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纪录片影评
⑴ 丝绸之路800至1000字的读后感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⑵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这篇是假期里写的,刚逛博客的时候看到其他人的博客里也有观后感,而且刚好也是假期里读的书,看着觉得帮助很大,《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我就寻思着把这篇也放上来,虽然矫揉造作了一点,但也凑凑数。
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一)那些要塞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
长安。
纪录片最后一集名为《永远的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古都的西安,如今仍为交通要道。“九宫格局,轴线突出”
,优良的城市格局自古以来广为诸多城市竞相模仿。历史的积淀,使如今的西安依然熠熠生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从那些历史遗存中遥想当年。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看着纪录片中时光交错,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这座城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始,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更经受了战乱的洗礼。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来来去去,只有这座城永远伫立在此,任时光洗涤。
楼兰。
楼兰这座城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神秘而又令人遐想。如今这座城在沙土之下沉睡千年,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一点点遗存和历史资料中,凭吊它最初的模样。想象着曾经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镇街市如今已被风沙所侵蚀。环境的恶化,楼兰人的迁徙……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转,仿佛在向人类敲响警钟,想要永远拥有心爱的家园,就必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保护起,才能使子孙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
(二)那些物像
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交流的要道。而丝绸则成为了当时中国繁荣强盛的文明象征。高超的制作工艺使西方人叹为观止,人们纷纷争相购买。丝绸之路也因此愈加繁荣。纪录片中考古者发掘了大量的丝绸,依稀可见薄如蝉翼的丝绸上面的精美图案,使人感叹古人们的精巧做工。正是丝绸的传播使丝绸之路日久弥新,声名远扬。
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不仅有丝绸,还有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令人向往的佛教圣地。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是全人类的骄傲。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观后感《《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多少画师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呕心沥血才完成了如此杰作。镶嵌在山崖之中的莫高窟,显示出它的壮观气派,人们带着信仰前来,许下一个个心愿,祈求佛祖的保佑。上千个洞窟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庄严且肃穆。与周围漫天黄沙相比,巧夺天工的建筑更显出神秘的气息。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莫高窟看尽了世事的变化,愈加显示出它的珍贵。然而令人称赞的壁画、彩塑如今遭受着种种病害,深受人们关注。因此如何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尽千年的壁画成了目前人们最急迫的问题。纪录片中这样感叹道:莫高窟一旦失去了作为其精神象征的壁画,就好比一个人的思想被抽空,生命就会变得苍白而无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未来的敦煌将如何回首往事?
人们常说: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和地毯。其中,地毯西传而来,丝绸东传而至,唯有玉石产于和田本地。和田玉以它羊脂般的温润洁白闻名于世,看着和田人沿街叫卖做玉石生意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和田玉市场的欣欣向荣。“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玉的高雅、包容、沉静仿佛都在诉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人们讲究玉如其人。纪录片中所描述的玉石商人阿里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辛勤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诚信买卖,从不贪财。赚的钱中,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他的善心如同和田玉石般纯洁无暇,高尚的道德比玉石更加珍贵难得。阿里木作为和田人中的普通一员,使我们看到了如同和田玉般祥和的高尚品质。
(三)那些人
时间的车轮在丝绸之路上碾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这些痕迹的主角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与莫高窟息息相关的人们。王圆箓,俗称王道士,那个发现满洞文物,却又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拱手让给别人的千古罪人。斯坦因、伯希等西方探险家于20世纪初获取了大量藏经洞内的经卷、文书、绢画,最令人气愤的是,华尔纳用化学胶水将洞内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剥离,留下了惨白丑陋的墙壁。他们是敦煌的强盗,以“美好”
的童话来骗取无知的王道士,赤裸裸地掳掠那些宝藏。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然而,在当时那样动乱的年代,即使在京城也存在着令人揪心的画面:圆明园的烧毁、故宫内文物被掠夺……清朝官员的无能使京城的文物分崩离析,更别提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敦煌。它远远在那里,被当时的人们所遗忘,然而它的光芒却被西方的探险家们所青睐。如今的我们唯有愤怒和叹息,敦煌研究者们唯有更加努力地钻研,保护那仅存的遗产。
与那些令人所不齿的人们相比,丝绸之路上同样存在着那么一群执着着自己理想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只为心中的光。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人的龟兹。他的博学多才令龟兹的男女老少折服,他只身一人前来东方,辗转到达了长安,专心翻译浩繁的经文,同时带来了丰富的佛学文化。可以说他是佛学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是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同样,值得我们敬佩的还有另外一位僧人,玄奘。他从东方而来,一人一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了天竺国。以他为蓝本的《西游记》为我们描绘出路途的艰辛。与书中不同的是,这是玄奘一个人的跋涉,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程,同样也是强者不断磨练的过程。没有强大信念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他的一生立志于佛学的研究和经文的翻译,为人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也注定了他的故事将长久留在人们的心中,同经文一样世代流传。
丝绸之路很长,丝绸之路很宽。它像一首诗,无论朗诵多少遍,仍然韵味十足;它像一幅画卷,无论临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赞不绝口;它像一个谜,无论猜测多少次,仍然神秘如初。十集的《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让我们体会了丝绸之路的魅力,但仍然无法面面俱到地向我们展示它的真面目。它等待我们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⑶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200字
这部剧首次将维吾尔族传世瑰宝“艾德莱斯绸”搬上荧屏。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称号,2008年还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扎染技术独特,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图案层次分明,组合严谨,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该剧的主人公艾拉提(巴哈提亚尔・艾则孜饰)在各民族同胞的帮助下,将古老的手工作坊生产艾德莱斯发展成先进的工厂机织艾德莱斯,他本人也从一名贫苦的艾德莱斯纺织传人,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高级纺织专家。他的爱人、女一号梅里古丽(阿孜古丽・热西提饰)是一个维吾尔族孤儿,从小被从江南来新疆的桑蚕养殖专家卫守仁(王诗槐饰)收养,卫守仁一家与苏莱曼(吾守尔・赛来饰)一家相知相识,共同生活十多年,结成世代友谊。该剧剧情跨度约40年,从新疆解放初期,国家选送维吾尔族和各民族年轻人去江南纺织学院新疆班学习,再回到新疆中国西北最大的丝绸厂工作,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后,昆仑丝绸厂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该剧正是通过一个大时代中的民族人物故事,向观众呈现了最真挚的民族团结之情。
为了更好地表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剧组万里大转景,横跨东西部取景拍摄。东至江苏无锡、浙江桐乡,取景江南美丽山水与人文,全景式地展现了大美新疆。剧组深入昆仑深山,驰骋沙漠,草原、胡杨林等唯美风光通过该剧可以一览无余。新疆60年的发展巨变再现荧屏,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再度被揭开神秘面纱。
⑷ 如何评价央视推出的《一带一路》纪录片
《一带一路》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⑸ 央视 中日80年代的纪录片《丝绸之路》
已经发了地址给你了
⑹ 求一篇茶马古道的影评分析全面1000字左右急急
《茶马古道·德拉姆》
--朴实的画面朴实的感情
一队马,一群人,悠远的驮铃,寂寞的山歌,崎岖的小道,险峻的高山,当然还有来自大自然那未知的危险。这就是茶马古道。
老人,孩子,牧师,村长,教师,赶马人。他们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年。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茶马古道的故事。在他们平凡的面孔质朴的语言背后,是精辟的生存哲学,是丰厚的人文历史,这的确是文字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并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样一群文化修养不高的人拥有着对生活最智慧的理解。正如导演田壮壮所说:对于这样的民族我们只能仰望,而它也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改变。
在导演给我们带来的简单而干净的色调中,在语言与沉默堆叠的空隙中,在山歌与自然合奏的乐曲中,散发出的是庄严,是严肃,是敬畏,是真善美。
影片以赶马人的行程为线,讲述着路途中以及沿途居住人民的生活。
导演的画面造型让整个影片更具特点。固定而安静的镜头,带来一种记录片的严肃与庄严。广袤的背景,占据着画面的绝大部分,巍峨的高山,与行走在其中的骡子和赶马人的渺小形成对比,人类在大自然前的无力感跃然出现在屏幕上。
在干净的画面里,茶马古道旁的居民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心里,也有着对幸福的定义。有着对爱情、生计的追求。质朴,真诚,甚至有些原始。
记录片是很枯燥的,至少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这样的。记录片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高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要坚持近两个小时来观看一部记录片的却有难度。没有观众的电影算不得是成功的电影,于是导演通常只能够在画面和情感两方面来增强影片的观赏性。
在《茶马古道·德拉姆》这部影片中,田壮壮在这两方面都做的十分出色。看过片子的人都不得不赞叹其画面的美丽,无论是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还是原住居民的村庄又或是人物画面,都堪称完美。导演在许多赶马的场景时都采用了远镜头,画面里的马队在巍峨大山面前显得十分微小,犹如一条线在缓慢的在山涧行走。高山、河流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这不仅是之前讲到的人与自然的对比,更透露出这一群人不断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奋斗过程。而在村民们讲故事的画面,色调与人物组合得十分协调。比如老人卓玛用才讲她一生的故事时画面选用了暗色调,与老人一生经历的众多苦难相呼应。9岁小孩大耳朵讲述时画面又采用了亮色系,与孩子的天真朝气相衬托。美丽、简洁、朴实的画面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情感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无论是人们对马匹骡子这些动物的感情,还是人们饱含深情的讲述,都深深的感动了我们。马是赶马人、生意人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人们的朋友。楚木——这匹被山上掉下的石头砸死的马。赶马人正多对楚木的深情催人泪下,他为楚木超度的画面更是震撼人心。在正多的讲述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马的热爱,他不敢告诉妻儿正多死了,“女人孩子知道骡子死了会难过,会哭的,就像家里死了人一样”。他准备在镇里再买一匹“楚木”带回家。从这一群原住居民的讲述里,我们不难听出他们对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的向往和追求。老牧师阿迪在回忆逝去的妻子时,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老牧师说他在和妻子结婚前自己曾因信奉宗教入狱,不过他知道妻子会等他,“我知道她不会嫁给别人”“只要她知道我还活着,她就会一直等着我”,老牧师是带着骄傲说的。104岁的卓玛用才说起她的丈夫:“他才是很有本事的人,真正的男人。”年仅21岁的小喇嘛曾经也有个心爱的女孩,不过却嫁给了别人,小伙子说“会寂寞”。19岁的赶马人扎西说“长大后我们要报答父母”“我觉得我该多做一些事情,由哥哥把钱攒起来。”“那么到城里的时候,我买裤子衣服发卡给她(嫂子),希望她更好看,变得更好看。”……是的,他们对爱情充满向往,他们重视亲情关心家人。简单质朴的语句里透出的不带瑕疵的深情,给过惯了充满情欲的都市生活的我们不仅仅是感动那么简单。
《茶马古道·德拉姆》的确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一部优秀的记录片。片中表达出的生活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茶马古道旁的那些群落也是值得我们仰望和了解的。影片结尾时纯洁白净的迷雾慢慢遮盖住了茶马古道,它是不容玷污的。或许遮盖住它,以及后来随着发展茶马古道的真正被遮盖,也算是一中保护。
⑺ 中国通史海上丝绸之路观后感100字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起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丝绸之路吧!
汉朝有一个部落叫做匈奴,他们是一帮野蛮人,经常骑着时速到达60公里的骏马南下去骚扰其他的国家,起初汉朝的刘邦,准备北极匈奴,但不知怎么的几十万大军在一瞬间被匈奴包围,刘邦的军队损失惨重,汉武帝也只好和匈奴求和,讨好匈奴,在暗中隐藏实力,准备将匈奴一网打尽,经过很长时间,汉武帝终于实力十分的强大,并且听说一个名叫大月氏的人也十分讨厌匈奴,但由于实力不足无法报仇,于是汉武帝变准备了联合这个国家,一起北击匈奴。使臣张骞自告奋勇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北击匈奴,于是他们带上了许多贵重的礼物,骑着骆驼去联合。这次初始十分艰难,但终究也意味着这一次初始将被记入史册。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⑻ 瓷路纪录片分集剧情介绍以及感悟
第一集 抟土:瓷器,在过去的千年里令人类趋之若鹜,中国瓷器与丝绸、茶叶一道,唤起了世界探索东方的热情,最终在地球上搭建起贯穿东西方的瓷器之路。然而瓷器却留给我们巨大疑问,这种自然界里并不存在的物品从何而来?瓷土遍布世界,为何只有中国人发现了这种泥土的力量?如果说中国人偶然发现这个奇迹,又怎可能将其制造的秘密严守千年。
第二集 梦幻:如果不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清王朝,唐三彩也许至今深埋地下无人知晓。如果不是海底的瓷片划伤印尼渔民,大唐盛世波及远洋的气概也许缺少最为坚固的证据。如果说唐三彩背后隐藏着丝路的秘密,那些沉没海底,不朽的青白瓷和长沙窑瓷器则为中国人奠定了远洋之路,海上瓷器之路初步形成。一南一北,水路陆路,将大唐的盛世和气象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第三集 天青:有几种瓷器,可谓无价之宝,只有世界上的重要博物馆少量收藏,那就是产自千年前中国宋代瓷器。宋朝的历史就是一个版图不断收缩直至灭亡的历史,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和文化却达到了历史高点,宋代天青色的汝瓷和洁白的白瓷艺术达到了中国瓷器美学的巅峰,即便在当时默默无闻的福建窑变瓷器亦彻底征服日本,和宋代的饮茶方法一起演化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宋朝,这个看起来绵软的帝国无意间成就了后世不可超越的瓷器艺术巅峰。
第四集 异彩:崇尚武功的蒙古族人建立的帝国曾经拥有超乎想象的版图,然而后人却没有意识到,战争并非这个帝国的全部,否则今天那对闻名遐迩的大维德元青花瓷瓶就不会摆放在大英博物馆内。我国古陶瓷大师陈万里先生曾经把元青花的起源列为瓷器史上的谜团之一。谁能想到,当马背民族将接近四分之一地球面积囊括怀中之后,依托完整的交通体系,这个庞大帝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被绘制在精美的白瓷上,最终诞生一种名为元青花的瓷器。元青花,因其记录着一段宏大历史而载入史册。
第五集 望海:景德镇的窑工将明朝的繁盛气象绘制在瓷器上,随着郑和超级舰队前往南亚、北非甚至更远的国度宣扬国威。中国情趣开始成为世界的向往,东方梦想由此开启。可以想象,那些来自欧洲的探险船只与庞大的郑和舰队相比如同捕鱼的小舢板,船上那些类似海盗的探险家们即将登陆一个全新的梦想天堂——中国。他们尝试制造中国瓷,但却制造出青花陶器,这是今天荷兰国宝——代尔夫特蓝陶的起源。此时,海上瓷器之路基本形成,由瓷器、茶叶为主要商品的中西方贸易逆差已经初现端倪,为数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第六集 窑变: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的一百多年,中国处于末代王朝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在庞大国力的支撑和皇家的推动下,御窑不仅复焼历代前朝的著名瓷器品类,更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技术。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世界的焦点和西方皇家贵族热切盼望的奢侈品。于是在景德镇,高级官员受命督造瓷器;法国传教士深入打听瓷器制造的秘密;在遥远的德国,炼金术士甚至被投入监狱,秘密研究中国瓷器的化学成分;随着海上瓷路的完善,瓷器,这种似乎只存在于天堂的人造奇迹,在西方掀起强烈的中国风潮。
瓷路感悟
今年过年期间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纪录片《瓷路》,只看一会便被这部纪录片所感染,于是乎跑到网上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六集《瓷路》。
《瓷路》是一部反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历史的重点大制作,与以往的鉴宝节目不同,《瓷路》重点讲叙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九世纪的大唐帝国到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从中亚到罗马,从世界重要的沿海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历史上重要的地标和时间点都被中国陶瓷的故事所标注。在这贯穿全球的瓷器之路上充满了创业、探险、财富、战争和沉船的重大事件。
《瓷路》共六集分别为:抟土、梦幻、天青、异彩、望海、窑变。在主持人充满深沉磁性的讲叙下为大家展示了瓷器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出口世界,名扬海外的悠久恢弘历程。犹记得欧洲人初次见到精美青花瓷时的震惊与喜爱;犹记得荷兰、英国、西班牙为争夺中国瓷器在大西洋上展开大战;犹记得欧洲科学家为仿制中国瓷器不得要领,急的焦头烂额;犹记得普鲁士国王为爱痴狂,用600名龙骑兵换走18只中国景德镇出产的大型青花瓷瓶。
唐三彩、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纪录片以历史时间的顺序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绚烂多彩的瓷器文化。纪录片没有刻意去评价瓷器的昂贵价值,以瓷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为侧重点,不仅仅是一部瓷器发展史,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
⑼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一带一路》,是一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
⑽ 丝绸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观后感
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一)那些要塞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