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看蒋勋观后感

看蒋勋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23 13:53:15

❶ 蒋勋说唐诗第二讲赏析读后感

澹然空复水对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制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❷ 蒋勋美学之图腾的读后感

蒋勋的《品味四讲》,港台版书名为《天地有大美》。我更喜欢《天地有大美》这个书名。蒋勋在序言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的句子,我很喜欢,常常引用,,就移来做了书名。庄子谈美,很少以艺术举例,反而是从大自然、从一般生活中去发现美。

我是从今年6月份才知道美学大师蒋勋的,是听“改变自己”辉哥的语音才知道的。当时,上网搜了蒋勋的文章,看了《美是一种信仰,忙是心灵死亡》这篇文章,被蒋勋“生活美学”的理念吸引,如获至宝。开始看蒋勋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当买了蒋勋的《品味四讲》,《生活十讲》,《孤独六讲》。封面很淡雅,我也很喜欢。我小心翼翼得打开封面,排版也是很简朴的风格。这套书我如获珍宝,留着慢慢地看,即使每天只看一页,也会让自己浮躁得心平静下来。
看完了蒋勋的《品味四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美的觉醒。之前我是一个活得很粗糙的女子。很少关注生活中的美学。

自从知道了蒋勋,知道了生活美学。感觉自己是被开光了,意识里的美开始觉醒。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学,并且写了一系列生活美学的文章。恍然回首,发现,自己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也会给生活创造美。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

美的觉醒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旦开始觉醒,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让自己沉浸在美的环境中。开始忍受不了不美的状态。

读蒋勋的文字,总是想读得慢一些,细细得品味,怕读得太快,把他的文字一下子都读完了,就像有一块很漂亮的橡皮,总是不怎么舍得用,想慢慢的一点点使用。

蒋勋的生活美学,给我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一些改变。我会开始刻意慢下来,看看风景,等等自己的灵魂。忙是心灵死亡,多么深刻的警醒,我一定会牢记在心。

❸ 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很难有今天这样的冲动,让我为一篇文章去写一篇读后感了,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说实话,我是坐在卫生间里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上的《我们需要出走》,读到题目还没来得及往下看就让我联想了很多:我想到了天边的青海湖,想去看看那里的蓝天是不是还是那么的湛蓝;我想到了南边村庄上的那口水塘,我想去看看夏天里的那群小鱼是不是还是那样自在地游泳,我想到了歙县的深渡,我要从那里出发,沿着新安江,穿过桐江和富春江,抵达钱塘江,看看两岸的连山和汹涌的潮水,我要边走边画,边走边拍。。。。。。然而,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需要考勤,需要工资,需要随时听候老板的召唤,真的是身不由己。所以正是这种无法行走,才让我们如此的渴望——我们需要行走。 而作者似乎比我理性的多,他说:“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感度,创作力也难以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想这应该算是我们对需要行走的理由的最完美的补充吧。 作者在欧洲读书期间,专注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他:“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作者说还没有。老师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正是这个怀疑,让作者有了一个很重的背包和很长的旅程。相比之下,我自然自惭形愧,我没有遇到让我如此行走的一个如此充足的理由。 作者拿柳永打比方,说他当初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确实古人要比我们逍遥的多,嵇康的放浪形骸,王子猷的 雪夜访戴。可是、可是 “今天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读后感《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我有一位书坛的朋友,他叫阎安,每次想到他,都很羡慕他,无论是翻阅他博客里那些行走的照片,还是在我家面对着他,我都感觉到他活的很从容,他总是那样背个大包,握个相机,不停地行走,走到天南海北。到一站,也没有什么企图和私念,就是会会朋友,喝喝酒。离开我这里的时候,我问他,下一站去哪,他说还不知道。是的,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行走,要有行走的动机。 前不久去了趟越南,在去之前,我对越南真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朋友还调戏我说:“你带一箱黄球鞋去,就可以到那换一堆老婆回来。”言下之意,就是说那边很穷很穷。去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然。越南人不但富有,而且有良好的教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作者说“人不可能不主观,在旅游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最好的旅游。” 当下,我们活的都很僵化,甚至很庸俗。我们的生活其实一直就很丰富,比馆子的半径要大的多,然而我们还“坚持”每天下馆子,每天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每天开着车子不断地烧油。所以我很感激作者的提醒,我需要每天去叩问自己:“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行道树上小鸟的叽喳?” 恕我高攀,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和作者的许多共鸣,也读到了来自我本身的自信,我读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原,也读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自此,我还不知道作者是哪方贤达高士,但我要感谢他,他的名字叫蒋勋。
〔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爆破西湖》蒋勋的读后感

不好意思,没有读过这本书。

❺ 如何评价蒋勋和他的书

先简单介绍下我所了解的蒋勋。台湾人,美学家,同性恋者。我想大多数不是搞美学搞艺术的人认识到了解到蒋勋都是缘起「 蒋勋细说红楼」吧。「 细说红楼」有音频版的和文字版的。音频版的我来回听了两遍有余,想来总计也有160X2个小时了。(细说红楼每一章分两回讲,每回大约70多分钟,共讲了前八十回)有些章节更是不厌其烦的听,比如二十七回黛玉葬花的那一章。《红楼梦》文本我自己读过两遍。但是,听蒋先生的细说红楼,我才发现真正开始读懂红楼梦。
很喜欢他把大观园比喻成一个青春王国,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小说。感觉大陆的学者总是把红楼梦定位成很艰深,很高不可攀的一本书。很不好。蒋先生把黛玉,宝玉,宝钗,那些青春年少的心理讲解的很赞很棒,娓娓道来。可能是因为台湾和大陆的区别,台湾人的视角解读总是能给大陆人带来很新奇很独特的感觉,就像知乎上yolfilm的回答一样,常常能给我角度另类的感觉。「 细说红楼」是蒋先生在台湾给一些中年妇女开的讲座,好像断断续续讲了四年的样子,才把八十回讲完。值得一提的是,蒋勋的声音也很赞啊,很有磁性。用的背景音乐《山野幽居》也很合气氛。他经常把黛玉,宝玉比作那些台湾的国中生(相当于我们的中学生),以此来阐述他们的心理。还有一点,蒋勋解读红楼极注重文本,跟其他的很多学者注重考究,史料不同。如果喜欢红楼梦,我觉得一定要听听或者看看蒋勋细说红楼。具体蒋勋眼中的红楼是怎样的,我就不细表了。大凡好的小说,都是让读者感知人生的。黛玉和宝钗是宝玉人生选择的两难,也是我们人生的两难,宝钗是儒家的,是入世的。黛玉是代表老庄的,是道家的,是出世的。那也许人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反复。
除了细说红楼,其他作品还有《孤独六讲》《汉子是书法之美》《天地有大美》等。也很棒。其中孤独六中的情欲孤独,暴力孤独两章讲的很妙。

❻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800字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

《蒋勋的卢浮宫》内容简介:作者蒋勋在巴黎求学期间,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去只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他也曾在巴黎做导游,这使他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参观是多么奢侈和幸福。一次他正在讲解维纳斯雕像,一位老太太问他:“这是谁的老婆!”他无法回答,从此他就想如何让这位老太太了解“美”和“美的历史”。《蒋勋的卢浮宫》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你在卢浮?游览得更“悠闲”一些,可以使美术门外汉窥到美的门径。他先从卢浮宫的建筑史讲起,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波斯开始,带我们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告诉我们应该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的各个段落的什么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赞叹。

蒋勋的卢浮宫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蒋勋的文字常是淡淡的,读起来的感觉却很受用。比如此书的序言,他就以一位台湾老妈妈的疑问作引,提出关于美学本身以及美学教育的思考,有趣并且真诚。其实我们身边的人也许也曾发生类似的疑问,那?我们大概只是嗤笑一声,没有用心多想一点。蒋勋关于美学的书家里已有几本了,文字各有侧重。这本要轻松许多,完全可以作为卢浮宫的导游手册,作为去巴黎之前的功课先温习一番。书中文字图片都印刷精美,看内容定是五星的评价。不过为避免误导其他读者,也谈一点她的小缺点:封页太软,不挺括,容易起皱褶。我的书在网购来的时候就这样有了一道不深的折痕。虽然看起来不受影响,在手里把玩的时候就不太舒服了,心里总想着“不完美,不完美啊”~~

蒋勋的卢浮宫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蒋勋名气非常大,我买了他好几本书,但都比较平常,只能算是一般的大众审美通识读物。唯有《美的沉思》算的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❼ 对蒋勋老师讲的 最后的晚餐 的感想

提到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就算是不懂画的人,肯定也会提起《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幅最知名的作品,在大家的眼中这两幅作品完全可以当做是 达芬奇的代表作,是他艺术成就的体现。而且这两幅作品本身就充满神秘,多少年以来人们都试图揭开这两幅作品身上神秘的面纱。
达芬奇和他 的作品一直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就连曾经轰动一时的悬念迭起、惊心动魄的电影《达芬奇的密码》,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通过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 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来推进故事的发展的。然而近日美学大师蒋勋自己破解达芬奇的密码,在他看来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最失败的作品,而闻名世界的作品 《蒙娜丽莎的微笑》则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幅画。
据蒋勋解析,《最后的晚餐》是一个舞台,十三个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饭用餐,根本不合理。五百年来这幅画成为人类试图解开谜语的主题,这是达芬奇最成功, 也是最失败的作品。全世界科学及艺术的精英都在努力保存及修复这件杰作,大家最关注的似乎不再是这幅画而是他对生命创作的动力。如同他许许多多未曾完成的 手稿,他的飞行器,他的降落伞,他的潜水船,他的理想城市的规划等等。
在蒋勋看来这是达芬奇的成功,也是《最后的晚餐》的失败。而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蒋勋看来达芬奇使她以不变应万变地端庄坐着,使她无可奈何地笑着成为一副世界上最寂寞的画,好像达芬奇早已预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谬,而世人对“她”的美,也始终似懂非懂。
华商记者 赵媛

❽ 看完这段话,你对蒋勋有怎样的评价、

一个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的人,一个对美有深切感受的人

❾ 蒋勋的花与蝴蝶观后感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在这花的海洋里,我们大家欢聚一起,共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蝶儿翩翩,花香荡漾,到处都是花的笑脸,到处都是蝶儿们的欢快舞姿。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人蝶共舞的欢乐时光吧。

❿ 蒋勋《时光》读后感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平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