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影评
① 杨澜访谈录观后感200字
前段时间,我读了
《
杨澜访谈录》一书,此书以社会各界精彩人
物,精彩话题为特色的访谈类书籍,
它关注人的性格和独到见解,以
历史的深度与文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揭示
“
历史背后的
历史
”
,更在对过去的反思中透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
人的故事,最能引起人的共鸣,人的故事,最能丰富人的内涵。
《杨澜访谈录》
带你走入那些个性鲜明的心灵世界,
描述了社会各界
精英在平谈生活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阅读本书,
使我掌握许多
精髓,深有感触。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
我不但为访谈中各种人物事迹感动,
更为
作者杨澜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畏追求而感动。
我觉得这是敬业责任
的根本,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
光环的背后原来都是汗水和
泪水。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做事,才会敬业,才能对工作有责任感,
才能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
做为一名交管总站工作人
员,
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了事业的辉煌夯实坚实基础的前辈们,
我们要
感谢那些带领单位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领导者们,
我们要感谢那些奋
斗在第一线为事业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同事们。
对此,
我们要学会每
天提醒自己,为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机遇,为能遇到这样的领导、
同事
而感恩。
读了这本书后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一定要成为一个懂得踏
实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者。
单位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我们只
有把责任装在心里,学会承担,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做到无愧于心,
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地工作态度,朝着自己的目标去不断的努力。
责
任在肩,身体力行,我们都要懂敬业、
负责任,成为单位最需要的优
秀工作者。
② 我的作业啊,书评,影评,访谈录,高分高分!!!
这是我写的影评,你看可以不?
印象.《撞车》
生活中看似彼此的陌路人,在这一个时刻无意像两条线瞬间交汇;素未谋面的司机因为《撞车》而争吵、相识;一部略带伤感的反映美国社会现实的影片;一部基调阴暗,但手法别具一格,像一位老者,低吟那尽在不言中的曲调,让人看完之后很难释怀的影片。
不能不说这是一部我到目前为止看过叙事手法最特别的电影:连续分散的几组镜头,娓娓道出了美国或者只是单纯洛杉矶的各种社会层面的人,上层阶级的代表白人夫妇,黑人青年为代表的罪犯社会底层,怀着美国梦的国外移民,好莱坞导演,臭名昭著的警官.....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本片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即使是亚当.桑德勒,也是主人公,当然却不是唯一的主角。
开篇以一启撞车事故开始,然后分别倒叙上述人物的故事,白人夫妇的凯迪拉克轿车被两位黑人青年所抢,警官侮辱了好莱坞导演的妻子,亚洲移民艰难的生活,一位黑人工匠遭到白人夫妇的歧视和怀疑,美国社会的零零总总在的布鲁斯音乐中展开,像一首首伤感的曲子,在诉说着每个人的艰辛。而这其中以黑人——可能是在美国社会中最被人歧视的有色人种,被白人贴上了罪犯、丑陋、邪恶的标签,不免令人有些心酸。难道马丁路德金的死没有唤起人性中潜在的良知?!
而那位警官坚持从着火即将爆炸的汽车中救出导演妻子,不能不说是他对他过去的搭档说犯下罪行的一种救赎;而最终他却错杀了那个即将悔过自新黑人青年,也是对现实理想化的一种极冷的嘲讽;当那个美国的亚洲移民拿着那支枪对准了那个未将他门修好且欠他钱的黑人的时候,他肯定没有想到,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会用自己的天真无邪来未他父亲挡住那致命一枪,而他也没有想到,在他即将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时候,伟大的造物主会用他那上堂的子弹竟然是发令枪所用的来阻止他无奈造成的疯狂;当那个白人妇女在意外受伤之后,她绝对不会想到,在她孤独无助的时候来及时帮助她,竟会是她家的移民的仆人,却非她平时社交中的富贵“朋友”;黑人青年最后在良心的指引下,没有将那些非法的亚洲移民作为他赚大钱的工具,而是将他们妥善安置,可能是对他内心过去罪过的一种补偿吧。
影片又在一起撞车事故中结束,在那个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中国移民和一个美国人在汽车追尾之后的争吵中结束。也许这就是美国,一个融入了大量外来元素的国度,甚至一个半句英语都无法说出口的人,也可以融入的大熔炉;也许这就是美国,一个并非绝对天堂的国度,一个可以让他的阴暗面足以让人感伤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出,一个布鲁斯音乐和说唱歌词大行其道的国度。
或许撞车仅仅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撞车在于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在于彼此平行的你,或者我彼此在不经意之间的交汇,所产生的火花。
③ 电视访谈类节目观后感怎么写
偶然电视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对李连杰的采访。相信不少人挺喜欢看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正如该栏目没完没了的宣传的那样,主持人习惯质疑,质疑已经成了该栏目的一个典型的风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访李连杰节目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李连杰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例如对李连杰一基金计划和在上海的2亿人民币的豪宅的质疑,对一基金计划推动过程中捐赠人士金额不对外公布的质疑、对李连杰一边拍着武打电影一边说宣扬非暴力思想的质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档节目是觉得很爽很过瘾的,觉得一解观众心中块垒,我知道的是看节目的过程当中我的感觉是不爽,相当的不爽,不是因为李连杰,而是因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连杰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质疑后,我突然觉得主持人的问题显得有点愚蠢、白痴,尤其是通过李连杰的不断的诚恳的善意的微笑着的作答、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作答、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作答,你会发觉主持人的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质疑几乎都是多余、问的问题几乎丝毫没有意义。当然,这个感觉不排除受到李连杰的回答问题时候的从容、坦诚的态度影响或感染。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不觉得我是受到了李连杰的现场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尽管他是职业演员,还要说明的是我不否认主持人的部分质疑是有效的或者说机智的、可取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从主持人和李连杰的一个问一个答的表面现象来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沟通,一个尚且踏步在名利场、挣扎在名利场,为了完成好一期节目,尽可能的提高所谓的收视率;一个是已经洞穿了世事的无常、可以达观的笑对一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设计自己的后半生人生蓝图,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是在被动的生活,一个是在主动的生活。因为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再通过电视这个媒体展示给社会大众的时候,双方的魅力高下立判。试想,经常吃一样东西会不会腻歪?那么作为观众经常看这种三段式的质疑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而作为主持这样的节目的人会不会腻歪?如果会,那么有无革新的可能?或者质疑的过程当中有所革新?不要显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质疑,但是在质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据采访的对象有所变通?此刻你采访的是一个一心向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带微笑,不厌其烦的给你做解释,甚至透过他起先的回答甚至录制节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经可以知道对方是一个对生活持有什么样态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问他一个两个问题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结果,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随着你的发问的推进,随着采访对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传递的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回答,在观众的眼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贬值了。当然,如果你采访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你质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观众不会腻歪!问题题是这次的采访对象不是十恶不赦的家伙。普通的人在选择沟通和交流对象的时候都尽可能的希望双方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交流会变得简单甚至简洁甚至变成了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的问题,而不是不厌其烦的重复解释一个雷同的人生态度。与其这样劳心费神的解释过来解释过去,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那就是对牛弹琴嘛,还不如参加这样的《面对面》栏目。事实上,李连杰就是李连杰,他没有显得不耐烦,他很认真的老老实实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个质疑,他也一定要参加这样的节目,重点不在于澄清一些个人是非,而在于可以借助这个央视的媒体大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一基金计划和和平主义理念,甚至间接的教化世人。我们知道,主持人是在执行一项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说习惯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进的质疑式的发问已经成为他身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标签,这个标签也算是所在栏目的一个标签和特征,并且要靠这个明晃晃的有别于他人的标签和特征来生存来养大家糊大口。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绝对不是一个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问题是对李连杰的采访确实又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因为写这个东西,在网络搜索了“王志,他习惯质疑”,还真有所发现,据说他曾采访金庸老先生,也是质疑的了不得。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侠小说的巨匠,在华人圈子里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的作家,个人也觉得对这样的人物也采用质疑式的采访是严重不当的。也许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该接受这样的采访,中央电视台还有其他类似的访谈节目啊,那些节目参加参加估计效果会好的多,也不会因为质疑风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观众大倒胃口。其实,在写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的时候,我原来是没有答案的,此刻写了金庸老先生的这一个段落之后,我突然觉得也许问题出在了《面对面》这个栏目的定位上,它不应该以“质疑”来定位,更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做宣传,做一个有特色的节目并没有错,但是是什么样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虑,如果你非要把这个特色就定位为“质疑”,那么,个人以为,至少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栏目组的人有义务慎重的选择一下,不要为了做一个节目而做节目,到最后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结果……嘿嘿……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该栏目代表的是社会大众的喉舌,那么主持人是在代表观众质疑,所以也许把身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个群体的化身更准确些。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对面》栏目的观众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电视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们大家的组合体,他是你我的替身,这样的话也许在某几期节目中我们眼中的王志会显得不太白痴,相反会显得可爱也说不定。前天晚上看了一点点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主题好像是医患关系,其中提到了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反作用,事实上,现下的媒体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断章取义,滥用标题,甚至歪曲事实等丑恶的行径屡见不鲜。这个话题不说了。说另外一个。如果拿央视的采访类节目和凤凰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我个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央视的节目太烂,过于呆板。如果拿央视的娱乐类的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还是同样的感觉。当然,如果从财力、权力的角度看,也许央视一点都不烂。因此我想郑重的向关乎国人脸面大事的央视求个情,求您多点创新精神吧,先人们早就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不然还真的等死啊?
④ 尼克松访华纪录片的观后感
本来我对尼克松访华就很感兴趣,这段历史给我一种很大的神秘感。看到最后一集,尼克松登上回国飞机的一刻,我都感到依依不舍了;不舍的是,这样一部历史选材(重要任务的回忆录、影片、照片)、人物访谈、主持人旁述都做得非常好的纪录片,就要结束了。
看后,最深印象的是周恩来。引述节目里的一段对话:
(在登上回国的飞机后)
尼克松夫人:“周恩来真伟大。”
尼克松:“的确,他是这个世界上罕见的伟人。”
……
尼克松接着又说:“但是他好像一直活在一个阴影中。他的一切行动都显得小心翼翼,他刻意舞台上的聚光灯落在毛身上。”
这对话,不知道周恩来听到后会作何感想呢?我想,这是因为尼克松没有看到全盛时期的一个毛泽东。但是,周恩来的确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伟人级的领导人,包括他在外交场合中的睿智和国内政治生涯的勤政为民。
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时候还是文革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能够做好迎接“美帝的首领”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奇迹。记得节目里有一幕说道:
尼克松一行到达上海的某一个宾馆,那时候上海是四人帮的大本营。为了做好迎接准备,四人帮命人把宾馆内的大字报什么的都拿掉,说是为了不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破破烂烂的。
这些话竟然出自四人帮口中,不难看出,他们就是一群“伪主义者”,表面上装得对毛的一切如此狂热,暗地里则是见风使驼的人物!当然,文革当中那些“真主义者”,我们是不齿的。
节目里头引用了很多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回忆录的内容,个人觉得摘选得非常合适。还有主持人在节目最后引用的那段对话也够意味深长的了:
周恩来:你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我说,是世界改变了我。
(周无语状,毛担起一根雪茄)
毛:我一直想要戒烟,但是直到现在还是没做到,还说什么改变世界呢?
⑤ 《面对面》的观后感
昨天晚上(4/29)回来,偶然电视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对李连杰的采访。
相信不少人挺喜欢看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正如该栏目没完没了的宣传的那样,主持人习惯质疑,质疑已经成了该栏目的一个典型的风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访李连杰节目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李连杰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例如对李连杰一基金计划和在上海的2亿人民币的豪宅的质疑,对一基金计划推动过程中捐赠人士金额不对外公布的质疑、对李连杰一边拍着武打电影一边说宣扬非暴力思想的质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档节目是觉得很爽很过瘾的,觉得一解观众心中块垒,我知道的是看节目的过程当中我的感觉是不爽,相当的不爽,不是因为李连杰,而是因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连杰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质疑后,我突然觉得主持人的问题显得有点愚蠢、白痴,尤其是通过李连杰的不断的诚恳的善意的微笑着的作答、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作答、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作答,你会发觉主持人的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质疑几乎都是多余、问的问题几乎丝毫没有意义。当然,这个感觉不排除受到李连杰的回答问题时候的从容、坦诚的态度影响或感染。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不觉得我是受到了李连杰的现场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尽管他是职业演员,还要说明的是我不否认主持人的部分质疑是有效的或者说机智的、可取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从主持人和李连杰的一个问一个答的表面现象来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沟通,一个尚且踏步在名利场、挣扎在名利场,为了完成好一期节目,尽可能的提高所谓的收视率;一个是已经洞穿了世事的无常、可以达观的笑对一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设计自己的后半生人生蓝图,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是在被动的生活,一个是在主动的生活。因为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再通过电视这个媒体展示给社会大众的时候,双方的魅力高下立判。
试想,经常吃一样东西会不会腻歪?那么作为观众经常看这种三段式的质疑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而作为主持这样的节目的人会不会腻歪?如果会,那么有无革新的可能?或者质疑的过程当中有所革新?不要显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质疑,但是在质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据采访的对象有所变通?此刻你采访的是一个一心向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带微笑,不厌其烦的给你做解释,甚至透过他起先的回答甚至录制节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经可以知道对方是一个对生活持有什么样态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问他一个两个问题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结果,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随着你的发问的推进,随着采访对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传递的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回答,在观众的眼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贬值了。当然,如果你采访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你质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观众不会腻歪!问题题是这次的采访对象不是十恶不赦的家伙。
普通的人在选择沟通和交流对象的时候都尽可能的希望双方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交流会变得简单甚至简洁甚至变成了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的问题,而不是不厌其烦的重复解释一个雷同的人生态度。与其这样劳心费神的解释过来解释过去,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那就是对牛弹琴嘛,还不如参加这样的《面对面》栏目。
事实上,李连杰就是李连杰,他没有显得不耐烦,他很认真的老老实实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个质疑,他也一定要参加这样的节目,重点不在于澄清一些个人是非,而在于可以借助这个央视的媒体大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一基金计划和和平主义理念,甚至间接的教化世人。
我们知道,主持人是在执行一项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说习惯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进的质疑式的发问已经成为他身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标签,这个标签也算是所在栏目的一个标签和特征,并且要靠这个明晃晃的有别于他人的标签和特征来生存来养大家糊大口。
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绝对不是一个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问题是对李连杰的采访确实又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因为写这个东西,在网络搜索了“王志,他习惯质疑”,还真有所发现,据说他曾采访金庸老先生,也是质疑的了不得。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侠小说的巨匠,在华人圈子里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的作家,个人也觉得对这样的人物也采用质疑式的采访是严重不当的。也许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该接受这样的采访,中央电视台还有其他类似的访谈节目啊,那些节目参加参加估计效果会好的多,也不会因为质疑风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观众大倒胃口。
其实,在写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的时候,我原来是没有答案的,此刻写了金庸老先生的这一个段落之后,我突然觉得也许问题出在了《面对面》这个栏目的定位上,它不应该以“质疑”来定位,更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做宣传,做一个有特色的节目并没有错,但是是什么样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虑,如果你非要把这个特色就定位为“质疑”,那么,个人以为,至少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栏目组的人有义务慎重的选择一下,不要为了做一个节目而做节目,到最后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结果……嘿嘿……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该栏目代表的是社会大众的喉舌,那么主持人是在代表观众质疑,所以也许把身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个群体的化身更准确些。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对面》栏目的观众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电视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们大家的组合体,他是你我的替身,这样的话也许在某几期节目中我们眼中的王志会显得不太白痴,相反会显得可爱也说不定。
前天晚上看了一点点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主题好像是医患关系,其中提到了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反作用,事实上,现下的媒体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断章取义,滥用标题,甚至歪曲事实等丑恶的行径屡见不鲜。这个话题不说了。
说另外一个。
如果拿央视的采访类节目和凤凰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我个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央视的节目太烂,过于呆板。
如果拿央视的娱乐类的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还是同样的感觉。
当然,如果从财力、权力的角度看,也许央视一点都不烂。
因此我想郑重的向关乎国人脸面大事的央视求个情,求您多点创新精神吧,先人们早就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不然还真的等死啊?
⑥ 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
[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终于落下了帷幕,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不知道为什么,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喜欢他们的包装、片花、音乐、配音,听到音乐我会震撼,虽然不是自己的经历,但是看到那一个个镜头闪过,我会感动。十年进取人物之一马云马云说:我不懂计算机,但是我进入了互联网;不懂电脑但我们在做电子商务。我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另类,更多的另类,那我就不是另类。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马云这个名字,这是我第一次"认识"马云先生,第一次知道马云原来长这个样子。看到马云,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普通,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一双板鞋,一条白色休闲裤,一件浅绿色的毛衣,没有任何装饰。也许每一件衣服都价格不菲,但是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一点成功企业家的感觉,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并且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别人都说他是一个另类,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希望有更多的像他一样的另类出现。当被问到:"根据你的经历,哪一条企业管理的经验最适用于经营婚姻?"马云的回答是:第一是乐观,第二是信任。杨澜只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精于选择,长期持有。她还提到,不管是管理企业还是维持婚姻其实欣赏比奖金更重要,苏格拉底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你娶了一个好女人,你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男人,如果你娶了一个坏女人你就会成为哲学家。希望不管是结婚了,还是没有结婚的女人,我们都不要让哪个男人成为哲学家,因为我们自己要做哲学家。十年进取人物之二冯小刚人们介绍冯小刚时说:他是一位从电影的殿堂里走出来的大俗人。冯小刚的出现依然是那么轻松,那么真诚,那么幽默。冯导要回答的问题是:"哥玩的不是电影是什么?姐玩的不是电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冯导的回答是:我玩的是观众。杨澜说:她不是做的电视,做的是媒人。其实他们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电影人,一个是媒体人。但是冯小刚更愿意回答上一个问题,关于婚姻的经营,他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不管是错,还是将错就错,结果就是大家一起错下去了,并且能够幸福的错下去,我觉得这样的婚姻就可以用成功来形容。有时候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纠结为什么,结果就在眼前,以感恩的心去接受就可以了。十年进取人物之三姚明可惜姚明在美国正在准备新一轮的比赛不能来到现场,于是只能电话连线。在我的印象中,姚明总是那么木讷。杨澜只是关心了一下他的伤势如何,重新回到球场的感觉,姚明也只是官方的回答,没有什么让我感受特别的话语。我一直觉得篮球并不是他的梦想,而他只是出于某种责任才走进这个圈子的。有时候我会想,也许退役后的他才会享受真正的生活。总之,祝福这位我们心目中的巨人。十年进取人物之四李连杰李连杰是由于慈善获得了这个奖项。在中国慈善似乎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也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东西,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情,做的好不好呢?我真的不晓得。说起做慈善的缘由,李连杰再次谈到了印尼的海啸,当生命突然变的渺小的时候,金钱、名誉、地位都已经不重要了,只有活着才是唯一的欲望。感恩,感恩所有的人,感恩所有的祖先,感恩人性。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死一线的绝望,才能真正感悟到人性的伟大,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才能读懂生存的意义。李连杰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次被孩子打败是什么时候?李连杰和杨澜是怎么回答的我没有印象了,只知道他们的意思是孩子总会打败父母,是的,我们也是这样希望的。李连杰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在汶川他们盖了一个孤儿院,里面有很多孤儿和老人,有一天他们去回访的时候,有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他有软骨病,他会唱歌唱的很动听,大家都很感动,当慰问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对着镜头说再见,观后感《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而他却对着李连杰说:每一次大人们都说再见,其实都只是在电视机前表示一下而已,李连杰问他你做过多少次这样的事情,他说每一次领导都让我这么说。这时李连杰的眼泪就下流来了,从此,每次去四川的时候,李连杰都会去看他。其实我们都真诚一点,实在一点,感动就会常在。所以多几次被孩子打败,我们社会就进步了。十年进取人物之五韩寒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真的欣赏韩寒的这份真实与自我。他说:其实有时候人的很多英明的决定都是被迫做出来的。就像郑毅说的:人的能力都是被逼出来的。再次看见韩寒,依然是那么放荡形骸,依然是那么洒脱,依然是那么真实的存在。有时候会庆幸自己不是他,有时候也会遗憾,为什么自己不是他。韩寒在浙江正在参加拉力赛,所以也只能电话连线,还好,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我还是很欣慰。杨澜问他:你影响了这么多人,谁影响了你?韩寒说:小时候是父母,长大了,影响他最深的是"天下女人"。韩寒的语言总是这么让人无语,让人震惊。杨澜问他:李敖先生说你应该多读一点书,比如说《资治通鉴》,你怎么回应?韩寒笑了,他说:自己更喜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定义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文化。文化并不是由某些读了一些书的人来定义的。我会看很多的书,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是信息和咨询,以前获得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现在有更多的方式。韩寒还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想知道别人写了什么,我只想知道我该怎么写。每次听他说话,我都会思索很久,其实都是朴实的语言,其实都是普遍的道理,为什么他可以这样说出来,而我却不可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是他,我也不能够成为他。希望韩寒的这一份真诚能够继续保持,我也相信他会这么做的,而且会一直做下去。十年进取人物之六刘伟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没有手的钢琴师。他没有手,但是他赢得了很多的钢琴比赛。也许这就是奇迹,但是谁也不知道奇迹怎么产生的。我们都愿意去创造奇迹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去走奇迹产生的路。最后刘伟说:我们要珍惜当前,去最求未来。我们都一样。也许希望很小,然而再小的希望也能汇聚力量。今年是杨澜走入电视行业第20个年头,今年是《杨澜访谈录》开播的十周年,所以今年是杨澜的2010。知道很多的主持人,也了解过很多的主持人,但是在我心中杨澜依然是最美的主持人。杨澜说当他参加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面试的时候,主考官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你敢穿比基尼"吗?而她的回答是: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如果你出现在裸泳海滩,穿比基尼也太过保守了吧。正是这个回答让她有机会走上电视屏幕。也许我们应该再次说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多人都会说XX是一夜成名,但是我觉得郭德纲说的好:是那一夜你知道的我,但我不是那一夜干这一行的。但是杨澜却说自己是一夜成名的,她说上天掉下来的不是一个馅饼,而是一包种子,只是让你有机会去耕种。看到杨澜经历过的一次次演讲,一次次比赛,一次次演出,一次次盛会,一次次采访。我的心再次震颤,其中震颤的理由有很多,但可以用这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羡慕嫉妒恨…每个人都有脆弱和困惑的时候,但是当走过了,回头再看它们你会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人都是这样成长和成熟的。但我更想说的是:成熟跟年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五百多次采访,有成功也有遗憾,但每一次都是一笔财富。就像《杨澜访谈录》的宗旨一样,在于"记录一个人和关于他的时代"。大家心目中的进取敬一丹:进取就是今天想着明天的事,专门让自己去做那个过去没做过的事儿。欧阳夏丹:就是当你的一份工作,做的很顺手的时候,你会给自己找一些新的难度和挑战。蒋昌建:要前进,同时呢要取得,取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要在成功的当中去获取自己劳动所付出的应有的回报,第二个是要从自己的失败当中吸取更好的前进的经验。张亚东:我的进取就是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陈数:一种始终往前走,一种前进的力量。莫文蔚:永远你都不能是百分百的满意,你都希望下一次,更好,更好一点。高敏:我理解的进取就是要不停的有追求,不停的有梦想朱军:就是不断的超越自我春妮:不安于现状,总觉得没有到头于丹:就是在生活能够平衡的前提下,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天真的,积极的,有创新的生活态度。说了这么多,进取在人们心中无外乎就是:努力、创新、追求梦想、超越、开拓、前进的代名词。是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进取,需要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超越自我。最近一直在看白岩松的书,他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是新闻、国家、社会、民生、以及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一次次的直播,一次次的评论,作为新闻工作者,他应该是幸福的。然而他每一次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总是那么具有深意和感染力,用词又是那么恰到好处。媒体虽然可以为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的疾苦做出努力,但是真正要改变现状,最终还是要自己拯救自己。庆典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思考还在继续。2011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然而我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它。真的希望时间可以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记得2010年的第一天是幸福的,是充实的,同时也是煎熬的。2011年的新年是如此的平静,一切都在一如既往的发生,没有等待,也没有幻想。所以很安详。回望2010,似乎生活太平静了些,没有波澜,也没有辉煌。希望2011,生活可以多一些波折,多一些起伏。这样我才能快一点成长。我渴望新的机遇和挑战…婼熙/文〔听他们说话,我的心会颤抖--《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⑦ 杨澜访谈录:稻盛和夫的观后感300字的作文
杨澜访谈录:稻盛和夫的观后感300字的作文
稻盛和夫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贫寒,在家里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全家靠卖盐、卖肥皂、替人加工纸袋度日。
稻盛和夫的前半生挫折连连,幼时患肺结核,险些丧命,青少年时期,中学、大学、就职考试一路落第,好不容易在县立大学学了“应用化学”,立志从医,进公司时又不得不改行从事“无机化学”。一切仿佛是瞑瞑之中的命运的某种安排,最后成就稻盛和夫事业的就是“无机化学”中的工业陶瓷。
稻盛和夫的商业精神和哲学思想深植于佛教的道德准则,这种思想的本身,就是稻盛和夫所谓的“利他主义”和“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公司的座右铭----“敬天爱人”四个字其实来源于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领袖人物西乡隆盛,也就是稻盛和夫的鹿儿岛老乡。
稻盛:危机感是让一个企业保持年轻的生命力,健全发展的必要因素。不过,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有了丰厚的利润,要让全世界4万多个员工一直保持一种危机感是不太可能的,很容易骄傲自满。我从中国的古典当中学到了一个道理,骄傲自满,失去谦虚的态度就会失去一切的幸福,中国叫做“满招损”,我经常以此告诫我的员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我的公司,KDDI和京瓷还能期待有更大的发展,现在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
对于稻盛和日本经济来说,危机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2002年,“摩根?士丹利”评选的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40家企业当中,美国企业占25家,欧洲占了12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日本只有2家入选,分别是本田和索尼,这是不是说明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呢。稻盛和夫先生认为,90年代的10年是日本失落的10年,不过他相信,在2003年,日本的经济将会有所起色。
⑧ 杨澜访谈录观后感800字
自从脑海中有了杨澜这个人的简单了解后就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喜欢已至于现在到了非常欣赏的地步,无意间看到了她支持的《杨澜访谈录>便迷恋上了.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我知道这是我喜爱的节目.尤其是采访外国名人,像科比菲尔普斯等都很喜欢.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成功背后该付出多少,科比用汗水否定了乔丹对他的评价,而菲尔普斯用努力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自己可以那下8枚金牌的奇迹!记得他曾说过一句话,一天不努力,就会退步俩天.由此可见,越是成功的人越在时刻鞭策着自己.
看了访问赵薇觉得她在也不是从前的"小燕子"了,现在成熟了很多,尤其是她说道村上春树时觉得蛮有道理的,现在的她变的稳重多了,可见现实会教给人很多东西,所以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还有章子怡,以前对她没有了解,只是道听途说,现在对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普通家庭出身的她从小并没有太多的打算,只是一步一步的努力让她一次又一次获得意外,进而成为今天国际影坛上的一支独秀!她说一个不长脑经的人离成功更远!我想她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是一个长脑经的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她们成功的背后着实比别人付出的多的多.不管你的出身有多么的贫寒,不管你的外在因素多么的差劲,只要你肯努力,并一直坚持不懈,成功旧会垂青你!她们带给我很多很多的感触,一言难尽!只知道四年以后要有称心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今天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我相信我有这份苦,也有这份恒心,因为我肩上的责任比别人重!
⑨ 白岩松访谈录观后感
日前.白岩松复获得1997年度十佳“金话筒制一奖荣誉,南飞上海。当他从书店棒回一堆书回到宾馆时.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突袭式”的访谈。笔者:您刚从书城买书回来.那么今天的话题就围绕书。访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总往书店跑呢?白:我觉得这跟生活方式有关,跟做什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