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观后感
Ⅰ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对于一个诗词的爱好者来说,能填出词、作出诗无疑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我始终认为,在一定范围的基础上,某些束缚是可以抛开的。一辆火车发明出来之后,自第一辆到现在的火车,形貌已经大不一样;飞机如今也已经有了隐形的。所以我认为,诗词,也可以改变旧体的模式。诗词再怎么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几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时隔几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个苏东坡,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柳永。事实上,发展的定律是不进则退,经过千年的引证,诗词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会比汉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内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国人,却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进之中,倒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傻事。遗憾的是,这种事情,依然还在发生。就我个人愚见,如果有人用旧体写出一部足可与《三国演义》抗衡的小说出来,我也不会承认这部书的价值与辉煌。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几百年之后再重复一遍,还在那洋洋得意,我实在觉的那是很可耻的。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会令多少人咬牙切齿,但无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后差不多等了一百几十年,才有新韵的概念出来,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但有这个概念总比没有好。其实也有人大叹生不逢时,因为许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纵横无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认可,抛却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韵体,依旧为人称道。但是如果你是现代人,你也这样的话,就会被批判为不懂装懂,会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点滑头的话,你当会说:“屁,老子写的是杂诗。”可是,大多数人却会选择沉默,然后退避。沉默,退避,这是普遍的现象。
牧狼人先生曾与我说过这样的事情,某君“指评”他的诗是不懂装懂,我听了当即火冒三丈:“告诉他,你写的是七古、杂诗。”也许牧狼人的诗写的的确不好,但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弄个辉煌出来的。李白写了多少诗?全是佳作吗?
在我不按格律之时弄出过许多词,很多人置评时也是不屑之极,后有位朋友一针见血为我辩白:去掉词牌名,就是他妈的诗。我当时要不是隔着个电脑,真想拥抱一下此君。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诗词之人。但是,这样的人太少。
旧体诗,没有什么不好,就我认为,所谓的旧体、新体、律诗、杂诗等等乱七八糟的,完全是凭个人喜好。我喜欢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难道我能说他不懂吃?他喜欢吃海鲜,但是我几乎不碰这些东西,难道你能说我不懂吃?可笑至极的是,大多数人给的面子却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给还自己。
《中华诗词》说道: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我虽然对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评,也不加理会,对其他人的规范、讲究也漠不关心,不过见《中华诗词》能说出以上的理念出来,却也忍不住有点点头示意之意。这个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将一些现代人从古代拉回来,重新做回现代人。其实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没有讲究什么?某些人回答:那是诗歌,读后感《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那诗歌是不是诗呢?
既然要跟我辩论古典,那我就跟你辩论古典。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
我想问问,西方人的诗能不能叫做诗?如果不能,我觉的,臧克家,不能称之为诗人。
你如果说,中国的诗,这是中国的特色,只谈中国人,不谈西方。
那也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诗经》《楚辞》等够古典吗?
是不是诗?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现在的问题是,他妈的又倒回去了。
现代人,一心想做古代人。
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
比如说韵脚诗,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方文山自栩为民族主义者,以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为荣,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乱华的年代,回忆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除了创作歌词之外,方文山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
根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如
《泼墨山水》
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
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
你是我泼墨画中 留白的离别
卷轴上 始终画不出的 那个谁
《青春如酒》
彩虹尾端的香气 是一缕弯弯曲曲的潮汐
飘上岸的距离 有七种颜色可以横跨 缤纷的过去
白鹭鸶在远方山头姿态优雅的被人用水墨画上瓷器
这场易碎的雨季 用节奏轻快的鼓点 在敲打过去
屋内泛潮的湿气 在储存 日趋发酵的回忆
我整箱倾倒出 与你相关而颜色澄黄 的过去
那些 青春如酒的美丽 芬芳满地
不知道这种诗体是否属于大逆不道之流?
就算古典,其实也是有“大逆不道”之流的。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换句话说,其实真正的古诗,在唐代以后,几乎灭绝了,那就是说,唐代以后的诗,其实也不是古典的。
那你还跟我谈什么古典?
不亦快哉!
酒来,
吾且振臂高歌:
十年痴笑乾坤醉,三千日月怜独行。
青丝未解炎凉客,剩花还谢秋凋零。
一抹飞絮何处觅?百尺扶云高危楼。
碧玉难全燕残缺,遍体余光孤室陋。
此生为欢有几何?岁月不羁任蹉跎。
前程两忘如烟水,今日少年已非昨。
沧海翻腾浪潮深,江湖苍茫多浮沉。
世事无常千古恨,别有怀抱伤心人。
呸呸呸,毋需寂寞如斯,
执酒满樽,倾耳听我歌一曲:
老骥雄心仍自在,志存高远历轻狂。
莫惧混浊涂文章,笔墨挥毫开盛唐。
漫步九州跌荡歌,放肆昆仑唯君语。
豪情无计穷天地,归来暮色倚风雨。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两本好书读后感 3000字的
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Ⅲ 读《司马相如和汉赋》的读后感,要写自己的看法
《麦家随笔》读后感]由于在4月7日举行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研讨会上,知名作家麦家说,网络文学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东西,《麦家随笔》读后感."如果我拥有了一项权力,我要消灭网络文学".结果"惨遭网友围剿,让我饱尝被谩骂之苦".五月一日又看到麦家的随笔《好作品还要好运气》读后有些感想,用黑体字附在每段文章的后面.(静远)好作品还要好运气(2010-05-01 11:56:50麦家随笔最近我不知冒犯了哪颗星--可能是火星吧,惹得大伙火气十足,尤其是"网络文学垃圾说",惨遭网友围剿,让我饱尝被"谩骂"之苦--也不乏有乐,在网络上被骂也许是当今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的一份苦或乐.我觉得这"导火线"首先是某些报道对我之言说"断章取义",其次是大家没有好好算一算帐.不需讳言,我确实说网络文学99.9%是垃圾,只有0.1%是优秀的.听0.1的比例也许是剌耳的,但它基数有多大呢?据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告诉我,现在盛大中文网每天有7000万字的更新量.听着,是每天!就是说,光一个个盛大文学网站每天有7万字优秀作品,而中国我想至少有几十个中国文学网站吧.算一算,这个数量有多大?恐怕至少要用每年上千万来计吧.我们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吗?让人无话可说.所以,在此按下不表.读后感:优秀作品以外的难道就可以称为垃圾吗?网友的意见不在0.1,而在99.9.的称谓.说说另一件事更有意义,是庄重的.我没有接到任何采访,但有一则消息不胫而走,煞为火爆,就是:我的新作《风语》有书商出五百万天价我不给.事情有令人蹊跷的一面,我凭什么"见钱不眼红"?媒体迅速作出种种精确又狂热的猜测,"虚假说","作秀说","炒作说",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我可以负责地说,事情是真的,确有北京某书商从去年中秋至今年元宵,曾三赴杭州要我书稿,报价从三百万起,来一次涨一次,涨到五百万.为什么涨,因为我不给.五百万我仍然没答应.是我耍大牌?不是--我实不是个摆谱的人.是我视金钱为粪土?也不是--我没那么高境界.那么我为何不给?很简单,我还没脱稿,对方只字没有看过,凭什么给我如此殊荣?这种天价,不给我荣幸感,只让我觉得不可理解,令我多虑.至少,我想他们不是对我的作品来的,而是对我的名声来的.我是个作家,又不是什么明星,我希望你重视我的作品,而不是我的名声.问题就在这里,冲着我名字来,不是作品.如果他看了稿子给我这价,哪怕是别有用心,我也会乐陶陶的.我不是什么圣人,也不傻,一般人有的虚荣心和聪明劲都有.读后感:真话总是那么直白而又富有感染力.我要发点小牢骚,我以为,文学的艰辛和孤独确实令人沮丧,而当中有一半缘故来自文坛本身.当今文坛之平庸、弱智昭然若揭,体现在出版上,就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作家要出书太难了.出版不以质量而论,而是以名气论,七年前我磨蹭了十年的心血之作《解密》四处退稿,今天我还在想象中的文字已经有一拔拔人等着、抢着要出版.甚至--去年,有人从成都给我打来电话,指责我的新书《暗伤》装帧恶劣,封面恶俗.我可以幽默一下:《暗伤》非我所著,而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人氏之作.我的名字没有注册,法律允许同名同姓.其实,在我看来,麦家的作品这些年是越写越差,之所以出版者给他如此高的"待遇和荣誉",只因这些年他运气有点好,阴差阳差,浪得了一些虚名而已,读后感《《麦家随笔》读后感》.虚名比作品重要,虚名可以让一堆垃圾文字砍掉一片森林(名人之作当然要用上佳的纸张出版,据说好的纸都是用原木打成浆制造的),与此同时我们大量优秀作品只能锁在抽屉里,或者在网上晒晒.文学的艰辛和孤独令人沮丧,文坛和出版界之平庸、弱智其实更令人沮丧.读后感:只有名人才能这样,才敢这样讲话,不然不被封杀才怪.我一直在想,中国作家成了名后,要写出好作品的机率大概只剩余零点几了.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验太多了.我的名气只有一点点,但已经深受其害,如果打开手机几乎每天都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请你参加各种活动,对各种时兴发表见解.如果你拒绝,对方会振振有词地谴责你.记得成都有一位女记者是这样"教导"并指责我的:自古以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一向是中国文人的美德,你成了名当然要为他人谋利益,要善对他人,要乐于牺牲.我以自己推想名气更大的作家,想必他们受到的类似的"教育"和谴责一定更多,牺牲也更全面--包括写出好作品的机率急剧下降.读后感: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态环境如此,这大概就是作者看不起网络文学的缘故吧.我想当年的司马相如一定也是这样看待汉乐府的.我现在十分怀念十年前的那种写作状态,每天固定时间写,写得顺就多写一点,写得不顺就停下来玩,读书;就像个农民种地,天气好多干一点,刮风下雨了回家数芝麻去.东西写好了,放在抽屉里,反正没人要.放几个月后,兴致来了又拿出来看看,孤芳自赏,发现问题改一改.问题太大,索性不要了,重新开头,写反正本来就没人要.《解密》我写了十年,原因就在于反复写,彻底推翻的是写了三遍,局部修修改改至少有二十遍.我一直认为《解密》是我迄今写得最好的作品,放在当代文学中也是有说头的,至少它开拓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疆域,我也是靠它总算过了作品的"出版关".但不要忘了,《解密》的发表和出版历尽坎坷,开始我很识相,投了几家省级刊物和出版社均被退稿,历时一年有余,最后我烦了,就不知天高地厚投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当代》杂志社.算我运气好,碰到了李师东、洪清波和周昌义这三位识货的人,隆重推出了.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后怕,因为险象环生啊,当然最后是因祸得福,那要感谢运气.读后感:也许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也有这种遭遇,结果运气不好就"堕落"了这就是我们的出版界,认人不认作品,作品写好了还要运气好,像中彩票一样的,要碰到伯乐.这些年,出版社为了一部名家的稿子,恶性竞争的例子时有发生,其实何况呢?我经常看到一些无名作者的好稿子,觉得好,推荐给出版社,他们总是不要,而宁愿要一个有名作家的烂稿,甚至是想象中的稿子.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出版界.读后感:出版界要在赚钱与讲政治间"走钢丝",他们的认知水平当然与众不同了,花钱培养新人可不是他们的职责,更何况眼光用不着看得那么远."七"~〔《麦家随笔》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读《屈原》有感
读《郭沫若剧作选》——《屈原》有感
青铜的屈原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虽然 屈原离开人世已经二千二百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却一直在人间闪耀着晶莹夺目的光彩。
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相传裹粽子是为了防止蛟龙夺食投祭屈原的祭品,赛龙舟则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
屈原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有精神财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祠外观
今天又是端午节了,翻开自己的读书笔记,查询屈原的生平和诗作,对他的敬慕之情油然而升,他的志向和抱负,他的创新,学识和成就,他的眼界和胸怀,他的气节和风骨,让人绚怀和赞叹!
第一幕:写屈原对宋玉的教诲,他不光是教宋玉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他做一个人,兼写子兰和婵娟。
其中的对话很精彩:
橘颂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地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慎细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你愿和你永远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挠屈,为真理斗到尺尽头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是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不朽
宋玉:我怎么当得起呢?
屈原:我希望你当得起,(以右手指园中的橘树)你看那些橘树吧,那真是多好的教训呀!这们一点也不骄矜,一点也不怯懦,一点也不懈怠而且一点也不迁就。(稍停)是的,它们喜欢太阳,它们 不怕霜雪。它们那碧绿的叶子,就是翡翠一样,太阳光愈强愈使它们高兴,霜雪愈猛烈,它们也丝毫不现些儿愁容。时候到了便开花,那花是多么香,多么洁白呀。时候到了便结实,它们果实是多么圆满,多么富于色彩的变幻呀。由青而黄,由黄而红,而它们的内部——你看却是那样的有条理,又纯粹而清白呀。(随手将劈开的橘子分示其内部)它们开了花,结了果,任随你人都可以欣赏,香味又是怎样的适口而甜蜜呀。有人欣赏,他们并不叫苦,没人欣赏,他们也不埋怨,完全是一片大公无私。但你要说他们是——万事随人意,丝毫也没有一点骨鲠之气吗?那你就错了。它们不是那样的。你先看它们的周身不是都有刺吗?(又向橘树指示)它们是不允许你任意侵犯的。它们生长在南方,也就是爱这南方,你要迁移它们,不是容易的事。这是一种多么独立难犯的精神!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呢?
宋玉:是经先生这一说,我感受了极深刻的教训。先生的意思是说:树木都能够这样,难道我们人就不能够吗?(思索一会)人是能够的。
屈原:是你是了解我的意思的。你是一位聪明的孩子,你年纪表表就晓得好学,也还专心,不怕有好些糊涂的人要引诱你去跟他们胡混,你也不大随波逐流,这是使我很高兴的事。(稍停)所以我希望你能够象这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凛冽难犯。要虚心,不要做无益的贪求。要坚持不要同乎流俗。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胸怀。那你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而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了。(再停)你能够这样,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忘年的朋友。你能够这样,不怕你看纪还轻,你也尽可做一般人的师长了。(略停)不过也不要过分持,总要耿直而通情达理,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不苟且,不迁就。你要学那古时的贤人,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就是饿死也不要失节。我这些话你是明白的
屈原这些话虽是教育其弟子宋玉的,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而且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人最重要的是保持气节,没有节气,就好似没有了骨鲠,既使有才,也是御用文人,为政治服务,而不能大众化,没有自己的主心骨,见风使舵,有的加害于人,助纣为虐,最终受人鄙视。屈原只所以有节,就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学习别人身上的实质性的东西。他博古通今,少年得志,雄才大略,但却生不逢时,受小人嫉恨,被罢免和放逐而不被重用,纵有十八武艺也难施展,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正是这种磨难,强化了他的个性和爱国之心,激励了他的意志,深化了他的思想,飞扬了他的文笔。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省。屈原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健《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问世表述了屈原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屈原的《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屈原《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第二幕:写南后的阴谋诡计,她加害于屈原。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她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这是一个狠毒而阴险的女人。常常虚情假意,暗中害人,这种人防不胜防。她貌美但却令人厌恶和鄙视。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第三幕:写屈原被陷罢官以后所引起的反应。弟子宋玉离他而去,投靠贵族集团。他背弃了屈原的教诲,成为两头倒的墙头草,失了气节,活的畏缩。侍女婵娟为屈原焦虑不安。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她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群臣大受迷惑,加之靳尚与子椒的扇动挑拨,便信以为真,屈原在众人的心目中威信逐降。谗言会抵毁一个人的形象,虽然此人依然如故,但瞬间却会臭可闻,这就是流言伤人之说吧!轻信与盲从是产生误解的首要条件。我们应该从被抵毁者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会同病相怜。屈原的愤恨已无可忍受,他躲开了众人的非议,这么大的重压,他会变形吗
屈原生活在风雷激荡的战国时代(前475一前221)。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变期。这是一种新旧制度的变革,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大转变,这一转变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激烈的顶点。这时,我国社会正处在初期封建社会由分裂割据逐渐走向集中统一的过渡时期。
从西周经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间,各国之间纷争不已,原先的数百个诸侯小国,已兼并成七个诸侯国,世称战国七雄。此时,凌驾在各诸侯国之上的周天子已经名不副实。
战国时期,七雄并峙。这七个国家是:齐、楚、燕、赵、骸、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齐国最富,楚国最大。七国间战争不断,战争的目的已不是争作霸主,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封建政权。然而七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斗争的形势十分尖锐复杂。
七国中,秦国地处西北高原,疆域之大仅次于楚国。人口约三百万。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原来兴起较晚,自秦孝公实行了商鞅变法而国势日愈强盛,大有兼并各国之势。
齐国位于我国东部,因远离秦国,不受秦兵威胁。齐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约三四百万。由于它的政治制度比较落后,因而国力不强大。楚国是七雄中地域最为广大的国家。自西周初年楚武王熊通开基立业,经营南方,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大国家。到了春秋中叶楚庄王统治时期,更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长时间成为诸侯霸主。战国初期,楚怀王任用吴起进行改革,使楚国很快地变得更为富强。后因吴起被杀,变法遂告失败,阻滞了楚国的发展。到了屈原诞生之时,楚国已拥有长江、汉水、淮河流域的全部或大部。楚国人口五百万左右,也居七雄之首。不过到了屈原这个时期,楚国虽然还很强大,但由于政治腐败,导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已落后于秦国。
鉴于强大的秦国对山东六国造成的威胁,六国便联合起来,从南到北,组成"合纵",共同反对西面的秦国。秦国也针锋相对,提出了"连横"的策略,即联合六国中的一国结成联盟,攻击其他国家,战国后期七雄之间的斗争,正是通过"合纵"与"连横" 来展开的。这一对峙也决定着楚国的命运,而楚国与齐国的联合,更构成了对秦国的最大威胁,楚国成了秦国进攻的主要目标。
第四幕:屈原忍受个人的悲愤,敢于直言不讳,陈述自己的观点,他把个人生死抛掷脑后,而为国为民担忧、悲痛。这是多么强烈而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啊。然而他却遭到摧残。国王昏聩,腐败无能到如此地步,不亡国才是怪事呢。钓鱼者是个正直的人,他敢于说公道话,虽然其人很普通,但他所做的一切,(说明事实真相,危难当头,能够挺身而出,投入狱中也坚强不屈,)却是了不起的。因为刚直不阿,所以才多灾多难,但这就是明辨是非,但这就是坚持真理的气节。如歌如泣。
屈原经历了十多个年头的流放,潦倒困顿,受尽了各种艰难苦楚,产生过形形色色的复杂思想。但不管环境如何险恶,生活如何悲惨,他对祖国复兴的希望都一直没有泯灭,然而郢都的沦陷,对于处在孤寂凄苦境地中的屈原,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怀石自沉于长沙东北的汨罗江中,了结了悲剧的一生。时年六十二岁。
汨罗江畔
屈原的死表现了他坚持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渝的精神,也是对楚国腐朽贵族统治集团的一种抗议。
屈原死后的第二年,秦国又占领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公元前223年,楚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屈子衣冠冢
第五幕:点明婵娟是橘颂的化身,婵娟以自己的死换得了屈原的生,她死的很高兴。一个女子能如此,在当时多么难得。情节安排的很好: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五幕剧,波澜壮阔,从思想从细节,从场景从人物反映了屈原的生平和遭遇,屈原的高洁和醒世,最后幻化成一江流水,读来让人感愤和惋惜。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永留于史,并在在流传的文字记载和民俗里被人歌咏和纪奠!他一直受人景仰,他成为一种象征和代表,它成为一种品质和精神,他是永垂不朽的,他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让粽子节的民风永远流传下去,让屈原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屈子祠“光争日月”
Ⅳ 读《诗中的“秋”》读后感,最后一个段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对于一个诗词的爱好者来说,能填出词、作出诗无疑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我始终认为,在一定范围的基础上,某些束缚是可以抛开的。一辆火车发明出来之后,自第一辆到现在的火车,形貌已经大不一样;飞机如今也已经有了隐形的。所以我认为,诗词,也可以改变旧体的模式。诗词再怎么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几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时隔几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个苏东坡,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柳永。事实上,发展的定律是不进则退,经过千年的引证,诗词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会比汉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内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国人,却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进之中,倒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傻事。遗憾的是,这种事情,依然还在发生。就我个人愚见,如果有人用旧体写出一部足可与《三国演义》抗衡的小说出来,我也不会承认这部书的价值与辉煌。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几百年之后再重复一遍,还在那洋洋得意,我实在觉的那是很可耻的。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会令多少人咬牙切齿,但无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后差不多等了一百几十年,才有新韵的概念出来,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但有这个概念总比没有好。其实也有人大叹生不逢时,因为许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纵横无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认可,抛却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韵体,依旧为人称道。但是如果你是现代人,你也这样的话,就会被批判为不懂装懂,会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点滑头的话,你当会说:“屁,老子写的是杂诗。”可是,大多数人却会选择沉默,然后退避。沉默,退避,这是普遍的现象。牧狼人先生曾与我说过这样的事情,某君“指评”他的诗是不懂装懂,我听了当即火冒三丈:“告诉他,你写的是七古、杂诗。”也许牧狼人的诗写的的确不好,但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弄个辉煌出来的。李白写了多少诗?全是佳作吗?在我不按格律之时弄出过许多词,很多人置评时也是不屑之极,后有位朋友一针见血为我辩白:去掉词牌名,就是他妈的诗。我当时要不是隔着个电脑,真想拥抱一下此君。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诗词之人。但是,这样的人太少。旧体诗,没有什么不好,就我认为,所谓的旧体、新体、律诗、杂诗等等乱七八糟的,完全是凭个人喜好。我喜欢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难道我能说他不懂吃?他喜欢吃海鲜,但是我几乎不碰这些东西,难道你能说我不懂吃?可笑至极的是,大多数人给的面子却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给还自己。《中华诗词》说道: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我虽然对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评,也不加理会,对其他人的规范、讲究也漠不关心,不过见《中华诗词》能说出以上的理念出来,却也忍不住有点点头示意之意。这个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将一些现代人从古代拉回来,重新做回现代人。其实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没有讲究什么?某些人回答:那是诗歌,读后感《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那诗歌是不是诗呢?既然要跟我辩论古典,那我就跟你辩论古典。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我想问问,西方人的诗能不能叫做诗?如果不能,我觉的,臧克家,不能称之为诗人。你如果说,中国的诗,这是中国的特色,只谈中国人,不谈西方。那也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诗经》《楚辞》等够古典吗?是不是诗?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现在的问题是,他妈的又倒回去了。现代人,一心想做古代人。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比如说韵脚诗,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方文山自栩为民族主义者,以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为荣,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乱华的年代,回忆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除了创作歌词之外,方文山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根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如《泼墨山水》篆刻的城落款在梅雨时节青石城外一路泥泞的山水一笔凌空挥毫的泪你是我泼墨画中留白的离别卷轴上始终画不出的那个谁《青春如酒》彩虹尾端的香气是一缕弯弯曲曲的潮汐飘上岸的距离有七种颜色可以横跨缤纷的过去白鹭鸶在远方山头姿态优雅的被人用水墨画上瓷器这场易碎的雨季用节奏轻快的鼓点在敲打过去屋内泛潮的湿气在储存日趋发酵的回忆我整箱倾倒出与你相关而颜色澄黄的过去那些青春如酒的美丽芬芳满地不知道这种诗体是否属于大逆不道之流?就算古典,其实也是有“大逆不道”之流的。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换句话说,其实真正的古诗,在唐代以后,几乎灭绝了,那就是说,唐代以后的诗,其实也不是古典的。那你还跟我谈什么古典?不亦快哉!酒来,吾且振臂高歌:十年痴笑乾坤醉,三千日月怜独行。青丝未解炎凉客,剩花还谢秋凋零。一抹飞絮何处觅?百尺扶云高危楼。碧玉难全燕残缺,遍体余光孤室陋。此生为欢有几何?岁月不羁任蹉跎。前程两忘如烟水,今日少年已非昨。沧海翻腾浪潮深,江湖苍茫多浮沉。世事无常千古恨,别有怀抱伤心人。呸呸呸,毋需寂寞如斯,执酒满樽,倾耳听我歌一曲:老骥雄心仍自在,志存高远历轻狂。莫惧混浊涂文章,笔墨挥毫开盛唐。漫步九州跌荡歌,放肆昆仑唯君语。豪情无计穷天地,归来暮色倚风雨。〔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晋祠 梁衡读后感
晋祠 梁衡读后感: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记散文《晋祠》而闯进我阅读视野的,此后,我便留意起这位官员作家,他竟 没有让我失望。
《晋祠》是梁衡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来他的散文《觅渡觅 渡渡何处》和《夏感》也入选中学教材。读到这样美妙的文字,就让我格外地关心梁衡其人其文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还真在常武购书中心购到了这样的集子,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长描摹山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三 句六字,揭开了晋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这种写山、写水、写景的模式,并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与政治、 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推出一种新的"政治散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 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贴切不过。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梁衡自己这样说。 梁衡写人物,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 人格内涵, 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 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Ⅶ 苏轼诗词读后感
[苏轼诗词读后感]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氲于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不羁的,甩开不尽的烦恼,用最旷达的胸怀接纳一切。在乡间小院,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田间小路,他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自由豪放的快乐,在苏轼心底蔓延……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 苏轼是锦绣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烦恼抛之脑后,总会在诗词之中渲泄心中的快乐。这快乐积攒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坦然,凝聚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激昂。把握这份快乐,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迈之气荡漾开来……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Ⅷ 三国演义第42回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赵云得脱,望长坂桥而走,只闻后面喊声大震,原来文聘引军赶来。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飞曰:“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别人,如果你对别人不真心,那么别人也不会对你真心,如果你不对别人尊敬,那么你同样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因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别人。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前因后果,这样才能知道做这件事情的好坏。我们还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勇于向前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只有你勇敢的迈出了你的第一步,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的话,你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相信自己吧,只要你勇敢的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收获的。做事情是没有不可能的,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一切就会皆有可能!请相信自己吧。
Ⅸ 有什么好书 要主要内容 和读后感 不少于800字
好看的名著 看过比较喜欢的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展现了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垂涎。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一本风靡全亚洲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曾高居日本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故事性很强, 很耐读!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是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电影有两部获奥斯卡奖。《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黑帮故事的经典~!
6《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
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7.《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8.《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9.《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就凭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本书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钱钟书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11.《活着》 作者:余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来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分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12.《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
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本书充满深刻描写人情人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着无数的、几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追真理,抛弃了爱情与生命――为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牛虻,成为青年人心中“坚强”的化身! 小说围绕牛虻,恋人琼玛以及性格复杂的蒙泰尼里主教展开,线条简明而又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显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浓厚的艺术功力。
14.《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毕生的唯一力作。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收养,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恩萧死后,把他降为奴仆,百般凌辱。凯瑟琳为了得到“画眉山庄”主人林顿的财产资助希刺克厉夫而嫁给了林顿。希刺克厉夫得知后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刺克厉夫致富归来,使辛德雷倾家荡产,并诱骗林顿之妹与他成婚,恣意虐待。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刺克厉夫结合而凄然病逝。
15.《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1804年,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领导人。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埃及……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战役里使他一败涂地。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个英国的小岛上,6年之后与世长辞。 拿破仑还是一位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风流情债无数……他猎取美女芳心的招法,与他天才的军事才干一样出类拔萃……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动、最细腻展示拿破仑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乔戈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杀了那个凶手。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被允许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煌。《破碎的四月》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固扰和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