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储物柜影评

储物柜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25 01:19:24

1. 求两篇600字电影观后感

  1. 《南京》用真实的人物和当时的录音影响资料,再现了日军轰炸南京,攻陷南京,屠杀南京的现场。通过当时在南京的几位外国人的亲身经历,完整的叙述了一个城市沦陷的经过,以及战争中,日本军队丧心病狂的罪行这是一部纪实电影,陆川通过在那场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的记忆写实的拍摄了这部电影,是在暗示战争是每个人都想逃避的东西,侵略者也好,被侵略者也好。随着坦克的炮声,南京城墙塌了,意味着南京人民的苦难开始了......印象最深刻两个的地方,一是战俘们麻木的死去。眼神,同样还是眼神,告诉我们,这些人的灵魂已经死了。所以他们才会木然的被活埋。有人说,几万战俘啊,为什么不反抗?是的,他们没有反抗,木然的被屠杀了,这个似乎很难解释,但其实很好解释,当人心死了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们已经绝望了,认命了,死已经是计划中的事情了。你还指望他们反抗?但是,这样下去,这个国家就无望了,就亡国了。所以,在最压抑的时刻,雷鸣般的一声“中国不会亡”!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心没有死!没有麻木,没有认命!所以,我们一直打,一直打,我们没有投降,虽然南京被血洗了,虽然半个中国丢了,但我们没有停止抵抗,因为我们中还有大部分人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中国不会亡”。这是整个影片的一抹亮色!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几乎潸然泪下的,是那100位姐妹主动站出来,去充当慰安妇,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整个难民营的苟且偷生,救下了无数的人,她们的行为,可堪当“慷慨赴死”四个字,而且这四个字的后面,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屈辱。导演表现这个段落的时候,用的是一只只纤细孱弱的手,就是这些手,勇敢的担当起了本不该她们担当的屈辱和责任。无疑,她们是最伟大的一群。还有拉贝:我只说他尽了全力了,为了那些他救不了的人,他给中国人民跪下了。感动......

  2.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个高中橄榄球队教练失败的人生。屡战屡败,优秀球员转校,有人要将他赶出球队,屋子年久失修,开着随时抛锚的老爷车,妻子想要个孩子,检查下来却是他有问题。真是人倒霉凉水都碜牙。在一个人四面楚歌的时候,他会怎样?

    泰勒是个有信仰的人。在痛哭一场之后,他到圣经里去寻求答案。清晨他到树林中独自祈祷,“主啊,你是我的神,你若不给我孩子,我也认了。你要怎样来使用我?如果你有别的心意,请你给我一个启示。”这样的祷告,每个基督徒都会做。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患难和挫折时,我们常会如此寻求。

    学校里有个虔诚人。他常常摸着学生的储物柜,为每个学生祷告。这天早晨他走进泰勒教练的办公室,用启示录3章的经文对他说,“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泰勒要的启示,神就这样传达给他。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我知道,这是神的行事方式,在圣经里,他也常如此行。他要兴起一个人,会用各种方法。

    泰勒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是一支必输的队伍,人心涣散。但虔诚人讲了个故事,两个农夫求雨,只有一个人去地里做好准备,你想哪个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这个故事,也是我领会到的一个真理,真信心,会带出信心的行为。若我说信,而我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却不是信心,那我的信就是假的。

    泰勒开始为那场神赐的“大雨”准备。他重新思考,球队的意义是什么。球队的意义不在于赢球,而在于尽一切所能,荣耀上帝。泰勒开始用这样的信念带领他的球员。他关心的不再是球赛的输赢,而是怎样带出一支荣耀上帝的球队。无论是赢是输,要拼尽全力,为基督而活。这真是活生生的信仰。他变了。在家里找出臭味的根源,在球场关心球员的思想品德,帮助球员懂得遵行上帝的诫命,尊重家长,一切,都不一样了。

    印象深刻的是,队长布洛克说,我们不行。泰勒要他背着队友爬50码,他说,我做不到。泰勒要他尽全力。然后,蒙起他的眼睛,大声喊叫,一步步激励他向前。当布洛克精疲力竭地倒下时,他已经爬完了全场,来到底线上。我想那个教训,对布洛克一定很深刻。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恐惧限制,却不知道,唯有神晓得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泰勒教导球员麦特尊重父亲,开始麦特不接受这样的信仰,泰勒并不强求。但当圣灵动工时,麦特以及其他球员,彼此认罪,悔改归向神,整个学校开始了一场复兴。镜头闪回,那位虔诚的老师抚摸着一个个储物柜,为这些学生祷告,求主兴起一代信他的人。这祷告,没有落空。麦特去向他父亲道歉,这位成功人士正在开会,他的商业伙伴说,“如果可以,我愿意砍掉右臂,换我儿子对我说那几句话。”一个人的改变,带来他周围关系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到其他人。

    泰勒教练意外的是,这改变也给他带来一个礼物。他的老爷车不见了,代之以一辆新车。有人留言说,“你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请让我们也满足你的需要。”泰勒掉泪的时候,我也感动落泪,主啊,我知道,你就是这样看顾爱你的人,他们什么好处也不缺。你顾念我们,真的顾念。(远处是麦特的父亲,也一样地感动,微笑对儿子说,别告诉其他人。)

    还有一个小子,新入学的大卫,看到他名字,我就想他身上肯定有戏。大卫面对歌利亚,正是以小胜大。这个大卫喜欢英式足球,对美式足球是外行。他父亲鼓励他参加球队。他却一直信心不足。没踢就觉得自己踢不进去。泰勒的助理教练,那个黑人,居然用宽门窄门的经文来训练他往球门中间踢,真有点搞笑。不过,看到这些人真正用经文来过日子,我觉得真是亲切。

    就这样,一个改变了的教练,一支改变了的球队,从必输无疑,一场场打入复赛。但是,复赛第一场就输了。泰勒很难过,他们那么努力,他希望能让队员赢一场。结果,跟他们比赛的球队,由于舞弊被取消资格,他们又重新进入比赛。最后,居然打进了决赛。对手是人数比他们多三倍的巨人队。这真是一场歌利亚和大卫的对决。打到最后,疲惫的球员,在教练的大喊之下,拼尽全力,为荣耀上帝而战。他们做到了。他们赢得最后两秒钟的得分机会。小个子大卫上场,他的任务是踢出51码的球,还是迎风的。他毫无信心。教练在祷告,让对方叫暂停,对方教练果然叫了。泰勒再次告诉大卫,“你相信上帝如果要让你进球,他就能做到吗?”大卫说,“如果他想,当然可以。”“那么,你就尽你的全力,把结果留给上帝。”大卫残疾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用力站直,旁边人想扶他,他说,“不要碰我,我是为我儿子站起来的。”

    大卫看着球门,“上帝,请帮助我踢出这个球。”高处国旗飘扬,风向转了。教练大吼,“现在,现在。”大卫一记远射,球高高抛起,毫无悬念地进入球门。他们以一分之差赢得了州冠军。

    回到休息室,泰勒问每个人,“上帝有没有做不到的事?”每个球员说“没有。”“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一生中都记住这一刻。”

    当我们跟上帝在一起时,任何事都有可能。

    泰勒的妻子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要告诉他。“你刚刚加入了爸爸队的行列。”

    她的检查,也有小波折。先是呕吐不适,但因为几次假情报,已经不好意思再去,而且丈夫也说了,问题在他身上。这次呢?医务人员抱歉地告诉她,不是的。然后她出来,站在车旁,阳光照在她脸上,“主啊,我仍然爱你。”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是的,即使我最祈盼的不能成就,主啊,我仍然爱你。

    可是,呵亲爱的主,你常常这样试验我们的信心,又为我们预备了更好的。医务人员发现搞错了,再跑出来纠正。我看到她的难以置信,激动,拥抱,我跟她一样高兴。因为主耶和华顾念我们。

    这是一部呈现活泼信心的电影。虽然有些部分可能稍显稚嫩,但底蕴和内涵,质朴得感人。许多构思精巧,演技精湛的片子,给我的只是感官上的满足。但《面对巨人》给我的感动和激励,是在灵里面,在信心上。感谢主的恩典,赐下这么好的电影,这么活泼的信仰生活,坚固我们。愿上帝祝福这些弟兄姊妹,再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激励更多的人,将荣耀归于他的名。

2. 《母亲》影评

片首以母亲独自在荒原中跳舞开始,这种用行为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手法,和片尾交相辉映,映射了母亲压抑的自我和她内心的荒原。

整个故事的序幕是以母亲割草镜头拉开的,她的视线始终停留在街对面正在与狗嬉戏的Idiot儿子身上,会被割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看见儿子被BENZ撞后,母亲立刻不顾一切的飞奔过去,在她的心里一直是把儿子放在第一位的。
“你在流血”,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手也同样的在流血,即使邻居大姐指出她也不以为意,她的心随着追凶寻仇而去的儿子也离开了,如果不是邻居大姐拦着,很有可能她是会冲过去的,她并不关心自己或者是别的什么,她在意的只是她的儿子,这里可以看出两点挺有意思的地方,一点就是母亲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维系在儿子身上的,换句话说,她的自我意识很薄弱;另外一点,就是导演想要提示的,作为Idiot这个弱势群体,母亲早已习惯了她们母子的被不公平对待。

既然故事展开了,那么,就从一个个串联的事件上来看看我们的这位母亲吧。

【事件一】母亲在药局包扎伤手,但是心系儿子。行为上,她一边打电话寻人一边不停的朝外望寻,那种急切的想要去寻子的心情呼之欲出,对自己的手伤她是基本忽视了;言语上,她不耐烦的对包扎的医师说了一句,“又不是做手术”,她是想尽快结束了好去寻子的。

这个时候,儿子和一同追凶的龙套甲哥们追到了GOLF停车场,他想效仿龙套甲哥们,也踢坏BENZ的后视镜,但是未果,摔了,遭到了想当然的轻视。龙套甲哥们对他来说,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存在,每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崇拜对象,而Idiot又是在单亲环境下长大的,作为感情替代,龙套甲哥们的形象就异常高大了,他是一个近似于父的角色,他的行为也影响到了Idiot的价值观,力量是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想被忽视,想被认同,那就唯有证明了。

Idiot无法忍受别人的轻视,所以当他捡GOLF球时龙套甲哥们用那种轻视的语调笑他“你和女人睡过?”,他心中就开始埋下了那期望的种子。

他回答道,“我有和女人睡过。”“谁?”“妈妈”
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被认可的,他渴求被认同,向往能证明自我的那种力量,这点从后来他们在警局口供时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他对踢坏后视镜的顶缸,还是他因为对方的一句“弱智”就翻毛腔动手,他痛恨被轻视,痛恨那种不被认同的无归属感,但这却是从小到大这个社会对他所给的普遍待遇。


【事件二】儿子在街边随地小便,母亲端药过来,一边望着他“作业”一边端着药给他喝。镜头的焦点是地面上的漏尿,在表现手法上隐喻了弗洛伊德对尿的引申意义,母亲过分的关注,这个细节体现了她过分的保护欲,某方面来说,这就是一种爱的沉溺。
镜头最后母亲手捧儿子未喝完的药为他的随地小便善后,也隐喻了作为母亲,她是常常要替儿子善后的,这点从事件一最后也可以看出,母亲去警局领人的时候,一打的保佳士D每个警官她都招呼着发过去,这事她看来也是没少干的。
在Idiot儿子看来,进警局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从他后来对PUB里头那小姐说的话可见一斑,“我刚从警局出来,对我尊重点。”他从不曾得到过谁的尊重,甚至是母亲也不曾,因为得不到所以向往。如果没有钱能让人尊重,那就通过力量的表现,通过畏惧也是可以得到尊重与认同的,他是这么认为的,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是这样呈现在他面前的。弱势的他向往那种足以令人尊重的力量,畏惧好过轻视,强者才会令人畏惧。也正是因此,所以后来他才会对杀人一事作出那样的认罪供词,“我也可以变坏的。”他的意思其实是说,他也是可以变得让你们畏惧,让你们尊重的。

PUB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曼哈顿”,不知道是否借喻了SIN CITY纽约的那种社会价值观。
Idiot儿子在PUB里喝醉后对PUB老板娘的女儿表现出的好感,和他对PUB小姐的讨好表现一样,都是为了博得女孩的认同,龙套甲哥们给他内心埋下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了,他要证明他的存在感,但PUB老板娘的一句,“叫你母亲来结帐”又把他给否认了。
他拿出GOLF球来,在龙套甲哥们的影响下他于是也认为有钱人玩的东西那它一定也是值钱的,所以他想用它代替酒钱,可他又一次被否认了。
一再的被否认使得他对认同的那种渴望也益发强烈起来,所以他在归途中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出于这种强烈渴望的促使就跟了上去。
导演没有给女孩正面镜头,镜头给出的是她躲入的那条黑巷,黑巷也代表未知,诚如女孩对Idiot来说是种未知一样,在这里它的寓意从里头飞出来砸他的大石块可以看得出来,一切未知的往往也都是潜伏着危险的,想要去触碰,也许就有被伤害的可能。
镜头一转,渴望认同却被伤害的Idiot最后还是只能和妈妈睡,没有女孩,只有母亲,能给他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也唯有母亲了。



【事件三】母亲去探视被关押的儿子,她开口的第一句话也不是问儿子发生了什么,而是问他们是不是打了他哪里,问他有没有被伤到,她是深信儿子不会做出杀人的事情的,而且她对儿子的关心远胜于一切,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母亲教儿子用深呼吸配合手势来让思想平静,真正无法平静的其实是她,但她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她的存在感都是建立在对儿子的感情上的,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换位感受,她是不需要感情的,她所有的感情都是因感受到儿子的感受而来的。
作为弱势群体,再次遭受到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母亲是焦急的,然而荒诞却是现实难以改变的基调,CSI现场重现的时候只有她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她的儿子在得意的向PUB老板娘的女儿挥手,他在这种注目感中找到了存在感,觉到了认同感;她的熟人PUB老板娘在忙着发小传单;所有的街坊邻居们怀着看好戏的心理都来围观了,一切都像是出闹剧,连背景配乐都用上了百老汇的小号,很有现实非理性的那种讽刺效果,很有意思。暴力真是无处不在,除了那些有形的暴力之外,还有更多无形的暴力深藏在社会历史结构的每一个角落,譬如这种集体冷暴力。
面对这种荒诞的生存处境以及他人即地狱式的不堪处境是需要一定承受能力的,母亲真的很坚强啊,连带儿子那份她都一并给坚强起来了,正是这种坚强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高贵与美好,母性的光环在她的身上被放大了,作为观众,我被打动了,深深地啊T口T。




【事件四】为了澄清母亲去了受害女孩的灵堂,出场镜头先给出的是她的影子,不好意思,影子的意味太多了,我抓不太住,窃以为那是替代儿子的意味,她是作为儿子的影子而存在的。
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两个出场人物的对比,母亲和受害女孩的阿妈,那位阿妈太有反面对比效果了,她出场的第一幕是在用她孙女的遗容相框当镜子照整理发型来着,人活着的时候她都不在乎呢,何况现在死了,重要的是她这个活着的人过的好,那就可以了。阿妈的谢幕也很绝,她站在高岗上把米酒瓶子远远的冲着山谷扔了出去,喝完了嘛,完了的,当然就该扔掉。

母亲就不一样了,很多东西她是没法扔掉的,那一幕最后给她的镜头也是整理颜容,在被死者家属打了之后,她掏出随身的小镜子正容,还上了点唇膏,至少看起来有点血色不会太狼狈,她是不可以败态尽现就这样放弃的。
于是,母亲就找到了律师甲,带他一起去看了狱中的儿子。
律师甲哥们出场的时候导演就已经给出伏笔了,在餐厅里他斥责孩童“不许跑”,这一句话就说明了父权至上的他对那种孩童似的幼稚行为是十分厌烦与不满的,所以后来他在接了手机后借口有重要的事要处理而离去,他对找上门来的母亲的敷衍之举,这些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了。
母亲和律师甲的那次探监虽然原本的目的没达到,但她的Idiot儿子在太阳穴按摩手法下居然想起来一件事,他想起来的倒不是他到底有没有杀人,而是踢碎了BENZ后视镜的那个人不是他,是龙套甲哥们,为什么想起来的会是这件事呢?因为对他来说,此事更为重要,重要在哪里?因为龙套甲哥们没来看他,他言明了,并且很不满,这种不满不单单是基于被忽视,还有一种依赖丧失的惧怕,他惧怕被自己所崇拜依赖的父系角色抛弃。

他想起来的这件事推动了故事情节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为母亲后来决定靠自己去调查奠定了基础,于是母亲就去了龙套甲哥们的家里。
这个场景里,导演多次通过母亲的眼球活动来映射她的心理活动,譬如进屋前她推开门之后,隔着门缝的一个眼珠子活动的镜头,就很有具有代表性,显露了母亲心里道德的挣扎。而后她在衣柜中的窥视,也通过眼球活动把母亲内心的尴尬等情绪表现的很到位,大妈的演技真是太赞了。

那次私闯民宅的调查有了结果,母亲冒雨赶去了警局上交她找到的证据,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导演给特写的那个塑料手套了,因为下雨的关系,母亲把一只手套用在保护这重要的证据上了,至于别的她并不在意,直到等待绝望之后,她才意识到要取下自己手上一直戴着的那另外一只塑料手套,是该取下来了,因为已经没用了。

离开警局时外面开始下暴雨了,大雨滂沱中,茫然的母亲从回收废品大叔拉的车子上抽了一把二手破伞,然后她追过去给了大叔钱,大叔比较有良知,两张分里头只抽走了一张,这种良知也为后来他坚持一定要报警打下了基础,注意,大叔他不是个普通的龙套大叔,在后来他的戏份通过受害女孩的手机被加量了。
至于那把伞,它虽然又破又二手,但花钱抽它也是有喻义的,除了把隐藏人物废品大叔推出来之外,它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它是为了表现母亲的道德感和价值观而存在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社会侧写,没什么不要钱的,就算是一把又破又二手的伞。


关于社会侧写,紧接着导演就开始用KTV中律师甲哥们的闹剧来表现它的荒诞性了,那哥们想要劝服母亲接受儿子在医院中关4年的结果息事宁人,结合他及时行乐的态度,他那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别给他找麻烦了。
PARTY还没开始律师甲的几个精英哥们就都Hi高了,没人有空理会母亲,无处诉说又苦无法门之下,母亲只好借酒消愁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闪回镜头,是儿时的Idiot,作为第一视觉的观众,于是就和母亲一起见到了出现在镜头面前的他拿着保佳士D的样子,多意识流的闪回啊,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的儿子始终就是这个样子的,她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此后,当她觉察到家中的动静,推开门察看的时候,恍惚中,她似乎是见到了长大后的儿子正坐在PC前的身影,错觉也是隐喻,她长大的儿子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跟她看错了的那个龙套甲哥们一样的人了。

龙套甲哥们是什么样的人?导演很快就让我们见识到了,因为母亲私闯了他的民宅还用GOLF杆告密到警局那里,他决定让母亲出点赔偿费,母亲一时半会拿不出来也没关系,可以打卡到帐的,他不急的。有意思的是,这样,这两人还能从头到尾的都是家常话,社会侧写出来了,确实,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都不算什么事,钱这个道具在片中被运用的挺多的,母亲追凶找线索基本上靠的都是它给开的路,没办法,谁叫女子也是弱势群体呢。
这一幕龙套甲哥们的镜头感很强,他有个很重要的正面镜头,在谈妥了赔偿事宜之后,出于道义这哥们就提出了对于本案的他的一些观点,用注视摄影机的方式让观众跟随母亲的视角也出戏了一回。
“为何要把尸体像晒衣服一样的挂在屋顶呢?是为了引人注目,为了炫耀,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个观点,他其实是在告诉观众,紧随其后的他的那句台词也很出彩,“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相信我,你要自己去找到真相。”这是他对母亲说的,也是对各位观众说的。
这里我是否可以理解为M.Hanker在《FUNY GAMES》中运用的那种戏剧化表现效果的借喻手法,潜台词就是“这全是为了观众啊!”
跟那些频繁出现的闪回镜头一样,这手法还真是有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啊!
龙套甲哥们为了观众着想的一番演说,让剧情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母亲着手调查了,那么有感染力,看来这哥们还真不是个普通的龙套,尽管给他的代号是“龙套甲哥们”,但我认为他其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父系角色,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存在很具有社会代表性。



【事件五】因为被人唤做“弱智”,儿子在狱中打架了,母亲来探监时,他忽然说道,“我想起来了,很重要的事情,5岁的时候,你曾经想要杀死我。”他想起来的这件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让母亲在听到后当场就尖叫了,她坚持要进去给儿子扎大腿上那个能消除记忆的穴位,只有她知道的穴位,这件很重要的事她不要儿子记得,只要她记得就可以了,她不明白5岁的孩子如何能记得这些,这里有个对前面母亲记忆闪回的呼应,那个闪回出来的拿着保佳士D的儿时Idiot,就是他5岁时的样子,发生了那样重要的事情,自然是会在母亲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当时的他的样子和当时的那种绝望的情绪,仿佛又一次在母亲的心里面涌现出来了,所以是要用闪回手法来体现一下这种感情上的反刍的,唉,母亲反刍的都吐了,开玩笑的,那是酒后反应。

在母亲歇斯底里尖叫的时候,儿子倒是很平静的望了一眼四周,说道:“多尴尬,那么多人在看”他的存在价值还真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中的,很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种调调啊,他的那篇名著叫什么来着的,扣题了。
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认同会制约和引导人内在情感的生成,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同样会强化人的价值意向。

这幕收尾的时的一段对话挺精彩的,儿子说,“你给了我一个装着农药的酒瓶,你想要杀死我。”
母亲:“因为当时我很绝望,我想要我们俩一起死。”
儿子:“但是你让我先喝,不是么?”
母亲:“你应该先喝,这样我才能跟着你啊,我当时是那么绝望,你和我是一体的,我们应该拥有彼此。”
因为爱所以不能比他先死,在母亲看来这是想当然的,儿子就是她的一切,但在儿子看来,他却是深觉失望的,原来连母亲都不曾认同过他,连母亲她也曾想要否定他的存在。这对他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会想起这段儿时的回忆可能也是一种反义,内心深处他是不是觉得“如果当时你就杀死了我,那该多好啊!”,不知道,我瞎猜的,这种猜想的依据是母亲后来对邻居大婶说的那句些话,她说要不是当年那劣质农药不靠谱,那现在她和儿子就已经在天堂里快乐的玩耍了,福克纳大爷在《As I Lay Dying》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正典,那就是:“他们在苦熬!”现实的荒谬连农药都不靠谱了,没办法,既然死不了逃不脱,那就只好苦熬了。




【事件六】母亲去废品大叔那里寻找线索调查真相,在大叔闪回的记忆片段中有个镜头很有意思,Idiot用石头砸死了那个女孩后,他反反复复的掏出手机又犹豫着放回了兜里,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依赖使得他在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call妈妈(这点也是有例证伏笔的,在狱中当他想起那天晚上的记忆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叫“妈妈”)不过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很简单,他要证明自己,他迫切的想证明他不需要靠妈妈,他是有能力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就像龙套甲哥们分析的那样,他把尸体像晒衣服一样的拖到了屋顶,诚然,他会那样做确实是为了炫耀与引人注目,只不过这完全是由于他潜意识中对公众认同感的渴求所造成的,他多希望自己证明的结果能让大家看到啊,这种愿望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下意识的就这样去做了,那么他在现场留下的那个有他签名的GOLF球的意义也就很清楚了,这球其实还有一层意义,他在PUB曾试图用球来付帐,因为他觉得这东西挺值钱的,另一方面,就社会的价值观来说,他也是认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得要补偿的,金钱上的补偿,这点不管是从他承认踢碎BENZ后视镜一事,还是片中一些别处提及的事都可见一斑。
那个女孩的死亡看起来像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偶然也是另一种必然的结果,这里面有二重原因在,一方面是由于那种渴望别人的认同而产生的对力量的崇拜,另一方面就是他所具有的孩童般的效仿的天性,他效仿龙套甲哥们也同样的效仿那个女孩用石头回砸过去了,积蓄以久的缺乏认同的不满与归属感缺失的那种忿懑,让他力比多失调了,套句老弗的话来说就是:“由于太多不能满足的欲望,太多失望的痛苦,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盲目的、黑暗的、无意识的、本能的冲动,这种本能使人永远生活在冲动和压抑之中”。Idiot哥们他也人,他也是有本能欲望需要发泄与满足的,在真实生活中受到压抑的欲望,总要发泄满足一下的吧,暴力也是一种途径,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他不过是“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

母亲在听到事实真相后就崩坏了,她杀了想要报警检举揭发的废品大叔,她的尖叫伴随着儿子意识到自己杀了人时的那种恐惧心态与不知所措的镜头闪回。虽然Idiot的他只是遵从本能,道德感并不强,但他也是会害怕会恐惧的,这个镜头总归是要给他的,导演给了,用母亲恐惧时的尖叫伴奏给的闪回,很赞啊,情感共振啊。

母亲的尖叫是在看到地上涌出的血之后,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了这是件无比污秽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召唤回她的是那些血,并非是人,她的反应几乎是下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开启的情况下,她下意识的想要清除那些污秽,想要抹去那种污秽感,洗衣服的动作几乎是主妇型母亲她的本能反应。

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面对那份爱与凄苦的含义,因为有太多太多的污秽了。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狱!
母亲用一把火燃尽了一切,在印度的火诫中,火是欲火,也是人类自我拯救的炼火,火是洗礼,它将会带走一切,包括那些污秽的。然而即便如此,却仍无法抹去母亲双手已沾带上的那种污秽感,当她离开之后,镜头就和影片开始叠印了,母亲她在屋前的那片荒原中独舞,也在她内心的荒原中独舞。

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尔比?
她回答道,我要死。
这是死者的葬礼。荒原上,将那些璀璨的星星的光辉拾掇起来,串成的珍珠的名字就叫做悲剧。这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荒原,也只有这样的荒原才有这样的葬礼。


最后,镜头又转换到了母亲割草的一幕,警长叔叔又来了,这次他不是来带走她儿子了,他带来一个消息,他们要放了她儿子了,凶手已经抓到了,就是他们一直怀疑的那个JP小子,因为那小子的衣服上有死者的血,不过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他们会抓他,原因很简单,在母亲坚持去见了那JP小子之后她就明白了,这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作为弱势群体被放弃牺牲了,他跟自己的儿子一样,从来就不曾被公平的对待过,然而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他还是举目无亲的,他没有母亲,太凄凉了,他居然没有母亲?那他完了。

哲学三大命题里头说那什么“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不过就算现实再如何荒诞,总会有一个戈多能让饱受折磨的人有所期待的吧,可这个孩子却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是荒诞冷酷世界中的一个孤独痛苦的人,他的不幸基本上已经算是接近一种可怕的程度了。

母亲听到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恸,她失声痛哭了起来。在他身上她看见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她为他悲恸,更为一直以来她和儿子所遭受的同样的不公平待遇而哀痛,多年以来,她早已明白了,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在生活这出荒诞戏中凌迟着她们母子。然而这一次,她竟也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刽子手,这是她无法认同的自我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而这,或许才是真正让她觉到伤心的吧。

所以后来儿子出狱时母亲没有去接他,这对事无巨细都以儿子为重的她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曾经的她早已在那片荒原中死去了,不去接他是因为她不知该如何面对。即便是儿子回来后,她也做不到一如既往的如常凝视他了,她觉得无法面对。
也许,她无法面对只是她自己。也正是因此,在后来当儿子把她遗落在犯罪现场的针灸盒交还给她的时候,她才会那样的惶然而逃,她所不能面对的竟然被儿子就这样赤裸裸的放在了面前,这让她情何以堪,于是,最终她决定了给自己大腿上那个有遗忘功效的穴位施针,很多事情,既然无能为力,那就选择遗忘吧!
老奉信不信道,我不知道,不过道家有句话很正典,“忘乎天,忘乎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乎天。”对母亲来说也很正典啊!

片中最后给母亲的几个镜头,她那种漠然的表情实在太赞了,大妈的演技好到让我飙泪啊。
就是那种漠然,BINGO!不动情才是对无能为力的绝望感的最高演绎。
遗忘了的自我,不需要谁的动情。

3. 不知道懂不懂(衣柜迷藏)影评

我猜是不是

托尼比亚伦早熟,且坦白自己是同性恋。
因为托尼的启蒙,亚伦也开始关注男人的身体。
在亚伦的逼迫下,托尼出柜。(故事层面是在衣柜中亚伦以大冒险的名义逼迫托尼出柜。而情节层面则表现为托尼从衣柜中出来。)
窘迫感让托尼将亚伦锁在柜中作为报复。
作为新的报复,亚伦试探托尼敢不敢为自己去死。(情节层面则表现为挑战亚伦敢不敢将叉子插入插座里。)

觉得自己感觉到了,但是不知是不是真的懂了。

4. 纳尼亚的影评

一:
《纳尼亚魔法王国》:还童话以纯粹 最近IMDB上非常热闹:随着《哈立波特4》与《纳尼亚魔法王国》的相继上映,连同前几年《指环王》系列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关于谁影响了谁、以及谁更具有经典魅力的争论,也就不可避免了。 争论归争论,有些基本点大家还都是认同的。首先,《指环王》系列无论在架空世界的设定上,还是在主题与内容的严肃性上,都与其他两部区别开来。这倒不是说《指环王》系列因为其深度就一定更优秀,而是说后两部所针对的目标观众群,在年龄段上是要偏小一些。《哈立波特》与《纳尼亚》,更像是带有魔幻色彩的童话,不具有《指环王》那样厚重的史诗气质。进一步而言,在主题色彩上,《哈》与《纳》也有细微的差别,《哈立波特》系列越来越倾向于玩弄黑暗的诡异乐趣,《纳尼亚》则更像经典童话般展现光明的力量。 曲径通幽 所以,从光明与正义必胜的角度来说,《纳尼亚》比《哈立波特》系列更“适合”10岁以下儿童观看;更何况,随着“哈立波特”们步入烦恼多多的青少年期,那份只有童话中才存在的“纯真”也在逐渐消退,不过在《纳尼亚》中,至少在这第一集里,那份久违的童真还是完整无暇的。 童话世界的设定与纯粹魔幻世界的设定,最大的一个不同,是童话里的奇异世界,是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连通性的,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凭空设立的。像《哈立波特》里的魔法学校,就可以通过普通车站里的神秘墙壁进入,而神奇广袤的“纳尼亚”世界,就隐藏在一个巨大的衣橱里。 “衣橱”的概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设定。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是衣柜,或者顶多是个浅浅的壁橱,在我们的脑海里,是没有能够走进去的衣橱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则是最家常的印象。由于西方家庭中衣橱的宽敞、幽深,又由于衣服的遮掩效果以及挂在衣架上空荡荡的衣服所仍然带有的“人”的气息,都让衣橱对于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儿童来说,显得特别神秘,总有一份恐惧但同时又抑制不住想探寻究竟的心理。可以说,“衣橱情结”,在西方世界的每个人身上,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由衣橱来开启一个童话世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虽然缺少“衣橱情结”,但作为根红苗壮的中国人的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为影片通往魔幻之地的步伐所吸引。可以说,影片前半部分的经历,是我最喜欢的,这种兴致勃勃、充满新奇的感觉,以前只有在看《哈立波特》第一集时才有过。 儿童眼里的世界,只有简单的好与坏,这是他们幼稚的一面,同时也是可爱的一面。“纳尼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一方是代表正义的狮王阿斯兰(Aslan),一方是代表邪恶的白女巫(White Witch),我们可爱小主人公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正义战胜邪恶。虽然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几个黄毛孩子领导各个种族战士,打败老奸巨猾的女巫,扭转整个世界的乾坤,这样的故事也未免太“幼稚”,但是,唯其“幼稚”,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童话视角。有哪个人小时候没有梦想过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纳尼亚》所还原和唤起的,才是最纯粹的童梦。唯其简单,才能容纳并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展开也许是他们人生初次探险之旅。 手足情深 说《纳尼亚》设定简单,并不代表影片没有多层次的内容。其实,与深入一个陌生的魔法世界相比,四个小主人公的内心旅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成长,才是让小观众们长久回味的“戏肉”。 作为主人公的四兄妹中,最小的露西(Lucy)和最大的彼得(Peter),最为诚实正直,富于责任心。当然,他们的正直还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彼得已经懂得了很多世界的规矩,是他自己理性地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而露西是以最纯洁的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是对任何事物最天真的爱使她要捍卫美丽与自由。处于中间年龄层的苏珊(Susan)和爱德蒙(Edmond),则要稍微复杂一些,苏珊很聪明,但有时候太过聪明以至于有些难以顾全大局;爱德蒙则有些爱贪小便宜,因此容易被诱惑。 影片将他们四人的性格都刻画得很生动,虽然在看电影过程中,观众不会注意到非常明显的个性描绘的段落,但这种刻画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一系列事件以及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完成的。从人物性格影响故事发展的角度而言,首先让我惊喜的,是原著以及影片对于爱德蒙“十足”经历描绘之深入。原以为只是一般的小孩贪心罢了,没想到还牵涉到背叛与救赎等儿童题材一般难以承受的话题。不过,幸好影片对这一线索的描绘,还是基于儿童天性的。这样一种演绎,即使是和电影中爱德蒙同龄的小观众们,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当然,全片最大的亮点,还是可爱的小露西。客观地说来,这个小女孩长得一点也不漂亮,甚至算是四兄妹中长得最一般的一个,但是她的天真纯洁弥补了一切外形上的平凡,以至于让人反过来觉得她就应该长这个样子才最可爱,如果面貌太漂亮了反倒会影响到观众对她朴实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对本片的喜爱,有一大半来自于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就像当初对《哈立波特》第一集的喜爱也是因为高傲聪明的赫敏一样。不过,露西显然比赫敏更随和一些,某种程度上甚至像个儿童版的“圣母”,彷佛电影将儿童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寄托在她身上了,而扮演露西的小演员乔姬亨丽(Georgie Henley),也的确传神地表达出角色那种虽然弱小但能照亮他人心灵的阳光,那种只属于童年的纯真与温暖。毫不客气的说,露西就是本片中的天使。 影片中的手足情深,对于西方圣诞这样一个强调家庭价值的节日来说,是最适合不过了。一般来说,我是比较反感“为圣诞而圣诞”的那些所谓家庭喜剧的,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但是那种想通过娱乐来说教的好莱坞滥俗手法,足以让我大倒胃口。价值,是谁都会灌输的;但好的价值宣扬,不是通过“晓之以理”,而是通过“动之以情”。《纳尼亚》从兄妹情谊入手,让小观众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勇气、智慧、宽恕等有助于成长的价值观,即使像我这样的成人看起来,也能觉得受到鼓舞。 神人如一 对于路易斯(C.S.Lewis)的原著小说,人们向来是有争论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纳尼亚》系列小说中,含有基督教故事与人物的隐喻;为此,迪斯尼要将此书拍成电影时,还曾收到激进团体的抗议,认为在一部童话电影中灌输宗教意识,有违现代政治“政教分离”的原则。 在笔者看来,那部分抗议人士有些过分敏感了。关于《纳尼亚》中的宗教隐喻的争论,其实就像去年《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犹太人形象的传闻一样,都有点神经过敏了。传说中狮王阿斯兰复活的场景,并没有多让人联想到耶稣的复活;虽然他们的“牺牲”同样都有“救赎”的意味,但“救赎”就一定是基督教的专利么?我们东方文化中,也有“舍己救人”之说,佛家“舍身饲虎”,也是一种“牺牲”。可以说,“自我牺牲”是全人类都具有的一种高尚行为,和具体的宗教无关,或者说,具体的宗教只是以自己的教义给予“牺牲”以不同的演绎而已。宗教的本源就是世俗的和自然的,“上帝”与“魔鬼”们只不过是世人的另类投射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纳尼亚》根本就没有什么宗教别扭,而是很纯粹的童话,编导有意削弱了原著中有可能引起误解的宗教意味,四兄妹的举动更多是爱心与热心的结果,而不是受什么高尚的道义驱使。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方式很是可取,不仅有助于降低影片欣赏的门槛,更有利于片中“人”的形象和其他角色的“人情味”得以凸显。 云淡风轻 抛开主题与表现方式的因素,尤其是对于那些没读过原著、也不了解原著的非西方观众来说,影片的视觉效果可能才是最大的卖点。不过,在提及画面之前,我想先表扬一下该片的音乐,尤其是几段女声哼唱,不同于以往电影中女生的缥缈神秘,本片中的音乐人声片断,显得很亲切而悠扬,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影片“童话”特质的亲切性。另外,影片中“山羊人”塔木勒斯给初到“纳尼亚”的露西演奏的那种神秘乐器,也非常悦耳,虽然只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的确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然而,在大动态、激烈场景的音乐方面,影片倒不是特别突出。比较遗憾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有这个特点。 从视觉风格的整体设定来看,本片还不是特别细腻自然,无论是地貌环境,还是怪兽生物,给人的感觉都太干净、整洁,带有明显的摄影棚和CG虚拟的痕迹,不像在那个世界中生活了多年的样子。值得一说的,是水獭夫妇,这是两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拟人化小动物,喜剧效果还不错,为小主人公们的惊险之旅提供了不少轻松场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创造出狮王阿斯兰优雅尊贵的仪态,配合莱亚姆尼森(Liam Neeson)的魅力嗓音,阿斯兰的一举一动,的确体现出睥睨天下的王者气派。 但是,影片的大场面不是很令人满意。特别是结尾那场让观众等待了近两个钟头的正邪大战,没有意料中的震撼效果。从镜头运动方式来看,这一段场景也许和《指环王3:王者归来》中的冲锋场景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缺乏让观众投入的情感号召力。观众们更多地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大战,却没有动力将自己“认同”为殊死搏斗的英雄。如果动作场面难以激发观众的情感,那就纯粹只是视觉糖果而已。何况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一段场景也拍得颇为凌乱,缺乏足够的紧凑感。怪兽物种虽多,但都乱糟糟的;镜头沉迷于浏览战场的只鳞片爪,却不能给人一种把握全局的观感,也就失去了大场面应有的气势,越看越像游戏画面了。这一切都使得最后的大战轻飘飘的,缺乏质感和力度。 不过,我又怀疑这种失望是否源于我过分挑剔的成人眼光。因为对于该片的目标观众群——10岁左右的儿童而言,他们是没有能力辨别特效场景的好坏与真实与否的,只要画面将他们脑海中熟悉的事件表现出来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纳尼亚》和《哈立波特》一样,他们或多或少还缺乏“史诗”的气质,特效场面只能说是完成了工作,但要说到多出色或者代表该领域的最先进成果,那是没有的。也许对于他们自身的“童话”气质而言,这样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能看出来的“不完全真实”的效果,反而拉进了和小朋友们的距离,让他们能和银幕上的动作场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而不至于被吓倒或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看《纳尼亚》是需要保持童心的,如果要以成人所谓的“缜密”思维去思考,那原著乃至电影的基础设定都无法存在。事实上,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童心”部分,所以我才着迷于电影前半段逐渐发现纳尼亚的过程,以及被露西这个闪烁着最真诚“童心”的角色所吸引。也许,对于《纳尼亚》最好的评价就是:因为“纯粹”,所以“可贵”。
二: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attend an advanced screening and was magnificently surprised. The film was beautifully made. The acting/voices were all wonderful, including the young talent. I think all ages will be entertained. The story contains important lessons for children, but also relevant reminders for alts. I also think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film to Lord of the Rings and/or Harry Potter would be unfortunate for all parties. They are each uniquely wonderful. Make sure you see this!
By the way, make sure you stay through the end credits to hear a beautiful song Alanis Morisette wrote especially for the film.
三:
This is something you wouldn't want to miss. If you thoroughly enjoyed the first film, then this one is a darker adventure than the first one. Everything in Narnia goes totally out of control and tough to handle.
The film starts off with a Spanish group who have invaded Narnia and wiped out all the creatures living there. As it goes, the Pevensie kids are summoned to Narnia to fix up the wrong doings. A lot of conspiracy is thrown into the movie, but it feels like a plot well presented. It's pace is quick and starts right off not waiting to re-introce everything again.
The cast is absolutely fantastic. The Pevensie kids, just like the last time, add the right amount of drama and humor to their respective roles. Especially Georgie Henley who plays Lucy is the standout yet again. But a worthy addition would also be Prince Caspian, played by Ben Barnes. He acts like a courageous and brave Prince born to lead an army. This is a good breakthrough for him. Also worth mentioning is King Miraz, a great villain since Tilda Swinton. As for a few cameo appearances you should also look out for, the performances are remarkable.
The other outstanding details I loved to see yet again in the film were the Cinematography, The Proction Design, and Visual Effects. The shots were lavish and grand. Specially the Long shots, reminded me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Art Direction and the locations are astounding, very vibrant and unlike anything you would have ever seen in film. And of course the Visual Effects, those everlasting details adds another level entirely. You will love watching all this come together.
Even the action and battle sequences feel like a last stand to something no one can win. Its against all odds. You would cringe just because of the turn the film takes. It is filled with dark themes and more mature elements which would be a little hard to take. You might feel that the first one was pretty good. But give it another chance and you would feel this movie is just as good as the first.
For what I feel, this is a really good movie. 9 out of 10. Go to Narnia.

5. 知道达人帮忙几个影评

《全城热恋》:转角全是爱
《全城热恋》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最好看的华语异性恋爱情电影。当然,这也是一部很通俗(甚至说有点滥俗)的爱情文艺片,有不少明星养眼,有不少桥段搞笑,有不少场景让你记忆犹新;最后,还能结结实实的温暖你一把。
这就足够了,总结中心思想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活,看电影就不必了。
从叙事手法上来说,《全城热恋》一点也不稀奇,类似的浪漫爱情集锦片在好莱坞汗牛充栋,这种多人物互相勾连的结构,往大了说有《通天塔》《撞车》,往小了说《爱情麻辣烫》也可以算进来。
《全城热恋》一共有六个小单元,有四个是一对一的异性恋纯爱故事,一个是伤害与弥补外加意外收获的爱情故事(段奕宏让我极为矫情的想起了聂赫留朵夫),还有一个则是父子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的故事。
谷歌了下导演之一夏永康的资料,果然来头不小,虽是初执电影导筒,但已年近半百,而且是香港娱乐圈首屈一指的摄影师,跟许多明星都私交甚笃,所以老夏搭台,一干明星迅即云集而影从。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青睐显然也能印证这位老处女作导演的实力——他们上次投资亚洲拍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最近一次被全世界观众熟知的出品则是《阿凡达》。
四十三天就拍摄完毕的《全城热恋》绝无粗糙之感,全片胜就胜在有细节,细节就细在有悬念,悬念就悬在那老生常谈的八个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譬如大S扮演的那个不良少女,去纹身,一年纹一个圈,余文乐扮演的纹身师向她求爱,大S不允。后来才知道,飚车、游夜泳,都是搞临终关怀。原来大S也有绝症,活不过几年,多活一年,就在胳膊上纹一个圈。最后,涂着黑眼圈的大S在空调师傅谢霆锋的机车后座安详的闭上了眼睛……
譬如徐若瑄饰演的白骨精,遭遇了空前木讷的帅哥厨师吴彦祖。在两条卡通鱼的注视下,吴帅哥就是对徐美女下不了手——准确的说,是下不了嘴。于是,徐美女赌气离开,每当吴帅哥打一通电话来追问行踪,徐美女就偷偷的记在便利贴上,天长日久,徐美女就把这些便利贴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心”形(我怎么想起了陈乔恩?)。但是,偌大一颗心就是少中间那一块,徐美女便给不了吴帅哥重修旧好的理由。直到一次,徐美女不小心弄乱了全部的便利贴,手忙脚乱再贴将上去,居然发现一颗完整的大“心”赫然在目……
譬如井柏然和付辛博,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却因为一块手表在片尾抖出了父子关系的包袱,而且父子两代傻小子追求爱情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类似的愣头青……
譬如张曼玉,只在吴彦祖的寿司店里惊鸿一瞥,整个电影院里便一片惊呼(也有不少女生因为看见鱼尾纹而窃喜)……
影片让我想起了曾在上海的群租房里认识的一个小女生,她在离开前跟我说过一句话:爱情,如今已是个奢侈的东西。
也许,下回再搞奢侈品展,在卡地亚和百达翡丽的旁边,应该立一个干干净净的柜台,上面摆束花,再工工整整的写俩字:爱情。
相亲相的是婚姻,不是爱情。待嫁待的是家庭,也不是爱情。
没什么可说的,有些事情,你相信,她就是真的——譬如爱情。
下手要狠一点,可做可不做的,做;可放可不放的,别放。

少年保尔•柯察金被关进监狱,同牢房关了位一位姑娘,知道自己明天将被敌人强奸,晚上就摸黑搂住小保尔,要把自己的贞操献给他。
保尔拒绝了,然后,便是错过冬妮娅、错过丽达,自此,保尔再没有过幸福,一直到完全不能进行性生活的时候才被达雅“收养”,寥度此生。
爱情往往是被懦弱杀死的。保尔拒绝女孩的贞操,当然还谈不上拒绝爱情,但是少年血气时尚且如此怯懦,可见,保尔这一辈子不会有女人缘。
所以啊,吴帅哥孤注一掷,做了个完美的寿司,接着便是倾情一吻。
所以啊,井柏然在酷暑中站满了一百天,奇迹便最终在站台闪现。
皆大欢喜,即使以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离婚分家,起码也做过了。
即使有过失败的经历,也要屡败屡战为宜——单亲怪蜀黍张学友便是凭借这种精神,和沦落为扦脚女的钢琴师刘若英甜蜜的见光恋——不过“扦脚女”显然是个修辞,沦落风尘的隐晦说法罢了。
假的亦是真的,伪装不应剥去。
在发烧的城邦里,烈日炎炎,人人欲望澎湃,却遍寻不到爱情。
其实再多走一小步,多坚持一小下,转过那个街角,你就能找到传说中的爱情。
在发烧的城邦里,夏永康说,转角全是爱。
那个群租房女孩后来远嫁八闽,现在正幸福的等待爱情的结晶在新年降生。

(南方网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

6. 求电影名字 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小时候仅仅是瞄了一眼影评,现在突然想起来了,很想看。大概就是一个盒

你说的应该是电影 黑衣人2 里的情节

影片中Z和J去去中央车站的储物箱找线索,打开以后,专却发现里面别属有天地—一群猴子样的外星人居住于此,一块手表,就是他们喜爱的钟楼建筑,而给他们手表的人,就是他们的神,让他们高呼万岁。J看着这些小生物们,上帝感油然而生。在片尾,Z将这些小生物移到了J在总部的储物箱, J还惊呼着要解放他们,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可Z一脚踢开总部的一扇门,镜头拉远,原来他们也居住在千万个储物柜之一里面……

7. 《致命魔术》的影评。

剧情解谜
1、波登和法隆是双胞胎兄弟,波登对研究新魔术着迷,是他执意要打新结,而害死了安吉尔的妻子,法隆则理智,他出现在安吉尔妻子的葬礼,并诚实地说自己不知道打了什么结,因为结是波登打的。 2、波登曾经让Tesla帮他做“瞬间转移机器”,但不成功(片中有交代),后来被安吉尔威胁时就叫安吉尔去找Tesla,他以为安吉尔只会白跑一趟。另一种解释,波登写下Tesla只是乱写的,因为他也去过Tesla不成功的那场表演,但是没想到真的会造一个复制机出来。 3、被绞死的是波登,他爱Olivia,最后活下来的是法隆,他爱Sara,最后法隆在向安吉尔叙述真相的时候,说I love Sara时放的是他与Sara在一起的镜头,说He loves Ophelia时,放的是波登与Sara吵架的镜头,可见被绞死的是波登。 4、Sara知道波登双胞胎的秘密,她对这种三人生活感到疑惑恐惧并难以忍受,后来她发觉两人之一喜欢上了Olivia,而她不能搞清楚到底这个人是不是自己丈夫,甚至她觉得说不爱她的人就是她一直深爱的丈夫波登,心灰意冷的她想约Oliviar出来说出真相,但后者没出现,最后Sara崩溃自杀了。(其实那个说不爱他的人是波登,当Sara问他do you love me的时候,他说not for today,他当时说的实话) 5、关于安吉尔,在妻子死后,一心报仇,变得更加偏执狂热,一心想表演最神奇的魔术,把妻子为他起的艺名(大师丹顿)发扬光大。安吉尔极度自私狭隘高傲自大,片中有一段说安吉尔利用替身表演“瞬间转移”,他不满自己是掉到台底的那个,而替身却站到台前,接受观众欢呼(他还在台下隔着木档板向看不见他的观众鞠躬),后来更加提出来要和替身出场顺序对调,他想最后站出来接受观众的欢呼。这里说明了安吉尔的自私自我,不能容下别人,不能与人分享荣誉(正好与波登兄弟的同心协力、互相信任、自我牺牲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为后来安吉尔如何对待自己复制品作了铺垫)。 6、安吉尔知道机器会成功复制自己,并从箱子走出来,也很清楚自己性格不能容忍另一个自己同时存在,还有为了机器出差错而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他先准备了手枪,再走进机器,等复制的自己一出现,便想都不想就毙了他。这是他第一次亲身使用机器,原版自己杀了复制自己。 7、安吉尔找到Cutter ,并约了经纪人一齐试看表演,这是安吉尔第二次用机器,这次,安吉尔的原版死了,复制安吉尔A活了下来。(这时关于原版安吉尔是怎样死的原片的确没有明说,是不是淹死的还不好说,只可以肯定说原版安吉尔在机器里通电后就直接掉下台下的机关里,复制安吉尔A在经纪人面前现身,并确定复制出来的自己保留着原来的一切记忆和能力。事后,复制安吉尔A便安心地处理掉机关里被控制着的原版安吉尔。) 8、安吉尔在确信机器的可靠后,便有了后来的表演。因为Cutter曾说过溺水的感觉像回家,于是复制安吉尔A便选择了溺毙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肉身。过程是:安吉尔在台上通电,掉到台下水箱溺毙,同时,复制安吉尔在另一处生成,这样循环地……并不是说每次用机器都多出了一个新的安吉尔,而是每次一个安吉尔就分身成了两个人,一个人掉入水缸,另一个出现在高台上。但分身出的安吉尔不知道溺死的感觉,因而就有勇气一次一次地重新站到台上,准备掉水里,迎接新生。(试想你自己就是安吉尔,你的感觉就是站到台上,通电,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柜子里,然后是下次表演,站到台上,通电……这样循环下去,没有一点痛苦)。 9、由此至终都只有一个安吉尔,后来安吉尔在通电前就发觉了法隆冲到了后台,于是分身后他故意没有出现,这样就造成了安吉尔溺死的假象,法隆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不明真相的Cutter还真以为波登会什么“瞬间移动”,把水箱移到安吉尔台下,于是便有了开头Cutter在法庭上指控波登一幕。(这个地方原版写得是波登,按照我后来的理解以及兄弟两个的性格,我觉得应该是法隆。而且注意法隆去后台的时候摘掉了帽子和胡子,大家以为是波登。在监狱的时候最后见面洁丝,以及波登兄弟最后见面的时候都说明了监狱里的是法隆。)

8. 中国城影评

金慧秀和金高恩联合主演的热门韩国黑帮片《中国城》(又名“储物柜女孩”)近期热度很高,两大高颜值女神激情飙戏,又是黑帮类型,移民家族相爱相杀的虐心故事,即便有点致敬香港黑帮片的照葫芦画瓢,倒也不失韩国电影特有的暴力美学,只看电影本身,是功能性特别强的高分娱乐片。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经济刚刚起步,工资水平很低,大批中国人以留学或探亲名义,也有劳力输出合法手续进入日韩,多半从事无技术含量的杂活,如盛传中的刷盘子和背尸体,收入较国内高上几倍。勤劳善良的中国人,为东亚邻居的建设应该也算是做出不少贡献,其中难免有害群之马,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整体表现还是良民,如《不夜城》《新宿事件》《黄海》中表现的黑帮肆虐,其实都是类型片的夸张,就像香港警匪片一样,作不得真。当年进入韩国的中国人,很多也通过结婚定居或其他方式留在韩国,形成移民群体。《中国城》就是以中国移民为主角的暴力黑帮片。
除了治不好随时随地都耍酷的老毛病,影片基本达到了韩国类型片值得娱乐一下的应有水准,整体还是值得一看。故事也就是比较极端,非常惨烈,一家人五六口子从小一起长大,在黑道混到大佬级别,最后却因为金高恩饰演的一零对一个迂腐小屌丝动了“凡心”,连锁反应,一家人死光光,全都死于非命。只喜欢酷不喜欢惨,或误以为会有什么浪漫爱情元素的观众可以回避了,全没有。只有小屌丝被妈妈桑割喉时,还有孽子被逆转乱刀插,弹幕上一片叫好,是仅有两处称得上大块人心的情节。还是妈妈桑值得信赖!
若说故事能带给观众的触动,就是母女两人的宿命轮回了,妈妈桑当年手刃了自己的妈妈,然后带领孩子们打天下,一零解决了妈妈桑,上演了一夜长大的虐成长,这个主题在香港黑帮片里是常用套路

9. 求夺宝奇兵1(法柜)的影评

这是一道试题也···我也要考也···一起下午教室见··

10. 请一篇电影《愤怒的公牛》的影评

影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杰克拉莫塔身体结实、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

在说这部电影以前,有必要说说罗伯特?德尼罗:

他是教父、拳王、士兵、工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恶棍。

恶棍就是那些粗暴的人,因愤怒而粗暴;卑贱的人,不论是地位还是人格的卑贱;自私的人,往往由于太过自恋。总而言之,恶棍就是会折磨人的人,也许是折磨别人,也许是折磨自己。

有很多导演都想干掉他,特里·吉列姆就是其中一个。出于对这个恶棍的迷恋,特里邀请他出演《妙想天开》,后来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并不能让特里心平气和,他说:“我们曾经很敬重德尼罗,但《妙想天开》的拍摄让我们的态度完全改变,我们恨不得杀了他。”拍摄时,别人拍一场戏NG三四次,德尼罗要30次,因为他对自己不放心。

这不是折磨人的唯一方法。当他对搭档不满时,会破口大骂:“我要打爆你的脑袋。”他讨厌任何导演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演,谁要这么做了,准会被他难看的脸色气死。

当然他更会折磨自己,为了在外形上更贴近角色,他可以买下几千件戏服与道具,他可以跑到钢厂去打工,还可以练出一身肌肉后,立即用暴食毁掉这身肌肉。

这就是人戏不分的罗伯特·德尼罗。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甘于毁掉自己的名声,接拍一大堆烂片,并且在其中作出烂得不可思议的表演。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热切地等待着他——这个已经饥不择食的恶棍——下一次的表演。

影片的片头也十分帅,德尼罗穿着斗篷,斗篷上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雨水,在灰暗的灯光下是那么的让人兴奋,在拳击台上做准备活动,台下隐隐约约可看到观众,迎面是拳击台的三根很粗的横绳,把德尼罗围在里面,德尼罗的动作用高速拍摄,于是,这个画面看起来便有一种明确的隐喻性,德·尼罗就像一只被围观的笼中野兽一样,他活动,咆哮,但无济于事,马丁的电影就是那种虚假的对立面。

《愤怒的公牛》中拉默塔的四句话我觉得可以概括他那一次选择,一次成功,一次失败,又一次开始的人生。

“我不想表现的太明显”-这是他和自己的弟弟乔伊去酒吧,因为他要摆脱那个整天在他所居住的意大利居住区,整天对他破口大骂的妻子(也许本身就是他的错),他去酒吧是去追求一个叫维琪的姑娘,他不想表现的太明显,那是他当时的心态,他刚刚成名,他是个地层的意大利人,所以他在追求的过程中表现的那么迟钝,那么的不知所措,便让弟弟去说,弟弟去说了,姑娘被约出来,杰克把姑娘带上车,一只手假装自然地伸到姑娘背后,但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停住了,两人去公园打柱球,姑娘一打,球不见了,德尼罗与姑娘在地上爬来爬去地找,球终于神秘地消失了,两人倍觉无聊,然后,德尼罗把姑娘带回家,先是打开冰箱,问姑娘想吃什么,姑娘说不想吃,他就关上冰箱,两人坐到一张桌子旁,对面坐着,由于无话可说,就只能相互干看,德尼罗让姑娘靠近一点,姑娘就坐到与他相对90度的侧面,然后,又是没话说,德·尼罗示意让姑娘坐他腿上,姑娘照办了,但他仍不知与姑娘说什么,两人很狼狈,但都不动声色,于是他们站起来,德·尼罗带姑娘看卧室,两人进入卧室,坐到床边,德·尼罗刚把手伸到姑娘背后,姑娘却正巧站起来,来到距床不远的衣物柜前,上面放着德·尼罗与弟弟的照片,德·尼罗本人百无聊赖,只好跟过去,站姑娘背后,干巴巴地先亲一下姑娘,再亲一下姑娘——这个场面拍得十分尴尬,一句过渡与贫嘴的话也没有,事实上,用以活跃气氛的话,拳击手一句也说不出来,他本来就是一个粗人,这场亲密戏把拳击手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充分,而姑娘所代表的那种下层漂亮姑娘的逆来顺受也令人感动,戏是如此地与众不同,使人感到那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嗨!罗宾森,你没有打到我,你永远都不会打到我”-这是拉默塔在自己保持了两年的中量级拳王后,这也是他最为辉煌的两年,马丁·斯科赛斯的选择了一段家用胶片机拍摄的彩色的记录生活(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彩色)的片段配以舒缓的轻歌剧间奏曲,记录了这两年,同时这两年是他老年发福以后在脱口秀主持观众最为感兴趣的两年,但却是他最不去在众人面前去提起的两年,他在影片最后对着镜子说:”我是老大…..”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他败在几年前被自己打到的拳手的拳头中,可是他没有倒下,无论拳头想雨一样击打在他的脸上,他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在拳台上,虽然任何人都要面对失败,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失败,面对失败我们是怎样的态度,失去了金腰带,可是他没有失去在拳击台上的尊严,男人的尊严,虽然对手的藐视的笑,可是他还是靠近他的脸,直视他的眼,很明确的告诉他:”你没有打到我,永远不会”看到这,我觉得我们生活中的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勇气或者是精神呢?

“你有没有和乔伊ZA?”拳王拉默塔用满怀神经质的语气,一次又一次询问妻子,这个时候,无敌的拳王已经垮了。

后来拉默塔冲进弟弟乔伊的家,差点打死自己的亲弟弟,就只为了开始那个莫须有的疑问。《愤怒的公牛》事实上并非传奇拳王拉默塔的传记片,尽管故事的确是拉默塔的传记。在这部电影里,忌妒、多疑、自卑和暴躁完美地被展示出来,这些东西对心灵的破坏力,对肉体的破坏力,对生活的破坏力,表现得同样完美。甚至这部电影也不是在讲这些,罗伯特·德尼罗和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一起,努力寻找着这一切产生的根源——人生中看似无因的愤怒。

“你们都说我是畜生,可是我没有那么怀”,这是因为拉默塔容留14岁的女孩去他的酒吧而被拘留,可是他却筹不到1万元的保释金,(虽然他回家敲碎了展示荣耀的玻璃柜从中取出那根“拳王金腰带”拿去变卖。可是他只取上面的宝石,还是没有将腰带拿走,这是一个讽刺还是他还在保留自己最后的信念,我相信是后者)在牢房里用自己的头撞墙时说的,他一直其实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无助的灵魂,他在权利和欲望的高峰的时候他怀疑一切,可是那能全部都怪他吗?不是一个卑鄙而自私的家伙,他只是一只“狂妄的公牛”!

影片中还有很多让我们过目不忘,震撼人心,隐喻影射的镜头,语言和动作,每个人都能看见老马这部最伟大的影片(虽然我们都认为他不需要得到奥斯卡的承认)光芒四射的一切,这一切反而又通过一个传记片的类型,倒叙的手法,黑白的世界表现出来,力争打造出一个充满反思的冷静的氛围

这部电影是德尼罗的巅峰,是方法派表演的丰碑,也是所有恶棍的胜利。不是吗,让恶棍受到欢呼与迷恋,还有什么胜利更为伟大。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