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爱之篇章影评

爱之篇章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21 15:54:49

Ⅰ 哈利波特电影影评

今天晚上去电影院看了哈六。看完以后感触很多。很欣赏自己的残忍,最后邓布利多死的时候,尽管内心有很大的震撼,但是却没有哭出来,只是觉得这样一个“压抑”的结尾非常适合哈七的发展。

回来以后看到吧友们对哈六的意见褒贬不一,甚至有的都说出一些过激语言。其实,大家没有必要为了这事而伤和气。有人对导演不满,对电影不满。其实大家可以这样想。“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原著是西方人,导演、编剧都是外国人。英国的JK罗琳用她高超的想象力写出了这一小说巨著,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凭借出色的特技手法,拍出了哈六。应该说整部电影都是由西方人的思想,西方人的理念来拍(除了电影里面斯拉格霍恩Party上的中国灯笼)。因此,我觉得大家审视这一部电影,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从西方人的观念着手,并不是只注重剧情,偏重剧情,整部电影就会显得很水。

其实个人觉得本片的亮点有很多,有好多吧友认为本片删掉太多的情节,诸如德思礼一家、霍格沃茨的激战、凤凰挽歌等。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入手,去发现一些微妙的“修改”。

我在看电影前,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哈六的信息。到了真正观看的时候,发现那些“信息”其实都是冰山一角。

【镜头一】开篇就有麻瓜咖啡店的女孩子问哈利:“哈利是谁?”并且向哈利质疑《预言家日报》上照片会动的事情。哈利的回答女孩子关于哈利是谁的问题:“他谁也不是。”
其实这一点就有所反映:哈利自己并不认为他就是所谓的“救世之星”。这只是后文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这个情节也反映出了罗琳“人人皆英雄”的观念。因此,尽管这个情节原著中没有,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镜头还是有意义的。

【镜头二】接下去就是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拜访斯拉格霍恩的“房子”。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虽然微小,但是反映出许多作者、导演的思想。
首先从小角度入手,(我说的话可能有点格式化)邓布利多和 斯拉格霍恩 在 斯拉格霍恩所谓的“房子”里面的对话就有一些有意义的语句。我记得一点。
①邓布利多(指着被斯拉格霍恩伪装得很混乱的房子)说:“那我们最好帮他们修复好。”②邓布利多从洗手间里出来:“这本杂志(麻瓜杂志)能给我吗?我很喜欢这种款式的毛衣。”
台词我记得不太清楚,大致是这样)
这些对话,仅从电影角度来看,是增加搞笑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或者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的人来说,细心的人就能发现:巫师喜欢麻瓜的东西。这点能反映出邓布利多亲近麻瓜,属于保护麻瓜的一类人。因此有人认为这些镜头是所谓的“无聊”,可是事实上它们却有一些作用。

【镜头三】有吧友认为关于魂器记忆的三个片段太粗略。其实我认为这样已经达到了效果。
① 邓布利多去孤儿院看望少年伏地魔时,导演已经概明了重点:汤姆里德尔是一个有超能力的孩子。
② 斯拉格霍恩拒绝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尽管这段记忆被篡改了),导演又点明:斯拉格霍恩在逃避,为后来哈利在海格的小屋与斯拉格霍恩的交流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③ 斯拉格霍恩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情,导演已经通过青年伏地魔的语言、神态阐明:汤姆里德尔制造了许多魂器。

综上所述,这三段记忆所要表达的意向以及作用已经很完善了,已经达到了预想效果。但是据吧友们的想法,这些记忆应该更加具体一些。事实上如果记忆部分加重描写,说的多了的话。会影响整个电影的结构。这部电影的主要色调就是灰黑色,给人一些阴郁的感觉。因此如果在回忆部分加重描写。就会极大地加重了这一情调。因此,导演在“回忆”一块的处理,在我个人看来,已经尽善尽美了。

【镜头四】我想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项就是邓布利多死后的一些情节。
其实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听说了葬礼被删一事。那时我也觉得很不可理喻。因为在原著里,《白色坟墓》和《凤凰挽歌》两章是全书的重点。罗琳在写这两章的时候一定费了很多心思。所以,我在期待哈六的时候一直都期待着邓布利多华丽的葬礼。
但是正如传言所说,这一段真的被删掉了。可是我个人认为。在整部影片的讲述上,通过全校师生用魔杖驱逐黑魔标记一情节,已经完成了电影感情的表达(感觉一事非常难说,我想看过哈六的人在这个片段的时候一定会有些感触,具体我就不说了)。其实这是一个伏笔,一个非常大的伏笔。看完全套“哈利波特”的人一定记得哈七最后的《霍格沃茨大反攻》。这个篇章其实就通过刻画人们群起而攻之的团结来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事实。也达到了罗琳的写作意图——团结起来,就没有驱散不走的黑暗。而这一情节正是通过了大家团结驱散黑魔标记,来暗示最后大反击时候大家的团结。因此,我觉得与其花大钱去拍葬礼(听说拍葬礼很费钱的),还不如用这个镜头描写好,这样一来既符合了电影的发展公式,也有了一个更深远的意义。

【镜头五】本人认为最有伏笔的镜头——斯内普在天文塔地板下对哈利的一个“不要讲话”的手势。
其实我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要用拍手叫绝了。暂且不说这个镜头,在电影后篇——食死徒们离开霍格沃茨的时候,哈利对着斯内普大喊:“你这懦夫!”,而斯内普回击:“别叫我懦夫!”这一情节,在原著里就是点睛之笔。在电影里面,这一镜头当然是电影的最好收尾。然而斯内普在天文塔对哈利的那个手势,其经典就经典在于它已经亮明斯内普不是一个懦夫。大家应该察觉到,斯内普在和哈利做完手势后才上楼加入了食死徒。这也提前说明了其实斯内普一直在暗暗地保护哈利。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大部分人看到斯内普用魔杖指着哈利时都会想:斯内普会杀了哈利。正是由于斯内普行为的巨大反差。也使这个镜头成了本片的一个亮点。

最后再说一些吧,有好多吧友都认为本片的情节上有一些不足之处。其实我个人觉得已经不错了。有人觉得“记忆”一块不够重点,魁地奇比赛都没看到哈利抓住了金色飞贼,德思礼家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邓布利多的葬礼没了,闪闪、多比、克利切、格里莫广场什么的全都被cut了。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就像吧友们说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电影是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大家要知道,电影里面“记忆”片段一里,孤儿院门口50年前的英国老轿车是剧组非常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制作一个简单的魔法效果也是非常不易的,制作一个闪闪、多比更是要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家要学会知足啊,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又话说有好多吧友对哈六的特效不满意。比如魁地奇比赛看似草草了事,少了许多次要角色的登场亮相。但是我们看的电影名字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而不是一场纯粹的魁地奇比赛,不是来看演员阵容,更不是为了原著的情节而看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有改动。而电影的伟大之处便是在于敢于适当地改编原著,导演们懂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增添一些什么,在哪些地方需要删减一些什么。这才是电影的看点。设想,要是所有的情节都照搬原著,那么看电影还有什么乐趣呢?如果哈六完完全全就像原著写的,德思里一家的窘样啦,魁地奇的惊险啦,邓布利多的葬礼怎么怎么催泪啦。请问你还会期待哈七吗?我想大家都不会吧,无非就是哈利千辛万苦摧毁了六个魂器,最后一个他自己被伏地魔自己干掉,然后伏地魔又被他自己傻掉了。这样所谓“华丽”的电影,事实上它的主题是干瘪的,精华早已被原著吸干了。一般阵容太华丽的电影,比如《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阵容上是出奇的华丽,但是在主题上就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我们看哈利波特,喜欢看电脑特技出的奇妙魔法,但是请记住,罗琳写哈利波特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用魔法伎俩唬大家,她是为了给大家阐述道理。而某些道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看电影,何必为了电影情节争个面红耳赤呢?这些本身就是为了消遣嘛。况且,电影还要考虑到从没看过原著和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的人。导演要确保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不能让他们看了一头雾水,因此我认为电影已经达到了这一效果。大家都是看过原著的铁杆哈迷,如果拍出来的电影我们都得花点时间去消化,那么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岂不是在看天书了?

所以我认为,从意义、手法等来评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电影。人各有所好,大家也没必要去为好与不好争论了,电影拍好已经既成事实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坦然接受吧。

Ⅱ 莫扎特传影评

天才可以是混蛋 但不得不尊重才华~ 在上帝面前 他选择了最不应该的人成为天才 所以回这只是平庸的人的答看法~ 给了我赞美上帝的欲望却不给我赞美上帝的才华 这是我的嫉妒愤怒~ 摸扎特转 以一个最了解他 最能欣赏他的 同时又是最恨他的人以主角 正是我们所有普通人面对天才时的心理 即赞叹上帝的造物 又自暴自弃 各种心理的矛盾 使得他打败摸扎特 同时也承认了自己的平庸~ 天才在俗人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Ⅲ 《爱的教育》分那几部分哪几种爱篇章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爱的教育》讲述了小学生恩利科的故事,那么小学毕业后的恩利科怎样了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续爱的教育》叙述中学生恩利科因体弱休学后,跟随舅舅父到乡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严格的要法语使恩利科在自然环境中体味到不同于社会人情的另一种更为宽阔博大的爱令他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认识到对人格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从舅父赠给恩利科的原稿中,我们能体会到独特的洁净与平和,同时书中像诗一般细腻优美的文字,包含着生命之爱的激情,及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续爱的教育》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多年畅销不衰,并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了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续爱的教育》给我们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典范。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长,他有诗人般细腻优美的语言、哲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力、生物学家那样渊博的知识、绅士般的风度与品格。他把恩利...

Ⅳ 繁星春水关于母爱的篇章外加点评

冰心在《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这种母爱的颂歌,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颂扬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精彩片段】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枣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点评】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这首小诗对这双重内涵都有所体现。它们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Ⅳ 求一篇记录片的影评2500字。谁帮帮我呀,

记录片〈圆明园〉影评

深夜看了《圆明园》两遍,确实被金铁木导演那帮优秀的节目组所导出如此惊艳完美,华丽的视听盛宴所折服。最开始得知央视将上映拍摄立时长达5年之久的大型记录片《圆明园》时,心中就充满了期待和困惑,把圆明园如此一个巨大的历史题材作为拍摄主体,面对今天早以残破的圆明园遗址,要回朔几百年沧桑的历史,并借此展现大清帝国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要用一种怎样的手法去表现,这如果没有高超的拍摄技术和独具匠心的视角是很容易落入俗套的。但是当我观看完这部恢弘的记录片后,的确感觉它的画面语言是如此精致和深刻,使我置身于一个诗画与史诗相结合的境界,正如宣传片所说是一个华美的史诗电影。令人震撼,令人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更加激起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我想,这是除了电视语言,其他表达形式所不能比及的。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争,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有谁会知道?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有谁会知道?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在观看《圆明园》的同时,所能深刻感受到的!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
《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
《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
《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圆明园》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我们也可以通过《圆明园》的拍摄手法上,借鉴到许多东西。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语言都是与当今最前沿的高新科技相结合。《圆明园》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钟,并且第一次创作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艺术氛围。[比如祖孙三代牡丹园相聚,大水坊的建造工程,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胜景等]高清晰数字技术,数字中间片技术,这正是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差别,如何给观众营造强大的视觉冲击,看记录片也能达到如此的刺激和震撼!
历时五年完成的《圆明园》主现人物是外国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他参加了圆明园的最初建设,除此之外,圆明园的主要人物还由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四位皇帝。英法联军统帅和另外两位传教士。
“圆明园作为剧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其思想性之深刻,创作风格之独特,表现手法的创新都是其他同类体裁影片所不能。首先,其思想性之深刻,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用勤劳与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篇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瑰宝,圆明园便是其中的典范。然而在我们自豪和与以上成就之余,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教训,又从一个侧面告诫世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圆明园的兴衰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苦难历史。康乾盛世的繁华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惨烈告诉我们,只有自强才能维系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唯有自醒才能屹立于时代的颠峰。其次其创作风格的独特,细细品味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惊世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凛凛进制。除此之外影片还大量运用了国外先进的三维数字拍摄手法。在废墟的基础上用电脑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其图片的逼真与气势宏大都是空前的。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在听觉上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综上所述,正是在画面与三维技术的作用下,才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上演的如此触目惊心。在与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的同时,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唯有自醒与自强才是强国之路。再次,其表现手法的创新,该片的表现手法集故事片和记录片为一体,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本片分别叙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圆明园所倾注的心血与投入的热情,并以这条线为主,与其后记录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心痛之余,留给人们深刻的反思空间。”--------引自“评电影记录片〈圆明园〉”
记录片也可以这么拍的,对于我们初部步入电视行业的大一学生来说,我认为我们在接受和学习许多专有名词和新知识的同时,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思想意识的转变,不要以为拍记录片就只是单纯的实景画面加旁白配音,不要首先犯了主题先行的错误。要尽可能用画面语言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主题思想。这就需要从摄影,灯光,布景,动画,声音,演员各个方面都要很用心的去做才行。用前言的高科技和内在的灵魂去做,记录片也可以拍摄的真实而生动。比起其他形式的电影,也更容易与观众达成共鸣。从而达到我们拍摄记录片的初衷。
在影片最后,以写实的几组静止长镜头拍摄圆明园废墟中屹立的几根残破的大理石石柱作为影片结尾,并配以解说词“但很多属于圆明园的历史遗物,至今仍然下落不明”寓意深刻,令人深刻觉悟。
总之,圆明园是一部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巨献,它的成功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后带给我们以思考,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许就是影片给予我们最大的深刻警示吧!因此让我们永远记住圆明园,这个集智慧于屈辱一体的历史文化瑰宝,他的艺术价值与历史社会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永恒,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

转自李铢沁
广播电视系电编9班

Ⅵ 爱之篇章主题曲歌词

歌名:爱的主题曲
作词:六翼天使
作曲:飙歌阿宝
演唱:飙歌阿宝

....

自从遇见你的那内天起,

你就刻容在我的心海里,

生命开始有了活力,

呼吸增添了幸福的动力.;

你走近了我,

我走近了你,

那是心灵的汇聚爱的意义;

那一句我爱你,

把你的情传递,

那一句我想你,

让我感到爱的甜蜜;

时间流逝的脚步,

像那首动人的旋律,

就是我,

就是你,

谱写的爱的主题曲!
爱的主题曲]
[ar:童安格]
词:童安格曲:保罗.莫里哀
你像一首旋律流过心田
月光透过窗前唱着思念
我的爱
是否你也期待这份情怀
浪漫的心走在今夜
梦里的你能否听见
就这样不知不觉
走进了你的世界
别让我走得太遥远
留下这美丽的诺言
在你的身边
拨动我爱你的心弦
永远永远
爱你永远

Ⅶ 写一篇爱国主义电影的影评(700~800字)

建国大业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起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曾经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可以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意义: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后来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不过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写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不过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应该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不过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起,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Ⅷ 《面纱》的影评

1、虽然以娜奥米·沃茨为首的演员阵容奉献了精彩的表演,但《面纱》依然散发出一种优雅的冷酷。影片对毛姆1925年描写中国的小说进行了一次明信片式的改编。(《纽约邮报》评)

2、《面纱》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同时继承了以往那些伟大影片的优良制作传统,影片取得的成就必将载入影史。(《纽约观察家》评)

3、《面纱》提升了毛姆原著小说的境界,把拘谨的高尚转化成了真诚的激情。(《洛杉矶周报》评)



(8)爱之篇章影评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费恩在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

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当费恩发现时,他羞恨交加。为了报复,也为了重整自己的生活,费恩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沃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

吉蒂则开始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住持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并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沃特和吉蒂终于可以互相敞开心扉,但就在他们日渐亲密的同时,沃特染上了霍乱。沃特的生死决定了他们新近迸发出来的激情能否转化为永恒的爱情。

Ⅸ 戏梦巴黎的影评,觉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却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戏梦巴黎》讲述: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饰)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饰)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饰)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学运开始后大学停课,三个年轻人因无所事事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游戏进行当中,伊莎贝拉知晓马休对她有意思,联合雷奥要求马休与她做爱。

自此,由于父母出门度假,三人开始了如伊甸园般的日子,马休也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有不伦恋情,三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学运,似乎与他们无关 。



(9)爱之篇章影评扩展阅读:

要结合电影当时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使到今天,我们很难去客观的评价这场运动,因为1968年到现在还不算太久,解读的角度很多,或许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导演贝托鲁奇对这场运动的一种看法。

伊莎贝拉和雷奥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法国的年轻人,而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则是美国文化为主的新文化。

当新的文化到来时,法国的年轻人受到巨大的冲击。法国一直给人一种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对着新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另一面也显现出来,即偏执、幼稚、柔弱、理想主义的一面。

他们对性、对Pop文化、摇滚等等文化体现出的态度,很像是一个新接触这些东西的人会体现出的态度,即对认定的正确的事物、观点要追求极致,不考虑代价,不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甚至会把道德踩在脚底。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为他们太理想主义。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在他们伊甸园般的小屋子里过着快乐而且疯狂的日子,外面的游行仿佛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当他们房间的“窗户”被游行者的抛掷物打碎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的,此时就算他们再想不问世事也不行了。他们面对冲进他们生活的游行,必须要有所抉择,或是如姐弟一样加入,或是如马休一样转身离开,但就是不能假装这些不存在。

Ⅹ 电影莫扎特影评

天堂来的乐声 ——《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PS,很久之前下载的影评,具体作者是谁忘记了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