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亲电影观后感300字
Ⅰ 爸爸的假期观后感300字就够了
羊年一开,“爸爸”就集体上阵了。开始还是小火苗,后来忽啦一下子,满电影院都是名为“爸爸”R 电影,躲也躲不开。
不过,你得承认,所谓“爸爸”,包括以“爸爸之名”的亲子电影——《爸爸的假期》,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透露出一股老少咸宜的快乐气息。
王岳伦执导的《爸爸的假期》一开场就出现三个家庭和事业同样落魄的爸爸——老郭、岳伦儿和亮子,三个同样的倒霉蛋儿在田教授的提议下,集体前往韩国参加一个名为“帝王假期”的旅游项目,孰料,每个中国爸爸遭遇一个很不靠亦的国际大盗JIMMY(林志颖 饰),从而陷入一场国际珠宝失窃大案。之所谓,度假有风险,出国需谨慎。
不过,如果你真的以为该片是旅游片或观光片的话,那就真的错了。在这部与爸爸有关的旅游艳遇中,同样,几个倒霉蛋儿爸爸的宝贝儿子亦兴匆匆地踏上夏令营之旅。只不过,相比孩子式的童真来说,成人式的冒险遭遇反倒多出了几分诙谐幽默的味道。
在生活中,老郭本是一个被降职的老职员,此番在韩国“帝王假期”之旅中,则变身一个富有的高丽贵族,甚至受到美女的激情诱惑,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则有些搞笑的味道了——几个倒霉的老爸被误为国际大盗,不仅钱包被偷、遭遇通缉,甚至被追打的过程匆匆地爬到冷藏车里,此中遭遇可谓凄惨之极。
不过,也正源于几个爸爸身处逆境,置身生死关头,才始以重新思考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可以说,这次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给几位中国爸爸上了很好的一课。所以,我们称《爸爸的假期》是一部无假包换的“亲子电影”绝不为过。
编剧岳伦儿在影片中调侃说:“回眸一笑百媚生,春江水暧鸭先知。”毫无疑问,“亲子电影”《爸爸的假期》中处处充满谐谑自嘲的味道,这种自嘲让人想笑,笑完又想哭。在整部影片的情节推进中,影片慢慢地由轻松向理性靠扰,在成人旅途遭遇的背后,孩子的童稚和天真慢慢浮出水面。
Ⅱ 微电影《致父亲》观后感500字作文
希望果,多么神奇的果子。给他们力量吧!
请不要低下头来,我们都是祖国的希望。
当你认为你不幸福的时候,请不要去抱怨,因为你相对与别人是幸福的。当你认为自己幸福的时候,你一定要和不幸福的人,分享你的幸福。当你处于幸福之中时,你要小心,因为下一个不幸者就是你。当你是不幸者时,你要相信总有你幸福的到来。
今天我再次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去体验他对世界人们的呼唤,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让我们去帮助非洲的人们。他的歌声中,充斥着他童年的梦想,让世界上的每个孩子们有着快乐的童年。这首歌非摇滚,而是以摇滚来激发人们潜在的爱心。他值得我们去学习。
面对国家的发展,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去援助那些无法读书的孩子们。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我们每人应出点爱心。国家的强壮是看我们这些芽儿,去奉献的。西部的发展会拉着东部的脚。但是我们因用手扶起西部。尽管现在已经好多了,但仍需要我们的帮助。
Ⅲ 励志电影观后感300字左右,不要太多300字就行了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写到这,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了:《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我?又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institutionalizing’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和轮奸,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短片结束的时候,我清晰的记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纪念艾伦格林)他是《肖申克的救赎》编导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经纪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于AIDS的并发症。生前的他和无数的女人在一起过,也有过子女,但是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据说他的欲望强到离开伊藤猛鬼就没法活的地步,我想这也是他过于混乱的的生活才会死于艾滋吧。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我对影片中的那段话,“These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极有共鸣——这个可怕的过程正是我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Ⅳ 致父亲电影影评350字
《致父亲》:亲情似水,父爱如山!
父亲节这个洋节日中国人这几年才算刚开始过,电影市场还没有专门针对父亲节的电影作品,但制作形态更为灵活的微电影,已经开始专门为这个节日打造作品了,本片就是如此。虽然是某汽车品牌的定制微电影,但整部影片丝毫没有其他同类微电影浓重的广告气息和过于露骨的产品展示,而更加注重品牌理念与影片内涵的融合,让这个波澜不惊的故事产生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感张力。
知名演员李晨在片中扮演一个小有成就的摄影师,一日被父亲叫回家给街坊拍照,意外得知开照相馆的父亲的视力出现严重问题,而此时一个出国工作的机会摆在面前,需要他立刻返回。李晨走到半路,想起父亲的病情,毅然决定放弃出国机会去问清父亲的病情,在与父亲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重新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从而一举消除了内心同父亲的隔阂,人生也仿佛豁然开朗。
虽然影片主打父爱和亲情,但走的是温情和生活化路线,绝没有那种刻意吸引眼球的撕心裂肺和矛盾冲突的戏剧化情节,而是通过李晨和街坊女儿这两条情感线,表现两代人的代沟和父爱母爱的伟大。街坊女儿处于叛逆期,总是嫌母亲管得太多,让自己不得自由,而李晨帮她回忆小时候母亲跑几站路为她买棉花糖的往事,让她认识到了母亲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摘下叛逆的面具,重新做回母亲的乖女儿。而这这一番开导似乎让李晨自身也有所领悟,回到家中追问父亲眼疾原因,没想到问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结——开个人摄影展时父亲未到场,这并非父亲对他表示不认同而不去捧场,而是去的时候突遭眼疾,目不能视,只能困于家中,等到视力恢复已然错过展览。这番话语让李晨的心结彻底解开,深切感受到了那份平淡如水而又沉甸甸的父爱,反思了自己因为工作而疏远父亲的冷漠态度,最后用街坊母女合影以及父子合影两张照片,向亲情致敬、向父亲致敬。影片所表现的两代人的隔阂与误解,以及因为繁忙的都市生活而淡漠了亲情,无疑是让大部分年轻人都会感同身受并自我反思的话题,本片能以如此不动声色的故事讲述,达到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感张力,导演对影片整体把控的功力还是相当稳健扎实的。
虽然本片是汽车品牌的定制微电影,但汽车品牌在片中的展示恰到好处,绝没有喧宾夺主而拍成广告片。车只在前中后三个场景出现,分别对应李晨回家,挂记父亲眼疾而临时决定从半路返回,以及同父亲冰释前嫌之后,带着满足的笑容驾车驶上回城的路,使得该汽车品牌也同片中的亲情一样,成为一种舒适自在、温和贴心的存在。(
Ⅳ 微电影《致父亲》读后感700字
希望果,多么神奇的果子。给他们力量吧!
请不要低下头来,我们都是祖国的希望。
当你认为你不幸福的时候,请不要去抱怨,因为你相对与别人是幸福的。当你认为自己幸福的时候,你一定要和不幸福的人,分享你的幸福。当你处于幸福之中时,你要小心,因为下一个不幸者就是你。当你是不幸者时,你要相信总有你幸福的到来。
今天我再次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去体验他对世界人们的呼唤,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让我们去帮助非洲的人们。他的歌声中,充斥着他童年的梦想,让世界上的每个孩子们有着快乐的童年。这首歌非摇滚,而是以摇滚来激发人们潜在的爱心。他值得我们去学习。
面对国家的发展,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去援助那些无法读书的孩子们。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我们每人应出点爱心。国家的强壮是看我们这些芽儿,去奉献的。西部的发展会拉着东部的脚。但是我们因用手扶起西部。尽管现在已经好多了,但仍需要我们的帮助。
吴宇航:亲爱的孩子们,我看了你们的生活情况:矮小的房屋,小小的电视,简单的饭菜,破旧的衣服,身患重病又年迈的奶奶,还没上学的弟弟、妹妹……实在是太苦了。你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在土灶上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起床,吃饱饭还要刷锅洗碗,给妹妹梳头,走路上学。放学回到家又得到田里干活,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妹妹和身患重病的奶奶。衣服都旧了、破了还在穿。
所以我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抱怨什么,对吗?你们同样和我们一样是祖国的花朵,但为什么你们却得不到好的环境去学习。也许你会比我们城里的人更加有出息,我看你们吃的“饭” 根本不是饭,而在我们这里的人却十分浪费不珍惜粮食。所以这也引起了我的不满,但我也无能为力,因为我是个学生,但是没关系不久的将来,我会用自己的双手来给你们贫苦地区创造别样的风光,或许是十年,二十年。反正我会努力的。
俞慧婷:看了看了微电影之后,觉得那些孩子生活的真的好苦,与我们简直不可比。
身为同族人,我们更应该去帮助他们,进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丽溶: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很可怜,但是他们有尊严,有敬师之心,他们会自己生活,却不像我们,我们还在父母的保护成长,天天要父亲母亲操心,我觉得我们真的很不懂事。这部电影里有一种果子——希望果,那里的孩子把这当成一种希望,觉得这是一种企盼。他们希望可以生活得更好,希望可以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希望可以为祖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们的意志比任何东西都坚硬,我们这些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都没有像钢一般的意志,但他们有,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那一双双无比澄澈的眼睛,望着镜头。
我多想为她们伸出一双手,帮他们整整衣服,擦擦脸。对于我来说,这些孩子给了我一个警示:我们应该更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父母,长辈。
希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能好起来,变成透明的,干净的。
叶炫清:
从来没有想过,大山里有这样的一群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更不敢想象这些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当那一张张让人看了心酸的脸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似乎也跟着揪了起来,但那黑乎乎的脸上却总是浮现出笑容,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有一种让所有人有勇气面对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是没有的,坦白地说,我也还有欠缺的。我甚至惧怕那样的生活,但你们却做到了,你们做到了勇敢面对,我很敬佩你们,我想一切都会过去的,只要你们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加油,孩子们!
陈英杰:
人生有一个大岔口.
有一座大山把另一条路封得严严实实。
于是,有人想翻越那座山.
在山脚,他仰起头,望了望山头。
它直插云霄,它不可翻越。
他的恐惧让他无力。
日久天长,他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远地被禁锢在了山中......
他们在耕田中苦苦等待,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中苦苦等待。
终于,山顶上出现了一个高大的影子,他来自另一头。
他们很惊奇他是怎么翻过来的。
他一点一点地采石搬山,那里的孩子都叫他“老师”。
三年后,他离开了这块贫瘠土地,他带着希望离去了......
山矮了!
一年后,山没了,他们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忘不了.他是战场的先驱,是不怕流血的大写的“人”.他翻山越岭,只求希望之火烧了这座山头。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这是世界需要的精神,也是我们追求的精神。
从大山里走了出来的他们说:“外面的人太追求享受。”
我们拥有他们没有的:寒冷中的温暖,过多的只能浪费了的三餐……
他们也拥有我们没有的最淳朴的快乐……
这些朴素而博大的拥有都是所有人存在的前提,因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有这小小的生命。
人,一定要珍惜拥有的,即使这种拥有带有一点儿缺陷或一点儿遗憾。
不要讥笑他人的缺失,应是同情。
这世界有太多不公平——许些人面前天生有座山
但这世界还有爱——让一切变得公平。
我们拥有它,去翻山越岭吧!
“记得把希望带上”
沈敏瑞:以前,我只是从杂志上或者公益的公告上看到过那些山区的孩子,那是,只觉得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但,与我无关,我不可能过他们的生活。于是:家里的水龙头时常在滴滴答答的滴水,竟从没想过他们那没有足够的水;餐桌上的剩菜剩饭被无情的倒在垃圾桶里,竟不曾想到他们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看了《希望树》之后,我深刻的感觉到了,他们与我们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希望我们大家能一起,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让那些孩子们过的好一点,再好一点。
让我们的国家,乃至世界,更加美好。
感谢各位同学们的分享,就让我们用小小的善心去温暖这个世界吧,如同歌唱的那样:让爱传出去,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遥远,总有到的那一天~~
Ⅵ 电影父亲读后感一百字
微电影《父亲》观后感
很少有一首歌曲就能让我们哭泣不已,但这首歌曲做到了,它的音乐它的词句,都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上。
每一个父亲都有爱孩子的方式,每一个父亲,无论贫穷,无论艰难都有永远爱孩子的心。而每一个孩子,都对父亲有种感觉,不懂和懂得感觉。懂了便分担和没有开始分担,或者不理解的叛逆与伤害。
就像燕燕和她父亲,年轻时他是女儿的骄傲,人老了,他不会让女儿难堪,只为强忍病痛在她一辈子最重要的时候牵着她的手走一程,即便那一程不完美,但却充满多少苦衷。只不过是,为了女儿,一辈子肩上由青丝换做白发,由青春张扬得意到人老沧桑,总害怕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乱了方向学坏。他在经历中得到的经验,他吃过的亏想告诉我们,想传授予我们,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却不从懂得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有着难饮的伤痛,而我们却在脸上浮出浮躁的表情,我想到了他那一刻的眉头,紧了心头。
看过《父亲》,不禁想起我那日渐老去的爸爸,爸爸,忘不了您操劳的身躯,忘不了您疲惫的身影,虽然您对我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我知道,您有一颗深爱着我的心,是您让我对情感有了更透彻的领悟,爸爸,我会在您所赋予的时间中明白您给我的每一个关怀,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尽,但坚强的信念,仍在您的额头闪光,您在我心中永远高大伟岸,您的青春,在我的成长中流逝:您的黑发,在我的成熟里霜白;您的眼睛不再明亮,您的脊梁不再挺拔
当时代变迁,当这快速更迭的社会充满了太多太多他认为神秘的事情。当面对社会的无情,当整个车厢年轻的青年围观一个头发斑白的老者为社会公德和道义而献身的时候,当脆弱的他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那些人的良知泯灭,伤透了那个时代的人,而不仅仅是燕燕的父亲。
当职场普通女性受到骚扰,不是敢怒不敢言,二十连怒都埋在心里,只为生活,却要遭到莫名奇妙小三的控告和人格的侮辱,在受尽伤害在大雨的夜却一个独自面对,对天哭泣的时候,却迎来曾经懵懂的人。当所有人没有在她受尽凌辱的时候出手帮助她,这个曾经记忆里的人却为她撑开那不敢渴望的伞,一个渴望久久却迟来的拥抱。当那个曾经被认为是不良少年的人再次出现在父亲的面前,他还记得,找不到接受他的理由,不仅仅是他没有给她女儿幸福的能力,却触犯了他自己的心伤。
好人却为做好事,而受到报复。当电视中的警察用自己的武器杀死那个罪犯的时候,他在心底有了怎样的触动,假如当初自己也如同那人一样,是否就可以避免自己受伤。而他却只为敬畏生命。
当听到女儿告诉她将和自己不中意的人结婚的时候,自己激动的小便失禁。却在婚礼的时候出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从肖利婚礼上的鱼肉朋友就可以知道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人以群居。可是虽然自己极大的不满意,既然女儿的决定,而爱的深的一方只有顺从,并深深的祝福她。不顾一切踏上了婚礼。然后在发病的时候匆匆离去……
是否有时候,我们的父亲进入这新异的城市,对着窗外看,看着陌生的,充满了好奇,惊艳事物的新奇,却被误会。就如电影里对裙子的好奇,却被误认为骚扰。是否有的时候,他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高大伟岸的身躯是我们的避风港,是否等他们老了,为我们而生长的斑斑白发,到最后在我们的婚礼上为了给我们留足面子匆匆而去……
因为他,我们才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他我们才可以和富贵人家的子女在一所学校,在一个城市,然而他却累却苦,却辛酸,却面对我们的不理解,却独自承受自己的无奈,我们永远欠他们的,即使从出生那一刻就还也还不起。
Ⅶ 《父亲》观后感
纪录片《父亲》反映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经历。看完全片,想问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权,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们从小守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教育信条忍受着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么大学了,某某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了,象牙塔在山峰顶端闪闪发光向我们摇摇招手,可是当我们真的抵达了那个地方,才发现有多少是海市蜃楼。我在大四的年纪看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改各种抱怨大学与想象不符的状态,宣泄怀念高中的情绪,只想转身对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说一声,你终于还是把他们骗进来了。
大学生这个定义真是太宽泛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叫大学生,二本三本毕业的也叫大学生,什么大专职业学校毕业的也叫大学生。每年高考完了统计出来的升学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绵,看似很大,其实很水。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又要学历又要成绩又要实践又要证书,妈的你当我全才啊。
回归影片。
父亲韩赔印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勤劳朴实憨厚舐犊情深,父母就是这么个角色,你找他要钱,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块,也会想尽办法凑个一百二十块给你。所以我们看到片子里韩赔印这里借二十那里借三十的凑儿子的生活费。纪录片的好处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有人掏钱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换做电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韩你儿子有出息哥几个一起供他读书。不需要去指责谁,没有人规定一生下来就要乐于助人的,没必要自己饿着肚子还为人家上层建筑买单的。大家都不容易。
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账本,记录各笔借款,以便日后偿还。有时候还写点鼓励性的句子,如果忽略掉他的职业,可以说父亲也挺文艺的,对美好生活充满想象,信奉书本上的那些励志语录。六十岁带着家人去北京,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脑海中是不是还浮现出天安门上太阳升的场面。他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有钱了。父亲的有钱是建立在儿子毕业找个办公室的工作有空调有电脑的憧憬之上,可是现实是儿子毕业一年还在青海户外干工程。一个月赚八百多块还不如自己在西安给人家做水电来的多。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现实面前惯常的一个表情:无奈。拍摄者问胜利,你父亲会接受你做这种工作吗?(服务业之类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职业)他说不接受也没办法。还是无奈。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生活在底层的人不会去想也无暇去想是不是上层体制出了问题,或者说他坚定的信念出了差错,而研究者只会待在温暖的室内去开开会吃吃饭象征性地讨论出现的问题。有经历的人无能力,有能力的人无经历。曾经在会议室外等人,看着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跟院长一起讨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掌声阵阵,让在寒风中等候的我听得都热血沸腾了。可是后来我一想,不对啊,你们在这儿纸上谈兵,但是就业的主体——学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学生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身上存在哪些从象牙塔到社会人转变期的问题。退一步说,容纳就业人群的单位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企业来你怎么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总不至于大家毕业以后都进高校吧。
儿子韩胜利。其貌不扬,家境贫寒促成的腼腆害羞性格,转了一圈招聘会出来一言不发,曾经以为可以留在城市,接受三百块的月薪,哪怕不要钱跟着干也行,问及恋爱说再等等。憨厚的不得了。年轻人,你把一腔热情满腹学识捧到城市面前,城市是否会含笑接纳?你要还读书欠下的两万块债务,你要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八百块的工资要干上十五年。同样,生活在都市的人,为一个房子不吃不喝也要十五年。这样的繁荣昌盛背后是多少滴血心酸。
纪录片拍到胜利的上课、吃饭、寝室,利用业余时间捡瓶子去卖,两个塑料瓶五毛钱,啤酒瓶一块钱,拍摄者问他,有没有想过出去做个兼职赚钱,他只是沉默的摇摇头。性格决定命运。弱肉强食的都市森林只合适放弃一切自尊骄傲厚着脸盆的推销者,他们要匍匐在前辈脚下,把自己的经历添油加醋不厌其烦地呈现诉说,就是棵白菜,却恨不得卖出黄金的价。不要质问胜利大学干了什么,温饱尚且不足,素质拓展职业规划个屁。突然想到个问题,国家的助学贷款呢?要一个学生每个月只有两百生活费,要一个父亲终日低声下气地向工友借钱?
他们也是我们,离家千里来到所谓的大都市读书,用四年的青春,用一麻袋的钱换回一麻袋的书本,站在离开还是留下的十字路口,周围人步履匆匆,自己却找不到方向,何去何从?
一部纪录片,看破中国高等教育的迷信。
Ⅷ 致父亲观后感请帮我在百度上复制下来发给我!
子女永远都是父母最好的作品,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便专心的呵护与栽培这个作品,子女心安理得、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家中父母给予的一切关怀与支持。当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后,则总在不停地为事业奔波,为前途打拼,我们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我们会隔很久通一次电话,甚至就连父母亲的额头上何时刻上皱纹,何时走路会蹒跚,何时嚼食物会吃力,何时看东西会眼花等等我们都不曾发觉...
微电影《致父亲》所要阐述的就是如此,它的故事很简单,但却极具创意的将主人翁锁定在一对从事摄影的父子身上,儿子(李晨饰)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为了前途与事业很少回家,并因为当年父亲没有出席自己的摄影展而心有不悦。所以,当老父亲打电话邀请他回家时,他极不情愿的答应,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而得知父亲早已眼花的事实,他才真正意识到此前的种种误会,以及作为一个儿子的极大疏忽与应承担的责任。而这部电影选择在父亲节前后问世,显然也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对伟大父亲的关怀与致敬。
在表现方式上,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近景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出老人孤身一人的那种孑然一人的孤寂感,并十分巧妙的通过照片这个定格岁月永恒的载体,将回忆与现 实不断穿插,形成一种时光易逝、亲情可贵的强烈对比感。在镜头上,本片画面显得十分克制与内敛,没有过的情绪宣泄与浮夸,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动观众。在情节转变上,儿子在权衡工作与亲情的天平从从倾向前者转变到后者,从而诠释出成长不仅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更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的宗旨。
而在人文关怀这个主题上,导演却是不遗余力地展现,摒弃了一贯的死板而单纯的说教解读,而是通过一连串的场景无间断的呈现,而传达出细水流长的亲情关怀,同时得力于演员的恰当选择,当红实力小生李晨的加盟也让本片在表演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而是借助于小细节的表现以及精准的面部表情与精湛的台词,这在很大程度上比呐喊更加打动人心,通过对父子的着力刻画,使得影片在感人程度上无限温情,同时丝毫不显得滥情。
对比许多描写爱情的微电影,描写亲情的微电影显然更能直达观众的内心、戳中观众的泪点,而其将主角瞄准一对父子身上也极具代表性,恰如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缺乏长久的交流与沟通筑成了父子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总是享受着父亲给予的浓浓爱意之时,却还不停地因为一己的幼稚想法而怨声连连,当岁月催老了父亲的容颜, 促成了儿女的成长,亲情与时光的弥足珍贵也愈发凸显。从而也显示出了父爱“无言中夹带着力量,细腻中渗透着博大”的特点,所以该片所传达出的亲情更显张力。
影片自始自终没有任何道德的拷问,或者是控诉,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反思力量却是相当惊人的,不动声色的镜头与语言,到最后都将影片中的涓涓细流融为一股巨大的浪花,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发人深省。正如影片结尾字幕上的那句话——“每位父亲都有一句不曾说出的赞扬,每个儿子都有一份未曾表达的感谢。”
Ⅸ 《父亲》筷子兄弟 听后感 300字
总是向你索取 去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很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用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这是电影《父亲》插曲的歌词,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了。故事的父亲是年轻时是一位警察,同时又是一位单亲父亲,一手把自己的女儿带大。在女儿小的时候,他每天都会骑着他的警察车去接女儿放学,说一句“燕燕,上车”,女儿很亲切地叫一声爸爸,他的脸上那笑容看起来是那么的甜蜜和满足,眼里充满了父爱。为了女儿一直都没有再娶,后来好不容易谈了个对象了,他希望对方可以接受他的女儿,却不幸对方不肯接受,他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的愿望泡汤了。女儿开始长大了,变得亭亭玉立了,谈恋爱了,却认识了肖利。父亲一直都认为肖利是不务正业的男生,极力反对女儿和他一起。后来和女儿吵架了,却是自己滚了。当女儿回家了,他装作若无其事,说了句“你回来啦”,希望可以和女儿和好如初,却不料女儿带回来了一个未来女婿,那人就是肖利。父亲好不给他面子,直接叫他滚。为了女儿的幸福,再丑再难看的事他都做得出来,只要女儿不和肖利一起就好了。
在一个晚上,父亲遭到了以前一个被抓罪犯的报复。脑袋严重受创,以至于失忆了。可是失忆后的他只记得三件事情,自己是警察、女儿、肖利是坏人。每次肖利来看他,他都拿东西扔他,虽然自己失忆了,但是他还是和肖利斗争到底。后来他看到肖利在医院和女护士在说悄悄话时,就证明了,肖利确实不是好人。后来女儿告诉他要和肖利结婚了,他尿尿了,那是一个病人的反抗。女儿结婚那天,他从医院逃出来了。当他穿着以前的警察制服骑着警车来到女儿婚礼现场的时候,他对女儿说“燕燕,爸爸来晚了”。那一刻,我以为他醒了,以为他记起所有的东西了,不再失忆了,他来祝福女儿的婚礼了。却不料的是,他牵着女儿的手一直朝新郎走去,却没有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很显然,他还是不赞成这段婚姻。当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很愕然的时候,他说了一句“燕燕,等你放学了爸爸再来接你”。那刹那间,我不禁失声痛哭,原来他并没有好起来,但是他却记得女儿燕燕,记得自己作为一位父亲的照顾女儿的责任。他做的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像是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到底问什么,神志不清的他可以做到这一切?这就是父爱,不会因为任何东西而改变,哪怕他失忆了,哪怕他神志不清醒了,但是他怎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感穿越了时间穿越了记忆,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这就是荡气回肠!
Ⅹ 电影观后感大全300字
舞动人生是一部有关梦想的电影,诉说着一个男孩,比利,实现他的梦想──当一个芭蕾舞者,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努力,最后终究实现了梦想。
比利生活在一个矿业的市镇。他原本是学拳击的,但是,在一次巧合中,他看到了芭蕾舞团的练习之后,就开始学跳芭蕾舞,他爸爸知道以后,坚决的反对,比利的
坚持和爸爸的反对,互相抗衡了些许时间。但是,就在一次的圣诞夜中,他和他的朋友──麦可,到拳击场跳舞,在偶然之中,被他爸爸看到了,而他(电影观后感
300字)这一次决心勇敢的表现他精湛的舞艺。这让他爸爸心动了,答应他去参加舞蹈学校入学甄试,最后,他通过考试了,他成功了!他渐渐的实现他的梦想
了!
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他颠覆了一般人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勇于实现他的梦想。在他实现梦想的期间,有许多人对他帮助甚大:有爸爸、哥哥等。这些人对他
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他的老师嘴上总是说着钱,但却很关心他,他爸爸老是坚决反对,其实内心很柔软,他哥哥表面上对他很凶,可是还是舍不得他离开。所
以,比利身旁有很多关心他的人,所以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