷今后自己判断,影片上映之初关于导演因受汶川地震场景感动而加入中国元素的舆论,应该是某位三流记者或院线推手一厢情愿的炒作,这位软文编写者一定有着一种微妙的大国情节,而且看了很多届的《感动中国》,导致自己虚构了《感动美国》的美梦。我个人认为制片方或许考虑到了中国市场,但更多完全是出于主题和剧情的需要,对此我在后面会着重论述。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愤青因为在事关中国的场景中出现了‘西\藏喇\嘛’而指责导演别有用心,指责导演在相关台词涉嫌‘辱\华’,这种用屁股的位置思考问题的人也实在多余了些。任何人拍这部电影也会更希望用这个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画面会更加优美一些,比如小说《天鹅绒》中的线索是猪肉,而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把猪肉换成了鱼鞋,于是我们看到某个场景一双鱼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块猪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确实有好莱坞需向中国市场谄媚的需求,那么导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国演员脸上写上“汉族”两个字,才能满足您这种较为怪异的民族自尊心呢? 电影特技特效之前无古人不容赘述,影片中四个场景,四条线索构成的故事也并没有一个显得可有可无,以下: 1、 场景为洛城,作家柯蒂斯为拯救家庭街头和空中的逃亡进程顺序推动故事的进行、柯蒂斯家庭内部的冲突、柯蒂斯家庭与俄罗斯富商家庭之间的冲突作为次要矛盾突出戏剧张力。 2、 场景为美国白宫内部,首席顾问科学家艾德里安和总统班底成员的推动的亚特兰蒂斯计划为副线。 3、 场景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亲和其乐手搭档作为一条不太重要的线索却引发了全片最感人的泪点。 4、 场景为西藏、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备。不动声色的宁静心态中缓和整个影片的紧张气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着明确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观念支撑其行为动机,有研究亚特兰蒂斯的专业背景身份使他的觉醒更具有说服力,整个逃亡的过程仍旧是操纵交通工具在灾难中迫在眉睫的赛跑,没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龙卷风》《后天》这种类型片的套路,汽车在洛城崩塌中的飞奔虽有着太多偶然性和违反物理常识的运气,但导演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向人们解释合不合理,而是够不够酷。待到乘坐飞机在上空时,镜头跟随飞机的尾翼展现出天气的变换,然后用主观镜头的空中俯拍出整个洛城的毁灭实况。这个灾难场景之所以很难复制,是因为导演选择了地壳移动消失殆尽的灾难给予整个世界,从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啸几乎把能拍的灾难都汇聚到了一部电影中,比《后天》更优美的是,影片有对于黄石公园的毁灭过程,有通过电视纪录片风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麦加清真寺和伦敦街头的群众恐慌,这种大量自然、现实奇观实景拍摄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部分比单纯的城市楼盘倒塌更为暴力的视觉美感。 白宫内部的线索,视点主要集中在科学家艾德里安身上,这个片段是掺杂着阴谋论和政治博弈的剧情风格。剧本采用‘玛雅预言’‘亚特兰蒂斯’‘诺亚’历史宗教中这些稍显陈词滥调的符号,导演没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论的真实性探讨下去,而只是需要营造末世的氛围。对照2012这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以及亚特兰蒂斯计划展开的时间,在看看黑人多数的内阁班底,这个电影应该是一部现在进行时的电影。导演将艾德里安和黑人总统作为这个片段中的正义力量,将白人副总统作为内阁内唯一的准反派,还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个演员,他是在念台词,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长。导演个人的政治倾向似乎一览无余,而最后让黑人总统放弃逃亡,选择与国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确实天真的令人难以信服。 这条线索充满了着选择,如果说黑人总统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国价值观中的政治正确,内阁班底通过筛选人员才能搭乘亚特兰蒂斯逃亡的计划代表了精英主义,副总统及其支持者最后选择金融寡头、独裁者、商业大鳄方能购买求生门票的选择代表了资本至上的原则、那么这最后一条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逻辑是由世界G8峰会确定少数人逃生的计划,因耗费巨大,所以由资本家购买十亿元一张的船票成为现金流、交由中国制造。考虑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人力成本廉价,且开展这样大的工程或许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国会和议会方面的阻挠,又拥有着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巅。所以我在前面说,中国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剧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这一条亚特兰蒂斯方舟的产业链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环。假如末世论和亚特兰蒂斯方舟的阴谋论是真的,我斗胆站在高层的角度考虑也想不出比这更可能的解决办法。 但导演给我们高层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这就是白宫首席科学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释,既然多数人必然不能存活,谁该听天由命,谁该搭上这条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选择既是不选择。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学家的对话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写的‘只卖出不过区区五百本的小说’,此书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亲赠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阅读,到此整个故事中至少有三条线索汇聚在了一起,父亲买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说,把他送给儿子,儿子带着书活了下来,并将继续传播,只要这样“美国文化就不会灭绝”,艾德里安活下来既是为了继续传播现代文明,在这种抓阄式的生存心态中,艾德里安摆脱对生命的选择,上升到更为可贵的文化选择上。 之所以说导演拥有着雄心壮志,除了上述两条剪辑飞快、动感十足线索之外,还体现在当影片的视点集中在公海上的民运航船时,内景拍摄上在心理节奏上选择了相对平静的固定机位和正/反打镜头来细细刻画人物,配合着《1900》般优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乐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号》的轮船倾覆镜头和“你已经有二十五年没喝过酒”‘我不能离开哈里,离开我哈里根本常不准音调’等乐队的两个耄耋老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台词表现出的跨越时间的沧桑感,分别给家人打得告别电话,已经他们在死亡来临之时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着浓浓的人间温情和催人泪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场景一样,尽管洛城和白宫已是兵荒马乱、奔逃呼救,在西藏的场景里,片段风格也凸显出一种文艺片的宁静气质,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灾难来临时的品茗对饮,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将来也要先做好饭再说的那种固执,无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会对于现代的经济社会的一种再教育。 作为一部好莱坞灾难大片,这部片子堪称卓越,但长达二个多小时还是能找出一些尿点(PS:意指在不影响情节和观看愉悦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厕所的那个点)对于观众来说,影院票价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资源出来再下。最后,如果有人对我说这部片子“不过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毫无深度……特效还行,欠缺那种发人深醒的美感……”之类的话,我对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资是病,得治!”在国内影评的话语系统中,对好莱坞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这个产业怪兽在不断进步,而且没有止境,诚然艺术评论是没有国界的,但文化心态却有,如果法国人凭借电影艺术起源地和新浪潮的余波可以尽情嘲笑好莱坞,那么中国影人一直凭的是什么?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众生的《英雄》?还是《建国大业》?洗洗睡吧。

⑻ 《阿凡达》最精彩的影评

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是最丑陋的!

⑼ 急求专业影评

本片共有7个段落,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狗没有地狱》 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 《生命线》 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几千年前》 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距离托那12英里》 描写一个心脏病人自行驾车跨越荒野寻找求助的宝贵十分钟,大部分时间描写的是他行驶在荒漠里的艰难旅程。最后,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我们将被掠夺》 本段以戈尔参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为背景,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 《百花深处》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小号篇包括: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讲一个男子刚出狱,决定与心爱的女人到西伯利亚追寻新生活。风格维持了他一贯的冷硬叙事模式。
艾里斯的《生命线》以一个西班牙农家为对象,围绕着婴儿肚子出血而家人一无所觉的状态,引发出平静生活中潜藏危机的连串意象,颇有印象派的味道和大地耕作的凝重。
赫佐格的仿纪录片《一万年老去》讲亚马逊森林中一个原始部落的“快进”,信息丰富。
贾木许的《休息·化妆车·夜晚》是一个实时小品,讲一个电影女演员在化妆车休息十分钟的情况,戏剧性不强,但颇有幕后偷窥的味道。
文德斯的《12英里到特洛斯》兼具故事性和公路片风格,乃本集锦的上乘之作。它讲述一个年轻男子因食物中毒,自己驾车前往医院途中实在难以支撑,遂拦截了一个刚学会开车的女孩载他到医院急诊。主角在公路上的感觉,用非常感性的视觉形象加以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李的《我们被抢了》是纪录片,讲小布什和戈尔竞选总统的争议,重点是双方阵营在关键十分钟对选票输赢确知,显然戈尔一方认为他们是被牺牲了。
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优雅而伤感,通过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为他寻找已不复存在的故居,反映出时光荏苒,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正消失于推土机的隆隆声中,不胜唏嘘。片中以动画表现深巷旧宅的映像,颇有魔幻写实的迷人魅力。

大提琴篇包括: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讲一个印度传奇,中间穿插着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剧情,颇有点“南柯一梦”的味道。
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 》更具实验性,四格画面同时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物,“岁月不饶人”及人类沟通的主题颇为鲜明,但具体细节挑战理解力。
曼泽尔的《瞬间》反映同一主题,但极为细腻而流畅,它通过捷克演员鲁辛斯基不同年龄的镜头组合,呈现了一个帅小伙如何变成一个小老头。
萨伯的《十分钟后》讲述一个妻子不慎刺伤醉酒回家的丈夫,是中规中矩的小故事。
丹妮斯的《面对南希》讲一个教授和他的女学生在火车上讨论外国移民对本国的影响,有典型的法国式唠叨,但主题原地踏步,如同乏味的学生作文。
施隆多夫的《启蒙》则妙趣横生,古代贤人的语言配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组合成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彩反思。
雷德福的《沉溺于星》索性用科幻故事反映天上和人间的时间差,片中的老爸从太空旅行回来,儿子已经比他老多了。
戈达尔的《时间的黑暗中》依然是高瞻远瞩的梦呓,将世界大事和时光流逝融为一体。额··够了吧···累·····

⑽ 急求电影《cashback》的影评~

在豆瓣上转载的 出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44567/

《超市夜未眠》:人生拐角的靓丽修补
美好时光肯定是短暂的,但人们在潜意识里却希望它永恒。这种感觉很真实,也很可笑。因此,在瞬间美好中生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对于美好的概念性认知都源于自我憧憬而来的那一个瞬间。现实是,无法忘怀的犹如镜头定格一样的美妙瞬间竟然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到底抑或拖累一个人的一生。例如,《超市夜未眠》中的本的两段刻骨记忆:女友在夕阳下的美丽让他瞬间陷入爱情。又例如,在本的面前女友爆发性的决裂让他在不久以后就陷入高度失眠状态。这就是某些瞬间造就的心理倾向,有可能是幸福感,也有可能是精神障碍。

《超市夜未眠》中的时间停顿很有趣。总计四次,每一次都代表着某种心态。这些心态,都是纯粹男人的认知极点。

第一次时间停顿,静止的超市甬道间的顾客们,那些被本剥去衣装的美丽女性。由这些美丽的胴体引发的男人性心理的形成是典型的。对女性身体天性中存在的依恋和爱慕以及无法控制的原始欲望是男人性心理以及生理的常识性心态。

第二次时间停顿,是可笑的足球比赛。男性心态中的关于自尊得失的潜在问题得以爆发。愚蠢的四人组合被更为愚蠢的老板带领下,虚妄夸大的与专业同行竞技。在男性参与的所有的竞技和竞争中,弱者的自尊是在一种很难堪的状态下封闭维系的。本最后时刻的叫停时间实在是由于不堪忍受而导致的。基于本的团队以及领导在球场外同样的低能和庸俗,这一段可以看作一个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男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临界于垮掉的心态,是那种无助和沮丧交织、被愚弄和被羞辱的绝望无奈之感。

第三次时间停顿,是为人处事的关键点。也许是命运,也许是有意而为,也许是无中生有,反正在这个关键点上,误会和错误的判断都在产生。这个关键时刻,可能会改变一切,可以毁灭其实最为脆弱的爱情之花。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这个世界所隐含的存在的包围自己的种种危险都需要果断回绝。遇见这种不利的关键点很可怕,本遭遇的是让人伤心的一幕。他即使可以停止时间的流动,也无法改变已经注入人心的认知。

第四次时间停顿,是男人引领女人走入浪漫。这种时刻对于每个男人来说,都希冀成功的运用潇洒、浪漫和掌控一切的实力带给自己心爱之人一种钟爱,有一种渴求被认同的强烈意愿。之前,本的误会虽然厉害,但他通过自身的长期积累,完全可以适时消解怨怒。这次的停顿其实是一种极致的美好,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支点,抑或是一种担负一生的温暖感受。对于终成眷属的爱情,这个时刻更是让人永生难忘。

导演肖恩埃利斯设置的四次停顿,四种心态,在现实中的真实感受都是短暂即逝的飞速流失。而且,对于随后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得相当严重。事实上,这些短暂时刻不由分说就改变了我们的心路历程。而我们,只是记得这些事情之前之后的辛酸苦辣,都来不及细细琢磨这其中的意味。《超市夜未眠》在幻想中设立的时间停顿,由着背景音中哲学思辩一般的心理分析,让我们停留在那种很容易获取共识的心理情境中寻找生活的答案。这种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情境设置类似一个哲人的冷静沉思,实际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一段段的思维过程。因由男人人生中的几个关键点,回朔过往,从而修正在这些关键点上的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有一个闭环效果。实话实说,这种常见的时间停顿的创意在《超市夜未眠》中并不是如何新鲜,只是一种模式化的新颖套用,却更适合导演要引领的剧情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段,有些工匠气。而反观歌剧配人物特写、雪花静止等场面,又的确值得让人盛赞。

《超市夜未眠》貌似一部稍显前卫的、影像出众的、充满深意的、有所晦涩的艺术电影,甚至犀利的表现手法也带有超前意识。但是,影片的核心结构却是一部如假保换的温馨浪漫喜剧,而且是众人皆知的那种。影片一直把握着青春骚动的脉搏,以一种过来人的语境帮忙分析男人世界中的爱情和人生观,将男人在结婚之前的青春生涯统统包含在内并予以讲述。这个电影,真正致胜的要领在于即没有唯美的空中楼阁,也不见悲哀的人生鞭苔。只是用一种冷静却不失绝望的稍显黑色的乐观心态观察世界并接受世界。这一点,无疑让影片从虚幻和繁复中简单而出,让人喜闻乐见又不失高雅。当然,《超市夜未眠》的内在诉求就是娱乐大于反思,通俗大于晦涩的。

这部影片还有一部同名的18分钟短片,04年极为成功的震撼过人心。这部长片版就是加入了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的集合品。据说,长片的水准不如短片来得高明。但总体来说,《超市夜未眠》完全是一部可以打动人心,并可以让人坚定生活信念的好电影。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