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观后感
⑴ 十一五成就展观后感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⑵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1000字左右。 跪求。。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作为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本片的第二部分主题是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我们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上海世博会这一世界盛会,这势必将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又一次机遇。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我们深知,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
努力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⑶ 中国式医患关系读后感
生老病死,每一个人都概莫能外。从呱呱落地到走完漫长一生的谢幕,医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扮演着特殊角色。小到感冒发热,大到沉疴缠身住院治疗,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护职员,总是在冰冷的药具之外带给我们心理上莫大的安全感。曾经的一句白衣天使,承载的是信任,是敬慕,也是生命的重托。然而,这种原本温馨的医患关系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蒙上阴影。当老百姓的顺口溜“割开肚子要红包”流行大江南北的时候,当一个小感冒都要花往上千元的时候,人们有理由开始怀疑:医生还是不是穿着白衣的天使?医院还是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
看病难,药价贵,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医疗事故频发。在这样紧张的医患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角色错位,如履薄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看似医生是强势,病人是弱势。其实在生活中,不仅病人有苦痛,医生也有难题。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近几年来,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有些地方的少数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有向暴力事件演变的趋势。据卫生部门的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索赔额高达4亿多。见诸报端的恶性事件,医务人员被殴打致伤残的,甚至死亡的就不下20起,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市场,维护医患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医患关系愈演愈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社会的原因,也有医学上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它们互相联系和冲突,致使医患关系紧张。由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的总则明确规定,要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1] 。在此宗旨下重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是非常必需的,这样既有利于医院的发展,也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在社会浮躁窗口期,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传递到医疗领域,就成了生命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一切死亡都是医学的无能,一切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都是医生无能;而医改这个窗口期又将很多题目摆到了桌面——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这两个窗口叠加,很轻易产生一种对医疗行业的集体审判”——《新世纪》周刊如是说。实际上,当第一个红包收进囊中之后,整个医患间的信任就开始了崩溃的那一天,而剩下的,人们只能悲剧性地往相信“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了。
而读《中国式医患关系》则会让人冷静地换位往想,相对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后展天盖地对医生医院的声讨,我们是不是忽视医生内心的冷热很久了?我们有没有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医生的说话?当“医闹”成为一种赚钱的职业时候,我们的批评方向又在哪里?当医生出诊时都要面对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偷偷录音的时候,医生的心会冷到什么程度?假如这仅仅是针对于外界的纷扰而言,书中的一句“让医生摆脱论文枷锁”则是朝向医疗体制内发出的呼喊,如此的关怀不能不让人动容。
但所有这些都无损于作者犀利的批评,这也恰正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在给医者以尊严的时候,作者更没有忘掉还患者以权利。从“医生下的不是棋,是冷漠”到“为贫困病人留一扇门”,可谓字字语重心长,句句直确切今医患纠葛的要害。相信医者读来如坐针毡、患者读来满眼热泪。
就现实来说,在一个13多亿人口的国家,医疗无论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个中诸多题目,也非一本书所能解决的。中国一年的门急诊人次达60亿之多,医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让老百姓困惑的却是,病床紧张不难理解,可人的脸色也为何那么丢脸?书中有个有趣的细节,说有几个医院的院长静静当“患者”到别的医院往暗访,结果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开始抱怨号难挂、脸丢脸难得一本《中国式医患关系》道尽了医患双方的是非纷争,也总有一幕是你我这样的肉体凡胎所熟悉的,读下来不知不觉就有我们自己的情绪掺杂其 {读白剑峰《中国式医患关系》心得体会:在医患之间追问人性温度中,有感叹,有沉思。
但是,不论现实世界的医患关系如何变化,我们还是情愿相信,白衣天使永远是一个闪耀着光泽的汉语词汇。它属于美德和品质,让每一个曾经在手术刀下重返生活的人心怀感激。现在我们聆听《中国式医患关系》一书的梳理、作答,就是由于我们内心一直在呼唤某种东西的回回,就像我们呼唤美好生活一样的呼唤一个原本质朴、没有一丝变质的医患关系。
⑷ 六六《心术》观后感
[六六《心术》观后感]我们李院长只用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六六《心术》,我喜欢“慢阅读”,每天午休前看一小节,将近三个月才读完它,六六《心术》观后感。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faith(信)、hope(希望)、love(爱),它是对这世上人类最重要的,也是对一个医生、一个医院最好的诠释。当红的作家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上海数家知名医院,亲身体验医院中的千姿百态、医生患者的酸甜苦辣,试图去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去了解医院里医生与病患之间的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当今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三件事。而其中看病难、药价贵、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医疗事故频发,在《心术》中,六六将用其特有的犀利、幽默,睿智还原一个中国式医患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六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还愿意用亲身体验去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反映给广大读者。小说以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我”是一个想实现医生理想和抱负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又让这一愿望遇到层层阻碍。“我”的同事大师兄刘曦、二师兄霍思邈三位年轻医生,性格各异,却都想做个好医生,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医疗纠纷的败诉,现实一次次地打击着这群医生。在这种压力巨大的气氛中,“我”的女朋友小蕾因为患者闹事而被打伤了,小蕾愤然辞职,同时也与不能保护自己的“我”分手;大师兄刘曦是个很讨患者喜欢的副教授,但自己孩子却因为肾衰竭每天在死亡边线徘徊;二师兄霍思邈是名医之后,他手术的重症病患赖月金成功地下了手术台,却最终未度过危险期。小说揭示出在当代中国医患间痛苦的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简单地用白纸黑字来定义。在大多数的人看来,医生能救死扶伤,是绝对的崇高。但实际上,医生过着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任何其他的行业一样,有着潜规则,都有工作的喜怒哀乐,有着职场上的情情爱爱。唯一不同的就是,医生所打交道的客户都是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带着乞求,带着愤怒。医生需要的是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压力。作为一名患者来说,是多么的希望得到医生的关爱与帮助。但作为一名医生来说,又多么迫切地渴望得到患者的理解与肯定。如果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医护对患者失去爱心,为撇开责任,远离纠纷,受害的也不仅仅是患者。另外,每个医生所习得的医术是有高有低的,病能看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治愈都跟他们的经验、阅历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后感《六六《心术》观后感》。大凡成为名医的人,脚下都踩着不少牺牲品,所以医生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当一个人选择做医生的那刻起,他的意愿一定是救死扶伤。但是卑微不济的薪水、随叫随到的工作、大打出手的医闹,让医生们经常在是否要为医疗事业贡献一生时打上了重重的问号。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生不再愿意自己的子女长大后从医,优秀的医学生纷纷到药企求职等等,设想一下,当医生这个行业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为追求,这个社会会怎样呢?这个问题是,除了寄望新一轮医改外,医生、患者、媒体乃到全社会,是否也能做点什么?为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首先应该完善制度,把医生队伍中那些害群之马剔除出去,也要提醒广大群众切莫因个别医护人员的失职丧德而对所有的医务人员存有戒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找回互信,心存感恩。当今社会广泛存在“信任危机”,医疗界亦是如此。放弃独立思考,放弃客观看待问题的起点便源于思维定势。而要拥有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最简单的起点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每一位人都能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医患关系就能改善。本书提供了很多医生医院的视角,读来可信,也让人对医生医院有着更多的理解,甚至是同情。人生中有很多坚持是未必有结果的,坚持某些价值观,坚持自己的道路,坚持喜欢一个人,得偿所愿之前你会面对各种来自外部的诱惑、自我的怀疑、他人的不理解,现实不是小说,更多人的结局是“强悍的是命运”。但在坚持的长路上,真的如果有幸能够守到拨云见日的一天,那种激动与鼓舞会让你坚信过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心中可能即将幻灭的火焰又重新熊熊燃烧。书中反复提出“怎么样才能够做一个好医生?”引起我的沉思。如何做个好医生?我觉得不单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应该关爱生命,爱护病人。很多时候患者或许需要精湛的技术,但更多是需要一句关怀的话,就像作者所说的:“很多时候,无关你们职业的判断,有关你们语言的温暖。你如果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家属,无论如何都对你恨不起来。”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始终抱着治病救人为人解忧的理想工作着,我以我的认知感染我周边所有的人,无论你是怎么样面对目前中国的医疗现状,充满希望也好,丧失信心也罢。我以我的一个微笑传递给和我接触的人,在这样的一天,我想,所有感受、传递微笑的人都很愉悦。
⑸ 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
[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作者:李庆功_RN_MHS_CP下面是从医生经纪人那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字字触目惊心。下面,我分段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这些只是我的初步感想,谈不上系统有序。同时,老话题,在此不予赘述。亲爱的孩子,如果你实在想做一名临床医生,你需要了解以下的一些风险,并签下这份知情同意书。这些条目的发生概率不一,但肯定不会超过100%,一般也不会同时发生。1.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患者的意外就是你的意外,因这些意外你可能被患者或其家属殴打甚至杀死,无论在门诊、急诊、内外妇儿,无论住院、出院、术前、术后,无论是住院医还是主任医师,不论是否是你真的有错误。如果医院不能保护医生护士,那么,医院已经失去了"保有"医师护士的资格。就像父母不能有效履行子女的监护责任一样。中国医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家机关,一级党组织,一个年底必须唱红歌的国家机器的一个单位。中国医院没有忘记"卖什么吆喝什么",因此,垄断了一个国家的医疗技术设施设备,垄断了一个的国家的医疗市场,进一步垄断了医师护士的饭碗。进而,中国医院垄断了医师护士的人生自由和专业自治。民以食为天。用饭碗垄断医师护士,是最有效的人事控制。2.患者没有意外你仍然可能发生意外,在医疗操作中被针刺伤、手术刀割伤,血液溅入眼睛等情况,感染上所有的可能经血液传染的疾病,艾滋、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等等,做了内科医生也不要高兴,有经过呼吸道、接触等等传染其他疾病的可能。在战争、天灾、非典、甲流、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到来的时候,无论职业道德还是组织上要求,都需要冲上第一线。中国医院需要"职业健康与安全项目"。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劳工部部长赵晓岚特意帮助中国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看来,卫生部没有领会、也没有做什么。没有这样的项目的医院,根本没有资格"是医院"。职业健康与安全,是医院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安全与患者安全,两者不可偏废,而且互相联系。3.从专科到本科,从硕士到博士,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你要一直学下去考下去,考到最后你依然只是个高级劳动力,上看领导脸色,下查患者情绪。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被训斥到老。如果你选择的是外科,运气不好的话直到博士毕业都没有动一次手术刀的机会,这样的博士到哪里找工作呢?"高级劳动力",不假。几乎永远如此。因为医师从始至终就是医院的雇员,甚至,雇员都不是。在过去,医师是医院这级国家机关的一颗螺丝钉。现如今,医师是"我来您这家医院挣口饭吃"的80后,90后。似乎带有乞讨性,还不如螺丝钉。螺丝钉不是人。下查患者情绪,从治疗学角度看,这是应该的。不过,我知道,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是这个。上看领导脸色,这是不应当的。医师要看国家法律、要看临床实践规范,要看自己内心的伦理道德,不是看"领导"的脸色。依据现在的医改局势,中国医师要想成为和医院平起平坐的"独立签约人",50~100年以后再说。中国博士很多,没有入学,没有学习,也可以戴博士帽。看来,医院里面的博士,未必精通医术。中国博士教育没有实行淘汰制。4.在持续的学习期间,错过恋爱、结婚的最佳年龄,错过爱情,错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人生损失。因此,中国医生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和父母。你们很生气,很难过,因此,你需要宣泄。可以想象,其中的宣泄途径之一,可能是患者。5.在持续的住院医、总住院、外出进修期间,发生家庭危机,总住院一年之后常有离婚事件发生。也有一点好处,两个医生或者医生与护士的婚姻,基本只要一张单人床就可以了,省钱省空间。在改革开放和女权主义的新时代,出轨和离婚必然越来越多。所以,医师必须在30岁之前,将学业搞定。因此,中国医师的教育体制要改。"外出进修"是"中国特色",是国家医学或医疗体制落后的象征。因此,少说"盛世中国"之类的话。6.在上级医师去世之前你可能一直没有动刀的机会,因为他可能一直会握着手术刀到退休,退休返聘后还握着刀柄不放,发挥余热至死,虽然很滑稽,但不要笑,老人家准备去给阎王爷会诊呢。"一直没有动刀的机会",穿着白大衣在那里晃悠什么?中国医院制造着"拿着听诊器"的招摇撞骗。因此,中国年轻一代医师20年之后的医术究竟如何?老医师不放手,这是一种潜在"危机"。中国医院正在制造"危机"。7.退休之前你可能一直夜间睡不好,24小时开机随传随到,节假日离开市区范围要提前汇报。晚上休息不好,白天还要诚惶诚恐的工作,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管,轻伤不下火线。病人安全之大忌!中国医院正在制造受过高等教育的21世纪的奴隶。为了生存,中国很多医师需要做这种奴隶。不仅如此,而且愿意带着一个"某某某三甲医院"的光环。8.熬到主任、院长了,依旧要小心行事,不然随时有到公检法协助调查的可能,读后感《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一旦有公检法及主管机关的来医院,一定要放到VIP病房,叮嘱手下的医生护士,一定要伺候好,遇到主管机构的领导赶紧免单。在外面遇到谁,赶紧一脸奴才相点头哈腰:"有事您说话!"。不予评论。9.可能遇到变态的院长,让你每天5:30起床,6:30到岗,7:00交班,然后开个夜间门诊,直到晚上11:00,据说现在开始流行无假日医院,劳动法是用来保护劳动人民的,医生,是另一个群体,基本站到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为了提高效益,拼命加床不加劳动力,疲劳状态下任何的诊断治疗手术不准出错,否则,谁也饶不了你。清闲点的科室挣钱少,热门的科室挣钱多,但有命挣没命花。回归本原:院长和医师是平起平坐的独立法人。医院和医师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关于这个话题,以后再说。10.可能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因为不招上级医师或者主任的喜欢被废掉,一直没有手术、进修、晋升的机会。中国医院治侵犯医师个人权利的地方。证据很多.11.出了医疗纠纷要自己摆平,自己出钱赔付,你只是在医院租一间铺面做生意,盈亏自理,规则是公平的,只是你治疗一千个赚到的钱可能不够赔付一次纠纷,稍稍有点经济头脑就知道,按风险收益比太不划算。医师要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如果"只是在医院租一间铺面做生意",你们,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纸合同解决,而非"国家干部"的人事制度。中国医师不团结,自己顾自己,包括受罪自己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是个人权利容易被侵犯的文化土壤。你们不敢、也不会"专业群体"发声。你的"医师协会""医学会"是政府机关,不是你们的切身利益代表。医改,要改这些协会学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但是,中国医改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做过什么。12.你越老越有价值,但在你最年轻最好的时光最需要风光的时候,你是价值最低的,收入很少的。医师的富有,百姓的福气。我的这句话,按照目前的医改局势,还是乌托邦。13.你可能一直到博士都是一个热门专业,进入临床被领导放到一个冷门专业,或者职业生涯中途被更换科室重新学起。医师个人权利被侵犯的又一例证。医师要有"专业自治"。14.因为时机不合适,一直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你盛年的时候主任不比你大几岁,主任退了,领导提拔起下面的年轻人,并不是按照才华和能力选择的。处心积虑,韬光养晦若干年,换个领导都变成一场空。关系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官本位的表现。医师是"专业人士",为什么介意"做官"的事情?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害怕"西化",因为,我告诉你们,"西化"尚需1000~5000年!15.劳动强度过大猝死可能,持续的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发生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可能,我知道很多医生是在临近退休的几年内报废的。男医生有饮酒过量阵亡的可能,在外出吃饭游玩时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医生,否则有被富于正义感的群众群殴的可能。没有医师安全,何谈患者安全?职业健康与安全议题。中国需要"乐善好施法"。等我的书出版了,你们会读到乐善好施法的原文和译文。中国医师打断学医子女的腿是正当合理的。儿子不当医师了,中国医师的孙辈和曾孙辈,已经沦为一般的没有医师家庭成员的人,他们看病,他们的健康与安全,已经老眼昏花或业已亡故的如今的"主任医师",也爱莫能助。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中国医师不能沉默,不能破罐子破摔--要说话。希望中国医师人人开一个新浪博客。大家都要说话。这些话,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网管人员及其家庭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利益。我相信,新浪管理人员会支持中国医师的意见和发表意见的机会。16.整体环境氛围的紧张、劳累,导致群体的精神过敏,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对着患者还是同事的时候。完全可以推知的情境。同事之间的沟通障碍,是病人安全的不祥之兆。进而,医疗事故或相关问题,进一步导致同事关系紧张,开始恶性循环。中国医院存在很多"恶性循环"的机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可惜,我力不从心。17.无论在读硕读博还是进入工作之后都有因压力过大精神崩溃的可能,压力可能来自实验、科研、就业、临床、情感、经济等等。医师护士读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没用!30年了,居然一点改变也没用。因此,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到了部门领导和医院领导,只是鹦鹉学舌,空谈,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最终成为骗人的口号。99.99%的医师就是诊断治疗,写什么文章?写文章,是一种天赋或个人喜好,不是每个医师护士都会写的。可是体制却偏偏要求大家晋职称。晋职称,是中国医院的又一国际控制机制,决定了一个医师的饭碗里面的饭菜品质,色香味如何。美国的医师护士,没用晋职称这一说。别的国家,我不知道。职称,是官本位文化和金字塔行政体制在医学领域的"建树"。医改,要改这个。18.因医疗纠纷、被媒体推上前台或者其他原因,提前结束执业生涯的可能,要学点别的知识,修鞋、修车都比修理人安全,或者学学兽医给宠物看病,一定要有两手准备。呼吁解放医师。支持医师改行。儿子不学医,老子快改行。中国医师的群体生态,即可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医院不能为医师提供一个稳定舒心的执业生涯,为什么还是把持着医师的"人身"不放?19.这个行业中有太多的规则,不管是与技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公开的还是潜在的,都够你学一辈子的,不到哪一个级别就不可能知道那个级别所做的事情。一个专业群体,不能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特色,悲哀。文化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医改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必须依靠民主政治改革,必须强化医学伦理和法制化管理。然而,我们一个却总是舍本逐末,石头不摸了,乱找抓手。中国医院知道医师不务正业或不能务专业的机会。20.最大的损失是你很可能失去一个正常人快乐的生活,最大的风险是在你付出太多失去太多之后,心灵也随之麻木,然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做出一些与道德良知相冲突的事情。无需评论。21.其他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医师要吃饭,必须进医院。不仅养活自己,同时必须养活你们本无义务养活的人们--他们工作在"养人"的工作岗位,例如.他们不会感谢你们,而且,可能给你在临床一线的工作制造是非与麻烦,例如,要求你们造假病历,应付上级组织的检查.亲爱的儿子,虽然我可以讲述给你很多经验,也在医疗领域有很多朋友,但你知道,上面的很多条款根本是不可控风险,一旦出现的时候很可能谁也帮不上你。如果你仍然愿意做一名临床医生,我将很高兴,中国需要这样的傻孩子;如果你决定不做医生,我同样很高兴,老爹将来不用为你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只是多年后,我们需要经常祈祷自己千万别生病。如果你看明白以上条款,愿意做一名临床医生的话,请签字:以上21条父亲已告知,我完全理解并愿意承受,愿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出现任何情况,不怨政府,不怪父母!姓名:**年*月*日*时看到这篇能够真实反映现实医疗行业现状的知情同意书,很是感触,转载于此,供大家品味!(一并向原创者致敬!)〔读后感:医生写给儿子的知情同意书〕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崔延平温情冲突观后感500字
2014年3月28日,我观看了十八大献礼影片《南平红荔》,作为一个临床医师,感触颇深。
电影《南平红荔》是一部法院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根据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詹红荔先进事迹改编而成。该片全面塑造詹红荔法官倾心帮扶挽救失
足少年等生动感人的事迹,展现新时期法官的精神风貌。影片主人公詹红荔(邬君梅
饰),从事法院工作27年,在少年审判庭工作10多年间,所审结的500多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成功感化帮
教了1100多名少年犯走向新生,挽救了7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少年审判庭有它的特殊性,审判和惩罚并不是目的。”詹红荔认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法官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恒心,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包容心”。
带着爱心和责任,在实践中,詹红荔与同事们总结出一套颇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
审判前“三个不开庭”:阅卷后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成长经历没调查清楚的,不开庭;没有与被告人见面,进行一次心理疏导的,不开庭。
庭审中“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没有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
判。庭审后“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后思想出现反复或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
手。对领刑后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詹红荔不称他们“少年犯”,而是称“新生少年”。为此,她从2004年起成立了新生少年服务队,成员均为有过犯罪过失的
“问题少年”,至今队员已有166人。作为这些新生少年的“妈妈”,詹红荔不离不弃地守护、帮扶他们。至今,詹红荔已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
升学。她还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在全市20多所学校主讲法制教育课。
从电影《南平红荔》联想到我们的医师岗位,这一份责任,爱从心生。敬业之心在于对使命的忠诚,更在于对服务对象的负责和那份朴素真挚的热爱。医者,仁术也。只有心怀一颗对患者的关心关爱之心,心怀一颗对社会高度负责之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每当我看到患者受疾病痛苦煎熬,每当我看到患者通过医师的努力,病痛得到解除,对我说:“谢谢医生”时,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穷动力在推动着我,让我在医学事业上不断往前走,我知道,那就是作为一名医师的爱和责任。
身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名胸外科医师,我时刻铭记着:爱心,是医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要爱所有的患者,爱患者的一切。
作为医生,我的爱是微弱的,是平凡的,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与责任做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
细心去赢得患者的信任,用我们的技术和热情服务赢得患者的满意,积极投身新医改,为实现“病有所医”的远大理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⑺ 医者仁心观后感
医者仁心观后感
久没有看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了,当同学告知中央8频热播《医者仁心》是反映目前医行事业很现实的电视剧,很想了解无影灯下白衣天使的生活,于是利用假日在网上一气呵成看完。看后感慨万分,为钟立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骄傲,为武明训时刻为患者着想的敬业精神而感动,为丁海这群充满理想献身医疗事业的年轻人而开心,为王冬的贪婪自私和护士长的灵魂扭曲而可惜,为那些无理取闹的医闹和投机钻营的药商而气愤,更为医院面临难缠的医疗纠纷而沮丧。
在我心中神圣 的白衣天使 ,现在变成商业化,利益化,收红包,乱收费,开大方,吃回扣,让金钱控制了灵魂。以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从医者天职,而今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医疗纠纷。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家属的质问和追打,医闹的煽动,社会舆论的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疗环境,真不知医改的发展前景在何方?
也深知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探索医学领域中,面对疾病的转归特异性,也有无力回天的医疗局限性,避免不了技术上的失误。正如剧中所说“好医生的技术,是在不断积累而来,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当看到医生们抢救病人像奔向战场一样的惊心动魄的紧张情景,为了一台手术站立多小时那种忘我的精神,感动的热泪盈眶!这种高压力,高负荷,高风险职业多么需要患者理解,社会理解,真不应该把身心疲惫的医生推到风口浪尖上去。
对刘护士长所说“千万不要让女儿学医”深有感触,因为我周围许多医务 工作者的子女几乎都坚决的不学医,不走父母的辛苦之路! 如果都这样想医疗事业的发展前途, 希波克拉底誓言有谁来吟颂!
《医者仁心》是一部真实的全景的医生生活写照,其中的无奈和痛楚是医务工作者的心声。揭秘了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的黑暗面。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看病难,医病贵”一幕幕镜头。道出医患之间主要矛盾是一部分没有责任心的庸医给病人增加更大的痛苦。剧中武院长,钟主任,面对复杂的困境,承受着社会,患者,难以接受的压力,依然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值得我敬佩。
钟立行是一个优秀完美的医生化身。 武明训是一个坚守职业道德的好院长。 严处长是一个追求事业的女强人, 姜一丹是一典型知识分子清高自傲的典范。在 丁海,罗雪樱一伙年轻人身上看到了青春,阳光,率真的良好心态!
⑻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
在旅程中,完成了对朱幼棣写的《大国医改》的阅读,《大国医改》读后感。
读过后感觉是比较难懂,不象小说那么通畅流利,也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系统见解。而是提出了很多内幕和其中的一些看法。
我想还没有哪个能够把医疗内的内幕说的这么直白,如此敢讲我想这也是该作者是一个医疗行业之外的评论员,而本身又是官员。才有如此底气吧。
但我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医改成功为最终目的,为了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而设身处地的态度。至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者是一个让我尊敬的人。
医改相当复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作者在书中也是多次提及了北大某教授,批的体无完肤。但是如果都象作者这样,处处怀有真正落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思想,我想医改也并不复杂,读后感《《大国医改》读后感》。现在复杂的是医改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问题。
偶尔看看电视或者采访,目前来说除了发改委在药品降价的时候说部分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外,鲜有行业内人士说医改改好了。药厂们说利润低,老百姓们说看病真贵、真难,医生们说这个职业真辛苦。为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想大家似乎可以明白一些。
那些卫生部门领导们,那些掌握药品招标的权贵们,那些占据话语权的主任们,那些“医生商人”们的存在是不可能让这个制度的改革那么顺利的。
有的人不满意,是真的。有的人说不满意,未必是真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真正能不被金钱所影响的人是很少的。靠道德来约束几乎形同虚设。因此需要迫切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大国医改》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