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杨绛观后感

杨绛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21 12:27:09

㈠ 《杨绛纪录片》观后感150个字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 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㈡ 求《杨绛散文》的读后感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由此,我对杨绛待人的宽厚也很佩服,让我读来最不爽的就是那个大小姐,(顺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儿)她不断欺负顺姐,最后却没有得到报应,还得到落实政策,飞到国外去了,这看似不符合中国故事的特色——坏人都遭报应,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实则想表明还有许多正义认为的倒虚张,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不管怎样,顺姐由一个无知朴实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变成了一个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还没有放弃人生,并称这是自由恋爱,大小姐欺负她,她也不反抗,只是尽力避开,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杨绛的很多散文我还看不明白,但我对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许在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才能从文字之间走进这个奇女子的心灵。

㈢ 我眼中的杨绛读后感

书一抹眷念,不为抒发什么,只为在浅色的流年里,学会淡泊自持,待到青丝缀满霜华,若还有暖意,便是时光赐予的明媚,一如杨绛先生一家。

“心如澄镜笔风雨”便是对钱钟书先生一家最好的写照。黄永玉曾在《比我还老的老头》一书中写道:“我去钟书家时,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每人拿了一本书,就坐在那里看。我是真不愿意在他家,他们太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即使到了晚年,在丈夫、女儿都去世的情况下,杨绛先生也仍然淡泊自持,潜心学问,不争名夺利,离群索居,寻求心中独立。

在世俗的滔滔江水之中,他们依然守着那小小的一隅,点一盏藤草灯,品一杯香茗,不用倾轧排挤,随波逐流,只是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她善良。她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善良的人。他对“老王”以精神上及物质上的极大帮助,仍然积极乐观,这不就是她精神的可贵之处?
她将自己的那份儿献给他人,似乎全世界都是他的亲人。她用善良拥抱他人,让人们处处能感受到温暖。
她勤奋。少年时她发奋读书,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舍弃了海外留学的机会。
她不忘学习和读书。每天打扫完厕所,她就坐在边上看看书,亦或是在菜园忙活完后写写书。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
想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杨绛依然能做到这样,我们不是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吗?
杨绛,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又坚强的人物,她的精神便是我们最好的动力!

㈣ 杨绛 《风》读后感

写作思路: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正文:

昨晚我和妈妈一起坐在楼顶读杨绛《风》、吹风、谈风。《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晚上的风是南面吹来,特别凉爽,风有时大。有时小。聊了许久开始和爸妈一起关好窗户,搬桌椅各种东西到屋里。

收拾东西之前听妈妈讲台风的注意事项,这次的台风名叫:“山竹",我非常兴奋又非常的害怕,但又期待着台风的到来,我可是从小到大,都没见过12级台风。回到床上我想象着台风的厉害,想象着能够把树连根拔起的大风是多么可怕!在妈妈的陪伴下,我睡了……

看风。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雨,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躲台风,马路上几乎无人无车。狂风把街上的垃圾吹上了天空,我们美丽的城市就这样被损坏了,心中特别难过这讨厌的台风。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别人家楼顶的铁皮像一块块布一样飘着,可见这风的力量太强了,一块又一块的铁皮从楼顶吹走。

新闻里说:“有一些车子吹翻了,有一些树吹断了,广告牌全部吹到了地上,有一些树横在了路上,有些砸到了车,商场里的东西全卖光了,学校也停学了,工厂也停工了,家里的水也停了,交通也停运了,全部都停了,风,损坏了我们美丽的城市。

听风。现在全世界人都好像在躲今天的台风,台风在外面呼呼地响,我在房间里写作业,窗外的风声,警车声,救护车声让人害怕,最怕有人出事,现场肯定是惨不忍睹啊。

我的感想:风有好有坏,好的是春风一吹,吹醒了细流的小河和欢快的鱼儿,吹出了绿油油的大地,吹红了桃花,吹绿了草地上和路边美丽的大树,吹开了五颜六色的花儿。

坏的是:吹断了树木,吹翻了我们的车子,还把路边的广告牌吹下来砸到了人,还把我们美丽的城市损坏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把家把自己保护好,面对困难、自然灾害,我们要勇敢、要坚强。

㈤ 《杨绛纪录片》观后感150个字。

人不到一定来阶段,是自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㈥ 杨绛语录读后感600字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㈦ 钱钟书和杨绛观后感

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其实我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他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虽宝贝,却不如
男儿重要。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而钱钟书家呢,他两个弟弟,婚姻都由父亲做
主,职业也由父亲选择。
钱钟书的父亲认为这个儿子的大毛病,是孩子气,没正经。他准会为他娶一房严肃的媳妇,经常管制,这个儿子可成模范丈夫;他生性憨厚,也必是慈祥的父亲。

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他的痴
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个钱钟书成了他父亲一辈子担心的儿子,而我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
但是在日寇侵华,钱家整个大家庭挤居上海时,我们夫妇在钱家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使我这“洋盘媳妇”赢得我公公称赞“安贫乐道”;而他问我婆婆,他身后她愿跟谁同住,答:“季康。”这是我婆婆给我的莫大荣誉,值得我吹个大牛啊!

1938年回国,因日寇侵华,苏州、无锡都已沦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我做过各种工作: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兼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师,为阔小姐补
习功课,还是喜剧、散文及短篇小说作者等等。但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
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
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实话实说,我不仅对钱钟书个人,我对全世界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㈧ 杨绛传记 读后感 600字 谢谢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㈨ 杨绛读书之妙观后感500字

柔软,所以妈妈手捧康乃馨眼含幸福的泪花,而我也被妈妈的感动而感动……
评价:我专想,每一个同学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属的,因为 “每人一颗脑袋”.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善于用自己的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作文中总是让自己思想努力贴近公共思维——面对母亲的爱,要感恩,而且必需要感恩,这就是公共思维.因此,一有“感恩”类的作文题目时,大家就纷纷表达“意志相同的公共声音”,作文的价值取向“千文一面”.这种让“公共思维”取代“个人思想”的作文主题构想方法,让许多同学的作文失去了思想的独特性,很难写出思想独到一面,脱颖而出的好作文.《母亲节不言感恩》这篇作文却将思想的角度“偏离”了公共思维的范围,大家都言“感恩”,“我”却独言“不感恩”.“我”将“恩情”视为“应该”,但“应该”之后要买一束鲜花献给妈妈,是传递亲情,用这样的笔调表达出来的“个性思想”,让人眼前一亮,新鲜合常理.作文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真作文——优秀作文的要素之一就是“求

㈩ 杨绛传读后感400字

《杨绛传》读后感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