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豆瓣影评
① 桃姐获了多少奖
获奖记录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桃姐》
《桃姐》金马奖 获的最佳导演、男、女主角(22张)许鞍华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桃姐》[3]刘德华 第15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 第15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最佳电影《桃姐》(10.000欧元的奖学金)FICC Jury Award FICC评审团奖 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桃姐》 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 《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华语十佳电影第一名:《桃姐》。
提名奖项
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桃姐》 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提名-陈淑贤《桃姐》 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提名-邝志良/韦淑芬《桃姐》 2012年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叶德娴《桃姐》 2012年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刘德华《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许鞍华《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陈淑贤《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叶德娴《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刘德华《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秦沛《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秦海璐《桃姐》 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提名-邝志良/韦淑芬《桃姐》
电影大事记
1.代表香港地区出战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 2.《桃姐》将于2012年3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② 求专业的<桃姐>影评,1200字,请懂文学编导的网友帮忙
桃姐的菜谱
在进影院看《桃姐》之前,我没来得及吃晚餐,在路边买了一块栗子糕。那糕外层皮太硬,里层的糯香还算没有散尽,然而也只能将就饱腹。影片开场不久,我那未被满足的胃口,即刻被挑逗起来了。
桃姐是香港一位电影制片人Roger家的佣人,影片开头便展示了她的好厨艺。少爷一顿饭,一条硕大的鲜鱼蒸好,一只海蟹悉心解好,蟹肉应是摆在蟹盖内。桃姐并不同桌吃,Roger悠然地夹鱼腹最肥美一块肉,裹上香米饭,兀自吃起来。饭毕,桃姐又送上茶水、切好的水果。Roger仍是满不在乎地享用着。并且他似乎还不满意:“很久没吃牛舌了,下回买些吧!”桃姐却也不怕顶撞少爷,大约是觉得不健康,便说:“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Roger没说话,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要卤的。”
这样几乎见不到“戏”的生活流电影,许鞍华极会操弄细节。譬如这顿饭之前,桃姐在菜市场选食材,与小贩斤斤计较。一个卖蔬菜的铺位老板,看到桃姐远远走过来,便决定戏耍一下这个抠门的老太太,桃姐照往常一样,走进店里买蒜头,她要戴上眼镜,进冷库逐粒去挑,老板恭恭敬敬将桃姐请进冷库,不久桃姐在冷库里喊:“这里怎么这么冻!”原来,老板在桃姐进来前,故意调低了冷库的温度。
这影片开头关于饭食的几笔,老练地描画了一个老佣人一生积攒下的习惯。为了主人家吃上、用上最好的东西,她会计算、极挑剔、万分细致、小心翼翼。最重要的是,她将佣人这份职业看做天职,兢兢业业。少爷Roger的生活妥帖,便是她的大成功。
因这开场的饭菜,我索性将《桃姐》当一部饮食电影看了下去。看到最后,发现也并没有多少曲解。
譬如,Roger想吃的卤水牛舌,桃姐终于还是做了,一只铁锅的特写:下油,搁蒜、姜、八角、大料……然而刚做好,桃姐便中风、住院,随后又进了养老院。Roger工作忙,但一有时间,便去看望桃姐——这便是这部影片所有的故事。但其中与饭食有关的部分,总是叫我动容。
某日,Roger的几位老朋友到家里打牌,一个朋友饿了,便去冰箱翻,桃姐中风前做的卤水牛舌摆在冷冻室内,几人便上锅蒸热,切片,吃得欢。吃着,便忆起他们儿时来Roger家做客,桃姐总要将一道道拿手菜向外端,蛋白蒸蟹、八宝鸭……大家兴奋起来,给正在养老院里打麻将的桃姐打电话,桃姐依次喊出这些年轻人的名字,开心地笑。
而养老院的饭食就差很多,桃姐初来时,像幼儿园小朋友一般与一群老头老太太们排排坐,饭碗里只是蔬菜、肉丝、饭,饱腹而已,色香味无存。桃姐在养老院没了要照顾的主人,自己反而成了被照顾的,她也便忘弃原先的挑剔与计较,坐她旁边的老太太问她饭菜味道如何,她只是说,还可以。叶德娴在这儿将演戏功夫全摆了出来,她于大银幕告诉各位,一个人失魂该如何表演——先前是一个自信而有尊严的老太太,镇定自若,而初入养老院,桃姐看到许多言语怪异、行为神经质的老人,即刻变得战战兢兢,满面的惊慌失措。
Roger的母亲从美国回香港,也来看桃姐,且熬煮了燕窝带去。桃姐此时在养老院的生活已经自如起来,与老人们交了朋友,身体也好了很多。她见到老主人,高兴极了,也谦卑极了,见到那燕窝,更激动得不好意思。不过她喝了一口,便说:“煮这个该放些姜,不然会腥。”Roger的母亲面色稍稍有些难看:“真的腥?”桃姐再喝:“真的腥。”Roger母亲也喝:“不腥啊。”桃姐:“腥。”
这段戏设计得有趣极了,意味也曲折:桃姐在老主人面前,将自己的地位自然地放到最低;然而面对烹调事,绝不放弃自己执拗的精致与挑剔,直接将自己的位置摆到最高,便是老主人,也不愿给面子——做饭做菜,只有自己最好。
这情节,含有桃姐一生的两样坚持:服侍主人,做最好的饭菜。然而这又是一件事:做佣人,便有佣人的样子,便去做最好的佣人。
这佣人的标准是如何呢?桃姐自知身体不行,再不能服侍Roger,而Roger又迟迟不寻媳妇儿,这时她便考虑为少爷寻一个女佣,她在餐馆里给许多应聘者做面试,标准便是她自己。譬如她问:“你知道哪里能买到新鲜的红杉鱼吗?少爷只吃活的海鱼!”
气走这一个,她又噎坏下一个:
“小姐,做饭要用什么锅?”应聘者很诧异:“做饭当然用电饭煲啦!”桃姐:“你难道不知道,瓦锅煮出来的饭才最香吗?”这种保姆,自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每个应聘者都匪夷所思这种仆佣存在的可能性。养老院的护士主任也忍不住笑桃姐:您这是在挑媳妇儿!
然而桃姐自己便是这样精致入微地帮佣下来,做了六十年,直到没气力。
Roger的回报,便是陪伴桃姐走过人生最后的路途。他常带桃姐去濠轩餐厅吃饭,点一条桂花鱼,为桃姐涮好筷子与勺子,并夹了鱼腹最肥美一块肉到桃姐碗里。桃姐会说,鱼不错。然而这哪有她自己做得好!桃姐在老人院的饭食味道不足,便要Roger给自己买豆腐乳,因为“很久没吃了!”Roger学起了桃姐照顾自己的语气:“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当然,终于还是买来,吃饭时,桃姐心满意足地挑一块,抹在饭上,好像这世上便没有更好吃的东西。
桃姐病最重时,身体不能独撑,Roger推她到公园散步,已经要在轮椅上为她绑上两道安全带。突然,从来不愿向主人要东西的老太太,变了不懂事的小女孩,拼命向Roger喊:“我要吃烧鹅濑粉!要吃烧鹅濑粉!”喊了许多声,大约神智已不清醒了,Roger不知如何是好,他听见这呼喊时神情极苦痛,好像自己生命里最重的东西随之而去了。
影片结尾,桃姐去世。信主的Roger一家为她办葬礼,Roger对亲友表达了对桃姐的感谢与爱,他说,有桃姐在他家,是神的恩赐。这就好像是饭前祈祷,那食物丰美,那水甘甜,而桃姐是这丰美与甘甜的主人。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大酒店来请厨艺高深的老父亲,但老人家不愿出山,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概他觉得到死还捉摸吃的事儿,实在不像样。许鞍华这出戏里拍的事情,平淡许多倍,但其中的人物,却比戏剧性强的电影更执拗坚韧许多。而这执拗最直接就体现在吃食上,影片里一幕幕关于吃的戏,就像支撑这电影体形的鱼骨,不管多肥美的肉,也都从这脉络去伸展。
据《桃姐》的花絮纪录片《无憾》中介绍,桃姐原名锺春桃,祖籍台山,自小寄养在一个澳门家庭。生活最艰难时,遇到Roger的祖母,辗转之下,被带至香港,成为李家的小佣人。当时,她只有13岁。六十年过去,抚养李家五代人。
许鞍华拍桃姐,好像也就是拍自己。所说的无非是:人有一生,有一件事慢慢经营到底,何以再要有遗憾。
③ 求桃姐的视听语言分析。急求!
嗯😊多喝点豆浆就是矫情
④ 电影“桃姐”里罗杰原型是谁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罗杰的原型是香港著名电影人李恩霖,桃姐的名字就是自家女佣。影片里的情节均来自生活。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香港许鞍华执导,叶德娴、刘德华、王馥荔、秦海璐和黄秋生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女主角获得该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
电影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
拓展资料
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
一天,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⑤ 获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有哪些
1、《霸王别姬》是汤臣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片,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
2、《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3、《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本片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大阅兵》获评委奖。
5、《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⑥ 有什么推荐的电影吗
推荐的电影有:《原谅他77次》、《桃姐》、《十月围城》、《宝贝计划》、《无间道》等。
一、《原谅他77次》
《原谅他77次》是由英皇影业有限公司、星美影业有限公司出品,邱礼涛执导,蔡卓妍、周柏豪领衔主演的爱情片。
影片根据李敏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经历十年爱情长跑时由甜蜜到分手再到原谅的过程的故事。
四、《宝贝计划》
《宝贝计划》是由陈木胜执导,成龙、古天乐、许冠文、高圆圆等领衔出演的喜剧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一对小偷在偷到了一个小孩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感人的故事。
五、《无间道》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2003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
⑦ 魏君子的影评选鉴
许鞍华是香港近30年来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1982年执导的《投奔怒海》是当时少数以国际政治事件(越共解放越南)为题材的港产片,上映后叫好叫座,本土票房不让成龙、洪金宝的动作片。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商业至上的动作喜剧大行其道,老板和导演也愿意拍关注社会和自我的写实片或文艺片,许鞍华是那个时代的名角儿,从容自信,即便新艺城的集体创作成为主流,依然习惯导演独断的作者风格,什么题材类型都敢尝试,不计成败。90年代港片市道见颓时,还有一部《女人四十》也再创票房神话,她也藉此首度打入欧洲(柏林)三大电影节。97之后,香港电影坠入谷底,许鞍华纵有“千言万语”,但面对大势,也曾一度随波逐流,混迹“幽灵人间”。《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尽显北上心态彷徨,近年则以两部小成本《天水围》展示回归本土题材的从容,但若问年过六旬的许鞍华能否再创雅俗共赏,叫好获奖之余还能赢得市场,窃以为新作《桃姐》有望,只是这与香港电影的所谓复兴已无甚关系。
《桃姐》取材自香港电影监制李恩霖与家中女佣情同子母的真实故事,此番虽是许鞍华近年少有的大制作,但其创作心态自信,不去理会内地观众是否了解当代香港应有怎样的主仆关系情分,只管埋头讲述桃姐人近老年面对死亡的生活点滴。最难得是处理这类沉重现实题材能够举重若轻,在《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女人四十》中间找到平衡,通俗看是“有笑有泪”,仔细回味则是许鞍华探讨家庭伦理命题与人文关怀的一贯体现。
桃姐这个人物平凡一辈子,命运没有大起伏,生活甚至没有自我,只围绕“少爷”的一日三餐,临到老病不能工作时,若无主家照顾,只有住老人院了此残生。这种缺乏归属感的人生是许鞍华早期电影的重要主题,但《桃姐》既不见“过客”心态,也没有踏上“寻根”之旅,而是从刘德华饰演的“少爷”角度肯定桃姐的自我价值:有她打理家庭一切,我自无忧不觉有何难处,无她在时方知杂事累赘老人辛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戏中念及此诗句正是桃姐这类人乃至天下父母写照。而“少爷”感恩、主仆情深亦是人间难得之真善,剧情或许因此单薄平淡,许鞍华却因此得以描摹“人情味”的动人细节,同时借老人院百态勘察生活与死亡的关系和应持态度。在这方面,《桃姐》颇似《女人四十》,刘德华与叶德娴好比萧芳芳与乔宏,皆由人身变故导致二人关系发生变化,老人的依赖无助,中年人的责任压力,相互扶持的温情,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但生活趣味充斥全片,令观者在笑声中回味喟叹。
必须指出,《桃姐》叙事手法简练,剪接节奏从容;摄影余力为运镜稳健,拍老人院几次由里往外的平移镜头,层次感极强,信息丰富,相当耐看。剧情看似平淡,然层层推进,如桃姐做“牛舌”和少爷“北上”拍电影,都是前后呼应的关键情节。许鞍华还将《桃姐》作为一个言志载体,不仅有《入殓师》般对死亡的平静探讨,又有对社会现状的讽刺揶揄,比如借开老人院敛财赚过拍电影,电视台中秋慰问老人院当场变脸流于形式。另外因为刘德华戏中角色身份是电影监制,亦得以尽情调侃电影人的种种囧态,徐克、洪金宝、于冬、宁浩更是亲身上阵扮演自己,奉献捧腹桥段,娱乐精神十足。
叶德娴饰“桃姐”稳中有巧,演绎平凡老妇对她并非难事,于生活细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敏感才是演技精妙所在,在这方面叶有独到的技巧,尤其是对嗔与悲的细腻形表把握,与刘德华的每场对手戏都生动难忘,可以预见明年香港金像奖影后已是囊中物,就是本届威尼斯影后桂冠也有望斩获。其他演员如黄秋生、秦沛、梁天、秦海璐等都是戏精,只一两场戏便能塑造人物,许鞍华也确实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反而是王馥荔初看略觉生硬,本以为仍是内地演员拍港片水土不服的老问题,但看完她与刘德华深夜独处一场,才知是导演故意为之,这对母子的关系根本就是生硬的嘛,不如此不足以衬托桃姐对少爷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上升为另一种母子情。华人观众对老牌偶像或许仍有不能入戏的顾虑,但成片效果证明刘德华如今已能胜任生活质感浓厚的电影,与叶德娴的多年默契也在《桃姐》中再度升级,当然演出与自己现实中身份接近的角色显然更让他驾轻就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当年香港影星夏梦成立电影公司,请金庸取名,这位武侠小说巨匠从李商隐《无题》一诗撷出“青鸟”二字相赠。“青鸟”公司创业作即《投奔怒海》,那是许鞍华迄今最卖座的电影,刚出道的刘德华与她的第一次合作。多年之后,刘德华以投资人和演员的身份与许鞍华再度合作,据他所说,是为了导演那句“我好久没有足够的资金拍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桃姐》戏里戏外都在报恩。
许鞍华与杜琪峰都是香港电影的名角儿,什么是角儿?不管台下多少人,无论辉煌寂寞,都能坚持把自己的戏唱下去。如今这舞台换到了威尼斯,很欣慰地看到,角儿依然有范儿。风骨存,港片不灭。 要说在武侠片领域,能称得上大师的不多,而凭借武侠片扬名世界的更是凤毛麟角。2001年的李安虽以《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后来张艺谋亦凭借《英雄》获得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奖,但他们却并不是以拍武侠片闻名。再者,“武侠片”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也远不只李安、张艺谋等几家当代大师,早在30年前,由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片《侠女》便曾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使得西方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武侠片的独特魅力,胡金铨也因在武侠片领域的成就被法国某权威杂志评为1978年度世界五大导演之一(中国享此殊荣的还有后来的张艺谋)。
武侠文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说当以金庸、古龙为最,电影则是胡金铨、张彻称雄。张彻虽然多拍金庸小说,但塑造人物方面颇肖古龙,动作讲究简洁有力,张扬男性阳刚之美,渲染死亡暴力美学,风格凌厉、肃杀。而胡金铨则极似金庸,影片皆有历史背景,服装道具,细枝末节务求巨细,风格则追求古朴凝重,透出禅学意味,虽不若张彻影片几乎部部卖座,但要论艺术成就和开风气之先却似乎在其之上。
胡金铨与“把兄”李翰祥都是电影道具美工出身,画电影院门前的宣传海报更是两人的拿手好戏,为此胡金铨还曾在自己执导的《大地儿女》中安排男主人公也从事这一工作。李、胡兄弟皆深受制作过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万氏兄弟器重,胡金铨后来还混上了演员,《嫦娥》、《江山美人》等片也能演个重要配角什么的。
说到胡金铨之所以能当上导演,大哥李翰祥可谓居功至伟。1952年胡金铨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吃耳光的人》就是由李翰祥介绍推荐的,1962年他升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玉堂春》亦是由李翰祥策划帮忙。不过由于李大哥全盘策划妥当,反而令胡金铨没了自我发挥的余地。倒是1964年自编自导独立完成的《大地儿女》,令胡老的导演才华得以充分体现,并因此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电影风格的,自然还是那部与张彻的《独臂刀》、张鑫炎的《云海玉弓缘》等一起开近代新派武侠电影先河的《大醉侠》。
相较于张彻等人一年就能拍出几部武侠片的可观数量,胡金铨的作品却是典型的重质不重量,35年的导演生涯居然只有15部电影传世,而且其中《喜怒哀乐》与《大轮回》还是与李翰祥、白景瑞、李行合导的,至多只能算两个半部,这还真和大侠金庸有几分相似呢。不过,在这15部作品中,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武侠片的,却只有《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天下第一》和《笑傲江湖》7部,或许还可以加上胡金铨改编自京剧《三岔口》的《喜怒哀乐之“怒”》那半部。其余如早期的《玉堂春》是李翰祥风格的古装民间传奇,《大地儿女》为抗战生活片,1981年的《终身大事》是时装讽刺片。至于《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大轮回》和最后遗作《画皮之阴阳法王》则是胡金铨于武侠片领域之外开拓出的崭新创作境地——即追求禅理的空灵玄妙。
实际上,胡金铨对佛学禅理的追求早在《侠女》中便有涉及,但在片中徐枫扮演的侠女要想皈依佛门和乔宏饰演的高僧如欲成就罗汉金身,还须凭借武力打杀东厂太监才能如愿,因此尚未完全跳出武侠片范畴。待到后来的《空山灵雨》时,高僧的悟道禅机则更加具备了哲学意味:弟子和文人、武士勾心斗角相互利用厮杀的冷漠人际关系愈发衬托出因果善缘的可贵。而胡金铨本来热衷的“武侠”,也只有“武”作为影片的表现形式之一种存在于电影中。
与《空山灵雨》同期的《山中传奇》则是胡老向鬼怪题材迈进的一步。影片除了借故事情节揭示出鬼域与人间一样皆存贪婪争斗的涵义外,其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电影技术的运用上。神鬼斗法的特技和云烟山水的写意画面营造出的诡异气氛在即便放到今日来看,也颇有几分艺术韵味。而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恐怕也只有在胡金铨的电影里才能表现得那么纯粹了。
尽管胡金铨的电影大多能成为传世经典,愈久愈见其醇,但在当时却不见得受欢迎。1979年的《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经历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便曾令本来是“票房灵药”的胡金铨大受打击,紧接着在拍摄的时装讽刺喜剧《终身大师》和古装武侠喜剧《天下第一》明显是向商业低头的产物,但终究难复昔日辉煌时光。于是,胡金铨与另两位好友、也是当年台湾影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导演李行和白景瑞一样在整个80年代基本处于沉寂状态。
不过,当1989年徐克筹拍金庸的名作《笑傲江湖》时,便想到了已然是半退休状态的胡金铨,力邀其出山导演该片。老胡自问宝刀不老,正好借此重振雄风,而徐克也想以胡金铨驾驭武侠片的能力,加上自己电影工作室制作出的惊人视觉效果合力打造出一部旷世的武侠经典来,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如此,便一拍即合。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早就被电影人预言为“影坛佳话“的胡、徐合作却出现了问题,影片拍摄未到一半,老胡就退出了!关于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徐克说是胡老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演员元华也回忆当时胡金铨确实已经行动不便。老胡的徒弟岳华则认为是徐克欺负恩师,以监制身份强硬干预导演工作,创作理念亦有重大分歧。最终虽有老胡另一徒弟许鞍华前来救场,但矛盾已然无法调解,胡大师只好黯然退出。岳华本来在《笑傲江湖》中饰演林震南,胡金铨退出后徐克找他补戏,被岳华愤然拒绝,徐克只好换上金山出演。
对于这部集胡金铨、徐克、程小东、许鞍华、李惠民、金杨桦六位导演之功的《笑傲江湖》,记得有人这样评价:“既有胡金铨古朴的浪漫风格,造型具有中国古代木刻白描人物画的意趣;又有徐克式的天马行空、迅速流畅的武打设计和角度多变的镜头和剪接;可谓写实与想象并行,视觉上有一种潇洒的美感。”依在下个人看法,这话虽然恭维成分居多,但还算公道。但,胡金铨对于《笑傲江湖》的贡献却似乎仅剩下了部分画面构图和厂监服装设计了。
此后不久,徐克重拍胡金铨的经典名作《龙门客栈》,改名为《新龙门客栈》(据说都没跟老胡打招呼),影片继承了胡金铨老版《龙门客栈》浪漫阳刚的风格和急管繁弦的激烈节奏,但也加进了不少嘻笑怒骂、调风弄月的轻松元素,使得影片整体风格更趋多元化。而该片的动作场面更被徐克剪接得凌厉、肃杀,让人心头一震,较之原作虽嫌夸张花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与此同时,胡金铨导演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与其旧作《侠女》同样改编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却是票房、口碑皆差。影片一如其当年《山中传奇》的精雕细刻,肖像画的意念符号(女鬼画像)和人物的不断行走(真人的降魔之路)也都是影迷熟悉的以往胡氏影片的重要特征,而编剧钟阿城和胡金铨试图通过该片体现传统文人笔下“人与鬼”的关系,野心也颇大。只可惜当时观众喜欢的是徐克、程小东搞笑热闹大场面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对这种需要沉心入戏仔细揣摩的东东并不感冒。再加上故事节奏缓慢、视觉特技落后,最后郑少秋与洪金宝决战一场简陋之极,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准,令人不忍卒看,因此票房惨淡自是情理之中。
然而胡金铨遭此重创,对电影的热情依然不减。过不几年,又曾意图拍摄一部当年华工在美血泪史的野心之作。谁知老胡身体渐弱,未几便撒手人寰、驾鹤西游了……
⑧ 电影桃姐影评题目和 写作1000字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⑨ 桃姐 影评
“我爱喵呜”影视评论网站
⑩ 《桃姐》观后感,原创,低调点、、、、
电影《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做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齐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很仓促的约了好友去电影院。观影前,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甚至我们是在影片开场7分钟之后才匆匆忙忙的跑进电影院。那个时候,刘德华正在拿着饭碗吃桃姐做好的饭菜。
看完整部电影,身边多愁善感的姑娘已经开始抹泪了。我并没有哭,也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温情多感人,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相似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现状。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整个社会现状通过桃姐这个鲜明的角色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于是桃姐这个原本卑微渺小的角色从一个看着大家族四代人成长的老仆人,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了犹如一家亲的“干妈”。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
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不过我身边有一位年近50的阿姨,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母亲患有老年痴呆,一生偏心于姐姐和小儿子,而她却在母亲无意识的情况下跑前忙后端屎端尿的伺候老母亲。别人赞美她孝顺,同时也为她不平母亲对于孩子的不公待遇,而她也只是浅浅一笑。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他带着母亲去养老院。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父亲一生倒与“校长”有很多相似之处,想到父亲老去的样子,高大伟岸的身躯也将佝偻下去,内心便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最后离开,是Roger选择了断药自然死亡。并且放弃了对桃姐的看护。事实上很多人到最后用药物营养来维持生命都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让心脏跳动,而意识早已离开肉体了。最后刘德华眼中泛着的泪花让人惊叹他的演技之强悍。那一个不舍的,感激的,伤心的眼神,将对桃姐所有的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最后一个回头,黯然离开。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美丑,都有被爱的权利。
最后,用影片中未说完的一句话原版来作为结束语,出自《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奶奶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老大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老大的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呵呵……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老大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老大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知道《桃姐》缘于三个多月前的48届金马奖颁奖典礼,这部由许鞍华执导、刘德华主演的小成本电影,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尔后又得知这部电影还让女主角叶德娴问鼎201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便暗生倾慕,心向往之,欲睹《桃姐》丰采。
观影前曾粗略看过国内的一些影评访谈,大概都是推崇《桃姐》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之类,各路媒体故作一副慈祥仁爱的菩萨模样,油滑世故之下掬一把辛酸泪,以示与威尼斯的洋人同一境界。但两个小时电影看完,虽然心中难免感伤,却没有一点流泪的欲望。也许《桃姐》拍的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不会让你流泪的,因为生活里的眼泪在每个人的心中,看不到,也拭不去。
《桃姐》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叶德娴饰演的佣人桃姐,照顾刘德华饰演的杰少祖孙四代,最后终于患上中风,杰少出资将桃姐送进养老院,偶尔探视,最后陪伴桃姐终老。
故事很平淡,没有汹涌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宣泄,六十五岁的女导演许鞍华,用一贯克制冷静的执导手法,细腻无痕的将故事娓娓展开,如同沉默寡言的长者,偶尔跟你讲述一段陈年往事,言辞淡然客观,甚至略显笨拙,但却真实真诚,让你沉思向往。好的故事原来未必是炮制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让你去忘乎本能的接受,而是拾起一些可以共鸣的过往,让你心生一段属于自己的感情。
我看《桃姐》,并未因杰少和桃姐的主仆情而多生旖旎感触,却有种冷静切肤的感同身受。桃姐自小照顾杰少,忠心耿耿,在杰少做心脏搭桥手术时期更是悉心照料,无微不至,杰少一直心存感激,更何况父母长居国外,又中年单身,桃姐是他身边唯一亲人,所以当桃姐老年中风时,家境颇丰的杰少就出资将桃姐送入养老院,让她至少有地方可以安度晚年。这些情感,并非主流空洞的一味鼓吹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而是更近乎于一种情感补偿。桃姐对待杰少,始终恪守旧时仆人的忠诚和责任,虽然关心爱护,但却谨慎谦卑,不忘谢辞。而杰少对待桃姐,则是力所能及的补偿和义务。杰少在桃姐中风后,在医院表现出一丝淡淡的不耐烦,略带愧疚的提出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桃姐送进养老院,情节略近残酷,但观者置身处地,却也无可奈何,最后桃姐病危,杰少嘱咐医生几句,未等诀别,便踏上仆仆征尘,继续生计奔波,真实的让人心疼。
《桃姐》让我感慨和沉思的是人将老去时的唏嘘和无奈。置身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犹能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冷漠,每个人都需要为最终的归宿而未雨绸缪,不仅要储备老无所依时的暖屋便车、锦衣玉食,更应修身养性,有所追求,抵御那韶华湮灭时的绝望空洞和无尽空虚。
以前看香港电影,只关注过杜琪峰,对许鞍华了解不多,看她短发矍铄,粗笑豪迈,以为又一个故作个性的阔家巾帼,谁知拍出来的电影竟如此细腻温婉,恬静淡然,清新脱俗,自成一家。后又得知如此一位堪称大师的名导,居然家境窘迫,与老母偏居香港北角,更无端被昏庸众人冠以“票房毒药”,常常无片可拍,真令人唏嘘不已,但世事,岂非大多如此?
末了谈谈刘德华吧,年过半百的刘天王,虽然早已是娱乐圈镜前幕后的大鳄,但至今仍甩不掉偶像头衔,实可谓香港娱乐圈最无奈的奇迹。他在《桃姐》里的表演,真实自然,不露痕迹,无愧影帝称号,但偶像就是偶像,举手投足,都有着小人物 “杰少”本不该具备的迷人魅力。或许这样的偶像,即使无奈,却更值得尊重和珍惜,因为被人当作偶像拥爱了三十多年,绝非成为偶像那么容易。
最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在看什么?看电影的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的,浅层次的是打发时间,消遣,或者约会只用。那这么一来一定要找些轻松的片子来看才好,或者奔着大片的噱头就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看电影的目的一定不是在电影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再深一点的层次是一种尝试,当我们通过别人,杂志,或者其他的媒体听说一部片子好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如他们说的那么好。尤其是那个人,那本杂志等是你喜欢的认同的,这样你会在某个空闲欣赏一下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更深一点的,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是在找我们自己,找我们内心的自己或者期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人生难得遇到一部与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好片子。年少的时候我们应该喜欢看爱情片,因为憧憬美好的爱情,但是年岁增长,爱情已经不在是生命的主题曲,我们开始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这个时候你才开始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生活,它是有艰难困苦组成,安定平淡就是幸福甜蜜的代名词。岁月已经经不起我们折腾了。
许鞍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几乎是把生活这种东西用母性的视角娓娓道来,用一种隐忍的方式。当年她获奖的片子《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实讲述了一段惨淡的生活,中年独身的母亲,一个人在超市做着工,供应自己的儿子上学,早年自己供弟弟妹妹上学,他们都出息了,自己却还在苦苦挣扎。想想很可怜。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拍。她镜头下的女主角是很乐观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而且还主动帮助别人。生活纵然艰难,但是却也乐观。
如果换做别人我不知道会用什么角度描述这样的人的生活,但是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内地电视剧导演滕华涛的《裸婚时代》和《蜗居》这两部电视剧,主题非常鲜明,而今的生活要把咱们年轻人逼疯了!多艰难的岁月!多困苦的人生!能给我们点活路吗?!表现的歇斯底里,但是细细看看有这么惨吗?尤其是和许鞍华的人生比起来。人生的每个阶段也许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不安于现状,好好奋斗,努力前进。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满足。海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外地小姑娘,不是富二代,能力也一般,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宋思明眼里她是个小年轻。想想看,海藻父母健康,有姐妹,还有个爱自己的男友,这样的生活就很好了,可是,海藻这个普通的女孩却还是想追求比自己的实力还要高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不属于她。
都市的人,有时候想一想其实就像是生活在悬崖边上,你千万别往前想,总是要着要那,你的心态稍一不平衡,就容易掉下,而不是爬上来!裁员,生老病死,福祸所依....这些就够让人受的了,还要什么呢?
而《桃姐》这部电影,讲的又是这样一个非常接近生活的故事。我看简介的时候上面说是一个少爷照顾佣人的故事,我还期待是少爷怎么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顾桃姐呢,我以为刘德华会把叶德娴接回家,然后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样看看,矫情泛滥。
华仔不是有钱不少爷,开着豪车穿着西服如韩剧台剧中少爷的形象,得得瑟瑟,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背着个书包,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仅此而已,更加接近生活,华仔的表现真的很好,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会这样的对待桃姐,不管华仔是不是特别有钱,但是他总是尽力为之,不遗余力照顾桃姐。
而桃姐的表演更是到位,她虽然扮演的是个佣人,但是在故事中她确实与华仔情同母子,更重要的是,桃姐通过她的表演,透露出她对罗杰一家的忠诚,虽为仆人,但是却把她服务的这个家当做自己的家,处处为罗杰着想。养老院不是个什么好地方,一群快走不动的老人,处处需要人照顾,怎么能够好的起来?桃姐不适应,但是却不想麻烦罗杰,桃姐总是为别人着想。看这部电影会让你想起你的未来,你的父母的未来,你将来会怎么对待你的家人,当你父母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怎么样照顾他。
生活我认为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往低了看,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艰辛,生命不仅仅是我们的,我们还与很多的人相关联,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伴侣孩子,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关联,任何人出现任何闪失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一想到这些,我们就感觉到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另一个层次就是往高了看,因为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都是有活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我们活着,与周遭的人有关联,而且还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更优秀,那我们就要好好努力!但是记得保持一颗淡定,感恩的心。这样我们才更能接近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