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居观后感
1. 求贾谊故居观后感 最好多几篇~
没看过啊,听名称很有历史感。路过回答。
2. 急求,贾谊故居观后感(积极一点的)多谢!!!
发潭州(时自潭之衡)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贾谊这个旷世才子,纵有雄心千尺,才情万丈,却始终是时运不济,最后悒郁而终,死的时候才30多岁而已。从洛阳走出来,短暂的生命旅途却也在长沙停留过三年之久的光阴,于是长沙至今仍存贾谊故居。
太平街上,一排商铺中,突然有一线空缺,沿路进去好几米深,蓦然就是一道长长的门墙,刻意髹成的深灰色,不知是为了彰显岁月的沉重,还是贾才子命途的坎坷,就这么毫无掩饰的横在了视线中,挡住了一切窥探的目光。正中有一牌匾,上书“贾太傅故宅”几个大字。没有读破万卷书,所以对于贾谊,向来也是只闻其名,具体他做过什么写过什么,似乎却没有深刻的印象,就算特地来到贾谊故居看看,也多半只是为了打发一个晴朗的下午而已。
这一个平凡的时刻,遥想当年墙内大院深处那个失意的主人,不由轻叹谁也说不清楚命运,谁也无法透过时间之墙看到将来的前途或者遭遇。不论我们自恃拥有什么,年轻、美貌、金钱、地位或其他,最终都无法参透命运这两个写起来简单至极的字。长沙的大多所谓古迹,几乎都在战乱中毁于一旦,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文夕大火,更是将一座古城烧成了焦土一片,什么都不曾留下,再辉煌再悠久的历史,都在熊熊大火中化作了休止的符号,而现今看到的,莫不是今人揣摩着古人的心思重新做的念记而已,比起从前或许更先进,又或许是大不如,因着没了比较,怎样的揣想都不过分,只是知道,很多事物是不会再度重现的,一如时间不会重新轮回。再世的恍然,始终是无力的牵强。很多都是我们所不能抗拒的,比如战乱,比如天灾,比如其他,甚至就不过是午后的一场雷阵雨,也可以淋得人从头到脚湿漉漉。
进入大门,左边有著名的太傅井,说来苍凉,大火唯一不能抹去的痕迹也只有这千年古井。好奇地攀住围栏,吃力地向里弯腰探身下去,想看看那井里有什么。井是双眼的形式,两口并排着的水井同样大小,同样浑圆,昏昏的视线什么都看不清楚,依稀仿佛有星点水反射的亮而已。千年之后,平静的双眼井在阴暗的围栏之后,不再泛起昔日的波。无波的古井是否在暗示着什么呢?这么想来未免太主观了,笑一笑,继续游览。
大门右边有两块碑,说明介绍是历代重修贾谊故居留下的,用来纪念屈原和贾谊。一转就扯上了屈原,那是因为贾谊被贬长沙时曾经过汨罗江边屈原投江的去处,所以写下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在内室的墙上都用书法作品展示着这一著作。陈列室可看可不看,对于熟悉贾谊的人而言,简直就可以忽略,而那些对贾谊没兴趣的人,更没什么必要看了,都是极其简单的介绍,包括他的主要作品主要思想,非常简练,外加一些恶心的政治吹捧,仅此而已。政治是个好玩的东西,触角延伸到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落,驱使着人做出一些明知贻笑大方的事情,古迹名胜中更是随处可见,见多也就学会视而不见了。
还是沿着左边向里走吧,那一线的墙上,把历代名人吊贾谊或者写到贾谊的诗,由本地很多著名的当代书法家书写出来,一幅一幅的挂在墙上。平心而论,这是贾谊故居里最值得一看的东西,那些书法作品,结合着诗词一路看过来,大多感时伤怀着贾谊的际遇,其中最悲的莫过于杜甫的《发潭洲》了。一句“回首一伤神”就把千古的慨叹尽于一语中。
生命只是一个巨大的棋局,置身其中,除了被消灭或者胜利,否则怎样都无法退出,而想要留到最后看到结局,只有自己小心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不要被提前出局。可是,支撑到了最后又能如何?历史终将清盘,一切都会重新来过,这一盘的棋局不再,而生命也不再重复,都会逝去都会失去。从头至尾,我们或者昂扬或者消沉或者积极或者颓废,一场生命的历程,看起来缤纷繁复,在世也不过几十上百年而已,匆匆而过的,其实类比于那稍瞬即逝的昙花也不为过。“天空中不曾留下我的痕迹,我已飞过”——大多人的一生努力钻营也莫过于此。秦皇汉武威风成功,战绩彪炳,而今甚至不知坟冢何方,他们的宫殿更是灰飞烟灭,而贾谊一区区不得志的文人,居然也至少还有我在这许多年后想起而来到他曾客居的地方回望。一时或者一世,千年抑或万代,究竟又能怎样区别怎样比较怎样对待呢?古人想不到今天,而今人也无法想象昔年。
习惯上似乎多把长沙的贾谊故居叫做“贾太傅祠”,想来也是,并不是出生地或者终老的处所,不过是在一生中曾经客居的某处而已,而当时正好是长沙王太傅,所以这么称来倒是最合适的。秋草堂前,寥落的斜阳透过一侧的芭蕉树,把余晖投射在一侧墙壁上,绿绒绒的青草仿佛不知王孙已去,还是那么绿的无忧无虑,按照天主教的说法,草木是没有觉魂的,所以它们不会懂得世事的沧桑,只会一岁一枯荣。人有生魂有觉魂,那又如何?还不是数十年来一度枯荣起落而已?
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少年来多少代人,都在不同的时空看着同样的风花雪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然后都是不变的日生月落。贾太傅因才高一时,名动千古的不过是数篇文字,流传至今,有人知,也有更多的人一无所知。
究竟,一生又一世,人在追求什么?
3. 贾谊故居的贾谊其人
贾谊(别名长沙抄傅),洛阳人,十八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无出其右。撰《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家政治的方略,极为汉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因权臣不容,改任长沙王太傅。太傅是当时长沙国两个重要高官之一,另一个是丞相,马王堆二号墓墓主 侯利苍曾担任此职多年。贾谊与 侯家族有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
在长沙,贾谊撰《吊屈原赋》、《 鸟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后人称其为“贾长沙”,故宅被誉为长沙最古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贾谊后又任汉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撰《治安策》,他提出的治国方法被二千多年来封建皇帝奉为经典,他制定的削藩的方案,被汉武帝采纳后,彻底解除了困扰中央集权的诸侯王割据的威胁,其国防、民本、农本和教育思想,在现代仍闪烁着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