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世界影评
『壹』 求楚门的世界 影评
▲心灵的顿悟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
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贰』 完美的世界经典影评
《完美的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与他的《不可饶恕》一样,讲的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世界"的。
似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它们含义深刻,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解读,余音绕梁的效果也是这么产生。
《完美的世界》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后,两名罪犯越狱潜逃,在逃亡的途中经过一家没有男人的家庭,其中一名罪犯想要骚扰这家女主人,却被布奇(另一名罪犯)阻止,最后挟持这家小男孩(菲利浦)作为人质,一路潜逃。在这段逃亡的过程中,布奇为了保护菲利浦,与同伴发生争执并将其杀死。一路上,布奇和菲利浦产生了一种好似父子之间的感情。导演以一个温暖而又感人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坏的好人,比好的坏人更懂人世间的冷暖"再次让我们感受道了人性中的善良。
《完美的世界》并不完美,而是在寻找完美的路上,就像"坏人"在寻找"好人"的标签一样。电影虽然是一部劫匪片,但是和以往的不同,影片中少了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多了一种别样的人性温情。简单的将公路片、劫匪片、西部片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上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模式的问题。让我们对现实产生深刻的思考。
今天,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来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很清晰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良苦,而通过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在文章最后,也会结合现实谈谈其背后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叙事结构:典型的双线叙事和交替叙事相结合,把故事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认同感和现实思考。
人物塑造:主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对应了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性元素。
叙事结构:典型的双线叙事和交替叙事相结合,把故事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认同感和现实思考
1、 双线叙事:双线并行,使电影更有层次感,丰富故事的情节,演绎一段"寻父"之旅。
本片是典型的双线叙事,故事主体脉络呈现两条线索:"逃亡-追捕"。布奇于菲利浦的公路逃亡之旅为主线,警长与监狱女犯罪学家的一路追捕为暗线,相互交织,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不完美的父子感情。"
①第一条逃亡线索:路上布奇和同伴挟持了菲利浦作为人质,一路逃离,途中因为同伴伤害菲利浦,布奇和同伴产出争执,而开枪打死同伴。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布奇和菲利浦之间产生了一种父子感情。
②第二条追捕线索:随着警长瑞德和监狱女犯罪学家莎莉对布奇的人物个性进行分析,布奇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因为受到童年的阴影,布奇希望菲利浦可以快乐的成长,鼓励菲利浦去做那些被母亲禁止而自己想做的事。
影片一开始万圣节的夜晚和监狱两个罪犯的潜逃一直并列呈现在我们面前。故事情节也是延用大的双线叙事,中间穿插着双线交替的叙事结构。更好的服务于故事情节主题,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观众更真实的感受影片的魅力所在。
2、主线暗线交替的叙事结构:一场逃亡之旅,成就了一场不完美的父子之情。
刚开始故事以交替叙述的结构而展开:一边是万圣节夜晚,因为宗教信仰不能过万圣节的菲利浦的家,另一边是两个正在越狱的罪犯。两条线索在同一时间进行,然后相交--成功逃出监狱的两个罪犯闯入菲利浦的家并劫持了菲利浦作为人质。
随着布奇的身世被莎莉说出:他的母亲是个妓女且早逝,布奇从小被强判接受改造而远离劣迹斑斑的父亲。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慢慢发现布奇是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孩子,他的童年很糟糕,没有父亲的陪伴,而自己的母亲也游走在歌妓之间。这样的童年经历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诙谐。关于他的教育经历也是一塌糊涂。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物的设定,为我们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也为布奇和菲利浦的这段父子之情做好了铺垫。
两条线索的交替进行,以线带面,引起了故事的主次关系网,并通过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展现,丰富了故事内容,让剧中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实际。
『叁』 楚门的世界影评200字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内容发人省思、感人肺腑,同时也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喜剧天王金·凯瑞在片中的演出纯真中又有复杂的个性,他抛开了一切束缚,他在一贯的喜剧表演方式下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情,尽管他的表演尚未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他至少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普通观众。
影片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尽管目前还只是“无冕之王”。总的来看,这绝对是部有笑有泪的好影片。
(3)的世界影评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91年5月,编剧安德鲁·尼科尔完成了一页名为“The Malcolm Show”的故事大纲,他的初衷是将其打造成一部科幻惊悚片,故事发生在纽约城。1993年秋,制作人斯科特·鲁丁出资100万美元买下了尼科尔的剧本,派拉蒙影业公司也同意发行影片。
制作人鲁丁本想让尼科尔担纲该片的导演,可派拉蒙认为影片拍摄预算达到6000万美元,唯恐尼科尔不能胜任。为了让一线导演执导这部电影,派拉蒙向尼科尔支付了额外片酬。
在得知布莱恩·德·帕尔玛无缘这部电影之后,制片方先后与蒂姆·波顿、特瑞·吉列姆、巴里·索南菲尔德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接洽过。1995年初,在尼科尔的推荐下,彼得·威尔顺利签约成为该片的导演。
《楚门的世界》虽然是文艺片,但是投资很大,因此拉蒙影业公司希望影片更多的偏重于喜剧而并非剧情,导演威尔非常认同制片方的想法,他认为尼科尔的剧本过于阴暗,让人倍感压抑,导演想让影片故事轻松起来。在威尔拍板之前,尼科尔共完成了16稿的剧本。
『肆』 电影《楚门的世界》影评!!!!
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曲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海景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可节目的制作组为了寻求更特别的效果,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但并不让他们会面,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后才让他们“父子”相认,从而达到他们所要的效果。
然而这一切却使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玛丽十分同情楚门,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走了出来,他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伍』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影评人
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列.巴赞、弗朗索瓦.特吕佛、克洛德.夏布罗尔、拉尔夫.里舍……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肖恩·索普、詹姆斯.霍克、威尔·罗杰……
英国著名影评人:约翰·科巴尔、托尼·雷恩……
『陆』 完美的世界1500字的专业影评
似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含义深刻,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读,余音绕梁的效果就是这么产生的。
《完美的世界》算是其中之一,光是影片名,就可以让人琢磨再三。《完美的世界》有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主人翁布奇的所作所为可以看成是一个奇特的心理个案。本文试着利用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是人类的心理地形图。那么,“在这幅心里图景之中,‘苦难深重’者显然是‘自我’。它身陷‘本我’的驱动力量、‘超我’的抑制力量以及外部世界的制约力力量的包围中。”就可以代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以及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自我”在艰难地服侍着“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这“三个暴君”。
布奇的出场是那么的安详:晴朗的天空下,他躺在草地上,枕着胳膊,闭着眼睛,带着祥和的笑容,自在而惬意。一个可爱的白色精灵面具静静的陪伴着他,还有遥远的鸟鸣。他慢慢张开眼睛,舒适地看着头上的飞鹰变成直升机,满天的钞票漫天飞扬、飞扬……但这不是开始,是结局。
布奇的真正出场是在一所监狱里:因持枪抢劫被判四十年牢役囚犯布奇和狱友特里正在策划一场越狱逃跑。……他们成功了!爬过通气孔、劫持狱长逃出了监狱。这时的布奇展示的是一种“本我”的风采。他无视理性、与社会道德对抗,遵循着一种快乐原则。他的“自我”在“本我”的驱动力下,无视“超我”的控制力和外部世界的制约力,伴随着“本我”沉沦。“自我”为了生存而生存,并没有提升他的无意识。“超我”能尽到作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被抑制。
从犯罪心理学家莎莉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布奇的母亲是妓女,父亲在他六岁时不知所踪,他在妓院中长大。他八岁时杀了一个人(但因为被杀者是个通缉犯,其杀人行为并没有被追究)。他被送去上学。十二岁时他母亲因为梅毒晚期上吊自杀。之后,他因偷了一辆福特车而被少年法庭送到最恶劣的感化院服刑四年。他原本不致进入感化院服刑服,但时任当地警长的瑞德却通过人际关系将其送入感化院。从此,他变成了职业犯罪。
按照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人的潜意识是原动力,人在不断地对童年的经验进行重复和再现。他童年的经历,一直影响他的生命。
而当布奇和特里以菲利浦为人质逃脱人们的围攻,真正踏上出逃之旅的时候,布奇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菲利普的天真无邪,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召唤作用。特别是当他知道菲利浦与他同病相怜,他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为菲利普赢得了自己应得的幸福,究其本质是他的“自我”正在满足“本我”的希望。
布奇在影片中有两次情绪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对小菲利浦的妈妈被强暴。他不惜与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决裂,与之拳脚相加,挥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个喜欢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迈克,使布奇异常愤怒。可以推测,这些触碰到了他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
布奇从小就缺失父爱,不能不说他对他的父亲存有恨意。而他对母亲的依赖使他不允许母亲受到伤害,哪怕是别人的母亲。他八岁时杀了一个人。而他又曾对小菲利浦说:“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的妈妈,一个伤害了你。”可见,他八岁的时候杀死了伤害他母亲的人,杀死了他母亲的情人。这可以看作是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
当他从俄狄浦斯情结挣脱了出来,他已经对父亲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当男孩失去父亲时,在他的“自我”中通过父亲的代表物对男孩发挥着影响。一个理想的、顾家的父亲是布奇一直被压抑的潜意识。在他受到那张阿拉斯加的明信片时,这种潜意识被激化成了一种意识。他不断地说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拥有一个父亲。他一直在路上,寻找缺失的父爱,同时在小菲利浦身上找自己的童年。
当他得知菲利浦如同自己一样时从小没有父亲的关怀,潜意识里对菲利浦产生了怜爱之情,无形中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尽自己一切所能保护和帮助菲利浦,就算菲利浦误伤了他,他也毫无怨言。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帮小菲利浦塑造一个完美的母亲。这正说明了,他的潜意识在让他试图在小男孩身上他自己所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在生命的最后,布奇在小菲利浦的感唤下站在了善的一端,他的“超我”得以释放,融合在了整个社会善的大背景中。布奇的无意识已经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他的“自我”应该生存得更好。所以,前面开场的理想画面可以看成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布奇的“自我”理想的生存状况。
但结局是一个偌大的反差,本该出现的结局却被残酷的现实抹煞了: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在这同一片草地上,在同一面白色精灵面具旁边,还是那个人,但他周身血迹斑斑,激荡在上空的是一个孩子的哭声。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个悲剧,看成是一场心理的悲剧。
布奇的完美世界里,应该有完美的父亲,完美的母亲和无忧无虑的孩子。
『柒』 求影评!!悲惨的世界影评500字!!!谢谢了!!!急!!明早就要!!
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往往争议不断。有人说,越是二三流的文学作品越容易改成一流的电影,而一流的文学作品往往就难以造就经典电影。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因为一流的文学作品往往因其深入人心,拍成电影后难以符合每个人的标准,也就造成了争议不断的局面。
作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悲惨世界》已19次被拍成电影,但没有一部是真正获得广泛认可。除电影之外,《悲惨世界》以音乐剧的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80年,法国音乐剧作曲家首先创作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版本,5年后英文版本诞生,引发巨大轰动,迄今依旧是长演不衰11。
正面观点
这一部电影版的《悲惨世界》,主要就采用了英版音乐剧作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在剧情安排上除了几处较小的调整之外,基本上和音乐剧版本一致。这种改编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由于原音乐剧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因此电影版本更易获得认可。客观而言,这一版本在场景、化妆、色彩、摄影甚至于服装设计上,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准,画面唯美,构图考究,设计精致,视觉效果相当出色。重要的是,电影版本相对于音乐剧而言摆脱了舞台的限制,也就更难体现原著的时代背景与特征。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影片依旧在演唱会上下足了工夫——起用了一众演唱实力超群的电影明星来担纲主演:“金刚狼”休·杰克曼来饰演男主角冉阿让,两届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来饰演沙威,著名女星安妮·海瑟薇和海伦娜·邦汉·卡特也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这些平时在电影中几乎全部是以表演来获得观众认可的演员在片中开嗓献声,足以令人信服。几乎片中的每个演员都出色地完成了演出。尤其是休·杰克曼和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更受好评。休·杰克曼在片中的表现收放自如,几个主要独唱段落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而现场收音的方法更是体现了他的实力。安妮·海瑟薇虽然只有四十分钟左右的戏份,但一首《I Dreamed a Dream》,几乎成为全片最令人动情之处11。(新华网评)
反面观点
不过,客观而言,这一版的《悲惨世界》依旧没有走出“一流作品,二流电影”的怪圈。这一版本更注重了表现形式,却未能充分展示原作的思想精华。作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巨作,《悲惨世界》具有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的特点,真正能从精神层面让读者感到震撼和感动,使读者体会到一种深远的质感。但在这一电影版本中,虽然依旧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情节,但是却因为原音乐剧的删减问题,造成故事发展过快,观众来不及体会细节与反思,便在不断地演唱中匆匆随着剧情向前走,削弱了对于原著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雨果在这部作品中赋予的人性与救赎的力量的理解,可谓遗憾11。(新华网评)
『捌』 楚门的世界影评
当你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原来彻头彻尾都是一场盛大的骗局,你会作何种感想? 我很佩服这部戏的编剧,真不愧为最佳剧本。他生动地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当今这个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楚门的世界》用一种近乎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称之为“命运”。但是“命运”的最终结局是怎么样呢?我们的教育体制、社会架构、经济模式、道德观念、文化传统都在不断地教化世人,但我们究竟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同时,我们的媒体,尤其电视、电影,教育我们要成为什么什么家、什么什么英雄才算出色,童时的我们不断为这些美丽的谎言而努力。当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幻象的泡沫破裂,光靠自己的力量是达不到目标,那时候迷茫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如同电影里面,楚门初恋女友短暂出场的几个镜头,她衣服上有一个徽章的特写:“How is it going to end?”——这会是何种结局?这个答案太复杂了。但很显然,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然而,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观看影片的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自身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被种种欺骗包围着么?意识形态的轰炸,从小到大一种声音的灌输,和楚门的世界有何不同?和《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真实的大世界没有那扇可以找到的、走得出去的大门,所以比楚门更可悲的或者是我们这群充满窥私欲的看客。 同时,在这部荒诞不经的电影里面,充满了大量暗喻与讽刺。 首先是对人性的讽刺,尤其是深深隐藏在内心里的窥私欲。 片中这个虚拟的世界取悦大众近三十年,始终保持着高居不下的收视率,无数人目睹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所有的成长痕迹,让他们悲伤,让他们欢喜,让他们焦躁,让他们疯狂。这些观众其实比那个操纵楚门的导演更残暴、更无情,如同鲁迅先生说的麻木不仁的旁观者,他们窥探、他们沉默、他们隐藏,他们是缺乏同情心,麻木的群体。什么都在那里了,人与事与物,似乎唯独感情不在那里,在应该出现感情的波纹与色调的地方,只有一片空白和虚无,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看不到的黑洞。只要与己无关,哪怕你杀的是活生生的同胞,也不过是一场热闹!最后,他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疯狂,疯狂的人相信瞬间就是永恒的存在,正如同相信抓住自己的脚就能飞到半空中一样。观众在看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看困斗兽,看骗局,而自己又何尝不是被愚弄和控制的对象呢?而愚弄自己和控制自己的不是社会,不是政府,社会与政府都是大众意志集合的代表,幕后主脑正是人类本身。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愚弄,彼此间以他人的隐私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同时又深恶痛绝自己被偷窥,乐而不疲。 其次,这是对媒介的反思。 人的出生与离去都是孤独的,所以需要交流,需要共鸣。同理,从出生、成长、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然而,文明发展的悖论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生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最后,片中那个导演的角色颇值得争议。 他营造了一个乌托邦,却以掠夺他人的灵魂作为试验的代价,确实已经超越了人道和人性的范畴。但是就乌托邦这个单纯的想法来说,并没有错误。当我们被谎言和虚假包围了几十年时,与其残忍的戳破他们却又发现自己无力突破他们,不如依旧生活在别人营造的谎言里,过一种没有反抗和思想的生活,直到死去。只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早已经看破了这个谎言,而生活在谎言中的人始终乐此不疲。所以这个悖论不可突破,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这又令我想起鲁迅先生那个“铁笼子”的比喻:大多数的国民对国事昏昏顿顿,彷如在点燃的铁笼子熟睡,但如果呐喊把他们叫醒,发现笼子无路可逃,那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在熟睡中死去?依我看来,片中“导演”扮演的是一个早醒者的角色,他不知道怎么从笼子里出去,但很清楚笼子里的情况,而这场真人秀电视节目何尝不能看成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呐喊呢?