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影评分析
Ⅰ 请哪位高手说说对〈大腕〉电影的评论
很多看过影片的人都会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个国际级大导演泰勒,很明显,这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假定。一位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即将死在中国,还是个外国人,其“腕”之“大”确实可观,他的葬礼必定有看头,这是个好故事的开头;何况葬礼又是委托了一个脑子活份的普通中国人在中国来操办,这怎么会不热闹呢?刚开场不多久,我们就明白,好戏要开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后半段扮演了一个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热衷于思考、发现和创造,并且非常宽容和博爱。他既不对尤优的不义感到惋惜,也不对即将贴在自己尸体上的商标感到愤慨;而是静静地站在幕后发现着有趣的东西,即一出闹剧所能达到的极限和闹剧中不同人的反映,这些都有益于激发他的灵感。所以他“按兵不动”,任凭事态发展得不可收拾。作为补偿,他后来用自己的钱偿还了尤优他们拖欠的巨额欠款,救出了医院中装疯的尤优。影片结尾处,仿佛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助理变成了尤优的情人。
泰勒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并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戏还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号”,她的饰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关芝琳,拥有大量影迷的这位美女才是这部影片的视觉亮点,也是故事很多情节和情感连接的关键。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她漂亮能干,做事讲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对泰勒有着崇拜和忠诚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欢尤优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这两个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并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看似独立的她,对泰勒和尤优的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有个标志,叫“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饰演的尤优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能将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们熟知大腕。他总是用最质朴的方法去解释困扰别人的问题,比如给露茜讲解“什么是境界”,给泰勒讲“自己才是悲剧”。他的成功之处在于那种不露痕迹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着智慧,在于让你相信你也拥有智慧的能力,尤优这个人物依旧是个普通人,当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我们总会期待能发生什么奇迹。
有人说从表演上讲,英达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诨的功夫确属一流,虽然只是个配角,戏份却不逊于葛优,使自己没有丝毫被冷落的感觉。
观者对演员的褒贬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对冯小刚的导演水准,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喜剧是有难度的,然而冯小刚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规律,他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就充满着荒诞的情节和人,就用拍正剧的方式去拍讽刺喜剧,使喜剧更可乐,讽刺更尖锐。对傅彪那场戏的处理就明显体现了这种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诉的伴奏下,“彪哥”对着那个尸体模型真的动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余,为补钙产品大作广告,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和触目惊心的哀悼。冯小刚在喜剧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冯氏的黑色幽默成为其作品鲜明的个人标记。冯小刚的另一优点就是紧跟流行文化,他的话题和故事里那些场景、音乐、色彩、服装都是最新的,这一点反映出他敏锐的商业意识。商业化道路为影片的传播提供实质的保证,这些年来他拍商业电影连续在票房成绩优异,据悉,平日发行工作特别慎重的新疆电影发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购买了该片一轮放映的拷贝。冯小刚这次的突破还在于他致力于拍给全世界看的中国电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视觉效果,加上内地-香港-好莱坞的演员阵容,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尝试。谈到泰勒的扮演者萨瑟兰时说:“论在国内,看电影的全奔葛优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给我们片子能带来国际性影响的,还得是萨瑟兰,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说冯小刚是“大腕”,恐怕没有人反对。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还远远不止这些。路易王说:“根据泰勒先生生前的愿望,我们将为他老人家举行一个节目丰富多彩,形式类似春节晚会、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同时又有点象赈灾义演一样的葬礼。”这个葬礼如果真的办成,要比春节晚会好看。这些年来,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大腕们,在《大腕》里都能找到点他们的踪迹。王小柱设计的葬礼场景脱胎于张艺谋在太庙导演的《图兰朵》,并声称要请张艺谋或陈凯歌来导演;让牛群冯巩用相声来念悼词;让臧天朔演唱《朋友》来煽情;让雪村站在灵车上唱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电视里教厨艺的刘艺伟成了葬礼广告招商会的拍卖人;吉米成了“搜狗网”的经理;三宝作曲,王菲来演唱的主题曲《白痴》。观众缘颇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类,卖假矿泉水的黑社会老大也算个“腕”,要借大腕的葬礼做假广告;某影视集团的张总手腕一甩赞助这次葬礼一大比钱,条件是让他的电视剧《潘金莲》的女演员成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点不傻,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在争夺葬礼的直播权。葬礼本身也成了个媒体。这是一次媒体的狂欢。
没有媒体就没有大腕,而媒体并不是终结。媒体的背后是那些拿着钱的人,他们懂得在当今的社会,有了说话的权利就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着高额回报的广告宣传契机。我们可以看到,宝马汽车、报喜鸟西服、娃哈哈矿泉水等等产品的变体广告。它们与大腕们是共生的关系。大腕往往和钱有关。
谈到钱,不妨说说这部影片的投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投资300万美金,这比冯小刚以往摄制的所有电影的投资额相加的得数还要高。然而这比钱对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投资的影片来说,却是最小的一部,还不够“大制作”的零头,即便如此,哥伦比亚的总裁三次亲自来中国视察影片的运作和拍摄情况,对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们,因为他们不仅看到钱,更注重“占有”。事实证明这次投资不但盈利颇丰,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尤优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给医生们讲了个故事,把医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层楼长了”,这个情节的设计妙就妙在,它告诉我们,大家谁也别说谁傻,都一样,沉不住气而去耍小聪明的人,早晚会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在这个时代里,浮躁之气日盛,大腕就是在这样的空气中产生的,他们也许能敏锐的发现机会,但又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一败涂地。精神病院里那些夸夸奇谈者,曾经是地产大亨、证券投资天才、网络经济的精英,他们曾经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而最后只有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时服用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
大腕是谁?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欲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们心中不安的躁动。
Ⅱ 有话好好说专业影评
以拍摄乡土题材影片而蜚声国际的张艺谋,97年出人意表地推出了这部都市喜剧。相对于张导此前和其后的片子赢得的喝彩和知名度,我们不得不承认该片遭到了冷落,而且是来自双方面的:就观众来说,很可能只是把它当作笑料、噱头堆砌而成的普通搞笑片来欣赏;就评论界来说,很可能觉察到了该片的出色,但要一五一十地论说其意蕴,又有些无从谈起的迷惘。就这样,在张艺谋的众多作品中,《有话好好说》仿佛落入了公众的盲点。
事实上片名已经为我们昭示了,生成片中诸多戏剧冲突的源头乃是“对话的失败”。几乎每一段剧情都以“对话的失败”为前提来展开,片中的人物也都在对这种失败有所认识的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来自主地加以挽回,于是在众人争相努力扭转败局的情况下,故事情节呈现出汽车刹车失灵般的“失控”局面,朝着片中任何人物都意想不到的方向奔去。在计划落空、正经的努力付之东流之后,还不得不承受继之而来的荒唐结局,正是片中人物的这种基本处境的荒谬,唤起了巨大的滑稽感,造就了本片的“笑”果。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营造方式可谓颇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述平的出色编剧。同时,所有的荒谬又是在全然现实的环境中、以现实的材料打造出来的,这种创作上的机智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对某个实例加以解剖,也许更容易看清这种营造喜剧效果的特殊机制,不妨就拿影片开初的几出戏来说吧。我们从一开始就见识了赵小帅(姜文饰)的死缠滥打和安红的寸步不让,公车上两人的一番理论教我们明白了,嘴皮子上已经论不出谁是谁非。于是一个躲,一个追。安红为摆脱纠缠,硬是不把新住址告诉对方。小帅大致摸清了地儿,开始施展喊话战术。被喊了两天后,安红想以发生一次性关系的极端方式来做个了断。就在两人的好事即将玉成之际,楼下传来了新一轮的爱情诗喊话。看到这里,刚刚紧张起来的气氛一下子散了,观众都绷不住乐了起来。这种计划外的局面失控一再重演。接下来安红派她的新男朋友刘德龙找赵小帅“好好谈谈”,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街头斗殴。安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心怀歉疚,在接下来的交往当中发现了赵小帅优秀的一面,而赵小帅却被电脑的主人张秋生(李保田饰)缠上了,刘德龙为此差点赔上一只手。先是拉出一段无法通过正当方式解决的矛盾作铺垫,然后矛盾双方煞费心思地寻求出路,结果都在理性的支配下失手将情节推入了滑稽荒唐的境地。这便是该片的“秘密配方”之一。
另一个秘密配方倒是传统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间离效应”。为说明间离效应在本片中的运用,不妨先来对照说说王家卫导演的突出风格。在王家卫的都市片中,总有大量配乐穿插其间,对此,张艺谋曾十分赞赏地谈到,当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处响起时,马上就能将观众的某种情绪唤起,营造出十足的氛围。可以说,为了将片中人物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给观众,配乐在王家卫那里很好地发挥了作用。而在《有话好好说》里,配乐所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制造间离效应,一再将观众从对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观众时刻保持对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观察,从而更好地对荒诞的形成、累积和爆发进行见证,使观众在情感相对游离于故事进程的状态下开怀大笑。
在赵小帅第一次到夜总会追砍刘德龙的那场戏中,小帅失其所踪,手持菜刀冲进一间间练歌房、健身房,每个房间里轰鸣的音乐也喷涌而出,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内容都是情和爱)的片断连缀在了一起,一并响起的还有小姐们的尖叫、赵小帅的踹门声,画面上赵小帅颇为生猛地冲进冲出,一种荒诞的意味无言地传达给了观众。这一段相当鲜明地表明了本片的立意:在给出一个喜剧故事的同时,以质朴的、民俗性的“俗”作为参照,揭露都市人当下生存状态中华而不实的成分,以喜剧形式完成对都市生活的文化批判。片中两个涂脂抹粉的老太太哼哼呀呀地演唱“十八岁的哥哥”,还有即将行凶的赵小帅跟东北大姐合唱“姑娘十八一朵花”,无一不是体现着导演这方面的用心。
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迎来了最终的一场大戏。所有的枝节问题都汇总到了喜洋洋餐馆,张秋生和赵小帅约了刘德龙前来商谈,打算和平地解决此前发生的所有纠纷。餐桌上张秋生发现小帅不改初衷,还是打算“一刀拿下”,张心寒之余,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在这出长达几十分钟的戏里,人物几乎没进行任何活动,只是坐在餐桌旁喝酒吃菜,全靠出色的大型对白,将剧情推向炽烈的高潮。这一整套大型对白向我们表明,由于个人修养、身份、立场的不同,“有话好好说”往往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话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化的交际活动,并不象张秋生这位忠厚的知识分子想象的那么单纯,“有理走遍天下”也只是自以为有理者一厢情愿的说法罢了。
除了葛优、赵本山、李琦的客串,以及张艺谋本人在片中的露脸,为影片增色添彩的还有毫不含糊的摄影(有力地表达了人物浮躁、动荡的心态)、人物的化妆造型(小帅满头是伤和张秋生发狂后的装扮,令人叫绝)、深沉酣畅的配乐(当然不是指用于制造间离效用的那些段子)、几段北京琴书(既提示了人物性格,又凸显了地域特色,本身就是绝佳的创意),上述所有因素糅合到一起,使得本片与“通俗”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尽管故事情节是老少咸宜、大众喜闻乐见的。
最后,在赵小帅一刀拿下的计划落空之际,让我们来重温一下片中警察同志的台词,端正一下心态,为“有话好好说”的礼貌作风打打气,“以后不管出什么事儿,都要依靠组织依靠法律,不能随便舞刀弄枪的,有话好好说嘛,不能胡来”
Ⅲ 大腕观后感
很多看过影片的人都会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个国际级大导演泰勒,很明显,这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假定。一位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即将死在中国,还是个外国人,其“腕”之“大”确实可观,他的葬礼必定有看头,这是个好故事的开头;何况葬礼又是委托了一个脑子活份的普通中国人在中国来操办,这怎么会不热闹呢?刚开场不多久,我们就明白,好戏要开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后半段扮演了一个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热衷于思考、发现和创造,并且非常宽容和博爱。他既不对尤优的不义感到惋惜,也不对即将贴在自己尸体上的商标感到愤慨;而是静静地站在幕后发现着有趣的东西,即一出闹剧所能达到的极限和闹剧中不同人的反映,这些都有益于激发他的灵感。所以他“按兵不动”,任凭事态发展得不可收拾。作为补偿,他后来用自己的钱偿还了尤优他们拖欠的巨额欠款,救出了医院中装疯的尤优。影片结尾处,仿佛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助理变成了尤优的情人。
泰勒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并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戏还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号”,她的饰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关芝琳,拥有大量影迷的这位美女才是这部影片的视觉亮点,也是故事很多情节和情感连接的关键。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她漂亮能干,做事讲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对泰勒有着崇拜和忠诚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欢尤优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这两个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并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看似独立的她,对泰勒和尤优的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有个标志,叫“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饰演的尤优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能将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们熟知大腕。他总是用最质朴的方法去解释困扰别人的问题,比如给露茜讲解“什么是境界”,给泰勒讲“自己才是悲剧”。他的成功之处在于那种不露痕迹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着智慧,在于让你相信你也拥有智慧的能力,尤优这个人物依旧是个普通人,当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我们总会期待能发生什么奇迹。
有人说从表演上讲,英达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诨的功夫确属一流,虽然只是个配角,戏份却不逊于葛优,使自己没有丝毫被冷落的感觉。
观者对演员的褒贬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对冯小刚的导演水准,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喜剧是有难度的,然而冯小刚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规律,他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就充满着荒诞的情节和人,就用拍正剧的方式去拍讽刺喜剧,使喜剧更可乐,讽刺更尖锐。对傅彪那场戏的处理就明显体现了这种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诉的伴奏下,“彪哥”对着那个尸体模型真的动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余,为补钙产品大作广告,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和触目惊心的哀悼。冯小刚在喜剧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冯氏的黑色幽默成为其作品鲜明的个人标记。冯小刚的另一优点就是紧跟流行文化,他的话题和故事里那些场景、音乐、色彩、服装都是最新的,这一点反映出他敏锐的商业意识。商业化道路为影片的传播提供实质的保证,这些年来他拍商业电影连续在票房成绩优异,据悉,平日发行工作特别慎重的新疆电影发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购买了该片一轮放映的拷贝。冯小刚这次的突破还在于他致力于拍给全世界看的中国电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视觉效果,加上内地-香港-好莱坞的演员阵容,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尝试。谈到泰勒的扮演者萨瑟兰时说:“论在国内,看电影的全奔葛优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给我们片子能带来国际性影响的,还得是萨瑟兰,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说冯小刚是“大腕”,恐怕没有人反对。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还远远不止这些。路易王说:“根据泰勒先生生前的愿望,我们将为他老人家举行一个节目丰富多彩,形式类似春节晚会、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同时又有点象赈灾义演一样的葬礼。”这个葬礼如果真的办成,要比春节晚会好看。这些年来,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大腕们,在《大腕》里都能找到点他们的踪迹。王小柱设计的葬礼场景脱胎于张艺谋在太庙导演的《图兰朵》,并声称要请张艺谋或陈凯歌来导演;让牛群冯巩用相声来念悼词;让臧天朔演唱《朋友》来煽情;让雪村站在灵车上唱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电视里教厨艺的刘艺伟成了葬礼广告招商会的拍卖人;吉米成了“搜狗网”的经理;三宝作曲,王菲来演唱的主题曲《白痴》。观众缘颇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类,卖假矿泉水的黑社会老大也算个“腕”,要借大腕的葬礼做假广告;某影视集团的张总手腕一甩赞助这次葬礼一大比钱,条件是让他的电视剧《潘金莲》的女演员成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点不傻,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在争夺葬礼的直播权。葬礼本身也成了个媒体。这是一次媒体的狂欢。
没有媒体就没有大腕,而媒体并不是终结。媒体的背后是那些拿着钱的人,他们懂得在当今的社会,有了说话的权利就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着高额回报的广告宣传契机。我们可以看到,宝马汽车、报喜鸟西服、娃哈哈矿泉水等等产品的变体广告。它们与大腕们是共生的关系。大腕往往和钱有关。
谈到钱,不妨说说这部影片的投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投资300万美金,这比冯小刚以往摄制的所有电影的投资额相加的得数还要高。然而这比钱对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投资的影片来说,却是最小的一部,还不够“大制作”的零头,即便如此,哥伦比亚的总裁三次亲自来中国视察影片的运作和拍摄情况,对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们,因为他们不仅看到钱,更注重“占有”。事实证明这次投资不但盈利颇丰,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尤优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给医生们讲了个故事,把医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层楼长了”,这个情节的设计妙就妙在,它告诉我们,大家谁也别说谁傻,都一样,沉不住气而去耍小聪明的人,早晚会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在这个时代里,浮躁之气日盛,大腕就是在这样的空气中产生的,他们也许能敏锐的发现机会,但又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一败涂地。精神病院里那些夸夸奇谈者,曾经是地产大亨、证券投资天才、网络经济的精英,他们曾经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而最后只有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时服用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
大腕是谁?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欲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们心中不安的躁动。
Ⅳ 谁能帮我写一篇影评 关于大腕的
在布鲁塞尔的时候我时常打车,比利时的出租车基本是清一色的奔驰,坐上去相当有感觉,因为在北京,在上海,坐的出租车都是富康和桑塔纳,所以在比利时打车容易让我产生一种很牛逼的感觉,回到国内以后,尽量不坐夏利,因为夏利长的难看,里面也狭窄,坐进去的感觉就不太牛逼。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够牛逼,这两天我在琢磨自己,琢磨出一些自己的心理历程:看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片子,觉得自己很牛逼。见了一些别人见不到的事情,觉得自己很牛逼。甚至是跟某某导演吃顿饭,顿时也觉得自己品位高尚了,可以提高嗓门说说话,甚至可以俯瞰谁谁谁了。也就是说,我以前经常用来形容一些人的“装蛋”这个词,现在可以安装在我自己的脑袋上。其实呢,自己还是一个既非圣贤也非大腕的普通人,生活中和别人一样活着,一样吃饭,一样排泄,甚至一样的好色,可一不留神产生一种自我膨胀的感觉,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这件事情就有点象《大腕》里的英达,见一个国外的代表,接一个与大腕有关的业务,弄成领导人接见外宾,千里之外必有恶仗要打,风云变幻也都在掌握之中,这就是一种让自己产生牛逼感觉的好方法。冯小刚的胆子很是不小,戏彷的这个腕是咱们这里最大的腕,这种放之四海而皆知的讽刺形象让我大开了眼界。中国人人都上得了台面,人人也都会摆个谱,指点一下面前的山水,话语横飞眼神生动,可就是说的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冯小刚在影片中的这一笔是我没想到的,特别的来劲。
石康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弄剧本了,我相当的怀疑其中关于电影《末代皇帝》的台词和关于贝托鲁奇以及什么艺术什么电影之类的台词就是他捣鼓出来的,冯小刚这次找他合作编剧不是一个好选择,石康是个在纯粹与流氓之间相当徘徊的人(不过我很喜欢这个作家),跟冯小刚一向以人民娱乐为己任的风格不相匹配,这就造成全片风格上的磕磕绊绊,而不象前几部贺岁片那样一气呵成,而至于剪切,不用多说,当然是极为无趣,可是不知道冯小刚送给电影院的拷贝是个什么版本,好几处跳的莫名其妙。
不过说回到《大腕》这个片名,这一次我真没看出冯小刚有多少为普通人拍戏的成分,葛优虽然演的是个普通电影工作者,可干的事情都是能让自己产生牛逼感的事情,比如给大腕办丧事,说是不要钱也不要名声,可终究是一种对大腕对以北京文化圈为代表的权势阶层的朝拜,而冯小刚这一次也将所有能提取出来的象征大腕或者牛逼的元素统统摆到了观众的面前,香车美女笔记本电脑加上片中的“大师导演”,片中的角色个个都能产生神仙般的拔升感,跟艺术家合作可能就觉得自己挺象个艺术家了,跟资本家站到一起也可以让自己觉得家境从小就挺富足,更不用说坐在电影院里看《大腕》的普通观众,看完以后就觉得:我靠,我生活在一个这么牛逼的时代啊。结果出了电影院,该骑自行车还骑自行车回家,该回去做饭还得回去做饭,生活照样继续,失恋的照样失恋,电影在这一刻就产生了幻灭感。
不过我必须说,我们得时常保持这样的幻灭感,这个时代里诱惑与欲望对于我们心灵的渗透与腐蚀不是心智可以阻挡的,这一点我前两天就刚有过体会,保持自醒与自省也无法阻挡的渗透,相当的可怕。
冯小刚虽然想为市场拍片子,想让老百姓乐一乐,可还是扩大也加深了权势与民众之间的鸿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现在无论是做艺术电影的导演,还是冯小刚,都在继续把虚妄的牛逼感输送给它们的受众,前一种观众以看艺术电影而认为自己很牛逼,后一种则把电影中牛逼的符号当成追寻的目标。
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各位,我们都想成为大腕,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破除这样的心态的可能在我们未来的日子里将会越来越难得。所以我建议各位每天清晨起来先弄清楚自己是否仍然活着,如果弄清楚,那你就先高兴高兴,如果你接下来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很牛逼的人或者是脑子里气象万千,那么你就扇自己两耳光,再接下来你终于弄明白了自己是一个正活在空气里的普通人,那么太好了,你有纯洁的梦想,有美好的感情,有过正常的性生活的机会,同时你应该大喊万岁,因为这一刻,你正难得的处于清醒的状态,而这一辈子,你将越来越少有清醒的机会。
Ⅳ 《全城戒备》这部电影大腕众多,评价最后还理想吗
《全城戒备》这部电影出自陈木胜导演之手,动作戏上的高质量是他的标签,早年间他的《天若有情》、《精武门》、《雪山飞狐》、《洪熙官》等等作品都被奉为香港动作戏的经典。
那么你对这部电视剧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或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Ⅵ 求一篇关于电影《大腕》中尤优或者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物分析。
葛优扮演的尤优可以说是中国小市民阶层智慧和道德的总体体现。
首先,版他爱财,但是取权之有道。通过许多桥段的对白可以看出,人物的这个特点。比如他和LUCY讨论境界的那个片段。充分的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理解,以及相关的对社会的反讽。最后拿走LUCY的20美金的时候,显得很从容淡定。
其次就是在“大意”上的明理。这里说的“大意”主要是指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对待自己认为的大事的处理上,显得很明大理。处理盗版DVD的桥段可以看出。
剧本和导演的主要意图是从一个善良的,有小聪明的小市民身上表现出一种让大家觉得亲近和温暖的目的,从影片的结果上看,导演达到了这个目的。
作为一档贺岁片,足够的理由去欣赏了。
Ⅶ 求一份完整的赤道评价,剧情解析。
在香港电影中,警匪片一直是一种独立于众多电影类型的成熟存在!但到目前为止,警匪片的中众多可塑造的内容已经被挖掘殆尽,另一方则是警匪片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品质状态。如果想要实现突破,着实的需要实力。
另外,因为参演《赤道》的演员众多,不得不以多线条并进的手法来铺开故事,整个故事线就稍显凌乱了一些。但整体来说,《赤道》还算是瑕不盖瑜的动作大戏,最亮点的地方是凸显了很宏伟的世界观,场面恢弘。
Ⅷ 求一篇电影《大腕》的影评,主要从文本内容和营销推广两个角度分析,字数在800字以上,谢谢
消费文化的困局,解构与重建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喜剧片不同,《大腕》中蕴涵了与其形式几不相称的大命题。即对所存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部分的反动。在其中蕴涵的独特思考使该片有了卓然的气质。
泰勒无疑是导演本人理想化的自况(现实中却以尤优的面目出现,借用一句话,冯小刚对泰勒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对尤优是“个人层面上的认同”)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而存在。
开头所表现的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从事者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面对“陈腐的过去”,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找不到颠覆的武器。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在片中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其实尤优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代表。集下岗,没钱,离婚,惟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普遍特征于一身。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自然,无法指望处于基本匮乏中的“大多数”给予在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然而他所面临的外界现状逼迫他必须作出超越,否则就会被更加无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随即导演在泰勒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导演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至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负面一并发挥到极至,以取得一种无比荒诞的效果,从而换取变革的出路。(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无比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但是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话语痕迹。说明导演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的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三无(无聊,无趣,无望)闹剧。
有一个细节成为本片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随后泰勒/精神人开始好转,发现,或者正可以说是导演了接下来的变化。
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因此,“葬礼”更象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于没有知识分子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现实意义下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底线状态的道义为标准。泰勒对此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象做实验一样,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开展疗治。
由此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无处不在的广告品牌,被改编的严肃文化符号....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当然,这样拍本身是为了抖包袱)。尤优在不停地为自己与社会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精神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在叙事上实在突兀,所以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象征(尽管这象征也太明显了一点),即世界的疯狂底色。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论,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恰恰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成为直接的现实观照。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副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但它出现在了疯子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然而,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他反抗的目的即为能让这种消费主义创作继续下去。同时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一些本质的东西。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颠覆性的革命。所以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尤优对精神病院医生---主流的代表的调侃,和他为电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结尾。因为救赎已经完成,所以心甘情愿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皇帝在继续喝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被恢复,一切还是那个“三无”的老样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为此感到烦恼。这结尾无形中流露出导演的悲观情绪。
相对于片中表现的文化整体上的浮躁和肤浅,里面的小人物有时会流露出和他们身份不相称的严肃态度和真诚的使命感。王小柱的“会见国际人士”的正式,尤优维护泰勒尊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导演对这些“小人物”能拥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礼是场喜剧,而生活是场悲剧,这就是冯小刚要告诉我们的。
Ⅸ 电影大腕的影评,-主题是什么,镜头景别色彩代表什么,
要被删了吧
Ⅹ 电影《大腕》的观后感
看了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